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2.4W

《憶讀書》主要向中學生講述有關讀書的問題。不同於其它此類的文章大多是讀書説教。更像是敍事,因而讓讀者不乏親切感。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的相關資料,歡迎閲讀!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精選13篇)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教學由學生自己根據“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提出三個問題學習課文,這一教學設計較難,學生操作起來較難。因此我充分發揮課堂上學生質疑的優勢,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的能力,又很好地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又儘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讀書經歷理解作者的讀書體驗,使學生也能和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明確,作者取得的成就離不開讀書,正因為讀過很多的書,作者才能成為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

但因為本課涉及的名著較多,學生對名著的內容瞭解不深,因此我課前佈置了蒐集資料的作業,這就為學生拓寬了知識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我認為本課的重難點,教學目標制定是比較準確,但在“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三個問題上的順序上注意一下,應該是因為讀書好,所以才要多讀書;不僅要多讀書,還要讀好書。對於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讀書感受,沒有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書體驗,體會作者的情感體驗。因此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儘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讀書經歷理解作者的讀書體驗,使學生也能和作者產生共鳴。指導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 篇2

本文內容淺顯易懂,在引導學生學習時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課文中的一些書籍學生平時較少接觸,瞭解的東西少,所以在第二節課時就比較難上。我就將該部分的內容轉為請同學講講自己看過的,記憶深刻的書或一篇文章。這樣一變學生的熱情就來了,一改剛才死氣沉沉的狀態紛紛舉手發言,有的甚至自己站起來搶着向同學敍述自己所看到的精彩的內容。有描述櫻桃小丸子的任性,有的則描述蠟筆小新的調皮淘氣,有的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水>景色,有的則描述自己家裏的可愛的小貓小狗??我看了這樣的情形不禁暗暗高興,不按已定的教案來上課那也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課堂上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能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雖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我在另一個方面上激起了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他們進行課外閲讀,並能夠將自己所讀到的文章説出來與大家共享。這就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課標》中“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個目標。但課後還要多引導學生去閲讀,特別是閲讀一些名著,加深他們的文學修養。像中國的四大名著,文言文較多,學生看起來較難懂,可以先引導他們去讀讀簡單的兒童版,然後再引導他們讀讀原着,這就可以加深他們對內容的理解。

片段作文訓練是為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做好準備的,有的同學就做得很好,能夠及時的完成,而有的同學卻沒有完成。從中可以看出有完成的同學是有所思考的去讀書,讀過之後才有所得;沒有完成的同學可能是沒有去看什麼書或者是看了卻沒有思考結果是寫不出來。看來,不僅要引導同學去閲讀,更要教他們如何閲讀,讀後應做什麼。

不足之處:在課堂的導入方面相對來説較難,如第一課時的導入可以換成俗語或謎語來導入如:千層寶典一翻開,黑白縱橫一排排。歷代往事它記載,知識沒它傳不開。(請打一物)謎底為書。而第二課時則可以用同學們沒積累到的有關書的名言來導入。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 篇3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幾經磨合,我和孩子們完成了《憶讀書》一課的學習。這次教學研討是在二期課改全面鋪開之際開展的一次關於“文本解讀”的專題研討。對於我和我的孩子們來説,這是對課的打磨,更是對我們的磨礪。古人説,“玉不琢不成器”,在我看來,課不琢不成型,師不琢不成材。

出鞘——集體備課

xx年11月24日下午,教研員王老師、實驗中學的金、周老師以及學校全體語文組老師對我的教學設計多處需要斟酌的地方進行了熱烈地討論。他們指出教學設計中“説説你知道的冰心老人;談談你的讀書體會;交流讀書的名言警句”這三次拓展過多。這也是當前新教材教學中存在的一個誤區,教師對文本的研讀不深入,一味強調拓展,捨本求末。大家一致認為教學仍然要以文本為依託,以文本研讀為主,拓展要適度。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周秀芳老師深厚的文學底藴,她認為這篇文章是冰心老人九十歲高齡時的作品,語言質樸,含義雋永,平淡中透露着睿智。比如在文中冰心先生認為“我永遠感到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這是她一生的讀書體會,為什麼是“永遠的”“最大的”“生命中的快樂”?

