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獲獎國中語文聽課記錄(精選10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2.04W

語文是一個多義詞,通常作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為“語言文字”。語文課一般被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獲獎國中語文聽課記錄(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獲獎國中語文聽課記錄(精選10篇)

獲獎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1

一、導入

教師引入抒情性散文的概念。提示課題。

板書:

紫藤蘿瀑布

宗 璞

二、教學過程

1、教師請同學起來朗讀課文。

師:下面哪位同學願意給大家朗讀一下課文?

生:(稍待片刻,幾位同學舉起手)

師:(巡視片刻)還是請我們的語文課代表來朗讀一下吧。

生:課代表朗讀,其他同學看書。

(教師播放課件)

2、教師與全體同學一起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第一組問題,請一位同學朗讀問題。並結合課文內容分析以下問題。

圍繞紫藤蘿花這一中心事物,作者安排了哪些內容?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盛開的紫藤蘿?(一串挨着一串,花的瀑布,骨朵)

選擇你認為作者描寫紫藤蘿花的精彩之處,説説你的看法?(題目)

4、教師出示第二組問題:師生在交流中解決問題。

“我”既然很想摘一朵花,為什麼沒有摘?作者這樣設計有何用意?

“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止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過?”作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作者聯想到了十年前家門外的一株紫藤蘿,它有什麼特點?作者寫它的目的是什麼?

5、教師出示第三組師生探究性問題:

本文開頭説“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而結尾又説“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是否矛盾?為什麼?

對作者説的“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你如何理解?

在生活中,你有過作者這樣的深切的感受嗎?請你談談。

三、總結全文

由文章作者的感遇,也希望對學生以後的生活有所幫助。

【聽課反思】

教師不必作秀,因為新課程需要教師作出必要的講解。授課過程中,教師的兩個教學細節我是記憶深刻。其一是選一位同學來讀課文,有那麼的同學舉手想要讀一篇課文。但是這位教師早就有了心目中的人選了,她之所以沒有一下子選擇課代表來讀課文,估講也是想製造一種氣氛──一種大家踴躍舉手的感覺。最後仍就選課代表來朗讀,而其他同學和老師則一起看着書聽課代表讀書。就這個教育細節,我有些意見。教師的這種行為裏邊有虛假民主的成分,請一位同學來讀整篇課文值得商榷,可以請幾位同學分別部分自然段也許更好。這樣學生參與的面也比較廣,可以從剛才舉手的同學中挑選一些。雖然是公開課,在考慮閲讀效果的時候,更應該考慮到課上學生的學習狀態。

另外一個細節就是教師在出示問題的時候對同學説:這些問題是同學們在預習的時候提出來的,現在我們一起來解決(大意)。但是看着上面這三組問題,我怎麼也不會相信是學生提出來的。因為作為學生來講,他們提的問題不會全部涉及到教學的重點,只會部分含概。而且提問的方式也是以詢問式居多,他們的提問只不過是想向老師核對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的正如上課教師所講,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也可以説是一篇美文。女作家宗璞通過“紫藤蘿”這一普通的植物抒發自己別樣的心情,見景生情。就這篇課文而言,我個人以為可以在解決了生詞讀音的前提下,讓學生盡情的朗讀,在讀中體悟文章中藴含的深厚感情和別樣情懷。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朗朗的。它不應該是某個學生或教師表演朗讀技巧的舞台。因為即使有同學口頭表達能力不佳,甚至是口吃、甚至是啞巴,但只要他的心靈能與文本對話,能與作者的思想對話。那麼,他就能從課文中習得一些感悟和理解,從而真正的為自己將來的人生路提供幫助。

獲獎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2

一、導入

作者簡介(教師介紹)

二、整體感知

重點字詞的音、義。(結合課文理解詞義比較好。)

文中提到了哪些景物?作者着重寫了哪些?

這些景物給人什麼啟示?

