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作文

题西林壁作文7篇

栏目: 作文 / 发布于: / 人气:4.24K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作文7篇

题西林壁作文1

一天苏轼去了江西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景色千姿百态,令人应接不暇。

苏轼看到了庐山,庐山面目多样,美丽极了。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色各不相同。庐山的样子可真是多种多样!

苏轼爬上了高大、壮丽的山峰。爬到山顶后,苏轼才发现,自己已经不认识庐山的真正的,美丽的景色了。为什么苏轼看不清庐山的美丽的景色了呢?是因为他眼花了吗?并不是的,苏轼之所以看不清庐山本来的景色,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就在这层峦叠嶂的深山之中。

到了傍晚,苏轼有些疲惫了,他找了一户人家,到他家住了下来。苏轼到了那里,他一看那个家里有一个生病的母亲和一个四岁的小孩,那个小孩正在照顾她。苏轼觉得那户人家有些贫穷,于是就把自己的干粮和钱财给了他们。他们说:“好人有好报,好人有好报啊!您真是一位好人啊!”

题西林壁作文2

一天早上,我来到了壮观的庐山瀑布。

庐山从远处看,山峦重重,层层山峰堆在一起,峰顶还长了几株大树,好似老伯伯的皱纹上长了几颗小绿芽,可爱极了。

近处看,横着像山岭,侧着看像山峰。巨大的山岩冰冷而坚硬,像个意志坚定的战士在守卫边疆。一条小溪映入我的眼帘,溪水冰凉冰凉的,用我的小手捧起来喝了一点,嗯,真不错,味道还有点甜呢!

我抬起头往天上看,山峰高耸入云,山上满是绿树和小溪,还有些小花小草从中间的空隙里钻出来。乍一看,好像一副凌空展开的巨大的画卷。美丽极了。

但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时我把这首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告诉我们,看某样东西,要仔细观察,写的全面,例如,这首诗就是这样,先描写横着的,侧着的,在写远,近,高和底低,每一个方向都不一样,还说明了看不清庐山面目的原因。

好了,说了这么多相,信你们一定懂得了许多,所以我先走啦,拜拜!

题西林壁作文3

“哎,竟然被贬了!”

大诗人苏轼坐在船上,慢慢的向湖南驶去。因为要路过了庐山,所以他准备和当地的朋友去庐山上玩,来散散心。

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视群峰,迷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霞外,似朵朵芙蓉出水。在阳光下远山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滴。路两边群山起伏,林海莽莽。路边还时不时看到一簇簇小黄花。进入庐山山峰里面,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景色和气势也浑然不同。不管怎么看也看不到庐山到底是什么样的。

“从不同的地方看庐山,看到的景色不一样,是因为我们身在此山中啊!”诗人一边看看自己所处的位置,一边自言自语道。“看来如果我想看到庐山的真面目,我必须要离开这个地方,来到一个没有任何遮挡的地方,登高望远,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啊!”于是他便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就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七言绝句: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作文4

有一天,苏轼和她的兄弟姐妹一起去游览庐山。因为,他们听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去过庐山,看过庐山瀑布,并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诗篇。他们也想看看这美丽的庐山。

早上一起床,他们就开始启程了。苏轼和她的兄弟姐妹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一看:“啊,这么高的山呀!”苏轼的妹妹喊道。他们一边爬山一边看。他们看到山中的树林就像一张长长的绿色的被子,小溪叮咚叮咚的唱着歌,好像在欢迎他们的到来。苏轼和大家一起爬着爬着觉得累了,就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了下来。苏轼说:“横着看庐山就像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山岭,到处都是绿色。可爬着爬着景色怎么变了?你们看,侧着一看庐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好像一把把锋利无比的利剑和一棵棵嫩绿的竹笋。”他的弟弟说:“是啊,是啊。你看从远处看像一群群绿色的小绵羊,从近处看山雾环绕,神秘莫测。”接着,他的妹妹说:“从高处看下面是不知深浅的山沟,从下面仰望到处是悬崖峭壁。”

不知什么时候,他们看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瀑布,水留下来的声音震耳欲聋。原来这就是大诗人李白仰望过的庐山瀑布。看完瀑布后,他们我一言你一语的辩论起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苏轼说:“我们站在庐山的中间,看不到庐山的真面貌是因为我们就身在其中。”

游览完庐山后苏轼便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作文5

有一年秋天,我和我的好诗友朱熹受朋友王安石的邀请来到了他的家庐山去玩。一路上,看着庐山的美景,我在想: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王安石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说:“你马上就会知道了。”

到了庐山,我一下车就被庐山的美景震撼了:庐山不论是远看还是近看,都非常美丽。远看,犹如仙境一般: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整个山被云雾缭绕,好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轻纱,美极了。近看,给人留下画一般的美感,瀑布雄伟壮观,花儿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穿梭于其中。于是,我忍不住作诗的欲望,便在西林寺的墙壁上,把笔一挥,半首诗就在上面展现了出来: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王安石和朱熹看了,连忙夸到:“好手笔,好手笔。”

欣赏完庐山美景,我们到山上的一家土菜馆吃饭,那里的饭菜真好吃呀,有虾、红烧肉、石鱼煎蛋等。吃完饭,我提出想到山顶去玩,他们欣然答应了,到了山顶,我往下看,山下那些高高大大的房子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小小练习本,行走的路人就像一个个的小蚂蚁,不值一提。虽然我站在山顶上,但还是看不到庐山你的全貌,想到这里,我连忙跑回了西林寺,在墙上又写下了下半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完庐山,朱熹看了看太阳说:“太阳快下山了,我们回去吧。”我们相互告别,就各自东奔西走回自己的家了。

题西林壁作文6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 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 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作文7

一大早上,苏轼刚刚起床,房间外便传来了一阵电话铃声。

“喂,你好。”苏轼急忙跑去接。“喂,你是苏轼啵?”“嗯,是的。请问找我有什么是吗?”“我是你妻子呀。”“哦,原来是老婆呀,你找我有什么事吗?”“我现在在江西庐山这儿呢;你快点过来。”“哦,好的。”说完,苏轼便拿起钥匙,走下楼去,开起了小轿车便出发了。

到了庐山,苏轼简直被这天然的氧吧迷住了。苏轼和妻子一起去享受着庐山瀑布的美景。

苏轼从正面观看庐山,似连绵起伏的山岭,他从侧面观看庐山又似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苏轼便说:“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啊!”

苏轼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观看庐山;看到的景象却完全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说

苏轼观看完所有的景点后,便陷入了沉思:这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是高大的,还是小巧,长秀的呢?哦,我明白了;我看不清这庐山的真实面目,原来是因为我身处这庐山之中呀。苏轼心中大乐,于是想起了和刚才两句诗对应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一回到家就打开电脑,把刚才那首诗取名为《题西林壁》,他把这首诗发到了各个好朋友的邮箱中了。于是便有了这首千古名诗。

Tags: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