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生活經驗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通用26篇)

欄目: 生活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3.09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方程意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通用26篇)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1

《方程的意義》本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起始課,屬於概念教學。對於概念的學習來説,如何理解定義是重要的,方程的意義不在於方程概念本身,而是方程更為豐富的內涵。就本節課反思如下:

1.埋新知伏筆

等式的認識是學習方程的一個前概念,因此,在認識方程之前,我先安排了一個關於“等號”意義話題的討論。出示如:2+3=57+2=4+5,這兩個題中“=”分別表示什麼意思?2+3=5這個題中“=”表示計算結果,而7+2=4+5表示是一種關係,讓學生對等號的認識實現一種轉變,從而為建立方程埋下伏筆,也體現了思考問題着眼點的變化。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我臨時改變思路,根據課件天平左盤放着20千克和50千克的物體,右盤放着70千克的物體,學生列出算式20+50=70,我就問這個等號表示什麼意思?由於這個算式有了天平具體的直觀形象,學生一下子過渡到等號表示一種關係。我想讓學生體會等號從表示一種過程過渡到表示一種關係,但課後我反思沒有必要,以前學生已經知道等號表示一種過程,本節課主要讓學生認識到等號還表示一種關係,為建立方程打下基礎,所以,當學生已經在天平直觀形象中認識到等號表示一種關係,就可以往下進行。所以,這個環節浪費了時間,同時我認識到課前每個環節都要慎思。

2.導概念實質。

新授環節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我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生動講解每幅圖的意思,讓學生經歷認識方程的過程,力求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裏深刻的思考中,體驗方程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從而列出方程並認識方程。但我認為這還不夠,還要對方程的內涵和外延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於是我安排了以下4道習題:

第1題:下面這些式子是方程嗎?

X×2-5=100y-2=35()+3=5蘋果+50=300

通過這些習題的訓練,讓學生明白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是任何字母,可以是圖形,也可以是物體或者畫括號等。讓學生體會到其實方程在一年級就已經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和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只是在一年級我們沒有給出它名字,()+3=5就是方程的雛形。

課後我反思這一環節應該增加一些不是方程的習題,如:2X-3>62X+9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式子中辨別方程會更好些。

第2題,出示天平圖,左盤放着一個160克的蘋果和一個重X的梨,右盤放着240克砝碼,你能列出方程嗎?很多學生列的方程是160+X=240,我就出示240-160=X這個式子是方程嗎?讓學生在思辨中明晰,它只有方程的形式而沒有方程的實質,進一步明白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指的就是未知數要與已知數參加列式運算,從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第3題,出示了天平圖,左盤放着250克砝碼,右盤放着一個重a克和b克的物體,讓學生列方程。通過此題的訓練,學生知道了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不只是一個,可以是兩個或者更多個。方程的內涵和外延逐漸浮出水面。

課後我反思,通過此題的訓練,也應該讓學生明白不同的數用不同的未知數表示。

第4題,一瓶800克果汁正好倒滿5小杯和容量300克的一大杯,現在沒有天平還有方程嗎?

生1:800=300+5X

生2:800=300+y

師;為了不讓別人產生誤會,要寫上一句話,寫清X、y分別表示什麼。

這樣為以後學習列方程解決問題打下基礎,會減少漏寫設句的機率。也讓學生明白,沒有天平要想列出方程,要在已知數與未知數之間建立起等量關係。

本節課我以等式入手建立方程的概念,以判斷方程為依託,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以解決問題為抓手,讓學生產生矛盾衝突,深刻體會“含有”未知數的真正含義,從而理解方程的意義,在層層遞進的練習中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在一種思辨的狀態中體驗到方程是表達等量關係的數學模型,又為學生的後續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做了很好的鋪墊。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我利用課件進行教學,課前展示了一架天平,從學生認識天平平衡的特性導入新課,在新事物面前,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堂上同學們積極參與,認真思考,提出疑問,順利掌握了方程的定義。上完這節課我的主要收穫如下:

1、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通過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通過不斷比較,總結特點,讓學生逐步建立數學模型

在對比總結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關式子時,直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別總結出各自的特徵,最後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來,告訴學生,在數學上把這樣的關係式叫做方程,讓後讓學生自己總結方程的概念,學生們很自然就歸納出這一類式子的特徵,總結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腦海裏建立起方程的數學模型。

3、數學要以學生的錯誤為資源,讓學生在反思中加深認識

在學生總結出方程的意義之後,自己列方程,並同桌互相檢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對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數含糊的知識都暴露了出來,通過指名學生髮言,學生在爭論中逐步明白了相關知識,以前沒問題的學生也在討論中深化了認識。

4、數學應聯繫生活,強化概念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我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題型,體現了層層遞進,由易到難、學生參與的很積極,也覺得很有趣。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這節課存在的問題:

1、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對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和等式”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強調不到位,導致學生在選擇題時有個別學生把y+24選擇為方程。

2、對學生“説”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3、自己的課堂語言還不夠準確、不夠豐富,有待於提高。 經常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才有不斷的進步,也才能將遺憾降到最低點。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3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談談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顧教學過程,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複習導入,激趣揭題

該環節主要複習與新知識有間接聯繫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鋪墊搭橋,以舊引新,方程是表達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一種數學模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開課伊始我結合與學生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出示了一組題,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這些題的出現即能讓學生複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開課很實際,很乾脆,也很有用。

