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節日慶典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通用22篇)

欄目: 節日慶典 / 發佈於: / 人氣:5.39K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描述事件的過程。強調情節的生動和連貫性,比較適用於口頭講述。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端午節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通用22篇)

端午節的故事 篇1

端午節快到了,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它吧!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被古人成為端陽節、重五節。

他是一個被後人紀念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春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楚國百姓聽説後,紛紛湧到江邊打撈屈原的遺體,用葉子裹上稻米投到江裏,希望江裏的魚蝦不要吃屈原的遺體。

在這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大家都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插艾葉,以此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當然,還有一些關於端午節的兒歌,讓我帶着大家去試聽其中的一首吧: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怎麼樣?好聽吧?

今天大家知道了這麼多關於端午節的知識,一定很開心吧?讓我們一起去生活中慢慢發現吧?最後祝大家節日快樂,永遠健康!

端午節的故事 篇2

以臨近端午節前夕,孩子們都聽到要過節都高興的發出了歡快的笑聲,幼小的孩子們都等着大人們包粽子,講故事。而我們也將人世塵俗拋擲腦後,投入到節日的歡樂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節,我很想念屈原前輩。屈原是誰你們可能不知道,我來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

楚王時期有一個人叫屈原,那時的他懷着才高八斗的智慧,他向楚王自薦,可是卻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絕和抹殺,最後,楚王卻因不耐煩將他逐到邊疆,後來,屈原覺得自己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自己一心鍾愛國家可沒人知道,一怒之下投入了汨羅江。那個地方的人覺得他很偉大,我們為了紀念他,他們不想讓屈原的屍體被江裏的魚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魚吃粽子別吃屈原的屍體,後來稱這一天為端午節。這一天便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你們聽了故事一定很是感動吧!其實我也是很感動的一塌糊塗呢!

可是聽了這個故事,我雖然敬佩他,但我覺得,他就不應該就這麼結束自己,是個人就會有不足之點,他肯定也會有不足之點,他應該繼續學習和改正他的不足之點,從而改變的更好,而不應該因為一點挫折就當懦夫。如果屈原能明白這點而不去投江的話,他將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説道端午,我不得不把故事放到一邊了,還是講講我家鄉的習俗吧!

我家鄉的習俗你可能還是不知道,每當端午過節的時候,我們家鄉就要盪鞦韆,我也不例外。今天,我也蕩了鞦韆,其實他的寓意是蕩掉所有的怨恨和煩惱。

最後還是要給大家説一聲“祝大家節日快樂!”

端午節的故事 篇3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國人,父兄都被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隊伍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故事 篇4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真高興,因為我們不但可以放三天假,還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和五毒餅呢!

我看書上説,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五和端五節。我知道端午節是為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還有的地方要賽龍舟。端午節也是“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都會打掃衞生,門上掛艾枝,這主要是為了殺細菌預防傳染病呢!

同學們要問,為什麼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呢?那我就來給大家説説吧:那是在很久以前的戰國時,楚國和秦國為爭奪天下,整天打仗。屈原是楚國人,他熱愛楚國,為國家和老百姓做了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情,很受楚王的信任。後來屈原受壞人的陷害,楚王輕信謠言,就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和愛國心的屈原特別傷心,他寫出了《離騷》、《天向》等詩篇,得到了老百姓的尊重。後來,楚國徹底敗了,不聽屈原勸告的楚王也做俘虜死了。失去祖國的屈原痛心極了,就投江自殺了。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流者淚呼喚屈原的名字,日夜打撈屈原的屍體,人們怕魚蝦吃屈原的屍體,就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餵魚,還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的屍體免遭傷害。屈原投江的日子是五月初五,所以,以後每到這一天,老百姓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黃酒,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看了屈原的故事,我從內心特別尊敬屈原,我覺得我們學生更應該去熱愛我們的祖國,一起努力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團結!

端午節的故事 篇5

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端午節的故事 篇6

江蘇南通地區端午節除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之外,還有吃鰳魚,吃酒釀的習俗。每蓬端午節,家家户户皆食鰳魚,端午節前後就是走親戚串門也要送上兩條鰳魚,只是端午節當日不許送禮,不知為啥。

原來吃鰳魚還有個美麗的傳説:吃過鰳魚後,把鰳魚魚頭骨一根不漏的留下來,洗淨,然後用魚頭骨拼出一隻鳥,每到下雨天時,這隻鳥嘴就會下垂!據説這隻魚頭鳥嘴預報的天氣跟如今的天氣預報一樣靈!

