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精選16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6.83K

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數學評課稿(精選11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精選16篇)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

曹老師“用除法解決簡單問題”一課中引導學生用除法去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1、注重算理闡述:在得出15÷3=5(人)15÷5=3(組)曹老師問:能給大家講講為什麼要這樣計算嗎?你能説出15÷3=5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嗎?在學生不斷的説理過程中,學生對除法的意義理解的更明確了。

2、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如在例題教學時,曹老師提出:又來了3個小朋友,那每組應有幾人?你是怎樣算的?如果又來了一人,這時還能平均分成三組嗎?為什麼?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自主的聯繫實際去解決問題。

3、注重聯繫設計靈活巧妙:在練習中曹老師設計了兩個問題:小白兔種了18棵白菜,12棵蘿蔔。要把白菜裝在3個筐裏,平均每筐裝幾棵?猴媽媽把12個桃子平均分給小猴和它的3個同伴,每隻小猴分到幾個?讓學生選擇一些有用的信息解決問題,體現了練習的巧妙性。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

《簡單推理》是二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程老師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日常生活中最簡單最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呈現出來,並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整節課主要以學生為主,小組活動內容多樣,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受推理的過程,從初步感知到自主設計操作,層層深入,學生和教師較好的融為一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本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活用素材,激發推理興趣

程老師在這節課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有層次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這些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玩中學,在玩中思。根據二年級的孩子的年齡特徵,在教學中程老師活用素材,創造性的使用素材,設計猜老師的年齡、猜智慧星、猜水果、猜帽子的顏色等有趣貼進學生生活的學習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推理興趣。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整堂課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參與廣度,學生學得有味又有效,無論是在知識、能力還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發展。

二、層層遞進,滲透數學思想

程老師的這節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並運用操作猜測等直觀的手段解決這些問題。這節課引入環節。就設計了讓學生猜想,共分三個層次,首先課一開始讓學生猜老師的年齡,“瞎”猜(即隨便猜),學生從中意識到這樣是猜不到確定的答案的;然後在老師的提示下“猶豫”猜,結果有兩種答案,還不能確定,學生從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條件,答案的範圍縮小了;最後在老師的再次提示下,學生很快猜出了正確的答案,學生從中領悟到了“猜想”要根據前提條件去推理的。這個猜想環節與本課時內容相關密切,對後面的順利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讓學生能初步領悟到簡單邏輯推理其中條件與結果的密切聯繫,同時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

接下來,通過猜水果的遊戲讓學生明確有序的推理方法:能確定的先確定的推理思想。最後再從猜紅紅、蘭蘭和亮亮三位小朋友年齡。從中明白優化的推理思想:明確先確定好確定的推理方法。通過引導讓學生從亂猜,到有條件地猜想,再到推理,經歷推理的過程。讓學生經歷從無序到有序最後到優化的數學思想過程,層層遞進,層層深入注重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由此可以看出這節課的思路清晰,重點突出。

三、方法引導,注重習慣培養

從兩個事物“非此即彼”的判斷到“三個事物的判斷”,“三個事物的判斷”中也是由“其中一個條件是肯定的”到“三個條件都是否定的判斷”,一步一步深入,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層層深入,幫助學生掌握了推理的一般方法,程老師突破“培養學生初步的有序的思考、合理的推理的意識”這個教學難點。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體驗簡單推理的過程,獲得了對簡單推理初步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

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特別注重細節。所有的解決問題,程老師特別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學生在尋找信息時指導學生用手指,手口並用。並向學生示範,把有用的信息在題目上做上標註,讓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也能像老師這樣蒐集信息,並把信息作有效處理。這裏老師不僅僅是引導學生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向學生滲透怎麼蒐集信息,注重了對學生長久學習習慣的培養,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四、收放自如,靈活動用推理

整節課程老師做到了收放自如,教學過程中老師先引導,讓學生經歷了初步的推理過程,教師由扶到放、由淺入深,在用推理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幾個問題後,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並能總結出簡單推理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又設計了讓學生自主設計推理環節,讓學生在創設推理遊戲和自主表演當中,對推理知識進一步深化,深化加強了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使思維訓練層次提高。而通過有條理的説一説演一演,既讓學生體驗了推理的過程,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傾聽與表述的過程中加深對推理過程的理解。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3

