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工作总结

银行工作日志模板

栏目: 工作总结 / 发布于: / 人气:2.98W

要提高银行业监管有效性,促进银行业稳健运行,就必须解决、处理好银行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全面掌握银行业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我们认为可引入监管“问题库”工作机制来实现这一目标。

银行工作日志模板

一、监管“问题库”工作机制的概念

我们常说:“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这就是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把这个过程结合计算机技术加以考虑,就会产生一种建立监管“问题库”工作机制的想法。这种想法既可以把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的整个过程完美地保留下来,又可以为借鉴、共享、改进等方式方法包容其中,为提高监管有效性迈出坚实的一步。

(一)基本思路

首先,利用现代IT技术建立一个工作模板或应用程序,实现对“问题库”的'全流程跟踪管理,包括问题、解决方案、发现者、发现部门、问题所在行、来源渠道、严重程度、风险分类(问题属性)、处理状态等信息。此外,模板或程序还具有自动分类、汇总等统计功能。然后,发现者把各种渠道发现的银行业机构的各类风险问题,收集整理并录入模板或程序,以便日后监管。

基本流程:收集问题→问题入库→分类管理→差别监管→归档保存。

基本原则:谁发现,谁录入;谁监管,谁处理;谁分管,谁督促。

信息共享:分局所有人员均可录入、访问“问题库”,既可以相互参考借鉴,又可以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

(二)收集整理渠道

问题的发现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可能是内部的,也可能是外部的。凡是涉及被监管机构的风险问题,无论何种来源渠道,均应纳入管理。问题来源渠道主要有:

1.现场检查。在上级或自主安排现场检查项目中发现的问题,且未能现场整改的,必须入库管理。

2.走访调查。在日常调研座谈、走访基层或企业等工作中,可能会发现一些风险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入库管理,待进一步核实。

3.非现场监管。在被监管机构的报表、报告、参与重大业务活动和其他文件资料中,也能发现风险问题或相关信息。

4.信访举报。群众(客户)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来源,无论其是否真实、是否曲解,都应入库组织核查。

5.案件查处。从公安、检察等部门查处的案件中分析归纳,找准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风险问题,入库存储,以便指导后续监管工作。

6.外部检查。加强与审计、税务、公安、消防等部门的信息沟通交流,从中发现问题,充分借用外力指导监管工作。

二、监管“问题库”工作机制的方法

监管“问题库”工作机制能够把问题进行实时分类统计,并描绘成统计图表,监管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看清问题的整个生命周期,是谁发现了什么问题,问题在哪个机构,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解决的方案有哪些,最后处理的结果是什么等等,这些信息都能够自动实时地了解得到。模板或程序能够自动进行下列分类、统计、分析:

(一)按发现部门分类。根据发现者所在部门(各科室、办事处、分局领导)进行分类。

(二)按严重程度分类。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严重违规、一般违规、疑似违规)进行分类。

(三)按问题归属分类。根据问题的属性(制度落实、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科技风险、柜台服务、硬件投入)进行分类。

(四)按问题的来源分类。根据问题来源渠道(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走访举报、案件查处、外部检查、其他)进行分类。

三、监管“问题库”工作机制的意义

(一)为差别监管的实施提供支撑点

对入库问题,要明确责任人加强跟踪管理,督促整改,并提出相应的监管意见和建议。

1.处罚并限期整改。对查实的严重违规问题,要按照有关法规对责任人和机构予以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改。

2.督促限期整改。对社会、金融秩序、稳健经营影响不大,未造成损失的一般违规问题,责令整改,如未按要求整改的,再上升一个级别处置。

3.督促逐步整改。对许多暂时不能整改到位的问题,如安全防卫、人员配备等,要督促其制定整改计划逐步整改到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安排专项检查。对证据不充分、事实不清楚的问题,要通过调查、检查等方式进一步核实问题,并区别不同情况再采取上述三项措施。

5.归档保存。对查证不实或已按要求整改到位,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的问题,要及时移库保存,以便今后对该问题的同质同类比较分析。

(二)为监管有效性的分析提供支撑点

通过监管“问题库”工作机制,可以对辖内监管有效性进行分析,可以收到以下预期效果:

1.集中管理,便于催办督办。督办部门对“问题库”实施日常管理,对列入的问题从法规依据、分类准确性、采取的措施是否可行、到位等方面把关,继而跟踪责任部门的整改落实进度。

2.明确责任,防止监管空白。对口监管部门一方面分门别类提出相应监管措施,另一方面把监管措施分解细化、量化到监管员,有利于盯问题、盯机构、抓落实。

3.差别应对,节约监管资源。无论问题如何分类,监管部门和责任人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在监管中把握重点、难点,适时采取通报座谈、约见谈话、现场检查、风险提示等监管方式来化解风险。

4.提高质效,促进稳健经营。通过这一手段,可以快速获劝问题”信息,集思广益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整改力度,进而使风险问题得以快速解决,最终达到促进银行业稳健经营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