二、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本節課的探究交流主要體現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的這一概念獲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徵,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後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思考、分類、歸納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教學中的不足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並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利用算術方法的解題思路,對列方程造成了一定的干擾。

2、對於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雖然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含有未知數的數量關係表示時,存在困難。

3、我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説出答案。

五、改進措施

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想首先是在課下的備課環節,重點的知識應重點去備,一定要詳實,具體,充分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到講出一種,備出十種。備學生有時比備教材更為重要,稍微與學生脱節的備課都會在課堂教學中產生不小的影響。課上表述任務要求一定要具體,每一個形容,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學生也會完成到不同的層次上,要清晰,易理解,使學生能夠按照要求操作、完成。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4

《方程的意義》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建立方程的數模模型在腦中。

事先我曾經試教用天平來為學生建立等式模型,效果比較好,後進生也能理解方程的意義,但是會出現使用方程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誤差,學生就經常誤解方程是不相等的。

為了解決這一誤解我就嘗試着用蹺蹺板做遊戲來讓他們感受同等的等量關係,用文字來陳述第三種情境,讓他們感受到大於、小於、等於關係。學生的興趣此時如我所料確實比較高,可是我忽視了後進生,用這三種情境太過於抽象,讓基礎薄弱的'學生不一定能立馬反應過來。經過萬主任的點撥,我好好的思考後我覺得應該給他們把天平和蹺蹺板同時呈現,用形象的圖片呈現三種情境,他們的數模才會更容易建立。

第二環節的鞏固新知識時候,我讓學生小組討論被墨汁擋住的式子是否是方程時候,我回頭想想我有點操之過急,我應該讓他們先從基礎的辨析後再來做這題,然後滲透集合思想讓他們區分方程,這樣這題的回答可能會更加的出彩。

第三個知識深入時候,看圖列式我也應該更加明確告知學生式子的要求。也就是因為前面的起點太高,所以一些後進生把題意理解錯誤,使答題不夠準確。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後進生,儘量多多從基礎出發,注意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更要把數學思想時刻灌輸的課堂中。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方程的意義,能正確地判斷一個式子是否是方程。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尋找新舊知識點銜接點。決定打破教材的教學程序。分以下四個層次展示探究過程:

(一)我先出示一架天平,讓學生觀察,天平處於平衡狀態,然後,在天平的左邊加兩個砝碼(例:10克、20克),右邊加一個30克的砝碼,讓學生再次觀察天平仍然處於平衡狀態。讓學生初步感知天平左邊的質量10+20是30(克),和天平右邊的30克是相等的。然後在平衡的天平左邊仍然放兩個砝碼(例:20克、?克),右邊放一個砝碼(60克),這時天平仍然處於平衡狀態,學生再次感知天平左右兩邊所放砝碼的質量是相等的。不同的是,由具體的數量過渡到了未知數量的參與,這在孩子認知思維上又加深了一步。

(二)着重啟發學生根據信息表達題目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為正確列出方程打下堅實的基礎。逐個出示課本信息窗的主題圖,首先讓學生仔細閲讀信息,引導學生用文字表述題目中的相等關係,再鼓勵學生任意用一個未知數表示題中的問題,並列出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在這個環節,速度一定放慢,鼓勵每個學生都要參與。

(三)師點撥,像這樣左右兩邊表示的意義一樣,我們可以用等號連接,像這樣的`式子,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等式,而後讓學生舉出幾個等式的例子。(注意:學生舉例時,要鼓勵學生呈現不同的形式。純數字的等式和含有字母的等式)引導讓學生對以上等式進行分類,學生很容易把等式分成了兩類,一類是純數字的等式,另一類是含有字母的等式。通過讀課本學生明白了:含有字母的等式就叫方程,為了加深學生對方程的理解,讓每人舉出3個方程,同桌判斷對否。這樣由直觀到抽象,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得輕鬆,積極性很高、效果也很理想。

特別是在探討“等式”和“方程”的區別與聯繫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課堂活動的氣氛達到了高潮。那就是學生舉得例子很形象,恰如其分,超出了我的意料。他們把“等式”比做一個雞蛋(蛋清和蛋黃),“方程”就是雞蛋中的蛋黃。他們解釋説:“蛋黃一定是雞蛋,也就是方程一定是等式,雞蛋不全是蛋黃也就是説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孩子們的潛力真是不可低估、他們語出驚人,令我震驚,我及時就給他們高度的評價,孩子們創新之花是多麼的美麗、燦爛。我要保存這火花的餘温,讓它再次綻放在我的課堂上。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6

這一次學校開展了活動,在活動中我們集體備課選定了《方程的意義》一課作為研討課。這課的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為能突破這一難點我們精心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義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明白什麼是相等關係,我們先用了一把1米長粗細均勻的直尺橫放在手指上,通過這一簡單的小遊戲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況是當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時(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緊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30的兩隻正方體、50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個30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

雖然整個教學任務好象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練習題中有一道討論題:“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句話對嗎?(答案是對的) 但是通過小組同學的合作學習和爭論,答案不一。雖然做錯的同學最後被做對的'同學説服了,但這也説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問題。其實我們是忽視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對比

