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發現母親讀後感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2.66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發現母親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發現母親讀後感
發現母親讀後感1

做了十幾年教師,已是四歲孩子的媽媽,一直覺得自己懂教育,可拜讀了王華東的《發現母親》後,我如坐鍼氈,因為我又發現了自己的淺薄。一般會被認為,《發現母親》是一本講早期教育的書,倒不如説它是講全面教育的書,更確切點説是講根本教育的書。作者以理想主義的熱情,發現了母親的偉大作用--“母親的素質決定着民族的未來和命運”,或者説:“左右國民命運的是母親的教育”,“母親,只有母親,才是創造歷史的正直動力”。他用詩一般的語言概括為:“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

多年來,我一直關注着學校教育,對兒子的學前教育自我感覺也良好。可《發現母親》不僅讓我看到了自己荒廢了許多對兒子早期教育的大好時光,而且也讓我找到了那些學校教育頑疾難以治癒的癥結----家庭教育的薄弱。《發現母親》讓我對家庭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不能忘卻的悲劇令人心酸的往事。王華東出生於1963年,出生後不到半年,便因母親的長病被送到了外祖父家,一住就是十年。等他再次返回父母身邊時,迎接他的家庭氣氛比當時全國的氣氛還要沉悶。父親是被打倒的走資派,父母微薄的工資要養活包括他在內的三個男孩子,本來就很低的生活水平,又增加了一個“費衣費鞋只會吃飯不會做事”的飯桶。更糟糕的是由於外公外婆多年的溺愛,使他更難“入家隨俗”了,他攪亂了原有的家庭秩序。從被父親“打服”的那一天開始,他就在心靈深處對抗着這個家,對抗着父母。“家是令我恐懼的地獄!家的外面永遠是美麗的,離家越遠,這種美麗越動人!”“隨着年歲的增長,這種敵對不僅沒有消除,相反更加仇恨”“我考大學的最強烈動因,就是要遠遠的離開這個家”。

為了減輕心中的壓抑,我不想繼續整理那些悲劇。其實,天底下的許多悲劇,都是可以避免的,特別是由教育不當產生的悲劇。提高教育水平是提升人類素質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正在進行這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全國上下從教材到教育理念,從教育方法到教育設備等都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教育的確在改變,而且已初見成效。但是,受王華東老師的啟發,我認為我們的教育改革,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家庭教育。我們不妨做個試驗,把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學習生涯中的老師換一換(可以換換班級),也就是換成同時代的其他教師,我想結局一般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為同樣環境下,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都是統一的,老師的素質雖有高低之分,但是相差不會很大,每位老師最低標準也要擁有教師資格證。而如果把一個剛生下來的孩子送到一個不同環境的家庭裏去養育,孩子將來的結局肯定會與親生姐弟大相徑庭。我們都能看到,從一個家庭裏走出來的幾個孩子都有驚人的相似,除了遺傳素質的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後天接受了相同家庭教育的影響。

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有各級的政治機構、專業機構在引領,有眾多的家長和監督部門在監督,這些都促進了學校教育的質量。可家庭教育呢,有哪個專業機構和部門在監督評價檢查每個家庭的教育情況呢?父母教育水平提升只是一種自發行為,有多少不具備做父母資格的人正在為人父母呢?其家庭教育的效果自然相差懸殊。所以,我國的家庭教育的水平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學校教育的發展,影響着人的素質的提升。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下,人才才能大批地湧現,教育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否則,再好的學校教育也像一個蹺腳走路的殘疾人,它永遠難以發揮出速度和水平!

《發現母親》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用他自序中的話:“願天下人共讀之,不僅僅是讀這本書,甚至就不是讀這本書--而是讀父親、母親這樣的大書,而是讀做人、做高尚的人這樣的大書。因此,不僅願天下人共讀之,更願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

最後,我用此書後記最後一句作結:“每一個母親都有一個好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好母親”!

寒假期間讀了《發現母親》這本書,把80萬字的書讀完,應該也需要一番功夫,但我還是非常着迷的把它“啃”完了,細細回味,覺得它確實值得一讀。一是敬佩作者不但文才好,而且更重視通過事實、實例和各種實驗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讓人不得不信服;二是感覺自己這方面瞭解的太少,看到這本書有些晚了,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三歲決定人的一生)但不管怎樣説,因為畢竟我們是做教師的,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學生當成是我們的孩子般的來愛護、教育。讀了此書,有3點很值得共享。

