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畢淑敏《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2.72W

《恰到好處的幸福》把“幸福”作為一種正面的人生價值提出,以燭光般温暖的文字引讀者穿過漫漫長夜。下面給大家分享畢淑敏《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歡迎閲讀!

畢淑敏《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

  畢淑敏《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篇1

她豐富的人生經歷本身就是一部回味且悠長的故事。年輕時在新疆伊犁當軍醫,後來當心理醫生,慢慢地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接着到世界各地旅遊。她被王蒙成為“文學的白衣天使”。她就是畢淑敏。

喜歡她,喜歡她的幸福之道。

忘不了那句話:深深的話我們淺淺的説,長長的路我們慢慢地走。

她就是這樣一個體驗生活,感受內心,用文字將幸福與人生進行鞭辟入裏的詮釋的那個人。醫生、心理諮詢師、作家,這些頭銜,我都不想用來稱呼她。我應是幸福的引領者,幫你構建幸福心裏地圖的那個先導者。

她的這本《恰到好處的幸福》,我早已購買,但是想到肯定又是心靈雞湯類的書,於是束之高閣。

當如今再次拿起時,已是灰塵遮面,但封面那淡淡的綠色,那靜謐温馨的鄉間別院圖畫,還是把我一瞬間吸引,有了想讀的慾望。

於是,一口氣讀完。

也就是從此刻,她打破了我對這一類書的偏見。原來編寫幸福書籍的人,自身也曾有彷徨無助、愁腸百結的時候。那種對生命有着深刻體驗,感受到人類渺小與天地浩瀚的人,才能帶你拍打幸福的門環,揭開幸福的密碼。

為什麼我會如此信服於她?

我想這是她的文字,那種平靜的文字,卻能讓你心靈波瀾壯闊。那種質樸真誠的散文式語言,訴説着自己對生命刻骨銘心的感悟,對生活恆古不變的熱愛。即使有些文字看似在傾訴悲觀、難堪與傷感,但文字到了人的心裏卻是智慧人性的閃現。

書中很多話,是可以放在心裏反覆回想的。當你讀到它時,才會茅塞頓開,大徹大悟。

最喜歡書底的那句話:讓我們始終有勇氣特立獨行。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將記憶自拔於困頓的泥沼,將希望播撒於每一寸光陰。

  畢淑敏《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篇2

關於“幸福”的話題,央視曾做過“你幸福嗎”的調查,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有一位外來務工人員回答:“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問我。”但當記者再一次問“你幸福嗎”,他的回答是“我姓曾”。越來越快的工作、生活節奏,物價上漲、買房難、看病難等問題,人們常感受到的是“壓力山大”,幸福的感覺似乎離我們很遠。相比,英國報社也曾向社會有獎徵答“誰是最幸福的人”,結果顯示第一種最幸福的人是剛給孩子洗完澡,抱着嬰兒的母親;第二種是治好了病人目送病人出院的醫生;第三種是在海灘邊築起沙堆的孩子。這個例子在提醒着我們,只要認真尋找,幸福比比皆是,它沒有統一的標準,也不與財富、地位、聲望成正比。

畢淑敏説,不容易感受到幸福的人,常常是因為對事物抱着“不合理的期望”。如看到好房子,就設想能在這屋裏結婚生子;看到豪華跑車,就設想能開着它風馳電掣;看到別人的嬌妻,就想着未來伴侶定要傾國傾城;看到別人活到90歲,就渴望自己趕超100歲……若達不到,就感受不到幸福。其實,期望並不是越高越好,期望也需要“恰到好處”。房子不用大,夠用即可;車子主要功能是代步工具,而不是彰顯財力的勛章;另一半不必國色天香出人頭地,價值觀相同、有共同語言,就是神仙伴侶;身體健康不必求全,體檢表上有了向上或向下的小箭頭,可以實時糾正。生命之高並不決定於其長短,更在於其豐滿和深邃。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能説,我很幸福,因為我們還有健康的身體。當我們不再享有健康的時候,勇敢的人依然可以微笑的説:“我很幸福,因為我還有一顆健康的心。”

