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实习

青岛动物实习报告

栏目: 实习 / 发布于: / 人气:1.21W

青岛动物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和要求:

1. 认识海滨动物。在不同的海滨环境中认识和鉴别各种动物种类,并掌握其主要形态特征、生态特征和分类地位。

2. 了解海滨动物的生活环境特点,分析其生活习性和生理机能,理解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适应性。

3. 初步掌握和制作海滨动物的标本的基本方法。

4. 学习动物分类的方法。依据采集到的动物标本的特征,学会使用和制作检索表。

5. 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动物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进而巩固专业思想。 实习时间:

2015年7月20日至2015年7月22日

实习地点: 山东省青岛海底世界、金沙滩、银沙滩、竹岔岛。

实习内容:

1.听取老师讲述胶州潮间带生物分布情况。

2.参观青岛海底世界。

3.竹岔岛海洋动物的观察和标本采集,鉴定与处理。

4.银沙滩、金沙滩海洋动物的观察和标本采集、鉴定与处理。

标本简述

2015年7月20日至2015年7月22日,我们分组对海底世界,竹岔岛及金、银沙滩进行了实习,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在实习地进行标本采集。首先指导老师介绍实习地的自然概况。然后,进行分组的标本采集。采集后进行动物的种类、数量等作了详细调查,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整理并制作标本。在这几天的实践中,我们采集了以下标本:

1 厚壳贻贝

形态特征: 贝壳呈楔形,较贻贝大且厚。壳顶细尖,位于壳的最前端。壳长是壳高的2倍。贝壳后缘圆,壳面由壳顶沿腹缘形成一条隆起,将壳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宽大斜向背缘,下部小而弯向腹缘,故两壳闭合时在腹面构成一菱形平面。生长线明显,但不规则。壳面棕褐色,顶部常被磨损而显露白色,边缘向内卷曲成一镶边。壳内面紫褐色或灰白色,具珍珠光泽。足丝粗硬、黄色。

分布:黄、渤海和东海沿岸,浙江省自然资源较多。

2 紫贻贝

又名:紫壳菜蛤

3 沙蟹

形态特征: 沙蟹,头胸甲形状不一,大都呈方形或横长方形,有的呈圆球形或方圆形。额窄,常弯向下方,眼窝深而大。第1触角纵折,或斜横卧。口腔大,前部较后部稍窄。第3颚足大都完全覆盖口腔,外肢细长。雄性腹部多呈窄条状。有沙蟹、招潮蟹、大眼蟹、猴面蟹、股窗蟹等属。十足目短尾次目的1科,头胸甲形状不一,大都呈方形或横长方形,有的呈圆球形或方圆形。额窄,常弯向下方,眼窝深而大。第1触角纵折,或斜横卧。口腔大,前部较后部稍窄。第 3颚足大都完全覆盖口腔,外肢细长。雄性腹部多呈窄条状。

生活习性:沙蟹类是温海潮间带和潮上带生活的优势蟹类,穴居沙滩较深的洞中,洞一般呈螺旋形,洞口形成沙塔,为沙蟹所特有。雌蟹的洞高如沙塔,可能内藏雄蟹。沙蟹行动极为敏捷,常用第2、3两对步足爬行,速度可达1~1.6米/秒,仅在稍停或改变方向时才用4对步足。沙蟹眼柄长,身在洞中也可窥视到洞外的情况。幼体食取浮游生物,成体喜在红树林中攀爬,翻腾枝叶,用螯足钳捕蝇类、昆虫、腐烂的小动物尸体(鱼、虾、海参类、软甲动物等),也食藻类。 4 肉球近方蟹

形态特征:头胸甲方形光滑,黄棕色散生有红色斑点,前半部稍隆,後半平坦,胃、心域间有"H"形沟相隔。螯脚两指基部之间具一肉球,但雌性及幼蟹则不明显。方甲科,头胸甲长约27毫米,宽约3毫米,近方形,前半部微隆起,具颗粒和红色斑点半部平坦。胃区和心区间具一横沟,心区和肠区两侧凹陷。额宽,前缘平直,中间稍凹。眼窝下肾外侧由小颗粒组成一条细线。螯足雄的大,雌的小。各节肾面具红色斑点。长节内侧腹缘近末端具一发音隆背。腕内侧具齿状突起,掌节膨大,两指内缘具细齿。雄性两指基部间具一膜质球,雌性无此球。步足各节间具红色斑点,指节具六条纵列黑色刚毛。

