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文学

美丽的生态园散文(通用8篇)

栏目: 文学 / 发布于: / 人气:1.9W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丽的生态园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生态园散文(通用8篇)

美丽的生态园散文 篇1

我的家在平顶山,这里有许多美景,有湛河公园、鹰城广场、河滨公园……但我最喜欢的是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也是大家所称的生态园。

一天,我和妈妈到生态园游玩。刚进入生态园,就感受到园内的空气特别清新,深深地吸一口气,使人心旷神怡!走进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茂盛的树木,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为人们遮挡阳光,那温暖的阳光照在树木和花草上,让它们茁壮成长!那草上的露珠也被阳光照得闪闪发亮,像镶嵌了宝石一般!树林的深处有一片石榴园,那一颗颗石榴又红又大,特别饱满。石榴成熟了,都开心地笑了起来,有的笑裂了缝,有的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使人垂涎欲滴!

走出树林,再往前就到了荷花池,那里盛开着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许多荷花簇拥在一起,露出了笑脸,像顽皮的小孩在嬉戏玩耍!在那清澈的水中,能看到游来游去的小鱼,有的会露出水面观赏美景,有的则会跳出水面,有的甚至游到岸边,好像要跳到陆地上观赏这园内美景!

再往前走就到了芦苇湖,一簇簇的芦苇立在水中,覆盖了大片水面,像在水面上铺上了一层绿毯,一阵风吹来,芦苇犹如穿着草裙的小姑娘,跳起了欢快优美的舞蹈!湖边的柳树,弯下了腰,照着镜子,一阵风吹来,像是在风中梳理自己的头发!这时,调皮的小水鸭出来了,成群的小水鸭在嬉戏玩耍,它们游泳的时候,脖子一前一后,脚在水里拼命地蹬,有的小水鸭特别调皮,一会儿钻到水底下,一会儿又钻了出来,像是在玩儿捉迷藏,特别可爱!

这就是美丽的生态园,让我陶醉!

美丽的生态园散文 篇2

春节我在深圳度过。这座移民城市,一到春节便人去城空,冷冷清清。就像一个老外面对深圳卫视记者所说的那样:这个城市一到过年就没人了,人都在火车站排队呢。作为都市的留守者,不仅要陪伴着它的冷清,还要时时接受着乡愁的煎熬,无奈时,只能在零星的鞭炮声里,想象着古城颍州闹元宵看花灯的热闹场面,思乡的感觉越发强烈。

逆着春运的大潮北归时,元宵节的烟花刚刚散尽,年的身影渐渐远去,心里感觉黄花菜都凉了。妻说,生态园的灯会还在继续,我手里有几张票,晚上我们看灯去,今年的《清明上河图》花灯都上了新闻联播了呢。我闻言大喜,随妻欣然前往。

阔别两年,重游生态园。暮色黄昏里,春寒料峭中,60组大型彩灯迎接着我。

手捋胡须的苏轼,高达数丈的观音,身长百尺的舞龙彩凤,晶莹耀眼的瓷杯白塔,这些造型彩灯都美轮美奂,让我目不暇接。但我的眼光还是被大气磅礴的《清明上河图》花灯吸引住了。

《清明上河图》系列花灯真是一场美丽的视觉盛宴,让人大开眼界。花灯沿河搭建,逶迤数里。夜幕低垂之时,北宋都城汴梁的六街三坊便熠熠生辉地浮现在游人的眼前。房舍、茶楼、勾栏、酒肆、城门、画舫、游船、虹桥在辉煌灯火的映衬下生动逼真宛如仙界。而贩夫走卒士农工商才子佳人渔樵耕读之辈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高大的骆驼、温顺的牤牛、瘦小的青骡、负重的黑驴、俊逸的宝马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让人惊叹的是,骆驼和骏马以及举杯的书生和打渔的渔夫都能活动,低昂的马首、手口间往来的酒杯、水中上下的渔网,这些让整个花灯活了起来。鲜红色的汗血马,翠绿色的松树、赭黄色的骆驼、金碧辉煌的门楼、七彩玲珑的宝塔,流光溢彩的画舫,因为灯光从内部透射出来,更是显得色彩斑斓灿如云霞。

这一切,无不冲击着游人的视觉神经。

这是一幅立体的画卷,又宛如一出五彩缤纷的戏剧,更像是一场虚幻缥缈的海市蜃楼。

侧耳听,隐隐有声音传过来。嘈杂的车马声,叫卖声,丝竹声,吟诵声,喝彩声,弦歌声,说笑声从一千年前的东京汴梁城跨越时空传过来。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活了,恍惚间,这里就是繁华喧闹车水马龙的万国来朝的十一世纪国际大都市汴梁。

揉揉眼睛,仰视天,则三两孤星伴淡月,环顾四周却都是现代衣冠的都市人。门口的彩灯上,“盛世中华,和谐阜阳”八个彩字在暗夜里闪烁。眼前景和身边物相隔千年,仿佛南柯一梦。

今夜我抓住了年的衣带,与它缓步同行了一晚,再次感受到家乡的浓浓年味。同时也心有所悟:古都汴梁城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一千年前的盛世与今天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之;然而,盛世之花还是需要千万双和谐的手来悉心呵护,才会更加娇艳美丽!

