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校园

《边城》读后感精选15篇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1.84W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读后感精选15篇

《边城》读后感1

酷夏的一个暴雨夜,那座白塔轰然倒塌,而在严冬的某个暖日,它又重新站起。只一个秋的光景,那少女的伤竟完全愈合了吗?抑或,那白塔依然是她心中拂不去的遗憾。

清泠泠的河水映出少女姣好的容颜,她是大山的女儿,她所有的美都是不加粉饰的,那是大自然的垂怜。这般不食人间烟火的少女,在爷爷的呵护下出落的愈加动人。倘若她就这样懵懂下去;倘若她没有和爷爷去看龙船;倘若平静就此延续......然而人生不会有这么多的倘若,相反会有很多意想不到,她就在那河边邂逅了让自己心跳漏了一拍的男子傩送,从此心里再也住不下其他人,只回荡着那句 “大鱼咬你”......

多好啊,傩送也一眼就喜欢上了她。甜蜜如若就此延续,人生完美的夫复何求。可是,上天总是在我们以为遇到幸福的时候打我们个措手不及。那男子的哥哥天保竟也对她一见钟情,并先了一步去向她家提亲。

她将自己的小秘密埋在心底,连爷爷也不告诉,就连对傩送也是出奇的冷漠,那兄弟俩如何得知?他们不愿用决斗的方式赢得爱情,而是公平浪漫地唱山歌来让少女自己选择。弟弟傩送擅长唱歌,决定唱浪漫的山歌来赢得姑娘的芳心,而哥哥天保自知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只得驾船远行做生意。悲剧就从这里开始,天保途中遇湍流溺死,噩耗传来,弟弟傩送认为哥哥的死因自己而起,娶少女的心意也不再那么坚定如初,碧溪的山歌只响了一晚。姑娘心中有疑却不愿多问,而深受丧子之痛的父亲与姑娘的爷爷也因天保的死来往疏远了些,不同意这门亲事。爷爷得知原委悲痛不已,为了孙女的幸福却又不得不顶着别人的风凉话一次次赔笑,多日后,心中压郁成疾,终于在一个暴雨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毫不知情的少女正憧憬着美好的爱情,却突然遭遇从小依靠的爷爷不在了,就像长在心底的一棵大树,突然被连根拔起,而接踵而来的是,自己爱慕的男子突然远行,从此杳无音信,少女头顶的天像是塌了下来,她像是被全世界抛弃了,淹没在悲痛的苦海里,独自哭成了泪人儿。爷爷是再也回不来了,可那男子呢,还会回来吗?小说结尾说,傩送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柳条吐绿,知了长聒,大雁南飞,冰冻三尺,少女就这样痴痴等待着。

某个夏天的黄昏,我读完了这本书,唏嘘中抬头望,夕阳已沉落地平线,幽灵般的暮色正毫不留情地逼逐着蜷缩在天空一隅的晚霞,突然觉得,少女应该寻找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如果她早些说出自己的心意,又怎么会落得孤身一人,失去了还没有开花的爱情?而如今她就像这轮夕阳,只有落幕的命运。

结局哀而不伤。掩卷沉思,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边城,如若逃避等待,这座边城只能是遗憾的枷锁;假如积极寻找机会,那么这座城就将是心灵的归宿。生活就是这样,一半如日照般光亮,一半如湖泊般黑暗,我们就在此中寻找机会,踽踽独行。

那边城是否依然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思念的重量而长眠,那少女是否依然挂着淡淡的忧伤在溪边痴痴等待......