使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我的點評:四個問題不是同一個理解層次的,應該讓學生把寫景的句子讀一讀。要把每一個問題做透,才能有層次的、水到渠成的完成文本的學習。思考:整體感知應感知到什麼程度?

本文的結構是顯而易見的總-分-總。分的三個部分都是前寫物(景)後面感悟哲理,在這裏應該讓學生感悟到,從而為下面的解讀服務。

三、研析課文

1、學生配樂朗讀第一部分的第一段。領讀與齊讀相間。

2、教師改寫第一部分的123節,讓學生比較。學生找出老師少寫的句子。(教師如果要找關鍵的句子來品析,不需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直接提問。即:小白花是以怎樣的姿態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的?)

3、哪些詞語應該重讀?有什麼好處?

我的點評:這個板塊把寫作手法、朗讀方法、文章的中心雜糅在了一起。老師問學生答,學生被牽着鼻走,學得比較被動,沒有生成,感覺課堂沒有活水。這個板快就是讓學生找出展現在眼前的圖畫美、分析精神之美、感悟哲理之美。第一部分教師領着學生學,第二部分可以放手讓學生學使用摘書卡的形式學習,第三部分也可以用檢測的形式來學習。思考:面對同樣的結構的片段,應該怎樣做到教學方法的靈活有異?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使學生的能力能有坡度的得到鍛鍊,使課堂越來越有活氣?形式不同,側重點不同。

4、依照此法學習第二、三片段。教師講得太多太碎了。

四、拓展

寫自然中的一物感悟哲理。

獲獎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3

一、 複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詠華山。(生齊讀課題)

2、(出示課件)古時候,有個小孩兒跟着先生去 。 這個小孩兒就是 ,那年。(生齊答)

3、(出示寇準寫的詩)指名讀。

4、你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地方嗎?(出示課件:加“華山”2個字)

二、細讀課文。

1、(課件出示華山圖)生自由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華山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出示課件)啊!華山真高哇!(指名讀)

2、是呀,華山真高呀,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出了華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邊讀邊找)

(1)(出示課件)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太陽顯得那麼近,山腰間飄着朵朵白雲。

輕聲地讀一讀,邊讀邊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生討論)

【評:教者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的基礎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華山在學生心中雄偉、高大的印象。】

(播放華山的錄像,師配解説語)

再指導朗讀課件出示的這句話。(師畫簡筆畫,結合簡筆畫理解華山的高。)

【評:學生從第一課時開始就對華山充滿了好奇,師在此處播放華山的錄像,畫簡筆畫,為學習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華山的“高”這一特點。】

(2)齊讀。

(3)指導背誦。

3、在第二自然段中還有一句話也寫了華山的高呢,看看誰最細心,能把這句話找出來。

(出示課件)他們沿着山路艱難地爬上山頂。

(1)指名讀。

(2)(指黑板)是呀,難怪小寇準會從心底發出驚歎:

生齊讀:啊!華山真高哇!

4、小朋友們都被華山險峻的風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發出了讚歎,這就是——(指課件齊説:情不自禁)。

【評:重視詞語的積累,能結合課文內容指導學生理解成語的意思,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顯得水到渠成。】

三、借文悟詩。

過渡:小寇準也和大家一樣,情不自禁地讚美起華山來。

1、課件出示詩句。

(1)指名讀。

(2)生在課文中找詩句的意思。

(3)課文中哪句話寫出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的意思?(出示古詩和句意。)

(4)哪句話寫了“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詩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抓住重點段落中的一些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品評詩人用詞的精妙。】

(6)請女生讀詩句,男生讀課文中的句子。

2、小結學法。

3、指導朗讀。

4、點題,像我們這樣讚美華山就是 ——(指課題)詠華山。

5、是呀,小寇準小小年紀就能做出這樣的好詩,難怪先生連連點頭稱讚:(——出示第三自然段:齊説)

6、讓我們捧起書再一次詠華山!齊讀課文。

四、課外延伸

1、提供課前收集的描寫山的詩,生自由練讀。

2、指名上台朗誦,師配樂。

3、鼓勵學生課後蒐集關於山的古詩。

【評:教者能打破課堂侷限,將學生引向課外,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閲讀鑑賞能力。】

五、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出示)歲 華 齊

1、指名讀。

2、學習“山字頭”,領讀。

3、看一看,這三個字有什麼共同點?