分布:此种常见于中国南海近海沿岸。

5 小相手蟹

分类地位:门:节肢动物门 纲:甲壳纲 目:十足目 科:方蟹科 属:小相手蟹属 种:小相手蟹

形态特征:体小,头胸甲的宽度稍大于长度,全身密具绒毛,分区可辨。额宽,弯向下方。额缘中部内凹,额后具1对隆脊。外眼窝角锐三角形,略弯向前方,侧缘在外眼窝角后具1三角形齿,此齿后方具1斜行隆线。螯足粗壮等大,长节短,内腹缘末部突出1三角形叶,腕节背面具皱襞,内末角突出呈圆叶状,掌节肿胀,背、外侧面密具绒毛,去毛后可见1列与腹缘平行的横行颗粒隆脊,其余的颗粒分散,并不排列成明显的横列。两指合拢时具狭窄的空隙。内缘各具大小不等的三角形齿。步足长节宽扁,前缘锋锐,近末端处具1锐齿,后缘具细颗粒,近末端具1 三角形宽齿,边缘具细锯齿。雄性第一腹肢末端几丁质突起指向背外方。腹部三角形,第六节基部的宽度约当长度的三倍,尾节长度大于宽度,末缘钝圆。雌性腹部圆大,尾节全部嵌入第六节内,呈横卵圆形。雄性头胸甲长6—7毫米,宽7—7.8毫米;雌性长5.6—6.2毫米,宽5.6—6.8毫米。生活于低潮线岩石旁。

分布:广东,福建,浙江,河北。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马达加斯加。

6平背蜞

分类地位: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方蟹科,蜞属

形态特征:头胸甲近方形,前半部较宽,甲面非常扁平成片状,甲面光滑。额缘呈缓和的波浪状,中央凹陷较宽。螯足指节指端色淡,其馀为棕色,但甲面颜色变化繁多。

分布:朝鲜、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

7 海蟑螂

分类地位:门:节肢动物门 目: 等足目 鼠妇亚目 科:海蟑螂科 别名:海岸水虱 俗称:海蛆。

形态特征:节肢动物门等足目鼠妇亚目海蟑螂科的1种,又名海岸水虱,俗称海蛆。身体平扁,呈长椭圆形,体长一般为30~45毫米。身体背面为棕褐色或黄褐色,中间色浅,身体表面具颗粒。头部短小,前缘为半圆形。

复眼很大,无柄,在头部两侧。第1触角很小,不明显,分3节。第2触角细长,柄部4节,转动灵活,鞭长一般为35节或更,向后能伸到或接近尾部,有触觉作用。胸部各节的长度相近,各节的侧甲板都很明显。第4~7节后侧角尖。胸部共有7对步足,末端皆有两个爪状刺,便于爬行。雌性步足内侧有复卵片,各复卵片组成育卵囊,卵即产于其中。腹部稍窄于胸部。腹肢扁平,满布血管,呼吸用。雄性前2对腹肢内肢变形。尾节的后缘中央外突,呈钝三角形,其两侧向后伸出一对细长的尾肢。尾肢长度为体长的2/3或更多,分内肢和外肢,二者长度相近,都十分纤细。

生活习性: 海蟑螂生活于海边高-潮带附近,常在岩石岸、码头、船坞、破旧船等处成群出现,反应灵敏,爬行十分迅速。据报道海蟑螂的步足每秒能跑16步,可见其行动之快。这种动物为杂食性,喜食海藻,尤其贪食紫菜,也喜欢吃萱藻等经济藻类。

分布:海蟑螂为世界性分布,亚洲、非洲、美洲沿海均有。其近似种西方海蟑螂主要分布于北美加利福尼亚,中国烟台曾发现过。中国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周边有大量的海蟑螂存在。

应用与危害:海蟑螂经常吞食紫菜等经济藻类,它们在某些地区成群活动,密度很大,对海藻养殖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可用农药毒杀。另外,在中国南方沿海渔民常用海蟑螂治疗跌打损伤和小儿疳积等症,为药用动物之一。

