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節日慶典

元宵節故事(通用15篇)

欄目: 節日慶典 / 發佈於: / 人氣:1.26W
元宵節故事1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到了,大街上車水馬龍,到處張燈結綵,整個城市籠罩在燈的海洋裏,到處洋溢着節日的氣氛。

元宵節故事(通用15篇)

晚飯時間到了,既然是元宵節,當然少不了好吃的湯圓了。媽媽把做好的湯圓端上桌,裏面有芝麻餡湯圓和無餡湯圓。看着碗裏的一個個“白胖子”,我滿臉欣喜。迫不及待的舀起一個芝麻餡湯圓,就往嘴裏湊。當吃到嘴裏時,我不禁露出了笑容,太好吃了!香糯的外皮,加上湯圓裏面甜甜的芝麻餡,當咬破外皮時,清香甜蜜的芝麻餡就爭先恐後地湧出來,滿口的幸福。無餡湯圓是“小個子”,像一個白色的小精靈,躲在大湯圓旁,聞起來可香了,好像每個“小精靈”身上都有一個特別的“香包”,讓人覺得十分香甜。

吃完晚飯,我和爸爸媽媽就坐在沙發上看元宵晚會。窗外是一片絢麗多彩的景象,五顏六色的煙花升上天空,一粒粒“金砂”噴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綻放。炸開之後,“金砂”就像流星雨一樣刷刷落下。它們的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有五顏六色的滿天星,金黃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牽牛花,粉紅的月季、銀色的百合……漂亮的煙花佔滿了我的眼,美極了。

元宵晚會也是精彩極了。相聲小品把我逗得哈哈大笑,在地上打滾;歌手的演唱也讓我難忘,一句句優美的歌聲讓我陶醉;魔術表演也十分有趣,讓瞪大了眼睛,仔細看着奇蹟的發生……

元宵節是多麼的精彩啊!元宵過後,年就過完了。當它悄悄離開時,我依依不捨,不希望它走,也在期待下一年的元宵節。

元宵節故事2

傳説春秋晚期的楚昭王有一次經過長江,看到江裏漂着很多白皮紅瓤的小球球,在水面上沉沉浮浮的,撈起來嘗着還挺好吃,就派人問孔子,這是啥東西呀?孔子説,這叫“浮果”,是復興的兆頭啊。楚昭王很歡喜,就命令大家,每年元宵節都用米粉裹山楂煮成“浮果”。而“浮果”就是湯圓的前身。這就是湯圓的起源。

按:這個故事不見於六經、正史的記載,估計是小説家言,不可信的。況且春秋時期還沒有“元宵節”一説,精細的米粉也不普及。

元宵節故事3

丁丁是我前同事一個大哥家的孩子,我特別喜歡他,長得和我巨像,小眼睛小耳朵簡直和我是從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和大哥卻一點不像,也不知道他們做沒做親子鑑定,呵呵。

昨天我又見到了丁丁,因為他爸爸要出差一段時間。好吧,因為他媽媽圓圓説做了很多醬大骨頭,一大鍋排骨,還有醬牛肉。我本來不想去的,但是擔心自己不去,他們吃不了那麼多,浪費了多可惜啊,何況他們家還有好酒。

丁丁一看到我就纏着我給他講故事,我就給他講呀,傳説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玉帝知道後十分震怒。

元宵節故事4

元宵節那些故事和傳説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我國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詞,辛棄疾在這首詞裏,表現了當時元宵之夜的盛況。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有關一年一度“東風夜放花千樹”的元宵節,歷史上曾留下了許多傳説和故事。

傳説一:躲避天帝責罰 家家掛燈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有幾種有趣的傳説。傳説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説二:紀念“平呂”設立元宵節

另一個傳説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及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剷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元宵節”。

傳説三: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進宮以後,她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她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城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想了一想,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她的妹妹進城觀燈。當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他們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正月十五這天叫元宵節。

“破鏡重圓”的愛情絕唱

成語“破鏡重圓”,就是一個與元宵節有關的悽婉愛情絕唱。

南陳後主陳叔寶有一個才貌雙全的妹妹樂昌公主,嫁給太子舍人徐德言為妻。其時隋軍壓境,南陳的滅亡已是不可避免。徐德言擔心故國滅亡後夫妻離散,便與樂昌公主商定,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街市,以獲得對方的消息。不久,陳果為隋所滅。由於為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楊素破陳有功,隋文帝就亂點鴛鴦,將樂昌公主送進楊素府中,賜為楊素小妾。楊素對樂昌公很是寵愛,還為其專門營造了宅院。然而樂昌公主卻終日鬱鬱寡歡,默無一語。