一、所謂讓孩子玩,正確的説法應該是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同樣是搭積木,在開始是讓孩子訓練手的靈巧性,在稍大之後可以告訴每一塊積木的作用,一個5歲的孩子和一個3歲的孩子在搭積木時不應該是一個層次上的,但現在孩子卻是如此,這就是如同孩子在上課,而老師每天只讓孩子念同樣的課文,因此,孩子的玩不應該是“瞎玩”,至少不應該全部是“瞎玩”,應該是有目的的,是睜着眼睛的玩。做為一名母親,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觀點就是讓孩子盡情的“玩”吧,“玩”就是孩子的第一任務,這我很贊同,讀了《發現母親》的書,我開始意識到“玩”的真正意義和價值。自己的生活中,也立志做個好母親,好好的陪孩子玩,還要賦予“玩”豐富的內容,我想我會做到的。

二、鈴木鎮一認為要改掉壞習慣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便是培養正確的習慣以超越它。

確實是,一個壞習慣是很難改正的,他是學生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特別是壞習慣往往有它優越舒適的特性,很難讓學生一次改正,但我們可以給學生一個過程,經常的在孩子的耳邊提醒,以督促他們形成好習慣,超越壞習慣,我想經過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也許就能體會到自己的成功與進步了。

三、家校結合的方法:冷靜的幫助孩子分析自己的錯誤,啟發孩子理解老師的心情,指出老師是關心和愛護他的,老師雖然生氣,只要他認真改正錯誤,老師就會歡迎,同時,母親要把孩子改正錯誤的決心轉告老師,讓老師對孩子不抱成見。對孩子的進步充滿信心。

做為一名教育者,我們要經常的跟家長打交道,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良方,有時會把孩子的錯誤毫無保留的告訴家長,而很多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直接就在老師面前揍孩子了,有的回到家裏訓,有的則能處理的很科學。所以,我們還有義務去感化,甚至是教育家長,正確的面對孩子的錯誤,用科學的家校結合的方法去管理和培養孩子。

書中倡導的好:教育應該同孩子一道成長!教師是教育的執行者之一,我們也該一道成長了,給自己的孩子做個榜樣,更給身邊的孩子做個榜樣!

發現母親讀後感2

《發現母親》是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用十年的時間寫出的一部教育女性如何成為優秀母親的書。在這本書中,作者揭開了一個祕密:教育的成敗不在學校和社會,而是家庭。家庭教育尤以母親的教育素養論成敗。作者認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學問,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幾年,他生命中最本質最重要的東西都是由母親給予的,這種教育不僅影響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樣以社會遺傳的方式,也強烈地影響着更下一代的成長,沒有哪一種教育比、母教的影響更為深遠和永久。

“江山是銀,母親是金。”母親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質塑造的第一老師。作者提醒母親:“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總設計師。他號召人們不僅要關心母親,更要給為人之母營造做母親的環境,讓每一個母親都成為孩子成材的推動搖籃之人。讀罷這本書,作為教師同時又作為一個母親,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我們常説:“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可是這個未來跟我們的母親是分不開的,這個花朵的開放離不開母親的澆灌,早晨的太陽仍然需要母親來托起!教育的藝術便是風箏線的藝術,即使遠在天邊,那風箏線還緊緊地握在母親和教師的手裏。只要稍微注意我們所熟悉的偉人和名人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母親最重要的責任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親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養大,而且還能教育成材,那將是對社會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

有些父母以為孩子上了學所有的責任都交給了學校和老師。當孩子在學校發生問題時,家長們理直氣壯的指責學校老師的種種不盡職、不盡心。是的,學校老師難脱其責,可是家長難道就沒有責任嗎?目前我們國家的教育狀況就是一個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老師的精力是不可能只集中在一個學生身上的。孩子進入學校並不是父母責任的結束,相反還要更加關注孩子的行為,家庭教育依然不可以放鬆。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完善結合才能讓孩子更好的發展。

作者在書中還特別強調了一點:身教勝於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個家庭的家風。我們每個人從不同的家庭中走出來,無不帶着各自家庭的印記。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一個民族有傳承的文化,一個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價值觀,在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便打上了一個家庭的印記。我們經常與一些孩子的家長交流,交流中我們會發現孩子家長的行為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最明顯的,有的家長表現的沒有教養,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種頑劣且不容易教化的孩子,我們都知道這並不是遺傳,而是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耳濡目染。相反,一個有責任的家長,即使孩子身處非常不利的環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變故,也能以一個家長的責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長的關愛中健康成長。