畢淑敏説,幸福常常是朦朧的,轟轟烈烈的幸福並不常見,大多數幸福總是悄悄撲面而來,要常常提醒自己幸福,並對自己説,“請記住這一刻”,幸福就會長久的伴隨我們。

  畢淑敏《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篇3

這本書是一本有點哲理的書。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幸福是一個人心的富足,不以物質的多少來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愛的感受。恰到好處,是一種這裏和藝術的結合。它代表的豁達和淡定,是幸福門前的長廊。慢慢地走過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大門。這本書還告訴了我們做人一定要真誠不能虛偽;我們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感動,珍惜了自己的感動就等於珍惜了自己的生命;做人一定要真實不能裝B,因為你真實了,大家就都安全了;還告訴了我們人的全部活動是三種無法逃避的關係:第一重是人和自然;第二重是人和自我;第三重是人和他人。我還明白了孤獨是一種獸的珍貴屬性,表現了一種獨來獨往的自信和勇猛;知道了面對相沫以濡的同道和自己的後代,我們是非常重要的;幸福常常是朦朧的、樸素的,而不是轟轟烈烈的;苦難也和幸福一樣,分很多層次,好像一條漫長的台階;還懂得了世界上有三件事不能儉省:第一件是學習,第二件是旅遊,第三件是鍛鍊身體,這三件事一定不能儉省。還知道了柔和有時比粗暴更有力量;人和人之間並不是很容易溝通的;緊張並不是強大,而是懦弱的`一件塗着迷彩的舊風衣;在愛中領略被愛,會有加倍的豐收;當一個人不能接納自己,不能和自己友好地相處的時候,他也會不能和別人友好的相處;當人休息的時候,不要輕易地放過那稍縱即逝的痛楚……

這本書中的道理遠遠不止,聰明的同學們快去書中尋找吧!

  畢淑敏《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篇4

最近,我讀了畢淑敏的《恰到好處的幸福》。這本書的閲讀週期較長,因為讀完一小節總要思索消化好久,“恰到好處的幸福”並沒有那麼容易感受和尋找。

書中內容並不是高談闊論,滿篇雞湯,也沒有高高在上的説教,而是以平實細膩的口吻講述每一個故事,從作者自身的經歷與感悟出發,閲讀時,心靈彷彿會得到安撫與鎮靜。作者把探究生命和幸福這麼深奧的問題如春風化雨般潺潺道來,自然而然的讓我們思索生活的意義,讓我們感知幸福的真諦。

讀完這本書,我感觸萬千。我們忙於生活,奔於生計,幸福感彷彿越來越弱,我們見慣了高樓林立,琳琅滿目,心靈被物質和浮躁填滿,會心一悦的時刻越來越少。曾無數時,想逃離都市,深入山林,好像山野深處真有淨化心靈的神奇力量,其實不過是對自己所在生活短暫逃離的避世快感。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一切又是迴歸原初。所以我們真正要改變的是生活的態度,要卸掉生活的枷鎖,懂得如何與自我和解,如何與心靈對話,重新構建與定義關於幸福的理解。每一章細細讀來,都會刷新我對事物的看法,更加佩服作者對待生活的態度。比如“對自己誠實一點”。我們好像有兩個自我,我們總是希圖表現的比我們實際的情況要好一些,按照世俗的標準總有更多的更,我們總是把不真實的自我呈現在別人面前,而那個真實的自我總是被掩藏和遮蓋,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變成一個分裂的人,壓抑自己的情緒,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其實這樣很累,如果你覺得自我不夠完善,應該讓自己變得完善起來,而不是敷衍、遮蓋和欺騙,不要浪費精力去織補一個不真實的自己,節省出更多的能量去做更多的事情,也許會事半功倍。還有“面對不確定性的忍耐”。我們總是在擔憂一些不確定的事情,比如房價越來越高,我們是否能負擔起,比如工作越來越多,到規定期限我們是否可以完成,比如孩子這麼調皮,將來的他是否會有出息等等..我們總是不自主的給自己添加一些煩惱,何必浪費精力在一些不確定是事情上,正如作者所説:“我不能確定我哪一天會死,但我可以確定活着的每一天都饒有興趣的度過,我不確定我的婚姻一定幸福,但我可以確定自己的誠懇和投入。”不確定是暫時的,確定是長久的。