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度盡劫波的徐德言匆匆趕到街市,果然看見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而且價錢昂貴,令人不敢問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銅鏡,忙按老者要的價給了錢,又立即把老者領到自己的住處。徐德言淚流滿面地向老者講述了破鏡的故事,並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銅鏡……賣鏡老人深為之感動,他答應徐德言,一定要在他們之間傳遞消息。徐德言於是題詩一首: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詩畢,徐德言千恩萬謝,託老人帶給樂昌公主。

樂昌公主看到丈夫題詩,不禁悲從中來,終日水米不進。楊素再三盤問,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深深地被打動了,頓生成人之美之心。他立即派人將徐德言召入府中,讓他夫妻二人團聚迴歸故里。於是便就有了破鏡重圓的典故,一直流傳至今。

燈聯成就王安石兩大喜事

宋朝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時,有一年元宵節,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説,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活躍了元宵佳節的氣氛。

傳誦最廣的恐怕是元宵節燈聯讓北宋名臣王安石交好運的奇聞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户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徵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户人家,聞知招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一則燈謎讓朱元璋大開殺戒

朱元璋因一則元宵節燈謎而大開殺戒的故事,在民間也流傳很廣。朱元璋有一年微服出宮,去看看南京百姓如何歡度元宵節。來到一個猜燈謎的地方,見一羣人正猜一張畫謎。畫上畫着一個赤腳婦人抱着一個西瓜,謎目要求猜當地一句俗語。結果被人猜破,謎底是“淮西婦人好大腳”。燈謎講究別解,此處淮西的諧音是懷西,意思是懷抱西瓜婦人好大腳,這是南京人譏笑當時安徽婦人的一句俗語。朱元璋在一旁聽了大為惱火,以為是暗譏皇后馬氏。因為馬皇后就是淮西人,並且有着一雙特大腳。朱元璋就暗暗記下畫謎人家的住處,第二天派兵把這條巷子裏的人都殺光了。

袁世凱下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對元宵節頭疼不已且深惡痛絕的歷史名人,當屬袁世凱了。他逆歷史潮流而動當皇帝時,曾對元宵兩易其名。因“元宵”與“袁消”諧音,袁世凱感到很不吉利,於是下令全國,慶賀元宵節,民間吃“元宵”改為吃“湯圓”。轉而一想,“湯圓”“湯袁”,不成了“湯煮袁世凱”嗎?於是再次下旨,全國將“湯圓”改稱“湯糰”。當時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歌謠:大總統,洪憲年,“元宵”改名稱“湯圓”;明年元宵後,誰還叫“湯糰”。“袁消”後,有好事者曾就此事作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使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元宵節故事5

相傳袁世凱在北京做皇帝時,竊稱“洪憲皇帝”。 做皇帝的第一個正月十五早晨,他還未起牀,就被滿街一陣陣叫賣“元宵”的喊聲給驚醒了。他嚇得渾身是汗,彷彿感覺到全北京人都在大聲吶喊:“袁消!袁消!” 這哪裏是在賣元宵呢,分明是在詛咒他袁世凱趕快下台!

於是他便氣急敗壞地下令,將全北京城所有賣“元宵”的人給抓起來,從今往後不準再叫賣“元宵” ,一律改叫賣“湯圓”。

儘管袁世凱如此迴避他認為不吉利的“元宵” 之名,但也免不了他失敗的下場,僅做了八十三天的短命皇帝,就被人轟下台了。

元宵節故事6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東方朔搭救後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後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並答應幫忙。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説: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人終於團圓。

元宵節故事7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正月十五的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説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元宵節故事8

相傳元宵節是為了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故事9

關於燈傳説

傳説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與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被不知情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生命危險,偷偷駕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説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與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與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時節,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與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辦法。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使者,我把抄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東方朔。東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父母也帶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大宮燈時,驚喜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與家裏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形成有一個較長過程,據一般資料與民俗傳説,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重要推動意義。

元宵放燈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開元盛世,,長安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因此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與肉與動物油熬煮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麪食與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與綠豆粉做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時機,因此元宵節又成了中國“情人節”。

傳統社會元宵節是城鄉重視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精神興趣,複雜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食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説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因此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元宵節故事10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説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燃燈七盞

宋朝的福州地區,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時路過一地,一大户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袁世凱禁元宵

,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元宵節故事11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元宵節的故事和名人,希望對你有幫助。

元宵姑娘

漢武大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朔搭救後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後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並答應幫忙。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大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説: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終於團圓。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大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大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説的就是漢武大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户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經典名人

1.漢文帝:下令將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的人。

2.漢明帝:下令點燈敬佛,百姓掛燈,是賞花燈的創始人。

3.漢武大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導者。

4.東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節裏最浪漫的人。

5.楊素:破鏡終重圓,成人之美的人。

6.辛棄疾:眾裏尋他千百度,元宵節裏最痴情的人。

7.田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人。

8.朱元璋:狂殺一條街,元宵節裏最兇殘的皇帝。

9.賈似道:第一個製作燈聯的人。

10.袁世凱:害怕袁消,將元宵節兩易其名的人。

元宵節故事12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上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説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j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燃燈七盞