美丽的生态园散文 篇3

前些日,开车拉着老甜心,前往合肥市牛角大圩。先上马鞍山高架,再沿包河大道高架一路南行至八百里巢湖边,右拐进入环湖大道,过万达文化城,来到派河大桥,右行上牛角大道,转眼来到了牛角大圩农业生态园。生态园规模之大、景色之美,颇有些出乎意料。园区内道路、沟渠横平竖直,大片的农田、果园、以及景色各异的四季花海,规划有序,还配有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徽派建筑的高壁飞檐。举目苍翠欲滴,颔首花香扑鼻,好一派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一路走来,如在画中游,令人流连忘返,如醉如痴。

牛角大圩生态园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徽州大道南端,以其形状酷似牛角而得名。生态园东枕巢湖,南衔派河,西抵京台高速。已开发的园区占地1.5万亩,是安徽省目前投资规模最大,建设规格最高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已建成了九大景观。

秋季花海。有矮牵牛、孔雀菊、蓝花鼠尾草、一串红等各种花卉,形成红、玫红、橙、黄、蓝、白、紫七种颜色,组成十二个花团。花海中耸立一座大风车。漫步蜿蜒曲折的栈道,来到大风车广场,置身花海,仰望蓝天白云,真是悦目赏心。

横城湖休闲垂钓。现有鱼塘两百多口,和众多农家乐特色土菜馆。树荫下钓鱼钓虾,庭院内大快朵颐。悠哉,美哉!

派河湿地。小道通幽和湿地栈道是它的亮点。沿着崎岖小道登上派河大堤,居高临下,湿地美景尽收眼底:芦草丛生,鱼虾漫游,水鸟嬉戏。

此外还有“东亚园林”、“ 金色稻浪” “小蚂蚁菜园、”“文博开心农场”、“ 蓝莓庄园”和“桃蹊农场”等风态各异的景观

偌大的景区内,我们时而驱车时而漫步。大风车旁留个影,广利桥下与钓鱼的农民开心的攀谈,蓝莓园里品尝了色泽美丽、营养丰富、被称为“浆果之王”的蓝莓,桃溪农场中采摘了无污染的“金手指”葡萄,还在秋季花海采了一大包鲜嫩的野生马齿苋,……走着逛着,赏美景,品美食,不觉日上中天,惬意而归。

牛角大圩,水中有岛,岛上有田,田间有园,园内有情,以水为魂,以绿为美。它幽静、恬淡,远离城市喧嚣,使人抛开烦恼,返璞归真,安享自然。它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自此留在我的脑海里,镶嵌进了我的心中。

美丽的生态园散文 篇4

11月9日周末,接分湖诗社社长张舫澜老师电话,说是邀请我一起参加青浦枇杷园雅集,诗社分派一行七人赴约。青浦枇杷园我不是第一次去,记得2011年青浦第一次雅集,写作协会凌耕会长的午餐就安排在这里。当时我印象深刻,因为从未见过一家饭店,走进里面如同走进一个原生态公园一样,芭蕉叶、小桥流水,美轮美奂,眼花缭乱得都欣赏不过来。原汁原味的农家菜,让我们大快朵颐。

而饭店前方,一路上种植着许多低矮的枇杷树,成百只草鸡在树下闲散着“踱方步”觅食。此情此景,记忆犹新。回想起第一次雅集,物质和精神双丰收,回来即起草一首江南诗作,记得最后一节吟道:我听到了枇杷园里/幽幽的歌声和吟咏/在夏日的烈火中/发出“滋滋”的声响/画卷鲜活,破纸而出/借一条小船/我在江南的画卷中穿行。可见我对枇杷园的钟情,也是她带给了我灵感,创作了第一首颂青浦水乡诗。新诗,我偶尔为之,后得赞许是我意料之外的。

