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校园

感动中国观后感[精品13篇]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8.84K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感动中国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观后感[精品13篇]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

每当观看年度《感动中国》时,耳畔总会响起“让世界充满爱”的主旋律,胸中总是充满“美好人间”的情感。这些感动过我们的人,他们有的因为给自己设定了高尚的人生目标而令人景慕,有的因为只有帮助了他者才能使自己生活更快乐的理念令人歆羡,有的因为纯粹来自人性深处的自然之举而令人动容……他们在各自伟大或平凡的道路上做着自认为应该做的事。而有一种人,他们首先内心时时被这个社会、时代、生活和周围的人感动着,然后怀着回馈、报恩、答谢的心情,以一种享受的姿态来进行着他们义举和善行,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更为超迈的境界。

由于经由央视节目组的网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推举,《感动中国》中的人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们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节目设计的人物事迹的呈现环节,包括颁奖词,推委语等,都让感动直抵观众心里,其传播学意义上的“送达率”之高,堪称无出其右。其实,那些感动中国的人,那些感动的因子,在我们的社会中从来没有缺失过,始终伴随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因此,与其说这个节目越来越吸引人,不如说是生活本身成就了这档节目。

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人感动。感动,不仅是人的个体内生的情感,也可以转化为集体性的感染,显然,后者是央视更加看重的。古人云:“一德立而百善从之。”由于央视所具有的强大的覆盖面,《感动中国》更是超越了一般节目的意义,通过辐射,使感动再一次发酵、传导、催化和蒸腾,成为人心向善的动力源,社会进步的正向标。令人欣慰的是,今天,各上星综合频道纷纷开办了类似《感动中国》的.节目,它们都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建设为旨归,如北京卫视《好人故事》、上海东方卫视《大爱东方》、湖南卫视《平民英雄》、山东卫视《天下父母》、辽宁卫视《中国好人》、河北卫视《真心英雄》、广西卫视《让爱住我家》、 重庆卫视《重庆好人》……我相信,更多的公民将走进这个舞台,而经过节目的熏染洗礼,亿万观众带着感动走进社会,我们的生活将一定变得更加美好。

当然,《感动中国》所选出的传扬的人物,还都是朴素的、传统的、感性的、浅近的。一个进步健康社会,需要更多眼睛为之一亮的新的感动主体,即那些代表更为新生的形象和理性的力量,因为一个社会毕竟是由多种力量构成的。所以,我期望媒体应该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襟去发掘和呈现,以引领社会公众。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2

最近我观看了《感动中国》电视节目和学生写的《感动中国》观后感文章,我的内心受到了震撼和净化。正如学生所说,十位人物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心目中的楷模,这十位人物,无论是哪一位各有光彩,在我们心目中闪闪发光。

我很钦佩98岁一位老医生。胡佩兰,虽然她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每周工作日她都风雨无阻,从不都不会缺席。她尽量让病人少花钱,也能看好病。她开的方子从不超过百元,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她还会垫付医药费。她这样做的根源是心中装着病人。正如她所说的:“技不在高,而在大德;术不在巧,而在仁。”我们做教师的`心中也要装着学生,只要心中装着学生,装着家长,装着社会,我们就会尽心尽职,甘愿自我牺牲,甘愿主动学习,甘愿自我反思,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学习负担还不轻,尽管我们在“减负工作”上做了不少,但是事实上还没有到学生、家长满意的程度。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兴趣不浓,学科学习上还遇到不少困难。比如我们语文学科上文言文、阅读、作文等方面都是学生薄弱项目,怎样把这些困难解决呢?我注意在课堂高效上做点文章,下些功夫。在讲课文时挤出一点时间讲文言文短文,文言短文又让学生自己来讲课,让学生讲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学习能力。我有一个体会:只要真正为学生着想,好办法迟早会想得到。