我們的口算題引入本來是為這節課的學習進行鋪墊,但在第一次上課時,口算題我們做完後沒有再回過頭來再充分利用。課後經過大家的評課和科培中心老帥的指點,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幾道口算題,其中隱藏着等式和方程的關係。第二節課中我們通過改進,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又回到口算卡,將口算卡的題通過變化——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對 “等式”和“方程”的關係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7

《認識方程》是北師大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的第三課時。這一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方程,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 因為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是方程與學生的生活又有密切的聯繫,因此在本課教學中始終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讓學生感受方程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課前談話開始,我利用兩三分鐘與班上學生聊上幾句,輕鬆導入課題,消除彼此之間的緊張心情。在探究方程概念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本,以天平圖,月餅圖、水壺圖整節課的主線,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讓學生從這些具體的情境中獲取信息,去尋找隱含的相等關係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述,然後嘗試用含有字母的等式—— 方程表示各個相等關係。

讓學生親身體驗方程產生的需求,方程在運用中的優越性併成功建立數學模型,最後總結出方程的.意義。得出概念後,進入練一練環節,我設計了兩個練習:一是判斷是不是方程的練習,通過學生自己合理判斷認識到方程的兩個特徵缺一不可,弄清等式與方程的區別與聯繫,加深學生對方程外部特徵的印象,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二是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藉助媒體呈現一些線段圖,組織學生根據這些圖中的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這些題可以培養學生在現實情境裏尋找等量關係的能力,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查一查的練習是是從人類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這四大方面入手,把課本後的練習題套上適當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最後拓展題,讓學生根據所給信息提出問題,列出方程,在較複雜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體會算術方法解決起來比較複雜的問題,可以比較容易地通過方程表示其中的數量關係,體會方程思想的魅力。經歷方程建模的全過程,真正讓學生理解方程的含義,體驗方程思想,引領學生走方程世界。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8

一、引入了天平,理解等式的性質。

新教材的突出之處從直觀的天平入手,天平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重量,仍然保持平衡,這樣就引入了等式的性質1,利用這個性質,可以解決a+x=b,或a-x=b的方程,接着又從天平的兩邊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非零的數,天平仍然平衡,可以解決ax=b或x÷a=b的方程。從長遠角度看,學生經過這樣的'學習,對於七年級以後的後續學習減少了障礙,很好地做好了銜接。

二、兩條腳走路,解決不便的問題。

教材中有意避免了形如-x或÷x的方程的出現,可是在實際中,出現這種方程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出現了,我們教者如何解釋呢?學生又應如何解答呢?當然還可以根據等式的性質來進行左右兩邊的化解,使得左邊或右邊變為形如x的情況,學生對於其中的減數與除數為未知數還可以啟發他運用四則運算的內部的關係來解決。不要怕給了學生又一種選擇的機會,這樣在用等式的性質解決問題不方便時,未嘗不是一種好的方法。

三、抓住其本質,簡化方程的過程。

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的過程,其本質是為什麼要這麼做,當學生經過思考發現這樣的過程就是把方程的一邊變為只剩下未知數的過程,因而可以簡化一些不必要的多餘過程,典型的如x+5=20,x+5-5=20+5,讓學生通過計算體驗這樣的第二步過程實際即為x=20+5,因而可以使方程的解答變得簡便。學生覺得當然還是簡便的過程值得效仿,積極性顯得非常之高。

四、確保正確率,及時進行檢驗。

原來的檢驗過程需要完整地寫出左邊與右邊相等的過程,國小生在這個方面就會顯得不耐煩,在經歷了一個詳細的檢驗過程之後,然後教給學生一個簡便的檢驗方法,學生都很興奮,積極性也很高漲,而且主動性也很好,這樣解決問題的正確率也提高了。

同時,在這部分的教學期間,也有一些問題引發了個人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學習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規範性,方程的解答是一種規範的過程,它有一些固定的格式,例如必須寫“解:”,必須“=”上下對齊,要正確必須進行檢驗等,而這些都必須讓學生多進行訓練,多強化練習,理解各種題型的結構。

其次是對於特殊方程的解答,如減數與除數為未知數的方程,用兩種方法解決的問題,可能會引起部分的的不理解,會不會與教材主倡導的用等式的性質解決問題有矛盾呢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9

解方程是是數學知識裏面很關鍵很重要的一個知識點。,在實際中,擁有方程的解法之後,很多人不會算式解題,但是能用方程解題,足以見得方程可以做到一些算式無法超越的能力。而如今五年級的學生開始學習解方程,作為教師的我更應該讓學生吃透這方程,突破這重難點。

在教這單元之前,我一直困惑解方程要採用國中的“移項”解題,還是運用書本的“等式性質”解題,面對困惑,向老教師請教,原來還有第三種老教材的“四則運算之間的關係”解題,方法多了,學生該吸收那種方法呢?困惑,學生該如何下手,運用“移項”解題,學生對於這個概念或許不會系統清晰,但是“等式性質”解題時,在碰到a-x=b和a÷x=b此類的方程,學生能如何下手,“四則運算之間的關係”老教材的方式改變,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嗎?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學參考書):新教材編寫者如此説明: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