鰳魚,又稱鯗魚,力魚,南方又稱曹白魚,北方稱醫羅,因其盛產季節正值藤蘿開花,故又名藤香,體側扁,腹部扁薄,體為銀白色,背部黃綠色,背尾鰭淡黃色。又見《本草綱目》記載——鰳魚頭上有骨,合之如鶴喙形(魚頭骨的傳説有根據了!)吳人嗜食之。

相傳在吳王闔閭時期,當時的東海之中有若干沙洲被夷人侵佔,是年夷兵進犯吳境,吳王闔閭親自點兵出征,夷人聞之喪膽而逃,吳王乘勝追擊至東海,與夷兵各據沙洲一隅對峙數月,忽起風暴,海上糧草無法補給,相峙兩軍均受斷糧之苦。

吳王於是焚香祈天,祈禱方罷,便見東風呼嘯,海上粼粼銀波滾滾而來,環繞吳軍四周,令人詫異,吳王命士兵撈起,卻是銀白色鮮魚即鰳魚。於是三軍飢勞頓解,而夷兵則片鱗無獲,因而大敗。

吳軍得勝回朝,吳王與羣臣相見,敍述敗夷之奇遇,回想海魚之美味,即問手下,“東海所餘之魚何在?”回稟:“餘者曝幹載歸。”吳王再嘗,方知乾魚之美猶勝鮮魚,故稱為鯗.(鯗亦泛指為曝曬之乾魚)。

端午節的故事 篇7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生平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鋭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秭歸----詩人之鄉

秭歸是我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位於長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牆環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築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牆均有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叫“石頭城”。漢代始設縣,唐朝時曾設立歸州,民國元年改歸州縣,民國三年改為秭歸縣,一直沿用至今。

傳説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後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後演變為現在的“秭歸”。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説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從唐宋以來,經數次遷址修葺,後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水位升高,於1976年修建此祠。現位於秭歸城東向家坪。改名為“屈原紀念館”。三峽工程的興建,屈原祠將再次遷建。

在樂平裏,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蹟和傳説甚多,如香爐坪、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為 “八景”並以景名聯詩一首:“降龍伏虎嘯天來,鄉鼓巖連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蕩谷俟。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關八景勝蓬萊”。

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頌》屈原祠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今天,秭歸已成為我國七大柑桔生產基礎之一。深秋時節,滿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綠葉藏紅果,如詩如畫。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裏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後,這裏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屈原誕生在山青水秀的樂平裏。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舊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裏的“第一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後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九章》、《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如今,名揚中外。

屈原,名平,楚國人,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裏。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聯齊抗秦。他的主張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詆譭。楚懷王聽信讒言,便疏遠了屈原、後頃襄王繼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於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節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麼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曆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後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端午節的故事 篇8

每逢農曆五月五,讓我追思的一位古人,是那個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公元前340年,原姓羋,名平,字原,系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的他,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裏。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於秦國。楚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

既放那一天,你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邂逅一漁夫,見而問之: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汝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夫欲勸誡你,與世推移,莫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而你答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夫欲説: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處世不必過於清高。至於“深思高舉”,何苦落得個被放逐?你脱口一句“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堵塞了漁翁原本想説的話。對於你寧可投江而死,也不污清白之軀,不蒙受世俗之埃塵的選擇,漁父不復與言,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鼓枻而去。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的那一瞬間,你救國的希望化作了絕望、悲憤,縱身汨羅江,把滿腹愛國的情懷和一顆赤子之心交給了汨羅江日夜咆哮的波浪。

千百年了,汨羅江的水日夜東逝,已經沖淡了那個漁夫在後人心中的名姓,卻絲毫沒有沖淡,落淚緬懷你遺留在江裏的愛國情懷。

你走了,“楚辭體”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你走了,每年的五月五日成為了“詩人節”。你走了,“端午節”據此而來了……

端午節的故事 篇9

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划船,為了救屈原。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線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劃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台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

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它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曆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的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都繪有太極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從午後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為贏。

