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生活經驗

牛蛙的常見病及防治方法

欄目: 生活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2.86W

牛蛙現在已經成為蛙類養殖中最重要的其中一種。在養殖牛蛙時,會遇到各種常見蛙病。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牛蛙常見蛙病症狀,希望對你有幫助。

牛蛙的常見病及防治方法
  牛蛙常見蛙病:暴發性出血敗血症

1、病症:發病蝌蚪腹部有明顯的紅色出血點,咽部及肛門四周的出血現象更為明顯,重症時,體表出現幾近透明的潰瘍斑,眼球突出、充血,時有爛尾現象,鰓因失血而呈灰白色,腹部鼓脹,腹水嚴重,肝、腸明顯充血,死亡前有在水面打轉的現象。

2、病因:水質惡化,放養密度過高是引發該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原目前尚不清楚。

3、危害:該病的發生表現為暴發性,且傳染性極強。發病時間為5月中旬至9月下旬,水温一般在20℃以上。牛蛙蝌蚪從發病到死亡只有2-3天,嚴重者可在一週內使整個蛙場的蝌蚪全部死盡。主要危害對象是蝌蚪,以變態期內的蝌蚪發病死亡尤為嚴重,幼蛙也時有發生該病。此病1995年呈暴發性流行,從對海鹽縣官塘的近千畝養殖池的調查顯示,約有80%的春季蝌蚪暴發了該病,死亡率達60-100%,危害極為嚴重。

4、防治對策:該病因具暴發性、病期短的特點,目前尚無顯著療效的治療藥物。減少該病的損失應以預防為主:

(1)蝌蚪池在放養前應清池。清池的藥物可用生石灰(50-100ppm)、蛙消安(10ppm)、強氯精(3-5ppm)等。

(2)加強管理,做好場地的清潔消毒工作。各養殖池的進排水應獨立分開,工具在用前用後要消毒。蝌蚪入池前用20ppm的高錳酸鉀進行消毒,杜絕外來病原的傳染。

(3)定期換水,保持水質良好;合理放養密養,減少發病機會。

(4)在蝌蚪飼料中定期添加一些藥物如“蛙用碘”、“SMZ”及“先鋒黴素”等,池水用2-3ppm的高錳酸鉀與乙酸的混合液消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牛蛙常見蛙病:爛皮病

1、病症:該病初發時,牛蛙的背部皮膚失去光澤並出現白斑,之後,表皮脱落並開始潰爛,露出背肌,爛斑四周呈灰白色,病重時,可擴展到四肢。蛙眼瞳孔病初時出現粒狀突起,逐漸發白,直至形成一層白色脂膜覆蓋在眼球表面。病蛙初時尚能行動,重症時則拒食不動,直至死亡。牛蛙病後至死亡時間根據蛙體大小而長短不一,一般4-15天,長者可達一月以上。

2、病因:引發該病的原因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營養不平衡。投喂的飼料單一,飼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尤其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缺乏是誘發該病的重要原因。 (2)外表受損,導致細菌及真菌的繼發感染。 (3)原發性細菌感染。醋酸鈣不動桿菌是主要病原之一。

3、危害:該病好發於150克以下的小蛙,剛完成變態後的幼蛙發病率更高。時間一般為4-9月,春秋兩季是發病的高峯時間。有發病快、病期長的特點。發病率在20-50%之間,單純以蠶蛹為飼料的養蛙地區發病率更高。病死率通常在30-70%,高時可達90%以上。

4、防治方法:

(1)在蝌蚪變態前期進行強化培養,飼料中適當添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D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如鈣、磷、碘等,不僅能提高蝌蚪的變態成活率,而且可使變態後的幼蛙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

(2)定期換水,改善養殖環境,並對養殖場作定期藥物消毒。消毒用藥一般為高錳酸鉀、蛙消安、生石灰、孔雀石綠等。

(3)在幼蛙飼料中添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D,並努力保持飼料的新鮮和多樣化,使蛙的營養攝入保持平衡。

(4)藥物治療。若以“蛙消安”4-5ppm對病蛙池潑灑消毒,用藥兩次,4天后病情可得到控制;用3ppm的.高錳酸鉀與冰醋酸合劑全池潑灑的方法,可使病蛙停止死亡,病輕者恢復健康。

