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原文及賞析(集合2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1.34W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原文及賞析1

藉甚宣城郡,風流數貢毛。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原文及賞析(集合2篇)

霜林收鴨腳,春網薦琴高。

共理須良守,今年輟省曹。

平生割雞手,聊試發硎刀。

試説宣城郡,停杯且細聽。

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

?稏豐圩户,桁楊卧訟庭。

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

譯文

宣城郡多麼負有盛名,第一風流要數進貢的紫毫筆。

秋霜下林中鴨腳形的銀杏葉落滿,春日裏絲網將獻出名喚琴高的鯉魚。

共同治理政事須是賢良太守,今年你不再做京都的官吏。

古詩百科~平生材大用小一向以牛刀割雞,這一次且再試一試你新磨的刀具。

我試着説一説宣城郡,請你暫且停杯細聽。

黃昏中一彎明淨的宛溪環繞樓閣,春日裏部將簇擁着你宴飲在昭亭。

水稻茁壯,圩田的農家生活富裕,刑具閒卧法庭,你理政簡易清明。

你將追蹤風流太守謝朓歡歌妙舞,還不時吟誦王羲之用來換鵝的《道德經》。

註釋

舅氏野夫:《山谷集》題下注“李莘”。李曾官屯田郎中、知宣州,其餘未詳。宣城:今屬安徽。

藉甚:謂聲名甚大。藉,同“籍”。

貢毛:指紫毫筆。霜林:一作“林霜”。鴨腳:木名,即銀杏,以樹葉似鴨腳而名。

薦:獻。琴高:《搜神記》及劉向《列仙傳》謂琴高為戰國趙人,能鼓琴,為宋康王舍人,學修煉長生之術,遊於冀州涿城之間。後入涿水中取龍子,與弟子期某日返。至時,高果乘赤鯉而出,留一月餘,復入水去。此借指鯉魚。

理:指治理政事。

輟(chuò):中止。省曹:謂京官。省,官署名,指京師官署,如尚書、中書、門下各官署皆設於禁中,因稱省。曹,古時分職治事的官署或部門。

割雞手:比喻大材小用,沉淪下僚。

發硎(xíng)刀:硎,磨刀石。

明宛水:為“宛水明”的倒文。宛水,指宛溪,源出安徽宣城縣東南的嶧山,東北流為九曲河,折而西,繞城東,叫宛溪。

騎(jì):一人一馬曰騎,此指州太守部屬。簇(cù):猶言“簇擁”,眾人護衞或圍着。昭亭:宣城北有昭亭山,昭亭當築于山上。

(bà)稏(yà):稻名。豐圩(xū)户:使圩户豐足。圩户,指佃種圩田的農户,江淮多窪地,田邊築堤防水,稱圩田。

桁(héng)楊,加在犯人頸上或腳上的大型刑具。庭,訴訟案件的地方,猶今之法庭。

謝公:指謝朓(464—499年),南朝齊陳郡陽夏人,字玄暉,與謝靈運同族,稱小謝。曾任宣城太守,世稱謝宣城。善草隸,工五言詩,為“永明體”主要詩人,以山水詩最為著稱。宣城北二里有謝公亭。此處借喻山谷舅氏李莘,謂其文采風流可比謝朓。

換鵝經:即指老子《道德經》。

賞析

第一首詩讚美了宣城物產的豐饒、景色的清嘉,並特別將土產的紫毫筆冠以“風流”的名號,暗指歷代文人曾用此寫下名詩佳篇,流傳不朽。詩中又以調侃的口吻,説詩人舅氏往任太守,如以牛刀割雞,一則歎其大材小用,一則贊其理政遊刃有餘。全詩多用借語、典故,顯示其“無一字無來處”的特點。

首聯“試説宣城郡,停杯且細聽”,寫在酒宴上告別,談到舅舅李公擇要去的'地方,詩人便來了勁,一古腦兒倒出宣城的情況,讓人們停住酒杯聽他按照預定的想法非正式地講。此聯是側面總寫,提起人們對宣城瞭解的興趣。

