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節日慶典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彙編15篇

欄目: 節日慶典 / 發佈於: / 人氣:2.67W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報告對我們來説並不陌生,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風俗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彙編15篇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

一、調查情況

調查背景: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有各地的民風民俗。重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的春節,我們海南省各市縣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海南春節民風民俗。因此我做了本次調查。

調查目的:

(1)促進海南傳統文化的傳承,讓人們瞭解海南各市縣的海南春節民風民俗,促進同學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2)提升同學們的寫作能力、資料收集及整理能力,培養學生基本的社會觀察能力。

調查人:吳秉鍵

調查時間:寒假假期

調查方式:上網和查閲相關書籍;與長輩瞭解

二、活動準備

(1)調查準備

我通過上網和查閲相關書籍,做好收集關於定安縣、陵水縣及省會海口市的過春節習俗的資料。

(2)詢問長輩

通過與長輩的交談了解各地的有關春節的民風民俗,並做好資料收集。

(3)總結調查

分析、歸納已收集的海南各地春節的民風民俗資料,整理編寫調查報告。

三、調查結果

(一)、定安——紅糖年糕、菜包飯、走年

在歷史悠久的定安,由於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歷史文化的融合,定安的春節的民風民俗與海南的其他市縣有特別的地方。

(1)定安紅糖年糕年年高

做“筐粑”是定安人過年最重要的工作。據瞭解,定安的“筐粑”的製作方法別具一格。海南部分市縣做年糕大多采用蒸的方法,而定安做“筐粑”是把糯米蒸熟成飯,再把糯米飯捶打,然後揉成圓形的團,並放到煮沸的紅糖生薑糖漿中慢慢煎煮,不斷用木棍攪制而成的。把做好的“筐粑”要放置到圓形器皿中放置冷卻備用,等到大年九年級再切片油煎食用。寓意着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2)吃菜包飯

在大年九年級,除了吃煎年糕外,定安縣定城鎮地區另一個重要習俗就是吃菜包飯。菜包飯是把肉、菜、飯混在一起,用菜葉包着,手捧着吃的一種美食。製作菜包飯是比較費時間的,需要準備三大件:煮乾飯、多種多樣的菜類、瘦肉、雞肉或臘腸。正是由於費時,過程複雜,所以在平時人們很少吃菜包飯,只有在像春節這樣重要的節假日才會製作菜包飯。

由於菜包飯裏的“內容”多,吃菜包飯就像捧着滿載金銀珠寶的聚寶盆。在春節這個迎新辭舊的節日裏更是寄意全家新的一年“羣策羣力,賺得盆滿缽滿”。

(3)“走年”

年三十一早,定安人便開始“走年”。這個“走”字,指的是在外工作的兒女子孫從外地回到老宅,全家團聚。走年,是讓平時疏於聯繫的'人們再凝聚一起,親情友情更濃,讓獨具魅力的春節更加温情,讓幸福的好日子更加紅紅火火,然後期待來年再相逢……

(二)、陵水——"搬年貨"、拿檳榔拜年

(1)“搬年貨”

每個地方過年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味道。談起過年,我常聽媽媽説:“最期待的,便是大年七年級媽媽親手做的齋菜。”

媽媽説,“搬年貨”是陵水當地人的説法,指的是大年七年級吃齋菜。陵水的齋菜一般包括腐竹、茄子、粉絲、大薯等固定的食材,各家根據情況都會加入其它不同的食材,不同的食材有着不同寓意,如茄子寄意進步、粉絲寄意長壽等。吃了齋菜,寄意新的一年將會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2)拿檳榔拜年

陵水人愛吃檳榔,大家都知道。日常裏陵水人就有吃檳榔的習慣,陵水自古就有“客至不設茶,唯以檳榔為禮”的習俗,因此春節這個重要節日自然更是少不了檳榔。在年前,陵水的家家户户都會多多準備好這“檳榔禮”。春節期間,晚輩見到每一位長輩,都要拿出一份檳榔,嘴裏一邊説着“新年好”、“恭喜發財”等之類祝福問好的話語,同時一邊雙手捧着遞上。長輩接過檳榔,接受晚輩的祝福。在陵水,檳榔有“禮”的寄意,是節日必不可少的。

(三)、海口——換花節

換花節

採屋、圍爐、吃齋菜等則是省會城市海口傳統的春節民風民俗。而時代的變遷,一些新的春節風俗也走進當地百姓中,越來越來被新時代收受。

網絡的相關知識及爸爸、媽媽的講述裏,每年的正月十五,海口府城地區都會進行“換花節”。每當“換花節”府城都會人山人海,人們臉上都帶着自信的微笑。

據相關資料介紹海口的換花節起源於“換香節”,“換香”是老百姓互換香火,有換吉納祥、發財旺丁的寓意。因社會的進步、活動期間的安全及環保等因素,現在民間已把“香”改為“花”。“換香”到“換花”,一件“物”、一個“字”的改變,無不在向世人展示着社會的進步,我們學習傳統要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如今,“換花節”已漸變為年輕人追求愛情的新習俗,漸成為新海南新海口一個品牌故事。

四、收穫和體會

通過本次調查活動,我對海南各地的春節民風民俗有了一定的瞭解,進行本次調查活動,是為了讓大家更加明白海南各地的春節習俗。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使今年的春節的許多活動都無沒開展,但是我們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相信經過我們的代代傳承,我們海南的優秀傳統文化一定會繼續發揚光大。願我們的祖國明天更美好!願海南的明天會更好!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2

實踐地點:

xxxxx

實踐時間:

xxxxxx

(一)研究目的

1、熟習調查的進程,把握學習方法,瞭解獨佔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益於進步本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誇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宏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採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進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意味,並擔當起一種文化功能:

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往和未來;

二、祭奠,緬懷祖宗之德,繼續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親禮節來往,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當社會職責;

四、民間文娛,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藴躲厚重的含金礦躲。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很多還相傳至今。

20xx尾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進尾月,已適合辦年貨,除買臘味、糖果外,水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圓。

20xx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乞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以後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塗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20xx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算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講,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乞求將往年的黴運及不如意統統掃走,而本身亦要潔淨,聽説這樣做即可以消災祛病。

20xx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後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會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點。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久長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以後,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風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乞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20xx正月七年級宜祭祖:

年七年級祭祖是很重要的風俗。在先人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水果等。隨着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終了後,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相互恭賀。另外,年七年級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祥的話亦不能説,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儘可能不要打壞碗碟,假如真的不謹慎打壞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20xx八年級婦女返外家拜年:

八年級是出嫁女回外家的日子,相傳年七年級回外家,會令外家變窮,所以要八年級才返回。另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預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水果等。

20xx年九年級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20xx年初四接財神:

