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校园

《六月》原文及赏析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2.08W
《六月》原文及赏析1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六月》原文及赏析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翻译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注释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

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

裴回:即徘徊。

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

芡:大型水生植物。

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

游女:出游的女子。这里指采莲女。

木兰桡: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

桡:划船的桨,这里指小船。

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

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

吴儿:指吴地之人,这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

小隐:谓隐居山林。

中隐:指闲官。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赏析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湖由政府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20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风船解与月裴回”——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人想,如果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第四首诗首句中的“游女”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该始终都在望湖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旁人不可能跳到水里给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水楼台,可以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句是写“游女”们献花给游客。水里采花的“游女”,应该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了,采莲女在湖中,首饰未免被打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屈原在《湘夫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是楚辞中最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这里就是代指“香草”。“吴儿不识楚辞招”,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之句,“不用楚辞招”切合“有家难回”之意,与这里的“楚辞招”的意思完全不同。

《六月》原文及赏析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古诗简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6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

翻译/译文

译文

第一首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第二首

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从水中看山如倒了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赏析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六月》原文及赏析3

【原文】: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騤騤,载是常服。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顒,薄伐玁狁,以奏肤公。 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织文鸟章,白旆中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也既安,如輊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赏析】:

《六月》描写 了周宣王时期,玁狁侵犯,尹吉甫带兵出征,打败敌人,胜利还朝的史事,赞扬了尹吉甫的赫赫战功,刻划了尹吉甫忠心为国,勇往直前,指挥若定的形象,突出了他能文能武的才略。诗有叙事、描写,也有抒情,按照时间的先后叙述战事的经过,特别是正面描写战争场面是一大特点。

《六月》原文及赏析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宋代·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间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而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而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间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赏析

此诗描绘了望地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表诗句捕捉到西子地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地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地的特点。其次,作者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表“翻墨”写云的来有,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地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地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撒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地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地面上溅撒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这片黑云,顺着风有吹来,也顺着风有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地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诗表“翻墨”写出云的来有,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表“白雨”和“黑云”映衬,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表心。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六月》原文及赏析5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六月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六月出兵紧急,兵车已经备齐。马匹强壮威武,人人穿起军衣。玁狁来势凶猛,我方边境告急。周王命我出征,保卫国家莫辞。