8 海盘车

海星纲(见海星)钳棘目海盘车科的通称。 世界上有1300多种,是棘皮动物门的代表,以贝类为食,它的再生能力极强。

形态特征:腕5个或6个,有些属腕很多。反口面骨板不规则,结合为网目状,简单,在腕上常排成稍规则的纵行。叉棘多而发达,管足4行,具吸盘。

分布及生活环境:该科多分布于寒带和温带海,中国约有10种。北方的多棘海盘车和南方的尖棘筛海盘车是最普通的代表。海盘车科是海星纲里的1个大科,下分7个亚科。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等沿岸、辽宁、山东沿海。

9 沙蚕

形态特征:环节动物门(Annelida)多毛纲(Polychaeta)沙蚕属(Nereis)环节动物。极大多数海生,少数为淡水生。长2.5~90公分,一般褐色、鲜红或鲜绿。可能是最高级的环节动物,头部有锐利可伸缩的腭。身体第1节有两根短触手和4个眼,第2节有4对触手状须。体节数可超过200.除前2节外,各有一对疣足,用于移动。用鳃呼吸。主要食其他蠕虫及海产小动物。临近生殖时,多数种类体後部因有精子或卵而膨大。通常在夜间离开海底浅洞穴到近海面处排出性细胞。受精卵孵出球形幼体。有些种在洞内生殖。雌体排卵後即死去,并被雄体所食,由雄的孵卵。有的雌雄同体,自体受精。

分布:北美最常见的种为N. limnicola,分布太平洋及大西洋沿岸。 N. virens可长达80公分(31.5吋),分布于北太平洋两侧。

10 蚌

形态特征:海生的蚌类一般为楔形或梨形,长5~15公分(2~6吋)左右,壳平滑或肋状,多有毛状的角质层,许多种的壳外表呈深蓝或深绿褐色,内面有珍珠光泽。海生蚌类常以足丝固著于硬物表面或相互依附成团。有时钻入软泥或木中。主要天敌为鸟类(如银鸥、蛎鷸、鸭类)及海星。

分布:世界性分布。海生者最常见于凉爽海域。淡水贻贝类已知约1,000种,栖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溪流、池、湖中。栖息于浅海沙底。

习性:蚌是生活在江、河、湖、沼里的贝类,种类很多,一般常见的有两大类,一类喜欢生活在流动的河水里,它们的贝壳很厚,两个贝壳在背面相接合的部分有齿,壳的珍珠层较厚,叫珠蚌;另一类喜欢生活在水面平静的池塘里,它们的贝壳很薄,两个贝壳在背面相接合的部分没有齿,叫池蚌。它们的身体很柔软,活动能力很小,但是,它却有两扇坚硬的石灰质的贝壳保护着身体,遇到敌害向它进攻的时候,柔软的身体便立刻缩到两个贝壳的中间,同时把两个贝壳紧紧的关闭起来,形成一道攻不破的“铜墙铁壁”。

11 海燕

形态特征:体扁平,呈五角形星状,边缘薄;其中央部称为体盘,体盘背面向上部分,称为反口面,有覆瓦状排列的骨板;反口面外表颜色变化很大,通常呈深蓝色和丹红色交杂排列。腹面向下的部分,称为口面,呈橘黄色,中央有口。体盘四周,有辐状排列的短腕5条,有时亦可见到4~9条者。各腕中央稍隆起如棱,边缘尖锐;腕的腹面有开放的步带沟,沟内列生管足2行,管足上具有吸盘。生活于沿岸浅海的沙底、碎贝壳和岩礁底。肉食性,能捕食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及蠕虫等。

采集:夏、秋季常在捕鱼时捕获,也可在潮退时于岩岸海藻繁生处拾取,去内脏,晒干。

分布: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一带。常见的有北方的海燕和南方的闽粤(林氏)海燕。多生活于沿岸浅海或潮间带岩石海岸,常裸露,或隐藏在石下或石缝中。有少数种潜伏在沙滩表面。体色一般较鲜艳。

12 扇贝

分类地位:扇贝是扇贝属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代称,约有400余种。该科的60余种是世界各地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之一,壳、肉、珍珠层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