话说回来,今日我重游联怡枇杷生态园,倍感亲切。刚踏进会议室,一份档案袋和一瓶枇杷果汁饮料早已摆放在每个人桌前。二样东西看似不重,但你轻轻翻阅材料,这分明是枇杷园三年来的成果,沉甸甸的。三年来,他们获得了诸多荣誉:“成功创建3A农业旅游景区、举办农家乐旅游节、红花拆烩甲鱼评为上海十大经典农家菜之一、‘白沙枇杷’被评为上海品牌产品”等等。枇杷“美娇娘”袅袅亭亭正从深巷款款而来。

我一边品味枇杷果汁,一边聆听沈振明董事长细数枇杷园的发展史。感觉枇杷的甜润,同时也感受到了沈总他们团队对枇杷园所倾注的心血和真情。

青浦写作主席凌耕向我们透露,沈总是一个务实的人,荣耀的背后肯定有许多创业的故事。他是说干就干的人,我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是这样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果断决策,付之行动,才有今天的硕果累累。

据去年受邀专门为枇杷园打造设计的青浦画家岑振平介绍,按他的理念设想枇杷园不应该像公园,也不是一般的农家乐,就如沈总说的是升级版的农家乐。从美学的审美角度来说,应是古代和现代元素的融合打造,景与时景的衬合。如今是以一月一变样,一年大变样的新景象呈现,枇杷园正行驶在绿色环保、农家休闲的轨道上前进。

闲话枇杷,主角不能不说。1999年,沈总他们从苏州东山引进了白沙系白玉枇杷品种进驻青浦联怡生态枇杷园。从此苏州枇杷入嫁上海,安居乐业,种植面积390亩,每亩产量高达300余斤。说道枇杷,我几年前写过一篇有关文章《初夏话枇杷》,了解一二。枇杷,古人称“卢桔”、“金丸”,宋代诗人苏东坡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而南宋诗人陆游则曰:“难学权门堆火齐,且从公子拾金丸”等诗句。枇杷,因其叶似琵琶,才得了枇杷之名。形状呈果球形或椭圆形,独核者为佳。果色金黄,果肉橙黄,汁多,味鲜甜而柔糯,在果品中被誉为“珍异果”。品种有二十多种,大类可分白沙,草种、红种(红沙)三大类。据《广志》认为,白沙为上,红沙次之。白沙,有软条和硬条之分,软条白沙,又叫“软吊”,果皮呈淡黄,果肉玉白色,核小汁多,味鲜甜糯,品质上乘。我国最为有名的枇杷是洞庭东山的白沙。联怡生态枇杷园就是瞄准了目标,选上了我们苏州的“美娇娘”。

那天活动有幸,顾副总亲自陪同我们参观枇杷园。走过枇杷园客房,不时会传出欢乐的笑声,很是温馨。淡黄色的枇杷冬花及不知名的粉蓝、玫红色花开得正艳。初冬的暖风,吹拂来一阵阵花香,让我们迷醉在花团锦簇里。

亭台楼阁,登高望远。伫立观瀑亭,可郁园俯视,别有情趣。一只只青青的果实挂满枝头,是示范新品梨吗?尽收眼底。蜿蜒的粉墙黛瓦,如同少女的裙摆,煞是好看,一青二白,相映成趣。生态枇杷园,是农园、还是花园,我已是分不清了。

相距一年,我与“美娇娘”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今日所见,她举手投足,越发魅力。开动机器,沼气工程得到了良性循环利用。枇杷树有了有机肥的保证,发展迅猛。从而带动起一条生物链,提升了饮食文化、茶文化、诗词文化等新鲜活力和内涵。

联怡文苑应运而生,原中国文化部党委统战部部长王莲芬是联怡文苑的发起人。她对生态枇杷园极其痴迷,流连忘返,啧啧称赞。“诗书画”三绝的奇女子,信手拈来,欣然挥毫题写了一首《农家乐》七律诗:鸡鸣小雨到农家,巧觅桑园一径斜。碧瓦楼前灰喜雀。红墙头顶绿丝瓜。厨房喜用自来水,菜里新添小米虾。最喜此间光景好,富民政策不须夸!休闲农业、美丽乡村,跃然纸上。

人间天堂般的枇杷园让我想到,在这次雅集中初识的女诗人秦华,我读到她《春天的玉兰》散文诗集的几句:一粒植被的理想,用文字链接。文字套叠,田园乐章。起伏,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传说,述说一个又一个动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理想发芽,理想开花,理想繁衍着奇迹。

美丽的生态园散文 篇5

您到过武汉吗?您知道武汉站是啥模样?不妨我们一起去看看。

一、

武汉站气势宏伟,外形似鲲鹏展翅为:9片波浪型重檐屋顶,中部为拱起的大厅屋顶,象征九省通衢、中部崛起。车站高达50米,总建筑面积37万多平方米。它又是武汉三大交通枢纽的重要站点之一。车站建成后于2009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