從她的點撥中我領悟到解讀文本,不單單是對文本本身的理解,還要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與作者對話。關於“讀書”這樣的話題,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經歷和感悟,而對於冰心這樣一位世紀老人,百年人生歷程,讀書是她唯一的嗜好,對於讀書她有着深刻的體會,品讀全文,字裏行間無不藴含着老先生的智慧和情感,因此,解讀文本,就是解讀作者,與大師的心靈對話,感悟其背後的文化現象。

教研活動結束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可以説,當初選擇《憶讀書》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通過這篇文章的教學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然而越走進文本,越感受到這篇文章的內涵深刻,怎樣才能深入淺出的把文章教給學生、讓他們學有所得呢?我重新閲讀了冰心先生的生平資料和她的代表作品,深入瞭解冰心其人、其作、其情;另外深感研讀文本的關鍵是對重點字詞句段的敲打。於是在仔細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我預設了幾處重點分析的詞語,例如對體會作者“含淚上牀”的心情,為什麼要“咬了牙”讀《三國演義》等等。

試劍——第一次實踐

xx年11月28日上午,第一次試講下來,我的感覺糟透了,總感到有的地方不對勁,卻又説不清楚。汪春芳老師為我指點了迷津:字詞敲打蜻蜓點水,不夠深入,比如第四節的“咬了牙”,為什麼冰心要咬了牙讀《三國演義》呢?一是因為一個七歲的孩子讀《三國演義》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咬了牙”下定決心來讀書;二是從她決定“咬了牙”讀書,足可以看出挑戰困難的勇氣,以及對讀書的熱愛。

試講結束了,我體會到文本解讀對詞語敲打不能淺嘗輒止,在外圍兜圈子,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分析、品味語言的內涵是我接下來要做的。一要多讀、品讀;二要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瞭解詞語本來的含義,然後分析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及其表達作用。對於理解有一定難度的詞語,可以採用討論的方式解決,但要注意討論的有效性。

磨劍——第二次實踐

xx年11月29日上午,實驗中學的專家和我的指導教師周敏華老師聽了我的第二次試講,在肯定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對部分細節進行了指導。

第一,突破口“冰心老人對讀書最深刻的感受是什麼”的指向性不明確,學生們在文中多找的是“我永遠感到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這一句,既然教師的設計意圖是希望同學們找到“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一句在全文中起提綱挈領作用的重要語句,那就設計一個不會令學生產生混淆的問題。

經過仔細的思考,將突破口確定為“文中冰心奶奶回憶了自己的讀書生活,她對我們少年兒童的讀書有怎樣的建議?”

第二,對冰心老人的稱呼,在課上我稱冰心為“先生”,引起了學生們的疑惑,他們不能理解把一個女作家稱作先生,金老師建議不如稱冰心為“奶奶”,這樣既親切又不易產生異議。

第三,僅僅板書“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過於簡單,板書是文章重點內容的呈現,要利用板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幫助學生梳理重點知識,易於學生建構知識網絡,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應用多媒體後,許多人就忽視了傳統的板書。在我看來,雖然多媒體信息量大、直觀、形象,但是也存在製作時間長、製作者技術水平受限以及突發情況無法操作的問題。因此,傳統的板書不能丟。

第四,學會傾聽學生的發言。這次是借班上課,我很擔心會因師生之間的陌生,影響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所以總是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忽略了學生的自主體驗和個性化的研讀,課堂教學一定要學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儘量捕捉學生髮言的閃光點,不必強求回答和預設答案完全一致,文本閲讀強調學生自主體驗和個體感悟。

亮劍——第三次實踐

xx年12月1日下午,我和孩子們共同經歷了這次磨練。上課之前,有的學生看到教室後邊坐着七八十位老師,低聲地説“緊張”,我的心也倏地提了起來,就説了一句“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話:“同學們,看到這麼多老師,你們緊張嗎?我不緊張,所以大家也不要緊張。”

我們還是緊張了。

當我請同學們談談“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含義時,一個學生直接談讀書的好處,我一下子懵住了,這不是教學設計中預設的一環。但我肯定了她的回答,接着將“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意思做了簡單的解釋,然後請同學們在文章中找出體現“讀書的好,要多讀書,要讀好書”的具體內容。這顯然是一種重複。課後師傅周敏華老師指出:為什麼不順勢就那個學生的回答進入“選點讀析”環節,那個學生回答的多好啊!這成了課堂的遺憾。

學生們在朗讀時出現了一個錯誤,將“不能自已”讀成了“不能自己”,在黑板上,我將“已”與“己”的字形和意思做了比較,但是忽略了知識的呈現方式,既然學生們帶了字典,為什麼不讓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呢?

