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文學

隱者論散文隨筆

欄目: 文學 / 發佈於: / 人氣:2.61W

隱者,為便於理解分兩種情形説:道士和隱士。但往往隱士中有道士思想,道士中有隱士行徑。

隱者論散文隨筆

其一,道士居多,且有奇人,追求技能,與政治無關。隱者離凡塵而歸山野,擇奇地以闢洞天。其門人秉承鬼谷陰符之術,不問世事,修煉兩儀道法,研習奇門遁甲之術。待術成,能以己之念控敵之魂魄,輔以乾坤咒符之術蠱惑敵人,關注自身的潛能與力量,用意念去控制對手,傷敵以無形。

強大的傷害法術,隨時間的延續威力大增。同時擅長詛咒類且有無敵技能,單殺能力很突出。圖騰類的技能擴大了攻擊方式,還能限制對手的行動。

隱者,手中掌了令牌符文,讀懂了其中奧祕,凝聚併發出抵抗的邪惡力量,以暴制暴,以毒攻毒。傳説—御魂令牌,若能得其認可成為其主人,便能參破生命之奧祕,得無窮之力量。足以在瞬間給敵人造成致命傷害,讓對手的心志與身體受到雙重摺磨,從而拜倒或屈服在他們面前。

隱者行事詭異,充滿了神祕色彩,甚至連那些自認為了解他們的人也無法掌握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包括他本人。如果用一個字去描述他們,那就是個“奇”字。如此玄妙,是否屬實,尚無考據。

其二,有道士影子,不是道士,多於政治相關。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不仕、避世,歸隱,是其特點和歸宿。隱者卻反其道而行,時常隱匿於山林之中。據説,有擅射隱者之輩,所謂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殺敵於百步之外,來去自如。令人想起:“馬作的盧快,弓如霹靂驚”。

隱者,並非什麼都不做。老莊提倡無為,所謂出世哲學;儒家主張進取,倡導入世哲學,二者構成中國古代士大夫一種處世哲學;進則求取功名兼濟天下,退則隱居山林修身養性。所謂“隱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莊的無為思想是很對的,就儒家的進取思想來説似乎是相矛盾的。對世俗而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作多錯,少作少錯,不作不錯”。這有別於佛家道家的無為而治。

道家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強調無為才能無不為。所以無為而治,不是什麼也不做,兒時靠萬民自為來實現無為而為。佛教無為,與有為法相對。是不依因緣和合而成的不生不滅、無來無去、非彼非此的絕對。原本是涅盤的異名。大成佛教,尤其是中國,以無為法為諸法本體,與“法性”“真如”等為同一含義。

范曄《後漢書·逸民列傳》將隱士分為六種,蔣星煜《中國隱士名稱的研究》中列出:隱士、高士、處士、逸士、幽人、高人、處人、逸民、遺民、隱者、隱君子十一種。在《中國古代隱士稱謂考釋》一文中,作者增加了山人、隱人,居士,遺士,徵士五種,從政治、經濟、社會、精神生活四個方面,把十六種稱謂的隱士分為:真實,虛偽;有業,無業;孤僻的,交遊;養性,求知八種。分類法雖不是盡善盡美,但較科學。

中國的隱士在史上留名的不下萬人,聲望大一點的只有幾百人。皇甫謐的《高士傳》載晉以前的高士96人;清代高兆《續高士傳》載晉至明的高士143人,共計239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占人口比例中極小,但其影響不可低估,其中名聲大的有老子、葛洪、陸修靜、陶淵明、顧歡、潘師正、司馬承禎、杜光庭、孫思邈、李商隱、孟浩然、皮日休、陳摶、王庭筠、丘處機等。

