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出塞》原文賞析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4.18K
《出塞》原文賞析1

原文:

《出塞》原文賞析

出塞

作者:王昌齡 年代: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着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着,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 “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原文賞析2

原文:

王昌齡

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註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經常用的題目。塞(sài):邊關 ,邊塞

2.秦時明月漢時關:運用互文修辭,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龍城”:地名,是古代匈奴聖地。漢朝大將軍衞青曾奇襲擊龍城,最後與匈奴作戰七戰七勝。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漢之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指一人,實指李衞,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5.胡馬:指胡人的戰馬。胡,古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

6.陰山:山名,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境內,漢時匈奴時常從這裏開始南下騷擾侵佔中原地區,也是衞青墳冢的模樣。

7.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8. 度:越過。譯文 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可是去邊防線打仗的戰士還沒有回來。 要是飛將軍李廣和大將軍衞青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意思是説:只要有衞青李廣這樣英勇善戰、忠心為國的統帥來鎮守邊庭,外敵就不敢輕舉妄動。這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衞國家的壯志,洋溢着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本詩被人們稱為:“唐朝七絕之首”。

這首詩裏,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麼妙處呢?得從詩題説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習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裏很常見的詞語。《樂府詩集·橫吹曲辭》裏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説:“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徵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一點之後,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説,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繫起來。這樣一來。“萬里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着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説,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出塞》原文賞析3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着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攻襲龍城的衞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衞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衞,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着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徵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鬥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裏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同時期杜甫的《兵車行》可以作為參考。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詩評家常稱讚“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 “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 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範圍有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工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説)。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閲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後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於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衞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抗匈名將的懷念,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首句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塞寫起,點名月色、關塞依舊,但時光流逝,朝代變遷,長期邊防戰爭給人民和將士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在描寫景物中,給予了深厚的感情。後兩句採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將來諷刺當今邊將的無能,語意含蓄,情感深沉。詩中充滿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激情。

評價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願的愛國之情。

表達詩人對守邊戰士的同情以及對安定、和平生活的嚮往。

這是一首慨歎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説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歎。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出塞》原文賞析4

原文: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詩詞賞析:

“拼將熱血灑疆場 ”,這是一首邊塞詩,寫於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游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於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啟首兩句就寫得頗具氣勢,“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出征的戰士應高唱着戰歌,揮舉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統治者殺到關外。玉關,本指玉門關,這裏代指山海關。清政府是在關外發跡的,因此要殺到關外,把他們徹底消滅。這裏用一個“環”字,預示着反清鬥爭一定會取得勝利,戰士們會踏着歌聲,凱旋而回。後兩句寫得極其悲壯,抒發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作為一名戰士,想到的只是為國捐軀,根本不去考慮身後事,為國捐軀,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馬革裹屍還”呢?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死疆場的熱忱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了這首詩的一年以後,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爾後,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後一句“何須馬革裹屍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總之,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

《出塞》原文賞析5

慼慼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君已富士境,開邊一何多?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走馬脱轡頭,手中挑青絲。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迢迢萬里餘,領我赴三軍。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羣。我始為奴樸,幾時樹功勛?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1]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逕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間。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虜其名王歸,繫頸授轅門。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眾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詩詞賞析:

這九首詩朱鶴齡説是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未年哥舒翰用兵於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後,為了滿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慾望,在邊地不斷髮動以掠奪財富為目的的不義戰爭。公元747年(天寶六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公元749年(天寶八年)又令哥舒翰領兵十萬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過半,血流成河;公元751年(天寶十年)令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攻南詔,死者六萬;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祿山攻契丹,兩地百姓深受其苦。這組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作的。

《出塞》原文賞析6

出塞(辭家萬里戍)原文

【出塞】

辭家萬里戍,關路隔風煙。

賦重無餘餉,邊荒不種田。

小兵知有死,貪吏尚求錢。

倚賴君王福,何時唱凱還?

詩詞賞析:

古代從軍是相當苦的,加上有的官吏貪贓和不顧士兵疾苦,經常捱餓想家也較為普遍。此詩諷刺邊防士兵與吏官的不合理現象,對明末社會有較深刻的反映。方維儀詩風或細膩,或激昂,或悲楚。她在反映北方戰事的《老將行》中寫道:“絕漠烽煙起戍樓,?笳吹徹海風秋。關西老將披圖看,尚是燕雲十六州。”在《從軍行》中寫道:“玉門關外風雪寒,萬里辭家馬上看。哪得沙場還醉卧,前軍已報破樓蘭。”她飽嘗人世間生離死別的痛苦,孤獨伶仃,身心交瘁。她在一首敍身世的屋言詩中説:“昔聞生離別,不聞死別離。無論生與死,我獨身當之。北風吹枯葉,日夜為我悲。上觀滄浪天,下無黃口兒。人生不與死,父母泣相持。黃鳥各東西,秋草亦參差。餘生何所為?死亦何所辭。日日復如此,我心徒自知。”在歷代女作家的詩中,能表現如此博大的憂國憂民思想情懷的作品並不多見,沈德潛評道:“如讀杜老傷時之作。閏閣中乃有此人!”( 《明詩別裁集》)這是相當準確的一個辨味,無論就本篇字句的錘鍊,語言的精純,措意的深厚,表情的沉著,言情的頓挫而言,它都神似杜甫的傷時念亂的五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