的確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直重視孩子的閲讀,提倡孩子進行早期閲讀。為了這個目標每個老師都想盡了辦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推薦讀物,講故事比賽,懸疑激趣……各種閲讀方法可謂琳琅滿目。但是實際上總有一部分孩子很難愛上讀書。仔細觀察那些喜歡讀書的孩子,他們大都生活在一個喜愛讀書的家庭氛圍中。在書香浸潤的家庭中,孩子怎麼會不喜歡讀書呢?如果父母本身愛讀書並且從小就注意和孩子進行親子閲讀,那麼孩子喜愛讀書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須老師們這麼苦口婆心?當家長為自己的孩子“不成器”而歎息抱怨的時候,請檢查自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做了些什麼。你可能給孩子買過漂亮的衣服,高級的玩具,帶孩子吃過大餐,可是你對孩子進行過多少有益的教育?你可曾在孩子小時候為他聲情並茂的讀過《大灰狼》或《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你可曾在孩子問你“為什麼會下雪?為什麼天上有星星?”的時候給過孩子鼓勵和慎重的回答,或者為此引導孩子查閲書籍?你可曾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訴孩子愛讀書,誠實,負責……?許多家長都沒能做到這些。他們有太多的事:做家務,看電視,上網,等等,總之很忙,忙到沒有時間陪孩子。孩子開始都很聰明,都有着強烈的學習願望,但許多父母都沒有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過孩子,也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有個孩子在作文中這樣寫道:“我媽媽的愛好是睡覺和打麻將……”試想這樣的父母又怎麼會教育出愛學習的孩子呢?

當然,我也從這本書中學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論: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等必要條件,而智力的發展又能促進一個人對知識的掌握。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而智力則是質的問題,知識是量的問題。學生的智力教育不在於獲取知識的多少,而在於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儘管獲取知識也是一種結果,但絕非是目的。

如果把知識和智力的理論運用到語文教學中,那就不只關注知識的積累多少,更要關注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是否發展了智力。舉例來説,我在引導學生背誦精彩句段和古詩詞時,往往我注重的是學生記住了多少古詩詞。今天看來,如果記住了古詩詞,不會運用,還不行,因此,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背誦古詩詞的過程中,關注學生是否學會了積累和運用,這才是教育目的。為此,我再引導學生記憶和背誦古詩詞時,應該創設多種情景,讓學生表達已積累的古詩詞,同時,還要學會運用已經背誦的古詩詞來自己創作詩詞。這樣,就會使積累和創作相結合,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在語文教學中,還要建立一種發展學生智力的理念。學習生字,教學目的不光是記住生字詞,更重要的是學會自己認字、解字、記字;理解課文內容,不光是要會讀,還要在讀的過程中去思考,聯繫生活實際,讀出問題,讀出自己。

在家中,我們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在學校,我們是多個孩子的“母親”。我們必須規範自己的行為,給我們的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力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幸福快樂的成長!

發現母親讀後感3

王華東的《發現母親》一書,我自一年前購來,至今已經讀了好幾遍。每一遍都會受到震撼。發現母親這一口號是如此振聾發聵,又是如此動人心絃。

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過世的母親。她雖然沒有上過一天學,但她給我的教育卻超過了所有的老師。她一生貧苦,一生節儉,飯無求飽,衣無求暖。而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她卻又那麼慷慨。自己家再窮,她也從不讓路過的乞丐空過手。一勺飯,一把米,或者一個窩頭,她的眼裏佈滿憐憫。有時她還留那些孤老乞者住宿,在嚴冬裏燃起一盆火,暖和老人單薄的身子。母親教給我同情和憐憫,所以我至今一直保持着對弱勢羣體的關注。我已經連續六年參加無償獻血,希望在救助病痛者的同時,也能安慰地下長眠的母親。

母親一生勤勞,即使在中風偏癱過後,也沒有停止她的勞作。小時侯,一從學校回來,總能吃上熱騰騰的飯。我父親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者,一年到頭只做兩次飯,除夕晚飯和大年七年級早飯。其餘的日子,全由母親操勞。五十五歲那年,母親終於病了。住了一個多月醫院,回來時只有右半邊肢體活動自如,左臂抬不起來,左腿挪動不靈,而她自小就是個左撇子,可以想出生活該有多難!可母親硬是學會了右手拿筷子,右手拿一切器具,學會了自理!稍微好一些的時候,她就開始勞動了。左手扶着盆和麪,做出可口的麪食;一隻手從溝底提水澆菜;一隻手摘棉花母親是多麼堅強!她永遠不願意麻煩別人,哪怕是她的兒女。每當我有些懈怠時,我的耳旁就會響起母親的話不要愛惜力氣,用了還會長起來的。

如今我有了孩子,我能做些什麼呢?廣義地説,我的學生也是我的孩子。做得像我母親一樣好,的確不輕易,只希望自己不要耽誤了孩子的教育,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遺憾。現在的孩子成長環境比較複雜,有的時候真是讓人為難。照顧少了吧,捨不得讓孩子吃苦;照顧多了吧,又怕她養成依靠習慣。好在有高人指點,我總算是個讀書人,《發現母親》就是一本好書,我會繼續讀下去,學下去。

發現母親讀後感4

在《發現母親》一書裏,我突然覺得很對不起兒子,在我還不懂怎樣教育、開發你的潛能時生了你,讓你沒有那麼優秀,那麼完美,你會埋怨媽媽嗎?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做一個合格且優秀的媽媽,讓你也成為獨一無二的優秀男子漢,我們共同努力吧!

