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热点

《故乡》的教学点滴

栏目: 热点 / 发布于: / 人气:9.06K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伟人,这在中学课本中也可见一斑。无论那册课本都不可能不选鲁迅先生的作品,而且体裁范围涉及广泛,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无所不包。仅国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就选入了他的《故乡》和《论雷峰塔的倒掉》两篇。鲁迅思想中最博大精深处乃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应该说,这是鲁迅一生为之求索的主题。在小说《故乡》和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都有这方面内容,下面就《故乡》教学中的几个侧重点略谈一点体会:

《故乡》的教学点滴

一、《故乡》中作者揭示主题的两个方面

小说中鲁迅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这个方面在教学中一般都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学生也能较轻松,较容易的接受。

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这个方面是教师容易一笔带过而学生又不易理解的方面。

鲁迅做起小说来是要拯救国民愚弱的灵魂,即拯救国民性,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是专指中国民族的精神弱点和劣根性。《故乡》中塑造的三个人物:我,闰土和杨二嫂,在一定程度上都患有愚和弱的痼疾,都是鲁迅要拯救的对象。小说中我在船上的思索,正是鲁迅在拯救国民性道路上的苦苦求索。

要想不至偏废主题思想的这个方面,教学中还需要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部分句、段的解释入手。

二、《故乡》中塑造的三种人物类型

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故乡》中的典型人物我,闰土,杨二嫂自然也是集个性与共性于一身的类型化人物。

第一种类型:以闰土为代表的,生活在当时社会最下层的,受苦难最重,受压榨最深的农民形象,是属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他们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沉重负担和压迫下,都苦得象木偶人了。他们对生活没有什么抗争,有的只是逆来顺受;他们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若硬说有,也只是一幅香炉和烛台,他们在积重难返的封建传统观念束缚下,在心灵与心灵间个个筑起古训的高墙而相互隔膜起来。

第二种类型:以杨二嫂为代表的,同样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小市民形象,是属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一类。他们依然逃不过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与闰土的勤劳,善良不同的是他们多了一份尖酸与刻薄,多了一份游手好闲等卑俗的习性。在鲁迅笔下,如果说对闰土类的.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话,那么对杨二嫂类的人物更多的就是痛斥和批判。

第三种类型:以我为代表的在沉闷铁屋子中被惊醒的,开始独立思索人生社会,是已经觉醒了的,但在生活重压下又难免软弱,在黑暗现实中又难免彷徨而无路可走的小知识分子形象,是属辛苦展转而生活的一类。在小说中,我并非仅是一个线索性人物,因此在教学中忽视不得对我的形象分析。

这类形象中,鲁迅多渗入了自己的影子,他们开始对现实不满,开始向往和求索不同于前人的美好未来,开始思索人生的重大问题,以至开始思索国家,民族的前途。可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又常常困惑不前,有的甚至迷失方向。有时也难免带上理想主义色彩──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显得好不茫远,缥缈。因而也难免产生退缩的心理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鲁迅在这三类人物身上,不单要反映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疾苦,更主要的是揭示病痛,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下面再从具体语段的阐释上看这个问题。

三、重点语句释义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一方面是实际意义,当时我正在坐船行路。

另一方面是隐含意义,是我对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国家、民族的出路的探索,跋涉。我自以为我的辛苦展转的路已不同于闰土的辛苦麻木的路和杨二嫂的辛苦恣睢的路,虽然它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它也应成为宏儿和水生以后要走的路,但它毕竟是前人所未曾走的路。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这一段充分显示出我这类小知识分子在前进道路上的彷徨,在严酷现实面前的软弱。我开始不满现状,开始畅想未来,可是缺乏信心,勇气,看不到希望存在的现实依据,自以为如闰土的香炉和烛台或不如,还要虚无茫远。这也正是鲁迅在世界观还没有转变到阶级论观点前,在人性探索道路上和国民性改造道路上的彷徨。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了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一方面,当我觉得希望太虚无,缥缈时,而现实又如此令人失望,难免会对过去产生怀念。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片值得留恋的海边的沙地,那里曾经充满自由,欢乐、生机、活力,有贝壳、西瓜地、猹,以及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伙伴。依稀朦胧中仿佛我又回到了从前。

另一方面,由于希望找不到现实存在依据,于是在脑海中幻化出希望的模型,这个模型又怎么也摆脱不掉记忆中海边沙地的束缚。朦胧中自以为的希望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海边沙地的烙印。这也更可见希望的茫远性。

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本句以地上的路做比,形象揭示了希望的哲理意蕴。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真切抒发了我开创新生活的炽热感情,而且表现出我要唤醒大众,共同奋斗的理想。

小说也以本句作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从小说主题入手,兼及人物形象和重点语句分析,三方面就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谈了点看法,难免失之主观和浅薄,有待在以后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校正,更望师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