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文学

关于萨拉乌苏湖兴衰的散文

栏目: 文学 / 发布于: / 人气:1.56W

萨拉乌苏湖的兴衰

关于萨拉乌苏湖兴衰的散文

(一)奥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的古长城之西北,其东南侧紧接黄土高原,西北侧延入鄂尔多斯草原。瞭望毛乌素沙漠,只见沙丘连绵起伏,远接天际,沙丘与丘间低地相间分布;沙丘黄色一片,丘间草木丛生。

置身于毛乌素沙漠之中,如果仔细观察,如果将黄色的沙丘移去,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沙丘的底部与丘间低地是处于同一个平坦面上的。沙丘——丘间低地——同一个平坦面……这些都是怎么回事呢?这里边有着一些什么奥秘呢?

我们说,毛乌素沙漠这块地方,原来是一个古代湖泊,由于漫长时间的沧桑变迁,变成了现今的茫茫沙漠,“平坦面”就是湖泊的湖盆,沙丘是后来覆盖在湖盆之上的。这个古代的湖泊,就是地质历史上的第四纪晚更新世时的萨拉乌苏湖。

萨拉乌苏湖的范围,东南起于古长城脚下,西北止于盐池—毛盖兔庙—新街镇一线,面积约2万余平方公里。地质工作者从这里的地层岩性及所含生物化石(包括动物化石,以及植物化石的另一形式—孢子花粉化石)等资料,可以推断萨拉乌苏湖存在的奥秘,证明它有着一部令人兴叹的兴衰史。

“沙漠”这个名词,它是荒凉不毛的象征。毛乌素沙漠虽然在我国沙漠“家族”中只能算是一个“小弟弟”,但因它所处的特殊地理区位,以及其中晚更新世地层层序完整、厚度较大、所含化石和出土石器丰富的典型性,故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20年代以来,这里就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

国内外的各界学者络绎不绝地前往毛乌素地区,在这里进行各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学者们根据毛乌素沙漠地区的地层岩性以砂、亚砂土、亚黏土、黏土为主的特征,认为它们属于河湖相的沉积物。由于这么一套河湖相地层在内蒙古乌审旗南部红柳河河谷里出露最为完整,而红柳河的蒙古语名称为“萨拉乌苏”,故将这套地层称之为“萨拉乌苏系”(以后又有“萨拉乌苏组”、“萨拉乌苏层”的叫法),其中所含的动物化石被称为“萨拉乌苏动物群”……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几十年来,考古、地理、古生物、石油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者,通过对萨拉乌苏和陕、甘、宁、蒙相邻地区类似地层的观察研究,科学家们对这一地区距今数万年来的气候变化、环境变迁,已经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将它的神秘面纱已经揭开。各种证据说明,萨拉乌苏组这一套地层的形成营力,并非单纯的河湖作用,其中还有风力等的作用,萨拉乌苏湖的兴衰、进而变为毛乌素沙漠,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二)成

萨拉乌苏湖地区,位于地质学上所称的伊陕盆地腹地,在地质发展史上,这里很早就已与海隔绝。这里自距今约1亿年的白垩纪晚期以来,基本上处于上升状态中,长期遭受强烈剥蚀和侵蚀,成为一种准平原化的地形。在这样的准平原上,曾经出现过一些基岩的槽谷和垄岗。

到了距今约5、6万年的晚更新世早中期,由于周围地区的上升幅度较大,在剥蚀侵蚀作用奠定的起伏基底上,这里形成了一个范围广阔的湖盆洼地,洼地里积水成为萨拉乌苏湖。此时的萨拉乌苏湖正值“青春妙龄”,是一个碧水秀色、气象万千的自然乐园。

自然界的土石岩性是当时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岩土中的化石是当时自然条件下,动植物留在地层中的历史“证人”,不同的土石岩性和化石,它们犹如历史书的书页,记载着那段地质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反映着自然环境的演替过程。

萨拉乌苏湖区的萨拉乌苏下组地层,岩性为一套灰、灰白色,含较多腐殖质,具有明显水平层理的砂、亚砂土、亚黏土等沉积物。由于萨拉乌苏湖是一个由剥蚀侵蚀造成的湖泊,所沉积的地层厚度不如构造断裂成因湖泊那样巨大;且因湖泊底部起伏不平,地形有槽谷,也有垄岗,故地层厚度也不尽相同。地层厚度有的地方仅20—30米,最大厚度可达80米。

而在萨拉乌苏湖周的河流谷地里,萨拉乌苏下组地层,则为一套灰黄、锈黄色,含较多腐殖质,具明显斜层理、交错层理,岩性下粗上细、底部为均匀浑圆砾石的地层,厚度10—20米。

