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心得體會

清明節祭祖心得體會(精選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2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祭祖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清明節祭祖心得體會(精選5篇)

清明節祭祖心得體會1

又是一年清明節,我們要緬懷故去的親人,也要向那些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戰鬥英烈們致敬。一句詩説得好:“猶有國人懷舊德,一腔熱血祭先人。”當年,多少優秀的中華兒女拿起槍,扛起炮,在層層硝煙中前行,趕走了外來的侵略者,保住了中華民族的土地。如今,我們面對着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向所有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而犧牲的英雄豪傑表達敬意和思念!

以前,外來侵略者來到了中原,他們放火燒掉了圓明園,搶掠了無數的金銀財寶,在中國的這片土的上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而就在這時,許許多多的中國人站起來反抗,以他們不屈的精神,告訴那些外來侵略者:中華人民的土地是不容侵犯的!我也瞭解過許許多多的革命先烈,如:劉胡蘭、黃繼光、雨來、歐陽立安等。他們做了許多有益於人民的工作,無限的熱愛黨,寧死不屈的品格和英勇機智的優秀品質,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毛澤東為劉胡蘭親筆題詞到:“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她雖然犧牲了,但她的精神永遠激勵着我們前進。

紅軍戰士長途跋涉兩萬五千裏,他們在艱難泥濘的路上行走着,不曾鬆懈,一生都在想辦法拯救祖國,保衞土地。如果沒有他們當年拋得頭顱、撒的熱血,哪來的如今美好的小康社會?哪來的如今富裕的生活?他們百折不撓,奉獻生命,為了革命的鬥爭而光榮殉職,卻絲毫沒有怨言,一生默默地奉獻,直至為國捐軀。臧克家先生在魯迅逝世13週年寫過一首詩,説:“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着。”是呀,不止魯迅,還有他們,還有精忠報國的優秀中華兒女,雖然已長眠於地下,但他們的精神卻隨着鮮豔的五星紅旗一起飄揚,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成為我們心中最美的太陽。

要學習先烈們,報效我們的祖國,讓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昇華我們的民族精神,讓烈士的'鮮血滋潤國家的文化實力,成為我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內在力量。最後,我們不忘先烈拋忠骨,保衞祖國灑熱血。學習先烈報國恩,民族復興中華魂!我願將一束白花輕輕地放在烈士墓前,説:“我們,要向你們學習,創造中華民族最美麗的明天!”

清明節祭祖心得體會2

今年清明時節,窗外下着陣陣春雨。奶奶出去給人做飯,又吃不了奶奶的祕製烤鴨了。

我的奶奶胖胖的,飽經風霜的臉上爬滿了皺紋,但常常浮現出慈祥而又甜蜜的笑容,使人覺得和藹可親。奶奶是廚師,每當過時過節,總是會出去為別人過生日或結婚的人家做飯,其中最受人歡迎的是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我的最愛,因為奶奶手上有着祕方,端上桌的烤鴨色澤金黃,冒着熱氣,還不時有場油的“跳高比賽”,用小刀將肉片割下,皮與肉之間,有着一層厚厚的脂肪,但由於經過烤制,吃起來脆脆的,並不油膩。如果用麪皮包起來,再沾些甜醬,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這次清明,家裏沒有了一個胖嘟嘟的身影感覺冷清了許多。獨自一人,坐在乾淨的台階上,無垠的孤獨包圍着我,想想小時候的我,是多麼的任性與調皮。

記得以前每次下鄉,我都會去田野裏奔跑,每到吃飯時,奶奶都會挺着個肚子,一搖一擺地來喊我回家吃飯,兒時的我,總捉迷藏似的與她繞着圈,小時候是多麼的天真無邪。可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漸漸長大了,與奶奶過的每一分每一秒卻變得煎熬,昔時的美味也變得如同嚼臘。思緒將我扯回了一件讓我羞愧的事。

由於爸媽出去辦事,一天沒回來,奶奶在家照顧我,我們在一起沒有共同語言,一直到睡覺前我才説了聲:“晚安”,奶奶的臉上有了我意想不到的笑容,我這是怎麼了?晚上,一直輾轉反側,睡不着。忽然,一陣輕輕的腳步聲從遠而近,奶奶幫我理了理被子,又走遠了,直到我再也無法捕捉到。

我明白,奶奶一直沒有變,只是我一天天長大了,從奶奶的懷裏掙脱,我一步步走遠了,每一步都是那麼的堅定,奶奶的目光隨着我的腳步越拉越遠,她渴望的只不過是我偶然的一回眸!

清明節祭祖心得體會3

四月到了,清明節也到了,處處可見人們忙着掃墓祭拜,這清明節對中國而言可是非常重要的呢!