《边城》读后感2

月色如洗,树影摇曳,仿佛传来久远的湘西歌声,遥见书中一人,还有一座城。

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大抵就是这样,平静中难以抹去淡淡的忧伤,初读《边城》时也是在那样的朦胧中迷失了,没能看透。

现在想起来,或许这个故事,讲的大概就是对命运的无奈与悲悯。

一条破旧的渔船,翠翠和老船夫的一生,就系在这渔船上随风飘荡。一位老人,一名女孩子,一条黄狗,纵使生活孤独清贫,却与自然相得相融。

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女,从小就没有享受过父母的爱。尽管如此,生活却没有急着摧毁这个少女心中对未来朦胧的期待与幻想。黄昏时,她坐在白塔下,心里涌起无依的薄薄凄凉。

直到一天月明星稀,她的梦中浮起一个茶峒青年的歌声,让人惋惜的是,老船夫没能理解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想将翠翠嫁与天保,而天保与船总顺顺对老人的误解又加深了船夫的自卑。傩送不愿接受家人安排的婚姻,却又得不到老船夫的回应,于是在哥哥天保死后弃家出走。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某种程度上就阻隔在这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空白”中。

每一颗人心,都是一座孤城,城中千仞峭壁,不见日月,惟飞鸟与渡。其余人皆无得近之。未曾走近,又谈何理解?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你看云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难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的那么远吗?一直以为,只要人与人之间有真诚的沟通,完全可以在人们之间架起一座座彩虹。

如果翠翠、天保、老船长之间有过充分的交流,结局会有所不同么?如果我们在面对误解时,能够大胆地把心底的话说开,开放心里的城垒,人心是不是会近一些。

几千年前,一曲《高山流水》让俞伯牙和钟子期心有灵犀,一介樵夫与琴师就这样相识相知。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因忧郁症而退出银屏,当所有人都在为他叹惋时,只有他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耐心地开导他,为他的心灵打开沟通的窗子,最终崔永元又变得自信、开朗,他主持的“实话实说”又为更多的人打开了一扇沟通的大门。

可是《边城》却没有出现这样美丽的结局。老船夫的离世,天保的死,傩送的出走,这一切将一个少女朦胧的幻想击碎,祖上的白塔也塌了,翠翠的辫上扎起白绳。

一切还未开始就早已消失,人都走了,她仍是孤身一人,撑着破船在江上飘荡余生。作者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给读者留下悠长的惋惜。

我们也祈愿她母亲的悲剧不要在翠翠身上重演,但愿她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而是属于她的那份幸福。或许,在那个年代,我们的这个愿望也只能是个缥缈的梦。

或许生活就是如此,不论经历过什么,不论曾经遗憾种种,最终还是要带着所有的记忆向前走。不论是否受人理解,不论是否孑然一身,终究要笑着与岁月握手言和。

月光逸去,重新收起《边城》,我忽然明白,纵使人心似城,也可于城内修篱品茶,有人来也可,无人来也罢。

《边城》读后感3

人心的质朴汇集成民风的淳朴,这动人“二朴”又编成一座桃源之城,朦胧多姿。

——题记

沈从文先生用清丽之语编绘出一座桃源之城。万分细腻的感情似水流入心田,时悲时喜,有美又醉,如梦如幻。即使早已掩卷,《边城》里人心之朴和民风之朴却如何也不能忘怀......

《边城》里,城景不醉人人自醉,民姿不动人人却动。这里“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吊脚楼四处,白塔耸立,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远离喧嚣。这里是一群“没有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儿,有坚守二十年为人渡船的老船夫,有钱而不吝财的船总顺顺,有真挚的手足天保傩送。这里春风沉醉,这里绿草如茵。

城里的主人公翠翠一生,由凄美开场,又以凄美落幕。她的父母双双殉情,从小同爷爷相依为命。她大概是自然的女儿:一双被茶峒山水涤净了的碧玉眸子,一颗伴着白塔碧溪成长的如水赤心。她“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宛若“小兽物”般,带着人性至美洒遍边城。

她的灵魂质朴无华,不争强好胜,又不自怨自艾。纯洁而美丽,真诚而无华。与爷爷渡船的岁月匆匆,那艘旧船承载着翠翠无父无母的辛酸;承载着翠翠端午初识傩送的心事;承载着翠翠失亲之心痛,失爱之心苦;承载着暖阳、喜风,悲雨和惊雷。而这自然之女承载着边城人性之美……