學生在學習這一節課之前,已經掌握並熟記了1至4的乘法口訣,而且部分學生在家裏就已經對5的乘法口訣有了初步的認識,並能背誦下來。所以這節課李老師着重要求學生能獨立寫出乘法算式,並編出乘法口訣。要求學生理解5的乘法口訣,並能運用乘法口訣進行兩個數相乘的計算,最主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在編口訣的過程中進一步瞭解各種圖形的含義,理解乘法的意義,能讓學生獨立完成任務。

1、李老師採用了情景教學法

讓學生在情景裏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如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一把小傘要6根小棒,擺2把、3把、4把、5把小傘分別要用幾根小棒,你用什麼方法計算出來的,並把學生由加法計算引導到簡便的乘法計算,從而引出5的乘法的學習。

2、重視學生的合作意識

由於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或相互間發現,並及時糾正。同時,合作也是學生走向社會必備的情商。這節課李老師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學生獨立填寫乘法算式編完乘法口訣後,老師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口訣,讓學生自己發現編寫過程中的問題,做到及時糾正和改正錯誤。學生不僅學地積極主動,而且課堂氣氛熱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扮演的是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3、以多種形式鞏固5的乘法口訣

老師設計了不同形式的練習來鞏固乘法口訣,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建議:李老師在教學設計上如果能再多融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着數學,學習數學也是為了應用於生活中,就更好。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4

經過楊老師對《角的認識》這節課的精心設計,整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能夠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學畫角這一環節,尹老師先讓學生討論怎樣畫角,再讓電腦演示畫角的步驟,然後又學生模仿着老師畫角,最後再讓學生獨立畫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學生操作能力的發揮,但我覺得尹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實這一知識,並能有效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個人覺得在教學角的特徵這一環節時可以讓學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體驗角的特徵。角是比較抽象的幾何知識,只有摸過,感受過學生才能對角的特徵留下深刻的印象。總之,整節課無論是基礎知識的落實還是重難點的突破,都是相當到位的。

本節課分為三塊內容,角的認識及判斷,畫角和角的大小。尹老師在這三塊內容教學中處理得清楚恰到好處。本人比較欣賞尹老師在教學中的細緻,如在判斷中,除了説説是角還是不是角的原因,還通過變一變把不是角的圖形變成角,或把角轉一轉還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學中,我覺得是不是可以出示兩個角,一個開口大但邊短,另一個開口小但邊長讓學生判斷哪個角大?學生可能會判斷開口大的角大,以此來得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5

江老師的《角的初步認識》一課,課堂氣氛活躍,能突出重點,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突破難點。是一節成功的課例。本節課有幾大亮點:

1、新課的引入抓住了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利用學生熟悉的兔房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探索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

2、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先在情境圖圖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讓學生初步感知“角”是怎麼樣的,讓學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徵和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畫一畫等手段來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讓學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畫角”的實踐操作過程中體會、理解、發現角、認識角。同時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神祕,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3、備課深入,能預知本節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並能通過電腦演示、實物演示來突破難點。

4、練習設計形式多樣,有層次有坡度。在練習過程中並用兒歌的形式讓學生鞏固對角的認識。

本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邊長無關”建議重複説明角的大小是指哪個部分的大小,老師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並多舉例説明,讓學生加深印象。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6

郭老師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準確,教學設計合理,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自主探索,動手實踐,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能力。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新教學理念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願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國小生學習的動力。本節課針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郭老師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通過讓學生分蘋果這一情境複習了已學知識,通過幫小猴分蘋果展開問題,並把分蘋果這個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自覺的融入新知識的學習,併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在這一環節中,郭老師為學生根據書中已經給的信息提問問題,提高了學生動腦思考和表達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

二、重視學生的操作能力,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節課以學生操作為主。通過學生用小棒代替分蘋果分一分,分到的分蘋果要同樣多、平均分問題的設計活動,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探究與發現的空間,雖然是學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郭老師都能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內容及操作後的要求,因此課堂上學生操作不是無序的,而是緊張有序地在進行,這就使操作具有了實效性,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帶着問題,動手中又積極地思維,達到動與靜的結合,觀察與思考的有機結合。學生通過操作、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方法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了學生,使學生明確了平均分的含義。

三、重視練習題的設計,進一步鞏固所學新知。

郭老師設計了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題,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郭老師生動的兒童化語言和運用豐富多樣的獎勵措施,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悦的心理需求,維持孩子們學習新知的興趣,進一步加深了對除法的理解。

郭老師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郭老師敢於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較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過程中,分一分、擺一擺、説一説、練一練,無一不是學生在主動探索與操作,可以説,正是由於教師敢於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主動學習、動腦、動口的機會,才有學生的全員參與,才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在郭教師創造的和諧、民主、可以充分發展的環境中,讓學生的潛能得到了一定的開發,郭老師這節課是一節高效的課堂。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7

以前,我總認為統計課很難上,在知識上很難找到需要探究的地方,再加上繪製統計圖花費時間長,很難讓學生體會到統計圖的作用。聽了鄧老師的這節統計課,讓我眼前一亮,哦,原來可以這樣上!