车站主楼出口分前后为东大门,西大门,东大门前方是一道绿色屏障,由种植的红叶石兰形成密密丛丛的绿篱,分界出外围行车道。西大门为后方出口处,这里是一片阔大的林园。

车站从地下到顶层分为三层为:地铁站,一楼大厅,二楼候车厅乃至出站口。地铁口就在车站一楼大厅中央,一出地铁口,可以迅速地疏离,不受任何阻扰。

一楼大厅以高架桥下穿内空层设计建设而成,充分利用了空间,减少土地占用。顶部呈半圆艺术造型,给人以美观的感觉,前后通透,宽敞明亮,舒适恬怡。

东大门前两条去往武昌、汉口的各条公汽站,是这里重要乘车站点,站点醒目耀眼,无论多少旅客的到来,很容易找到自己要乘的车次。

车站东广场的南侧是去往其他城市的长途汽车客运站,名为:“杨春湖长途汽车客运站。”这里也有去往天河机场的客运服务。售票大厅宽敞明亮,服务窗口排列有序,无论平常还是节假日,都不会造成拥挤与混乱,给旅客带来便捷快速的服务,减少滞留现象。

车站主楼靠北侧分别为:一座工作人员值班办公楼,大休息间,供工作人员进餐,小憩,更衣。一座为大酒店。

车站一楼大厅前设有露天电梯,乘动车的旅客,可以对接乘电梯上二楼。二楼有宽敞的平台,平台上有二十四小时服务的士车辆,为来往旅客提供方便。

车站一楼大厅内设有各种副食品商店,商品以湖北地方特色为主。另有餐饮部,全天候服务,旅客就餐、小憩任由之。

晚间的车站灯火阑珊,四周通明,仿若无影灯下映明月的美景。

二、

车站东大门广场备有一排排木制条纹长长的坐凳,沐浴乘凉,可坐,可躺。广场绿荫怡然,景观树,花卉随季节适时绽放。广场的正前方,穿越绿篱,跨过一道外围公路,就是一道高高的土墙,通过建造形成一道绿色长廊,宽大约五十多米,长足足有一千五百多米。北侧进站口处是多种树木组成的林园,长廊里分别有竹园,松园,桃园,红叶石兰园,樟树园等组成,形成多种自然风格,各种园区色调分明。墙地脚是蜿蜒图形的月季花卉,整个长廊似卧式在东大门的正东面,它为车站平添四季风情风貌。尤其是北侧进口处一道长条花坛里通过嫁接的月季,似牡丹,似月季,花朵硕大,色泽娇艳欲滴,色彩斑斓,蹊跷的是有红色,竟有绿色,还有黄色,黑色的。像是人工雕琢,其实是科学培植出来的自然花朵。它们盈盈满满地开,突突突地勃发,旅客进站以夺目的色彩,吸引旅客为之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东大门广场南侧,是一处宽阔的轿车停车场,可容纳上百辆之多,停车处井井有条,标志着管理严谨规范。

东大门广场北侧是一条宽敞的进站公汽马路,行驶便捷。

车站北侧外围,是一片沙树林,沙树林里穿越一条人工修建的荷池。荷池南北走向,由里至外大约百把米长,不宽。夏季到来,朵朵莲花竞相开放,小小的荷池满满的绿映红,红映绿,红绿相间,生机盎然。即便是夏日炎炎,都会给旅客带来阵阵舒爽与清凉。

北侧不远处是杨春湖,与车站相依相伴。都说山因水而灵秀,水因山而雄厚。车站因水的衬托而显为灵动秀美。清澈的湖面,在微风中,轻波荡漾,物影绰绰,旖旎潋滟。旅客们的到来,不妨到湖岸观光,释放一下旅途的劳顿,留下缕缕情思。

车站的整个西面,是一座庞大的林园。它紧紧地簇拥着西广场,掩映西楼。林园深处,曲径通幽,几条悠长而洁净的道路,供旅客行走,直接进出站内。林园中央横穿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渠,宽约十来米、它的上游是杨春湖,下游通往大东湖的排水管道。水渠中建有音乐喷泉,岸边有小型亭台,供旅客游玩欣赏。这条水渠中段因西广场平台的覆盖,表面隔成南北两段,底下水流畅通。水渠里长有野生水草,少许芦苇点缀。它的构建形成一道水源生态,源源不断地巡回流淌,起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作用,它的观赏价值全在依林傍水,依园而行的艺术景观。

