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校园

无间任务读后感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1.82W

前些年,香港电影《无间道》三部曲及其美版翻拍片的成功,不但炒热了“无间”这一既有词汇,并为其增加了新的义项(“卧底,潜入对立阵营从事间谍活动”),还将间谍小说、黑帮小说、警匪斗智小说、黑色悬念小说、现代武侠小说等大众类型文学的受欢迎程度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时间,以卧底与反卧底、间谍与反间谍这一“古老”主题为卖点的小说和影剧作品,宛若过江之鲫一般频现世人眼前。这股风潮至今未歇,其影响力早已渗入其他领域,比如足球场上双方互赠“乌龙大礼”,就会被解说员称作上演了一嘲无间道”好戏。因此,卧底题材出现在李查德(Lee Child)的作品中,似乎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更何况他笔下的侦探主角杰克•李奇(Jack Reacher)早有“21世纪的詹姆斯•邦德(007)”之誉了。

无间任务读后感

1995年,当40岁的英国人李查德花六块美金买来纸笔,坐下来写出李奇系列的首部小说《地狱蓝调》时,他恐怕不会想到自己能坚持笔耕同一个系列这么长时间(已经十五年有余),更不会想到自己的作品那么地难以归类,因为它们几乎富含了现今类型文学中所有的流行元素,致令其有时被称作“惊悚小说大师”,抑或被视为“新派冷硬小说家”,也常被看成“动作小说的代言人”,而他在作品中不时玩上一票的本格手法却又将其拉到了“本格解谜写手”圈子的边缘。因为生平经历的关系,还为其赢得了“专于美式犯罪故事的英国小说家”的美誉。当然,这许许多多的头衔中,最令人费解和纠结的,大概就是“间谍小说家”这一称号了。

所谓间谍小说(espionage fiction或spy novel),就是指以描写作为间谍的男女主人公的冒险活动经历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诞生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英国(厄斯金•查尔德斯的《沙滩之谜》是公认的首部真正意义上的间谍小说,作于1903年)。当时,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军事、政治斗争持续加剧,间谍活动频仍,有关间谍及其活动的文字书写才逐步从单纯的谍战纪实文学发展成为一种有着固定模式的独立小说类型,亦即间谍小说。上面所说的冒险活动,是指那种受异国情报机构指使,以极其隐蔽的方式打入敌方要害部门,发现、窃娶传送机密情报的颠覆性破坏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间谍主角可以是隶属于专业情报机构的政府特工,也可以是业余性质的其他职业人员。但无论哪种情况,作者必须以他们的间谍活动为故事主线。由于此类作品大抵以国际为大舞台,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军事关系为主要背景,因此在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概念中,间谍小说也被称作“国际谋略小说”。有些通俗小说,特别是站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情节演进的侦探小说、警-察程序小说,虽然也间或塑造以间谍面目存在的男女主角,但基于故事主线并非描写他们的间谍冒险活动,故不能冠以“间谍小说”的名号。从这层意义上讲,与李查德国籍相同的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等人的作品,毋庸置疑属于“间谍小说”的范畴。

繁体版书影

现在,试以同样的标准来审视李奇系列,就未免引人疑窦了。因为李查德的绝大部分作品里,写的都是一个叫李奇的“独行侠侦探”在美国各地破获各种罪案,却:一没有大国政治军事斗争的直接描写,二没有主角周旋于同僚之间从事谍报工作的痕迹,三没有以间谍与反间谍的连续斗智场景为主线。既然这样,李大叔又何来“间谍小说家”之称,李奇又何来“21世纪的007”之称呢?其实,如今读者、作家、出版商、文学评论家对“间谍小说”内涵的理解已然发生改变,与其传统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是主要原因。就像“无间”几乎成了“卧底”的新潮代名词,现在很少有人去计较“无间”的原意是指“无间地狱”(即旧称“阿鼻地狱”,出自佛经,乃佛经故事中八大地狱之一,也是八大地狱之中最苦的一个,打入无间地狱的阴魂,永无脱出之日,作为生前穷凶极恶的报应)一样。我们在看弗莱明的007系列、罗伯特•陆德伦(Robert Ludlum)的伯恩系列等著名间谍小说时,更加在意的是主角们如何在逆境中运用智慧化险为夷、完成任务,主要是在紧张惊悚到透不过气来的作品氛围中,享受着与主人公共同历险这一过程,而并非以那些无法勘察真-相、或然存在的国-家-机-密,以那些玄之又玄的“阴谋论”为阅读之乐。作家更加在意的是究竟能在这一固定模式中加入多少流行元素才能吸引看官眼球,而并非以追求所写内容的客观真实性为写作之乐(小说必定是小说,不是报告文学)。出版商更加在意的是怎样形塑和美化新式的间谍小说带来更多的商业利润,而并非以揭秘政治、军事档案为刊行之乐。文学评论家更加在意的是他们的评判对象将为间谍小说这一小说类型创造多少发展空间,而并非以这些对象究竟是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间谍小说为评价之乐(有时候,定义和分类的目的只是为了方便我们进行下一步操作处理,其行为本身往往被行为者主观忽视,得不到严正探讨)。

盖因于此,在李查德笔下,同时具备007的浪漫情怀、英武气质和伯恩的冷静心态、果敢魄力的“独行侠”杰克•李奇,经过《至死方休》中的深入反动民兵组织抓出政府内奸、《模拟刺客》中的运用角色扮演“反间谍”技术彻查刺客身份、《无间任务》中的进入海边豪宅卧底救出被困人员等一系列准间谍活动的历练,早已修成正果,堂堂列名“著名间谍侦探”文学史册。话说回来,写着美式犯罪故事,过着普通美式作家生活,却有着英国公民身份的李查德先生,已先李奇一步,顺利“卧底”,从事着推理文坛的“无间任务”。正所谓“出来混总要还的”,李先生写了那么多年推理,终是走上了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约翰•巴肯(John Buchan)等前辈的老路,被披上了“间谍小说家”这一件大衣。谁让您是英国人,而间谍小说又起源于英国呢?

再者,还有两位“要还的”角色,便是本书《无间任务》中的主角杰克•李奇和被他盯上的对手昆恩,后者在十年前干了坏事,终于恶贯满盈。李奇要还的是一份情债,昆恩要还的除了一份仇债外,更有一份沉甸甸的国债(叛国大罪不容恕)。基于这样的设定,在这部作品中,李奇杀得痛快,我们也看得痛快。而从本作开始,李奇在担任宪兵(军法官)过去时的情况叙写将愈来愈多,不再是前几部作品那样看似偶然的点到为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无间任务》一改此前以李奇为主视点、其他人物为辅视点的叙述方式,而是一径通过李奇所看所想铺展情节,但却在时序设计上有所调整,采取了现在时(卧底查案)、过去时(回忆旧案)交叉叙述的形式,十年后和十年前的案子两相对应,将李奇和昆恩这对敌人的关系揭示出来。这样的手法在整个系列中比较鲜见,比如本书的后面一部《双面敌人》就是讲李奇在浪迹天涯之前在军队中破案的故事,值得读者期待。

最后用书中的两句台词结束这篇导读——“当卧底很不容易。”“我来找你了,昆恩!”

Tags:读后感 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