1、從統計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的只數引入新課,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2、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統計數據多的情況下,及時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分工統計,讓學生體驗合作的樂趣和需要。可以看出合作的效率是很高的。

3、在重難點地方處理巧妙。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通過整理數據,完成條形統計圖的過程,當發現統計的數據太大時,一格再表示一個單位就太不方便了,從而引出矛盾。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原則的教學思想。確實有同學就想出來了。教師創設了一個很有價值的懸念,一個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一格表示2個單位或者更大的數的需要,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另外教師也預設了多個解決辦法,沸羊羊的、懶洋洋的加以展示,同學們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想法和喜洋洋一樣,很有成就感。

4、教學目標的呈現時機恰到好處,達到了既不提前泄露知識,又讓學生及時瞭解目標的目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即總結前面學習內容,又過度倒下面的學習任務。

5、練習時要求明確。教師強調在繪製條形時要一一對應,做到快、靜、齊。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但由於是小組合作,有的同學插不上手,操作困難,所以凸起來要慢一些。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找準刻度後記號記號在塗色,準確率要高。

6、後面的統計圖欣賞很好,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後面學習奠定了基礎,也讓學生體驗到了統計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商討的地方:統計的數據一定要讓學生核對清楚,可能會有學生多數,或少數會嚴重影響後面的練習。最好能用數一個標記一個的方法。再根據統計圖解決問題時,個人覺得先找信息,再提問題比較合適。可以體現學生的認知順序。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8

馮老師在教學本節課時,以直觀的操作活動為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為學生創設了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教學過程民主、平等、寬鬆、愉快。本節課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1、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教師大膽改編教材,將我國地圖引入課堂,一步步找到山西、陽泉、郊區的行政區劃圖,然後從地圖的着色問題入手展開研究活動,讓學生感覺到了製作地圖也要用到數學知識,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2、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

整節課,教師帶領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交流時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這些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注重活動前的指導,對活動預設充分。

在出示活動要求後,讓學生自己説説塗色時注意什麼,學生互相補充,明確了要求,審題能力得到了提高。由於教師預設到塗色時間比較長,因此明確活動要求後激勵學生比比誰塗得快。學生躍躍欲試,加快了活動速度。在展示作品時教師故意出示重複和遺漏的作品,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真正感知到有序思考的好處。

4、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

教師在學生活動後的質疑引發學生的思考:想不想知道怎樣很快找到所有塗法兒不重複不遺漏呢?教師介紹了兩種方法,定位法、交換法,學生在有了前面活動的基礎,理解起來相對容易了,

5、教具準備充分,便於直觀操作觀察,可見備課的用心。

建議:練習時加以引導,讓學生引導也可以,共同體會兩種方法,影響要深些,也可降低學生操作的難度。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9

聽了沈老師執教的數學《年月日》感受很多,這節課上的非常好,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亮點:

一、重點、難點把握準確,知識講解清楚。

沈老師對教材能夠認真鑽研,抓住教材特點,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並能圍繞重點設計教學方案,層層深入,注重知識的點撥探究,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經驗,有效地運用於課堂中。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重點突出。通過交流、練習等形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過渡自然,教學中善於鼓勵,真誠關注學生自信心的樹立。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認識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營造了一種寬鬆、平等的教學氣氛,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充分讓學生表達,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對教學難點,能夠採用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拳頭記憶法(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去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或歌訣記憶法(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日永不差),增強學生的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精心設計預習單,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沈老師能將生活材料充分運用於課堂教學中,預習單中通過買維生素片的事例,生動活潑地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將新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學生對大月、小月有了深刻的認識。

三、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整節課都是通過沈老師的引導讓學生通過觀察、説、想、發現探究新知,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其中羅老師組織大家通過觀察年曆表知道大小月的知識點,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下掌握了這一知識。羅老師還給學生創造了大量的時間和空間,去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學生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做到了全體學生都參與到了新知識的探究。