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從這不難看出,為了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並無錯誤,而且能讓學生清楚準確地掌握實際解題,面對題目不會盲目,而採用等式基本性質給學生帶來的是局部的銜接,而存在局部對學生會更困難,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瞭解這一信息,我決定採用新老教材一起使用,先從教材中的運用等式基本性質教學孩子會解簡單的方程,以便國中學習可以銜接,而國中的“移項”也會順利的接收,但是面對現在五年級的思維和解題的方便性,我再教學老教材的“四則運算關係”解放程,至少這樣能讓現在的學生會解各種題型的方程。在我看來,這樣的教學書本的知識不丟,方法又可以多種變通。所以我在教學解方程的時候,給他們灌輸了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就是課本上的根據等式的性質去解方程,另一種方式就是國中階段的“移項”,在這裏的時候,我給國中的“移項”起了一個新的名字:移——變號。引入了這一個方法,學生解方程的興致有了很大的提高,解方程也變得容易了許多。

但是在移-變號這種情況下,有出現了21÷x=7,和20-x=3的這樣的特殊情況,而我則讓他們記住,只要x在後面,就要運用到四則運算“除數=被除數÷商”和“減數=被減數-差”這兩種情況。通過練習,學生解方程正確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與之而來的是,學生忘了等式的興致,忘了移—變號是怎麼來的,而我,則在移-變號的基礎上,再一次的回顧,讓他們明白移-變號的立腳點就是等式的性質,如此反覆,學生加強了對解方程的認識,也更牢固的記住了等式的興致。而通過這一次的上課,我意識到,老師在上課之前,一定要更好的預設,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成的結果,才不會顧此失彼。而身為老師,一定要好好的研究教材,鑽研透知識點,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學生清晰的思路。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兩個概念;會運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簡單的方程。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安排上,儘量為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因此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講解方程的解時,新課程解方程教學與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間的關係來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演示了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重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為學生遷移類推到方程中打基礎。然後出示例1,讓學生列出方程x+3=9,用課件演示x+3個方塊=9個方塊,提問:“如果要稱出x有多少塊,改怎麼辦?”,引導學生思考,只要將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天平仍平衡,得到一個x相當於6個方塊,從而得到x=6。

你能把稱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大部分學生快速的寫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於是我問:為什麼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3,而不減去其它數呢?學生沉默,終於有兩雙小手舉起來了,“為了得到一個x得多少”,我又強調了一遍,我們的目標是求一個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餘的3減去。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除以或乘上同一個不為0的數,方程兩邊仍然相等。另外我還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關係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

在做練習時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在解方程的時候,還是運用了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只有個別學生懂得運用等式的性質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在講授“解方程”定義概念時,我主要從教材思想出發,通過讓學生説出採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過程叫解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了等式的性質和解形如a+x=b x — a =b ax=bx÷a =b這樣的一般方程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成功之處:如何解決形如a — x =b a÷x =b這樣的特殊方程,關鍵是啟發學生思考,根據哪一條等式性質,怎樣將新的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的舊的問題。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試做看看遇到了什麼樣的.難題,部分學生髮現20—x=9解:20—x—20=9—20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了方程右邊不夠減的情況,方程左邊是“—x”。正當學生無從下手,不知所措的情形下,啟發學生當我們遇到新問題時怎麼解決呢?學生會想到聯繫前面學習的舊知識來解決,那你認為應該把這樣的減法方程轉化為什麼運算的方程呢?學生很容易想到把這樣的減法方程轉化為加法方程就可以解決新問題,接着教師再緊跟着啟發學生,如何根據我們學過的知識進行轉化呢?

通過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可以根據等式的性質進行轉化,從而得出:20—x=9在解決特殊方程的過程中,學生有的解:20—x+x=9+x還想到利用加減法之間的關係來解決,直20=9+x接得出9+x=20也是可以的,肯定學生的9+x =20思考方法的合理性,但是也要告訴學生,9+x—9 =20—9這樣的思考方法到了中學解決更加複雜X=11的方程就無能為力了,為了使國小和中學的知識能更好的銜接,我們重點應用等式的性質把特殊方程轉化為一般方程,然後依據一般方程的方法解決問題。不足之處:在練習中出現個別學生不注意觀察方程是一般方程還是特殊方程,導致出錯。再教設計:重點強化特殊方程的特點,讓學生在解方程的過程中首先要觀察方程的特點,然後採取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12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學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這樣就能從真正意義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義,進而學會解方程,還能使之與中學的移項解方程建立起聯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現象,悟出等式的性質變化。

1、在學習中,我以天平的平衡來呈現等式的性質,學生能直觀形象的理解性質,平衡的條件是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體到方程中應用起來學生感覺比較抽象,我引導學生在反覆操作中理解加、減一個數的目的和依據。

我在天平的左側放5克砝碼,右側也放5克砝碼。(拋磚引玉)

2、學生親自動手反覆不斷的進行操作。(學生動手操作)

在此基礎上,我再做進一步的引導。

活動是獲取真知的有效途徑,通過以上的活動,學生可以很順利地得出結果:天平的兩側都加上相同的質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師:請同學們都想一想,如果天平兩側都減去相同的質量,天平會出現什麼現象?你能列出幾個這樣的方程嗎?(學生同桌之間通過充分地交流,反饋交流結果,學生得知,如果我們把天平作為一個等式(當天平平衡時)的話,等式的兩邊都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通過引導,學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質。最後我們通過學生自己的整理和總結,把以上發現的性質合二為一。得出:等式的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等式性質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課堂上學生對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們原有的經驗中更喜歡用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來解,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優越性,從而養成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習慣。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其實學生是非常主動的,他們總覺得天平能啟發着他們去解決這麼神奇的方程,孩子們對方程都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好奇心。