頷聯“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寫了宣城的山水。春天來了,“山晚望晴空”的謝朓樓被清亮明靜的宛溪河纏繞着,更顯得高聳雄偉,多姿多彩。春光像跑馬似的,跨越山山水水,簇擁圍攏着敬亭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南齊詩人謝眺《遊敬亭山》詩有“茲山亙百里,合杳與雲齊,隱淪既已託,靈異居然棲。”的描繪;唐代李白先後7次登臨此地,且留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聯的“明”與“簇”,皆活用看動詞。

頸聯“罷稏豐圩户,桁楊卧訟庭”,寫了宣城是一個天然的糧倉,是一個講究法治的地方。前句意思是説,圩户的種田人家,家家户户五穀豐登。後句寫犯了罪就要處治,處治是依法律程序,不能亂來。“桁楊卧訟庭”,是一種有序的審判。當時黃庭堅的舅舅正任淮南西路提點刑獄,故黃庭堅用依法律程序來説事。

尾聯“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是寫宣城民風淳樸,歌舞昇平,講求道德與教化。謝公謝眺,在宣城任太守時他“勤於郡治、勸民教士、關心農政”,給宣城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被稱為“謝宣城”。歌舞處,指謝朓樓,那裏歌舞昇平,人民生活安逸。這些樓台歌舞是一種教化,時時煥起人們的道德良心。此聯意下,一個地方的治理應該像宣城那樣和諧安定,稻熟年豐。

第二首詩詠贊宣城山明水秀的佳麗風光,並以想象之筆寫出舅父到任後受到民眾擁戴、歌舞歡欣的景象,以及百姓富足、政事簡易清明的情形。且以曾在此地做官的謝脁來比喻舅父的文采風流,還特別用王羲之故事點明其淡泊心境。全詩筆法簡煉,內涵豐富,雖未全脱送人上任的陳套,但因詩中多寫入當地名勝、人物,平易親切。

黃庭堅是北宋詩的大家,造詣很高,與蘇軾齊名,並稱蘇黃。黃庭堅在文學藝術上是具有很高天才的,而又卓然自立,不肯隨人後的。他作詩時,態度鄭重,精心結撰。第一首,開頭似敍事,接下來作描敍,中間兩聯對仗工整,活用名詞、動詞為形容詞,講究字眼的錘鍊,他通過奇特的意象、新穎的比喻和使事用典,達到了停杯細聽説宣城的目的,形成一種峭拔生新的藝術效果。這種以敍述為詩、以議論為詩、以理趣為詩的獨特藝術手法顯示出他獨特的個性風貌。

創作背景

此詩可能作於元豐八年(1085年),時黃庭堅舅父李莘知宣州,黃庭堅以此二詩相贈。

黃庭堅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原文及賞析2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

朝代:宋代

作者:黃庭堅

原文:

試説宣城郡,停杯且細聽。

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

罷稏豐圩户,桁楊卧訟庭。

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

註釋

①舅氏:即舅父,即李常。即舅父。舅,母親的弟兄:舅舅。舅父。舅母。妻的弟兄:妻舅。古代稱丈夫的父親:舅姑(公婆)。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總的,氏是分支,後來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詩·秦風·渭陽序》:“我見舅氏,如母存焉。”孔穎達疏:“謂舅為氏者,以舅之與甥氏姓必異,故書傳通謂為舅氏。”李常(1027-1090),字公擇,南康建昌人。少讀書廬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書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登皇祐進士,調江州判官。公元1072年左右(熙寧中),為右正言,知諫院。王安石與之善。時安石立新法,常極言其不便。安石遣親密喻意,常不為止。哲宗時,累拜御史中丞,出知鄧州。徙成都,卒於行次。常著有文集、奏議六十卷,詩傳十卷,及元祐會計錄三十卷,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②野夫:語出宋太史黃庭堅《嗣法黃龍心》:身得度者,即現天王身而為説法,臣堂兄故衞尉卿兼御史中。。生靖之,字茂宗,宣城太守。公辭歸宣城治所。南泉問:“憲隨舅氏。”自嶺下歸新淦,因會大慧。舅氏令拜之。憲曰:“素不拜僧。”舅氏曰:“。從教人道野夫狂,汝姑扣之。”憲知其嘗執卷。遂舉子思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司徒諮議、御史中丞。野夫之幸矣!”其詼諧辨捷,皆此類也。

