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生活經驗

滇劇的特點有哪些藝術特徵

欄目: 生活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9.13K

滇劇是雲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雲南九十多個縣市的廣大地區和四川、貴州的部分地區。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滇劇的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滇劇的特點有哪些藝術特徵

  滇劇的特點

滇劇的表演藝術繼承和吸收了徽、漢、秦腔等劇種。雲南是多民族的省份,向有“民族藝術海洋”之稱,滇劇在發展過程中,長期在農村草台演出,吸收了民間藝術,具有民族鄉土特色。不少名藝人都有自己的絕招,如李少白飾《審潘洪》中的潘洪,能通過頭上紗帽的高低移位,表現出潘洪驚悸、焦急的複雜心情;花臉卜金山在《梅花簪》中飾禁子,只用一個鎖牢門的動作,使觀眾似乎聽見鎖簧入鎖的聲音,從而表現了他對犯人的同情和對官府的憤恨;又如名鬚生慄成之,他所扮演的《清風亭》中忠厚老實的張元秀,《馬房失火》中機智沉着的白槐,《四進士》中不畏權勢的宋士傑等角色,個個栩栩如生。尤其是《七星燈》中的孔明,唱工相當吃重,為了表現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必須越唱越衰,而身衰心不衰,慄成之都表演得恰到好處,被譽為“滇劇泰斗”。

滇劇的表演善於刻畫人物和富於生活氣息,如《牛皋扯旨》中的牛皋與陸文亮,《烤火下山》中的倪駿與尹碧蓮,都是通過具有豐富生活內容的動作,表現出人物矛盾的過程,體現角色的`思想感情。另一特點是語言生動,通俗流暢,具有漢族民間歌謠的風格,如《秦香蓮》一劇中的許多唱詞。

  滇劇的劇種分類

宜良滇劇

昆明市宜良縣滇劇演出的年代較早。據《曲靖地區戲曲志》記載,清末民初,宜良縣就有陳維純組建的滇劇班子,主要演摺子戲,也演出根據地方民間故事改編的條綱戲。由於演出活動較頻繁,就在當地培養了一大批滇劇藝人。1953年,宜良成立了“協興滇劇社”,把一些分散在民間的滇劇藝人吸收入社。1955年,宜良的滇劇班子合併於曲靖地區滇劇團,在宜良成立了曲靖地區滇劇團一隊。1959年,宜良在滇劇一隊的基礎上成立了宜良縣滇劇團,雲南省著名滇劇演員彭國珍、竹八音、小八音、戚少斌及琴師殷質泰等都曾是該團早期的骨幹。

1967年,宜良縣滇劇團解散。1979年,以宜良縣文藝宣傳隊為基礎恢復了滇劇團,不但招回了一部分滇劇老藝人,還吸收了一批年輕演員,演出了滇劇連台本戲《狸貓換太子》、《七俠五義》、《三姐下凡》、《楊家將》、《樊梨花》等,觀眾十分踴躍,滇劇演出日益興盛。1975年後,宜良縣滇劇團創作了歷史劇《天波潮》、《穿袈裟的軍人》等劇目,參加曲靖地區文藝匯演並獲獎。後來又創作了民間故事劇《兔仙救龍記》、現代劇《野菊花》、《綠林新傳奇》等劇目,在昆明戲劇匯演中均獲獎。

鳳慶滇劇

臨滄市鳳慶縣滇劇歷史悠久,有史可考的最早傳入時間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劉金玉的“天慶班”到該地演出,受到當地羣眾的喜愛,後產生了一批滇劇票友。一些地方官紳等籌款建戲台購戲裝,組織演出,並不斷邀請滇劇班和著名演員演出了許多滇劇劇目,滇劇在鳳慶的演出活動影響增大,流佈更廣。在此過程中產生了一批有一定造詣的當地票友,生、旦、淨、醜都有,有的還搭班下海,以演出滇劇為生。1933年成立第一個業餘滇劇社“尚友社”,所演劇本大多為1935年由務本堂、雲南大新書店、瑞華書局出版的《滇劇大觀》、《新滇劇》、《滇劇曲譜》等,並移植了一些川劇劇目。抗戰期間,“尚友社”多次募捐義演《木蘭從軍》、《蘇武牧羊》、《岳飛傳》等劇目,所得收入全部捐給前方或災區,受到當時的省政府表彰。1953年順寧滇劇團成立,後改為鳳慶滇劇團。

經過多年演出實踐,鳳慶滇劇團已基本形成一支行當齊全,陣容整齊,唱、念、做、打各具風格,有一定影響的滇劇演出隊伍,在保留傳統劇目的同時,為改革滇劇唱腔作出了貢獻。如趙興仁創出的“反絲絃”、“反二黃”及融“襄陽”、“胡琴”、“絲絃”和雜牌小調為一體的“五音聯蟬”,豐富發展了滇劇唱腔。在演繹好移植劇目的同時,產生了一批諸如《夜梅》、《雙冤案》、《生日蛋糕》、《借嫁粧》、《陽雀叫醒夢中人》、《湧金烈火》、《心願》、《對象》、《金秋宴》、《蜂王選婿》等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原創劇目,參加過省級匯演並獲獎,培養了一批有一定影響的表演者和劇作者。

由於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加上文化消費的多元化,該縣滇劇團於1990年解散後,已很少演滇劇,但不少業餘愛好者和民間藝人仍然在節假日或紅白喜事等場合,組織一些圍鼓演唱“板凳戲”。

  滇劇的藝術基礎

滇劇在雲南民間廣泛流行,擁有眾多玩友、票友。不少文人學士也是滇劇愛好者,由於他們的參與,對滇劇劇本的創作、加工,聲腔和表演藝術的提高、改進起了很大的作用。雲南原住居民人數最多的白族和彝族,有本主和土主崇拜習俗,各村寨都有本主廟或土主廟,廟內均有戲台。每年春節以後至農曆三月農事輕閒,便成了廟會的集中時期,幾乎村村都要輪流唱戲,各戲班都生意興隆。但是唱戲的演員更多的還是普通羣眾中的業餘愛好者,開戲之前數週都要先請戲師傅到村中教戲。

劍川文人趙師程(趙藩之父)有《社戲曲》一詩對春社演鄉戲有形象生動的描述:“南村北村同賽神,大男中男粉墨新。大男昂長扮項羽,中男學扮虞美人。下台不除紫巾岸,收場不洗翠眉頻。但逢相識拉拉次,肥肉大酒歡良辰。明年多收十鬥麥,為君再把粉墨勻。”由此可見滇劇具有廣泛的羣眾基礎。雲南許多地方都有羣眾性自發組織的鄉戲班,平時常有數人相聚,拉起二胡、打開鑼鼓清唱的“打圍鼓”活動,茶館是開展這一活動的主要地點。

一些滇劇特有的劇目在藝術上有濃郁的雲南地方色彩,在內容上也強烈地反映雲南的社會狀況。1884年中法戰爭,帝國主義侵略的觸角已直接伸向雲南,全省民眾羣情激昂,護路、護礦,維護國家主權的鬥爭逢勃開展,繼之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亦得到雲南志士的積極響應,滇劇成了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重要手段。為適應民主革命形成的發展,便產生了滇劇改良活動,一批反映雲南歷史和現實題材的劇目出現。

Tags:滇劇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