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精選國小數學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2.21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國小數學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説: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

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着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着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

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2.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裏開始。從刻

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釐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釐米來説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釐米。你也能用l釐米説一句話嗎?

3.認識幾釐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O到7呢?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

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説説它可能是幾釐米,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着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麼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説出鉛筆的長度,再説説是怎麼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説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釐米。

説明:接近8釐米的,我們説它大約是8釐米。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説什麼

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釐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 釐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着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章《因數和倍數》第1節例1(教材第13頁)及練習二的第2題,第四題的前部分。

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是在學生學習掌握了因數和倍數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運用乘法算式及除法中的整除自主嘗試、探究“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使學生能熟練找全一個數的因數。另外,通過引導學生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一個數的因數,一方面給學生滲透集合思想,更重要的是為後面教學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做準備。

教學目標:

1、應用嘗試教學法鼓勵學生自主嘗試探究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及規律特點,並能熟練找全一個數的因數;

2、逐步培養學生從個別到全體、從具體到一般的抽象歸納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

探究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及規律特點。

教學難點:

用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熟練找全一個數的因數。

教具準備:

投影儀、小黑板、卡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設想:

運用嘗試教學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學例1,自主嘗試、探究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方法,並能運用所獲得的方法、經驗找全一個數的因數。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師:同學們,前面學習了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老師很想考考你們學得怎麼樣,可以嗎?

生:(預設)可以!

師:出示小黑板。

1、利用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説一説下面各組數的'相互關係。

21和7 2×7=14 30÷6=5

2、判斷。

(1)12是倍數,2是因數。 ( )

(2)1是14的因數,14是1的倍數。 ( )

(3)因為6×0.5=3,所以,6和0.5是3的因數,3是6和0.5的倍數。( )

教師根據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表揚激勵,同時進入新課教學:……

二、新課教學

過程一:嘗試訓練。

(一)出示問題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新問題,想請大家幫助解決,行嗎?

生:行!(預設)

嘗試題:14的因數有哪幾個?

(二)學生解決問題,教師巡視並根據實際適時輔導學困生。

(三)信息反饋。

板書:

1×14

14 2×7

14÷2

14的因數有:1,2,7,14

過程二:自學課本(P13例1)。

(一)學生自學例1。

教師提出自學要求(投影):

1、18有哪些因數?

2、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樣找出18的因數的?他們找完了嗎?如果沒有,請幫助他們完成。

3、你還有別的找法嗎?請試一試,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出18所有的因數。

(二)信息反饋

1、反饋自學要求情況;

板書:

1×18

18 2×9

3×6

18的因數有1,2,3,6,9,18。

還可以這樣表示: 18的因數

2、知識對比,探索發現規律。

(1)師:同學們,根據求14和18的因數時獲得的體驗,再思考下面問題:

投影出示問題:

思考一:你用什麼方法找出?

(2)學生思考,教師適時引導。

(3)同桌交流思考結果。

(4)師生互動。總結方法、點出課題。

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用乘法計算或除法計算(整除)

過程三:嘗試練習

(一)用小黑板出示練習題

1、找出30的因數有哪些?36的因數有哪些?

2、結合14、18、30、36的因數個數,請你談談一個數的因數有什麼特點?〖提示:一個數的最小因數是( ),的因數是( )。〗

(二)信息反饋:師生互動總結特點。

板書:

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它的最小因數是1,的因數是它本身。

三、課堂作業

練習二第2題和第4題前半部分。

四、課堂延伸

猜一猜:(卡片)只有一個因數的數是誰?

五、課堂小結

師:今天你學會了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嗎?你知道一個數的因數特點嗎?

生:……

板書設計:

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1×14

14 2×7 方法:用乘法計算或除法計算(整除)

14÷2

14的因數有:1,2,7,14

1×18

18 2×9

3×6

18的因數有:1,2,3,6,9,18 特點: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還可以表示為:

它的最小因數是1,的因數是它本身。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認識東、南、西、北的基礎上認識東北、東南、西北和西南,並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來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

2.讓學生在觀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今天的課堂上,全班同學一共分成了幾個小組?大家都清楚自己小組的編號嗎?互相説説,自己分別在第幾小組?