这朴素的城中啊,没有尔虞我诈的交易,也没有钩心斗角的争夺,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关爱和淳朴的民风。翠翠的爷爷,那任劳任怨的老船夫进村时,卖肉的送肉,卖菜送粽子,卖酒的送酒,好不淳朴热情!那船总顺顺有钱而不吝财,尽管心愁双子受翠苦,仍是愿意接失去爷爷的翠翠注入自己的家中。那天保傩送,尽管身出富门,却“不骄奢,不浮华,不倚势凌人”,遇事共理,情且至深,愿为了那份心中的感情放弃碾坊之诱。怎能不叫人向往这样的风气,这样的城市,这样的关系呢?

人心质朴,一城心至朴共筑民风质朴;如是,人心至上,一国心至上共圆强国之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是,只要人人怀一颗真诚之心,必将身处边城而无心墙!

两千多年前的孔孟之说——仁爱孝道,两千多年后的大众潮流——手机网络。当那个“长大后想做什么”的答案从做一名教师变成拥有一栋别墅,从成为一名发明家变成一名“任性土豪”;当父子闲谈的话题从名言名著变成股市涨跌,当母女饭后倾心从十万个为什么变成商业盈亏,试问,又怎么会在物欲横流的当代存正己之心呢?当图财胜情的商业交易,钩心斗角的明争暗斗的“优良传统”被继承,又是该喜该忧呢?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无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卫心底之赤诚,守一方之净土。明有夏言,尽见人心之叵测,官场之险恶。他深知无权难以兴国,便选择默修养性,决心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终身居内阁首辅,率领大明朝步入盛世,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举世混浊,唯我独清。夏言真正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可求,取之以道,不也是君子吗?

也许边城只是山中桃源,也许边城只是理想一隅。世事难料,选择在己。愿以心之质朴真诚,风之淳朴真挚共编世内桃源,共筑边城。

《边城》读后感4

沈从文的《边城》的确写得很漂亮把小说当散文来写意境非常美。看过《边城》的一些介绍其中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把整个时代都写出来。但作为一般的读者我承认自己没有办法看得太透。K《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边城》读后感5

说实话,我在这《边城》中找不到任何亮点,却又挑不出任何瑕疵。沈老先生只是用了相当朴素的文字,写出了一个相当普通的故事,但我却总是莫名的为这些笔下的人物感到愉快或悲伤。当然,就是这朴素的文字才会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这种平凡,这种自由,就好像自己也身在这边城之中,心灵也被净化了似得。

《边城》讲述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它的结局或许很不好,但我们却能感受到整篇小说体现的人性真善美,尤其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保留这么一份质朴与宁静谈何容易!翠翠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很多本不相干的人因为她而产生羁绊,纠缠在一起,而作为中心的连接点,翠翠的的亲情、爱情、友情,时刻都在表现这一种质朴与和平。

沈老先生从军5年,却向往一种充满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他的故居于凤凰古城,这古城给了他创作的热情以及后续的灵感,也难怪沈老先生可以将这种质朴、和平如此真切的表达出来。

清末的动荡,并没有影响这边城小镇的安宁,在这小城中,船家少女翠翠与天保、傩送两兄弟展开了一段美丽但不完整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这一段凄美的边城爱情,绘出了带有浓厚湘西风情的农村画卷。这种和平,这种朴素,真的值得去细细品味。

《边城》中主人公翠翠代表的是善良和美丽,它的魅力贯穿着整部小说;渡船人“爷爷”对翠翠的关爱与担忧体现出了老人的淳朴和善良,其行为经常令我默然发笑,固执却理智,粗中有细;顺顺则是一名诚信仗义的绅士,他的两个儿子都受到他的影响,成为一方才俊,兄弟俩也都同时对翠翠产生了爱慕之情,大老天保受到船夫爷爷的次次刁难也决不放弃,二老傩送放弃了碾坊而去追求翠翠,最后一起在夜晚中的悬崖之上为翠翠送出表达爱意的歌声。