四、評價及時合理

沈老師十分重視有意義的合作學習,並重視教給學生合作的策略,及時對合作好的學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評價。比如,學生小組活動時,先討論應該怎樣填才能讓別人一看就明白哪幾個是大月,哪幾個是小月,最後請小組代表發言,這樣的合作是有意義的合作。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發現、分析、整理出更多的數學知識,讓每個學生都學到了有價值的數學。對於學生來説,無疑是一次創造思維能力的鍛鍊。

總之、整節課,學生在輕鬆愉快、民主的學習氛圍中主動探索發現新知,體驗了自主探索的樂趣,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0

一、教學風格——大氣親和

在這節課中,劉老師的語言簡潔流暢、乾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在與學生的互動上親切自然,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跟一年級的學生上課像在談心一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更時時用親切的語言表揚他們:我請做得好的同學説,誰誰表現真好等。

二、教學藝術——順勢而導

劉老師的眼中有數學,心中更有學生,做到了尊重學生,順勢而導,引導學生思維走向深入。如:第一幅與第二幅為什麼能很快描述出來,第二幅為什麼不能呢?等引導學生進入深入思考,課堂中到處是這種順勢而導情境。

三、教學過程——抓住核心

劉老師這節課中緊抓住核心進行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1、數學好“玩”

劉老師首先從孫悟空同學們非常感興趣的人物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後讓學生跟孫悟空比比火睛金晴,誰更厲害把學生帶入一個有着魔術味道的學習過程。先讓學生看3組圖再讓學生猜一猜峁才看的'3幅圖是怎樣的這樣,一下子把孩子們引入到一種好玩的遊戲情境中,激起了孩子們的參與熱情。這樣,就會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輕鬆快樂。劉老師的整節課,從材料選擇上、方法上等,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數學好玩。

2、“玩好”數學

把一節數學課上得有趣,這一節課成功了一半。還要“玩”好數學,才是一節完美的數學課。“玩”好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數學學習的興趣上,它還應該引導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習得數學技能,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形成對數學價值觀的認同。劉老師的課在這方面給予我們很好的啟發。

(1)關注數學知識本質,引領學生學習有價值數學內容。

劉老師在這節課中不僅僅引導學生看好玩的圖片,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好玩背後知識本質。如引導學生説出圖片是怎麼排列的,按形狀、顏色、大小一組一組依次不斷、重複出現。這樣,既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又引導學生進行了數學化思考與數學化表達,讓學生用語言清晰表示規律,掌握規律本質知識。

(2)關注數學思維特質,引領學生參與有層次的思考過程。

這節課中劉老師不但引導學生關注數學知識本質,更是抓住時機通過深化,強化等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如學生找出規律後,通過追問:第10組第1個是();第30組第2個是();第100組第3個是()。指引學生的思維一步步走向深層。這樣,學生通過推理等活動也豐富了數學活動經驗。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1

上週聽了兩節二年級數學組的一課二上《7的乘法口訣》,感觸頗深。陳老師上課老練,課堂駕馭靈活自由,課堂激情澎湃,還有那紮實的教學基本功,細膩的課堂設計,無不讓我受益匪淺;汪老師雖是一個美術專業的老師,竟也能把數學課上的這麼成功,課堂雖然平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口訣已熟練掌握、並且靈活記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兩節課基本流程差不多,都是成功的好課。下面主要圍繞第一節,談談我的聽課感受。

一、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默契無比

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節課的教學,就能看出教師平時上課的影子。本課的教學,讓我看出了師生之間通過一年多的相處,默契已達到一定程度。如例題中一共有7個問題,當前兩個問題“擺1只、2只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解決後,第三個問題“擺3只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開始,教師只要説“請問”兩字,馬上有同學知道教師將要説什麼問題,有一半同學能把教師心裏的問題全部説出來了。編口訣的過程中,反覆有學生説:“應該把小數放在前面。”再如:當7的所有口訣全部編完,教師剛出示課題後,馬上有同學爭先恐後的發言:“老師,我有發現。”教師連過渡語言都不需要,直接進入下一個環節:研究並識記口訣。