端午節的故事 篇10

伍子胥家族在楚國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闔閭。為使吳國能內可守禦,外可應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後選定城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但是吳王夫差自矜功伐,聽信伯讒言,允許越國保全下來。並將伍子胥賜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後三年,吳國被越所滅,夫差掩面自殺,吳國百姓更加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故事 篇11

在浙江,還有端午節來源於勾踐操練水軍之説。而龍舟競渡活動,被認為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的歷史。

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被迫投降,在吳國過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卧薪嚐膽,重用范蠡、文種,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前482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鋭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盡,終於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昭彰勾踐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初五日這一天划船競渡,以示紀念。

端午節的故事 篇12

《後漢書·曹娥傳》記載,曹娥,虞皂湖鄉曹家堡人。父曹盱,為巫祝,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東漢漢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年十四,投瓜於江,存其父屍。曰:父在此,瓜當沉。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自投於江而死,三日後抱父屍出。”

譯文:“曹娥之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後抱出父親的屍體。”

後人為紀念她,改舜江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縣官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後蔡邕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為一謎面,謎底為絕妙好辭)。

在浙江的東部地區,當地居民把端午節看作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端午節的故事 篇13

介子推曾經作為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子追隨重耳四處流亡。重耳斷糧數日,再不吃東西就會死人。這時候介子推竟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了肉湯送給重耳吃。重耳吃飽喝足之後,詢問緣由,發現了介子推的傷,很是感動。重耳表示,以後自己得到國君之位,一定要重賞介子推,報答活命之恩。

可是,等到重耳回到晉國,奪得國君之位後,遍封羣臣,唯獨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中怨恨,於是寫了一首《龍蛇之歌》來表達自己的哀怨。然後,介子推帶着母親離開了朝堂,回到了故鄉。有人把介子推的歌謠告訴晉文公,晉文公遺憾不已,連忙派人去尋找介子推。打聽到介子推住在山中,就到山中尋找。可介子推就是不肯露面。晉文公也是閻王脾氣,竟然下令放火燒山,認為介子推為了活命,必然出山。沒想到介子推竟然抱着一棵樹,活活燒死了。

那一天,正是農曆的五月初五。為了表示對介子推的紀念,表達自己的悔恨,晉文公下令,以後五月初五那一天,都不許生火做飯——大家提前幾天做好了粽子之類的冷食——以紀念介子推。

後來,其他國家瞭解到介子推的故事,也很是感動,推廣開來。中原大地,長江流域,都在五月初五紀念介子推。

端午節的故事 篇14

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民間傳説中,端午節在門口插菖蒲艾草的習俗與他也有着莫大的淵源。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揹着包袱,一手拉着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着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裏去?”那婦人回答:“聽説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裏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黃巢又指着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説:“懷裏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裏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説:“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裏,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裏,只見家家户户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端午節的故事 篇15

根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一名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的過程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在此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故事 篇16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故事 篇17

楚國的大夫屈原屢次三番勸楚懷王聯合齊國共同抗秦,可是楚懷王專聽接受秦國張儀賄賂過的靳尚和公子蘭這一夥人的話,受秦王的騙,到秦國去,被扣押在咸陽,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國。太子橫立為國君,就是楚頃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蘭這批一味向秦國遷就讓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擔心楚國要亡在這批人手裏,心裏非常苦悶。他不斷地勸楚頃襄王遠離小人,收羅人才,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爭氣,替先王報仇。靳尚、公子蘭就怕楚頃襄王反抗秦國,自己不能過好日子。他們把屈原看作眼中釘,非拔去不可。他們勾搭起來在楚頃襄王跟前説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帶)去。

屈原抱着救國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國強兵的打算,反倒給排擠出去,他簡直要氣瘋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憂憤沒處去説。他在洞庭湖邊、汨羅江(在今湖南東北部)上,一邊走,一邊唱着傷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頭散髮,骨瘦如柴。

有個漁父勸他:你何必這樣呢?楚國人哪一個不知道你是忠臣!你為什麼不跟世人一樣呢?

