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措施

輸血不良反應的標準和應急措施

欄目: 措施 / 發佈於: / 人氣:2.91K

1、非溶血性發熱反應。 發熱反應多發生在輸血後 1-2 小時內,往往先有 發冷或寒戰,繼以高熱,體温可高達39℃-40℃, 伴有皮膚潮紅、頭痛,多數血壓無變化。症狀持 續少則十幾分鍾,多則1-2 小時後緩解。

輸血不良反應的標準和應急措施

2、變-態反應和過敏反應

變-態反應主要表現為皮膚紅斑、蕁麻疹和瘙癢。 過敏反應並不常見,其特點是輸入幾毫升全血 或血液製品後立刻發生,主要表現為咳嗽、呼 吸困難、喘鳴、面色潮紅、神志不清、休克等 症狀。

3、溶血反應

絕大多數是輸入異型血所致。典型症狀是輸入 幾十毫升血後,出現休克、寒戰、高熱、呼吸 困難、腰背痠痛、心前區壓迫感、頭痛、血紅 蛋白尿、異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 術患者唯一的早期徵象是傷口滲血和低血壓。

4、細菌污染反應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 些類似發熱反應的症狀。但因多數是毒性大 的致病菌,即使輸入10~20ml,也可立刻發 生休克。庫存低温條件下生長的革蘭染色陰 性桿菌,其內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現血紅 蛋白尿和急性腎功能衰竭。

5、循環超負荷

心臟代償功能減退的患者,輸血過量或速度 太快,可因循環超負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 性肺水腫。表現為劇烈頭部脹痛、呼吸困難、 發紺、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頸靜脈怒 張、肺部濕羅音、靜脈壓升高,胸部拍片顯 示肺水腫徵象,嚴重者可致死。

6、出血傾向

大量快速輸血可因凝血因子過度稀釋或缺乏, 導致創面滲血不止或術後持續出血等凝血異 常。

7、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

庫血保存時間越長,血漿酸性和鉀離子濃度越高。 大量輸血常有一過性代謝性酸中毒,若機體代償功能 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糾正。 對血清鉀高的患者,容易發生高鉀血癥,大量輸血應 提高警惕

此外,輸注大量枸椽酸後,可降低血清鈣水平,影響 凝血功能。

輸血不良反應的標準和應急措施 [篇2]

(一)、非溶血性發熱反應:

症狀與體徵:一般在輸血開始15分鐘到2小時,突然發熱、畏寒、寒戰、出汗,體温可達38~41℃。某些患者可伴有噁心、嘔吐、皮膚潮紅、心悸和頭痛。血壓多無變化,30分鐘至2小時後症狀逐漸緩解,7~8小時體温恢復正常。在全麻狀態下,發熱反應很少出現。

應急措施:

1、立即停止輸血,但保持靜脈輸液通暢。反應較重者,將剩餘血送血庫和檢驗科進行檢驗。

2、注意保暖、解熱、鎮靜。一般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等。伴有緊張或煩燥者可口服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3、醫、護人員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每15~30分鐘測體温、血壓1次。

4、高熱嚴重者給予物理降温。

(二)、過敏反應:

症狀與體徵:過敏性輸血反應一般發生在輸血數分鐘後、也可在輸血中或輸血後立即發生。

1、輕度過敏反應:全身皮膚瘙癢、皮膚紅斑、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多見於面部)和關節痛。血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2、重度過敏反應:支氣管痙攣、喉頭粘膜水腫、呼吸困難、哮喘、發紺,更嚴重者出現過敏性休克。有些患者可伴發熱、寒戰、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

應急措施:

1、單純蕁麻疹:一般嚴密觀察,減慢輸血速度。口服或肌注抗組胺藥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布可利嗪、異丙嗪或類固醇類藥物。也可皮下注射1:1000腎上腺素0.5ml。經過一般處理後症狀很快消失。

2、重度反應:立即停止輸血,保持靜脈通道通暢。有支氣管痙攣者,皮下注射腎上腺素0.5~1.0mg,嚴重或持續者,靜注或靜滴氫化可的鬆或地塞米松、氨茶鹼等;有喉頭水腫時,應立即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以免窒息;有過敏性休克者,應積極進行抗休克治療。

(三)、溶血性輸血反應:

患者接受不相容紅細胞或對其自身紅細胞有同種抗體的自身血漿,使供者紅細胞或自身紅細胞在體內發生異常破壞,而引起的不良反應,稱為溶血性輸血反應。

溶血性輸血反應最常見、也最嚴重。原因是ABO血型不合的異型紅細胞輸注,其次是異型血漿輸注。其他原因還包括,受血者同時輸入多個獻血者血液,而獻血者血型不合;A亞型不合,如A2亞型患者輸注過A1型血或懷過A1型血胎兒,產生了抗A1抗體,再次輸入A1型血時,可能發生急性或遲發性溶血性反應;Rh血型不合;其他的稀有血型不合(例如Lewis、MNs等)。

(四)、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AHTR:

症狀與體徵:急性溶血反應發生迅速,只要輸入10~50ml異型血,即可引起溶血反應。主要表現為發冷、寒戰、發熱、頭痛、腰背疼痛、腹痛、胸前壓迫感、呼吸因難、發紺、血紅蛋白尿、黃疸等;嚴重者,發生休克、DIC和急性腎衰竭。在處於全麻狀態下,出現不能解釋的手術區嚴重出血及低血壓,可為溶血反應的唯一表現。

《輸血不良反應的標準和應急措施》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