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渴望生活》讀後感2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1.53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渴望生活》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渴望生活》讀後感2篇

《渴望生活》讀後感1

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我們生來就是孤單

不管你擁有什麼

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讓我再看你一眼

星空和黑夜

——《梵高先生》

看完《lust for life》(梵高傳:渴望生活,作者歐文·斯通),我忍不住淚流滿面,我被深深感動了。梵高的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我不善於看太苦情的書,本來以為這本書我會看不下去,但是我最後卻是一口氣讀完的。

1927年,美國人歐文·斯通24歲的時候在巴黎看了梵高畫展後萌生了為他寫傳記的想法,他追隨梵高的腳印採訪了很多當事人,26歲寫成這篇傳記,於1934年出版。他寫得很美,似乎梵高把貧困的日子過成了一首首詩和一幅幅畫。他説,除了他杜撰了對話,其他都是真實的。

這篇傳記的問世,也進一步提高了梵高的知名度。在這之前,梵高的畫雖然有他的弟媳婦喬安娜做推手舉辦了七次畫展,但只有在最後一次畫展後才算打開了一道門。後來,喬安娜整理了梵高和弟弟提奧的來往書信出版才稍微贏得一點知名度。

文森特·梵高出生在一個荷蘭的畫商世家,他父親是一個牧師,他的三個叔叔和一個弟弟是知名畫商,他的媽媽是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名媛。但是文森特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獲得成功,以致一直不能賺錢養活自己,也使得他深愛的兩個女孩都不肯嫁給他。更由於他同情窮人,甚至混跡於下層社會中,最後梵高被自己的階級徹底拋棄了,在家裏也被大家所嫌棄。幸虧他有個好兄弟提奧一直資助他,使得他能夠安心學畫和畫畫。

他就是這樣不和現實妥協,不被黯淡無光的生活所壓倒,在這樣被歧視的環境中生活着,每次別人問起他為什麼不能去賺錢養活自己,卻還要靠着弟弟來過活,他是這樣回答大家的:弟弟現在只是預支薪酬給他,他的畫全部歸於弟弟,弟弟會把那些畫賣掉的。儘管如此,他還是得不到任何人的諒解,除了他弟弟提奧。

其實他也渴望有個安定的家庭,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有個能幫助他料理生活的妻子,可以讓他能夠安心作畫,不用常常被貧困所迫而需要節衣縮食忍飢挨餓。

但是也有人説,要不是那些孤獨貧困的日子激發了他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激情,他就創作不出那些美麗的畫了。

最後也是因為弟弟提攜印象派畫師們的畫被老闆發現,老闆以他的收益日漸變差為由要他辭職,文森特知道後不無擔憂,因為弟弟除了負擔他,還要負擔弟媳婦和新生的侄子小文森特(對,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侄子),如果他失業了,真是天要塌下來了。再看看弟弟房間裏那些堆積如山賣不出去的畫,他就一點也不想再畫畫了。就是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下,文森特開槍自盡,倒在一望無際的麥田裏。

後來提奧並沒有得到哥哥那些畫所給他的收益,他在失去哥哥的悲傷中無法自拔,半年後也離開了人世。最後小文森特得到了那些畫,而他也一直沒有出賣畫作,即使他伯父的名聲越來越大。他在73歲的時候,因荷蘭政府提出收購梵高畫作,於是把他伯伯留在家裏的所有油畫和素描以及跟他父親的往來書信以600萬美元的打包價,全數給了荷蘭政府,條件是建一個博物館來收藏這些畫。當時小文森特的孫子要一副素描都不被允許。

也正是梵高的畫流通得少,所以價錢越來越高,他的'畫生前一名不文,身後卻到了天價,每一副畫都超過5000萬美元。

以下文字來自QianXue:

梵高的畫,為一切年輕的理想主義者所熱愛。他獨特的筆觸和色彩,痛苦而又熱烈地展示了我們的心靈悸動和渴求;並且,在他筆下的瑰麗星空中,梵高將這種悸動和渴求, 幻化成為永恆。