水渠靠西向外延伸,是精美别致的人工花坛。花坛穿插着一些名贵树种,如柞树,银杏树,樟树,红叶李,沙树,不同品种的桃树,樱花树,松树,石榴树,梨子树,柳树,还有些不知名的树种等等。由这些常绿树构成的林园,格外茂密蓬勃栩栩生辉,彰显着车站四季如春。尤其是春季桃花盛开,弥漫出阵阵甜蜜的芳香,将那处绿叶吐纳出的新鲜氧气溶解成一道道轻波袅绕的云烟,在阳光里放射出迷人的光彩,辉映着车站的全貌。雨天如一席轻纱垂帘,覆盖在车站的整个上空,犹如大自然的朦朦胧胧。晴天郁郁葱葱,滴萃满目,不乏群鸟栖憩,鸟语花香,令人如痴如醉,梦幻交织。仿佛整个车站静卧在林园深处。

紧挨林园南头是一处宽敞的绿荫草坪,草坪为旅客提供了开阔的绿色视野,可以席地而坐,可以漫步而行,让身心贴近泥土,在绿色的光阴里放牧。

车站的上空,悠悠的白云下,工作人员放飞的和平鸽展翅飞翔,一个人鸟和谐的灵动画面时时铺展在车站境内。这样一个以园林生态环境为主体的交通枢纽,实为不多见。

这里建站前,是一片荒草丛生,行人稀疏,交通不便的“野外”处。建站后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它也是太平盛世,盛世中华的象征。大家不妨来武汉一睹它的芳容!

美丽的生态园散文 篇6

走在迭部的街头,一丝丝清新而甜润的空气浸入心肺,享受着都市人很难享受到的待遇,我不得不感慨:“这哪里是个县城啊,仿佛进入了生态王国,周围的山被茂密的森林簇拥着,天透蓝如洗,一朵朵白云从上顶上飘过,仿佛是草原上羊群走过。这里的老百姓好幸福,也太奢侈,他们享受着每立方空气里含3万8千多单位的负一阳一离子,让雾霾笼罩的北京人好忌妒”。迭部,来过这里的人都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迭部是个森林之城,是青藏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占地250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已达70%。从解放后,为了大西北的经济建设,林业大军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里,开始了迭部历史上大规模的砍伐,整整40多年,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昼夜不停的拉运木料,大西北的每一寸铁路枕木,每一个通信线干都来之迭部,那时的迭部无人不晓无人不知,用80年代的经济指标核算,粗略概算,迭部为国家经济建设输出了70多个亿。98年停止砍伐后,迭部的山山沟沟已经变得满目疮痍,迭部人没有嫌弃养育他们的土地,用十年多的时间还回了一个绿色迭部。2006年,第一届中国腊子口生态论坛在迭部召开,生态学家、国务院院士李文华亲临参会,送给迭部一个最大的惊喜——将迭部作为绿色长征的出发地!

迭部是一个纯藏民族居住区,这里的民风淳朴,底蕴深厚,独特的藏文化给迭部这块沃土注入了新的气息,迭部也是三国文化、寺哇文化、齐家文化的发现地,三国时代的姜维囤兵迭部达数年,是诸葛亮九伐中原的必经之地,是扼守入川的咽喉之塞。这里是多民族的交汇之地,藏、汉、回、蒙等多个民族,世代相守。

迭部人说起迭部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很自豪!说迭部是神仙涅甘达哇路过时用大母子摁开的地方。现在,涅甘达哇就坐在益哇沟的山颠上,日月守护着这里的百姓,迭部才有了风调雨顺,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不好,迭部人的生活依然悠闲而平静,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一阳一光而坦荡。

站在白龙江畔,看江水急湍而下,涴延千里,直泻长江。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江水仅仅不到60年前的五分之一,60年前的迭部没有路运,只有水运,从迭部到武都到碧口,沿白龙江设有20多个水运站,那时迭部的木头是靠水运到武都或者碧口再上岸装车。也许有朋友问,迭部的木头很小吧?我可以毫不夸张地告诉,随便伐倒的松树上截下一段就装满一辆东风车。去阿夏林场,一个老护林员告诉我,他过去就是林业局的伐木员,他砍了20多年,倒在他手下的松树已不知其数,仅他们场就有600多工人,他是76年从九寨沟(原南坪县)八场调来的,他当了伐木班班长。他现在最后悔的是79年,他带的班组用十多天的时间伐倒一棵迭部的树王,那是一棵用6个人拉着手也没有合抱住的树呀!现在唯一给他留下的记忆:梦中常常出现他们四个工友在劳动间隙,盘退坐在树王的树墩上打着扑克喝啤酒!