評課的老師們認為教學設計是無懈可擊的,而我則是太唯教案、唯教學設計了,忽略了這是一個動態的、生成的過程,面對生成性問題缺乏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基本完成教學設計。在每節課的課七年級兩分鐘,都是詩詞欣賞時間。這節課教授的是冰心先生的散文,所以讓學生學習冰心的一首小詩《成功的花》。課文《憶讀書》, 雖然行文平易,但字詞和文化常識較豐富,基於學生的語文基礎比較薄弱,我在設計基礎知識的教學環節上,多花了些時間。而後,在梳理課文內容方面,我希望以冰心文末"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為突破口,但效果不佳,學生還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而後,我又針對本課的教學建議的提問,引導出一個新的文學概念"線索",在解釋了概念之後,讓學生説説本課的"線索"時,學生也較難回答得出。後來評課時,我才知道"線索"是九年級要求掌握的知識點。

可以説,這節課暴露出自己教學上的一些問題,自己在轉型中,對教學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對國中學生的準備不足,對國中教學法的理解不夠,還沒從高中重思辨的課堂模式中走出來。

當然,課上,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受到了同組老師的肯定。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時常讓學生聽名家朗讀,鼓勵學生模仿,並給學生表現的舞台。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 篇5

本次教學活動競賽課我選擇了《憶讀書》一課,想讓學生在瞭解名家的讀書生活後培養自身的閲讀興趣,掌握良好的閲讀方法。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是存在着一系列的問題,主要的比如:

整堂課節奏平緩,沒有高潮。從整體閲讀,把握課文敍述的脈絡;到深入研讀文本,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以及讀書的種種好處;到學生自己談課外閲讀的感受和收穫,整個過程順理成章,但卻波瀾不驚。

尤其是當預設的學生交流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這種平實甚至是平淡正反映了學生閲讀量的不足,或者説這堂課還沒有完全激起學生對於閲讀的興趣。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 篇6

回憶上週五我執教的《憶讀書》一文,今天仍記憶猶新。文章開篇一句“一談到讀書,我的話就多了”讓人聽來很親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與自己談活,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對自己親身經歷的講述,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跟隨冰心奶奶成長,直到文章結尾得出結論:“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娓娓道來之語,讓人終身難忘。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感覺有幾點值得回顧。

一、 梳理課文內容,打亂課文的段落排序,以問題引領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在這一環節中我想要學生明確三個問題。第一,本文的主要內容:課文通過回憶作者幼時少時讀書的經歷及多年來讀書的經驗,勉勵青少年“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第二,請學生在文中圈畫作者回憶了幼時、少時讀過哪些書?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這些內容體現了“多讀書”這一中心。第三,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回憶幼時、少時讀書經歷的?在文中圈畫表明順序的詞語。

二、課內外相結合,把課堂延伸課文中兩次提到了作者讀《三國演義》的事。我安排學生在課餘時間閲讀《三國演義》,讓學生通過自己親自讀《三國演義》把自己的體驗和作者的體驗相對照,發現些什麼,並把自己的體會與發現及時地記錄下來和同學交流,通過學生閲讀原著可以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忽視了本文的中心句“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三個問題的邏輯順序。因為只有讀書好所以才要多讀書,在多讀書的時候要做到讀好書。這是冰心奶奶通過自身的讀書感受給孩子們總結出來的經驗,而我卻在教學中給忽視了。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我再執教這節課的話,我一定會引導學生順着作者的寫作思路閲讀,細心體會作者的情感體驗。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 篇7

課文《憶讀書》,雖然行文平易,但字詞和文化常識較豐富,基於學生的語文基礎比較薄弱,我在設計基礎知識的教學環節上,多花了些時間。而後,在梳理課文內容方面,我希望以冰心文末"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為突破口,但效果不佳,學生還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而後,我又針對本課的教學建議的提問,引導出一個新的文學概念"線索",在解釋了概念之後,讓學生説説本課的"線索"時,學生也較難回答得出。後來評課時,我才知道"線索"是九年級要求掌握的知識點。