这篇小说并没有明确的对任何角色表示出贬义讽刺,但在部分内容却表示出作者的某些不满,其结局给了读者们无尽的悲痛,甚至可以说没有结局,只是留给人们一个悲伤的想象空间。翠翠对感情的含蓄导致的后悔与悲伤,大老天保溺水生死未卜,二老傩送的犹豫不决致使他逃离了生活长大的地方,老船夫在一场雷雨之后撒手人寰,给翠翠的心灵又一次的创伤,仿佛边城的一切都随着白塔的倒下而消逝,只留下翠翠的痛哭与绝望。

《边城》是一个爱情悲剧,在结局我的心仿佛被揪起了一般,甚至不敢接着作者留下的“也许”往下想,只怕会真切的哭出来。作者用单纯、质朴的文字带来的却是拥有比华丽辞藻更具有代入感的效果,我只能对沈老先生感到敬佩和惋惜,我想这种作品值得我再去阅读,细细品味其中那淳厚质朴的语言

雨的纷纷,景的清浅,人的深情,岁月的流淌,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驾驭语言和营造氛围的能力。而这样的文风恰恰和沈从文的《边城》里蕴含的清亮而惆怅的美相吻合。是呀,天地之大,人生苦短,能坚守一份真爱已属红尘中的稀事,你珍惜了吗?

《边城》读后感6

在那遥远翠绿的小山里,住着一个名叫翠翠的少女,她纯洁美丽,淳朴善良。她和她爷爷从小相依为命,身边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两人同时爱上里这个名叫翠翠的女孩,两兄弟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悲剧就这样产生了,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途中不幸遇水身亡。而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本来好好的亲事变成了丧事,爷爷知道此事后,因着急翠翠的婚事在那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病逝了,最终留下翠翠孤身一人。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而翠翠还在原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 ,它寄托着“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表现了人性最美的一部分。沈先生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从而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然而沈先生的这篇小说也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体现出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沈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以上那么多例子足够说明其影响性,侧面也反映出沈先生的伟大。《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最终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谜一样话语作为结局,这几笔精妙的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边城》就这样结束了,可人们心中的翠翠却一直在原地等待着,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她的承诺,她等他的回头,等到黄叶滑落,等到燕儿飞过,等等等到了最后,竟地老天荒……

《边城》读后感7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黄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高一时学过《边城》的选篇,老师当时给我们看那部电影,我们好像一致不怎么看好那个翠翠,演员不咋地,没那么灵动。印象深刻的是湘西边城的水,太清澈的水,看到就想掬起来喝一口的感觉。那么清的水,那么美的姑娘,放在那儿就是诱惑。

沈从文就是这样,诱惑着大家爱上这座古朴静谧的湘西边城,也给自己的文学找到了基地与根据地。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那个美丽的地方,给了他太多灵感与情感源泉,也让他的文章有了山的质朴,水的灵动,那么清新怡人。

应该是以前看的太少,或者当时自己太小,并没有很懂,其中的一些小细节都没有注意到。翠翠对傩送的感情,一些微妙的预兆,令人读了不禁会心一笑,又暗暗为他们的前途命运担心。

觉得是因为爷爷的太过热心多事,翠翠又一直躲躲闪闪,才酿成了这场悲剧(感谢老天,悲剧都这么唯美)。二老说他“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我觉得也是,有话直说嘛,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干嘛非得拐弯抹角试探别人,惹得人家反感,对事情的进展还起到反作用。可是转念一想,爷爷那“谄笑着的脸”,那貌似不经意实则急切的话语,却也正表现了垂暮之年的老人对孙女的疼爱与担心。害怕自己突然撒手西去,小孙女无人照顾,便要急切地找个自己放心的,孙女中意的人托付,那么,那种古怪的行为也就有了理由了。

那么翠翠,十四五岁的小姑娘,面对自己的感情(有点早恋的嫌疑),却不敢坦诚,掩饰。让爷爷也不清楚她的心意,大老二老更无从得知,我觉得最古怪的是每次看到二老拔腿便跑,从不肯正面相迎。无论二老怎样笑意盈盈含情脉脉满怀期待地看着她。结果呢,还是误会,二老以为她对自己没有意思,一次次怏怏归去,最后愤然离去。“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只留下翠翠独守渡船,默默地守候漫长的等待。