扇贝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翼形亚纲、珍珠贝目、扇贝科

形态特征:壳扇形,但蝶铰线直,蝶铰的两端有翼状突出。壳光滑或有辐射肋。肋光滑、鳞状或瘤突状,色鲜红、紫、橙、黄到白色。下壳色较淡,较光滑。有一个大闭壳肌。外套膜边缘生有眼及短触手,触手能感受水质的变化,壳张开时如垂帘状位于两壳间。扇贝常见于沙中或清净海水的细砂砾中。取食微小生物。靠纤毛和黏液收集食物颗粒并移入口内。能游泳,双壳间歇性地拍击,喷出水流,藉其反作用力推动本身前进。卵和精排到水中受精。孵出的幼体自由游泳,随後幼体固定在水底发育,有的能匍匐移动。后幼体形成,足丝腺,用以固著在他物上。有的终生附著生活,有的中途又自由游泳。

分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以热带海的种类最为丰富。中国已发现约45种,其中北方的栉孔扇贝和南方的华贵栉孔扇贝及长肋日月贝是重要的经济品种。

习性:扇贝为滤食性动物,对食物的大小有选择能力,但对种类无选择能力。大小合适的食物随纤毛的摆动送入口中,不合适的颗粒由足的腹沟排出体外。其摄食量与滤水速度有关。因此摄食量在夜间最大。主要食物为有机碎屑、悬浮在海水中的微型颗粒和浮游生物,如硅藻类、双鞭毛藻类、桡足类等;其次还有藻类的孢子、细菌等。其食物种类组成与环境中的种类相一致。

13 等边浅蛤

俗名,花蛤、花蛤仔、等边蛤

分类地位: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

外形特征: 贝壳呈卵圆而约略三角形,前端圆弧但後端三角形。前端的小月面细狭长而後端的盾纹面为黑色明显的卵圆形,在盾面上有外韧带,壳顶中位。外壳颜色有灰绿色至白色但斑纹变化较大,壳外表虽然平滑但仍有很细的成长轮雕刻。壳上有许多不规则而又美丽的花纹,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斑纹,如英文字母或其他图案。壳内面为白色且具瓷器的光泽,铰齿发达而坚硬。

分布:世界性分布,分布于台湾西部沿海的砂泥海滩。

习性特征:栖息在浅海的砂泥底,有利用其强而有力的斧足潜砂的能力。

14 黑偏顶蛤

分类:黑偏顶蛤,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

形态特征:壳表面呈黑色,壳内淡蓝色。贝壳个体很小,近三角形,壳顶偏向背缘而得名。腹缘略凸,背缘呈弓行,后缘呈圆形。足丝淡黄色,极细软。 分布: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上、中部。

15 菲律宾帘蛤

俗名:菲律宾蛤仔, 花蛤, 蚬子, 蛤蜊,杂色蛤。

分类地位: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

形态特征:贝壳韧带外在,位于后方。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双闭壳肌。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贝壳内面淡灰色或肉红色,从壳顶到腹面有2~3条浅色的色带。

分布范围:台湾分布 台湾西部,台北县八里乡十三行遗址,澎湖大仓岛,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内海海域,台北县贡寮乡龙洞,屏东县恒春半岛,台湾东北角,金门後湖,金宁,金城,金沙,金湖,烈屿,桃园,新竹,苗栗县通霄,苑里,台中县大甲以北。

16 牡蛎

别名:蛎蛤、牡蛤、海蛎子、生蚝、鲜蚵、

分类地位:牡蛎,属牡蛎科(真牡蛎)或燕蛤科(珍珠牡蛎),双壳类软体动物。 外形特征:牡蛎于西元前即已养殖以供食用;珍珠可在珍珠牡蛎的外套膜中产生。牡蛎的两壳形状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壳中部隆起;下壳附著于其他物体上,较大,颇扁,边缘较光滑;两壳的内面均白色光滑。两壳于较窄的一端以一条有弹性的韧带相连。壳的中部有强大的闭壳肌,用以对抗韧带的拉力。壳微张时,藉纤毛的波浪状运动将水流引入壳内,滤食微小生物。牡蛎多雌雄异体,但也有雌雄同体者。