話説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都掃出門,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看和辭舊迎新的祈禱。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髮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潢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掛年畫:寄託人們喜慶美好的願看。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託新年美好願看的句子,這時候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看在城市裏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並將它傳承下往。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3

調查對象:海南省萬寧市民眾、東澳鎮厚福村村民、海南省臨高縣臨城鎮美當村村民

調查主題:春節節日習俗

調查方式:實地考察,電話採訪,上網查詢

調查時間:20xx年1月1日-2月25日

調查地點:各調查小組成員家中、萬寧市厚福村、臨高縣臨城鎮美當村

調查人:萬寧中學高一八班歷史調查小組成員(陳怡慧、陳小豔、黃德德、李雯雯)

指導老師:歷史老師曹紅梅

調查目的:探求海南春節的祕密,深入瞭解海南的本土文化。此次的調查報告為感受家鄉的文化魅力,重新整理了海南地方春節的文化習俗。

調查背景:讀當代詩人陳振家的《看海南人過年》:

納新送舊各張羅,或殺閹雞或大鵝。

香飯能供諸路客,美醪可醉百顏酡。

鮮衣賀歲粧兒女,爆竹迎春積笸籮。

坐守元辰交正點,看誰燃放炮聲多。

該詩道出了海南春節的爆竹聲脆,恰使得空氣中洇染的年味漸濃,彷彿依稀可見春節前奏正在慢慢敲響。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海南人,從咿呀學語到翩翩少年,我見證了海南春節的熱鬧淳樸,對先人的尊重以及對歷史的慨歎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調查結果

①“祭灶”:首先,若要問海南春節的開端是什麼?就不得不説起另一個民俗:“祭灶”,雖然這是許多地方都有的習俗,但是每個地方的風俗不盡相同,各有千秋。

具體流程:在海南的傳統祭灶中,在祭灶的過程中是不允許吃飯的,所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的吃完晚飯。村落裏每户人家都有灶,祭灶前要先把灶灰打掃乾淨,祭品為當地特色的糯米條、堅果類食品或者糖等各類蜜餞,點燭,燒香,禮拜,焚燒紙錢。灶壁上掛着一個紅色的小旮,裏面就是用來放點燃好的香的,另有兩隻燭,燭火徹夜照耀,上方則貼上“小聯”。門上彆着三炷香,待香燒盡後方可點燃炮竹,寓意着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歷史背景:使用簡便的祭品是因為古時候貧窮的人們因為買不起昂貴的祭品,創造出了各式各樣的甜果蜜餞,價格便宜,口感甚好,適用於祭祀。體現出了當地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習性。

活動圖片:

②“過年”:《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道:“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形象地描繪了古人過年時的熱鬧場景,而今的海南春節也有過之而不及。

具體流程:大年三十這天,家家宰雞殺羊,準備好豐盛的筵席全家人圍坐一起暢飲美酒品嚐佳餚。當然,在此期間,還要先經過“祭祀”。而此次的祭祀是為了紀念祖先,已逝的親人的。當地人用的祭品,一侓採用公雞和豬肉,捏好的小飯糰。同樣的在門上彆着三炷香,點燃炮竹已告知祖先和已逝的親人前來享用。祭祀過後,人們開始享用筵席,話家常。時間在歡聲笑語中淌過,激盪起一片一片的水花。夜晚的大年三十,象徵着團圓,也是孩子們的快樂源泉。

總結感受:祭祀的傳統禮節展現出了百姓對本地習俗的敬重,帶有“天人合一”的'文化色彩

活動圖片:

③“守歲”:俗話説得好:“十二點一到,家家户户放鞭炮。祭品一放,一祭二拜三守歲。”守歲的流程大有名堂。

具體流程:八仙桌被擦拭的澄亮,水果和糖果是今晚的重頭戲,海南本土的檳榔驚豔亮相,糯米條緊隨其後。值得一提的是水果的選取文化,海南人尤其注重祭品的選取,選擇水果靠的是水果諧音在海南話中的獨特意義。就比如説:“柚子”海南話讀成“優”。這就與優秀這個詞不謀而和了,海南春節獨特的習俗更多的是海南文化的體現。除夕一直到初八每晚都要開燈,第一天的守歲要到第二天早上六點。這守歲也是大有名堂的,守歲越久,寓意家人越健康長壽。

部分地區有除夕這天“開門”的傳統,除夕那晚快要到零點的時候把自家的門户全部緊閉,然後再給自家祖像上香還有點蠟燭,大人小孩都換上新衣服,到零點之後先開祖像正對的門,然後放鞭炮煙花,就是表示過除夕之夜,迎接新的一年,祝家人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總結感受:“守歲”有兩個意義:1、歲數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2、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祈福延壽。體現了節日風俗中包含着濃濃的親情和中華傳統美德。節日背後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

④“領紅包、走親戚”:大年七年級這天早上起來要在八仙桌上拿紅包,而這天也有有很多禁忌,比如説:不能向爸媽要錢、不能打架不能罵人、不能掃地(儘管瓜皮鞭炮紙屑散落一地,也不能清掃。因為這意思着會把“財神爺”趕跑)、要吃茄子、芹菜和一種海南本土菜(茄子的讀音在海南話中寓意着比別人優秀)、不能挑水所以家家户户都會選擇在除夕那天挑好水、一整天都不能幹活(不能去農田,菜園子等)。接下來的八年級、九年級是走親訪友,拜見街坊鄰里,回鄉探親的好日子。拜見親朋好友時,都要準備好鞭炮、糖果餅乾,飲料水果等禮物。剛出嫁的女兒,要在八年級帶着丈夫和孩子會孃家拜年,這一天裏孃家人必須都得在家接受拜年。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回到祖宅,給舊房子換上新的香,再放一響鞭炮。

總結感受:紅包文化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着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利。體現中國人注重禮尚往來的美德。

活動圖片:

⑤“村廟祭拜”:村落裏有一個最重要的習俗,就是要回到村廟裏進行祭拜。為此,我們特意地詢問了村廟裏的老人。以厚福村下村的福江廟(姓氏:陳)為例進行村廟祭拜介紹。該廟具有民間道教主義色彩,和百姓的供奉信仰傳統。遠觀紅漆牆,黃綠瓦,廟兩旁有兩棵百年古榕樹,榕樹上掛滿彩旗,下圍可乘涼卧談。

廟前有一處寬大的場地,有一座“靜心亭”坐落於此,此處常年響徹當地有名的瓊劇,正對門有一張壁畫,過了這堵牆,便可見屋內景象。屋裏供奉着四位“神仙”,分別是:掌管子孫後代功名祿位的文昌公(也就是常説的文曲)、保護子孫平安的武神浮石大王、掌管土地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的福德正神(土地公)(爸爸説一個村只有一個土地公)、還有最初創造此村落的祖師爺,稱為村主公,他們受村民們的世代供奉。