③宣城:宣城,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輟,范曄、謝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眾多的人文遺蹟,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讚辭,更因謝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宣城人文勝蹟遍佈。臨風懷古,謝朓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茲山亙百里,合沓與雲齊”的敬亭山,自南齊謝朓以採,先後300多位詩人墨客登臨此山賦詩作畫,留下詩文600多篇,為名符其實的“江南詩山”;現存敬亭山麓的廣教寺雙塔,以其對唐塔風格的繼承與革新,成為全國僅存,因而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大文學家馮夢龍發現並稱為“天下四絕”之一的太極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氣象成為溶洞奇觀;以三雕藝術、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稱譽海內外的績溪,歷代人才輩出,著作《笤溪漁隱叢話》的胡仔,紅頂商人、一代巨賈胡雪巖,徽墨傳人胡開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湖畔詩人”汪靜之,小品文學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鄒等,使績溪贏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黃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稱金鰲,村中聚秀湖、獅山古廟、江氏宗祠等古蹟文氣盎然,江淹、江澤涵、江紹原等名流碩儒皆從此村走出;涇縣桃花潭不但因夾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名揚海內外。

④晚樓:即指謝朓北樓。公元495年(建武二年)謝朓被任為宣城太守,就任後,在陵陽山築起“高齋”,“披衣就清盥,憑軒方秉筆。”(謝朓《高齋視事》)他勤於郡治,勸民教士,關乎農政,此樓又被稱為謝家宅。謝家宅處於宣山環水抱之中,陵陽山岡巒盤屈,三峯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縈迴映帶着整個城郊,“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宛水:指繞宣城而流的宛溪河。春騎:騎,跨越。宋·陸游《村社禱晴有應》:“爽氣收回騎月雨,快風散盡滿天雲。”宋劉辰翁《寶鼎現·春月》:“紅粧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盡、樓台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春騎,春天的跨越。簇:簇擁,緊緊圍攏着。昭亭:即敬亭山。位於宣州城北5公里的水陽江畔。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亙百餘里,大小山峯60座,主峯名一峯,海拔317米。南齊詩人謝眺《遊敬亭山》詩有“茲山亙百里,合杳與雲齊,隱淪既已託,靈異居然棲。”的描繪;唐代李白先後7次登臨此地,且留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⑤罷稏:稻名,又稱?稏。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千章雲木鈎輈叫,十里溪風罷稏香。”圩户:耕種圩田的農户。楊萬里《過廣濟圩三首》:“圩田歲歲鎮逢秋,圩户家家不識愁。夾路垂楊一千里,風流國是太平州。”桁楊:古代用於套在囚犯腳或頸的一種枷。《莊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成玄英疏:“桁楊者,械也。夾腳及頸,皆名桁楊。”明方孝孺《郊祀頌》:“霈澤是施,大賚是庸。桁楊不陳,囹圄虛空。”《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回:“以致不得不勒限嚴比,忍用桁楊。”訟庭:公堂法庭。宋戴復古《賀新郎》詞:“訟庭不許頻頻到,這官坊,翻來覆去,有何分曉。”

⑥謝公:謝眺,高祖謝據為謝安之兄,祖父謝述,吳興太守,祖母是史學家范曄之姐。父親謝緯,散騎侍郎,母親為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與謝靈運同族,有詩名,時與謝靈運對舉,亦稱“小謝”(另一説,“小謝”指謝惠連。初任豫章王蕭嶷的太尉行參軍,後在隨王蕭子隆、竟陵王蕭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學等職,頗得賞識,為“竟陵八友”之一。495年(建武二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謝宣城”之稱。因告發岳父王敬則謀反事受賞,舉為尚書吏部郎,得齊明帝信任。後因不參與蕭遙光謀反,被誣陷死於獄中。換鵝經:指《黃庭經》,或謂《道德經》。王羲之曾寫以換鵝,故稱。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寫經換鵝的典故。《晉書·王羲之傳》:“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羣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按,《白孔六帖》卷九五作“寫《黃庭經》”。宋陳與義《送張迪功赴南京掾》詩之二:“看客休題鳳,將書莫換鵝。”《四朝聞見錄》附錄載元仇遠《題保母帖》詩:“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亦有換鵝經。”宋蘇舜欽《丹陽子高得逸少於焦山之下來求詩因作長句以寄》:“山陰不見換鵝經,京口今存《瘞鶴銘》。”