屈原説:國王他們是糊塗人,只有我清醒啊!我傷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國弄到這個樣兒,我心裏像刀割一般。我怎麼能夠眼看着國家的危險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國,就是叫我死一萬次我也願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國家大事我沒法兒管,我的主張沒處去説,我大聲呼喊君王,君王也聽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瘋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這樣的想法,經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恨秦國搶楚國的土地的人民,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還是經常受凍捱餓,生病沒錢醫,死了沒錢葬,遇到天災人禍,就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種悲慘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歡把他的歌寫下來,這會兒寫得更多了。《離騷》這首有名的長長的詩歌,就是他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日子過得挺快,十幾年過去了,屈原還沒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憂慮國家的前途,日裏夢裏,老想回楚國的國都郢都。他想借山川景物來排解他的愛國憂愁,結果反而更加傷心。楚國的政治這麼腐敗,秀麗的河山逐漸被秦國搶去,楚國太危險了。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勸楚王,事實上已不太可能。有人對他説:你何必留在楚國受這份罪呢!屈原説:我怎能扔了家鄉、扔了父母之邦啊!鳥飛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啊;狐狸死了,頭還向着土山啊!救國的道路漫長漫長啊,我不能離開楚國,我要上下尋找救國之路啊!

壞人掌權,楚國的大難終於臨頭了。公元前278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楚國,打下了楚國的國都。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傷心得放聲大哭。這時,他已經是六十二歲的老人了。他知道楚國已經沒有希望了,可不願意眼看楚國被毀,自己的土地、人民落在敵人手裏,他要和楚國同存亡,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裏,以身殉國了。

漁民和附近的莊稼人趕緊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子呢?他們划着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裏的米飯撒在水裏獻給他。他們為他招魂:屈大夫,你回來啊!後來,人們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這一天稱為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把盛着米飯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為龍船在江面上競賽,用這樣的儀式來紀念屈原。再後來,逐漸就變成全中國的一種風俗了。

端午節的故事 篇18

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死後,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

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故事 篇19

在我童年的記憶裏,父親磨快鐮刀收割麥子的時候,路旁河畔,田頭地角,荒山野嶺,坑坑窪窪,艾蒿長得挨挨擠擠,熱熱烈烈,已經高過了麥子的個頭,齊刷刷站立在山村鄉野,如一面獵獵作響的旗幟,迎風飄展,如同淳樸善良的村姑,一日比一日更顯嫵媚風韻,她散發出濃烈馥郁的芳香,氤氲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心間,這當兒端午節便姍姍而來。端午前一天的下午,母親忙完農活,讓我在不遠處等着她,她便會跨過一道一道田埂,穿過一畦畦麥田,登上高而陡峭的山崖或者深入到很少有人去的山溝。五月的陣陣熱風伴着麥香混合着艾蒿的氣息追趕着母親的背影,風一吹,那些艾蒿就搖曳起來,在母親的灰藍衣衫映襯下,艾蒿露出銀白葉背格外亮眼,母親一面採擷艾蒿,一面叮囑我別過去。她走一步,採一株,放入竹籃,採一株再一回頭,看看遠方的我,母親採擷的動作,似優美的舞蹈,似詩中節律的跳動。她那近乎苛刻挑剔的態度,讓童年的我甚是好奇,我問母親:“我們田間也有野艾呀,為何去那麼遠的地方採集?”母親笑着説:“近處的艾蒿是人們腳踏、牛馬驢羊所啃齧的,而遠處山溝裏山崖上是人們少去的地方,那裏的艾蒿光潔鮮亮、枝大葉肥。”母親採擷艾蒿免不了被露水打濕褲腳、前襟,甚至被山樹刮破手臂,但母親毫不介意,寶貝似的挎着一籃子鮮嫩的艾蒿從山坡上披着夕陽的餘暉走來,母親的笑聲流淌在艾香裏。

