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作文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育论文

栏目: 作文 / 发布于: / 人气:1.81W

摘 要:为体现创新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国中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注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写作环境;其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和探索的空间;再次,要优化教学方法,切实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最后,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作文教学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为学生提供探索、创造、自我展示的广阔空间,更好地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服务。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育论文

关键词:落实 主体地位 提高 作文水平

人们习惯上称“写作”为“创作”是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创造及反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中作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创造、自我展示的广阔空间,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使作文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更好地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服务。创新作文教学应注意做到以下五点。

  一、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只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不居高临下,不目中无人。如果一个教师总是唯我独尊,动不动就板起面孔训斥学生,总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对学生放心不下,放手不得,甚至常常越俎代庖,总喜欢过把瘾似地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取向和接受能力,这势必削弱乃至剥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主体地位,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作文教学方面,更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因为语言能力重在养成,学生愈是处于主体的地位,愈是主动地去读、去写、去改,其能力的提高就愈是自然的、显著的。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写作环境

传统作文教学,教学形式单一,整个过程教师是主角,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难于发挥,造成了学生讨厌作文的心理,结果学生作文水平很难提高。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写作环境。因为作文所反映的是学生自己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感受,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体现着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与鲜明的个性思维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多、过于生硬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

  三、为学生提供实践和探索的空间

学生作文涉及的范围很宽,不仅涉及学生今天的生活实际,还涉及到他们对昨天生活的回忆,涉及他们明天的理想。凡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无一不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创新的思想来自于生活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如一位山村教师曾带领学生登山远眺:远处连绵的群山,明澈的河流以及山脚下宁静的小村庄一览无余。在学生的一片赞叹与赞美声中,他们开始进行习作练习《为家乡设计未来》。这次作文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四、优化教学方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不能只扮演发号施令者的脚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反映自己的观察、发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让学生先说后写,质疑完善

在学生有了初步的作文感性材料后,让其在小组内或班内来说一下自己的写作打算,然后其他同学向他质疑、提建议,从而使说的同学逐步完善认识,而另外的同学也在倾听、分析、提问中得到锻练,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训练融合到作文教学全过程中。

2.鼓励学生大胆写真

每个人都有一个角落,一个不愿轻易被人察觉的角落,它存留在自己的内心,如果通过个人写真的方式表达出来,小作者一方面得到心灵的安宁,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积蓄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一旦形成习惯,就能文思如泉涌,使情感得到无拘无束的释放。

  五、面向全体,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空间

面向全体,实质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同学们。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要求才能落实到实处。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这是教育智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机会。就拿想象作文来说,为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要求高一些,如想象要丰富、合理、具体,要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及感受等,使思维更加深刻;对中等学生来说,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合理的想象和准确的语言,对未来的事物进行描述;对少数较底层次的学生要求适当放宽一些,对想象的要求不能太高。在“交流”和“评价”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空间。

总之,要使写作切实收到实效,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需注意优化教学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并与一定的实践与探索活动相结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创新作文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山东教育》。

2.《教学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