以團隊名譽出現的隱士集團,諸如:晉代竹林七賢,南北朝的蓮社高賢,唐朝竹溪六逸,五代華山三高士,宋南山三友,多與“道”有點關係,後來出山不少。所以屬於下文提到的假隱,非真隱和曲隱。他們為中國文化史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中國隱士隱士生活不被看好,雖給人神祕之感,但不管在什麼朝代都被視為異類。尤其在今天,從意識形態的角度講,隱士生存的社會基礎發生了鉅變。但永遠也不會擔心其絕跡,只是人數在減少,形式在變化,對社會的貢獻尚不見端倪。據説,終南山裏還有隱修者,但他們只是修,僅為證明道教地仙的存在。不復以世事為心,不保累於職位,自尊高慕,崇尚其清虛之事。從他們清苦的生活可知,是無利可取。

隱士之所以形成,從主觀方面來説,完全是由於個人主義或失敗主義,這兩個因素的作祟。我倒覺得做隱士更需要勇氣。

真隱只為適性;曲隱是為了避開俗累;假隱要麼為了保全性命,要麼韜光養晦以待時機。都是生存方式的.選擇。後者有東山再起或一鳴驚人的期待。

一是,隱者中的假隱。隱藏一時,卧薪嚐膽。對未來有希求、盼望和期待。相對於真隱或曲隱較多。范蠡的急流勇退,為保全性命之必須,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脱離塵世迴歸自然的人,與特定政治環境和背景有關,是對生存方式無奈的選擇。因此卧薪嚐膽,以待時機者,相對居多。隱藏鋒芒,蓄積力量,以圖日後大展身手,為古人提倡推崇。

矜名不若逃名趣,練事何如省事閒。對隱者而言本身是不求名,更無所謂虛名了。所以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説法,即人的才華不可外露,宜深明韜光養晦之道。世故極深,避免了因親近朝廷或鋒芒外露而導致的嫉忌。三種資質被古人如此排序,深沉厚重為首,其次磊落豪雄,再次聰明才辯。今人未必苟同,也不是絕對科學,但從中可見深沉厚重之重要,並給人以啟發。

前者為內心修養,內涵深厚,淡定從容,周密審慎。其次為側重品行,有魄力,有感召力,光明坦蕩,義氣豪爽,揭竿而起,一呼百應。後者機智敏鋭,邏輯性強,語言機敏。現在從事律師之人,古代的説客屬於此類……三種資質各有千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不同條件、場合和對象,處理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階段,各有所側重,不是絕然分開,一個人是可以兼具氣不同的資質。

戰國蘇秦,能言善辯,巧舌如簧,憑三寸不爛之舌,掛上六國相印,可謂風光至極,但也正因為此,在政治鬥爭中被刺身亡顏回大智若愚才得以重用。東方朔詼諧幽默,能言善辯,算小智;擦言觀色,直言進諫,屬大智。可謂“智聖”卻不隱忍,而招人妒。雖被漢武帝欣賞,終不敢放置太高的位置,眼看公孫弘、司馬遷等或奉使出外,或郡國卿相。自己只是郎官,同郭守仁等隨侍左右,

二是,隱者中的真隱或曲隱,隱一世,為適性避俗。一個愚鈍之人本身無所謂隱,一個修省的人隱居不是在逃脱世俗,不過是在求得一種心理平靜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閒。晉嵇康、阮籍憤世嫉俗,行為孤僻乖張,與世俗相悖。長沮、桀溺春秋兩位隱士,不為國效力,不為民服務,一生才華交付黃土,自詡名士。

孔子主張“知其不可而為之”。曾國藩“濫觴初引一泓泉,流出蛟龍萬丈淵。從古精誠能破石,誰言精衞恨難填?”鋭意功名,意氣自豪,躊躇滿志。林則徐“知難而退,此保家、身之善謀,非人臣事君致身之道”。危難之處,鬱郁不得志之時,顯出身手,光爭日月,力挽狂飆。

古來聖賢多寂寞,不做“世外桃園”人,未必“惟有隱者留其名”。比之孔子等是否相形見絀,稍遜風騷。這本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見仁見智,各有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