有人说迭部与长白山相媲美,但我去了长白山,哪能找出迭部的感觉呢!长白山有她冬天的美,但她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夏天又少了点灵秀,秋天一一夜的风,又让长白山穿上皑皑白雪!迭部的四季总让人迷醉,哪一个季节都舍不得离开,三月的桃花逆白龙江两岸次第绽放,从腊子口到益哇沟,也得两个月的时间,迭部就在暖洋洋的春天里幸福着;夏天,你就来迭部听松涛的奏鸣曲,这里没有现代都市人造生态园,迭部就是一个天然生态园,如果你驾车而来,从益哇沟口到腊子口,只要是有路的沟,你随便可以开进去,就在林子里穿行,累了你可以停下车,躺在路边的树林里,听松涛的奏鸣,一束一阳光从树缝间照过来,像舞台的灯光,把你定格在森林里,仿佛你就是奏鸣曲的演奏者;秋天的迭部,层林尽染,是摄影家和画家的天堂,许多画院和美术学院把迭部当写生基地,如果你想寻找好的字画,那你就守住迭部的秋天,全国有名的书画家就会与你不期而遇;冬天的迭部肃静得让人提心吊胆,森林簇拥着每一个村庄,夜幕降临,每一个村庄里,都有守望森林的眼睛,生怕有火的闪失,毁灭世世代代生存的家园;迭部的冬天来的早也去的早,好不容易等到山脊上落满白雪,二月的春风,只给虎头山留下一条洁白的哈达;这个季节里,迭部人最渴望雪,如果下个三天三夜,就让雪守卫森林吧,他们可以放心地围着火炉,听着炉堂里燃着的松枝噼啪作响,喝着自己烧制的青稞酒,就可以过几天世外桃园得生活。迭部人有着汉族人的一精一明,保留着藏族人的豪爽,外面流行什么,迭部的街头就会出现什么,当你走在迭部的街头,走着、看着、听着,音乐酒吧里流淌出的音符,让你沉醉,让你流连忘返!

美丽的生态园散文 篇7

近几年来,我经常到下乡去,感觉到越是偏僻的地方,风景越是绣美,那山那水让人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那炒的腊肉的香气诱人,白菜生的就可以吃,还有淡淡的甜味。住着那土楼,吃着乡村土菜,品着老酒,特别是呼吸一口那田野的清新的空气真是一种享受。让人感觉生活在这样“原生态”的环境中人是多么的幸运!

如今中老年人大多数还记得乡下的茅草屋,不少人虽成了城里人,但大多数是从那儿走出来的。

草屋四周用泥土打成的土墙,上面盖的是草。盖房的草最好是山上的茅草,因为稻草或麦秸没有茅草那样有韧性,经日晒雨淋容易腐烂,而茅草则相反,经日晒雨淋后虽显得枯黄,但却较好地在最外层粘合起来,结成一层乌黑而绵密的壳,成了屋面上的一种天然保护层,夏天隔热,冬天保暖。

由于做屋的材料是纯天然的,屋砌好了就可以搬进去。刚住进时还有一点青草味、泥土的芬芳,多少有几份温馨。只是搬家时有些讲究,如筷子、碗要先进门,不论是冬天还是夏天都要在火垅里升起大火,亲友邻居欢聚一堂。饭菜做好了,要先敬已故的祖先们,并在桌子下烧点纸钱,大意是家里红火不能忘记了祖先,同时请他们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过不了多日,大黄蜂就会在土墙里钻洞嬉闹,嗡嗡而鸣;那燕子也是喜新厌旧的主,据说我们搬到新屋不几天,它们就搬了过来,在房梁上衔泥筑巢,呢喃而语;麻雀们则在房檐口做窝育雏,叫得叽叽喳喳;一些爬行动物也是经常光顾,如老鼠、蜈蚣、蛇。早中晚,屋顶的烟囱升起了袅袅炊烟,房内飘出了诱人的饭香……,所有这一切,便组成了一幅清新而单纯的乡下生活场景。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纷纷离开了土墙草屋,住进了新建的小洋房。近来我发现,老家又有了添一些茅草屋,有的是新建的,有的是老屋改建的,只是比原来的更精制。在草屋周围除了菜地,还有竹园和各种各样的水果树,如梨子、李子,柚子、桔子、枇杷树等等,让人一年四季就不愁没有水果吃,到了夏天树下就成了人们天然纳凉的地方。

据老乡介绍,那茅草屋主要是开农家乐,现在不少城里人休息时,就会带着一家人来这里玩几天,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备有常用的家具,大锅大灶,想吃什么自己弄,差什么菜就到田园里摘,想吃鱼就到河里钓,野菜可到山上采,自己做不了的还可以请老乡帮忙。有的人还在乡下租了田,种些菜、水果,休息时就来打理,让孩子们享受一下从播种到收获的快乐。没有客人的时候就自家人也可以住,不少人中老年人还是觉得住那老房子舒服,接地气。有的孩子虽然在城里买了小洋房,老人总是不习惯,必定那儿不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少了可交流的老朋友,在那儿偶尔去住几天,好像过了好多年,老想快乐的老家,孩子们不得不将他们送回来。