可以説,這節課暴露出自己教學上的一些問題,自己在轉型中,對教學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對國中學生的準備不足,對國中教學法的理解不夠,還沒從高中重思辨的課堂模式中走出來。

當然,課上,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受到了同組老師的肯定。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時常讓學生聽名家朗讀,鼓勵學生模仿,並給學生表現的舞台。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 篇8

今天上完了來大學路國小的第一節課。本課是冰心的一篇關於讀書的散文。我把本課分成了兩個課時進行講解,從本課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審時度勢,因材施教脱離應試教育模式,做學生學習的陪伴者,引領者。

我的課堂中把學生想得過於簡單,為孩子做的太多沒有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總認為孩子在學習中有些鮮明的觀點學生概括不出來。這裏的學生思維活躍度遠遠高於應試考試下的乖乖兒。把課堂還給學生定能收到自己意想不到的結果。自己只有把自己放置在學生的位置上,站在學生的角度一起去分析才能讓學生有課堂主人翁的感覺。我是一個老師更應該是一個五年級的孩子。放眼遠光,放高標準才能提升自己的水平。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二、提升教學應對機制,應對好預設與生成。

課堂教學中,我總是走不出自己為自己劃設的圈子。學生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對此卻沒有進行加以深層次挖掘,只是一概而過放過了很多有價值,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課堂只是在沉悶中走自己的老路子,行自己的老方向。一節好的課堂需要原生態,學生真實有自己切身體會的。

三、發揮課堂鮎魚效應,做好課堂的有效組織者,讓語文走進生活走向學生。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課堂氛圍的好壞直接影響着課堂的效率。教師是鮎魚效應中池塘裏的鮎魚。教師如果沒有投入自己的激情,沒有給課堂足夠的正能量,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很難創造出精彩的局面。教師發揮鮎魚效應是學生學習質量好壞的重點。教師思想保守沒有活力,學生就沒有活力可言。

四、放遠課堂,讓課堂教學設計走出一課範圍走向單元模式。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重點僅僅放在了本節課的內容中,缺乏對單元目標的思考,沒有讓課堂同單元發現形成系統性知識結構。每課的內容只是孤立存在形不成體系,最後單元總結單獨處理的時候就要花費大量心血和精力處置。學生在進行單元總結學習時缺少真正材料的累積。將來的教學就會缺乏空洞感,散亂感。

五、豐富學生課堂評價語激活課堂活力。

教師的課堂評價語是孩子的興奮劑。教師的評價語可以讓學生精神飽滿,積極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中去。回顧本節課的課堂評價語都比較單調,缺少對學生的及時評價。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積極性不高。

六、解放自己儘可能消除時間觀念,明確學生學會了什麼。

課堂中不要拘泥於時間的觀念中,要注重學生的一課一得。備課中我總是在考慮時間夠不夠用,目光對於課堂中學生到底學會了什麼沒有過深入的思考。上課的習慣總是想着課時目標在已定的時間內完成便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除了學習框框條條的內容,缺乏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於語文的體會,對於語言藝術的品味。語文課是靠課堂呈現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感知説出自己獨特感受的教學。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 篇9

我認為本課的重難點,教學目標制定是比較準確,但在“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三個問題上的順序上注意一下,應該是因為讀書好,所以才要多讀書;不僅要多讀書,還要讀好書。對於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讀書感受,沒有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書體驗,體會作者的情感體驗。

因此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儘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讀書經歷理解作者的讀書體驗,使學生也能和作者產生共鳴。指導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

這課結束後,我還及時教育學生在以後讀書的歷程中,一定要把冰心奶奶給我們提出的三個要求記住,並時時得到應用,同時,我還送給他們三個詞語:開卷有益、博覽羣書、擇善從之,讓我們課堂中得到的知識在以後的學習中得到真正的應用。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 篇10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備課怎麼備”、“教學設計如何設計”、“寫教案如何寫”之類的問題。在大學讀書時,教《教育學》的老師在講到“如何備課”這一節時,苦口婆心地強調要“備教材”、“備學生”,以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學情”作為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的依據。記得期末考試時出的考題就是“怎樣備課”。

自己做了教師之後,我一直按“備教材”和“備學生”這兩個要求來設計我的教學。後來我發現,“備教材”與“備學生”其實是合而為一的事情而並非分開的兩個要求或兩個程序。我將它理解為“根據學生的學情梳理教材的知識結構”。

