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校园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2.69K

基础导学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1)变化趋势

①男装: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女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2)近代

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PIAN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

(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

①传入:鸦PIAN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②中西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方面都有明显区别。[来源:ks5u]

③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使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引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变化

(1)传统民居

①成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②典型:北方地区遍布城乡的四合独院。

③价值:传统的民居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近代民居的演变

①背景:鸦PIAN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西式住屋。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②变化: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出现了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西式的家具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③特点:中西合璧。

二、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丧礼俗的变迁

(1)婚姻礼俗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殡葬风俗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但广大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丧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2.其他方面

(1)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府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2)民众思想发生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问题研讨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社会内部新兴的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努力。太平天国运动对封建旧思想、旧礼教、旧风俗的冲击和挑战;维新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社会风俗的主张,如反对缠足,反对鬼神迷信,反对吸食鸦PIAN,主张断发易服,提倡近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以国家的名义颁布了改易社会风俗的政令,确立了近代新生活礼俗的合法地位,把自维新运动以来的社会风俗改革推向高潮;新文化运动中,批判旧道德、旧礼俗,提倡新道德、新风尚。

(2)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主要体现在西服、西餐、西式房屋等方面。

2.新式服饰和传统的华冠儒服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政治理念?

(1)华冠儒服体现的是礼制所规范的等级制度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新式服饰则体现出人们对平等、自由的向往。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婚礼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原因: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姻制度,革命派提倡婚姻自由;新一代知识分子,尤其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敢于身体力行,冲破封建牢笼。

(2)影响:进一步宣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