4、你們看,這三個字在田字格的什麼位置?

5、小結,範寫。

6、生描紅,師巡視。

【評:在寫字前,教者特意讓學生和課文中的小寇準比一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指導寫字時,教者注重學生間的差異,對一些寫字姿勢不好的學生加強輔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評課:

《詠華山》是一種新的課型——“文包詩”。教學時,教者緊扣“啊,華山真高啊!”這句話串講課文,引導學生領悟華山的雄偉、壯麗和寇準的聰明、有才華。教者以新課標為指針,充分考慮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以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生動富有激勵

性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書聲琅琅。

一、充分運用電教媒體,教學直觀化。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讀文,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教者充分運用電教媒體,如播放華山的錄象,讓生動、傳神的圖象突出華山的險峻和高,激發學生閲讀、表達的興趣。教者還把板書內容設計成了簡筆畫,化抽象為直觀,使學生很快就理解了第二段中的重點句,輕而易舉地看着簡筆畫背出了重點句。

二、感悟、推敲文字,真切體會意境。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教學時,教者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除了、都在、腳下、那麼近、山腰間、朵朵白雲”,以及古詩中的“回首”等重點詞語,反覆朗讀、品

味,使學生從這些語言文字中感悟到“華山真高呀!”並由衷地發出了讚歎,學生個個讀得有滋有味,同時領略了語言文字的優美,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麗。

三、以學生為主體,重視閲讀能力的培養。

教學中,教者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讀書,自由思考,盡情表達。教者重視閲讀能力的培養,如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引導學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視學法指導,教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重視思想教育,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和誦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學習小寇準認真學習的態度……當學生把握不準時,教者及時範讀,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讀得更精彩,更具韻味,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

總之,這節課上得很成功,如果教者能針對學生實際,實施差異教學,相信一定能讓課堂更加高潮迭起。

獲獎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4

一、讀課題《絕句》,你是怎麼理解絕句的?作者是誰?

師:昨天講的李白是詩仙,而杜甫被稱為詩聖。這首詩是作者寫自己在成都杜甫草堂那個地方看到的美景。

二、學這首詩。

1、 聽老師範讀,孩子們展開想象:你看到了什麼景物,看誰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師讀後生彙報:你看到了什麼?

生1:我看到兩隻黃鸝在樹枝上跳來跳去。

師馬上在黑板上板書簡筆畫,你是從哪裏看到的,請讀讀,全班齊讀

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積雪。

那老師要畫應畫遠還是近(遠)齊讀

哪裏的雪(成都西嶺的雪)

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來因而用了一個含字)

生3:我看到了遙遠的東吳門口停了許多船

師板畫,生讀出遠的感覺

生4:我看見白鷺

師:應畫在哪?(遠)怎樣讀?(飛得有勁)

師:難道我們的大自然就這樣單調嗎?請再讀,你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生自讀,師啟發:開動你的耳、眼你又發現了什麼?

彙報:生1:我看到了春天

師:你從哪裏知道的?生1;“翠”字

師:從詩中你還看到了什麼?

生2:碼頭(從門泊看出)

生3:房子(從窗含看出)

師啟發:我還從趙塵(生1)的“翠”看到柳樹是綠的,[給板書柳樹塗為綠色。]你還看到、聽到什麼?

生1:聽到鳥叫

生2:我聽到船的汽笛聲

生3:流水的嘩嘩聲。(師:你的耳朵真靈)

生4:我看到長江很長,還有船在往這靠。

師小結:我們想象後,讓樹有了綠色,鳥在叫,這叫有什麼有什麼?