有点残忍。

有点不理解,为什么不能开诚布公自己的感情,让大家都受伤。因为太淳朴的民风?太单纯幼稚害羞的心?总是有那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难道这就是边城的风俗,沈从文小说的魅力?不敢说,我还没读多少呢。

不过说真的,当有这么一种感情在我心中萌发时,我也不知道,是否有勇气将它开诚布公。呵呵,所以先不能说翠翠,人家更是小孩。

《边城》读后感8

第一次触及《边城》是在高中的课本上,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一篇长长的选读课文,节选的正是这本书里最后一篇文章《边城》。直到我读完这本书我心困惑才解除。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当我读到书中里看似前后文不相关系的人物时,我还在想是不是这些都只是作者的伏笔,一定是在最后才道出这些人物的关系。可惜,不是。《边城》这本书讲述的是发生在美丽淳朴的湘西人情,分为亲情和爱情。具体到书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故事,我在此不便剧透,望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探究。

我当真是很喜欢这本沈从文先生的经典作品,“他凭借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书中许多好词好句我都有用心琢磨并手抄,有些句子一读眼前就是一幅画,这个画面我们生活中见过,却不知如何去表达,比如在描写下雨的湖面,沈从文先生如是说:“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少女灵动的眼睛是这样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在读到我最喜欢的如蕤小姐部分的时候,我忍不住读了两遍,注意我真的是读出声音来了,其中一遍还是和爱人一起分享的。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多说几句了,如蕤小姐是一个有灵魂香气的女子,她是亭亭玉立的莲,不光惹世间男子的喜爱,女子见了也是会被不自觉吸引,她却像是星空中最亮的星,身上散发着迷人的光却让你伸手不可得。如蕤小姐出场“年纪有了二十七八,由于装饰合法,又仿佛可以把她岁数减轻一些。但靥额之间,世间对于这个人所做的记号,却不能倚赖人为的方法加以遮饰。便是那写在口角眉眼目间的微笑,风度中也已经带有一种佳人迟暮的调子。”我读到这里的时候顿了顿,如果这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话,那到底是怎样的演员才是我心中的如蕤小姐呢?答案至今未知。当我读到年轻的如蕤高傲的灵魂时,我蜷缩在爱人的怀中与爱人分享,我说,若是以后我们有个女儿,等她到了十几岁的年纪我便把这部分的文字读给她听,“爱她的人可太多了,她却不爱他们。她觉得一切爱皆平凡的很,许多人皆在她面前见得又可怜又可笑。许多人皆因为爱了她把他自己的灵魂、感情、言语、行为、某种定型弄走了样子。譬如大风,百凡草木皆为这风而摇动,在暴风下无一草木能够坚凝静止,毫不动摇。她的美丽也如大风。可是她希望的正是永远皆不动摇的大树,在她面前昂然地立定,不至于为她那点儿美丽所征服。”我希望我的女儿能够同如蕤小姐一样有着对爱情高傲的灵魂,天生丽质固然也算的上是自己的一笔财富,但爱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外表所动摇,他爱的应该是她纯洁的心灵,高傲的灵魂。如蕤小姐最后找到了那棵倔强的大树,只是结局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大团圆。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女子就算终生不嫁也会生活的很好。

文中还有很多禁不住要多读几遍的句子,这里我就不再抛砖引玉了,还望读者们自己慢慢发掘自己的喜好。

《边城》读后感9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边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下,溪边小船收渡,犹如一幅泼墨的山水画。我不禁想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沈先生用极其平淡、质朴的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副副令人浮想联翩的画卷。凤凰城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的一座古老的县城。凤凰城又叫沱江镇,是因为整个县城临着一条美丽的沱江而建。在沱江两岸,布满山坡的是古老的吊脚楼和木屋。这里的茶峒,不属于外面的纷繁复杂的世界,它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没有家人之间的反目成仇,更没有朋友之间的挑拨离间。,