我突然想起一句話: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我們父母可以成為孩子的伯樂嗎?發現他的優點,發現他的特點,發現他的與眾不同嗎?我在努力的路上,您出發了嗎?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母誤子半輪,子誤己一生。母親耽誤孩子6年,孩子就會耽誤自己一生,這真是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童了!要怎樣不耽誤孩子呢?就是我們做父母應該思考的。

我想應該遵循一個標準。什麼標準呢?家庭教育中的8個優先於:

一、理念(優先於)方法。

二、興趣(優先於)知識。

三、狀態(優先於)能力。

四、品德(優先於)分數。

五、空間(優先於)幫助。

六、感受(優先於)道理。

七、習慣(優先於)聰明。

八、關係(優先於)期望。

這個標準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自己感覺應該是尊重吧。尊重孩子這個個體,他不是我們任何人的附屬品,也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我們不能隨便的把我們的愛好、喜好,強加給他。尊重他的喜好,尊重他的意見,尊重他的存在。我想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我們內心深處想要的。

發現母親讀後感5

去年聖誕節,班中一位家長朋友送給我一本書《發現母親》其實對於這本書我並不陌生,因為初為人母后我粗淺的看了一遍,但家長送我一本書我特別詫異,這位家長朋友告訴我,因為知道我也是一直自己帶孩子,假期快來了有時間讀一讀吧,這本書她看過了,感覺不錯,我心中很是温暖。這本書是由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所寫,再讀這本書它深深地打動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兩句話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讀罷這本書,這兩句話久久在我心中迴響,作為教師同時又作為一個母親,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我們常説:“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可是這個未來跟我們的母親是分不開的,這個花朵的開放離不開母親的澆灌,早晨的太陽仍然需要母親來托起!教育的藝術便是風箏線的藝術,即使遠在天邊,那風箏線還緊緊地握在母親和教師的手裏。只要稍微注意我們所熟悉的偉人和名人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母親最重要的責任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親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養大,而且還能教育成材,那將是對社會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如果母親送給社會的是一個不合格的人那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面對這樣的結果做為母親就不僅僅是對不起孩子了。

發現母親讀後感6

最早接觸王東華的《發現母親》是看到《中國教育報》上的推介,一下子就被書中的觀點強烈的吸引住了,於是就把這本書的名字記錄在我的本子上。後來聽劉瑩老師説他手中有這本書,就在春節前借來拜讀,讀後只能用震撼來形容我的對教育的無知。

這本書用發現二字表達了他對教育的問題思考,後來我也發現很多教育專家用詞頻率最高的就是“發現”,週六我去47中參加新課改講座,台上作報告的是濰坊廣文中學的校長趙桂霞,上午三個小時的報告最少使用“發現”20次,其中有很多的題目是:發現課程;一張照片的發現;桌子被砸發現離校課程等。發現是對每一個教育行為的反思,發現是教育智慧的閃現、發現是對教育深層次的理解。書中這樣説:在現代社會,什麼都強調學習和考核,沒有人敢不經過充分的練習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鋼琴,沒有誰敢不經過考核就把汽車發動後開到市區,但是人類何曾出現過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設置的育兒學校呢?我們社會對那些從事兒童工作的各種人員,如教師、醫生、幼兒園的營養師等都要進行專心而嚴格的訓練,可是對在孩子生活及成長中擔負重要培養任務的人——母親,卻視而不見的沒有給予任何專門的訓練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而我們的老師們呢,很多幹了一輩子的老教師,榮獲過無數的榮譽和證書,但是從來沒有這種發現,準確的説他是個教知識的優秀老師,而非真正的優秀教書,因為他們不懂得什麼是教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簡單的説是學習不足,如果説我們老師們經過專心而嚴格的訓練的話,那也是在上大學時期,而工作之後所從事的都是教知識的學習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這讓我想起了書中導論中美國著名母親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話:中國是最早開設學校的國家,儘管如此,他們的文明落後了。這是由於他們沒有認識到婦女教育的必要。過去,中國人認為婦女不應受教育,因此,中國大多數婦女是文盲,也不進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親教育的國民決不能成為偉大的國民。更何況我們老師呢。