幸福大多是樸素的,它沒有轟轟烈烈,它是細水長流。感知幸福是需要我們慢慢學習的,人生是有很多的苦難,而我們總是容易記住痛苦的感覺,總是説幸福來之不易,因為它好像來的很慢,走的很快。其實是我們不懂得如何去感知幸福、去享受幸福。幸福是需要以一顆平和之心慢慢去體驗的,它是一種心的富足,不以多寡來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愛的感受。人所處的環境不同,但凡禍福相依,苦樂參半,只要從容處世,看淡得失,積極努力發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不攀比,不自惱,相信幸福的感覺就會接踵而來。

  畢淑敏《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篇5

一直喜歡畢淑敏的文字,簡單而深刻,或許是她的經歷造就的文風吧。

她也是醫學生,和我們相似,與其説讀恰到好處的幸福,不如説是讀畢淑敏有感,這本書裏有她的許多作品,都是那麼深刻而又有哲理。她喜歡討論幸福,真誠,善良,平靜這些真善美的話題,同時又會對一些假惡醜進行批判,我喜歡這樣的作家。

回到書裏所説的幸福,幸福是一種心的富足,不以物質的多寡來衡量,他是付出、分享和愛的感受。恰到好處,是一種哲學的藝術的結晶體。它代表豁達和淡然,是幸福門前的長廊。輕輕走過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門環。

幸福感曾經是一個社會話題,關於幸福感的大討論,曾經引起了不小的社會轟動效應,大家忙於奔波,為了生存而慢慢毀滅,早已忘記了幸福的感覺,"我姓曾"不是鬧劇,而是悲劇。在一般人的定義裏,幸福的標準往往是票子,房子,車子,位子,然而我們心靈深處需要的真正的幸福就已經被遺忘了。我們的心靈不再富足,甚至有些枯竭,所以許多人開始喝雞湯,然而心靈雞湯是沒有營養的,他會給你帶來短暫的感悟,為什麼説是短暫的呢?因為在這個碎片化閲讀的時代,我們的腦容量已經不能給他們留下存在的空間了,周圍的亂七八糟的事物已經佔據了太多的思想空間了。人的精力只有4,就是你只能最多同時做好4件事,不是4K,不是4G,也不是4M,而是4.我們最好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情,這樣會有最好的效率和效果。

既然雞湯無法救贖我們的心靈,是時候提醒幸福了。幸福挺壞,挺調皮的,來的時候不打招呼,走了又讓人悵然若失的。所以我們應該在幸福來臨的時候-------提醒它。

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也能夠説,"我很幸福,因為我們有健康的身體";當我們身體不再健康時,那些最勇敢的人依然可以笑着説,"我很幸福,因為我們有一顆健康的心";甚至當我們的心也不存在的時候,那些人類最優秀的分子可以説,"我很幸福,因為我曾經生活過。"幸福是需要被提醒的,提醒了,才會更珍惜。

這就是我想向大家推薦畢淑敏散文的原因吧,她的文字讓人不自覺地安靜,想看懂她寫的文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是,要洗去浮躁,靜靜的想,靜靜的看,然後慢慢變成一個安靜的人。

當然這本書裏還有關於苦難,關於生命的意義的討論,人生路不會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讀一本好書,就是和智者交流,心靈的觸碰,或許會給我們的前進帶來力量,靈感,好運,又或是一絲温暖。我們或多或少的會感覺到自己在這個外界環境浮躁的世界裏難以靜下心來閲讀,或許你可以嘗試一下,在某個安靜的週末,拿起畢淑敏的《恰到好處的幸福》,感悟一下大家的思想和靈魂,就變得不那麼浮躁了。當然這是鄙人拙見,是不是真的有用,還需要"臨牀觀察".

  畢淑敏《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篇6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敍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説的正是這個道理。

我想用“直擊心靈的魔法書”來概括我對《恰到好處的幸福》這本書的總體感覺,更對這本書的作者畢淑敏油生喜愛和敬佩之意。雖説也喜歡過一些作家,但對畢淑敏的喜歡更加上了敬佩之情。她把探究生命和幸福這麼深奧的問題以細膩平實的語言展示給讀者,以春風化雨般的濟世情懷感染着讀者。相比揮筆潑墨的大氣我更喜歡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柔和與心靈的輕撫碰觸。畢淑敏本人在藏北雪原的工作經歷使她體驗過生命所能給予的最大苦難,同時也讓她置身於博大高山和浩渺星空從而感受着生命的渺小。正是這種人生體驗,她才能把生命和幸福看得如此透徹。從她筆尖流淌出來的文字,如清澈的溪流緩緩流入人的心田,不愧被讀者譽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