  牛蛙常見蛙病:腦膜炎

1、病症:病原為腦膜炎敗血黃桿菌。當水質惡化,水温度化較大時易發此病,主要危害對象是100克以上的成蛙。病期集中在7~10月份,具有病期長,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的特點,最高死亡率可達90%以上,危害極為嚴重。

病蛙膚色發黑,厭食,其典型臨牀症狀為脖子歪斜朝向一邊,身體失去平衡,在水中流動時表現為腹部朝上並打轉,解剖觀察,病蛙的肝、腎、腸等均有充血現象。

2、病因:受細菌感染所致。主要病原菌為腦膜敗血黃桿菌。

3、危害:該病最早在上海發現,1994、1995年間在嘉興、湖州等相繼發生。其危害的主要對象是100克以上的大蛙,傳染性很強,發病時間一般在7-10月份,水温20℃以上。牛蛙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因水温高低而有不同,一般4-7天,温度低時則可延長到15天以上。1994年,湖州千金鄉約400畝蛙池中有40%以上的蛙感染了該病,死亡在40-90%之間。

4、防治方法:

(1)對蛙池作定期藥物消毒,定期換水。消毒用藥可參考使用如“強力殺菌消毒劑”、“高錳酸鉀與乙酸混合劑”等。

(2)在飼料中拌入“蛙病寧II號”藥物,對該病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3)SMZ、蛙病寧等藥物對該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牛蛙常見蛙病:紅腿病

1、病症:

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該細菌在水體廣泛存在,當蛙的養殖密度過高或皮膚受傷時,會因其而導致紅腿病。主要表現為後肢紅腫,皮下出血,嚴重時後腿肌肉衝血呈紫色,且全身肌肉充血,病蛙行動遲緩,食慾下降。病蛙腹部及大腿內側皮下點狀出血,病重時,腿部肌肉明顯充血。常與“腸胃炎”等病併發。

2、病因:水質惡化,放養密度過高是誘發該病的重要條件。主要病原為嗜水氣單孢菌和不動桿菌。

3、危害:該病的病期較長,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此病,主要發病季節在5-10月份。寧波等沿海地區發病較高,如是幹法越冬,則在越冬期間也發生該病。紅腿病的發病率一般為20-30%,病死率在20-50%之間,高者可達80%以上。

4、 防治方法: (1)定期換水,使池水保持清潔。 (2)適當控制放養密度,隨着牛蛙的生長,應根據池大小、水温高低和牛蛙規格及時分養,調整放養密度。 (3)水體用 3ppm的高錳酸鉀或4ppm的“蛙消安"消毒,對該病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4)在蛙飼料中拌入“蛙病寧”、“SMZ”等藥物投喂,對病蛙有較好的療效。

5、治療:①水體用0.5微克三氯異氰素或1微克漂白劑消毒;②在水體消毒的同時,在蛙餌料中拌入藥物。可選用複方新諾明,每千克蛙第一天用50毫克,第2~7天藥量減半;或用氟哌酸每千克蛙每天30毫克,連用4~5天;③病蛙用3~5%的鹽水浸泡20~30分鐘,效果良好;④用“蛙病寧”拌飼投喂可取得明顯療效。

  牛蛙常見蛙病:肝炎(O氏病)

1、病症:病原為鏈球菌。長期不清池消毒,水質條件差,是誘發該病的主要原因。蛙發病時外表無明顯症狀,僅表現為體色呈灰黑色,失去原有光澤,活動及攝食均正常,一旦停食則很快死亡。病死蛙多集中在陰濕的叢中或食台上。病蛙臨死前頭部低垂,口吐黏液。黏液中常拌有血絲,故在病死蛙周圍常有一灘淡紅色黏液,並常拌有舌頭露出口腔的現象,機體癱軟如稀泥。解剖可見病蛙肝部嚴重病變,或充血呈紫紅色,或失血呈灰白色;腸道失血呈白色,少量可見紫色充血;膽汁濃,呈墨綠色;腸回縮入胃中,呈結套狀。

患病牛蛙外表無明顯症狀,僅表現為體色失去光澤,呈灰黑色。一旦發病,牛蛙很快停食,病蛙伏於草叢等陰濕處,四肢無力,肌體癱軟如一團稀泥,口腔時或有含血絲的粘粹吐出,並常伴有舌頭從口腔中吐出的現象。解剖觀察,病時肝臟嚴重色變,或失血呈灰白色,或嚴重充血而成紫黑色。膽汁濃而成墨綠色。腸、胃內無食物,僅有少量粘液,並有腸段套進胃中的現象。