原來我一直認為,女人剛生完孩子後是由於缺少一種元素而出現不同層次的抑鬱,這種抑鬱期到三歲基本消失,抑鬱期的時候常常與丈夫、婆婆發生一輩子激烈的碰撞,這也是中國婆媳關係不和協的根源,看完這本書才讓我知道這不是主要的原因。書中説:“由於人是早產三年的動物,因此人出生後的這三年極為重要。儘管人的生物體脱離了母親,但是它實際上同母體仍然沒有分開,仍然有一個未分化期。母親和嬰兒仍是一體的,彷彿是一對連體嬰兒那樣”。連體嬰兒説明什麼?説明他們都是孩子,孩子都不懂事,不高興就哭、發脾氣,一會兒就會呵呵地笑。這樣的結果給丈夫一種感覺不像原來的愛人了,給婆子的感覺是這個媳婦這麼不通情達理,可是對於孩子來説有這麼懂他、愛他、理解他的夥伴,真是棒級。這個時候的孩子與母親是一種感通狀態,他們彼此心心相映,心照不宣。這就是很多孩子為什麼總是聽媽媽的話而不聽其他任何的話,而上學以後,很孩子把老師當成了他的媽媽。這個我們一個啟示,就是我們老師要想教育好孩子,包括提高學習成績,就必須走進孩子的世界,跟他建立感通關係,孩子自然就會進入“親其師,信其道”的軌道上。

發現母親讀後感7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並不是因為男人比女人優越,而是因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這個試驗品後才去造女人。當上帝把女人造出來後,上帝造人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它把這一任務交給了女人!母親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題記

假期裏我在讀一本厚厚的書(八十萬字),書名叫《發現母親》,作者王東華。1999年,王東華推出他歷時6年,精心打造的80萬言教育專著《發現母親》,第一次系統論述了他在母親教育方面的10大發現,呼喚全社會重新認識母親的價值。該書一經推出,無論是對圖書市還是社會思潮,都形成了一股強勁的狂飆,將數億雙目光都共同投向了母親教育,從而歷史性地將母親教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所有的不幸和悲劇其實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追溯到童年的不良影響。悲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悲劇發生的原因,是不知道在今後如何去避免這類悲劇的發生,而這才是最可怕的!

“在一個充滿自私、卑俗、猥瑣的家庭裏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志氣高昂的人的。這些人儘管生理健全,但是卻缺乏最起碼的責任心,他們的孩子生理上健全,但精神上卻被他們親手製造的一次次精神車禍致殘,成為精神不協調者,成為反社會性的人格,成為罪犯,這些人象繁殖蒼蠅老鼠一樣在地球上為我們人類繁殖精神殘疾者。

“在現代社會,什麼都強調學習和考核。沒有人敢不經過充分的練習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鋼琴,沒有誰敢不經過考核就把汽車發動後開到市區,但是人類何曾出現過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設置的育兒學校呢?我們社會對那些從事兒童工作的各種人員,如教師、醫生、幼兒園裏的營養師等都要進行專門而嚴格的訓練,可是對在孩子生活及成長中擔負最重要培養任務的人──母親,卻視而不見地沒有給予任何專門的訓練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

“一個有着明顯道德缺陷的家庭裏是不可能孵出金色鳳凰的,而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最基本同時也是最必須的成長環境,淨化我們自己就成了最主要的任務。

“象服兵役一樣來服母役“

讀了以上文字,相信每個做家長的都應該有一種被震撼的感覺。多少年來我們強調家庭教育,但並沒有從這樣的高度去認識,當今的獨生子女時代更是讓我們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在讀過文中許許多多生動的案例後我們更意識到家庭教育中母教尤為重要。

我們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和自己的孩子的成長經歷,我們都會或多或少地有一種遺憾的感覺,尤其是讀到那句象服兵役一樣來服母役,真覺得很在理,應該讓所有的做媽媽的和即將做媽媽的明白這個道理,並且心甘情願地履行母親的一切職責。

我們經常與一些孩子的家長交流,交流中我們會發現孩子家長的行為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最明顯的,有的家長無理取鬧,表現的沒有教養,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種頑劣且不容易教化的孩子,我們都知道這並不是遺傳,而是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耳濡目染。曾經有個孩子打了人卻拒不認錯,找到家長的時候我們便找到了答案,原來他是從家長哪兒學到的“功夫”。

相反,一個有責任的家長,即使孩子身處非常不利的環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變故,也能以一個家長的責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長的關愛中健康成長。我校曾經有位同學的家長因婚外戀使夫妻感情破裂,離婚後,孩子跟隨母親,但是這位聰明的母親不是向孩子喋喋不休地訴説其父親的不是,而是從孩子的健康成長出發,告訴孩子離婚僅僅是大人的事情,爸爸媽媽都像從前一樣地愛她,把家庭離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降到最小。我們從孩子身上看不到一般的離異家庭孩子常出現的情緒和性格變化問題。這位母親是明智的,她懂得斬斷痛苦的鏈條,保護孩子心靈不受傷害和污染。這是真愛,大愛。