讀完她的這本書中,我思緒萬千。我想即使我們可能不會經歷生命有時的脆弱與渺小,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生命的可貴,我們要珍愛生命。生命中的幸福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越是刻意去追逐幸福,幸福反而會如流沙一般逝於掌心。其實幸福是一種心態,當你積極樂觀時,你便能更多的感受幸福。可當你悲觀失望時,幸福便會悄悄地遠離你。所以當你幸福時,你要珍惜,千萬不要再追加慾望,否則會適得其反。當你感覺不幸福時,你要樂觀,因為有時會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恰到好處的幸福才是幸福的最高層境界。人生之路如此漫長,對待幸福需要且行且珍惜!

幸福,這兩個字引出了我無數的聯想。幸福要怎樣才能被稱之為幸福,幸福又是什麼?畢淑敏則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回答了我們的這個問題。幸福人人都需要,但是也要恰到好處。我們在生活中,並不缺少幸福。而有時幸福卻過了頭。

這本《恰到好處的幸福》,則是畢淑敏告訴我們的一個真理。他曾説過:“幸福是一種心的富足,不以物質的多寡來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愛的感受。恰到好處,是一種哲學和藝術的結晶體。它代表的豁達和淡然,是幸福門前的長廊。輕輕走過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門環。”而我覺得幸福要恰到好處才是真的幸福。書中也有寫過:“酒精的濃度不能太高,過了那個最佳值,結果就適得其反。幸福也一樣,切不要貪得無厭。”

恰到好處的幸福,只要用心,在平常仍能看到,就像平常的事。深深地話我們淺淺地説,長長的路我們慢慢地走。這裏面,不就已經有幸福了嗎!

我們要學會真誠地面對自己,不然如何去接受那幸福。

有人問過,幸福有幾種顏色?畢淑敏説有無數種,數不清。也有人説僅僅只有七種。但我相比起來更喜前一種説法。不同的人在面對幸福的同時,覺得幸福的顏色也不一定會相同。世界上有那麼多人,不可能感覺到幸福僅僅只有七種顏色。

有些人根本就誤解了“恰到好處”這四個字的含義。因為某種機緣看到了好房子,就設想以後能在這屋結婚生子。看到了豪車,就設想能開豪車,知道壽星活到90歲,就發誓自已一定要活到100歲……這根本就是不合理的期望。目光太高,就違背了“恰到好處”這一原則。

我們並不需要有太高的目標,我們只需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把它做成功了。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幸福麼?只不過需要我們適度。

幸福,在我眼中,只是平平淡淡地過好自己想要的卻也並不過分的生活。只需要自己不要太貪得無厭。

走過恰到好處這一條不尋常的長廊,你就已經走到幸福的門前。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門環,就可以得到你自己夢寐以求的幸福。

讀了畢淑敏的這本《恰到好處的幸福》,使我對幸福的看法也有所改變,不像以前那樣苛求。

幸福,要恰到好處,才能稱得上是幸福。要懂得珍惜幸福,別讓它從我們的身邊偷偷地溜走。

  畢淑敏《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篇7

畢淑敏,是我國的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的碩士,地位在中國可想而知。

她的文字清新而優雅,簡潔而不失韻味。像春天的在春風中搖曳的雛菊,清新小巧樓台露重月輝清淺,雛菊扶疏影亂。像夏日炎炎中的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仙子,亭亭淨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像秋日中的秋風紅葉,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像冬天中的臘梅,一樹寒梅白玉條,回臨村路傍溪橋。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她的文字像咖啡要慢慢品嚐,久久使人陶醉其中,無法自拔。她寫的文字都是真實的,卻是摸不着,看不見的物品,卻又價值連城。她教會我們怎樣學會愛與被愛,學會如果一個人從不撒謊,這便是世界上最可笑的謊言與笑話。她告訴我們很多很多,我欽佩畢淑敏的文字。

她的文字具有丁立梅的優美,具有樑衡的哲理,具有辛棄疾只能用羊毫軟筆代替刀槍的豪邁,具有李白的飄逸膽大,但卻又有着獨特的風格。她的文字像桂花嬌小但芬芳,使人難以發現。

  畢淑敏《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篇8

暑假裏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恰到好處的幸福》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本。