分布:真牡蛎(牡蛎科)包括牡蛎属、厚牡蛎属和细齿蛎属3属的种类。食用牡蛎分布在挪威到摩洛哥,经地中海到黑海一带。北美牡蛎,原产圣罗伦斯湾到西印度洋群岛,已引进北美西海岸。西欧沿岸有葡萄牙牡蛎( 即角厚牡蛎)。日本的`长厚牡蛎是最大的牡蛎。

17 史氏背尖贝

形态特征::壳椭圆形,呈底笠帽状。壳质坚实,但不厚。壳顶位于近前方。壳表面有很多细微密集的放射肋,与细而均匀的生长线相交形成串珠状小颗粒行。壳表面棕褐色,壳内面灰蓝色,无光泽。

分布:舟山各岛屿沿岸均有分布,为习见种类。一般生活在高、中潮带岩石上和石块腹面。

18 蚶

别名:魁蛤、瓦屋子、蚶子、血蚶、毛蛤

形态特征:蛤类的一种,俗称瓦楞子。贝壳2片,坚厚,呈斜卵圆形,极膨胀,合抱近于球形。壳长约8厘米,宽约6厘米。壳顶稍接近,背部两侧略呈钝角;腹缘圆,前端短,后端延伸。放射肋宽,平滑整齐,约42~48条,无明显的结节。壳面白色,被棕色外皮及细毛;壳内面白色,近顶部略灰色。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当的突齿。

分布:潮下带5m至10-30m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生活于潮湿带中、下区软泥海滩,我国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尤以渤海湾产量最大。

19 锈凹螺

俗名: 马蹄螺

纲目: 马蹄螺科

形态特征:贝壳呈圆锥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高15~25毫米,螺层约6~7层,自上而下迅速增大,体螺层低平。壳表各层有显著斜行肋线。壳表面褐色,有铁锈斑纹,壳内面灰白色,具珍珠光泽。

分布:舟山各岛屿沿岸均有分布,为习见种。生活在中低潮带及水深20米左右岩石质海底,以藻类为食。

20 单齿螺

俗名: 芝麻螺

纲目: 马蹄螺科

形态特征:壳呈圆锥形,小型,壳质坚厚。一般高1-2厘米。壳表螺旋形肋明显,与生长线互相交结成许多方块形颗粒。壳面顔色多为暗绿色,夹以杂色。壳内面白色,具有珍珠光泽。

分布:我国南北潮间带分布最广的贝类之一。舟山内外侧岛屿沿岸均有发现,为习见种。多生活在潮间带中上区岩石上、石缝中或石块下。以海藻为食。

21 短滨螺

纲名:腹足纲

科名:滨螺科

形态特征:短滨螺 壳近球形。高13毫米,具粗、细不均匀的螺肋,黄褐色,杂有褐、白和黄色云状斑及斑点,软体动物。

分布:高-潮区岩石上常见。

22 蝾螺

腹足纲、前鳃亚纲、蝾螺科海产螺类。壳厚,壳口宽阔,壳面可有珠状突、瘤突或肋纹。最大的种类是东印度群岛和澳大利亚的夜光蝾螺、,体螺层以上的数层似鳞茎或某些东方国家用的包头巾,故得其英文名。其大小20公分,壳和宽圆的厣(俗称“猫眼”)可作钮扣

形态特征:蝾螺的口盖特别厚,属于石灰质的,往往凹凸不平,或有弯曲的脊。大多数种类呈球形或者陀螺形,壳表面或平滑或装饰繁复,有的还有棘或凹槽。少数蝾螺有脐孔,壳口具有珍珠光泽。