教室裏學生的座位排列如下圖,每組都有醒目的標記。

講台

第一組 第四組 第六組

第二組 第五組 第七組

第三組 第八組

一、 引入

通過對四面八方這個成語中四面的討論,引導學生明確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並在教室的四個牆面分別貼出東、南、西、北四個字。

出示例1圖,其中超市、體育場、人民橋和公園圖片暫不出現。要求學生説出怎樣在地圖或者平面圖上表示這四個方向,然後要求説出學校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些什麼。

引導學生説説對四面八方這個成語中八方的理解,引入新課。(板書:認識方向)

二、 展開

1.提出問題,小組討論。

(1) 提問: 在學校的這一面有一個超市,你知道超市在學校的哪一面嗎?小組討論一下,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討論彙報。

(2) 指出: 通常,我們把東面和北面的中間稱做東北,超市在學校的東北面。

(3) 提問: 這裏有一個公園,這裏是體育場,這裏還有一座人民橋,它們又分別在學校的哪一面呢?小組同學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彙報。

2.歸納小結。

上學期我們認識了東、南、西、北,今天我們又認識了東北、東南、西北和西南。我們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能很快記住圖上的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那麼怎樣才能很快記住今天學習的東北、東南、西北和西南這四個方向呢?請大家在小組裏討論一下,説説你想怎樣記。

學生彙報記憶方法。

三、 解決問題

1.指導完成試一試。

(出示試一試中指南針的圖)

提出要求: 這是一個指南針,紅色箭頭指向北面。你能把指南針上的八個方向填寫完整嗎?先想一想怎樣填得快,再在書上填一填。

學生在書上填完之後彙報結果。

2.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圖)

(1) 談話: 小動物在體育場參加運動會後要回家了,你能幫助它們找到各自的家嗎?

(2) 播放題中四個小動物所説的話,並在圖中呈現相應的文字。

讓學生根據要求在書上連線。

(3) 出示正確答案,反饋、訂正。

3.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一些成熟水果的實景照片)

説明: 青山鄉是一個美麗的水果之鄉,在水庫周圍一共種植了8種水果。

(出示水庫及8種水果的.圖片,水庫在中間已貼好,8種水果依次排列在一邊)

提出要求: 水果先後成熟了,有許多遊客來遊覽水果之鄉。你願意為來遊覽的遊客製作一張水果種植的示意圖嗎?每個小組同學合作完成。小組在活動時,首先要聽清楚老師講的是什麼水果,並找到應該擺放的位置,然後把圖片貼上去。

説明: 桃園在水庫的北面,葡萄園在水庫的東面,梨園在水庫的東北面;水庫的西南面是蘋果園,水庫的西北面是西瓜園,水庫的西面是山楂園;橘子園在水庫的南面,櫻桃園在水庫的東南面。

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學生製作平面圖。完成後進行展示。

四、 應用

1.遊戲。

(1) 提出要求: 我們已經能夠在平面圖上認識八個方向了,那麼在現實生活中這八個方向你們也能認識嗎?誰來説一説,教室的西北面在哪裏?

(2) 示範: 伸出右手指向北面,伸出左手指向西面,兩手同時向中間拍一下,這時手就指向西北面。

要求學生用這樣的方法,找到西南、東南和東北這三個方向。

(3) 請第五組的同學站起來。每一組的同學自己看一看,你們組在第五組的哪一面?第五組的同學也看一看,其他各組在你們組的哪一面?

學生討論彙報。

啟發思考: 都是和第五組比,為什麼每個組説的都不一樣呢?

拓展: 第一組在第五組的西北面,第五組在第一組的哪一面?第六組在第五組的東北面,第五組在第六組的哪一面?