2、病因:由細菌感染所致。蛙池長期不清池,水質惡化引發該病的重要因素。

3、流行及危害:該病臨牀表現為急性,傳染性極強。發病時間為每年的5-9月,而以春、秋兩季發病較多,主要危害對象是150克以上的成蛙。牛蛙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一般為2-3天,死亡率極高。1992年在台州椒江郊區的近三百畝成蛙養殖池中,約有60%的蛙池發生了該病;1995年,廣德邱村地區的600餘畝蛙池,有70%以上的面積發病。兩地的牛蛙病死率均在60-90%之間,危害極大。 4、防治方法:預防是減少該病損失的主要手段,可參考採用以下措施:

(1)牛蛙在放養前應對蛙池作徹底的清塘消毒,尤其是已養過幾年牛蛙的老池則更應做到這一點。

(2)在養殖過程中應加管理,定期換水,使牛蛙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蛙場及食場應經常用藥物消毒,藥物可選用“魚蝦寧”、“蛙消安”、“生石灰”等。

(3)杜絕投喂變質飼料,飼料應新鮮和多樣化。所有因病死亡的魚、蝦、河蚌以及其他動物均不能作為牛蛙的飼料。

(4)在選購蛙種時,應極力避免將病蛙帶入自己的養殖場中。牛蛙入池前應進行體外消毒,消毒方法一般為20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0分鐘。

(5)養殖場中應備有消毒池或缸,工具使用前後要及時消毒,並避免工具的交叉使用和借用。

(6)牛蛙如出現病情,則應及時撈出病蛙和死蛙進行消毒處理,發病池用“蛙消安”或“蛙安粉”作全池潑灑消毒。

(7)病蛙池用“蛙肝寧”拌飼投喂,結合消毒劑水體消毒,可有效控制該病。

  牛蛙常見蛙病:腸胃炎

1、症狀:病原為腸型點狀氣單胞菌。飼養管理不當,時飽時飢,或池水不夠清潔,牛蛙吞食腐敗變質的飼料,是誘發該病的主要原因。病蛙體虛乏力,行動遲緩,食慾消失,縮頭弓背,解剖可見病體腸內少量或無食,多黏液,腸胃內壁有炎症。

2、預防:①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②不投腐敗變質餌料,對食台定期清掃和消毒,並儘可能馴化蛙到陸地攝食;③池水每隔半月用漂白劑1微克或生石灰30微克消毒。

3、治療:①池水用0.3~0.5微克三氯異氰尿酸或2ppm“蛙消安”,一天一次,隔天再用一次;②每千克病蛙用1.6克“病蛙寧”拌飼投喂。

  牛蛙常見蛙病:腹水病

1、病症:蝌蚪腹部膨脹,嚴重腹水是此病的主要病症。解剖可見腸內充氣明顯,後腸近肛門處時有結節狀阻塞物,肝、膽等無明顯變化。蝌蚪病後,活動明顯減弱,食量減少。

2、病因:引發該病的病原不詳,在病蝌蚪的肝組織中分離不到細菌。

3、流行及危害:腹水病的危害對象為蝌蚪,經調查比較,越冬後的上年秋季蝌蚪發病率明顯高於當年春季蝌蚪。該病多發於春夏季(4-8月),水温20℃以上,有很強的傳染性,蝌蚪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通常為3-5天,個別池在一週內蝌蚪全部病死。1996年春,海鹽、湖州等地的蝌蚪幾乎同時發生該病,調查了湖州千金鎮約160畝蝌蚪養殖池,其中發生腹水病的有110畝,發病率為70%,蝌蚪的病死率一般在30-70%之間,高者達100%。 4、防治方法:控制該病應以預防為主。

(1)合理控制蝌蚪的放養密度,及時換水,使水質保持清新。

(2)不從發病地區引進蝌蚪,蝌蚪在放入池前用高錳酸鉀消毒。

(3)飼料應當浸泡後投喂,保證飼料多樣、適口和新鮮。

(4)發病後,對池水用PVP-碘1-2ppm消毒,同時在飼料中拌入先鋒黴素或PVP-碘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