如果所有的家長,所有的母親都能認識到一個母親的職責和義務,那會給無數的孩子帶來快樂的童年和諧的人生。這對於家庭幸福,對於社會和諧都將是非常有利的。

1999年,王東華推出他歷時6年,精心打造的80萬言教育專著《發現母親》,第一次系統論述了他在母親教育方面的10大發現,呼喚全社會重新認識母親的價值。該書一經推出,無論是對圖書市還是社會思潮,都形成了一股強勁的狂飆,將數億雙目光都共同投向了母親教育,從而歷史性地將母親教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這10大發現是:

第一大發現:人在出生時大腦的大部分還是空白,還要在出生後繼續形成,還要經過第二次誕生,也就是在接受外界各種信息的刺激下,人腦才能最終變得聰明和完善。早期外界的信息刺激不僅對人腦的完善有着異乎尋常的重要意義,而且就是對可塑性較小的動物大腦的發育也有着不可小覷的力量。

第二大發現:王東華認為,人是早產三年的動物,三歲後才漸漸分開。在人生的頭三年存在着一個鏡像期,這時,孩子的大腦像海綿一樣全盤吸收他所感受到的一切。孩子的頭三年不是沒有記憶,恰恰相反,正是這些記憶構成了人生生活的基礎。人存在一個比性本能更為本質的智本能,與性本能不同的是,它的發育期是前幾年,一旦錯過,智本能便迅速遞減,出現萎縮現象。因此嬰兒的一年決非普通意義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於十年。

同時,王東華也提醒廣大母親,孩子的頭三年固然是智力發育的最佳期,但母親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千萬不要只重視孩子的智力而忽視了對孩子行為範式的培養,而這比智力要重要得多。

第三大發現:王東華認為,孩子越小,母親的作用越大,嬰兒出生時都是同母親聯體的,因此存在着一個宮外孕期。母乳餵養的重要不僅在於身體營養供給,更在於這種精神交流的皮膚傳愛。通過宮外孕期孩子同母親產生心靈感通,這種感通形成戀母情結。戀母情結並非性情結,而是心理情結,強大的戀母情結最終產生心理支持,這便是宗教、信仰的由來。

王東華提醒母親,母乳餵養是母嬰連體的一種替代臍帶的乳帶,對孩子精神發育極為重要。哺乳是母親身體恢復的一次軟着陸。孩子最好由母親親自撫育,否則極易出現親生後母現象和孩子的心理混血現象。

第四大發現:王東華認為,人的成長是由智力、意志、品德、氣概這四個主要方面構成的。這四者中,位於首位的是氣概,其次重要的是品德,它決定的氣概的方向正確與否,併為氣概的實現提供強大的社會支持;再次則是意志,它為氣概的實現提供個體非智力方面的支持。最後才是智力,它僅僅提供工具性的幫助。因此,智力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充其量僅僅佔四分之一。

王東華提醒母親,孩子在三歲前可以進行早期智力教育,六歲以後就應該重點進行氣概教育,特別是對初、高中的孩子,比較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讀偉人的傳記,以感受偉人博大的胸懷。

第五大發現:王東華認為,目前人類的教育已陷入困境,困境的表現是再好的教育卻無法拯救道德水平的下降,其原因是教育的觀念和方法走到了盡頭。他認為目前所強調的教育都是“顯教育”,即耳提面命、口傳心授,而對於更本質更重要的“潛教育”卻不加關注。道德、勇氣、責任感等都不是通過教育者的“教育”就能起作用,而是通過教育者的“做”才能達到目的。過往的教育學是“教”的教育學。在此之後的教育學將是“做”的教育學。對於這種“潛教育”,王東華不僅指出其存在及作用,而且還詳細分析了其特徵,即習育與化育。習育是指行為的學習,化育為精神的學習,從而與現在的教育構成心得大教育觀。

第六大發現:王東華認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學問,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幾年,他生命中最本質最重要的東西都是由母親給予的,這種教育不僅影響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樣以社會遺傳的方式,也強烈地影響着更下一代的成長,沒有哪一種教育比、母教的影響更為深遠和永久。王東華提醒母親,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為天才的母親,母親是孩子的總設計師。

第七大發現:母親的工作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工作,也是這個社會最為崇高的工作,更是最有創造性的工作。

王東華提醒母親,走出家庭,迴歸母性,每一個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付出辛勤勞動的母親,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裏獲得社會和孩子給予的豐厚的愛的利息。

