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企业管理 > 管理沟通

浅谈案例教学课堂沟通技巧

栏目: 管理沟通 / 发布于: / 人气:8.11K

引导语:本文紧紧围绕案例课堂教学过程,从指导语给出、对学员课堂上的表现和发言反馈、打破冷场、化开僵局、引回正题、课堂发言的掌握、做好讨论的收尾七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在案例教学课堂沟通方面的技巧。

浅谈案例教学课堂沟通技巧

案例教学法是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员之间进行沟通,实现思想交流达到共识,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过程。案例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引导,而课堂上教师的发言总量的多少,沟通时机的把握、沟通方式的运用等种种因素,都直接影响课堂引导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因此,课堂上的沟通能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沟通技能与技巧。沟通的技能技巧体现在方方面面,很难用几行字几段话完整概括,很难通过简单的描述就将真经道出。在此,仅就几处关键环节加以强调:

  (一)要给出明确的指导语

教师的主持人的角色和发言人的角色具体体现在他对课堂活动所做的总体性的和阶段性的安排及组织上。要发挥好这个作用,教师就要善于明确地、简要地将教学的目的、程序、方式、方法等向学员交代清楚,使学员明确任务、了解方法、掌握规则,能够尽早地在教师的规定原则下形成自组织状态。所谓自组织状态就是学员不需要教师的介入,自行组织进行教学活动的状态。指导语在案例教学中,是教师向学员进行“授权”,帮助学员达到自组织状态的关键。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出现暂时失控的情况。因此,给出明确的指导语,是把握课堂教学的重要技能。指导语要给得恰当。其要害是明了精练,突出重点。该省的一定要省,添枝加叶,反复解释,都会使重要的信息被冲谈,使学员难得要领;该强调的还要强调,对关键的信息,重要的内容和程序,适当加以强调,以引起学员的注意,作操作性的提示时,还有必要适当举例和示范加以说明解释。

  (二)对学员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发言要予以及时反馈

反馈是激励学习的重要手段,因反馈是教师对发言学员发言内容的理解验证。要理解学员就必须真诚、精心地去听,要及时地回馈学员,这对学员学习和参与无疑是一种激励。因此,关心激励学员学习的教师,往往都是在给学员反馈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从这个意义出发,对学员的发言,不论其价值大小都应予以恰当的反馈,以保持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除些以外,反馈是教师引导把握教学方向的有力工具。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通过反馈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重要观点及有独到见解的发言提炼和反应出来。使有价值的`闪光点得以突出和放大,使学员能够朝着正确的学习线路进行思考和研究问题。反馈可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可长可短,可采取语言表达的方式,也要采取写板书的方式,必要时,还可能与个别学员进行课外的交流并予以适当的指导。有时,写板书的方式比只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反馈的效果会更好些。一是因为。这样的反馈更直观明了,二是学员可能会受到更强的激励。值得探讨的还有一点,就是对待学员所提出的尖锐问题和棘手的难题时,教师不能回避,必须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回应。来不及在课堂上说明的,可以采取课下单独的方式完成,但无论如何,必须使学员得到个“说法”。因为,学员提出的许多尖锐问题往往是其最为关注的问题,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认可,如果这时教师予以回避,势必会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三)善于打破冷场

所谓冷场指的是当需要学员发表意见和看法时,课堂保持较长时间的沉默。冷场是教师和学员都不愿发生的事,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偶尔出现冷场的情况也在情理之中,重要的是,当出现冷场的时候,教师能否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运用恰当的技能技巧及时有效地启发引导,打破沉默,使课堂气氛重新热烈起来。同样的冷场的现象可能由不同的原因造成,因此要解决冷场的问题,必须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分析起来,冷场多是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一种是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可能由于不熟悉,学员带有一些防备心理,慎于开口。这时,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破冰”或称“热身”的方法,激热学员。所谓“破冰”,“热身”就是创造某种环境,使学员心情放松,在不自觉中参与培训的教学技能。就像体育运动中所称的“热身运动”一样,教学开始阶段的“热身”和“破冰”,对帮助学员进入状态很有意义,如果情绪热起来了,课堂的气氛烘托起来了,那么这种热气往往可能持续到教学结束。而一旦开始的起动没有热起来,以后再热的过程就会比较长。在学员相互不熟悉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点名的办法或者“顺序发言”的办法,打破冷场,这对学员保持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发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在集体讨论中,已经发了言的人往往再发言的可能性更大,而没有开过口的人,则往往倾向于保持沉默,发言和不发言都犹如带着惯性。因此,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就尽力想办法让每一个学员都发言。容易出现冷场的另一种情况是,学员感到遇到的是敏感问题或涉及到在场学员间的利害关系。这时候,学员可能难于出口。要打破这种僵局,可以采取迂回办法,比如采取举