草屋本是穷人住的地方,可随社会的发展,让长期居住在闹市区的人们,重新回到乡村田野,远离尘世的纷扰,那山水美景,小鸟的鸣叫,野花淡淡的幽香,让人的心灵变得纯净和自由,也让宁静的山村充满活力。

在我的记忆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没有农药、化肥和塑料生活品,庄稼地里种的食品生吃熟吃都没有问题。那时菜园里的蔬菜如若生虫了,长辈们就给它的叶片上撒上草木灰或直接用手捉虫;至于庄稼地里如果发生虫害,大多不需要人工去除虫,因为森林中住着大量吃害虫的鸟儿,清清的小溪水中有青蛙,等等。

那时在人们的大脑里还没有“化肥”这个概念,要给庄稼施肥,就是农家肥,比如:人粪尿,从猪、牛、羊圈里出栏的粪土,鸡、鸭、鹅等家禽粪,阴沟里的污泥巴,塘堰淤泥。还有烧土粪,就是将一些树枝、田边杂草堆积一起,下面垫上和上面盖上大量泥土末,点上火,让那些树枝、杂草闷着燃烧。种黄豆、油菜或萝卜、碗豆等农作物时,通常就是将这些火烧土粪担到地里,一个窝窝用手抓一把,再将几粒种子播在其中。记得我在读国小时,学校种试验田就是用的杂草和山上捡的牛粪做的肥料。

那年代,商店或菜场也没有提供包装袋的义务。上街买菜不是提着菜篮子,就是背着竹背子或是提着布口袋;去副食商店买糖、糕点、食盐等物,营业员都是用粗草纸即稻草纸打包,那包打得漂亮、规整。那时,亲戚家生了小孩,家人去送祝贺,礼品通常都是放一个竹篮里,米、鸡蛋,点心三样。一般会在竹篮上面用一条新毛巾盖住,体面些的是买几尺新花布盖上。

那时的人们穿的棉花纺织的粗布料,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下就有了化纤的“的确良”衬衣,那是我向往的,可现在棉布少了,穿棉制衣服竟成了富有的标志。那时穿草鞋是穷人的专利,可现在又发现,穿草鞋的好处,说是它透气,养脚,对足的穴位有按摩作用。好友说,他穿了几个月的草鞋脚气病就好了。

我们这代人虽然有不少的缺失和遗憾,但这些现在可以有所弥补,曾经缺吃少穿,可是如今的生活天天像过大年;曾经该学的知识时没有学,如今只要你想学,机会多多;好像什么都存在问题。只是原生态生活环境正在远离我们而去,有的想弥补都没法弥补。不过人们正在重视、努力,还大自然的本色。如今那些还处于原生态的地方竟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那些原住民才感觉到自己生活的地方是这么美丽。

美丽的生态园散文 篇8

人在时代的变迁中,总有一些留恋与念想,远山的清幽在不经意间浮出,那抹悠然的缥缈之境,让浮躁折服。人在疲惫的时候,迫于解脱,走进自然的淡泊,绿树丛荫中,原生态的村落荡起如初的欢声笑语。

周末,文友商议户外小聚,因董家山的好友李林科邀请,初识了这个白云深处的村落。在大山中长大的我,对秀美山水情有独钟,总喜欢在静默中凝思,在绿色中遐想,在花海中追梦,大山幽深中的董家山,给了我一次心灵缓冲的愉悦。

在仲夏的晨曦中,我与女儿骑车赶到营头镇,一处繁华的市井,因为红河谷而客流涌动。我想象的董家山,残檐断壁荒芜破落,更多的是空巢老人,与老树枯桠的对白。沿着崎岖的水泥路面,我的车轴正唤醒那个被遗忘的村庄,进董家山的路线,与国家开发的旅游景点,渐渐拉开了距离。清凉的山风浇醒了六月的青葱,顺着绿色的畅想,董家山在密林深处探首,似乎隐藏了故事。