賞析:

1061年(嘉佑六年),在黃庭堅十六歲時,他的舅舅李常到淮南做官,因為黃庭堅14歲父親去世,他便跟隨舅父李常讀書。李常家藏書上萬卷,李常耳提面命,使他學業日進。黃庭堅幼年‘警悟’,文思敏捷,讀書過目成誦,舅李公擇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驚以為一日千里。有一次,李常要去宣城,黃庭堅寫了這首五律《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告訴他宣城的情況。

首聯“試説宣城郡,停杯且細聽”,寫在酒宴上告別,談到舅舅李公擇要去的地方,詩人便來了勁,一古腦兒倒出宣城的情況,讓人們停住酒杯聽他按照預定的想法非正式地講。此聯是側面總寫,提起人們對宣城瞭解的興趣。

頷聯“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寫了宣城的山水。春天來了,“山晚望晴空”的謝朓樓被清亮明靜的宛溪河纏繞着,更顯得高聳雄偉,多姿多彩。春光像跑馬似的,跨越山山水水,簇擁圍攏着敬亭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南齊詩人謝眺《遊敬亭山》詩有“茲山亙百里,合杳與雲齊,隱淪既已託,靈異居然棲。”的描繪;唐代李白先後7次登臨此地,且留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聯的.“明”與“簇”,皆活用看動詞。

頸聯“罷稏豐圩户,桁楊卧訟庭”,寫了宣城是一個天然的糧倉,是一個講究法治的地方。“罷稏豐圩户”,罷稏,又稱?稏,稻名。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千章雲木鈎輈叫,十里溪風罷稏香。”豐,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與下句的動詞“卧”相對。圩户,耕種圩田的農户。楊萬里《過廣濟圩三首》:“圩田歲歲鎮逢秋,圩户家家不識愁。夾路垂楊一千里,風流國是太平州。”這句意思是説,圩户的種田人家,家家户户五穀豐登。“桁楊卧訟庭”,桁楊,古代用於套在囚犯腳或頸的一種枷。訟庭,公堂法庭。犯了罪就要處治,處治是依法律程序,不能亂來。“桁楊卧訟庭”,是一種有序的審判。當時黃庭堅的舅舅正任淮南西路提點刑獄,故黃庭堅用依法律程序來説事。

尾聯“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是寫宣城民風淳樸,歌舞昇平,講求道德與教化。謝公,指謝眺,在宣城任太守時他“勤於郡治、勸民教士、關心農政”,給宣城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被稱為“謝宣城”。歌舞處,指謝朓樓,那裏歌舞昇平,人民生活安逸。這些樓台歌舞是一種教化,時時煥起人們的道德良心。換鵝經,指《黃庭經》,或《道德經》。此聯意下,一個地方的治理應該像宣城那樣和諧安定,稻熟年豐。

黃庭堅是北宋詩的大家,造詣很高,與蘇軾齊名,並稱蘇黃。黃庭堅在文學藝術上是具有很高天才的,而又卓然自立,不肯隨人後的。他作詩時,態度鄭重,精心結撰。這首詩,開頭似敍事,接下來作描敍,中間兩聯對仗工整,活用名詞、動詞為形容詞,講究字眼的錘鍊,他通過奇特的意象、新穎的比喻和使事用典,,達到了停杯細聽説宣城的目的,形成一種峭拔生新的藝術效果。這種以敍述為詩、以議論為詩、以理趣為詩的獨特藝術手法顯示出他獨特的個性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