三、小結:學了這首詩,有什麼有什麼?(讀板書)

聽課後點評:

1、讀的形式多:初讀——個別讀——評價——評價過程中讀——齊讀——範讀——想象景物中讀——讀中打開耳、眼——誇誇詩讀——讀出感覺。

2、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聽到什麼?讓畫面更豐富。

3、小結(有什麼有什麼)孩子概括令人折服。

4、 師聲情並茂將生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

5、 讀、聽、看、想後再落實每一句詩意——水到渠成。

6、 考大家讓學生獲得成功感。

7、 讀、聽、練。

獲獎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5

一、導入,複習檢查:

齊讀課題。

這些字你還認識嗎?開火車讀。齊讀。

一朵一顆滿天真好晚上數着那裏最喜歡

3 老師這有幾個字寶寶找不到家了,誰來幫他們找到家?

朵只頭顆

一()白雲一()小鳥

一()珍珠一()頭

二、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段。

1、鮮花和星星“我”最喜歡誰?請小朋友們自己讀讀課文的第一小節,一邊讀,一邊想一想課文所描繪的畫面。(出示:一邊讀一邊想)

2、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讀水平。(出示這小節)

指名讀。

3、(1)你讀懂了什麼?指名回答。

你是通過哪些詞看出鮮花很多?師相機在“滿地、這裏、那裏、還”下面劃線。

誰能讀出鮮花的多?

放鮮花的課件,夏天到了,綠茵茵的草地上,盛開着朵朵鮮花,它美嗎?誰想誇誇它?它美在哪裏?指名説。

看着滿地的鮮花,我真想。

【評:口語訓練和想象力的豐富集合起來,有道理!】

小朋友真會想,能不能把鮮花的美讀出來呢?誰想讀?

再出示這小節(指名讀,評議。)

【評:這一步前面應該再有一個自由練讀,就紮實了。】

(你讀出了鮮花的美麗!聽了你的朗讀,老師覺得鮮花更美了!)

4(1)讀了好多遍了,想不想把這美麗的詩句背下來呢?自己先練練。

指名背。(你背得真流利,如果能加上動作那就更好了!)

(2)誰能上講台加上動作來背一背、演一演呢?(指名)(你真是一名出色的小演員!)

(3)這麼多人都想上台背誦啊?想背的小朋友一起來背吧!

【評:指導得法,讀出了層次,背誦就水到渠成了。】

(二)、學習第二段。

1、過渡:小朋友背得真棒,老師彷彿看到了夏天滿地的鮮花,老師都陶醉了。

剛才,我們用一邊讀、一邊想的方法學習了第1段(出示:一邊讀,一邊想),相信你們現在也能用同樣的方法把第二段學好。自己讀一讀,讀懂了什麼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評:總結學法,由扶到放。】

誰來彙報你們交流的結果?

説明星星的多:劃詞:滿天、這裏一顆那裏一顆、還多

3、誰能讀出星星的美、星星的多?(你真會讀!你看,她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了,讓星星更美了!)

賽讀,誰來跟他比比?你讀出的星星也很美!

看着滿天的星星,我真想。

【評:這時再來讀讀,然後背誦更紮實。事實上,下面的背誦孩子們開始不是很順利。】

三、背誦。

1、這麼美麗的小詩你能完整地背出來嗎?如果能加上動作就更好了,自己先準備一下吧!(指名背)

(你背得真有感情!誰來跟她比一比?你真是個出色的小演員!)

2、師報幕。生齊背課文。(9班小朋友集體詩歌朗誦會就要開始啦!)

四、拓展練習。

出示蝴蝶的圖片你看到了什麼?老師非常喜歡這幅圖畫,所以仿照課文寫了一首小詩。指名讀。

我最喜歡

天空中飛翔的蝴蝶:

這裏一隻,

那裏一隻,

真比海灘上的貝殼還多。

過渡:老師説的好嗎?小朋友,只要你們留心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再發揮想象説一説,能説得比老師更好呢!