一路艾香把我們送回家,母親又開始忙活着插艾,她插艾蒿是極有講究的,她總是洗淨手,換上乾淨的衣衫,先是坐在庭院,一一遴選野艾,葉大厚實的插用,嫩葉、葉尖放在簸箕裏晾曬留做他用,然後像一位虔誠的信徒,小心謹慎地在我家門楣上、門板上、門環上、窗櫺上,甚至牀頭上都插滿了艾葉。末了,在我們衣襟上也別上一些鮮嫩的艾尖,之後在胸前比畫着什麼,嘴裏唸叨着什麼,在一旁的我也學着母親的樣子做禱告狀,不住地問母親:“為什麼插野艾呀,你在念着什麼?”母親一臉的嚴肅説:“野艾是一種仙草,能保平安。”頃刻之間,淡淡的艾蒿草濃濃的香味,也在院落裏瀰漫開來。這些白白亮亮的閃着淡綠色的精靈,如菊一樣在晚風裏羞澀地搖曳,如同節日的盛裝,如同美麗村姑頭上的蝴蝶結,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夜,許多蚊蠅不叫、毒蟲不咬了,我們枕着鬱郁的艾香甜甜入眠。艾蒿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成了一種有靈性的仙草,有時身上生了毒瘡,母親用艾葉熬水擦洗患處,用不了多少時日就好了,有時肚子疼痛,用隔年存放的艾草熬湯喝下,肚子竟奇蹟般地好了。每每此時,母親總會認為是禱告起了作用,認為是艾蒿這種神奇的仙草在冥冥之中庇護着我們一家歲歲平平安安,年年健健康康。

端午節的故事 篇20

我們這裏不種植糯米也沒有粽葉,所以過端午節沒有吃粽子的習慣,但卻有過節的隆重,煮雞蛋,包水餃,對於剛好勉強填飽肚子的苦澀童年來説,端午節是豐腴而充滿誘惑的。

小的時候家裏很窮,平時沒有什麼豐富的吃食,能夠美美地吃上水餃和煮雞蛋就是盼望很久的事情了。端午節那天,母親會早早地把我們叫醒,她説,要在太陽出來之前吃完雞蛋與水餃,這樣可以保佑一年的平安吉祥。在繚繞的艾香裏,揉着惺忪的眼睛,抬起頭,那種染着艾草淡綠色煮熟的雞蛋和熱氣騰騰的水餃總會出現在我們面前。那年月生活困難,我家一般就養幾隻下蛋的雞,平日裏捨不得給我們吃,積攢到十幾個到集市上換些錢,回來給我們一家換來煤油、食鹽、醬油、針線什麼的,有時我們上繳課本費或者買作業本鉛筆等也指望着它們。所以儘管是端午節也僅是象徵性地煮上為數不多的雞蛋,我們小孩子各3個,我們迫不及待地剝掉了蛋殼,亮晶晶,光滑滑的乳白蛋清吃到嘴裏有絲滑的感覺,一小口一小口細細地品嚐着,而黃燦燦、圓溜溜的蛋黃,又是別樣的感覺,為這滿口的清香,我們不知等過多少個黎明和黃昏,用指頭數過多少個日月。母親和父親往往分得1個,常常留着給我做玩具,很多時候他們1個的權利也被我們剝奪了。我們吃下鮮美的雞蛋,等待我們的卻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喝下艾葉湯,艾水的味道苦,實在不願喝,這時的母親總會扮演多重角色,説什麼喝下去會保佑一年的平安,説什麼先吃苦才能品嚐甜,説什麼中午給我們買糖吃,説什麼不喝不能吃水餃……在母親的“威逼利誘”下,我不得不喝下自己極不情願喝的艾水湯,每每此時,總會看到母親一臉流淌着艾香的陽光,這成了我最温暖的記憶。從那時起,我知道了,原來,艾蒿的味道,是苦澀的。那苦澀的滋味,如同童年鄉村艱難的日子,深深地浸潤到我的骨髓,融入我的生命,流進我的血液,讓我學會的是一種直面現實的堅韌與勇氣,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期盼,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這類似一種儀式的節日一直伴隨着我們走過童年,走過坑坑窪窪,長大成人,那散發着一股濃烈的清香的艾蒿,那流淌着一種雋永禪意的端午,那飽含着甜蜜温馨而又絲絲縷縷苦澀的童年,總是我心靈深處最最柔軟的角落,最最寶貴的財富,最最温暖的回憶……

端午節的故事 篇21

母親的針線笸籮,直徑尺餘、半尺見深,用藤條編織而成,鐵紅的油漆,把笸籮漆得油光發亮。給人一種質感和美感。當盧溝橋的槍炮隆隆作響時,我的母親也在一聲聲鞭炮中和父親拜了天地,那年她20歲。她的陪嫁品除了一桌一櫃和兩把椅子外,還有的就是這個舊時婦女盛針線、布頭用的笸籮,伴她一生的針線笸籮。母親是那個時代少有的識文斷字的人。她的女工尤其在三鄉五里出了名。她把畢生精力,精妙的技藝和對子女永恆的愛一針針縫製在我們姊妹六人的衣服、鞋子密密的線縫裏。