刘盛兰是一位独居老人,以拾荒为生,虽然家境贫穷,却仍然坚持捐钱给贫困学生。他从不告诉受助孩子自己的身份。二十年来,捐助了一百多名孩子。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画出人间真情。对于刘盛兰倾尽所有,捐资贫困学生,议论纷纷,不理解者也不少。我做不到刘盛兰这样的善举,但我也在努力。每次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贫困家庭的不幸遭遇,我真想伸出援助之手助一臂之力。所以每次学校有捐款活动,我都热情参加。这次捐款我既参加了茸一,又参加了六中的活动,数目很微小,但内心很快乐。做善人,做善事是完全应该的。我在六中以主人翁姿态把路上的垃圾捡起来,食堂里把有同志倒在外面的残渣也捡起来。在茸一,我也保持这一传统。有时我们大楼男厕所弄得很脏,有时我自己收拾一下,有时我请清洁工阿姨整理干净。当我看到收拾的地方干净多了,心里很是高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应该继续为学生、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点好事。

我是一名教师,我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书育人是一门教育艺术,是一项神圣使命,我为此不懈努力,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艺术专家,为祖国教育大厦添砖加瓦。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3

曾经流行的一个热门词语“逆行者”最近再次流行,逆行者是什么呢?逆行者就是在有危险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在撤离,而他们却把生命置之度外,逆行而上,去危险的地方帮助别人。

最近武汉的疫情极为严重,新型冠状病毒来势凶猛,可是仍然有许多人选择帮助他人,逆行而上。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名医护人员感染,而这些感染的医护人员不计回报,不论生死,只为了帮助那些有生命危险的人群,他们与病毒作斗争,与死神作斗争,他们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最美逆行者”。在与病毒抗争的这些医护人员中,年龄阶段各有不同。有的已经为人父母,但是为了帮助有危险的人,不得不离开家庭;有的是90后,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纪,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在他们朝气蓬勃的时候,选择与死神抗争。他们身上的责任与勇敢,让我们看到了身为一名医护人员该有的精神与品质。他们不像别人一样远离疫情重灾区,而是勇敢的冲上去,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永远冲在最前面,担起重任,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在这次的疫情中,无数的人感染也有一部分人死亡。因为这次的疫情,全国各地延迟开工与开学,四处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而逆行者不同,他们冲在疫情的最前线,不畏生死,只为了让病人痊愈,只为了消灭病毒,只为了让生活恢复以往的安宁。一位病人的痊愈,往往需要多名医护人员的付出与努力,他们的付出是我们体会不到的艰辛,稍微有一点差池就有可能导致病人与他们都有生命危险,他们是我们的'守护神,每一位逆行者都是在用他们的生命安全来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

在我眼中,逆行者是勇敢的代名词。他们不计回报,无私奉献;他们牺牲自己来保全他人;他们向着危险出发,有着最坚定的背影。逆行者永远冲在最前线,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勇敢。他们有着无畏的大爱,有着最炽热的情怀,有着最可贵的品质。他们无私奉献只为了帮助他人战胜病毒,只为了让他人痊愈,只为了生活的安宁。他们在抢救病人的情况下极有可能被感染,可他们仍然冲在最前面,为了挽救他人不怕牺牲自己,他们是逆行者,最美的逆行者,最值得我们尊敬的逆行者!

每一位逆行者都需要我们去学习,需要我们去尊敬。他们用他们的执着与勇敢诠释了医护人员的品质,他们不辞辛劳,废寝忘食,舍己救人。让我们向每一位逆行者致敬!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4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何玥颁奖典礼观后感利用闲暇时光,我看了2012年度感动中国的一位人物的颁奖典礼。我惊奇的发现,这个跟我一般大的小女孩,竟然能在那样绝望,无助而又黑暗的时刻做出那样伟大,坚定而又美好的决定。