二、讀口訣的過程,體現層次性

本課中,學習口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運用,而在這之前,如何識記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本課通過讀口訣,來達到記憶的目的,共體現四個層次。第一層次:“觀察老師是怎麼讀的,一會兒我請大本領的小朋友來領讀。”這一次是算式和口訣一起讀,小孩子最喜歡當小老師領讀,這句話,能讓全班同學集中注意力聽,又教會了學生讀口訣的技巧。第二層次:“你坐的真神氣,我請你來領讀,這一次,只讀口訣。”這一次是隻讀口訣。第三層次:“考考你,你能背出來嗎?”當小朋友背不出來時,其餘同學可以提醒他方法,這一層次,其實是對幾句特別難記口訣的再次理解。然後會背的同學起立,閉上眼睛一起背,促使全體同學積極背誦。第四層次:“那一句不會背,我們讀的過程中再來記一記。”全班齊讀,此時,大部分同學已能背出,這是對後進生的兼顧。

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這節課中,我們經常會聽見老師對學生的讚揚和鼓勵,“你的聲音真大聲,和老師一樣大。”“感謝你,你把小數放在前面。”“我特別喜歡某某的回答,説得特別好,用到了兩個乘數。”“你坐的真神氣,我請你來領讀。”“先做好的小朋友已經在開始背口訣了,真好。”等等言語,充滿濃濃的讚美和關愛,難怪學生會激情澎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2

今天上午聽了一節二年級數學上冊用加減混合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課,受益匪淺。我認為這節課是成功的,有待我們學習和借鑑。雷老師雖已年過五旬,但他不服老的敬業精神,以及課堂上獨特的教學風格為所有的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凸顯數學學習的生活化;還注意研究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體現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從整體上看,他們都完成了教學任務,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我認為本節課以下幾方面處理得好:

一、課前複習練習。

對二年級學生來説非常有必要,而且要長抓不懈。

二、用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教學。

通過創設情境“美術興趣小組作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整節課始終使學生置身於情景之中,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

三、教師注重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例5時,教師注重了三個環節的教學。

1、在“知道了什麼?”環節教師重在使學生明確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男生有多少人?”第二個問題是“美術數興趣小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同時明確兩個數學信息:女生有14名,男生比女生少5人”。

2、在“怎樣解答?”環節中,第一個問題是舊知,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數量關係的分析解決問題較為容易。第二個問題的解決是教學的重點,關鍵要教學兩點:一是引導學生理解“美術興趣小組一共有多少人”的含義,即就是求美術小組男生和女生合在一起是多少人;二是要通過分析,會將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或結論作為解決第二個問題的信息。同時還應注意,學生用“14—5+14=23(人)”解決第二個問題,也予以肯定。

3、在“解答正確嗎?”環節,教師重在梳理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如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再解決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的結論是解決第二個問題的信息等。

在教學時教師充分利用情境圖,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對解決問題的過程、策略與方法進行相應的梳理,引導學生學會連貫地思考,發展合情推理能力。養成反思的習慣,同時使學生充分感受加、減法計算和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四、注重知識的拓展。

通過4道鞏固練習,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勵他們大膽的講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並及時給予肯定或鼓勵,並在鼓勵學生想法、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又不忘教給學生一般的優化的計算方法,讓他們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都得到了共同的發展。

總之,雷老師這節課思路清晰,數學語言簡練,很具有感染力,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同時,他教態親切自然,注重課堂中的評價語,師生關係融洽,老師上得輕鬆,學生學得專注,是一堂成功的數學課。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3

《認識直角》這是人教版數學第三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時,學生是在初步認識了角的基礎上來學習直角的初步認識的。作為同年級的老師,聽了塗xx老師的《認識直角》這節課,我有如下的一點點想法。

這節課整體上思路清晰,重難點都有加以強調攻破,老師上課的體態語言都滿不錯的。特別是在“誰能用手比劃一下直角”這個環節,她藉機教育學生舉手要規範,把行為規範教育很好的融入到了數學教育中。但在這裏我想着重説幾點我有異議的地方。

在讓學生找出生活中哪裏有直角的這個環節,塗老師讓很多學生都起來説了説,我覺得她在這裏用時過多,以至於後面的練習有些沒做。

在讓學生“在格子上畫直角”這個環節,我覺得這裏塗老師有點準備不足,這裏最好讓學生用水彩筆等有顏色的筆畫起來效果更好,只用鉛筆很難看清楚。

在鞏固練習的動手摺一折環節,我覺得老師沒有必要把需要折幾步折出直角告訴學生,應該讓學生自由發揮,只要他們折出直角就可以,沒必要一定是兩步或三步。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檢驗直角時,如何把三角板的直角擺在直角上,我認為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是一個難點。