告訴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熟練以後特別快。同時強調書寫格式。通過教學,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學生能解決簡單的方程,但我認為利用等式性質解方程的方法單一化,內容雖少問題很多。其表現在: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66—2方程=30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方程在後面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方程在後面的方程嗎?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説,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方程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方程,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方程在後面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方程在後面這樣方程的出現等等。因此,我乾脆就又把原來的老方法交給同學們,以便備用或請他們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解題方法。

3、我個人認為:現行教材的某些地方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13

記得我以前上學的時候,解最簡單的方程的方式是這樣的:比如方程+5=8就是方程=8-5,方程=3。那時覺得很好懂,但是現在五年級課本上是這樣的:方程+5=8,方程+5-5=8-5,方程=3。看起來比較複雜。開始接觸到這個課程時看到教材例題中的解法感覺很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新課程的“解方程”教學要“繞遠路”?如果單單從簡單的加減乘除的方程來看,第一種方法無疑是簡單易懂而且步驟少,而第二種方法就相對複雜了。那教材這樣改的目的是什麼呢?深入研究教參後我體會很深,明白了新課程數學教學要“瞻前顧後”的道理。

新課程的改革,更加註重知識的遷移和聯繫,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説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學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決的,學生只要掌握了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減數=被減數-差,被減數=差+減數,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這些關係式,不管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方程都可以用這些關係式去解。而我們新教材卻完全不是這種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即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不變,和等式的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0除外),等式不變進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規律教學得到位,這樣就能把等式性質掌握好,等式性質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來也有規律可循了。於是,我在教學時充分地利用天平實物以及課件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規律,從而順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質。這樣在解簡易方程時學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數加(或減)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減(或加)同一個數,未知數乘(或除)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除(或乘)同一個數即可。一般不會出現運算符號弄錯的現象了。所以雖然複雜,但是更容易掌握。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14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現象,悟出等式的性質變化。

在學習中,我以多媒體中天平的平衡來呈現等式的性質,學生能直觀形象的理解性質,平衡的條件是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體到方程中應用起來學生感覺活動是獲取真知的有效途徑,通過以上的活動,學生可以很順利地得出結果:天平的兩側都加上相同的質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質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課堂上學生對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們原有的經驗中更喜歡用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來解,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優越性,從而養成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習慣。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其實學生是非常主動的,他們總覺得天平能啟發着他們去解決這麼神奇的方程,孩子們對方程都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好奇心。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説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説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但是也讓我感到了許多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 24÷X =6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X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X在後面的方程,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説,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出現等等。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15

關於“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教學設計花了我很長的時間,設計了多個方案,想在”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形成方面給予同學更多的空間,也用幾何畫板做了幾個課件,但覺得不是非常理想,以至於到了上課的時間仍舊沒有滿意的結果。但由於備課的時間還是非常的充分的,上課還是比較遊刃有餘的。但上是上了,感覺還是有點不爽。

其一,對”傾斜角“概念的形成過程的教學過程中,發現普通班和重點班在表達能力上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當問到”經過一個定點的直線有什麼聯繫和區別時?”普通班所花的時間明顯要比重點班多,但這也表明自己的問題設計還缺乏針對性。如果按照“平面上任意一點--->做直線(3條以上)---->説明區別和聯繫--->加上直角座標系---->説明區別和聯繫”的`順序來設計問題,回答起來可能難度更低一點,同時也更加突出直角座標系的作用。

其二,對通過的直線的斜率的求解教學,通過給出實際問題,引出疑問引起大家的思考的方式會更加自然一些。比如,一開始便推出“比較過點A(1,1),B(3,4)的直線和通過點A(1,1),C(3,4.1)的直線”的斜率的大小”,然後得到直觀的感受:直線的斜率和直線上任意兩個點的座標有關係。再推導本問題中的兩條直線的斜率公式,最後得到一般的公式。

其三,”不是所有的直線都有斜率”以及斜率公式具備特定前提條件,在學習之處,要指出,但不要過分強調,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夠逐步完善,知識能力螺旋上升。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16

在本章節中,學生將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建立直線的代數方程,運用代數方法研究它們的幾何性質。 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思路清晰,可以充分運用各種公式解題,解題方法自然。但是,代數方法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運算量大,解題過程繁瑣,結果容易出錯”等等,無疑也影響了解題的質量及效率。新課程理念強調:公式教學,不僅要重視公式的應用,教師更要充分展示公式的背景,與學生一道經歷公式的形成過程,同時在應用中鞏固公式。在推導公式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推導中所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從中學會學習,樂於學習。

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函數圖像及其解析式和曲線及方程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概念上還是比較模糊的。國中講直線,是將其視為一次函數,它的解析式是y = kx + b,圖像是一條直線;高中講直線,是將其視為一條平面曲線(更確切地講是點的軌跡),它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而y = kx + b只是直線方程的一種形式。作為函數解析式的y = kx + b,x是自變量,y是因變量,只有當自變量x的值取定,因變量y的值才能確定,它們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而作為直線方程的`y = kx + b,x和y是直線上動點的橫座標和縱座標,它們的地位是平等的。函數的解析式一定可以轉化為曲線的方程,但曲線的方程卻不一定能夠轉化為函數的解析式。

