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实习

河南商报实习总结

栏目: 实习 / 发布于: / 人气:2.47W

每个清晨,我都会在六点多钟唤起睡意正浓的自己,简单收拾,前往紫荆山报社;每个夜晚,我都会在七点拖着疲惫的身躯坐上72路公交,向母校返航。车窗外的灯红酒绿伴着喧闹的人群,一个个穿梭的身影让我茫然。一日日相似的场景,划过眼帘,但是我丝毫没有倦意。这就是我的实习,一段汗水糅合泪水的光辉岁月,一段注定让我难以忘记、终身受益的时间轨迹。

河南商报实习总结

一、实习单位简介

我于2010年3月15日~5月15日,在《河南商报》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河南商报》是以经济报道为特色的新主流都市报,形成了以"做有价值的新闻"为宗旨的全新媒体风格,在中原报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河南商报》有一群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记者队伍,记者年龄趋于年轻化,写作风格轻松活泼,写作语言通俗易懂,幽默诙谐。我有幸地被被配到了经济新闻部,在这样一份报纸、这样的一个部门实习,让我在短短两月受益匪浅。

二、实习初期很"辛苦"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在《河南商报》的实习亦是如此。实习单位联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历种种艰辛,3月13日下午,我们一行六人地到《河南商报》报到。到了报社,一切无从下手,看到忙碌写稿的记者们,我也不敢去打扰,自己闲着没事,就只能看报纸。起初几天,对于这样的生活我真的很难理解。我的价值怎样才能在这里体现?我怎样才能引起关注?难道我要默默无闻,孤独几个月吗?心中一片凄凉。

"好好看看报纸,对比一下几家都市报都是怎样写稿的,随后再给你们安排采访任务"部门主任一席话才让我吃了颗"定心丸"似的。

随后实习中,在与实践融合过程中,我开始经历着一次次转变。

小插曲1、人生中的"第一次"很凄苦

正式报到、上班的第一天是3月15日,在没有得到安排的情况之下,我只身来到"3.15"活动现场,开始了人生中的一次新闻采访。采访一个比较"倒霉"的老大爷,他家在十年之内喝某品牌酒,发现了3次空瓶子事件。郁闷的老大爷一骨碌把所有的委屈都说给我听,我也在认真记着,因为不敢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回到报社以后,听老师们在讨论活动现场的事情,我也就主动迎上去,说了我的采访。原本以为我的热情会受到表扬,但部门主任却说:"没有收到分配不能随便外出采访!"

随后,老师就把这个稿件给我去写。我又打电话采访了所谓的"业内人士",写成了一个小稿。虽然受到老师好评,但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我是在实习。

这样的一个事件让我意识到:实习,就应该遵守工作单位的严格纪律和要求,把自己看做单位员工来约束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外出采访应首先得到老师的允许,或者事先知会领导。

小插曲2、会议新闻写作要找"稿外音"

在3月18日我参与采访了"全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一堆材料,一群领导,一堆指示…不仅是稿件写作,就连听这样的会议都让我发愁,关键症结所在就是我找不到"新闻点"。材料我是看了一篇又一遍,心里总是琢磨着怎样把里面的内容全部写进去,自认为这样才不会显得片面。

回头发现老师在睡觉,其实是在假寐。我发现,当讲话领导说到不是文字通告上面的东西的时候,老师突然就来了精神。只见他赶紧坐起来,笔不停地记着。随后老师对我说:"我们是都市报,就应该思考读者需要知道什么,他们想知道什么。会议新闻的文件上面一般不出来新闻,真正的新闻一般来自领导"脱稿"的东西。"那次老师回去写了名为《再评中国名牌,上帝说了算》1500字左右的稿件,稿件内容来自于领导脱稿的部分,并且极具社会指导意义,引起了强烈反响。第二天对比《大河报》发现,他们播发的只是简单的文件上面内容的综合,发了一个短消息,实习总结《《河南商报》实习总结》。如此来看,深度自然而知。

插曲3、知识欠缺、速记太慢导致"断续采访"

实习初期,我的采访任务一般是会议新闻,跑遍了工商、质检、税务、科学技术、工商联等口,在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采访方向,我一直比较苦恼,因为缺少相关的知识,和被采访对象聊不起来,所以难处新闻。同时自己记录的速度比较慢,容易漏掉细节。在3月31日参加了省社科联的"精神文明会议",会后相对当事人进行采访,但是由于没有事先准备,且不具有相关知识,最后在没有问几个问题的情况下,只能草草收场。回去后,也没有写成稿件,因为实践不具有典型性和轰动性,所以尝到了"出师不利"的苦果。