分布:大部分产于热带海域,特别喜欢居住在珊瑚礁附近。

23 鲍

形态特征:鲍的足部相当发达,肉质细嫩,味鲜美,被誉为海味之冠。鲍肉还可制罐头或鲍干。鲍壳又称石决明,有平肝明目功效。鲍壳珍珠层厚,色泽艳丽,是贝雕工艺的原料。还可培育鲍珠。鲍外形近似卵圆形或耳状,背腹扁。壳的左侧前面有数个小孔,是呼吸和泄殖的孔道。壳面紫褐色或绿褐色。壳的内面银白色,有彩虹般珍珠光泽。内脏囊在软体背部,环绕右侧壳肌后缘的消化腺、生殖腺、嗉囊和胃等部分。鲍栖息在水清流畅、盐度较高而稳定、藻类生长繁茂、岩石缝隙较多的沿岸区。大多数分布在低潮带至潮下带 20~30 米深处 。鲍以藻类为主食。鲍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性腺每年成熟1次,一般春夏季产卵,产卵高峰较集中。鲍生长缓慢,人工养成周期长、成本高,一般多采取人工育苗、海区放流和封岛育鲍的繁殖方法。

分布: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鲍科动物的总称 。 全世界有近百种,均属海生。主要分布在北美太平洋沿岸、日本和澳大利亚沿海,南非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有红鲍、黑唇鲍、大鲍等种。中国辽宁 、山东 、福建 、广东和台湾省沿海分布的有平鲍、杂色鲍、耳鲍、羊鲍、多度鲍、格鲍等。

24 扁玉螺

形态特征:贝壳呈半球形,坚厚,背腹扁而宽。壳顶低小,螺旋部较短,体螺层宽度突然加大。壳面光滑无肋,生长纹明显。壳面呈淡黄褐色,壳顶为紫褐色,基部为白色。在每一螺层的缝合线下方有一条彩虹样的褐色色带。壳口卵圆形,外唇薄,呈弧形;内唇滑层较厚,中部形成与脐相连接的深褐色胼胝,其上有一明显的沟痕,脐孔大而深。厣角质,黄褐色。生态、利用和地理分布: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50m的沙和泥沙质的海底,通常在低潮区至10m左右水深处生活。常潜入底内猎取其他贝类为食。约在8一9月产卵,卵群和细沙粘成围领状。

分布: 为我国沿海常见的种类,北方多于南方。此外,在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朝鲜半岛、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洋的阿曼湾等地也有分布。

25 疣荔枝螺

纲目: 骨螺科

形态结构: 贝壳小型,呈纺锤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高2~3厘米。螺层约6层,疣状突起的有5列。整个壳面密布螺肋和细密的生长线。壳表面为灰绿色和黄褐色,常杂以白色条纹。壳内面黄白色,外唇内侧黑紫色。

分布:我国南北沿岸及舟山各岛屿沿岸均有分布,为岩相潮间带最习见螺类之一。以藤壶、双壳贝类为食。

附录: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海葵营岩石固着生活。用铁锤、铁凿在距其固着2cm-3cm处,将动物和其固着的岩石部分一起采下,切勿触伤,尽量减少振动。采后放入新鲜海水中,静置于不受振动且光暗的地方。带触手完全展开且呈自然状态时,把薄荷球缓缓放入水中,同时向触手基部投入硫酸镁,逐渐增加剂量及时观察。触动其触手,完全不动时,取出薄荷球。向水中家纯甲醛至浓度为7%即杀死,后移入5%的甲醛液中保存。

沙蚕无特殊穴形,多生活在海滩泥沙中,用铁锹挖掘可采到。用新鲜海水培养环节动物,带起恢复正常状态,用薄荷脑麻醉3小时后,也可以用淡水直接麻醉,后用7%的甲醛杀死,10小时后将其移入5%的甲醛液中保存。

牡蛎以贝壳固着在岩石上,可选择固着不大牢固的个体,用凿子凿取。 螺类的贝类标本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浸制标本先用清水洗净后用薄荷脑或40%的硫酸镁麻醉2小时—3小时。用10%的中性甲醛杀死。10小时后将贝壳有光泽的种类移入70%的乙醛,无壳的用4%的甲醛固定。

虾蟹类大都在退潮后的岩石间隙或沙岸上爬行,可用镊子夹取。有的潜在泥沙中,可用铁锹挖掘。处理方法为,可先用淡水杀死,然后用70%的乙醛后5%的甲醛液固定,最后用70%乙醛并加几滴甘油保存。

实习日志:

一、青岛概况: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2015年7月20日至2015年7月22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海洋动物实习,对青岛的动物的分布、动物种类等进行了考察,选择了海底世界,竹岔岛,金沙滩,银沙滩等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不论在知识面,还是在野外的生存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对青岛海洋动物的分布类型和特点有了较系统的了解。