具體流程:首先準備好十五支香,在每位神前的香灶裏各插上三支香。然後,在跪拜枕上拜三次,一次念一願,也可行鞠躬禮。最後出門要在門旁的小灶壁上上三香。

活動圖片:

總結感受:這跪枕為金黃色,上面繡滿了卐字,體現了民間所推崇的道教文化。從屋內的擺設不難看出神化色彩,為廟會增添了神祕感,也表現出了現實地方百姓的精神寄託。

總結/建議:過春節這一思想已經在無數海南百姓的心中紮根,一種精神的力量推動着人們將這美好的傳統習俗代代相傳。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即便是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過法,但是人們的美好祝願都是相同的,其中體現出的中華傳統美德也值得我們一直學習。但在這樣有關快速發展的時代中,許多古老的民風民俗正在漸漸消失,我們不能忘記先人們的思想和智慧,要主動了解我們身邊的文化,繼承併發揚傳統精神,經典永流傳,保護文化遺產,從我做起。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4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另一名稱為“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目,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風俗習慣,許多相傳至今。

關於過年還有一種傳説。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除夕這天從海底爬上岸傷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門上貼大紅紙,燃放能發出劈劈啪啪響聲的竹子,把“年”嚇跑了,人們再也不用四處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二、春節的習俗: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髮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主要有:

1、臘八粥:臘八這天,不管富人和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是過年的前奏。這天之後,人們就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衞生,佈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2、祭灶神:臘月二十三,人們供紅燭、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掃塵:臘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終大掃除,乾乾淨淨迎接新年的到來。

4、貼春聯:春節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表達人們迎新納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5、貼年畫: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泉於“門神。”各種彩色年畫,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發展到現在,月曆和年畫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掛曆。

6、倒貼福字:人們用福字來表現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倒貼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歲踩歲:除夕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重要時候。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別換新歲。俗稱“熬年”,在年夜飯之後,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8、年夜飯: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團圓飯。寓意着全家團圓。

9、壓歲錢: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寄託着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給人們帶來歡娛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與年夜飯一樣,最能體現年味兒的春節習俗。拜年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

12、逛廟會、觀社火:廟會上,人們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還有各種小吃和傳統節目: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13、包餃子:七年級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餃子的形狀象元寶,意味着包住福運,象徵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節吃“湯圓”,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時期的過年方式

下面由我來當小記者,分別採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是怎麼過春節的。

1、 爺爺奶奶兒時的記憶。

小記者:“請問爺爺小時候過年吃什麼?”

爺爺:“我小時候,過年只能吃黑麪饅頭,最好的情況是在七年級早晨吃上一塊白麪饅頭。”

小記者:“啊?那麼不好!怎麼不吃點麪包什麼的。”

爺爺:“那時窮呀!哪像你這麼富有,還有地主要來收税呢!”

小記者:“那過年放鞭炮嗎?”

爺爺聳聳肩:“也放鞭炮,但是隻有一小掛,沒有現在這樣五彩繽紛的煙花。”

“那你們過年有壓歲錢嗎?”小記者好奇地問。

“當然沒有了,都沒錢吃白麪饅頭,有什麼壓歲錢呀!”奶奶插嘴説,“那時候呀,我們過年都追着大人磕頭,只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記者:“沒有壓歲錢還要拜年嗎?”

爺爺説:“當然要拜年,七年級的早上,早早起牀,先給長輩一一磕過頭,才能吃飯呢!”

“我的媽呀!我可不要回到舊社會!”小記者驚呼到。

2、 爸爸媽媽兒時的過年方式

小記者:“請問您小時侯吃什麼呢?”

爸爸:“我小時候,因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過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還可以吃到香噴噴的肉呢!”

“哇,那麼好,比爺爺奶奶可強多了!”

“那當然,舊社會正在一點點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經地回答道。

看着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樣,我接着問道:“那你過年玩些什麼呢?”

“過年可是我們的天堂,穿着新衣服到外面去揀許多的鞭炮回來,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説。

“為什麼不買成串的新鞭炮回來,那不是玩得更爽嗎?”我問道。

爸爸的情緒開始失落起來,“那時大人怎肯花這個錢呢!他們覺得花錢給我們買炮是一種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壓歲錢?”我問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説。“已經很不錯了”媽媽插話説,“我小時候,奶奶讓磕頭,一次才給2元呢!”

“那你們的年有什麼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着呢!”媽媽説,“我們小時候,快過年時,會上街買漂亮的年畫送同學;大人們都休息下來了,在一起耍獅子、舞大龍、劃旱船、踩高蹺……大人玩得熱火朝天、紅紅火火,我們跟在後面,一路吃着、笑着、鬧着,別提多開心了,可惜你現在看不到這個場面了。”媽媽一連串説了這麼多,我真擔心她會喘不過氣來,饞得我呀……

看着我有點失落的表情,媽媽又説:“還是你們幸福,我小時侯,為了能吃上肉,媽媽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饞狗,圍着媽媽,只等着香噴噴的肉出鍋,好有大骨頭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們現在過年,可以隨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種各樣的美味佳餚;壓歲錢也比爸爸媽媽小時候多,坐在家裏用手機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強多少倍呢!但是,在娛樂的過程中也失去了許多的年味兒和樂趣。

通過調查,我發現:傳統文化習俗正在一點點消退,新的過年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其實,春節的一些傳統文化習俗不應該被我們丟掉,有了它們,我們的春節會過得更加豐富多彩。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5

家鄉春節風俗文化

本文關鍵詞:調查報告,風俗,家鄉,春節,文化

家鄉春節風俗文化調查報告

本文簡介:關於家鄉春節風俗文化調查報告一、調查時間:寒假假期二、調查地點:奶奶家三、調查渠道:長輩、網絡、書籍四、調查方法:向長輩詢問、在網絡上查找、瀏覽書籍五、調查原因: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可是近年來春節的年味漸漸褪去,通過調查分析年味缺失的原因,留住我們的傳統節日。家鄉春節風俗文化調查問卷第1題你家鄉

家鄉春節風俗文化調查報告

本文內容:

關於家鄉春節風俗文化調查報告

一、調查時間:寒假假期

二、調查地點:奶奶家

三、調查渠道:長輩、網絡、書籍

四、調查方法:向長輩詢問、在網絡上查找、瀏覽書籍

五、調查原因: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可是近年來春節的年味漸漸褪去,通過調查分析年味缺失的原因,留住我們的傳統節日。

在調查後,我發現家鄉並沒有太多繁瑣的習俗,主要的習俗有:貼春聯、除夕夜守歲、放鞭炮、子時之前吃餃子和農曆正月七年級拜年。雖然這些習俗大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為了祈求來年無病無災、吉祥如意、事事順心。譬如除夕守歲,在除夕之夜,人們徹夜不眠。一家人吃着各種各樣有良好寓意的食品,敍舊話新;大家互相鼓勵,互相祝願對方來年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和過程。