她的名字叫何玥。生前为金宝乡中心国小少先队员。就在何玥即将国小毕业的时候,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做完第一次手术后的第三天,她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学校上课了,回去的第一次考试,三科还考了250分,有一科没上90分,她还埋怨了自己很久。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在病重的日子,何玥无力地躺在床上,连抬眼皮的力气都没有,但是她只要听到照顾她的叔叔、婶婶们一说到读书和学习,她总是用力睁开眼睛,甚至用手把自己的眼皮撑开。这是一种多么坚定不移的学习精神啊!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优秀的教育,与何玥来比简直就是生活在蜂蜜罐子里。但是,我真的有好好珍惜它们吗?我在心里对自己打了一个大大问号。

汶川地震的时候,何玥不仅把自己存下的零花钱全捐出去,还死缠烂打,让她的爸妈把一个月的工资捐给灾区。生病后,学校的.老师、同学来看她,还送来了2000多元的捐款,她都要父亲把捐款捐出去给别人。阳朔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潘医生说,小姑娘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意志力。“二次手术后,以她的身体情况,下床走路是很艰难的事,会头晕、乏力、心悸。当时我对她说,要有毅力,多走路,这样病才会好。以后每天她都要何先生扶着她,在走廊上走个两三次,很多人可能下床的勇气都没有。”这是何玥生活下去的希望与心愿,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事与愿违,何玥的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这是许多大人都望尘莫及,自愧不如的事情。何玥,一个小小的女孩儿,却做到了。她愿意用自己剩余不多的生命,去分给剩下千千万万个需要帮助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伟大,无私的精神啊!我看到这里,不禁红了眼眶。

何玥的颁奖词是: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

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就像这颁奖词一样,何玥,一个美丽的女孩,她来过,她不曾离开。直到今天,她的血液依然在三个人的身体里流淌,她美好的灵魂,也依然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何处春江无月明?这个伟大而又美丽的灵魂啊,走好!走好。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5

每年的这个时候,寒冬即将过去,而春天也会紧随而来。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却总是会比和煦的春风领先一步,给我的心带来一阵暖流;总是会比绵绵的春雨更胜一筹,使我心田里那颗名为“感动”的种子,又一次破土而出。

钟扬,作为一名植物学家,他的名也与一种植物——“杨”同音。正直、顽强、拼搏是杨树的象征意义。而这些,也是贯穿了钟扬一生的精神品质。20xx年,在他第一次来到西藏科考后,就下定决心要到西藏开展植物学研究。为了盘点西藏高原的生物资源家底,他毅然带领团队多次在这片“世界屋脊”上长途跋涉,寻找与他们一起挑战着这片高原土地的顽强的植物们。16年间,钟扬带着学生在青藏高原采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哪怕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曾让他病危,他也在略微康复后再次回到了西藏。

钟扬,也是一名博士生导师。正如他的名——“扬”,他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个植物学博士,也带出了藏族第一个生物创新团队:钟扬既采集种子,又扬下种子,扬下植物学的希望,扬下了人间的大爱。“不是杰出者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这是钟扬教授生前说过的一句话。而他本人也是这句话最好的体现与印证。初识西藏的满腔激情及为种子库奉献一生,他完善中国种子库的.梦想藏匿其中。但是当一位位受教育环境不太好的西藏学生在他的指导下顺利攻破一个个学位时,很明显,他有着另一份梦想。这份梦想在一块世界之巅的大陆上,遥指着那个关于生命的无限命题。