二、分述:

1、7月20日参观青岛海底世界:

青岛海底世界位于青岛莱阳路2号,毗邻青岛著名风景区鲁迅公园和第一海水浴场,总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水体4000吨。青岛海底世界主要由潮间带、海底隧道和地下四层观光建筑三大部分构成,展示部分完全在地下。潮间带长35米;海底隧道长86.2米,宽2.5米,隧道拱形玻璃的弧度采用180度的常规角度、254度大角度、360度圆柱水体及窗式玻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造型结构,行走在隧道中,便如同置身于海底,大大小小的鱼儿在身边游弋,还能看到人鲨共舞的场面;地下四层有高达7.6米,亚洲目前最大的单体圆柱展示水缸,展示一些珍贵的珊瑚礁生物。整个青岛海底世界被礁石环绕,形成山中有海的美景。独特的地理位置、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它整合了青岛水族馆、标本馆、淡水鱼馆等原有旅游资源,与依山傍海的自然美景相融合,形成山中有海的奇景。

今天我们分组参观了青岛海底世界,对海洋动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欣赏了各种海洋动物,使我们开阔了眼界。

2、7月21日上午银沙滩采集标本:

青岛银沙滩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凰岛,与国家5A景区金沙滩为姊妹滩,银沙滩山清水秀,沙质细腻,为原生态天然优质海沙滩,目前青岛开发区正在把银沙滩建设成高档海水浴场和高端休闲景区。

由于当日风浪太大,且采集时间较短,没有采集到种类很多的动植物。采集了浒苔,裙带菜,海带等藻类植物。还有少量的蟹类,蛤类(杂色蛤,等边浅蛤等),牡蛎等。

3、7月21日下午金沙滩采集标本:

金沙滩位于开发区东南,南濒黄海,呈月牙形东西伸展,全长3500多米,宽300米。水清滩平,沙细如粉,沙质为金黄色。金沙滩是我国沙质最细、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海水浴场之一,号称“亚洲第一滩”。

我们今天在潮间带采集动物标本。但由于金沙滩现已成为著名风景旅游区,游人很多,且今日浪潮较大,不易采集动植物标本。

4、7月22日竹岔岛礁石滩采集标本:

竹岔岛是距今一亿六千万年前,由火山喷发而形成,属崂山山脉在青岛的南部,被人们美喻为“海上明珠”。 竹岔岛 有300多年的田园史,岛上有100多户人家,560多人口。面积0. 3578平方公里,岛上至今还有保留比较完整的火山口一座。岛上的岩石上至今还留有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气泡和自然形成的硅

洞. 竹岔岛明末清初就有人居住,现在岛上居民来自薛家岛、胶南、沙子口等地,有杨、薛、王三大姓。竹岔岛四周环海,位于青岛栈桥正南5海里,西邻金沙滩和薛家岛隔海相望,属黄岛区薛家岛镇一居民岛,。竹岔岛与东侧的脱岛、大石岛、小石岛构成竹岔岛。

我们今天坐船到竹岔岛在礁石滩采集标本。在礁石滩上,我们多采集了各种蟹类(厚蟹,平背蜞等),螺类(疣荔枝螺等),还有多种贝壳。在岸边我们也采集到了各种藻类。

实结:

虽然我们经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但对课本上的许多名词的定义-解释我们都不是很了解,特别是一些形态特征的描述,书上是这么写着,但世界上的生物是千变万化的,生物不会照书本上的特征生长,所谓世上不会有两张相同的树叶。但今年的野外实习却更好使我们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中,能更好使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加深课,野外实习不仅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课一个理性的认识。

通过几天在海滨的实习我们熟悉了各种不同海洋动物的特征,基本外形,了解动物千姿百态的各种变化,加强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并且通过在野外直接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生存和生活的基本习性,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及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在野外直接捕捉海滨动物,使我们学会了采集动物标本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鉴定,动物分类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对捕捉到的动物进行动物标本的浸制、剥制、等的标本制作,学会动物标本制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这几天的学习生活让我终身难忘,我学到的知识也将有利于我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使我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也将更加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有利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