自由活動: 在小組裏説説你們組和其他組的位置,看看黑板上貼的方向,想想説對了沒有。

2.製作方向板。

談話: 找到了一個方向,怎樣才能很快找到另外的七個方向呢?我們可以自己來製作一個方向板。

教師提示製作方向板的基本方法。學生製作方向板,並寫出八個方向。

使用方向板: 把方向板中的北對着北面,指一指,東北在哪裏?東南呢?西北和西南呢?(教師説,讓學生指方向)

3.小結。

提問: 誰來説説今天學到了哪些知識?在平面圖上怎樣記住這八個方向?在實際生活中怎樣辨認這八個方向?

佈置課外活動: 現在我們許多住房都有朝南的陽台和朝南的窗户。回家在你的房間裏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幾個方向各有什麼。也可以在你家的客廳裏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幾個方向各有什麼。明天來説給同學聽一聽。

4.跳遊戲。

説明: 甲乙雙方各派一名代表,甲方代表提出跳法,乙方代表在方格中移動棋子,玩一次後,甲乙雙方交換角色。組長做裁判,每次移動符合要求的得1分。

學生自由活動。

五、 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這一堂課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東北、東南、西北和西南這四個方向,對四面八方裏的八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我們在電視裏、報紙上經常看到、聽到開發大西北。今天回去後,找一張中國地圖,看看我國西北有哪些省,再看看我國的東北有哪些省。找一找南京大約在上海的哪一個方向,上海大約在北京的哪一個方向。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⒈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⒉通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釐米用米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⒊能用小數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質量等。

教學過程:⒈想一想,憶一憶。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1米有多長嗎?

用手勢表示一下,我們來看看黑板有多長?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板書:測量活動)

⒉量一量

⑴每組各派一名代表,分別測量黑板的長度。

⑵彙報結果。

⑶小組合作學習,怎樣以米為單位來表示呢?

⑷彙報:2米85釐米=2 米=2.85米

1米1分米=1 米=1.1米

小結:把幾分米或幾釐米用“米”作單位來表示的`過程,就是我們這節課重點學習的內容。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學們,在你的身邊有許多物品,選擇自己喜歡的量一量?以米為單位記錄下來(學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②彙報結果。

⒋試一試

媒體出示燕子

春天來了,燕子也從南方趕來了,它給同學們提了幾個問題請你們來回答,你們願意回答嗎?(願意)

我(燕子)的體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為單位怎麼表示?

全班彙報: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結:同學們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問題回答出來,那麼同學們老師的身高用米作單位,你能表示出來嗎?(能)

⒌激趣活動。

我請一名學生來測量我(老師)的身高,再請一名學生監督,不當之處,給予糾正。

彙報:1米70釐米=(1.7)米

下面請同學到自己的小組裏任選一人,測量同學的身高,並以米為單位表示出來?

⒍多媒體出示,練一練。

(學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

⒎同學們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⒏佈置作業,試一試1、2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通過處理實驗數據的活動,體會到統計圖中一格表示多少個單位的必要性。

2.理解條形統計圖上的數據所表示的意義。會將實驗中所得的數據用條形統計圖表示。

3.理解複式統計圖的實際意義,能從複式條形統計圖中儘可能多地獲取信息。

【教學難重點】

體會和理解條形統計圖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數據繪製成條形統計圖。理解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性以及意義,能由複式條形統計圖儘可能多地獲取信息。

【教學過程】

一.計錄數據。

教師在課前要將學生分成實驗小組,提前佈置學生栽蒜苗實驗,要求學生記錄好蒜苗15天的生長情況,教師在之前要適當作記錄指導。

二、交流整理數據,並填表。

全班交流記錄數據的方法和形式,並説説從15天蒜苗生長的.情況中,你發現了什麼?