第八大發現:同父親相比,母親在育兒方面有着本能的優越。父親在孩子長大後作用日顯,父親代表的是外在的世界。男性的特點適合於物質再生產,女性的特點適合於人口再生產。人類的錯誤在於男性中心主義,讓女性放棄育兒去從事他們不擅長的物質再生產。

王東華提醒母親和社會,現代知識母親普遍感到太累,原因在於放棄育兒主職再到社會上找活幹。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第九大發現:母親是第一生產力。綜觀人類歷史,一個天才競出的時代,無不是女性地位較高的時代,無不是對孩子教育重視的母性綻開的時代。

王東華提醒社會;發展的硬道理是教育,是基礎教育,是兒童教育,是母親教育!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對教育的認識。教育應該為一切問題的首位。

第十大發現:母嬰必須規劃,育兒工程必須是全優工程。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但是,娃娃靠誰去抓呢?要靠母親,而母親又不可能遊離於社會之外,因此,必須以全社會的系統工程來對待。計劃生育不過是解放婦女,控制人口,而母嬰規劃才是讓母親成其為母親。因此,王東華提出了優識、優體、優戀、優婚、優孕到優娩、優養、優育、優教、優境的母嬰規劃工程。

王東華提醒母親,孩子不是某個人的,孩子將要成為社會的公民,孩子是全社會的財富,因此全社會都應該關心孩子,關心母親。

發現母親讀後感8

這本書的學習讓我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我深刻地體會到母親對我成長的影響極大。母親是一個地道的農村婦女,雖然沒有什麼文化,卻十分重視對我們的教育。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日常工作,她都身體力行,用行動教育我們,凡事都認真做,沒有半點馬虎,現在回頭再想,她雖然不會講太多的大道理,卻用勤懇勞作換來鄰里間的認可和讚譽,影響着我們認真學習,踏實做人,努力工作,母親的教育是我心目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信息時代了、社會進步了,我們母性呢?人工受精代替了男女的交媾,玻璃試管代替了母親的子宮,橡膠奶瓶代替了母親的乳房,醫院裏的保温箱代替了母親温暖的懷抱,消毒奶粉代替了母親的乳汁,甚至還不等自然分娩就用刀剖腹將他取出,還不等滿月,母親就將孩子交給了保姆,交給了託兒所、幼兒園、學校……只有到今天,我們的母親才真正可以説是“生育機器”,才真正可以説是冷冰冰的“生育機器”,在這樣的流水作業裏,母性的本能喪失殆盡,甚至連動物都不如,動物懷孕之時,尚長時間地為幼仔築巢準備,動物無不是在幼子能夠獨立生活之時才讓它們離開母親,但我們的母親卻在孩子遠不能自立時就已將孩子拋棄在自己的關心之外了,在今天我們還能看到像哺乳類動物那樣慎重地對待育子嗎?

另外,現在社會女性和男性一樣在社會上平等競爭,讓女性忽視了自己最重要的職責,絕大多成為了工作當中的女強人、女漢子,卻嚴重疏忽了孩子的教育。

這是嚴重的錯位,女性可以工作但絕不可以忘記自己是母親。母親不論事業多麼輝煌都不應放棄母親的責任,許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為代價而倍受人尊敬,其實這正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女人好累啊)

現在人們沒有意識到母親的重要性,更沒想過如何去訓練母親。很多人都是應用着最原始的方法,摸索着教養方式。同樣也是錯誤的資源浪費。孩子是一件精細的藝術品,需要我們組裝,可是沒有附帶説明書!

發現母親讀後感9

一本由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寫出的一部關於母親與教育的書籍《發現母親》深深地打動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兩句話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讀罷這本書,這兩句話久久在我心中迴響,作為教師同時又作為一個母親,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我們常説:“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可是這個未來跟我們的母親是分不開的,這個花朵的開放離不開母親的澆灌,早晨的太陽仍然需要母親來托起!教育的藝術便是風箏線的藝術,即使遠在天邊,那風箏線還緊緊地握在母親和教師的手裏。只要稍微注意我們所熟悉的偉人和名人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母親最重要的責任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親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養大,而且還能教育成材,那將是對社會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如果母親送給社會的是一個不合格的人那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面對這樣的結果做為母親就不僅僅是對不起孩子了。

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我深刻地體會到母親對自己人格發展的重大影響。母親雖然學歷不高,卻十分重視對我們的教育。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日常學習,她都能身體力行,用行動教育我們凡事都要認真做,來不得半點馬虎。現在回頭再想,她雖然不會講太多的大道理,卻用勤懇工作換來的讚譽和無數獎狀影響着我們認真學習,努力工作,可以説是我們心目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從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得到了這樣的啟發:身教重於言教,身教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言教是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我們還要重視“習育”——行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從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見慣的事情入手,培養孩子最根深蒂固的習性,用愛心與耐心去感化孩子的靈魂,使孩子能茁壯成長。