能在中国种子库的采集上作出巨大贡献,钟扬教授的拼搏与梦想与之密切相关。这一点,我在一次机器人设计比赛的前期颇有感悟。刚接到比赛任务时,我其实并没有放在心上。每次培训前留的练习作业总是要等到第二次培训开始前才完成一部分。我总是以为仅通过课上的时间就能赶上,却没想到是一步慢,步步慢。一段时间过后,当身边的人已经完成了几份练习作品时,我才刚刚完成第一份。一份对于机器人的梦想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起了我自己。这时我突然发现我根本没有在培训后努力过,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局面。于是,我下定决心一步步赶上。当在下课或是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在脑海中构建好框架,回到家做完作业后抓紧时间实践。就这样,我渐渐地从落后到领先,最终获奖了。通过此事,成功需要拼搏的道理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或许钟扬教授身上的奉献社会的精神离我们很遥远,他对社会和事业的大爱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是他对于深扎心头的梦想的坚守和身上如“杨”一般的顽强拼搏精神,却值得我们每个中学生去学习,去实践。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6

顾诵芬与飞机的缘分,开始于少年时代。幼时随赴燕京大学任职的父亲迁居至当时的北平,日军轰炸中国29军北平营地的记忆至今清晰——“漫天压得人睁不开眼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投下的炸弹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那时,顾诵芬便立志要保卫中国的蓝天将来不再受外国侵略,早早将航空报国之梦埋在心中。

国小毕业后,顾诵芬就读于上海的南洋模范中学,他一直对飞机模型很感兴趣,父亲还为他从上海开明书店买了一批航模制作方面的书。梦想和兴趣坚定了他的方向,高中毕业时顾诵芬专门报考有航空专业的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全部被录取。最终,他选择就读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大学四年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养成了严谨的科研习惯,学会了探究方法。大二时,顾诵芬修读航空工程系教授季文美先生开设的两门基础课。课上,季先生只突出基本概念,联系工程实际,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运算,找到解决方案。这些训练为日后顾诵芬成为工程师打下很好的基础。

1949年下半年,国防的建设急需理工见长的大学生,不少优秀交大学子投身于国家工业建设,顾诵芬也登上北上的火车投身航空事业。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中国使用的飞机几乎都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制造的',只能原样复制,对设计原理一概不知。那时候顾诵芬就已经意识到,“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我们没有任何主动权”。

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建立,首项任务是设计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没有任何指导参考文献,经验技术和设备物资都极其匮乏,但他拿出交大学到的本领,一点一点解决问题。

当时也没复印机,他就买描图纸、三角板、曲线板描图,花了一个星期,基本解决原理问题;后来又把医务所废针管的不锈钢细头,焊一排在铜管上再用薄铁皮做个整流罩去做风洞实验……就在这样一穷二白的环境下,历时两年时间的研制,歼教-1首飞成功。

此后的岁月,他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并肩担歼-8和歼-8Ⅱ的总设计师重任,在那些特殊岁月里,顾诵芬和同事们克服了巨大压力,攻克了无数难关。歼8战斗机实现首飞,却在随后的飞行试验出现强烈振动。为了搞清楚问题所在,作为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非专业人员,顾诵芬不顾危险和他人劝阻,三次乘坐歼教六紧随歼8飞行,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观察气流情况。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过载,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抖震问题。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7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在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有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有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但就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就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就是希望国小还就是敬老院,或就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就是死工资,可就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就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就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就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大爱深沉!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就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就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就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8

《掬水月在手》是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一部传记电影,导演陈传兴此前曾策划拍摄了在两岸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记录台湾最重要的文学家、作家的一生,随着《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的成功上映,标志着陈传兴“诗歌三部曲”创作终章。导演陈传兴介绍,为拍摄全景式反映叶嘉莹先生“历经磨难又活得光亮的一生”,电影拍摄团队用时3年,分别在两岸、香港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叶嘉莹先生出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取景,采访了叶嘉莹先生的亲友、学生40余位,力图还原叶嘉莹先生以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活出如诗一般铿锵人生的精神世界。

“她内心中因为有古典诗词作为支撑,所以历经磨难依然能够活得足够光亮,到了晚年,她还能够想到用曾经支撑自己走过苦难的.古典诗词反哺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成为整个华人世界的一道光彩。”陈传兴说,这是叶嘉莹先生最让他感动的人生力量和去拍摄这部传记电影的驱动力。他希望透过《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传递一个核心的观念:中国需要有诗。在任何时代,不管是和平、战争、苦难的时代,诗人的存在为什么都是不可或缺?