有—段時間,我很為我白己的這個想法和做法得意。學校曾在全校範圍內檢查教師的教案,我寫的教案作為優秀教案受到學校領導的認可和讚賞。

但做教師的時間長了,我感覺我的教案越來越沒有個性、越來越沒有生機。像周圍其他老師—樣,我發現我的教案不過是在不斷“重複”昨天的、過去的故事。教案也越來越簡單,有時甚至懶得做教學設計,懶得寫教案。

我開始為教案的問題感到困惑。

前兩天接到學校通知,説有大學的專家來聽我的語文課。學校領導提醒我“要注意教學設計”、“專家可能要看教案的”。

我對這個任務並不陌生,我已經習慣於上所謂的“公開課”了。

但是,在為這節“公開課”準備教案的過程中,在我自己提醒自己“要注意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開始反思我自己以往的“公開課”的得意與失意。我意識到我所有的得意與大意,似乎都與“教案”、“教學設汁”相關。而且,關鍵的問題似乎還不在“上課前”我如何設計教案,關鍵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狀況調整我的原先設計好的“教案”。如果這樣來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課之前設計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學之後。

我不知道我這個想法是否正確,但我很願意按照這個想法來展開這次的“公開課”。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 篇11

《憶讀書》向讀者按時間的先後順序回憶了作者一生讀書的經歷及過程,該文章篇幅較長,因此在教學中我採取了長篇短教的方法,讓學生能領會冰心先生的《憶讀書》。

我校語文教學本着研究“抓精彩細節,營造有活力的語文課堂”的理念。運用“抓文眼,扣關鍵句切入,進行閲讀教學”的閲讀教學模式。這節課我努力緊扣我校的研究主題,以課題中“憶讀書”的“憶”入手,緊扣關鍵句“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進行閲讀教學。

首先我以介紹冰心奶奶的背景來導入課文,學生讀題目後談談對題目的理解。目的在於讓學生對冰心奶奶有大致的認識,因為標題就是本文內容的概括,讓學生從“憶”入手,學習冰心奶奶的讀書經歷和感受。

然後學生通過聽錄音找出冰心奶奶多年的讀書感受“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從而找出這篇文章的關鍵句,展開閲讀教學。

接着,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能體會到“讀書好”。讓學生在文中圈畫作者回憶了幼時、少時讀過哪些書,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回憶幼時、少時讀書經歷的?在文中圈畫表明順序的詞語明確時間,理解2-10自然段的內容。把文中的篇目及讀書的時間在電教屏幕中一一列舉,旨在説明冰心從七歲開始讀書,八十多年間,她讀了很多書。這一環節在板書“多讀書”之後宣告結束。然後進入下一個的教學環節。這一環節的設計,周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就是犯了國小語文教學通病:“文本的位移”“內容的複製”,教學沒有實效性。其實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分析冰心所讀的書,適當歸類,如文學名著、古典詩詞、外國小説、《修身》課本等,讓學生感受到冰心“讀了很多書”,進而初步認識“愛讀書”的冰心。

然後讓學生通過“比着讀”“挑着讀”,體會什麼是好書。以上兩個環節是為了下一環節“讀書好”作鋪墊。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自己的讀書實際,認識“讀書好”。讓學生緊抓文本感悟品讀,如七歲時,她“聽得津津有味”,對故事的下文“無限懸念”,常常“含淚上牀”。這足以説明她從小就對讀書有濃厚的興趣,渴望讀書。再如,讀《三國演義》時,她“哭了一場”,“又哭了一場”。讀《水滸傳》,她會“義憤填胸”,常常被書中的故事情節所打動。作者這樣寫的意圖在於説明“我”讀得投入。在朗讀的同時,我引導學生學會圈畫,回答問題從文本出發,找出關鍵的句子和詞語,用圈畫幫助閲讀。這環節上得到老師們肯定的是,我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讓他們通過“圈、讀、悟、議”等步驟,讓他們參與閲讀。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與表達能力。但在這環節上,我的不足之處是對於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讀書感受,沒有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書體驗,體會作者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讀書實際談談。我們常説教師要智慧的教,學生要智慧的學,然而沒有教師智慧的引領,學生又何來智慧張揚的平台。而教師的智慧就體現在每一節課的細微之處,通過這次的研討,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在以後的每一次備課中力求做到對文本的深刻解讀,適合於學生現有知識結構、理解力的適切解讀,以不變應萬變。