清明節的由來是什麼呢?相信大家都很好奇。有一個傳説故事:在春秋時期,晉國的太子重耳受奸臣陷害,因此與忠臣介之推流亡在國外,介之推一路保護重耳,功不可沒。重耳成為國君後,介之推便離開重耳躲進山中,重耳想要讓介之推回來,因此放火燒山,想借此逼出介之推,沒想到介之推他不肯下山,就被燒死了。後人便在他死去的四月上山祭拜,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祭拜。

清明節有許多習俗上要準備的祭品都有其意義,像吃韭菜(代表長長久久)、吃年糕(代表步步高昇)等。另外在祭拜的習俗中有一個最特別的,那就是“掛紙”。大家去掃墓時,一定有看過家中長輩把一張張長方形的五色紙壓在墓上,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這和漢朝皇帝劉邦有關。在劉邦未當上皇帝之前,他一直在外打仗,因此無法回家鄉掃墓,他當上皇帝后,當他要回去掃墓時卻找不到父母的墓碑,所以他就把一張紙撕成許多小紙片,撒到空中,想借此找出父母的墓,結果有其中一張落在一座墓碑,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走,他朝着墓碑走近一看,果然是他父母的墓,所以之後每年劉邦掃墓時都會壓一張紙片在墓碑上,後來,大家效法皇帝,久而久之,這就演變成一種習俗了。不過,現在的意義逐漸演變成為祖先的居住添加新瓦,與之前大大不同。

每年我們全家人當然也有去掃墓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清明節,我們到了墓地之後,才發現沒有帶掃把,只好拿四周的葉子來掃,打掃的很辛苦;掃好墓要回去時,我還跌到別人的墓上呢!嚇了我一大跳,之後我去掃墓時走路都會特別小心。

我覺得對我們中國人意義重大,掃墓則是代表我們對祖先的尊敬。在這天,我們要多説好話,才能把心中的誠意表現出來喲!

清明節祭祖心得體會4

春天裏,絲絲細雨中飄來了我入學的第一個清明節。這一天,我也在網上體會、瞭解了掃墓的經過和含義。

據資料介紹,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箇中國傳統節日。另外還有很多以“清明”為題的詩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七絕《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説起清明節掃墓,因為我的知識匱乏,給了四歲的弟弟 一個錯誤的解答。這天早上,電視新聞裏播報各地清明掃墓的新聞。還沒有起牀的弟弟問我:“姐姐,什麼是掃墓”我認真地思考了一番後告訴弟弟:“掃,就是一個人拿着掃帚掃,掃墓就是用掃帚掃木頭。”聽到我們對話的姨夫給我們作了解答,我才知道自己的解釋完全是錯誤的。後來,為了叫我更加明白,下班後的媽媽打開電腦,分別登陸了《中華文明網》《濮陽文明網》叫我親自體驗了掃墓的經過,並查閲有關的清明節資料,才叫我真正明白了此掃墓不是彼掃木。在此,我感謝網絡,因為有了網絡讓我瞭解無知的知識,讓我有機會向無數為今天的美好生活付出鮮血和生命的革命先烈獻花、鞠躬,表達緬懷和崇敬之情。

關上電腦,問起媽媽小時候也是這樣在網上掃墓嗎?媽媽説她們小時候沒有電腦,掃墓是親自拿着掃帚去烈士陵園掃墓、獻花的,媽媽曾經去過陝西吳旗的陵園和山東東明武勝的陵園,這次和我一起網上掃墓也是第一次。

清明節祭祖心得體會5

清明節記事今天是清明節,有一句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天雖然沒有下雨,但是天也陰沉沉的。我們一家和姑姑一家去馬蓮台踏青,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鮮空氣。...

今天,就是清明節,按照習俗今天我們這些晚輩要去拜祭祖先,我一直都不喜歡清明節,因為我很怕鬼。我一直都對墳墓這些東西很有成見,今天我幾乎是被爸爸又拖又拉的求着去的,我的心中有着説不出的懷戀和感動。

清明時節,熙熙攘攘,跟隨着張擇端的腳步,我緩緩走進了清明上河圖。北宋的清明微微有些細雨,空氣中瀰漫着油菜花和酒的香氣。我穿着宋代服飾腰上黃,欣然漫步於東京碼頭。

燕子來時新社,犁花落後清明,轉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根據新的放假制度清明放假一天,於是爸爸媽媽帶我回老家掃墓祭祖。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今年的清明節遇上了難得的好天氣。

您還記得我嗎?敬愛的爺爺啊。每夜望蒼穹,只見得天盡黑,星漢燦。另一個世界的您呵,可想到,愛您的孫子,常常入夢都看到您的臉龐,見到您那瘦削的身影。

清明,煙雨。呷一口碧螺春茶,飲不盡我對祖母的悠悠思念。碧螺飛翠太湖美,新雨吟香雲水閒。祖母家住太湖邊。每逢清明穀雨之前,她會斜背一個自制棉布袋,趁着白露剛晞,趕往碧綠葳蕤的茶園,採摘新茶。

初春時節的細雨,伴隨着清明節靜靜地下着。天空低沉着,走在泥濘的鄉間小路上,心裏是無盡的悲傷。伴着林裏的鳥叫,本是清麗的風景卻給自己又增添了一份惆悵。這個清明,註定了我的憂傷。

清明心緒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來臨了,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它不像其他節日一樣熱鬧非凡。相反,清明節很是淒涼悲哀,人們的心情格外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