貼春聯也是一樣,不過祝願來年更美好的願望更加鮮明一些。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把一些工整、簡潔、精巧的吉利話寫成對偶形式,貼在門邊。根據它的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

這次調查,讓我更加了解了家鄉的風俗,對家鄉又有了新的認識。

(圖為老爸親手寫春聯)

在有些地方,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爆竹聲聲辭舊歲,在很多中國人的心目中,燃放煙花爆竹與貼春聯、守歲、拜年一樣,是春節的傳統項目。特別是在如今年味越來越淡的情況下,人們把燃放煙花爆竹當作了找回年味、留住傳統的一種方式。然而,在霧霾多發的當下,更多的人開始在意“同呼吸、共命運”的感受,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參與者,也願意接納環保春節的理念,讓更綠色、更低碳的過年方式成為一種新風尚。

新年的八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這些習俗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沉澱,文化的精髓。但當你享受閒暇放鬆的假日時光時,你的耳邊一定少不了“快快,羣裏發紅包了!”的催促聲,手握手機,緊盯屏幕,頻頻滑動指尖搶紅包,這樣的場景,今年春節你肯定不陌生。不少年幼老少也都玩起了微信,紛紛加入到搶紅包的行列。春節搶紅包,作為偶爾的假期消遣,會增添歡樂。

但如果沉迷其中不分晝夜,則有違紅包的初衷。爭分奪秒的搶紅包的同時,大家似乎忽略了身邊親人的感受,尤其是父母,他們一年就盼望着與子女團聚幾天,結果這樣寶貴的時間卻都被微信紅包、支付寶紅包等搶佔了。無論搶到多麼厚實的“紅包”,也沒有親人温馨的笑臉可貴。當生活中有什麼不愉快和煩心的事情,都可以在羣裏和大家嘮嘮嗑,讓大家幫你出出主意,或者有什麼高興的事情,也可以在羣裏和大家分享下,把羣當成一個聯絡彼此感情的工具,發揮好他的作用。

(圖為春節期間親友羣聊天記錄)

我們為什麼要過春節?因為春節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國人的根脈,也是中華民族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文化選擇。春節是一個時間更迭的門檻,春節是終點,更是起點。大紅喜慶的燈籠,飄着墨香的春聯,熱氣騰騰的餃子,這些傳統的春節符號,是伴隨中國人一代代成長的記憶。不管物質生活如何豐富,年味都不應該變淡,這裏關聯着我們的民族情感。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春節兼作一個犒勞自己的節日,可是現代人“天天都在過年”,顯然,維繫春節的不再是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而是人們的情感。這份情感裏有父母的叮嚀,有愛人的牽掛,有孩子的一聲“爸媽”,無法替代。近年來,春節的國際化趨勢成為引人關注的文化現象。身在異國的華人,以歡度春節的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國的人文情懷,展現自己所屬羣體的文化特色。逐漸地,傳統的老習俗也成了一種“中國時尚”。

六、結語

春節就是這樣,裝滿了中國人對家的眷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年復一年,老百姓為生活而忙碌,他們披星戴月,跨過千山萬水,不顧人羣的擁擠,不顧長途的跋涉,趕到家人身邊,一起過個團圓年。相信這特殊、而別有意義的傳統文化經過漫長的歲月還會流傳下去。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6

調查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

xx省xx市xx區

調查方法:

在互聯網上收集資料。問長輩

調查人:

xx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説、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春節風俗民情調查報告5

一、調查報告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一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着疑問走訪了村裏的知名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通過走訪調查瞭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着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徵。周而復始的過着春節,可為什麼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裏。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説“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説“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着貼對聯、“福”字、掛門錢。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着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上墳”意味着想讓死去的親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裏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意味着給晚輩們添歲,也寄託着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七年級的餃子八年級的面,九年級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八年級走親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為新的一年繪新譜。

三、調查報告的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國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7

調查時間

20xx年春節

調查目的

通過觀察家人、朋友的過節方式,體驗傳統節日的意義

調查地點:

我家

調查方法

向長輩詢問、在網絡上查找、瀏覽書籍

調查成果:

在調查中,我瞭解到,春節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一)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二)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古時候人們以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着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如今,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三)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但根據我的調查,現如今城市中,由於人們多住在樓房中,不便貼春聯,以致城市中這一風俗習慣正在慢慢消失。

四)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春節期間,處處可見人們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DD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我家門前貼上了“福”字。據説,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就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五)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鄉村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表達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根據我的調查,現如今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城市人中很少掛年畫,但也總少不了掛曆,想必就是這個原因。

六)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但根據我的瞭解,由於每個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少部分人由於種種原因,已不再認為守歲是一種必要的活動。

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我家除夕夜團年的時候就燃放了爆竹。

八)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七年級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八年級則為出嫁女回孃家拜年。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説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説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説:“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根據我的調查,現如今拜年不同於往日,大多數情況只是大家聚在一起互贈禮物,吃飯或者進行某項娛樂活動,比如打牌、唱歌等,而不必真正地進行跪拜。

調查感言:

通過此次調查才大致上瞭解了春節民俗,但多數現已不用,或者改變。大概這就是我們所説的“年味淡了”。但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應該有更加長足地發展,因此,我們在注入新的文化的同時,也要維護那些傳統的民俗,不讓“年味”在我們身邊漸行漸遠。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8

院系: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班級:漢文

姓名:楊文康

學號:xxxxxxxxx

教師:xxx

20xx年2月10日

家鄉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的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時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卻紛紛過上了洋節,漸漸淡忘了我們自己的傳

統節日。春節臨至,身為華夏子女,更應瞭解這豐富多彩,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

節日——春節,現在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吧!