小組活動交流,交流後,每小組記錄得數據填入統計表中。

三、製作條形統計圖,

1.出示第15天蒜苗生長情況統計圖,引導學生看圖並回答,從條形統計圖中你發現了什麼?討論得到條形統計圖的特徵和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圖的興趣.,

2.分小組討論製圖的注意事項,要求學生理解條形統計圖縱軸和橫軸各表示什麼,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夠怎麼辦等,提問:你認為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將本組記錄整理的數據製成條形統計圖,並展開討論、誰的蒜苗長得快等。

4.教師出示課件:小亮、小麗栽的蒜苗半個月生長情況複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討論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徵,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

四、鞏固與練習,

1.試一試第1、2題,先讓學生説一説,在説得過程中體會從一小格表示的幾個單位中理解條形所代表的實際數據。鼓勵學生從條形統計圖中儘可能多地獲取信息。

2.練一練,先讓學生在已確定每小格表示幾個單位的方格紙上獨立畫條形統計圖,再進行交流,你能從圖上獲取哪些信息。

3.調查雅典奧運會獲獎牌數前兩名國家獎牌情況,並繪製成複式條形統計圖。

4.記錄你和其他4名同動前後脈搏跳動的次數,並繪製成複式條形統計圖。

五、實踐活動。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過數據來反應?請每個小組的同學自己選擇一個主題,進行調查。並將調查的數據在附頁4中製成條形統計圖。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一)、激發觀察興趣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過數數活動,初步瞭解學生的數數情況,使學生初步學會數數的方法。

3.通過數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5頁內容。

教具學具準備:

教科書第2~3頁的教學掛圖(或掛圖製成多媒體課件),1~10數字卡片一套。

教學設計:

啟發談話,激發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跨入國小的校門感覺新鮮嗎?上學了,你已經是一個國小生了。從現在起,你將和老師一起在這所學校,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共同學習、生活,探討許多數學問題,學習很多的數學知識,大家高興嗎?讓我們來相互認識一下。

[以談話的.形式開始。師生相互介紹,老師簡單介紹本校情況,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使學生消除陌生、膽怯的心理,對學校、老師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師生相互介紹。

2.教師簡單介紹我們的校園及國小生活。

3.打開第1頁,老師有感情地朗讀“編者的話”,講講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以及數學的用處。我們平時很多時候要用到數數,大家會從1數到10嗎?誰來數一數?

伸出兩隻小手,互相數一數同桌小朋友有幾根手指。

與老師一起一邊伸手指一邊數數。

數一數

激發觀察興趣。

出示教科書第2~3頁掛圖(或掛圖製成多媒體課件),出現一所“美麗的鄉村國小”情境圖。

[此處從情境入手,能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學習數學的信心,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

生:知道,學校。

師:對,這是一所美麗的鄉村國小。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小朋友們高高興興地來上學了。大家看一看,這裏都有一些什麼?

生1:這裏有一位老師,還有很多小朋友。

生2:這裏有一座大樓。

(二)、數圖中的數量

(1)小朋友們認真地數一數,這裏有幾面國旗?(配合學生回答,貼一面國旗圖(2)師:一面國旗,就可以用數字“1”表示。(同時在圖右邊對應 貼出數字卡片“1”。)

(3)教師領讀,學生自己小聲讀。

(4)小朋友們再找一找,圖中還有哪些也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

(5)小朋友們再數數看,你又發現了什麼?有多少?

三、認讀1~10各數:

1、10個數都數完後,教師先領讀各數,然後同桌兩個小朋友互相讀一讀。

2、可以打亂順序指數讓學生讀。

(三)、數身邊的事物

認讀1~10各數:

1、10個數都數完後,教師先領讀各數,然後同桌兩個小朋友互相讀一讀。

2、可以打亂順序指數讓學生讀。

數身邊的事物:

師:這幅圖上這麼多事物的數量能用數來表示,那麼我們身邊的事物能不能也用這些數來表示呢?

你有幾個鉛筆盒?幾枝鉛筆?

第一行有幾位同學?幾位男同學?幾位女同學?

我們教室有幾扇窗户?幾枝日光燈?

你的右邊有幾位同學?左邊有幾位同學?

黑板的上邊貼了幾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