你會説嗎?這裏有一幅美麗的圖片,請瞧!你能仿照着課文寫一段小詩嗎?

我最喜歡

天空中飛翔的小鳥:

這裏——,

那裏——,

真比——————還多。

【海魚圖】

我最喜歡

————————:

這裏——,

那裏——,

真比——————還多。

4 我最喜歡

————————:

這裏——,

那裏——,

真比——————還多。

【評:説話訓練從複習的數量詞填空就打下基礎,前呼後應,訓練紮實,評價有效,學生興趣盎然。詩歌習作內容豐富,洋溢着智慧的熱情和閃光。】

五、指導寫字

聰明的小詩人,不僅詩作得好,老師相信你們字也一定會寫好,我們來記幾個字吧!

朵最真

1、寫“朵”

(1)誰有好辦法記住它?

在“朵”這個字裏面隱藏着一個偏旁:幾字頭。

寫這個字該注意什麼?(幾沒有鈎,木的一橫很長。)

(4)師範寫。

(5)學生描紅,臨寫。

2、寫“真”

(1)怎樣記這個字呢?

(2)在“真”這個字裏面也隱藏着一個偏旁:十字頭。

(3)寫“真”時該注意什麼?(真裏面有三橫)

(4)師範寫。

(5)學生描紅,臨寫。

評課:

從教材的角度來看,這首詩歌是首次給孩子們現代詩的形式;從字詞訓練的角度來看,這課側重於“比”的內涵;從內容來看,這課以迴環往復、一詠三歎的形式告訴學生:鮮花和星星的多及美。

我想,教材編者的意圖絕不僅僅是讓孩子們感知生活,還有對詩歌這種形式的熱愛與貼近。因此,李老師充分領會了教材精神,讓學生在充分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讀通順、讀流利。接着再來抓住重點詞,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力求讀好。然後,教者沒有侷限於此,而是進一步拓展深化,訓練學生對“比”的認識,進而是對詩歌句式的熟悉:由看圖換詞填空完成一首詩歌的創作,到看圖填句子完成一首詩歌的創作,再到看圖完成一首詩歌的創作,最後到自由完成整首詩歌的創作。這個過程不但是對文章主題的深化理解,也是一次紮紮實實的詩歌寫作訓練。事實上,孩子們在這次學習中,真正地有所得了——這表現在他們對創作過程的高度興奮上,也表現在他們創作的結果上:他們説最喜歡滿天的繁星,因為它們比夜晚的燈火還多;最喜歡五彩的魚兒,因為它們比草原上的羊兒還多;最喜歡機靈的小海魚,它們簡直比海底的珊瑚礁還多……

這閃爍着智慧光芒的話語不正體現出李老師這節課的成功與精彩嗎?同時,這閃爍着智慧光芒的話語更激勵我們不斷求索更科學、更適合孩子們的教學方法。

當然,教學總是遺憾的藝術,這裏我有一點不成熟的想法:

背誦要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節課的教學雖然對個別句子的朗讀指導較多,但是整首詩歌的朗讀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整首詩歌的理解與感知。而加上動作朗讀、背誦就更需要讀流利、讀熟練了。當然,這節課在這一環節上有所疏忽可能是為了後面拓展部分時間的保證。但是顯然,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需要真正地把“學生本位”的理念落到實處。如果把這首詩歌真正讀通、讀好、讀透,我想可能拓展部分的練習學生對整首詩歌的創作會更貼切。

實際上,如果將劃重點詞這一步驟省略,以範讀等方式直接指導朗讀,可能既節省了時間,又輕易地降低了學生朗讀的難度,豈不兩全其美?要知道一年級語文蘇教版教材的教學重點就是讀書、寫字呀!