“我要做一個向偉大邁進的母親!我要做一個向優秀看齊的教師!”這是我讀完《發現母親》後心底發出的最強音。

發現母親讀後感10

歷時兩個半月,跨越了陽曆年,我決定在今天讀完482頁的《發現母親》(看,還沒讀完,就急着表現:我完成了一個大工程。),期間,連我兒子有次都説:媽媽你成天背一本書,背來背去又不看,你揹着它幹嘛呢?我説:這是讀書人的習慣。問美琳借這本書時,我信誓旦旦的説一個半月看完還給她(這個計算方式是按照每天持續穩定的讀10頁計算,並覺得自己會偶爾興致來時一天讀個20幾頁)。一個半月到的時候我才讀了不到一半。整個兩個半月我有很多次幾天都不讀一頁的時候,事實證明我看書真的很難,決定在1月15號看完這本書,我在1月14號不得不給自己立下“手機不能帶進卧室”的禁言。那一晚書讀的酣暢且睡的美滿。也就是説作為一個自制力這麼差的人,只要扔掉手機,關掉電視,我也是可以讀書的。

《發現母親》是一本帶給我很大幸福感的書,最直接的幸福感是看完一本這麼厚的大部頭書籍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此書中信息量很大,作者立意明確,又圍繞其立意博古通今,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案底。再者這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書,不是小説,勝似小説,有那麼幾次,我甚至期待,給我兩天時間,讓我酣暢淋漓的讀下去,不要中斷,我很期待下面它寫的什麼。但也只是想想而已,真給我兩天時間,我肯定會刷手機,開電視,以各種藉口壓縮減少讀書的時間,這個弊病20xx年能給它規避了嗎?

書中作者的角度有時會讓我覺得有所過激,但細想,當代如此不重視母育的情況下,作者意味深重也只是為了給父母們捅下的這一刀來的更痛一些,方能讓當代父母有更深刻的記憶和覺醒。作者寫這本書,一定是博覽了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羣書,這本書很厚,但絕不是拼湊出來的。書中列舉了許多名人軼事,皆是從母育角度來看,倒也中肯。讓我瞭解到了很多此前不知道或看到熟悉但説不出來的許多名人的一些是由淵源,煞是有趣。

赫爾曼黑塞曾説過: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它們似乎沒有在你身上留下任何痕跡,但卻深深刻在你的靈魂、你的氣質,你説過的每一句話裏。之於我,書是讀完了,書中字句卻難以重述,且在整本閲讀中我沒有記筆記。從心底出發,這本書我還是希望自己能重讀一遍的,可是哪有那麼多兩個半月啊。雖不能記憶其中字句,但作者要傳達的理念,已有絲縷進入了我的血液,我的心,這應該就是我讀此書幸福的原因。幸福於母親這個角色。不知何時,母親在不知不覺中成就或毀滅着孩子的某一方面,甚至方方面面。踐行着母親的責任——成就或毀滅。

歌頌母親偉大的一定不是母親本人,每一個母親都不會覺得自己偉大,更多的應該是覺得幸福,有幸做母親,並從母親這個角色出發,重新成長。是的,學屋坐了幾十年早已厭倦,只有做母親時,才會開始重新成長,方方面面。對於女子,為母之後的成長要比之前多。

讀此書時,我會想如果我有心,何時開始讀是合適的,22歲之後的幾十年,每一個時間開始讀都是合適的。有心做母親的女子應該讀讀這本書,至少從你領取結婚證那刻起,可以開始捧讀此書。太早讀可能讀不下去,人們總覺得還有更重要的諮詢和知識要去獵取,且氾濫的藍屏們也不給人讀書時間,這時候對做母親的興趣也不如藍屏的龐大吸引力。

書中有句話大意是:走長路不必腳下急。讀書不能只靠爆發力,一時興起,想起來猛讀,用力過猛,然而後勁兒不足,後面就不再讀了,這是我常犯的錯誤;讀書對於我最缺的是耐力,最缺的是持續性和穩定性,讀書不必貪多求快和人比,比的結果是氣餒,氣餒的結果是放棄。兩個半月讀一本如果覺得氣餒,一年不讀一本書就是放棄。

因為書很厚,很長,當代可以阻止讀書的藍屏又太多,時間給了藍屏,就給不了書,所以我就不推薦男士閲讀了,但這真的是一本好書,歷史的、世界的、人文的、科幻的、時代的、教育的好書。

Tags:讀後感 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