“叶老师一直在我的拍摄名单里”20xx年,陈传兴成立行人文化实验室,策划一部在两岸、香港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主题系列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记录在台湾、香港生活的最重要的几位文学家、作家的一生,他本人还参与了诗人郑愁予和周梦蝶两集的拍摄。

“叶老师作为‘诗词的女儿’,她的生命光辉和精神世界一直感召和引领我。”虽然不是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出身,但是陈传兴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种天然的心灵亲近。上世纪80年代初,陈传兴在台湾一家书店偶然看到叶嘉莹先生早期诗词研究的一部代表作——《迦陵谈词》,从此就书不离身,爱不释手。“到法国留学时,我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这次为《掬水月在手》的电影宣发来到大陆,14天隔离期中,我还不时翻看这本书。我觉得每每翻看中国古典诗词,都会带给我一种美感,给予我滋养。”尽管此前为拍片,陈传兴多次往来大陆,但此次大陆之行,让他对大陆、对古都北京收获别样的感受。

“我原来不知道北京的钟楼和鼓楼离得这么近,这次和朋友一起坐在什刹海一个茶馆的露天平台上,秋色浓郁的芦苇在眼前飘荡开,好似时光穿梭,我跟着当年的叶先生,穿过什刹海的胡同,到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家里吃饭。冥冥中好似天公的安排,让我跨越两岸的时光机,来讲述两岸的一段过往,叶老师就是联结两岸的一座桥。”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9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

从20__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都坚持收看,认真地聆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认真地品味着每一段颁奖词;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成为我前行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器。

非常感谢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这是一档让人们体味感动、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灵魂的好节目。我一发现他,就把他当做一个滋养自己心灵、软化自己感情、培育并保持自己有一颗能感动的心的好节目;事实上,我的这个想法在观赏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能得以实现。

至今还记得,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还在行进中,我就在感动中写下了“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评选之感动”,记录下对于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老师李桂林、陆建芬贤伉俪二人在天梯国小坚持十八年的感动。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我灵魂得以洗礼、升华的时刻,我自己很清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崇高的伟大的灵魂,都有着一种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些崇高的灵魂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我这一辈子无法达到的;正如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做的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仔细看看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中的“好人们”,那个不是做好人做好事十多年、几十年——陪聋哑儿子读书十六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帮助“发小”三十九年的陇海大院的哥们、默默捐款20__从不留真名的张纪清、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辉等等。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让我的心与情得以进一步软化、激发、培育和提升的好时刻;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故事,让我的心更加温婉、温润,更能被感动、感化。至今,我还能有一颗似乎与年龄不符的能够感动的心;至今,我还有一些能够让自己骄傲的激情,我要感谢诸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之类的节目、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我会很好地珍惜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带给我的精神滋养、文化陶冶,我会继续努力地让自己有一颗能够感动的心,有一份能够有一定热度的激情,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0

梦想一直在

无锡市新洲国小 殷毅 20xx.2.24

“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这是感动中国给他们的颁奖词。他们是一对平凡而伟大的夫妻——朱敏才、孙丽娜。朱敏才本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外交官,退休后本可以在家舒舒服服的安度晚年。而他们,却选择了到极其困难的山区义务执教!终于,他——在极度的疲惫中倒下了。

他们的行为感动了所有人!经常听到这样的玩笑话:看着感动,听着激动,就是没有行动!难道真的要我们学习他们,去山区支教,奉献出自己最后一点光和热吗?非也,听听孙丽娜老师的话吧:“是信念让他们走到了现在!是一种理想给了他们力量!”多么简单明了,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朝着自己的信念和梦想,努力奋斗!