獲獎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6

一、 看圖導入,揭示課題

1、 看插圖,問:圖上畫的是什麼樹?(松樹)教“鬆”(song)。領讀。

2、 板書課題:小松樹和大松樹 指出“鬆”是平舌音,“樹”是翹舌音。指名讀課題,領讀課題。

3、 從“小松樹和大松樹”這個題目上,你們想提出哪些問題?

(1) 小松樹和大松樹在什麼地方?

(2) 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啊?

(3)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呀?

二、 初讀指導

1、 自由讀課文。

要求:

(1) 畫出生字詞,圈出生字,自由拼讀,讀準字音,理解生字詞的意思。

(2) 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想想各段的主要內容。

學生自由讀,互相交流。

2、 檢查自讀情況。

(1) 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指名認讀,結合實際正音,齊讀生字詞。

(2) 課文中的詞語,估計學生都能理解,可採取下列辦法解決有關詞語:

指名回答:低頭(動作表示) 聽(動作) 摸(動作) 回答(聯繫課堂提問與學生的回答)

《蘑菇該獎給誰》一課中,哪個詞的意思和“慚愧”一樣?(難為情)

(3) 觀察生字特點,想出記住生字的方法。小組內交流。

(4) 朗讀課文,説説各個自然段的意思。

a介紹兩棵松樹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樹對大松樹誇自己長得高、看得遠。

d小松樹慚愧地低下了頭。

(5) 逐段指名朗讀。

三、 作業

1、 認讀、練寫生字詞。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小松樹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 複習檢查

1、 聽寫詞語:松樹 比多少 回答 孩子 聽 低頭

2、 説出各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二、 精讀訓練

1、

指名口頭填空:--------有一課---------松樹,--------有一棵----------松樹。

2、 (板書:慚愧)指名拼讀後,問:“慚愧”是什麼意思?

3、 問:小松樹為什麼感到慚愧?課文裏是怎麼説的?

4、 起初,小松樹怎麼樣?(板書:長得多高 看到很遠)

誰能把小松樹説的話讀一讀,讀出它那種自以為了不起的語氣來?

練習朗讀,同座對讀,互相學習、指正。

指名當眾朗讀、評議。教者示範,學生再讀。

5、 後來,小松樹的想法怎麼會發生變化的?

指名讀風伯伯的話。(板書:比你高 大山託)

討論:風伯伯的話是什麼意思?

6、 討論:小松樹會怎麼想呢?

(謝謝風伯伯,不然,還真的以為自己最高呢)

(剛才太不禮貌了,要向大松樹説聲對不起)

(要是我也在山下,和大松樹站在一起,他肯定比我高好多好多呢)

(謝謝風伯伯,是你讓我知道了,我能看得遠,是大山的功勞)

(如果大松樹也長在山上,他會看得更遠更遠)

7、 教者小結:小松樹已經知道自己錯了,他以後一定會改正錯誤,變得謙虛起來。

8、 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三、 寫字指導

1、 出示生字,指名認讀:

多 你呢 回答 風伯伯 聽 孩 比 低

2、 自主學習,提出書寫時的注意點。

根據學生髮言,知道寫字。

四、 作業

1、 按筆順描紅。

2、 朗讀課文。

獲獎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7

一、 聽課時間:20xx-4-1

二、 授課教師:謝巧靖

三、 授課學校:南寧沛鴻民族中學

四、 授課年級:不祥

五、 授課題目:《背影》

六、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父母是愛我們的,你在生活中從哪裏感受父母的愛。

(二)、介紹朱自清所寫的《背影》的來歷及寫作背景。

(三)、檢查預習的效果

① 給下列畫線字注音

② 根據意思説出相應的詞語

(四)、朗讀課文,把認為課文內容寫得好的地方記錄下來。

(五)、你對課文的感受,哪些讓你感動的地方。

(六)提問,既然課文是寫父愛的,為什麼用《背影》作為題目?(説明:背影在這有特別的涵義)。

(七)、課文共有幾次提到“背影”(四次)。

① 第一次在課文哪裏提到背影,有什麼涵義?