《恰到好處的幸福》是畢淑敏文集·温潤幸福系列中的一本。大部分名著都有作者的簡介,當我讀完時,我就知道這是一本好書。

當我讀第一遍時,我就被畢淑敏的智慧所傾倒,書中的文章或是闡述、或是以自身經歷、或是用故事、或是以問答等等形式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的人生哲理,使我受益匪淺。

當我讀第二遍時,我又一次被畢淑敏的智慧所傾倒,我發現書中的文章並不僅僅是我開始以為的闡述人生哲理,而是所有文章都聯繫在一起圍繞一個主題——幸福。例如書開頭兩篇《恰到好處的幸福》《幸福的七種顏色》,這是顯而易見的;還有《研究真誠》這篇,就像文中説的“真誠是有層次的,可以分成建設性和破壞性兩種”,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更多更豐富向這個並不美好的世界貢獻我們建設性的真誠,這不就是幸福麼;或者是《對自己誠實一點》這篇,如果我們能夠在別人面前不費盡心思地裝、做作,我們眼中的別人也是真實的,這不還是幸福麼……

當我讀第三遍時,我開始思考:幸福這種令人愉悦的東西都要恰到好處,還有什麼也要恰到好處呢?突然我想到了夢想。夢想也要恰到好處,這樣才能給人提供動力,讓人前進,如果夢想遙不可及又或者觸手可及,前者會喪失動力,後者則會懶惰不前。記得我小時候老師問我我的夢想是什麼,我總是回答:當科學家。這時老師就會獎我一朵小紅花,但當我慢慢長大了,成熟了,才發現這個夢想離我是那麼遙遠,我開始慢慢喪失熱情和動力,這是朋友告訴我讓我在科學家的道路上定一些小的夢想,這些夢想要恰到好處,我試了試果然有效。所以我們的夢想也要恰到好處,這樣我們才能在夢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夢想是一個美好的、令人嚮往的詞,而恰到好處的夢想就會引領我們成長。

  畢淑敏《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篇9

上學那會就很喜歡散文,剛好接觸第一本讀物就是畢淑敏老師的散文集。當時很青澀,對於那些優美的文字只是覺得很舒心讀起來。於是我早上晨讀都要背誦,比背誦課文還要認真。一遇到好的片段,我會專門用手抄本給記錄下來。每當拿着手抄本欣賞的時候,我都很開心,而且經常在自習課上手抄畢淑敏老師的文章。如今已經上班好多年,上學那時候的習慣已經沒有了,但是看見她的散文集,依然愛不釋手。

《恰到好處的幸福》當我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就被這個題目吸引。自從成人自己奮鬥,各種各樣的壓力隨之而來。每日為生計奔波在家和公司之間,心很累,總覺得生活過的好辛苦。一直重複在奔波勞碌的路上來來回回,似乎已經忘了生活的美好,沒有幸福的感動,日復一日匆忙工作,上班下班,奮鬥工作。生活似乎已經成了一種過程。當打開這本書的時候,忽然發現久違的欣喜和內心的平靜,原來之前的那種感覺和喜歡深入骨髓,融入到我的生命裏。

本書是一本充滿温暖力量的靈魂讀物,縱有千間房屋,夜間無外一牀安宿,縱有萬畝良田,一日終究只需三餐。幸福是一種心的富足,不以物質的多寡來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愛的感受。恰到好處,是一種哲學和藝術的結晶體。它代表的豁達和淡然,是幸福門前的長廊。輕輕走過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門環。佛家有一句話,叫“無掛礙物者無恐怖”,不妨借用來,少需要物者少煩惱。因為必需少,所以受限輕。人就獲得了更快的行走,更高的飛翔。

畢淑敏老師以燭光般温暖的文字引讀者穿過漫漫長夜,把“幸福”作為一種正面的人生價值提出,教你構建合理期望,學習面對幸福把握尺度,在慾望和現實中找到平衡,收穫豐碩愉悦的幸福人生。你,幸福嗎?

幸福是一種人生體驗,是對生活的一種詮釋。在這個紛擾複雜的社會中,我們還是需要守住自己一方淨土。不為車房這些物質條件而不停的為難自己。日日活在比較和羨慕嫉妒中,生活就會黯然失色,過分的為難自己就會痛苦,恰到好處即可。

胸懷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很喜歡這本書,給自己定下第二個目標:畢淑敏老師的《拯救乳房》,希望自己成長,內心越來越平靜。做一個淡淡的有香氣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