当年懵懂地考取师范,到如今已有22个年头,梦想一直有,那就是:做

一个孩子喜欢的教师。 我一直渴望自己能拥有这样的评价:“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老师,我喜欢你!” 要做到真的很难很难,但是你如果不去努力,不朝着目标前行,那永远是空谈,看过朱老师的事迹介绍,我更坚信,力量是自己给予自己的.!

于永正老师是我很崇拜的一个老师,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他,我也很喜欢他,喜欢听他的课,喜欢他跟孩子们交流的方式,课余,

也读了不少他的著作,收获颇多,原来,想让孩子喜欢你也是有秘诀的。秘诀一:“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但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讨人喜欢是不太现实的,美国教育家拖德·威特尔克说过“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那就要找出孩子的闪光点,并用自己的言行让他感觉你很喜欢他,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秘诀二:老师要有点孩子气,童心不泯。生活中,保持点好奇心,课余时,保持点孩子气,忘乎所以地跟他们玩海,每时每刻,能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体谅和理解孩子,其实也是让孩子延续我们的童年。秘诀三:身教重于言传。借首小诗激励自己:穿戴不能随便,字迹不能潦草,说话不能随意,态度不能生硬,错误不能不认,行动不能落后,备课不能马虎,书报不能不读……要做得真多!秘诀四:做性温、味甘的“甘草”:发脾气的时候,学会控制,包容身边的一切事物,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物。这是修身之道,对于我这个急性子来说,路漫漫!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1

爱,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受到温暖;爱,是一场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是孤独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就正是这样爱,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他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这让我对他们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他是一位年过七旬的'爷爷,也是一名研究军事的科学家——黄旭华。这位令人心生敬佩的爷爷,让人久久难以遗忘。爷爷为了国家,为了国家的军事,而努力奋斗。他研制核潜艇,即使生病了,他坚决的心也毫不动摇。1957—1985,这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他没有回过家。家人去世了,他也只是专心致志地研制核潜艇。回家对他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他那坚持不懈,舍小家为大家的钻研精神,更是让我感到敬佩和尊重。泰戈尔曾说过:“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这不正是用来形容他的吗?爷爷默默无闻的工作着,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不奢求名利与回报,只为国家做出贡献。黄旭华,这个名字会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难以抹拭。

还有一位已经九十一岁高龄的爷爷,他的名字叫刘盛兰。也许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受过他资助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他。爷爷自己家境贫寒,住在一间简陋的小屋子里。他靠捡破烂瓶子赚钱生活。爷爷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是他对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却毫不吝啬。对孩子的资助,从十元,二十元,五十元······这样一点一滴地积攒着。他佝偻的背影,时常出现在废品堆里;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却阻挡不住帮助别人后出现甜甜的笑容;手上布满了老茧,这也正代表了他对别人的帮助。

十元,二十元······在爷爷的眼里,那些并不仅仅是钱,更是一份帮助,一份支持。而在他人眼里,却是无尽的感恩和爱戴。老爷爷的爱心持续资助着每个人,毫不动摇,也感动了每个人,受到他人的尊重,也深深的把我的心给感化了。那些受资助的人会铭记着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感动中国》中的十大人物,让我知道了,原来人间不仅有小爱,还有大爱。爱,可能源于人们之间的一分帮助;爱,可能源于人们之间的一种关心;爱,可能源于人们之间的一句沟通的话语。

有了爱,生命的旅程上的寂寞可以化为快乐;有了爱,孤单可以演绎成交流;有了爱,欢乐可以绽放满园的花朵。爱真是个奇迹。一直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只细小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2

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人们常说:“奉献是快乐的”,没错,有的人愿意为了让山里孩子飞出大山而奉献自己的一生;还有的人愿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而燃烧自己的青春;更有的人为了让脊柱畸形患者抬头看世界倾注了毕生心血。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奉献。