初读《边城》,赞叹于茶峒的淳朴的民风。坚持要给过渡钱的渡客,坚持不要过渡钱的、会去买烟草和茶叶送给渡客的老船夫。这里的人如这里的风景,纯净美好,质朴真诚。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细细的淌着,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样的文风,却能够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衬托出一座纯净的边城。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知道或分手或结亲——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善歌的才能。翠翠的母亲就是通过唱歌爱上了一位军人,轮到翠翠也要用唱歌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情人。《边城》它不仅仅是一部描写民风、景色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堪称绝美的爱情悲剧。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他对填报兄弟的爱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或者说这种爱似乎一直是以梦幻的形式出现的。在梦里,她“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于是她“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情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痴痴的坐在岸边”,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因为她的淳朴,他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但傩送驾船远走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归来,爱的那么坚定执着。一个弱女子,满心盛的都是“爱”。作者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读者留下了悠长的惋惜,无限的牵挂期盼。也许冥冥之中真的有岁月轮回,母亲的悲剧在女儿身上再一次重演,但谁又知道前方会有什么呢?但不管未来会怎样,自己的未来终究要靠自己去争取,但愿她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泪水,而是应属于她的那份幸福。我总在想,为什么这个小说叫做“边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护着什么?在怀念着什么?但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后来,也就是故事结束的时候了。爷爷的死使翠翠成为完全的孤独,这样彻底,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个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执着地守望……

《边城》读后感10

清澈蜿蜒的河水,碧蓝碧蓝,澄明如练的天空,群山环抱的民风淳朴的山村,慈祥善良的摆渡老人,以及他乖巧伶俐的孙女。“一道斜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谁的歌声绕过远处隐没在黄昏中的群岚,透过轻纱柔曼的暮霭,氤氲融化了那苍劲的青松与冷杉的凛冽,呜咽婉转,缭绕在江边,久久不肯散去……

《边城》就是以这样清新的场景在我眼前展开,在淡淡的叙述中带我走进一个吟着忧伤牧谣的童话。

翠翠和她的爷爷靠摆渡相依为命,一直长到了15岁,俨然如活泼的小兽。明净的眸子里没有悲伤,也看不见忧愁。每天编蚱蜢,摆渡,唱渔歌,吹牧笛。这样的生活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澄明似练,却没有丝毫波纹。直到15岁时的端午节,她在黯黯的江畔遭遇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一个让她彻夜难眠的人——傩送。

如一粒石子落入了潭中,激起了圈圈涟漪,她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她依然每天编蚱蜢,摆渡,唱渔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里藏了一个秘密,一个连爷爷也不能说的秘密。古朴的青瓦,飞转上扬的阁角,檐下有古旧的风铃随风轻响,那声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

人生就是这样,因为一个人的离开或一个人的到来而划出了一条界线,从此与他无关,或与他有关。

两情相悦的人却最终都没有说出口,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要娶她回家,而傩送则被父亲要求娶一位富家千金。故事出现了转折,而后是兄弟俩相约唱情歌,可老船夫误以为是天保打动了翠翠,孰知那天保生来不擅唱歌,是傩送一人在唱,再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出船送货不幸身亡,傩送伤心欲绝离家出走,而爷爷也因操劳过度,怀着遗憾去世了,只剩翠翠独自在江畔等待,等待她不知何时才能回来的傩送……

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边城》读后感11

初识先生是高中节选的<<边城>>,翠翠的故事让我着迷,于是到了图书馆借来看,现在印象还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边成集>>,有<<边城>。还有<<市集>>几篇,书是岳麓书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纸也变的发黄,放在手掌里有种很特别的感觉.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边城>>,即便是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心情,一种很莫明的悲伤。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像是触及到什么,是童年某个太阳温暖的下午,还是现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寻我的边城,寻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