我們都曾是那理想主義的一代,熱愛梵高, 熱愛尼采,熱愛羅曼羅蘭。對於我們短暫的生命和我們所處的不盡如人意的時代,這實在是莫大的幸運。

以生活的黑暗,

畫下筆尖的燦爛。

看清世間磨難,

卻依舊熱愛它,

至美的靈魂,

至愛的梵高。

《渴望生活》讀後感2

一幅Stary Night使梵高以後印象派畫家的身份聞名於世。梵高生前籍籍無名,完全是憑着對藝術的熱愛和執着,在潦倒、誤解、疾病中堅持創作,為畫畫嘔心瀝血,甚至癲狂,在對藝術的痴迷中度過了他短暫的一生。

作者以梵高生活過的幾個城市為主線來展現一個偉大藝術家的一生,筆觸簡潔,較少抒情,但表達生動,情節推進連貫,通過文字深深地抓住了讀者的心,讓我拿起便欲罷不能。在讀的過程中,當我多次不自覺地長舒一口氣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心已經隨着梵高的經歷懸了很久。同時,梵高曲折的人生經歷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決定了這是一本能量密度很大的文學作品,在讀完整本書的那一刻,我竟產生了彷彿自己已經亢奮地“戰鬥”了很久的疲憊感。

書中描寫的梵高的兩段經歷讓我印象深刻。一是年輕的梵高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牧師,他經過刻苦學習後,終於得到一份為生存狀況慘無人道的煤礦工人佈道的工作;他通過自己的付出和虔誠,得到了煤礦工人的信任;就在越來越多的人在他的佈道下開始相信上帝的時候,忽然有一天,他意識到,所謂的信仰,其實對煤礦工人來説沒有任何意義,於是他放棄了他原本的堅持。二是梵高和一羣畫家朋友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籌備了一個“共產主義colony”,就在一切都已經就緒的時候,他意識到自己已經一個月沒有畫畫了,他忽然想到自己最初的、本真的理想是拿起畫筆成為一名真正的畫家,而不是一名為畫家服務的管理者,於是他解散了colony。

書中敍述的梵高的這兩次“斷舍離”,讀起來也讓人有幾分惋惜,畢竟梵高起初都以為他所做的事是正確的、值得的、有意義的,於是為之全心全意地努力和付出,尤其是在梵高認識到礦工所面臨的真正的問題和自己的.無能為力時,自己曾經的信仰被現實無情推翻,如同生命忽然被掏空,尚未熱愛畫畫的他一度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虛無。

梵高的這兩段經歷讓我想到了“沉沒成本”。我們常感歎“斷舍離”説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沉沒成本”的存在——我們常常不捨得放棄一段感情或一個目標,因為我們已經為它付出太多,哪怕明知它是錯的或是無法實現預期的,我們還是常常會猶豫、會糾結,有時還會自欺欺人地以為再堅持一下可能就會有奇蹟出現,其實是在浪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熱愛,儘管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很難有像藝術家一樣的狂熱,但我們仍會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在追求的過程中,我們要有梵高對藝術一樣執着和堅持,也要在方向發生偏離時有梵高一樣的“斷舍離”精神。正如同書中曼德斯告訴梵高:“你永遠不可能總是對任何事情都做到確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勇氣和力量去做你認為是正確的事。結果也許會證明你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這才是重要的。我們應當按照理智的最佳指令行事,然後任憑上帝對它的價值做出最終的判斷。……不要膽怯,要相信你的信念。”

另外摘錄兩句書中的原文:

“……倫勃朗實現了他所認定的生活目的,而這就使他感到欣慰。即使他的作品毫無價值,他作為畫家所取得的成就,也遠比他放棄自己的願望去做阿姆斯特丹最富有的商人要高出千百倍。……今天,倫勃朗的作品給全世界帶來的藝術享受全部都是無償的……他死去時,他的一生堪稱是完美成功的一生……重要的是他忠實於自己的理想並且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的品質,而不是他的作品的優劣。”

“生活本身有時也是一幅上面什麼都沒有的、茫然無際、使人沮喪失望的空白麪,就和這幅空白的畫布一樣……但是有信心、有魄力的人是不害怕這片空白的,他跨步進去,他採取行動,他一筆一筆畫下去,他充分發揮創造精神,到最後,那幅畫布就不再是空白的了,而出現在上面的,則是豐富的生活畫面。”

Tags:讀後感 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