萨拉乌苏下组地层的这些特点向我们揭示:第四纪晚更新世早中期的时候,萨拉乌苏湖湖面辽阔,湖水充盈,湖底高低不平,有无数个由基岩构成的垄岗状岛屿散布于湖中;湖区东南方向的黄土高原,已经被剥蚀侵蚀的支离破碎;湖周大大小小的河水洪水辐辏而来,向湖中吐泄着四方来水,水中所带泥砂在湖中沉积下来。

从沉积物中含有较多的动物化石和丰富的植物孢粉化石组合来看,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不同的地方生长着不同的动物和植物群落。附近较高的山地上生长着以冷衫、云杉为主的树种;较低山地和丘陵地区,则有松树和胡桃、榆、鹅耳枥、枫杨等,山毛榉也偶尔可见;在平地和草原地带,有丛生的麻黄,藜科和蒿属植物随处可见,唐松草、补血草菊科等夹杂于草地上。到处是茂盛的植物,遍地绿草如茵。

在萨拉乌苏湖的周围,各种动物徜徉于不同的区域。野猪、马鹿、水牛、原始牛、虎、狼等动物,经常出没于森林和森林-草原混交地带;草原上奔驰着野驴、普氏野马,以及普氏羚羊、恰克图转角羊、鹅喉羚羊和喜冷动物披毛犀等;湖水中野鸭游弋戏水,毛腿沙鸡和鹌鹑时而从湖面上掠空而过。在湖周的黄土沟谷、梁峁和丘陵地带,早期的河套人在这里猎取动物、制作石器,过着寻穴而居的生活。

(三)衰

退

时间在前进,历史在推移,到了距今约2、3万年的晚更新世中晚期,,由于气候条件的改变,自然环境变得恶劣起来,气候变得寒冷了,风的作用也逐渐地加强了,萧条的自然景观出现了。

萨拉乌苏上组地层明确地证明了这样的推断。

在萨拉乌苏湖区,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沉积物岩性为黄色、疏松、颗粒均匀而纯的粉细砂,具有水平、斜及交错层理,含有较多的钙质结核,并发育有很多小型波状褶曲,地层厚度10—30米。

在萨拉乌苏湖区东南的黄土地区,一些河流谷地中,于晚更新世中晚期则沉积了马兰组地层,厚度约15米左右。马兰组的下部,为具有水平层理的灰黄色黄土状亚砂土、亚黏土;马兰组的上部,为灰黄色的典型黄土,具有疏松、均质、粉土状、无层理、大孔隙发育等特征。

萨拉乌苏湖区和萨拉乌苏湖区东南的黄土地区,所沉积的萨拉乌苏上组地层和马兰组地层,其中很少见有动物化石,孢粉化石含量也显著变少,且孢粉种属也十分单调。这些现象都说明:晚更新世中晚期,萨拉乌苏湖及其湖周地区,一改晚更新世早中期的繁荣,呈现一派衰退景象。湖面缩小,湖水枯槁,寒冷、冰冻的气候形成了地层中的融冻褶曲,干旱的气候形成了较多的钙质结核。茂盛葱绿的草原变成了荒漠草原,植被凋零,仅有蒿属、藜科和小灌木的生长,阔叶树基本消失,松属稀少。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动物大都呜呼毙命或逃遁他乡,这里成为以鼠类为主的啮齿类动物的游乐场所。

萨拉乌苏地区在晚更新世中晚期,还有另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风”的作用。萨拉乌苏湖的基底是侏罗、白垩和第三纪地层,这些地层以比较疏松的砂质岩性为主,很容易遭受风化剥蚀而成为碎屑粉土。碎屑粉土的一部分由水将其带入河湖,一部分则由风携带后再落入河湖之中。这些由水直接带入河湖和由风携带后再落入河湖水的碎屑粉土,在河湖水中一起沉积,就形成了质纯、粒均、以粉细砂为主,且显示风成交错层的萨拉乌苏上组地层。这些被风携带的碎屑粉土,如果落入黄土地区,则形成了风成马兰组地层。