對直線的方程的教學應該強調,直線的方程有5種形式,要用哪種形式是與已知條件相關的。並且在教學中一定要強調每種形式的適用範圍,以防漏解。

直線的斜率也是學生容易忽略的地方,解題時容易不對斜率討論而求解,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在教學中要反覆強調的。

藉助直線的方程來研究直線的位置關係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數與形的結合,方程與圖像的結合,是解析幾何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學中應反覆強調方程中的哪些量與圖像中的哪些性質相吻合,學生可以在數與形之間靈活的轉化,那麼解析幾何學起來就輕鬆多了。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17

1.認知基礎的“頑固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熟練地掌握某種法則以後,往往就很難從另一種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也就不容易順利地實現由“過程”向“對象”的轉變。在一至四年級,學生都是根據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做計算的,它既是學生十分熟悉的運算規律,同時又為新知的學習提供了合適的基礎。方程是把已知和未知看作同等的地位,一樣參與運算,從這個角度去看,當然也可以運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做。而且,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是先入為主、根深蒂固的,具有相對的“頑固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排斥新學的等式的性質,導致思維的“過早封閉”。因此,大多數學生這樣做也就可以理解了。

2.兩種方法形式上的相似引發學生思維的惰性

第一種方法書寫較少,形式簡單。第二種方法從表面看,顯得煩瑣、麻煩,而且方程左邊的“40x÷40”可以直接簡寫成“x”,這樣從表面上看就和第一種方法一樣了。根據已有的經驗已經能夠正確地解方程了,何必又多此一舉,再去理解、掌握等式的性質呢?學生形成思維惰性,就不會再去深究思路和觀念的.不同,更不會創新解法。

方程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學生深刻認識到: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看似麻煩,實則簡單,不須思考各部分之間的關係。這時,教師再適時介紹教材之所以這樣編排是為了中國小方程解法的銜接,使學生認識到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必要性,觀念得以更新、深化。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18

教材是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通過天平遊戲,探索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等式兩邊都乘一個數(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質。利用探索發現的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如求出y+8=10中的未知數y。教材呈現了兩種思路。一種是學生直接想“?+8=10”,從而得出答案。另一種是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即“方程的兩邊都減8”的方法。y+8-8=10-8,y=2。這樣解方程,剛開始時,為了學生理解方便,等號左邊的“+8-8”都要寫出來,會比較麻煩,也容易出錯。《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激發了我對解方程這課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解讀和探討,因此,在學生理解了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後,我又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自主探索,找出不同的解題方法。

學生經歷了獨立思考,掌握的.知識才更深刻、更透徹。久而久之,將促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學生的方法整理後,我又適時給學生提供了另外兩種解方程的方法,利用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解方程和通過移項來解方程。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19

本課為人教版第四單元教學內容,本教材解方程方法利用了天平平衡的原理,採用了等式的性質來教學解方程。形如x±a=b一類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一學生很容易解決,形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二學生也很容易解決。但行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學生就無從下手了,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解決問題時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我就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覺得迴避這兩類問題不是很好的方法,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如:一共有128人平均分成Х組,每組8人,學生們都不假思索地列出了128÷x=8,但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學生就不會解,但你也不能説這個方程列錯了呀。

因此我當有學生列了a-x=b或a÷x=b的方程時,我藉機教了利用算術思路解方程(被減數=差+減數,被除數=商xx除數)介紹老闆教材的解方程的.方法。基礎好的孩子就容易接受新的方法,而基礎差的孩子就還是無法解答此類問題。

另外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後,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因為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於簡單的方程,尚沒什麼,但對一些稍複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看來教材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來解簡易方程也是存在着一些問題,不知各位老師有什麼好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請不吝賜教!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20

《式與方程》這節課的內容有兩點,一是用字母表示數,二是列方程解決簡單問題。目標有三點:一是經歷回顧和整理式與方程有關知識的過程;二是會用解決簡單問題;三是感受式與方程在解決問題中的價值,培養初步的代數思想。教學中為避免學生的這種厭煩情緒,我對這節課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前佈置學生預習作業:

1、什麼是方程?什麼是等式?

2、等式與方程有什麼關係?

3、用字母表示數時應該注意點什麼?

4、列方程解應用題的解題步驟有哪些?這些純粹是概念性的敍述,讓學生在課前整理羅列並做簡單的.記憶,目的在於防止課堂上出現學習障礙。

在複習“用字母表示數”中,結合課前預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小組比賽形式,通過一些填空及判斷、選擇題的練習,複習檢測學生這部分內容的掌握程度。進一步對這些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從課堂情況來看學生的參與性廣,積極性高,而且對這部分內容掌握不錯。

重點我放在了“方程”上,在複習“方程”時,除了複習方程的意義、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外,還在解方程時突出檢驗的重要性,在列方程解決問題時突出書寫格式和檢驗方法,並結合教材提供的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了解一般哪些實際問題適合列方程解答。並且補充了很多較實用的配套練習,不過由於習題量有點多,課上時間沒有完成,這是在以後教學中應注意的一點,練習不但要形式多樣,而且要精煉。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21