事后专门向老师求助,老师讲:"外出采访需要列采访提纲,或者之前要有相关的知识准备,不然怎么和人家聊到一块?再提问时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不能随心所欲,不然一张口人家就知道你"几斤几两",不利于采访,此外还要提高采访记忆的准确性和速度。"

至此以后,在外出采访之前我都会进行详实的准备,一般采访的过程都是在预期之内完成,稿件写起来也显得比较轻松。

三、实习是我大学的"第二课堂"

(一)、好新闻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随着实习的深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我对于新闻稿件的写作具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书本上所讲的东西对于实践起到"提纲挈领"作用,但是真正决定实践效果的,还是实践中自我的无形提高。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报社实习也是这样。王俊伟老师经常说:"新闻写作要抓住新闻点,没有新闻点,新闻就不足以立身。在采访时候需要找到能吸引读者的闪光点,不要搞大一统,什么都装进去。"

中国新闻社的王永记老师也教诲说:"新闻就是一个筐,萝卜白菜什么都往里装。写新闻稿件需要看你想写成什么样子的,如果写小稿,只需点出中心内容;如果想写的长一点,就找点背景资料,多方求证专家意见看法;如果想写成通讯,就找事件的切入点…"。

在实习初期,我写500字的小稿件都觉得困难,明明没有什么东西怎么写得那么多呢?还有就是遣词造句的能力不强,写的东西没能生动展示事件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老师们的'指点,我发现新闻写作背景资料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拿事件和以往情形的对比中找到新的变化,突出新闻点,像《河南上演"疯狂的大蒜"河南大蒜一年价格上涨100倍》,这是在对比中发现的独家新闻;同时稿件写作要有感谢的勇气,怎么想就怎么写。要能讲出生动的故事,读者才愿意听,愿意去看。记得有一次,我在采访回来声情并茂地给老师进行了讲解,随后问道老师"这篇稿件怎么写",殊不知老师说道:"你刚才是怎样给我讲的你就怎么写,那不是很生动吗?"受到启发的我就写成了一片稿件。

(二)、新闻交际是一门"哲学"

在实习过程中,我需要处理很多层面上的关系,在报社里边需要处理好和记者老师们的关系,外出采访需要搞好与被采访对象(政府官员、企业法人、社会大众等)的关系。

王老师教导,要懂得说话的技巧,通常在交谈中就可以完成现场的采访。在与社会普通大众的交流中,老师没有记者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一种谦卑的态度,总能在聆听别人的问题之后给出合理的建议。同时也在欢快中完成采访任务。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我外出采访的风格。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我总能采取贺老师相似的方法和技巧,让自己的采访任务也在轻松融洽的环境下进行。外出采访往往遇到饭局,我发现饭桌上的交流最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王老师总能激活饭桌气氛,让我们的桌子在欢快的场景中就餐。这其中,就体现出了一个记者的修养和才学,因为和不同的认识交流都想做到得心应手,这就是体现新闻记者杂家的时候了。

新闻记者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很多门类,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性。在复杂的社会中,新闻交际往往需要记者有自己的处事风格,并且这种风格能够做到随机应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新闻记者的个人修养直接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以及个人魅力,这是一个需要用文字来传情达意的职业门类。"殊不知,出门在外,一声大哥、大姐不只能拉近多少感情!"

四、实习中的思考

认识一、学然后知不足

新闻实习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把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过渡阶段。在实习中,我总是感觉到知识的欠缺:理论修养不够高,写出来的东西不具有高瞻远瞩的意义;文学修养欠缺,稿件会显得呆板没有激情和文化底蕴;艺术修养不行,对于文物、字画等不具有鉴别能力,对于采访来讲没有形成杂家的风度。

鉴于此,在实习中,我总会拿出课本进行"充电",学习采访写作技巧,同时认真翻阅几家报纸,在对比总结的基础上,来学习别人先进于我的东西。与此同时,图书馆借书阅读和古诗文背诵也没有间断,在后期的写作中,诗文的运用就显得比较"信手拈来"了。

对策:多读一些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吃透"党一个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再结合实践中鲜活的事例来加强自我政治理论修养的提升;成为杂家,要不失时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读、勤记、善思考,注意总结生活中具有历史闪光点的东西。

认识二、做新闻,必须做到细节真实,用事实说话!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采访与写作必须把握新闻真实。在实习中,发现有些记者不外出采访,通过电话了解相关问题,没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见证真实。同时,在稿件写作中,会发现有失公正真实的现象。例如,在四月初的时候,《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商报》同时对于一个有关车主捐款的事件进行报道。但是后来笔者在阅读报纸时发现,同样的一个车主、同样的一辆车子,却出现了不同的名字,一家说"奥迪A6",一家说"普桑",还有一家说"奥拓"。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也蒙了头。

试想,如果新闻记者到了实地采访,并且见证了这样的一个"事实&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