回归自然的人,最初的感慨是清新空气,和精神的瞬间轻松。在崎岖的山路中,青葱夹道相随,漫坡的绿树成荫,一丝丝清凉滑落在我的肩头,驱走了暑热的烦躁,流淌的绿墨,在大自然中挥霍才情,为季节的唯美披露了真容。盘旋的山路在密林中转转,董家山的印象隐约可见,一个绿色的村落,在路的尽头,淳朴的民风,正在绿树的缝隙张望着,此起彼伏的路面,是大山跳动的`脉搏,绿色是生命不息的印记。站在董家山的山梁上,葱郁中显现出的村落,有些陈旧感,却不失厚重。那颗斜倚的土槐树,与野生黄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葱郁与艳丽正是生命的主题,崖头的苦楝树花儿开得正艳,没有围墙的院落,鸡鸣狗叫乐享自在,偶有老农在檐下摆弄着入仓的麦粒,湛蓝的天空,携着几片云朵飘来,绿色为这个隐蔽的村落带来了福祉。好客的董家山好友,带我们走进他的家园,泛起的黄土气息,弥漫着原始的味觉。

游走阡陌,陇上的荆棘丛,摇曳的藤条,显露着大山没有修饰的青涩,无拘无束的生长线,牵着多彩的野花随处游走。我似乎看见,弓背的老农汗流浃背,背负着生命的五谷,在山梁上艰难攀爬,黝黑中透着刚毅的秉性,正是大山骨骼里的精髓。拨开绿色的通道,行走在人迹最初的长提,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星花枕着土埂微眯着,翻飞的彩蝶与蜜蜂载歌载舞,人的贸然犯境,搅乱了自然的平静。挣脱了嘈杂的人群,在自然的静谧中寻找安慰,寻找松懈疲惫的理由,一阵山风,随意拢了一下众人额头的发丝,清逸随之而来,抖落了世风中的粉尘,片刻间的飒爽中,枝头的山雀引颈高歌,一望无际的青脉,拓宽了生机勃发的视野,豁达占领了精神阵地,人在痴狂中追尾随着大山的魅力,董家山的蛊惑,游人在绿色中开始奔跑。

受绿色的浸染,摄影师最先按下快门,一个喧嚣的启示,抓捕快乐成为这群逃逸人流的快餐。站在绿色浸泡的画面,我成为画中人,踏着草坪追赶流年的童心,板栗花的絮语,告诫我岁月无痕,花开花落过眼云烟,活在当下才是生命所在。触摸着板栗洁白的花絮,平生头一次与原生态的植物对视,人有时为了私利纠结,远居深山的板栗,在苍白中生根散叶,红艳艳的果实才是荒蛮中的焰火,那个带刺的果实锋芒毕露,在秋的败落中,刺穿了被遗忘的劫数。我借着山风的怡情,掩饰着自己的脆弱,仰视生命的起源,那抹泛着绿色的青黛,高雅脱俗,不与天论高低,却与地平分秋色。

在没有攀比的自然中,董家山给我的印象是真实的。陡峭的山路,在密林中环绕,那位采药的老妈妈,推着单车在蒿草丛吃力的挣扎,犹如董家山上的老藤条,为了生存与灌木丛纠缠不休,只要活着横竖也要拼。采药老人与我们迎面相逢,一群为自然美欢喜的人,在老人脸上只看到生计的汗渍,当快乐擦肩而过的那一刻,采药老人的回眸,闪烁着董家山脊骨的倔强,和原生态中生存的淡定。踩踏着松软的小径,绿色迷惑了我的视线,不知不觉间已走进沟壑的腹中,隐身茂林,让灵魂蟹伏在原始的土壤,感受自然的幽静的情愫。围坐在绿茵中野营,人与自然的有所不同,我们用真诚的友情相聚,大自然以和谐共荣,在这块青葱的世外村落,一行数人,在董家山唯美的自然风景的感化下,内心变得平静了,平静得犹如董家山下的扬家河,让人在远顾中许诺了再次相逢。

一缕萦绕的炊烟,在古老的村落燃起,在董家山的山梁,散发着五谷最初的体香。午饭时间不知不觉间到了,李家大妈的午饭已经准备就绪,土灶台下熊熊的柴火,正翻滚着那口黑锅里的饭香。好友林科的母亲,用一块桃红的头巾裹着头,简朴的衣着掩饰着清瘦,这位沧桑的老妈妈,正挥动着长勺为常年离家的儿子,和一群远道的客人打搅团,抓勺的手腕暴起青筋,却刻不容缓地搅动着锅里的面团,不让别人搭把手,冒着蒸汽的大黑锅,把食香与一位母亲的念想,融进绿荫下的农家院。亲情,友情,董家山的热情,都在那一碗碗劲道搅团中,不言不语。

小聚在没有奢华的村落,一切回归原生态的平静,古树,土坡,农舍,扯藤的菜园和远古的灌木丛,还有遮天蔽日的老林,一切的印记保留着原生态的恬静,更多的的是淳朴的民风,与让人心旷神怡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