② 第二次提到背影又出現在課文的哪裏,有什麼意義?

③ 第三次的背影出現在課文哪裏,起到什麼作用?

④ 第四次的背影在課文哪裏出現,有什麼涵義?

(八)、聽錄音,作者對背影作了哪些刻畫?哪些詞語最有表現力,通過哪些方法來描寫。(動作描寫、外貌描寫)

(九)、作者用了“胖”等字,描寫了父親體態特點,爬月台艱難,但表現了對兒子的愛。

七、 教學板書:(不祥)

八、 教學評析

(一)、教態自然,面帶微笑,讓學生感到親切。

(二)、過程生動,深度合適,形式巧妙多樣,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旁徵博引,注意引導,非常豐富;學生活躍、積極、主動;突出了學生為主體,老師是引導者的新型的教學模式

(三)、注重學法指導。抓住重點詞語與學生交流,取得較好的效果。

(四)、善於設疑,善於引導。抓住課文提到的“背影”,設計了層層深入的問題,從而揭示課文的主旨並能巧妙引導學生作對答。

(五)、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要珍惜與父母的愛。

獲獎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8

一、 聽課時間:20xx-4-5

二、 授課老師:王麗紅

三、 授課學校:深圳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 授課年級:不詳

五、 授課題目:《岳陽樓記》

六、 教學過程

(一)、全班分組收集岳陽樓記對聯,利用多煤體展示圖片及對聯。如“水天一色,風月無邊”。並解釋對聯的涵義。

(二)、用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與以往的作家所寫的岳陽樓記進行對比。

(三)、導入

(四)、齊讀課文

(五)、提問,這首詩作者要表達什麼思想感情,思想內容。

學生:(作者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已任)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什麼意思?

(六)、自由討論課文結構劃分法。

文章有幾個段落,怎樣劃分,劃分的原因。

(七)、播放岳陽樓景色片段錄像。(對岳陽樓的介紹)。

(八)、提問:為什麼不寫岳陽樓的盛況而刻畫岳陽樓洞庭的煙波浩蕩的景色,為什麼這樣選材。(選材要為中心服務)

(九)、解釋“以物喜,以已悲”,人生有兩種情景,提問“你贊同還是反對”,聯繫實際,“不為外物所動”表現了哪種品質。

(十)、憂國憂民之士,古往今來,有哪些人物。

(十一)、總結,一切景語皆情語,背誦全文。

(十二)、作業:學習古人抒發感情的方式,寫一點抒情文字。

七、 教學板書

嶽 敍事作記緣由; 悲——陰 }

陽 範 描寫景色 喜——晴 }以物喜,以已悲

樓 仲

記 淹

八、教學評析

(一)、是注重朗讀感悟和背誦積累。這首詞語言簡練,節奏感強,感情豐富,教師沒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設計了充足的朗讀。以讀會意,以讀悟情。同時還注重讓學生當堂背誦,積累語言,真正作到一節課下來有所收穫。

(二)、是善於創設教學情景感染學生如讓學生觀察畫面,讓學生觀看課文錄象,很能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從而使教學生動而深刻。

(三)、是讓學生收集課文的圖片及對聯,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四)、是設疑,突出課文的重難點,把握文章的中心。

獲獎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9

一、導入

看狼的圖片,傾聽狼的嚎叫。提問:你能聯想到哪些有關狼的成語?