《边城》读后感12

沈从文先生的一本《湘行散记》将我们带入了那陌生而又神秘的湘西,而他的《边城》让我们认识了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人民。

在我初读《边城》一书时,书的内容似乎只是一个发生在湘西苗族异地略带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当我再次细读两遍之后,其实沈从文还在全书中表达了些更深层的东西,除了爱情,更反映了当时湘西的一个社会。通过《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文化的眷恋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正如这位“对于农民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也正是在这“朴素的叙述”和《边城》中的几个普通角色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漪澜万状,莫可方物。在全书中既有湘西温婉矫健的民俗风韵,更有着深入骨髓肌里的东方神韵,同时也不乏作者对于潜藏忧患的深层思考。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啾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也正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发自心底的对于湘西苗族人民的热爱。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麋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首先翠翠的身世就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和苗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利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而其后,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同时爱上只与那象征着苗族古老历史的爷爷相依为命的翠翠,更是沈从文先生对于湘西苗族文化应有的未来进行的第一次更深层的审视。很显然,大老代表的是依旧固我的传统苗族文化,而二老则代表着超越传统,逐渐发展的文化。他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沈从文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世界的处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湘西文化也同样面临是保持现状或是发展进步的问题。但翠翠仍徘徊在大老与二老之间,自始至终未作出抉择。最终,爷爷死了,大老死了,这不正意味着湘西苗族文化不能再固坚自守?而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二老最终会回来吗?这也许也是沈从文先生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吧!

《边城》读后感13

一部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必然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实质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以及可读的无限性这四点共性。创作于一九三三年的小说《边城》,开创了对湘西地区特有风土人情的描绘先河,连同沈从文一系列以湘西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独一无二的“纯美湘西世界”。

沈从文曾经在《湘行散记》中提到过《边城》的创作,这个故事原本取材于真实事件,经过了作者的加工创作,因而变得如诗如画般唯美动人。初读《边城》是在学生时代,无论是人生阅历,还是对文学的感悟,都仅仅停留在遣词造句之优美,笔触的纯净,人物的一言一行之上,自然没过多久便把情节给遗忘了,徒留一个“美”字印在心间。如今再读这部作品,依然是美的,但却看出了更多人性的东西、自然的东西、创作上的东西。

靠撑渡船为生的老船夫从来不收乘客的报酬,还买来烟叶和茶赠送,与外孙女相依为命;靠身体交易的娼妓,既重义轻利,又守信自约,在淳朴的民风之中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日子,没有人轻视或鄙夷;有钱的船总和没钱的船夫之间没有门第观念,只凭年轻男女们的自愿来决定是否联姻……

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理想,即便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恐怕也难以实现,反而是在原始如牧歌般的少数民族地域才有可能存在。沈从文笔下的茶峒,如同一个水墨丹青描绘出的童话世界,单纯、美丽、凄婉却不伤感。人性之美、之善,湘西之自然淳朴、秀丽多姿就如同流淌的溪水般清婉、悠然、绵长。散文般的随性恣意与小说的含蓄细腻糅合在一起,把一个少女的心思和一个老者的犹豫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来翠翠并非不喜欢傩送,她只是从懵懂到羞怯,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原来爷爷并非不知翠翠的心思,只是有着难以言明的苦楚才促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原来小说的结尾可以这样令人魂牵梦萦……“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仅仅这一句,已经足以穿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经典。

纪念版《边城》之中,除了小说《边城》、《三三》、《萧萧》、《绅士的太太》、《如蕤》、《夫妇》、《屠桌边》、《静》等中短篇小说之外,还收录了《槐化镇》、《集市》两篇散文。小说均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把乡村与城市少女的不同、人妻的各异、风俗人情一一展现于读者面前,而两篇散文点缀其间,和小说中的湘西风貌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不失为一种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编排方式。不过,耐不住急迫心情的读者不妨换个方式,从最后一篇读起,定会体味到不一样的阅读心情与笔下风情,发现时空带给我们的别样惊喜。

再读一次《边城》,再梦一回湘西。圮坍了的白塔修好了,歌声、梦里、溪水蜿蜒的茶峒,翠翠永远在等着那个将她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就如同我们心中定格的一幅水墨丹青,瞬间便是永恒。

《边城》读后感14

翠翠,湘西人家再平凡不过的囡娃儿,从文先生笔下的渡船伢。并不缱绻的名姓有着山水汇集的灵气。《边城》读了再读,最忘不掉的,就是翠翠那双水晶样子眼睛,可能再也见不到情郎的眼睛。它到故事最后都是清澈而迟钝的,谁叫山水生养了不懂年少伤痛的她呢?