在这样的一个地质历史时期,风的作用是一个逐渐加强的过程。起初,风的强度不是很大,一些黄土沟谷中尚有小的湖泊和河流,因此可以在一些地方马兰组下部地层中,见到具有层理的黄土状土。后来,每况愈下,简直变成了风妖恶煞、任施暴虐的时代了。这时,气候寒冷而干旱,风力强劲,常常是沙尘滚滚、遮天蔽日,自然环境极其严酷。在这样的环境下,湖周的河流多已断流,风所携带的粉土,经常地披盖于山、丘、梁、峁、谷、沟的表面,月累年积,就形成了风成的马兰黄土。在这样的环境下,萨拉乌苏湖面积已经大大缩小,湖水也变得很浅,湖水有时成为冰湖,有的地方已经干涸露底,一些地方形成了沙丘……

我们说,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时候,风在萨拉乌苏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自然营力,它是萨拉乌苏湖区的萨拉乌苏上组和黄土地区的马兰组地层形成的最主要媒介,风是萨拉乌苏上组地层和马兰组地层这对“孪生姐妹”的“父母亲”。

(四)复

地质历史的发展也像其它事物一样,也是螺旋式前进的。沧海桑田,司空见惯。一个地区,某一地质时代为茫茫海洋,某一地质时代变成了高拔的山脉;有的地区,有时抬升为阜,有时又沦没水底;有的时候,寒冷异常、冰封千里,有的时候又湿热适宜,草木丛丛……

在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早期,于气候寒冷的玉木冰期之后,由于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暖,出现了冰后期,萨拉乌苏地区也随之复苏,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复苏景象,从毛乌素沙漠沙丘底部所见的土层,可以得到证明。

在毛乌素沙漠地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一层灰白、灰绿、灰黄色,具有层理的粉砂和亚砂土层,厚度仅数米。其中含有多量的炭质和腐殖质,在陕西榆林附近可见草炭(即炭化程度不高的泥炭)层。这种地层为第四纪全新世早期的沉积物。

由于地层厚度不大,说明形成这种地层时的时间比较短暂。从地层的岩性特征和所含动物化石及孢粉化石组合来看,当时的气候温暖潮湿,降水丰沛,万木争荣,生机勃勃。萨拉乌苏地区重新又蓄积起了大大小小的湖泊,湖泊周围出现了很多湿地和沼泽,浅浅的水中生长着水鳖属的水生植物,也有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大量生长,附近还有胡桃属等阔叶树的分布。由于草木茂盛,一些古老的沙丘上重新披上了绿装,大量植物的枯荣,就在地层中形成了腐殖质含量很高的土层和草炭层。在这样的环境下,啮齿类动物和平卷螺、塔式螺等也大量繁衍,地层中也留下了它们的遗体。

全新世早期的温暖气候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也为人类的生存和演化提供了良好条件。考古工作者在萨拉乌苏地区的全新世早期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人类骨骼等,说明这里依然有河套人的后裔生存,这些人类应当是西安半坡人相近时代的兄弟姐妹。

(五)荒

萨拉乌苏地区,在经历了全新世早期的短期繁盛时期后,由于气候又变得干燥起来,也可能因为人类的进步,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长期以来的战争,违反自然规律、不合理地垦荒种地、滥肆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导致风沙猖狂肆虐、森林破坏、草原萎缩、古老的草丛沙丘复活、疏松的萨拉乌苏组地层遭受风的剥蚀形成了新的活动沙丘……

这样一来,在原来广阔的萨拉乌苏湖区,形成了毛乌素沙漠。毛乌素沙漠以活动沙丘为主体,一眼望去是垄崗状和新月形的活动沙丘链,连绵不断,一片黄色的海洋。每当冬春季节,西北风常刮不断,常常是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沙漠南侵,淹没牧场、吞噬农田村舍。三四十年前,在毛乌素沙漠地区,到处是废弃的村落,满目尽见残垣断壁,呈现出一片破败、萧疏、荒凉景象。

(六)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乌素沙漠地区的景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西起陕西定边,东至府谷,兴建起了长约300余公里,宽约1—2公里的防沙林带。防沙林带建成后,这里绿荫成带、郁郁葱葱,有效地防止了沙漠的南侵和风沙危害农田,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

深受风沙之苦的毛乌素沙漠地区的人民群众,打响了向沙漠开战的人民战争,采取搬沙丘、垫泥潭、开渠引水、拉沙治沙、种草育苗、植树造林等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昔日的茫茫沙海,一些地方已经初步变成了林茂粮丰、农林牧各业全面发展的片片绿洲。

生活在毛乌素沙漠腹地的蒙古族牧民,以居民点为中心,采取封沙育草、植树造林、建设草库伦、建立饲料基地等措施,在治理沙漠上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如今,沙漠地区的绿洲在不断地扩大,不少的活动沙丘披上了绿装,沙漠区的景色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人民大众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治理沙漠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需要人们进行长期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