四匹黑马配好,进退训练有素。正值盛夏六月,做成我军军服。我军军服已成,行军一舍有余。周王命我出征,辅佐天子稳固。

公马四匹高大,宽头大耳威风。只为讨伐玁狁,建立无上功勋。严整肃穆小心,认真对待敌军。认真对待敌军,使我国家安定。

玁狁来势不弱,占据焦获驻防。又犯我镐与方,不久就到泾阳。织有凤鸟纹样,白色大旗明亮。我军兵车十乘,先行冲锋扫荡。

兵车已经驶稳,前后俯仰操纵。公马四匹整齐,整齐而且从容。只为讨伐玁狁,进军太原猛攻。文武双全吉甫,国家榜样英雄。

吉甫宴饮欢喜,接受许多赏赐。从那镐京归来,走了许多日子。设席招待朋友,蒸鳖脍鲤美食。哪些朋友参加,忠孝张仲在此。

注释

(1)栖栖:忙碌紧急的样子。

(2)饬(chì):整顿,整理。

(3)骙(kuí)骙:马很强壮的样子。

(4)常服:军服。

(5)孔:很。炽:势盛。

(6)是用:是以,因此。

(7)匡:扶助。

(8)比物:把力气和毛色一致的马套在一起。

(9)闲:训练。则:法则

(10)于:往。三十里:古代军行三十里为一舍。

(11)颙(yōng):大头大脑的样子。

(12)奏:建立。肤功:大功。

(13)严:威严。翼:整齐。

(14)共:通“恭”,严肃地对待。武之服:打仗的事。

(15)匪:同“非”。茹:柔弱。

(16)焦获:泽名,在今陕西泾阳县北。

(17)镐:地名,通“鄗”,不是周朝的都城镐京。方:地名。

(18)织文鸟章:指绘有凤鸟图案的旗帜。

(19)央央:鲜明的样子。

(20)元戎:大的战车。

(21)轾(zhì)轩:车身前俯后仰。

(22)佶(jí):整齐。

(23)闲:驯服的样子。

(24)大原:即太原,地名,与今山西太原无关。

(25)宪:榜样。

(26)祉(zhǐ):福。

(27)御:进献。

(28)炰(páo):蒸煮。脍鲤:切成细条的鲤鱼。

(29)侯:语助词。

(30)张仲:周宣王卿士。

六月赏析

全诗六章,前四章主要叙述这次战争的起因、时间,以及周军在主帅指挥下所做的迅速勇猛的应急反应。诗一开首,作者就以追述的口吻,铺写在忙于农事的六月里战报传来时,刀出鞘、箭上弦、人喊马嘶的紧急气氛(“柄栖”、“孔炽”、“用急”)。二、三章作者转向对周军训练有素、应变迅速的赞叹。以“四骊”之“维则”、“修广”、“其大有颙”的强健,以“我服既成”的及时,“有严有翼,共武之服”的严明及“以奏肤功”的雄心,从侧面烘托出主将的治军有方。第四章作者以对比之法,先写“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的凶猛来势;次写车坚马快、旌旗招展的周军先头部队“元戎十乘,以先启行”的军威。一场恶战即将开始,至此,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顶峰。第五章作者并没有被时空逻辑的局限所束缚,凌空纵笔,接连使用了三个“既”字(“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描写己方军队以无坚不克之凛然气势将来犯之敌击退至靠近边界的太原。很自然地从战果辉煌的喜悦之中流露出对主帅的赞美和叹服。从紧张的战斗过渡到享受胜利的平和喜悦,文势为之一变,如飞瀑落山,又如河过险滩,浩荡而雄阔。最末一章,作者由对记忆的描绘转向眼前共庆凯旋的欢宴。“来归自镐”是将记忆与眼前之事联系起来,而“我行永久”说明作者也曾随军远征,定国安邦,与有荣焉。然而自己的光荣之获得,又与主帅的领导有关,可谓自豪与赞扬俱在其中。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云:“通篇俱摹写‘文武’二字,至末始行点出。‘吉甫燕喜’以下,余霞成绮,变卓荦为纡徐。末赞张仲,正为吉甫添豪。”分析可谓鞭辟入里。

从审美的角度统观全诗,这种以追忆开始,以现实作结的方法,使得原本平淡的描写平添了几分回味和余韵。同时,此诗在行文的节奏上,一、二、三章铺垫蓄势,第四章拔至高潮,第五章舒放通畅,第六章归于宁静祥和,也使诗歌产生了丰富变化的节奏感、灵动感。