但我想,再纯净的眼眸,在几十年悲欢后,也会盛满故事罢。或者翠翠等不到几十年,就会像自己那对痴心的父母一样去了。

所以从文先生让笔下翠翠的故事终结在了十六岁。新渡船的故事将要开启,前途迷茫,他把最好的事情都留在了《边城》里。最真的亲情,最大胆的表白,最羞涩的心悸,最深最迷蒙的伤痛,二八少女美不胜收的细腻感情,都是的。小兽一样的淳朴女孩血脉里承继了母亲的痴心,爷爷、大老、二老相继离开后,她可能只会守着渡船,等一个再也不会回来的人归来。她甚至不会想到当七年级个戏言的误会,让他们错过了万水千山,甚至失去了最亲爱的人。翠翠的悲剧,归咎起来谁都有错,可意识到的人已经无法弥补了。

曾看到过一句评论:“一个赌约,毁了这样好的一个女孩子。”没错,这的确很不公平。在当年的烟水凤凰那样一个被遗忘的老镇,她不过是一介孤雏,怎敌得过那些简单却又异常落后残酷的习俗呢?爷爷的私自决定与自以为好,是包办的错,可能无心;大老、二老隔天斗歌并都由二老来唱的背地对决,甚至能看作赌气,说白了这与把翠翠当做一件可交换的商品又有何异?翠翠的羞涩无疑又给他们增加了一番扑朔迷离。固然,大老、二老都是边城的好儿郎,我们也不能站在如今所谓道德制高点去看待他们,不过最后苦的还是翠翠。或者说,是那整一代在桎梏中挣扎的农村青年男女。时代已经给了人们自由的机会,但古老边城把机会拦在山水之外了。它的实质是冷酷的,揭露的,又是流动着温情的。起码在第--次阅读的时候,我更多的是陶醉在那个充斥自然与野性交织的秀丽边隅,沉叹于那清新干净文字下的风土人情。

从文先生隐晦而温柔的笔调太真实也太惑人,虚幻的美好就像溺水者眼中折射入水底的曦光。对此他亦在题记中直言:“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所以他塑造了一只风雨里的渡船,写遍了古老湘西。

我想,正是出于对这片热土的爱,才会情真意切的写下这样的文字吧。他用一只渡船载起了即将风雨飘摇不复宁静的湘西,在这个民族为历史所赶将走向一个不可知命运的时候,从文先生用一种朴素的还灵方式带给我们以一种勇气与信心,送给人们一份纯真的慰藉。

十六岁,可能是翠翠的一辈子,但不会是边城所有年轻人们的一辈子。距离挣脱桎梏的时候不远了,渡船的故事也要翻篇了。我作为一个感动于边城的感动的人,也终于苏醒了。从文先生想要告诉读者的东西,我可能抓住了一些,那同样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烟雨迷蒙的边城依旧等待探索,我想,我应该也学到些东西了。

只是,渡船啊,渡船下游的人还会同来吗?

《边城》读后感15

《边城》读后感 早在高中时,就接触过沈先生的《边城》。那时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还不知道里面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凤凰古城,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更没有对它产生任何自己的想法,仅仅把它当一篇普通的课文,糊弄过去了。现在把《边城》通篇读下来,我读出了沈先生会湘西风情的钟,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

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 直到最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来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还没有出现。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来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遗憾就像白塔一样,永远地耸立在她的心中。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该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 这座边城,是翠翠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而不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