例的办法,把学员的目标信中到特定的事例上,使学员避开眼前较现实的困惑,可以比较超脱地去评论问题和发表见解。另外还有种可能带来冷场的情况是,当课堂中由几位善长发言的学员主宰时,一旦他们不发言,冷场就会出现。这时,一方面可以引发善长发言的学员继续发言,同时,引导不开口的学员对前面的发言谈看法,逐步让缺乏自信和羞怯心理较重的学员适应讨论和交流的环境。为了避免冷场,教师还须讲究一下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尽量避免过空过大、过于抽象的问题,这往往会使学员难以准确把握问题的含义,无从开口。当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得到响应,就回头想想提了问题是否不够具体,指向不够明确,一旦不够明确,一旦发现是这种情况,就应及时地将问题细化,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四)出现背离正题,及时引回正路

许多人在一起讨论,很难避免不出现海阔天空,离题万里的偏差。这时不必焦躁,也不妨静观一下,学员中很可能有人主动出来纠偏。如果走得过远,时间宝贵,不容再等,也可由教师干预,但切忌粗暴,口气要委婉此。其实把讨论引离正题者,也有“偶然”和“惯犯”之分。对无意岔入旁道的,可以客气而随便地说:“你的说法挺有趣,不过我想还是继续围绕刚才大家谈的那点再深入一步„„”或是:“你说的可能有理,不过刚才那个问题好像还没谈透,那就是„„”。只有对那些总是胡扯的人,才得认真点,比如说:“很遗憾,我觉得你说的跟我们正讨论的不太相干,我们讲的是„„”。如能培养学生自治,集体控制讨论,那当然是上策了。

  (五)做好讨论的收尾

收尾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有的老师喜欢做一个简练和结论性小结,或做一番讲评收尾。学生这时往往喜欢围绕着教师问这类问题:“老师,您说谁的说法对?”“要是换了您,会怎么办?”“什么才是正确答案?”明智一点,最好别正面直接回答。一是有违学生自学与自治原则;二是管理问题,本无所谓“唯一正确”或“最佳”答案,何况学生中很可能更有高见,所以有的老师是让学生集体做总结,如问:“大家觉得今天有哪些主要收获和心得?”也可以让一位学生带头小结,再让大家补充。因为既无所谓“标准答案”因此重要的是使每个人去总结自己的体会,在这个案例的具体情况下,问题及其原因已经找出了,分析得也挺透了,办法和主意也摆出一大堆了,必要的假设也定了,你到底打算怎么办?当然还该知道,别人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这些才是要紧的。

  (六)绕过难点,化开僵局

问题答不上来,讨论中断了,或是对立观点争执不下,顶起牛来,或以反问启发诱导,提供此补充情况;或说出答案,予以仲裁;或听之任之,坐以待变。中间一法自属下策,因为等于封死了继续讨论的路,学员只学到现成结论,没有学到方法,头一法当高明,但末一法并非无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某一具体问题上,学员

中有高于老师见解的,很可能大有人在;也可以一、三两法搀合着用:等待一会儿,用一、两句提问点醒一下;再待一会儿,补充点情况;又待一会„„。如此下去,化繁为简,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七)课堂发言的掌握

在案例讨论的各个阶段,教师都面临着掌握课堂发言过程的问题,课堂发言是全班信息共享,形成共识的过程,利用好有限的时间,集中学员的高质量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是教师掌握课堂发言的关注点和主导方向。掌握课堂发言是教师引导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对教师的角色发挥和教学技能的发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基本任务便是妥善处理四类常见问题:

  (1)发言过少

每次讨论总有那么一些人发言很少或完全不发言,因此教师要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采取多种办法帮助那此发言过少或根本不发言的学员。要做好这点,前提就是了解学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学员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比如,对那些较好面子的学员,则可以客气的方式劝导其发言;而对个别报无所谓的态度的学员,则可以采取较为高压的方式,迫使其发言;对于过于腼腆的学员还可私下与之交流,个别提供指导,给他们“打气”、鼓励,帮助他们战胜怯场的弱点。同时,教师要注意搜寻那此新举手的人,及时给他们创造发言机会;注意观察惯常不发言者的兴趣从他们的兴趣入手,引导他们发言。总之,上述这此办法的真正作用在于强调参与发言本身的重要性,对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大有好处,至于采取哪些具体办法,可以根据教师的喜好和学员的特点灵活处置。

  (2)发言过差

虽然学员都发了言,但其发言的态度与质量却不能令人满意,这种事情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偶然放过一些水平不高的发言是可以的,也是正常的。但是,经常容忍学员低水平的发言,最后使整个学习班趋于平庸,所以有时必须要采取一些措施。要改善发言过差的情况,首先要分析其原因。是教师的问题,就要注意总结经验,分析是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标准太高,学员无法达到,还是阅读时间的余地太小难于深入解析案例?等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是学员的责任,属能力等客观问题,可以原谅;属主观努和程度不够 ,就不能客气。如果发现学员没有很好的预习案例,课堂讨论得不好,可以要求学员重新再来。对个别过于应付的学员也可针对性地攻坚,盯住不放,穷追不舍,促使其认真对待。总之,解决发言过差的问题,是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带动全班学习的整体水平,需要教师认真对待,慎重处理。

  (3)发言过多

正像有些学员发言过少一样,也可能有些学员在课堂讨论中发言过多,这往往会影响其他学员的参与程度,破坏讨论的发言气氛。因此适当对发言过多的学员加以限制是必要的,有意义的。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警惕那些可能的主宰课堂的“垄断分子”,必要时,可以有意识地限制他们的发言,或者以诙谐的办法打断他们的宏篇大

论。限制他们发言和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人就每个问题的发言最多不可超过两次,总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在这个原则规定的前提下,教师再进行“协调”和“平衡”则显得容易些了。

  (4)发言过当

发言过当,主要是指讨论中出现的空洞无物,关系不大或不得要领的发言。发言过当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原因之一,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及时纠偏。解决发言过当的问题,首先要由教师提出明确具体的讨论题目,要求学员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问题上或某一范围内。引导发言者的思考,帮助学员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当然,处理发言过当的情况还应该注意因人而异,不要采以一种方法对待所有的学员,比如,一个从不发言的学员第一次发了言,即使没有讲出什么内容,也可以放他一码,而对一个经常“放炮”学员的喋喋不休,教师可以果断地中断他的发言。总之,教师不能对所有的学员、所有的课程只扮演一种角色,采取同样的手段和方法。

以上四种情况是把握课堂发言的主要方面,除此而外,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比如,发言次序、权衡取舍等方面的问题,这里仅仅提示一个,不加以展开。将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处理好了,也就意味着权衡取舍的问题得到解决,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忍而解了。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处理上述的四种问题会产生一些矛盾,比如,在发言的人较少的情况下,再去限制那些积极发言的人,这就可能出现冷场;由于照顾了不愿发言或不擅长发言的人,引出了质量不高的发言,可能会影响其他有见解又善于发言的学员的情绪。因此,四种因素是相互影响,彼此作用的。到底采取什么样的发言引导方法,掌握讨论发言的过程,需要一个系统的考虑。必须从教学的目标课堂的讨论的整体进程和学员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灵机一动”随意处置,否则会迷失方向丧失重点。为实现总体意图,采用的方法可千差万别,但需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伤害学员的情感,至少不能从主观上去打击学员的积极性,有时极个别学员的冷漠和不参与态度不能改变,那就让他去保持自我吧!教师不可能解决学员所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