宋朝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

王安石二十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户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袁世凱禁元宵

傳説,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上,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元宵節故事13

那年,她才20歲,像春天枝頭上新綻的桃花,鮮嫩而飽滿。她自國小戲,在劇團裏唱花旦,嗓音清亮,扮相俊俏,把《西廂記》裏的小紅娘演得惟妙惟肖。他32歲,和她同在一個劇團,是台柱子,演武生,一根銀槍,舞得虎虎生風。

台上,他們是霸王和虞姬;台下,她叫他老師,他教她手眼身法步,唱唸做打功,一板一眼,絕不含糊。她悄悄拿了他的戲裝練功服,在乍暖還寒的春風裏練得滿頭大汗。她年輕的心,輕舞飛揚。

知道他是有家有室的人,她還是愛了。就像台上越敲越緊的鑼鼓,她的心在鼓點中輾轉,起落,徘徊,掙扎,終究還是像失陷的城池一樣,一寸一寸地陷落下去。台上,當她的霸王在四面楚歌的絕境中欲突圍時,她一手拉着頭上的野雞翎,一手提着寶劍,悽婉地唱:“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雙目落淚,提劍自刎……

她想,愛一個人就是這樣的吧,他生,她亦歡亦歌;他死,她絕不獨生。

這份纏綿的心思,他不是不懂,可是他不能接受,因為他有家有妻兒。面對她如花的青春,他無法許給她一個未來。他躲她,避她,冷落她,不再和她同台演出。她為他精心織就的毛衣,也被他婉言拒絕,但風言風語還是漸起。在那個不大的縣城,曖昧的新聞比瘟疫流傳得還快。她的父親是個古板的老頭,當即就把她從劇團拉回來,關進小屋,房門緊鎖。

黃銅重鎖,卻難鎖一顆痴情的心。那夜,她跳窗翻牆逃到他的宿舍,熱切地撲進他的懷裏,對他説,我們私奔。

私奔也要兩情相悦,可他們不是。他冷冷地推開她,拂袖而去,只留下兩個字:胡鬧。

那一夜,以及那之後的很多夜,她都輾轉難眠。半個月後,她重回劇團,才知道事業正如日中天的他已經辭職,攜妻帶子,遷移南下。

此後便是杳無音訊,她的心成了一座空城。她知道,這份愛,從頭到尾,其實都是她一個人的獨角戲,可是她入戲太深,醒不過來了。

15年過去了,人到中年的她,已是有名的藝術家。她還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夫賢子孝。她塑造了很多經典的舞台形象,卻再也沒有演過虞姬。因為她的霸王,已經不在了。

那一年元宵節,她跟隨劇團巡迴演出。在一個小鎮上,她連演五場,掌聲雷動。舞台,掌聲,鮮花,歡呼,都是她熟悉的場景。可分明又有什麼不一樣,似乎有一雙眼睛,長久熾熱地追隨着她,如燎原的火焰。待她去尋找時,又沒入人羣不見了。謝幕後,在後台卸粧的她,收到一紙短箋,上面潦草地寫着一行大字:15年注視的目光,從未停息。

她猛然就怔住了,15年的情愫在心中翻江倒海。是的,是他。她追出來,空蕩蕩的觀眾席上寂靜無人,她倚着台柱,潸然淚下。

15年來盤桓在心中的對他的積怨,在剎那間冰消雪融。

是的,他一直都是愛她的。只是他清楚,那時的她是春天裏風華正茂的樹,這愛是她挺拔的樹身上一枝斜出的杈,若不狠心砍下,只會毀了她。所以,他必須離開。如今,她是伸入雲霄的鑽天楊,而她成長的每一個枝丫間,都有他深情注視的目光。

那遙遠的守望,才是生命中最美的注視。

元宵節故事14

遠古時候,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還沒有建立,老百姓掙了錢啊也不敢花啊,人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玉皇大帝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有錢也不花,GDP也上不去啊。玉帝即命羣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曆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裏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七年級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着綠到處玩耍。有的畫着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邀約約帶着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羣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裏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啊,那些月光族啊剁手族啊上淘寶買東西忍不住的啊他們都是瘋了,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正月十五多吃湯圓。好耶,上淘寶買湯圓啦,什麼呀信用額度不足了。

元宵節故事15

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一隻守護天宮的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天帝的女兒想出個好辦法,她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幾個夜晚都是如此,他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一直流傳到現在。

後來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一開始,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以此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Tags:元宵節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