《六月》原文及赏析6

小雅·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翻译

六月出兵奔不歇,兵车修整准备齐。四匹雄马肥又壮,人人穿起出征衣。玁狁来势特凶猛,我方边境已告急。周王命我去征讨,保卫国家莫推辞。

四匹黑马选配好,马技娴熟守规章。正值盛夏六月天,披挂整齐上战场。披挂整齐上战场,行军卅里赴边疆。周王命我去出征,辅佐天子保家邦。

四匹公马体高长,宽头大耳气势昂。猛烈出击讨玁狁,建立功勋威名扬。将帅严谨兵纪强,同心协力报边防。同心协力报边防,安定国家民安康。

玁狁来势不软弱,焦获整顿备战忙。目标镐地与方地,不久就要到泾阳。我军飞鸟旗帜扬,白色飘带鲜又亮。我军兵车有十乘,先行冲锋勇难挡。

我们兵车很安全,前后高低都稳健。四匹公马步伐齐,步伐齐整性驯良。猛烈出击讨玁狁,进军太原敌胆丧。文武双全尹吉甫,万国效法好榜样。

宴请吉甫喜洋洋,终得天子多重赏。从那镐京回家乡,出征日子实在长。斟满美酒敬好友,蒸鳖脍鲤佳肴香。出征酒宴还有谁?孝友张仲也在场。

注释

栖栖:忙碌紧急的样子。

饬:整顿,整理。

骙骙:马很强壮的样子。

常服:军服。

玁狁: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孔:很。

炽:势盛。

是用:是以,因此。

匡:扶助。

比物:把力气和毛色一致的马套在一起。

闲:训练。

则:法则。

服:指出征的装备,戎服,军衣。

于:往。

三十里:古代军行三十里为一舍。

修广:指战马体态高大。修,长;广,大。

颙:大头大脑的样子。

奏:建立。

肤功:大功。

严:威严。

翼:整齐。

共:通“恭”,严肃地对待。

武之服:打仗的事。

匪:同“非”。

茹:柔弱。

焦获:泽名,在今陕西泾阳县北。

镐:地名,通“鄗”,不是周朝的都城镐京。

方:地名。

织文鸟章:指绘有凤鸟图案的旗帜。

旆: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央央:鲜明的样子。

元戎:大的战车。

轾轩:车身前俯后仰。

佶:整齐。

闲:驯服的样子。

大原:即太原,地名,与今山西太原无关。

宪:榜样。

祉:福。

御:进献。

炰:蒸煮。

脍鲤:切成细条的鲤鱼。

侯:语助词。

张仲:周宣王卿士。

鉴赏

此诗叙写尹吉甫北伐玁狁的战争全程。全诗六章,前四章主要叙述这次战争的起因、时间,以及周军在主帅指挥下所做的迅速勇猛的应急反应。诗一开首,作者就以追述的口吻,铺写在忙于农事的六月里战报传来时,刀出鞘、箭上弦、人喊马嘶的紧急气氛(“柄栖”、“孔炽”、“用急”)。二、三章作者转向对周军训练有素、应变迅速的赞叹。以“四骊”之“维则”、“修广”、“其大有颙”的强健,以“我服既成”的及时,“有严有翼,共武之服”的严明及“以奏肤功”的雄心,从侧面烘托出主将的治军有方。第四章作者以对比之法,先写“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的凶猛来势;次写车坚马快、旌旗招展的周军先头部队“元戎十乘,以先启行”的军威。一场恶战即将开始,至此,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顶峰。第五章作者并没有被时空逻辑的局限所束缚,凌空纵笔,接连使用了三个“既”字(“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描写己方军队以无坚不克之凛然气势将来犯之敌击退至靠近边界的太原。很自然地从战果辉煌的喜悦之中流露出对主帅的赞美和叹服。从紧张的战斗过渡到享受胜利的平和喜悦,文势为之一变,如飞瀑落山,又如河过险滩,浩荡而雄阔。最末一章,作者由对记忆的描绘转向眼前共庆凯旋的欢宴。“来归自镐”是将记忆与眼前之事联系起来,而“我行永久”说明作者也曾随军远征,定国安邦,与有荣焉。然而自己的光荣之获得,又与主帅的领导有关,可谓自豪与赞扬俱在其中。

从审美的角度统观全诗,这种以追忆开始,以现实作结的方法,使得原本平淡的描写平添了几分回味和余韵。同时,此诗在行文的节奏上,一、二、三章铺垫蓄势,第四章拔至高潮,第五章舒放通畅,第六章归于宁静祥和,也使诗歌产生了丰富变化的节奏感、灵动感。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记述和赞美周宣王时代尹吉甫北伐玁狁取得胜利的诗歌。尹吉甫,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今湖北房县)人。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曾深入玁狁腹地,与猃狁正面作战,取得胜利,保证了周王室的安定,立下赫赫战功。

《六月》原文及赏析7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开头两句写的就是这场景象。

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抓住它几个要点,写得如此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六月》原文及赏析8

原文: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说明]

戊申岁是晋安帝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

此时渊明居上京,六月中旬,一场火灾将其居室焚烧殆尽,便只好住在

门前的船中。至新秋之时,写下这首诗。房屋焚毁,似乎并没有使诗人感到

更多的痛苦,他安居舟中,依旧悠然地生活。真正使他感到痛苦、忧伤的是

生不逢时,没能赶上古之太平盛世。因此诗人在表示要保持贞刚品性的同时,

也更加强了他隐居躬耕的信心。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1)。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2) 。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3)。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4)。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5)。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6)。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7)。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8)。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9)。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10)。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11)。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12)。

[注释]

(1)寄:寄托,依附。甘:自愿。辞:拒绝,告别,华轩: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轩:占代一种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华轩”在这里是代指仕途之功名富贵。

(2)当:时当,恰在。长风:大风。林室:林木和住宅。从此诗“果菜始复生”句可知,大火不仅焚毁了房屋,连同周围的林园也一并遭灾。顿:顿时,立刻。燔(fán 烦):烧。

(3)宇:屋檐,引申为受覆庇、遮盖处。航(fáng 仿):船。 荫门前:谓遮荫于门前。林室皆焚毁,只有门前的航舟内尚有遮荫处。

(4)迢迢:遥远的样子。这里形容秋夕景象的空阔辽远。新秋夕:初秋的傍晚。亭亭:高貌。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5)始复生:开始重新生长。惊鸟:被火惊飞的鸟。

(6)中宵:半夜。伫(zhǜ往):长时间地站立。遥念:想得很远。盼:看。周:遍,遍及。九天:这里指整个天地。

(7)总发:即“总角”,称童年时代。古时儿童束发于头顶。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孤介:谓操守谨严,不肯同流合污。奄:忽,很快地。出:超出。

