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節日慶典

蒙古人的風俗習慣

欄目: 節日慶典 / 發佈於: / 人氣:5.22K

蒙古族是一個熱情四溢的民族,而且又十分豪爽。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蒙古人的風俗習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蒙古人的風俗習慣
  蒙古人習俗禮儀

蒙古人喜歡借顏色來寄託自己的願望和感情,將不同的顏色賦予了不同的意義,紅色象徵親熱、幸福和勝利。許多蒙古人窗歡穿紅色的蒙方袍,姑娘們愛用紅色緞帶系頭髮。黑色被視為是不幸和災禍,故蒙古人不穿黑衣服。蒙古人熱情好諮,有一套獨特的待客禮儀,具體表現在迎客、問候、待答。送客等方面。客人告辭時,主人往往舉家相送,並一再説“再見”、“歡迎再見”、“祝您一路平安”之類的送行話。

在遊牧或日常生活中,蒙古人相遇時,首先,總要極有禮貌地相互問候家畜安好,其次再互問家人平安,最後才相互寒喧。這是因為以牧業為主的蒙古人,把家蓄置於生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蒙古人具有好客的美好傳統,即使對陌不相識的來客,也往往以禮相待。所以,人們説:“在蒙古,即使沒帶乾糧,也可旅行數月”。蒙古各地每年7月總要舉行那達慕盛會。

蒙古人最忌諱的是將自家牲畜的乳汁賣掉,認為這是一種標誌貧窮的恥辱。客人來訪時,忌諱將鞭子或棍杖隨身帶進主人的氈帳,否則便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侮辱。客人切忌將帽子朝着門口放,當主人用盛在銀碗裏的酸馬奶來招待客人時、客人必須一飲而盡,忌諱一口一口地細細品嚐。如果遇到貴賓臨門,他們則以全羊款待。他們有這樣的風俗,在以全羊招待貴賓時,應由主人先切肉或先吃,否則貴賓是不吃的。他們的食量一般都很大,往往所吃的大塊燉牛羊肉,重約1公斤左右,他們不喝湯,不用筷子,以左手拿肉,右手用刀切着吃。餐桌上須放鹽。他們忌吃魚蝦、海味、肥豬肉,也不愛吃糖醋、過辣的或帶湯汁、油炸之類的菜餚以及蔬菜等。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裏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着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託着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是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全羊宴包括薦骨、四肢、肋骨、胸椎、羊頭,有的地區還要加羊心、羊肝、直腸和羊肚。製法是將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鍋,水温上升後,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開,並經常翻動。腸、肚、心、肝和燎好的羊頭另鍋煮爛。另配調料。開宴時將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盤子裏,尾巴朝外,羊頭上要刻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十”上桌。食用時主人要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先動刀切割,然後大家才同吃。姑娘在出嫁之前,孃家人須煮羊胸脯肉給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別。烤全羊過去多用來進行祭典或祭敖包時才用,現在已成為盛大節慶或迎接貴賓用的一種特殊菜餚。

  蒙古人飲食習俗

蒙古族食品以炒米、奶製品、牛羊肉為主。

明清時期,主要是奶茶、炒米、奶製品,稷米稀飯,手把肉。早餐,一律奶茶泡炒米;副食:胡日達(奶豆腐),西拉陶蘇(黃油)、烏日莫(熟奶皮子)、蘇來(奶幹)、阿爾其(奶酪幹)。中午,炒米拌酸奶子,老年人炒米麪拌奶。晚餐,肉粥、奶粥或手把肉。

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解除對蒙旗土地封禁政策後,漢族農民大批移入農耕。受漢族飲食的影響,蒙古族在以肉食、奶製品、炒米為主的同時,開始吃五穀雜糧和少量蔬菜。

解放後,牧區蒙古族基本上保持過去的飲食習慣,但食譜豐富,花樣增多。如肉粥,除稷米肉粥、炒米肉粥外,還有小米、大米、玉米等肉粥。用蕎麪、白麪做吐古拉湯、貓耳朵湯。有蕎麪、白麪餃子、餡餅。蒙古族餡餅形如小碗口,薄軟透明,香柔可口,是興安盟各族人民喜食之佳品。用牛羊油炸制面食點心有“包日查嘎”、“哈必酥”餑餑。奶製品除胡日達、西拉陶蘇、烏日莫、蘇來、阿爾其外,還有愛如格(酸奶子)、哈拉薩森烏魯莫(幹奶皮子)、烏魯莫(未提煉的奶脂肪)等。牧民野外遊牧的肉食有:簡易手把肉、烤肉串、烤乾肉條等,食用方便。農區蒙古族殺年豬時,喜食白片肉、面腸、肉片燴酸菜粉條。

每逢喜慶佳節或招待貴賓時,煮(烤)全羊(蒙語“烏查”)或羊背子。即將全羊取其頭、四肢,帶尾入鍋。煮熟後用特備的灶火烤,邊烤邊塗油,加調味品,烤至皮焦肉熟後,置於盤內,謂之煮(烤)全羊。羊背子,即將全羊由背上第7肋骨至尾部割去一段,四肢、肋、胛各為一件,帶尾入鍋,煮熟後置於大盤內。煮全羊端上餐桌,由端盤人持刀從羊背右至左劃出印,接着由主賓客或待客長者用刀將羊頭右耳根部壓出印,就餐人開始從羊背前部執刀割取食用。這種禮儀一直延續至今。

火鍋是蒙古族傳統佳餚之一。每當節假日或招待賓朋故友,即用火鍋。將切成薄片的肥肉(豬)、瘦肉(羊、牛)和切成條狀的新鮮蔬菜(白菜或圓白菜),放入鍋內加調味品,湯滾沸後即可夾取食用,美味可口。本世紀50~70年代,用炭火鍋,80年代後,用電火鍋,既經濟又方便。

煙、酒、茶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喜愛之物,紅、白喜事更不可缺少。年長者對煙具很講究。煙袋嘴有玉石、瑪瑙、琉璃等;煙袋鍋用銀或銅等製作;煙袋杆多數為木質,也有銅或白合金質的,長短不一;煙荷包更講究,用各種彩絲線繡出水山花鳥圖案,是一種很好的裝飾品。吸的煙多是自種的葉子煙,也有吸更辣的旱煙“蛤蟆頭”。青年人吸煙多是用紙自卷葉子煙。酒,在清代、民國時期喝奶酒,用愛如格釀製,備作喜慶佳節和接待賓客時飲用。茶,蘇台伽(奶茶),是用一種特製的磚茶,在銅壺或鐵鍋裏煮沸後加鮮奶、酥油、細鹽,味道鮮美可口,四季皆宜。早茶摻些黃油、炒米,夏季摻奶食品,冬季摻些肉羹。飲食具,在明清時代,主要用鍋撐子、鑄鐵鍋,木製水桶、木碗、小刀;清末民初始,逐漸使用筷子。

阿拉食,每年陰曆十月末選一屠宰日,殺牛宰羊,把一冬、春食用的牛羊肉凍藏起來。在屠宰解肢時,用尖刀按關節解肢,忌用刀斧亂砍。每年4月1日至5月5日,忌宰殺牛羊,這一個多月吃素。5月5日打獵,開始吃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