母親生下小妹後落下了嚴重的心臟病。多病的母親不能下地幹活,就幫鄉鄰們紡花織布。鄉親們不忍心一個多病的人白白操勞,常常會給一定的報酬,實在拿不出錢的,會送過來幾斤糧食。我們兄妹幾個也不閒着。二姐坐在老式織布機上縱橫交織着她心中的夢,我把彈好的棉花撕成一塊塊,二哥用小擀杖把成片的棉花搓成指頭粗細的棉花捲,放在母親的針線笸籮裏,母親則架起紡車紡棉花。她一隻手搖動紡車,另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着花捲,手臂慢慢舒展,輕輕抬起,在嗡嗡嚶嚶的聲響裏,一股細流從母親的指頭間緩緩瀉出,落在紡錠上,聚成一潭銀水。針線笸籮裏的棉花捲增多着,減少着,最後變成一個個肥碩的線穗。

沒有活計的時候,針線笸籮裏就變成了花花綠綠的世界。母親有時幫別人趕嫁粧,有時幫鄉親做壽衣。端午節,母親針線笸籮裏就有了數不清的香布袋。幾乎所有的女孩子這天都會得到母親的禮物。我最喜歡母親縫的繡球、抱腳娃娃、看瓜老頭等。綵線和布頭是幫人做活時的下腳料。做這些活,母親從來不收一分錢。儘管家裏有一羣嗷嗷待哺的孩子。

年底是母親最忙的時候。日子再艱難,過年時母親也會把我們打扮得風風光光的。那盞昏暗的煤油燈,陪伴母親熬過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那個鐵紅的針線笸籮,裝載着母親多少愁思?不知道。只知道每年的大年七年級,母親便靜靜地躺在牀上,大姐和二姐則輪流守候在她的病榻前。

端午節的故事 篇22

年底是母親最忙的時候。日子再艱難,過年時母親也會把我們打扮得風風光光的。那盞昏暗的煤油燈,陪伴母親熬過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那個鐵紅的針線笸籮,裝載着母親多少愁思?不知道。只知道每年的大年七年級,母親便靜靜地躺在牀上,大姐和二姐則輪流守候在她的病榻前。

小妹兩歲多的時候,瘦成一把骨頭。哭的聲音像小貓。母親擔心她活不下去,還拖着病體掙工分。一次生產隊派她撿種子,母親便隨身帶着她的針線笸籮,準備休息時抽空做活計。一天,母親回來後神色有些慌張,她讓我站在門口看着,然後從針線笸籮的碎布下面捧出幾捧豆子來。母親在鍋裏把豆子炒熟搗碎,配上野菜做成菜糊糊。每天給小妹吃點,終於從死神手裏撿回了小妹的一條性命。

我不知道善良正直的母親,為了她的子女不至於餓死,做這種事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那個油光發亮、鐵紅的針線笸籮裏,該藏着她多少無奈和愧疚!她一定經過了劇烈的思想鬥爭,在良心和生存的兩難抉擇中,她艱難地選擇了後者。陰森森的道德力量最終向母愛作了妥協。

生活的窘迫常常使暴躁的父親脾氣更加暴虐。母親一生都在默默地忍受着。10歲那年的冬天,我實在忍受不了父親的懲罰,決心一個人逃到無人知曉的地方,永遠不再回來。天漸漸暗了,烏鴉從遠處飛了回來,村子裏冒起了縷縷炊煙,寒冷和恐懼襲上心頭。我沒有勇氣往前走了,又不敢回家,就在村子外徘徊。

“亞——子——”,寒風裏卷着一聲聲呼叫從遠處傳來,綿長而飄忽,顫抖而悽然。那是母親的呼叫,是一個體弱多病的母親對兒子聲嘶力竭的呼喚。這一聲聲帶血的呼喚,在我母親逝世後的20多年裏,一直在我耳邊迴盪。

我被母親牽着手回到了家裏。我覺得她的手微微打顫。母親從針線笸籮裏取出一個布包,掏出了一沓毛票。那是她終日勞作的報酬,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救命錢。她取出一張兩角的,塞在我手裏,説:“你,買點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