《簡易方程》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國小階段第一次系統接觸代數知識。這一單元學生掌握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他們國中代數知識的學習。因此,我將其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簡易方程》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知識,也是這冊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本單元的內容分為兩節,第一節的主要內容是用字母表示數、表示運算定律、計算公式和數量關係。第二節的主要內容是方程的意義,等式的基本性質和解簡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很多時候,遇到稍複雜的題,列算式解決時,解題思路常常迂迴曲折,很難理解,而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解題思路往往直截了當,降低了思維難度,它讓學生從一個簡單的思路——找相等關係來解題。所以説,這個單元的知識如何教好,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塊,用字母表示數是學生學習代數初步知識的起步。在教學這一部分知識時,要注重學生對數量關係的理解,也就是説要加強學生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的訓練。所以,在這裏一定要向學生強調並反覆練習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讓學生明白以往學習的所有數量關係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中都能用到。體會到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數量關係和以前是一樣的,只是現在用符號來代替數字了。

第二塊,解方程和列方程解決問題。要根據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普通方程學生解起來問題不大,比多比少的方程,學生錯誤率還是滿多的,我要求學生圈出多、少關鍵字,誰和誰比劃出來,寫上誰大誰小。“稍複雜方程”把“寫關係式”作為教學的重點,耐心地引導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根據題意寫關係式,但好幾個同學接受起來仍有困難,就算寫出了關係式,仍不會列方程,或是寫的關係式與列的方程根本是兩碼事。如何用稍複雜的方程來解決實際問題仍是本單元教學的薄弱點。

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尤其是解方程,所以教學要慢慢來,不用急,有些孩子慢慢來就會了。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22

北京是神聖的,是令人嚮往的,是孩子們熟悉的,也是遙遠的、陌生的。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和它國際化、現代化的氣息,是缺少生活閲歷,生活在小城市的學生所難以體會的.。課文的第2段介紹的是北京的古蹟——天安門,而3、4段則介紹北京的交通、綠化等比較現代化的東西,在教學過程中,我便把“朗讀指導”與“美景展示”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課件欣賞美麗的北京的同時,再讀相關文字,做到“圖文並茂”,使學生對北京的認識由抽象到直觀,由表象到內化。這樣就能更好的“讀”,更深透的“悟”。

遵循語文教學的原則。從整體—部分—整體。在課前我先播放了一段北京的美景視頻短片,讓學生整體感知北京的美,然後再以旅遊的形式引導學生逐步去感知天安門、柏油馬路、立交橋和其他的名勝古蹟的美,最後讓學生回顧全文,感受北京的美,從心底發出讚歎:北京真美呀!我們愛北京!我們愛祖國的首都!就這樣遵循從整體—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原則,也遵循了低年級學生對事物認識、瞭解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23

《解方程》這部分內容,是數與代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代數”教學的起始單元,對於滲透與發展學生的代數思想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開課時,通過複習哪些是方程,鞏固方程的含義,為後面教學作鋪墊。

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説出推想過程,一邊板書,一邊指出解題的想法,然後着重講解檢驗的方法及書寫格式,並在後面的鞏固練習當中加入口答檢驗,根據課本上的“注意”強調説明雖然不要求每題都寫出檢驗,但都要口算進行檢驗,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出示概念時,先讓學生自學了概念。自學完概念後,應讓學生對兩概念講講自己的.理解,自己勾畫出重點字,然後才是教師對概念重點的強調,這樣更能區分兩概念不同的含義,對難點的突破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將易混易錯的地方,清楚理解後,明確兩概念的區別,這點在課上忽略了。

在後面的反饋練習時,因前面例題的格式講的還不夠明確,所以練習時有點反覆,但在後面的練習中學生已完全掌握。鞏固練習的層次很好,由易到難,對學生的學習有突破,學生完成的正確率也很高。

這節課整體來説我比較滿意,對於細節上的處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使教學更加嚴謹,也會更注意教材的研讀,爭取上一節完美的好課。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24

《方程》一課的現場教學活動。我覺得這節課中唯一的特點就是信任學生,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孩子同桌交流、小組交流,把各自的想法用式子表示出來,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

一、課前欠缺瞭解與交流

這節課就像吳老師説的那樣,太平淡,沒有激起孩子們的興趣,新課標中提到“數學概念的引入要情境化,要順其自然,而不能強加於人。”我感覺今天在進行每個環節的時候都是在牽着學生走,孩子提不起興趣,孩子們沒有進入到主動探索的狀態中。而且上課班級學生因為緊張,自尊心和自我意識特別強,大部分學生思考問題時,更願意多思考而少開口。也有不少學生認為課堂發言是出風頭,於是無論教師怎樣努力地鼓勵,即便是知道答案,他們也會隨大流,不願意去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當然還有部分學生存在一種害羞心理,害怕在別人面前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或者曾經有過挫折的體驗,擔心回答錯了會被同學和老師恥笑而羞於開口,更擔心會被老師看不起,而不願回答問題。我們只有瞭解學生的想法,才能想到解決辦法

二、沒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比如用字母引入未知數時,我問:“這裏有一些我們知道的數量,你能找到它嗎?”“還有一些不知道的數量是誰?”

“這些不知道的數量都可以用字母表示,你想到了哪些字母”

“比如我們可以用x表示櫻桃的質量,你能用數學式子來表示等量關係呢?”

“(板書:10=x+2)”

“10,x,2都代表了什麼?”