總體而言,塗老師的這節課是一堂成功的課,她準備的還是比較充分的,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中説一説、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讓學生在做中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整堂課師生互動積極,課堂目標達成度較高。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4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本次同課異構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思路都很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其共同點有:

1、注重創設學生較為熟悉與喜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裏特徵。本節課中連碧琴老師創設的“聰聰與明明佈置房間”的情境與陳樂清老師創設的“動物王國體操比賽”的情景。都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幹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2、兩節課的教學設計都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課堂中學生通過從不同角度的觀察、發現找出了圖形排列的一些規律,並能應用所雪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發展。課堂中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交流、驗證、推理等數學活動,學會了有序觀察、有序思考。進一步掌握和發現了圖形的排列規律,積累了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

4、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不同之處:

1、地面磚的排列規律陳樂清老師比連碧琴老師處理得好。連老師對地面磚排列的規律只是一筆帶過。而陳老師能夠留給學生充足觀察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其排列規律,並提出問題接着往下排該怎麼排?進一步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陳樂清老師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多樣化的特點。練習的內容不只侷限於課本當中的,有圖形排列規律、數字排列規律、漢字排列規律等等。

3、連碧琴老師安排“創造規律”環節,能做到讓學生學以致用,學生能根據所學知識創造自己喜歡的規律,思維更開發了,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讓學生彙報圖形排列規律的時候是否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操作,同時讓全體學生都跟着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課堂生成的處理。如第一節課有位學生從右往左觀察了,老師別打斷他,應該讓他説完,説不定他的發現也有獨特之處。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5

聆聽了鄭老師執教的二年級《認識角》一課,鄭老師以她獨特的教育魅力深深的吸引了我,感受如下:

1、鄭老師教態和藹可親,語言親切富有感染力,善於運用肢體語言。教學基本功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孩子喜歡這樣的老師,課堂氛圍好,老師學生之間能感受到濃濃的師生情,教學效果好。

2、在大量的活動中積累角的表象,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突出角的認識。課始,從具體的實物中剝離出角。找一找;你能像老師這樣找到周圍的角嗎?摸一摸;沿着角的兩條邊摸一摸。説一説;結合前面找角摸角的過程,説一説角的各部分名稱。做一做;用兩根小棒或紙條做一個活動角。辨一辨;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為什麼?比一比;哪個角大,哪個角小?想一想;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

在突破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和角的邊長無關這兩個難點時。倪老師先出示三個鐘面,讓學生觀察鐘面上三個大小不同的角,你想説什麼?你是怎樣想的?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然後再讓學生通過比角體會角的大小與邊長的長短無關。這個環節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礎上,設計了“比較角的大小”的環節,最後通過用扇子和剪刀的打開與合攏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口有關。

總之,這節課鄭老師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精心設計教案,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突破難點。學生學習方式豐富多樣,講求實效,真正實現了知識不再是全靠老師的授給,而是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體驗,不斷獲得這一目標。其實利用我們的身體做一個活動角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如用兩隻手做角的兩條邊,手的合攏分開也能體現角的大小變化過程,學生也很感興趣。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6

9月6日上午聽了張xx老師執教的《認識米》這一課,本課是學生在認識了釐米、會用釐米測量較短的物體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張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在實際測量中產生需要學習新知,感受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並會運用新知靈活地創造性的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理念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節課張老師很好把握了以下幾點:

1、聯繫生活實際,產生求知動力。學生在用手中的直尺測量黑板的長度時,感到困難,張老師此環節通過巧妙的設疑,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自然地引出課題。(此處及時板書課題:認識米)

2、注重引導學生的探索,加強學生的體驗。張老師在此處設計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一米”,身體上的、生活中的,讓學生充分的感知1米。測量過程中張老師注重對學生操作規範的指導,米尺不能斜放、要對齊零刻度等。在感知一米的過程中體會“米和釐米”的關係,在操作中得出1米=100釐米。

3、有層次的練習,提升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在練習環節,張老師能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先是簡單單位之間的換算、接着來了一組長度單位運用的辨析、比身高等,練習的層次分明。

就這節課而言,我個人認為還有些方面的不足:

1、本節課操作量較大,要充分讓學生來操作感知,時間的把握上不夠到位;

2、測量教學時要增加估計的內容,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

3、板書的設計要體現教學重點,板書的呈現,要讓學生在回顧本堂課時,一目瞭然的知曉本課的重點;

4、增強對學生的把控能力,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都能夠跟着課堂的節奏一步步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