最後的拓展活動,讓學生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並根據自己的閲讀實際,選擇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推薦給大家。希望可以通過拓展,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閲讀課外書的興趣。在這環節上,聽課老師都肯定了我的拓展設計,但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只請了一位同學來介紹,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如果在時間的允許下,多請幾位學生交流分享會更好。對啊,在實際教學中,要把上述複雜的“解讀”變成簡單的教學設計,避免繁瑣的分析講解,騰出時間來讓學生多交流分享,把課堂迴歸與他們,這才是高效的課堂。

這堂課令我欣慰的是孩子們課堂活動和表現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讚賞。他們認為五年級的孩子在表述時出現“我認為”“在我看來”“我從這句讀懂了”這樣的字眼兒很了不起,而且表述得很完整,個別同學發言非常精彩,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表達能力很有益處。同時他們對孩子們朗讀的流利、感情的充沛、學習習慣的養成等方面表示了肯定。

孩子們的説話和朗讀技能都有了明顯的進步,也堅定了我繼續進行這方面有意識訓練的信心。這一次,對我説來説是一次磨鍊,而對於孩子們來説,經歷這次公開課展示,他們會更自信地面對每一次挑戰。

課結束了,但這堂課的工作還要繼續。翻開教學設計,將整理好的思路,再次融入教案中,彌補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足。完善不能完美,正如一位老師所説:“你們年輕教師,有激情,但缺少經驗,因此允許你們犯錯誤,在一次次的磨鍊中成長。”

但是我也警告自己,不能以年輕、缺少經驗為藉口,放鬆對自我的要求,我們要做的事太多了。尤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至關重要。要多讀、多想、多練筆,不斷地提升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

是的,課結束了,但文本解讀的研討才剛剛開始。在語文教學的天地裏我們是稚嫩的,就像剛出爐的劍,需要一次次的鍛造和淬火,才能礪出鋒利的劍芒。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 篇12

拿到五年級語文上冊課本,打開目錄一看,出現“書”這個主題單元,帶着一種新鮮感我仔細看了看《憶讀書》這篇主題課文,一遍讀完不知講了些什麼內容,頓時我感到這冊教材的難度,而後又認真瀏覽了這冊教材的總體要求,但是,心裏還是沒有太大的把握,時時擔心教學中的難度,可是就在今天我上完了《憶讀書》一課後,讓我進一步體會到這本教材的學生自主意識的體現這一教學特點。

本課教學由學生自己根據“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提出三個問題學習課文,這一教學設計較難,學生操作起來較難。因此我充分發揮課堂上學生質疑的優勢,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的能力,又很好地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又儘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讀書經歷理解作者的讀書體驗,使學生也能和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明確,作者取得的成就離不開讀書,正因為讀過很多的書,作者才能成為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

但因為本課涉及的名著較多,學生對名著的內容瞭解不深,因此我課前佈置了蒐集資料的作業。

語文《憶讀書》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我執教了北師大版語文第十冊《憶讀書》,這篇課文是冰心會議自己童年時的讀書生活的文章。通過學習這篇課文要然給學生理解“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意思,讓學生真正的做到這一點。

這篇課文的的內容淺顯易懂,學習本文時,我避免瑣碎的分析和逐個段落的講解,讓學生從整體入手,抓住文章的要點。可在學生初讀課文後,讓學生回答冰心奶奶在這篇課文裏最想告訴我們什麼呢?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最後一句話“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就是課文想要告訴我們的主要內容。然後在深入讀課文,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實際來概括一下“讀書”有那些好處?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如書中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們各種感情,讓人們獲得多種美的享受。讀書能擴大知識面。讀書有助於提高人們的品德修養。讀書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還能得到“做人處世的獨立思考的大道理”。最後由讀書的“好處多”引導“多讀書”並要“讀好書”。

另外課文涉及了一些名著,有些書籍學生平時接觸的較少,可讓學生交流課前查詢的資料,我也做了適當的補充。但是我卻沒有過多的講解,只作為適當瞭解即可。

在課文最後要引導學生體會“總而言之,統而言之”這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可結合具體內容理解。要引導學生體會出它們是“總的而言或總體而言”的意思,起總結概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