1980年,19岁的南昌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的反对,选择区贫困的泥洋山区支教,36年的时光里,她是孩子们的太阳:每天早上有亲切的问候叫醒孩子们起床;她是孩子们的妈妈:白天用谆谆教诲和欢乐的游戏陪伴孩子们成长;她是孩子们黑夜里的眼睛,每个夜晚在灯下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支妈妈问孩子们:“幸福是什么?”学生一句“幸福是老师的爱”。让支妈妈流下了眼泪,她说:“总要有人牺牲,这个人为什么不可以是我呢?”她用生命来奉献的不言之教,教会了学生和我们什么是良知和操守。36年,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绚烂了大山里两代人的童年。

20xx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秦玥飞来到一个湖南的小村庄任村官,三年里,他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想方设法筹钱。泥泞的天龙边,有他望着顺利通水的河渠的不言的欣喜;崭新的敬老院前,有他对着阳光欢乐的面庞;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室门前,有他成就感满满的笑脸。他奉献了自己的金色年华,换来的是村庄的欣欣向荣。

我认为年轻,不代表骄傲和轻浮,而代表俯首躬行;年轻,不意味着夜店和电影院门前的久久徘徊,而意味着在荆棘和贫穷中无畏的拓荒;年轻,不是索取与获得,而是奉献与成就。不骄躁,不沉沦,乐于奉献才是年轻原本的模样。

年轻,播下理想的种子,在悉心耕耘的大地上静待收获的时节。

多年前,梁益建学成回国,开始研究和治疗重度脊柱畸形这一病症。在贫穷的大山深处他是患者的保护神:他不仅帮人治病而且帮人找钱;在学界公认的“禁忌症”面前他是愚公:他用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打开了1000多条“被折叠的生命”;在他自己面前,他却只是一个“小医生”。

“我帮你治病,我帮你找钱”多么温暖的一句话。太阳,因奉献的自己的光亮而受到人们的爱戴;落红因“化作春泥更护花”而被人们世代歌颂;梁益建却因为奉献了自己一生的价值所以他的名字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矫正脊柱,梁益建只用两根支架——“妙手”和“仁心”。

奉献是美丽的,支月英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却让教育事业后继有人;秦玥飞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却让整个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梁益建虽倾尽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却诠释了什么是“妙手仁心”。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学会奉献吧,相信从下一刻开始,世界将会开满爱的鲜花。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3

2月10日晚上,我在沙发上,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通过电视我了解到了20xx年十大人感动人物分别是因为爱祖国,有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跟随将军丈夫回乡务农、扎根并奉献农村一生的龚全珍以及中国航天群体;因为爱他人,因此有了坚持捐款17年的九旬老人刘盛兰,以及因见义勇为高位截瘫29年、委屈艰辛而无怨无悔的方俊明;因为爱乡亲,因此有了贴工、贴钱、贴命的基层村支书段爱平和大学毕业回到大山深处守护教育梦的门巴女儿格桑德吉;因为爱职业,因此有了98岁高龄依旧工作在第一线的"良心医生"胡佩兰;因为亲情之爱,有了身罹绝症,为了孩子的未来苦绣《清明上河图》的姚厚芝。

以下是我具体的感动中国观后感:

中国古老的美德,包括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位列第一。为一次生死相托守护战友30年的天山守墓人陈俊贵,所体现的`义与信,难道不是基于对战友之爱?农民科学家沈克泉、沈昌健父子两代对油菜改良梦的痴迷和坚守,难道不是因为对科学的爱?

通过观看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人应该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进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获福报,祝福您们健康长寿。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着。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看后我非常感动,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我的观看心得是,我们的世界一直是阳光明媚的,只是我们的眼睛有时看到的只是乌云,而在别人眼里,或许我们也是那块乌云,所以,即使我们做不了阳光,也可以试着做一片追随阳光的彩霞,不要总是一团想着遮挡阳光的乌云。只要努力,一定可以的!你说呢?

以上就是本人的感动中国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