“只要把等量關係中的櫻桃的質量換成“x”,把已知的數量去掉單位換成數,10g換成10,2g換成2就可以了”

這節課因中小的孩子上課緊張、不愛回答問題,導致課堂上我害怕把課上砸了,對孩子的牽引太多了,學生在學習中只有擁有真正懂得學習主動權才能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索。

三、要把握課堂上點撥的時機

比如呈現了將等量關係中的未知數用字母x代替的基本方法後,孩子們基本用的都是x.應該在“這些不知道的數量都可以用字母表示,你想到了哪些字母?”這個問題後順勢引導通常情況下我們用x,y,z來表示未知數。

又如用式子表示情境中的等量關係之後,觀察這些式子的特點“它們有什麼共同點?”經過孩子的討論得出結論後,揭示了課題“像這樣的式子就是方程”又問“請你看着這些方程,結合他們的共同點用你自己的話説説什麼是方程?”,結果,四(1)班的孩子上課回答問題的孩子很少,老師經過多次啟發後,終於有一個孩子戰戰兢兢地舉起了手,這時是認識新知關鍵之處,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時,教師及時總結,例如找到方程的共同屬性之後,老師直接揭示概念,再出示課題。

在練習的環節,我出示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情境,由淺入深,層層鞏固,先是判斷,然後是看圖列方程,最後是根據文字列出相應的方程,由具體到抽象,不僅符合了孩子接受新知識的認知特點,而且讓孩子進一步體會到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加強對教材的研讀,弄明白教材的編寫意圖、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加強業務學習,增強課堂調控能力,更加準確的把握每一節課。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25

解析幾何的本質是用代數方法研究圖形的幾何性質,體現了數形結合的重要數學思想。在本章節中,學生將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建立直線的代數方程,運用代數方法研究它們的幾何性質.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思路清晰,可以充分運用各種公式解題,解題方法自然。但是,代數方法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運算量大,解題過程繁瑣,結果容易出錯”等等,無疑也影響了解題的質量及效率。新課程理念強調:公式教學,不僅要重視公式的應用,教師更要充分展示公式的背景,與學生一道經歷公式的形成過程,同時在應用中鞏固公式。在推導公式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推導中所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從中學會學習,樂於學習。

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函數圖像及其解析式和曲線及方程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概念上還是比較模糊的.國中講直線,是將其視為一次函數,它的解析式是y=kx+b,圖像是一條直線;高中講直線,是將其視為一條平面曲線(更確切地講是點的軌跡),它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而y=kx+b只是直線方程的一種形式.作為函數解析式的y=kx+b,x是自變量,y是因變量,只有當自變量x的值取定,因變量y的值才能確定,它們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而作為直線方程的y=kx+b,x和y是直線上動點的橫座標和縱座標,它們的地位是平等的.函數的解析式一定可以轉化為曲線的'方程,但曲線的方程卻不一定能夠轉化為函數的解析式.

對直線的方程的教學應該強調,直線的方程有5種形式,要用哪種形式是與已知條件相關的。並且在教學中一定要強調每種形式的適用範圍,以防漏解。

直線的斜率也是學生容易忽略的地方,解題時容易不對斜率討論而求解,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在教學中要反覆強調的。

藉助直線的方程來研究直線的位置關係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數與形的結合,方程與圖像的結合,是解析幾何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學中應反覆強調方程中的哪些量與圖像中的哪些性質相吻合,學生可以在數與形之間靈活的轉化,那麼解析幾何學起來就輕鬆多了。

方程意義教學反思 篇26

一、教學對象方面:

本節課面對的學生是文科班位於中等層次的班級。文科班的學生對於數學普遍存在畏難情緒,所以在教學設計之初就立足於從簡到難的思想,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有了從特殊化到一般化的,再從一般化到特殊化這樣兩個環節並且設計的數據都比較簡單易算,希望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並從中體會到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從課堂效果來看這個目的.基本達到,學生課堂反映較好,參與積極,氣氛熱烈。

二、教學內容方面:

本節課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掌握直線的點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直線是解析幾何部分最基礎的圖形,其方程形式有點斜式,斜截式,兩點式,截距式,一般式這五種形式。在這五種形式中出現最頻繁,最基本的就是點斜式和斜截式。所以對這兩種形式要做到能夠熟練的根據條件選擇合適的直線方程形式。在課堂中可以發現學生已經基本能夠達到這一點。但是也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如果直接提供一點一斜率,學生馬上能夠把直線方程的形式脱口而出。但是如果提供的是傾斜角,對傾斜角加以適當變化的話,部分學生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有些是對斜率公式的不熟悉,有些是對三角函數公式的不熟悉造成的。説明部分學生對於三角函數部分的內容基礎不紮實遺忘率較高,對於斜率和傾斜角的關係的理解還是存在疏漏之處,思維嚴密性需要提高。

三、教學改進:

第一需要繼續強化基本概念的教學,深化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可以通過一些小練習,如填空,選擇等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如課堂練習中的變式還是較好的一種方式。以變式這種方式更易於學生髮現問題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如果能夠讓學生自己加以適當的總結,老師再加點評,那效果會更好。不過這對課堂時間的控制要求較高,所以採用何種方式展開需要更多的思考。

第二需要設置梯度,逐步提高難度。由於本節課面對的對象,而且這是直線方程的第一節課,所以設置的內容還是簡單易懂的,但是以後的課程中難度要求還是需要逐步提高綜合應用能力,這需要在以後的課程中逐步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