學生交流成語,老師點撥:人們對狼的印象都是不佳的,我們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齊讀成語: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今天,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小小説《狼》,作者蒲松齡。

二、簡介作者

老師準備了一張作家名片:

名:蒲松齡,字留仙,號 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時:清代文學家

地:山東淄川人

作: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

一、朗讀

1. 自由自在朗讀文章,要求讀得字正腔圓。

書聲琅琅真好。有沒有注意這些字的讀音呢?(出示生字詞)

2. 對於文章,誰能自信地讀一讀?其他同學注意傾聽,並給予評價。

3. 正確停頓,我能行

其一/犬坐於前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哪些語句要快速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指導朗讀: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語速快慢結合)

二、譯讀

譯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門檻。在朗讀過程中,把你認為重要的地方畫出來。

先在同桌內交流,看你的疑難問題誰能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全班共同解決。

其,在文章中有代詞的作用。老師準備了幾個句子,看看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麼?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節

請你用簡潔的話概括一下,這篇文章介紹了什麼故事?

再精煉一下,在下面的箭頭裏填上動詞,概括故事情節。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這篇小説在情節上一波三折,動人心絃。

四、讀出形象

細讀文章,採用勾畫法找出描寫屠户與狼的地方,分析評點它們的形象。

如“仍從”運用動作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狼的貪婪。

學生交流,老師指導總結。

老師有聲有色地朗讀,台下掌聲。

蒲松齡寫這篇小説的目的,僅僅是帶給我們一個生動的故事嗎?

郭沫若有云:“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想借這篇文章諷刺什麼呢?

學生交流,老師總結。

五、結束語“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獲獎國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10

一、 情境導入

1、齊讀課題

2、這個故事發生在春天(板書),你會想到哪些詞語?(春光明媚,春暖花開)

3、出示詞語:

氣温驟降、風雪不止、料峭的春寒、凍得堅硬的山路、

覆蓋着皚皚白雪的山間、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

a.指名讀

b.説説讀了這些詞語的感受

c.齊讀

二、 品讀課文

(一)小燕子在這寒冷的冬天遇到了哪些麻煩?讀一讀,想一想

交流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

1、天氣冷

指名讀

2、 你還體會到了什麼?

飢寒交迫——“飢餓”

3、再來看看這個詞語,你還能體會到什麼?

(顯示“瀕臨死亡”)

師:燕子從南方飛回北方,要經過長途跋涉,他們已經非常疲勞,再加上找不到事物,飢寒交迫,瀕臨死亡。

“瀕臨死亡”就是——即將死亡,再看看這個詞語,你想到了什麼?

(配樂)齊讀

4、過渡:然而悲劇沒有發生,這是怎麼回事?

指名説

(三)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當你讀完這個故事,你將會被感動。讀一讀,找一找最感動自己的話,在旁邊寫寫感受。

2、交流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 她不在乎什麼?在乎什麼?

2、 齊讀第四自然段

3、 認識小貝蒂(出示圖片)

在什麼地方尋找?怎麼發現的?她會怎麼想?怎麼做?同桌説一説。

交流

師生接説:小貝蒂不在乎——,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多麼令人感動的畫面。

4、 還有什麼地方也深深地打動了你?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人很多,把燕子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2、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什麼危險?

3、 找一找,還有沒有其他地方令你感動的?(政府做出這麼大的決定,為的是一羣燕子。)

4、 師:回到充滿温暖的列車,齊讀第一自然段(配樂)

5、如果你就是車廂內的一隻燕子,當你看到曾經幫助過你的人,你會對他們説些什麼?

6、寫話:

以“這怎能不令人感動……”為開頭寫一段話。(播放“小燕子”歌曲)

7、交流

三、總結課文,提升感情

讓我們記住——,記住——。

評析:

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老師能及時的捕捉學生回答中的亮點和惑點,本節課執教的老師能及時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學生感悟後能及時讓他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讀來表達。整堂課的教學思路清晰,板塊與板塊之間銜接較緊湊。

不足:政府如何幫助小燕子這部分理解還沒有到位,對與學生的回答要有個整體的梳理,使層次更分明。小貝蒂那段的話與插圖在教學時應交換順序,讓學生在感觀圖片中小貝蒂的形象後,再讀文,可能學生的感受會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