(8)形迹:身体,指生命。凭:任凭。化:造化,自然。往:指变化。灵府:指心。《庄子?德充符):“不可入于灵府。”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宅也,所谓心也。”

(9)贞刚:坚贞刚直。自:本来。质:品质、品性。乃:却。这两句是说,我的品质坚贞刚直,比玉石都更坚贞。

(10)仰想:遥想。东户:东户季子,传说中上古太平时代的君主。《淮南子?缨称训》:“昔东户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遗,耒耜余粮宿诸田首。”宿:存放。中田:即田中。

(11)鼓腹:饱食。《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而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无所思:无忧无虑。

(12):此,指东户时代。遂:就。灌我园:浇灌我的田园。这里指隐居躬耕。

〔译文〕

茅屋盖在僻巷边,

远避仕途心甘愿。

当夏长风骤然起,

林园宅室烈火燃。

房屋焚尽无住处,

船内遮荫在门前。

初秋傍晚景远阔,

高高明月又将圆。

果菜开始重新长,

惊飞之鸟尚未还。

夜半久立独沉思,

一眼遍观四周天。

年少守操即谨严,

转眼已逾四十年。

生命托付与造化,

内心恬淡长安闲。

我性坚贞且刚直,

玉石虽坚逊色远。

遥想东户季子世,

余粮存放在田间。

饱食终日无忧虑,

日出而作日入眠。

既然我未逢盛世,

姑且隐居浇菜园。

《六月》原文及赏析9

原文: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诗词赏析: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陶渊明诗。陶渊明归田的第四年六月,一场大火烧毁了他家的房子,使他陷入了困窘的境地。“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起头两句写他这几年的平静生活,“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天炎风息,丛集在一起的房子顿时烧掉了。作者“遇火”前后的生活情景和心情,很是真切,也很自然。比如遇火前后作者心情由平静到不平静,是几经波折,多种变化,但都显得入情入理,毫不给人以故作姿态之感。

《六月》原文及赏析10

  去岁重阳日得彦威信附六月间二小倒及从弟倒

今节恩赐沐,把菊开清尊。

天涯信音来,扩缄为一欣。

展视未竟幅,泪雨益帨帉。

辞家甫八年,边尘覆全坤。

平生几亲故,半为捕鱼死魂。

纵脱虎口涎,亦复马鬣坟。

所幸二犹子,从弟偕诸孙。

崎岖矛戟中,偶得性命存。

意欲守丘垅,死不去榆枌。

是我时陈卿,受命开帅垣。

奋身艰危际,勉图戡济勋。

铲壕峙城壁,锄荒列营屯。

敌至誓固守,为力良艰勤。

变故起肘腋,辕账塞轒輼。

一死事则已,万恨谁与论。

遗氓能几何,天未许贷原。

貔虎暂敛退,寇盗不定期纷纷。

哀我数子者,挈孥竞惊奔。

亦不免维絷,恐迫甚滋焚。

掠夺寺得脱,归来匿空村。

生涯荡无余,暴敛何寡恩。

万里无视诉我,重我忧心熏。

尔苦我得知,尔创我得扪。

岂不忆松槚,岁时荐炮燔。

永惟宗祀计,忍自遏其源。

威也吒我久,尚以穷愁言。

宁不思尔曹,命危豺虎群。

安得田二顷,有屋休寒暄。

顺风招之来,相与共饔餐。

皇后职生化,蛰蛰庶且蕃。

胡忍趣其毙,狝割如羔豚。

夙传老上殒,国乱犹丝棼。

若为秋风高,已复群吠狺。

呼童具黑渖,襞纸当前轩。

万一邮传通,庶几信息闻。

严装理航棹,及春下荆门。

余公新受钺,尚义气薄云。

感我骨肉念,不难只手援。

芘计不早决,噬脐何复云。

愤极思一吐,声出辄复吞。

长谣欲上诉,九穹隔重阍。

劫运极必复,玉石可不分。

赏析/鉴赏

【原题】:

去岁重阳日得彦威信附六月间二小倒及从弟倒所寄书自蜀阃递中附至历言去冬今春所遭兵祸及有司叔迫科调之苦喜其存全哀其窘蹙洒涕如霰寄讯邀其下峡而边事又告急未知其达与否也会杪冬见邸报宣论使者余公侍郎改命授钺尽护蜀师意欲以此事归控骨肉地聚兹事其谐和矣喜极涕零遂成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