調查時間:20xx 春節期間

調查地點:甘肅省天水市

調查對象: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風俗習慣,網絡,書籍

調查方式:通過自己家過年、上街走訪、詢問、觀察,向老人們瞭解,通過書籍網絡,實地考察進行查詢,觀看家鄉春節節目“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 一直到過了元宵,這年才算過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縣的春節習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過親身體驗,上街走訪,網絡書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接下來我將從臘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來一一介紹:

1、臘月二十三—“送灶爺”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下午,家裏的婦人,尤其是經常在家做飯的女人會準備好“獻飯”(是一種由小碗盛裝的、用土豆絲,粉條,炸豆腐片,炸雞蛋等做出來的色香味美的飯菜),通常家裏廚藝好的婦女會將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更多。不過,婦女們將會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廚藝獻給“灶爺”。讓他上天言好事。女人把廚房裏打掃的乾乾淨淨,在灶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穀,這是給灶神坐騎的草料。然後拿來獻飯供奉在鍋灶的正中心,讓灶神享用,以示堵口。燒香畫馬,磕頭作揖打發灶神上天彙報主家一年的善惡好壞。在燒香化馬時,唸唸有詞,最為普遍的頌詞“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頌灶神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供的糖果甜又甜,見到玉皇説好話,回到家裏降平安”然後放炮以示歡送。之後每天早晚要燒香磕頭。至今有這樣的講究:婆媳做飯是要説説笑笑,就是讓灶神爺知道一家過的和睦幸福。長幼有序,對老人不能惡言,不能不敬。對上門的人不論貴賤要笑臉相迎,做到謙恭謹慎。因為灶神爺時時觀察你的一舉一動,否則會得報應。

2、臘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掃房”

這兩天家裏人都會忙着打掃房間,庭院,廁所,豬圈雞舍等,過個乾乾淨淨的年,萬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這兩天都上陣,把家裏打掃得一塵不染。

3、臘月二十五到二十九—“辦年(家鄉讀音pàn’jián)”

家裏的年輕人會去街上(gai’shang)買年貨,不過現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於是大多數人都去甘谷縣城裏,有的還去天水市裏面買。好菜,好肉不管貴不貴,想要得都買下。説到肉我們甘谷縣人大多是自家養豬的,所以豬肉一般不會買了。買些魚肉等等。還有寫對聯的`紅紙或者直接買寫好、印刷好的,門神,香。

小夥子,姑娘們都打扮得神采飛揚、花枝招展。説不定就找個好對象,等到年後初五、六就準備定親。

4、臘月二十九—蒸饅頭,炸“塊塊(kuokuo)”

饅頭一般常見的,不過有大小兩種。“塊塊”有很多種,面是前幾天就準備,已經發酵好的,要看家裏婦女的廚藝怎麼樣了,手巧的女人會做各種各樣,色香味美,脆而不幹,甜而不膩。女人們會使出十八般武藝,將“塊塊”做得最好。得到正月裏來的客人、親戚的贊。

5、臘月三十日—“耙對紙(ba`dui`ci)”,“接先人”,“年夜飯”,“守歲”。

“耙對紙(ba`dui`ci)”即春聯,在我的家鄉,家家户户要貼上新的春聯,其含義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它也暗藏着每個家庭對新一年的期待,例如家裏做生意的:〃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家裏有當兵的:“人軍屬門上光榮匾,戰士胸前英雄光 ” 等等。“對紙”一般是由村裏的老師,老文化人寫的。一清早孩子們就拿着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紅紙,去老文化人家去寫;

“接先人”是一種北方的祭祀活動,也是活着的人懷念先人的一種方式。屆時,一個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點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長者拿着香盤(有香,斟餞即漿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着紙錢(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着鞭炮等等。人到齊後就出發到大路上朝着埋葬先人的方向,磕頭祭拜。之後大家一起邊放炮邊回到那一家在門口跪拜並燒香放炮,表示將先人接回來了。之後知道十五將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會做好獻飯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飯有餃子,煮骨頭(其實是煮豬肉),等等;

守歲是全家都在一起吃着瓜果,看着春晚,聊着這一年來的見聞及收穫,青年們打着撲克,喝着酒,吃着菜,等着00:00點的到來。 等到00:00是準時放炮,迎接新年的到來。

6、大年七年級—“去拜年”,“迎喜神”,“壓歲錢”,“去廟裏燒香”

“去拜年”:早上6點起來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們一起去各家的親房(家族的人)給先人燒香,給長者拜年。

“迎喜神”其實是迎喜神和財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麥場上拿着香,斟餞,去迎接喜氣和財氣。

“壓歲錢”,“去廟裏燒香”和平常一樣。

7、大年八年級到初六—拜丈人(changren),走親戚

8、正月“抬老人家(神像)”

“抬老人家”的具體時間各個村子都不一,我們火石屲組是在大年九年級。我們村子裏沒有“老人家”的神像,我們村人信仰的是龍王爺,去隔壁河南村“抬”, 這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老一輩人説是認為將神像抬出來遊街,與民同樂,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驅散邪魔。

9、正月初九—煙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這天我們貫寺村廟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為這天是眾神的節日,也可以説是我們貫寺村的廟會,到時會有周圍3個村子的社火表演齊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樹銀花,精彩絕倫。

10、正月十五—元宵節,“送先人”

過元宵節就是吃一個“餃團”也是一種麪食,有漿水的(酸的),有湯水的。

還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來的地方送別先人。

調查心得:

通過這次寒假社會實踐,我想,春節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是因為它代表了人們的願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希望工作順利,前途無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惱和憤懣都將在大家彼此的祝福聲中消散,在彼此的祝願中積聚力量,春節,給了每一個人暢舒胸臆的機會。春節還意味着團圓,在當今親情日漸淡薄的形勢下,春節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體驗家的温暖。春節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憂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澱在冬天的冰雪中,當春風輕拂楊柳、小河潺潺歌唱時,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光陰流轉之速而增添寬容和大度。春節實在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節日 。春節是四季之首,我們的足跡將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開始了一次始發,所以多一點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點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9

調查時間:

20xx年2月16日

調查地點:

xx

調查人:

xx

調查問題:

春節習俗中的貼春聯,吃年夜飯、拜年、壓歲錢。

被調查者:

家長、老前輩、有關資料

調查結果:

1、貼對聯

春聯是從兩千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説,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的。上面刻着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户都要貼春聯。

2、吃年夜飯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匯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年夜飯。這是新年的第一次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吃,也可以在長輩家吃。對於年夜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很講究的,在我們當地,年夜飯至少要炒六個菜,然後再煮上一大盆大鍋飯,燜一盆大米,在午夜12點還要吃餃子,第二天就不用再吃太多飯了,都忙着到處去拜年。

3、拜年及收壓歲錢

正月七年級拜年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日子,因為我們可以受到許多壓歲錢。相傳,在古時候,有一個專門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小孩的妖怪,有一對夫婦用紅紙包了幾個銅錢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妖怪來了以後,這個小孩身上冒出紅光,妖怪嚇得趕緊跑了,其他人也學者給自己的孩子壓歲錢,妖怪果然不敢來了。所以,現在長輩們會給自己的孩子壓歲錢,以祈求孩子們來年平平安安。

4、調查體會: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日,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我們應該多瞭解一下傳統節日文化,感受一下傳統文化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0

春節春雨春花豔,新年新歲新日紅。值此新春佳節之際,廣東省華南師範大學南海校區知行學社的部分成員利用寒假的閒暇之餘就“春節文化”這個課題在廣東省XX市展開熱火朝天的調查活動,經過一系列的訪談、觀察和問卷的形式對梅州地區的春節文化進行認知、瞭解,最後對調查春節傳統習俗、春節期間的活動、以及春節期間的開銷三個方面的總結如下:

一、隨着觀代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這一連串的急劇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節民俗面着無形的危機。

“祭祖”這個春節中最能代表傳統文化的重大儀式,是春節的靈魂。如今的人們,尤其是一些城鎮的新一代,他們一出生,就已經身後無憂了,不僅不用再耕田種地,而且也遠離了宗法家族,在春節裏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意義因而有所減退,據調查將近有23。4%的人因公出差,外出打工等諸多因素導致新年時未能回家“祭祖”;有10。5%的人因地處城區,傳統觀念較為淡薄也未有“祭祖“;而餘下的66。1%尚還有延續”祭祖“的活動。由此可以看出,隨着這種社會生活日趨現代,人們越來越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祭祖”是否會隨着歲月的累積而丟失,現在已成為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

“守歲”則是春節的核心,如果説,連它也要省略掉的話,那麼肯定會影響到節日的地位,會減弱民眾的節日心理,使人們覺得節日跟常日沒有多大的區別。節日氣氛不濃,進而就會影響到節日的傳承。它本來的意義在於為了祈求長命百歲,而現在人們已經失去了這樣的信仰和熱情,就不太願意熬夜了。但是我們把“守歲”當作一年中的不眠夜,這樣大家可以在一起聊天、説話、娛樂,總結過去,暢想未來,這沒有什麼不好的。因此,仍有72。2%的人依舊熬夜“春晚”,共度這樣辭舊迎新之夜;只有餘下的少數人或者沉溺於網絡,無心“守歲”。“守歲”便利了人們的溝通,在日新月異的洪流中仍在進行。

20世紀以來我國的主流文化:反傳統、反宗教信仰的觀念盛行,加之國外節日文化的引入對我國傳統年節產生巨大的衝擊。近年來,物質享受為主的西方節日的興盛。現代生活中的人們較為個性化同時又喜好多元化,因而需要多樣化的節日,這些因素讓人們對春節的傳統的風俗民情,深層的春節文化逐漸淡忘,拯救春節傳統習俗文化已經是必要而不可少的了。雖然春節依舊在,但人們隨着生活的發展進步而改變,有些人在春節中只是走走形式而從未留意春節偉大文化遺產的不斷流失,所以一些重要的年節傳統仍需要我們繼承發揚。

二、當代社會,平時工作日的逐漸縮短,休息,娛樂時間的增多,但過年不再是們停耕休作的休息時間,温飽問題基本解決,人們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等着過年吃大餐,穿新衣,戴新帽,串門走親戚,更多的是工作繁重等造成精神壓力藉此尋求解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社會的飛速發展,過春節的花樣不斷變化更新,幾年變一次。呼機拜年,短信傳情,餐館年夜飯,至今又有旅遊過大年一説。回憶起以往過春節的重點、主題,可以看出物質生活豐富陳設,年卻越過越淡了。據所查資料顯示,在50年代春節着重於年夜飯:幾年肉快活吃幾天:而在60年代的瀟灑:在廣闊天地裏過年:70年代的年貨:新奇玩藝造出來:80年代則是娛樂:看春節聯歡晚會:90年代的拜年話:身體健康排第一。春節的活動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變化,據我們的問卷得知,除了涉及與春節有關的活動,有12。3%的人還會在家學習讀書,其大多數為學生:有27。6%的人覺得出外觀光不乏是一個有趣的設想,其大多是在家賦閒的退休人羣及高薪的高層領導人:有5。7%的人則認為在春節之作還應做一些在職的工薪階層:有54。4%的人則認為還應有其它更好的活動來豐富春節的空餘時間,這當中包含了各個階層的人羣,因此,現代的人們也更多地渴望春節裏能夠有屬於自己的自由和快樂,每個人都有對春節的不同詮註。

三、慶祝春節當然少了經濟支出

並且春節的開銷也可算得是衡量春節物質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首先主要支出:吃吃喝喝還是一件大事:其次負擔漸重:送禮開銷高過贍養費。這兩個是春節中的常見現象。近幾年時,隨着打工熱潮高漲,春節回家過年的打工仔們的車費也就算到了春節的消費中:還有科技發展,手機短信拜年又成了當今的時尚,其費用算來也是不小的一筆。據瞭解,低層人羣在春節期間消費大約在100—500元之間:中層人羣消費在700—1000元之間:高階層人羣則在1000元以上。因而可知,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大多數人已能夠過上一個富足的好年。

時代賦予春節新的內容,時代也不斷給予它新的挑戰,不同的時代雖然內容上不斷增新,但基本形式和主題相信會始終保持不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正是春節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現。無論怎麼變,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層含義沒有改變。現在大多數春節家庭團聚的習俗至今相傳,人們再苦再累,春節那幾天一定要好好過,這是個生理調整的需要,也是社會和諧的需要。無論是旅遊過年,上網過年,還是晚會過年,人們尋求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們在同一的時間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體一致的選擇,是個人的需要,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民族的需要。

每個時代都為春節增添新的魅力,塗抹上新的色彩,我們身處於一箇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偉大時代,自然應該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應該是大眾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眾的文化訴求。我們只有在保持傳統與接受現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個契合點,我們才可能構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也就是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傳讀我們的春節文化,強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人民展示它具有燦爛文化的一面,讓它成為世界人民同賀的和諧佳節。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1

調查人員:

xx

調查對象:

鄰居、親戚、朋友、市民

調查地點:

廟會、燈會、商場、公園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

調查目的:更多的瞭解我國的民俗文化、春節習俗和民間文化

20xx年的春節就要到了,我們滿心的歡喜,“春節”的到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物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生命、成長和收穫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悦,

載歌載舞的迎接這個節日。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我也經歷了多個春節,也瞭解一些春節風俗,這個寒假,我對春節風俗做了個調查,讓我對“春節”有了更新,更多的瞭解與認識。

一、春節歷史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歲首”即“年”,春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然後就是家家户户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對此我

是深有體會的,這幾天跟着大人們去買年貨,商場裏,菜市場,街上,到處是人山人海,好不熱鬧,人們忙着買過年的新衣服,玩具,更多的是食物。因為要寫這個調查報告,我一點也不敢偷懶,只要大人們要出門,我一定要跟上的。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春聯。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我也是個心靈手巧的姑娘,窗花雖然是買來的,但是我親手裝飾的,我還在門口掛了對燈籠,歡歡喜喜地在大門上貼上了“福”字和對聯,忙碌了半天,真是感覺蓬蓽生輝,有過年的味道了。

二、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我纏着姥姥姥爺給我講春節的習俗,還是姥爺知識淵博,給我講了好多好多關於春節的趣事。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2

調查時間:

寒假假期

調查地點:

長輩親戚家

調查渠道:

長輩親戚、網絡查詢、書籍尋找

調查結果:

長輩親戚:春節要團圓,除夕夜晚上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正月七年級,要早早起來去當地的寺廟燒香拜佛。春節八天,要到處拜訪親戚。

網絡調查: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貼春聯、掃塵、倒貼福等等的習俗。

書籍尋找:臘月初八吃臘八蒜、臘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爺、年三十吃團圓飯、大年七年級逛廟會、正月十五鬧元宵……大人們的忙碌,孩子們的熱鬧,濃濃的年味兒。書籍中於把一家幾口的.人物放進去,從他們的視角看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中的一個城門甚至一個城牆垛都非常有講究。——《北京的春節》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3

【調查人員】

xxx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調查地點】

xxx鳳翔鎮

【調查方式】

實地調查尋訪老人查閲資料

【調查目的】

為響應學校對寒假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激發學習體驗,我們對家鄉春節文化民俗民風展開了調查,通過此次調研,我們對xxx農村春節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並形成文字展現出來,以此來激發人們對年俗的關注,同時也為文化流失敲響警鐘。

【調查內容】

xxx農村新年習俗和禁忌

【前言】

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千百年來在每一個華夏子孫心中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域廣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異。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亞市過得新年,大年七年級不吃餃子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慶地區,新年第一餐吃湯圓,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遠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乾做成的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麪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從小生活在xxx,記憶中每逢除夕、大年七年級都吃餃子。除夕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七年級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餃子形似元寶,所以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裏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裏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的在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中國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為各地區不同的風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畫卷。下面就是我們調查的xxx地區年俗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概況。

在xxx地區正月期間的飲食有着豐富的含義,臘月初八,我們稱為“臘八”,在這一天早上,我們要吃臘八粥,教育後人不忘勤儉。小年,就是臘月二十三,稱為“辭灶”這一天要吃水餃,大掃除,祭拜灶王爺,來保佑新的一年裏豐衣足食。臘月二十九清晨上墳祭祖,去上墳的都是家裏的長者和小孩,表達對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願,祭祖一般沒有女性這是古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除夕即大年三十,這一天就是吃、喝、玩、樂的日子,張貼春聯和福字,xxx農村有個風俗,如果這一年家裏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貼春聯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張貼紅色春聯。除夕晚上全家團圓吃年夜飯,菜餚中必須有魚預示着年年有餘。守歲,在十二點時吃餃子,燃放最長的鞭炮,接財神。春晚成了全國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談笑風生,守歲過節。大年七年級,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開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餃子,吃過早餐開始走訪拜年,這是小孩最高興的一天可以收到壓歲錢。大年七年級有個禁忌就是不能動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正月九年級稱為莊稼會,如果這一天吃餃子,在新的一年裏就會五穀豐登,糧食滿倉。初五被稱為元寶日,這一天吃餃子,在新的一年裏會興旺發達,財源滾滾。初七被稱為“人七日”這一天吃麪條預示着大人小孩會身體健康,無病無災。正月十五,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稱上元節,有觀燈吃元宵的習俗,所以我們都叫元宵節。

在我的家鄉還流傳着這樣一種説法,正月禁忌剪頭髮,據説剪頭髮方孃家舅舅,意思是正月裏剪頭髮對自己的舅舅沒什麼好處,記得小時候媽媽就不讓我剪頭髮,現在我長大了,社會也進步了也就沒有這樣的做法啦。我還聽説在xxx地區正月裏做媒也是不允許的,做媒有自找倒黴的意思。同時新正月也不允許買鞋,買鞋與“買邪”同音也就是説把邪氣帶回家裏,是不吉祥的預兆。一個正月裏處處暗藏着年俗“機關”稍不留意就會中招。七年級到初四是禁忌亂用針線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稱作縫破,意思是把過去一年裏的瑣碎和缺憾都縫補起來。

在家鄉的新年期間對天氣也格外關注,如果七年級到初六天氣都為晴,那麼預示着在新的一年裏六畜興旺,反之災禍不斷。就這樣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經成為人們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豔陽高照,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這些再簡單不過的民俗已經潛移默化的成為人們的希望。在人們不知不覺遵循它的時候,也就產生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由此產生動力去創造生活創造幸福。

【結論】

這次調查報告讓我對家鄉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瞭解,我們系統地收集了xxx地區鄉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來激發更多的人,去關注年俗,關注身邊的普通文化,捍衞鄉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4

一、調查目的

瞭解中國春節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的由來,感受人們過春節時的喜悦心情和歡樂氣氛。

二、調查時間

xx月xx日

三、調查方式

1、利用談話的方式,詢問長輩。

2、跟爸爸媽媽打理家務,親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來。

四、調查內容

1、除塵

臘月二十四這天,媽媽早早把我叫起來,叫我和她一同打掃衞生,房間的裏裏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徹徹底底地清掃一遍。我很疑惑,問媽媽為啥打掃這般早哩?

媽媽告訴我説:“‘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不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除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掃庭院,疏浚明渠暗溝,撣拂室內塵垢蛛網,清洗鍋碗瓢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等。年前打春時,各家再忙也得趕在打春前徹底整理一下室內外衞生,立春後就不可在打掃了,防止把新春的財氣,新春的喜慶掃了出去。”

聽媽媽這麼一講,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個習俗寄託着人們除舊迎新的美好願望。

2、貼春聯

臘月二十九這天,吃過早飯,我就和媽媽忙着貼春聯和福字。

“媽媽,‘福’字為什麼要倒着貼呢?”

“傻孩子,這是因為‘福’到來了。”

“媽媽,你給我講講貼春聯的來歷吧!”

原來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的氣氛。王安石“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説的就是這件事。每年春節,家家户户在門上貼上大紅豆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3、守歲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一家聚在一起守歲,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來。

爸爸説:“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我國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聚,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敍。”

在這個激動的時刻,我們邊看春晚,邊吃東西,談笑風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點響了爆竹,“啪”“啪”……聲音真響,我趕緊捂住了耳朵。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巴巴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説是古時深山裏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後,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質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麼“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藉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七年級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

5、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穿着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賀,稱為“團拜。”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拱手作揖,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過一歲。

五、調查結論

我們的春節習俗豐富多彩,當然不止這麼幾種,但唯有一個是不變的,它承載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春節風俗習慣的`調查報告7

一、調查目的:

在這新春佳節裏希望可以瞭解到關於春節的一些風俗,和他們的意義,過一個愉快的春節。

二、調查提綱:

從網上去查找資料查找資料,看看,城鄉的人是怎麼過新年的

三、調查背景:

在感歎“到底該咋過年”的時候,人們也在尋覓過年的新方式、新體驗。狗年春節,城鄉老百姓“換位”過年成一景。於是,我決定展開調查。

四、調查成果:

趕超市、逛景點,鄉下人進城不含糊。春節前夕,在鄭州各商業街上,經常可以看見操着鄉音、忙着挑選年貨的農民工。劉衞民老家在新密市苟堂鎮,在鄭州一家汽修廠打工。他説,“在外辛苦一年,得帶些拿得出手的東西回去。這不,丹尼斯搞促銷、打折,就買了DVD、電飯煲、冰箱。讓村裏人看看,俺在城裏混得不錯!”這兩年,鄭州市容市貌改觀很大,城區景觀煥然一新,從正月七年級開始,不少鄭州近郊和區縣的鄉下人紛紛到城區參觀遊覽。不少人來到世紀歡樂園、鄭東新區,參觀高樓大廈,欣賞霓虹閃爍。農曆正月八年級,家住滎陽市高山鎮的李慶民帶着一家人,租了輛昌河面包,把二七廣場、碧沙崗公園等景點逛了個夠。李慶民説,種地不交農業税,政府還有補貼,兒子打工還往家寄錢,年收入七八千元,這次進城,就是感受城裏人的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讓勞作一年的放鬆放鬆。

鄉下人進城趕時髦,城裏人則來到鄉下,住農家、品民俗,有滋有味過大年。家住鄭州市金水區的張建國説,在城裏生活很富足,天天像過年,逢着春節就覺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計,乘車回農村老家過年:從農曆小年起,殺豬宰羊、制年食、辦年貨、貼門神、祭祖、走親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不少農村發展城郊型觀光農業,“農家樂”式景點讓人耳目一新。“城裏人過年方式簡單,總過不出味。今年攜全家回農村過年,就是想陪陪父母、敍敍家常,讓子女感受到純樸的過年風俗,體驗到農民的生活,感知新農村和人們新觀念的嬗變,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區的馬福順説,在鄭州,許多來自農村或在農村有親戚的城裏人,幾乎年年都回老家過年。

春節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長汀客家人認為,春節才算是真正的過年。百節年為首,對新的一年寄託着無限的希望。春節大約分3個階段:從入年界至除夕為準備階段:年七年級至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至元宵節為餘興階段。

入年界: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為入年界。入年界後積極籌備年料,送年禮、大掃除、洗曬被褥衣物、理髮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歲飯:除夕前一天蒸歲飯,歲飯要供數日,取“歲有餘糧”之意。九年級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鍋。

過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閤家團聚飲酒,稱“食年酒”,即“過年”。除夕在門前、廳堂貼對聯,家庭用具上貼紅紙,叫做“封歲”、“上紅”。

守歲:吃完年夜飯,全屋到處燈火通明直至天亮,叫“點歲火”,家中親人歡聚一堂,共敍天倫,通宵達旦,謂之“守歲”;長輩用紅紙做紅包給孩子,叫“壓歲線”;將紅包放在供桌上,稱“壓歲”。

開大門:正月七年級凌晨,以“通書”為準擇吉時,打開大門,口頒“開門大吉,萬事如意,腳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辭舊迎新。

拜年:農曆正月七年級,人們打開大門,擇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時前往親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遊樂:春節期間傳統遊樂活動頗為豐富。民間踩船燈、舞龍燈、舞獅燈、踩高蹺、迎花燈、打花鼓、演戲、提傀儡等活動遍佈城鄉,熱鬧非凡。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5

調查人員:王坤,趙春光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調查方式:

調查對象:

調查內容:

調查目的: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皖北農村(花園村),鄂西南農村(九毫堤村)實地調查,查閲資料,尋訪老人等當地村民農村地區春節風俗瞭解農村春節風俗文化,傳成傳統文化

南北方農村地區春節風俗調查報告

——以皖北和鄂西南農村地區為例

【調查人員】 王坤,趙春光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

【調查地點】 皖北農村(花園村),鄂西南農村(九毫堤村)

【調查方式】 實地調查,查閲資料,尋訪老人等

【調查目的】 為響應院系對寒假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激發學習體驗,並與專業緊密結合,增強專業素養,我們於20xx年1月——2月10日分別在各自家鄉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氣氛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順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調研活動。通過此次調研,我們能夠了解各地春節的節日特色及民俗民風,並進行比較,從而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摒棄封建迷信。

【調查內容】

【前言】

春節是最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在每個華夏子孫的心中都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域廣袤,不同地區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節亦是如此,春節的習俗在不同地區有着不同的特色。而春節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今隨着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春節的習俗逐漸被新一代人所淡忘。我們通過此次調研就是希望能夠具體瞭解各地春節的節日特色和民俗文化,進行簡單比較,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摒棄封建迷信。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周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春節期間,漢族及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予以慶賀,近些年,東北亞的韓國,東南亞的泰國,南亞的馬來西亞等中國周邊國家也開始注重春節舉行各種活動或儀式。在中國大陸,這些活動也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迎新,祈求豐收等為主要內容。在皖北地區,廣義的春節是指臘月初八至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而在鄂西南地區,春節在廣義上只指每年的最後一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廣義的春節則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一般鄂西南地區的民眾過春節的時候都只過四天,過完就算是春節完畢,開始新一年的準備和活動了。等過過完了十五,大人們都會説年也過完了,節也過完了,忌諱也可以除掉了,同時,小孩們也不能調皮了,不然就不會像過年那些時間不管孩子怎麼淘氣也不會責罰的那樣簡單了。一江之隔,南北差異總是明顯的,究其根源,還是各自當地自古就延續下來的文化傳統在發揮作用。

臘月初八,即我們平時俗稱的“臘八”。皖北地區的農村,在這一天早上,要吃臘八飯,就是把幾種雜糧(大米,小米,饊子,豆腐,豆皮等)放在一起熬成粥,鹹淡皆有。關於臘八粥的傳説,有一種是朱元璋(安徽鳳陽人)當皇帝后,為不忘從前的艱難經歷而教育後人 的,也有別的相關的傳説,但大都與勤儉節約相關,這也表達了不忘先祖的勤儉之美德。而在鄂西南地區,當地居民是不過臘八節的,這樣的猜測可能和臘八節的起源中的主人公朱元璋不是湖北人有關,反正鄂西南地區的民眾是沒有臘八節的概念的,這也符合南方地區的飲食上主產大米有關。臘八節畢竟是八中糧食的綜合食用,這在鄂西南地區是沒有生存的飲食文化土壤的。

小年,皖北地區一般是臘月二十三,鄂西南則是臘月二十四。稱為“辭灶”。舊時,家家都有“灶王爺”神位,受玉帝敕封“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簡稱“九天司命”,而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辭灶這天是灶王爺上天面見玉帝的日子,所以要在他走之前要對其進行祭拜,望其上天后多説好話,以此保佑一家人來年豐衣足食。記得在小時候,農村多要放鞭炮,吃水餃,大掃除,並在庭院中置供桌祭祀。但是現在全國各地的大部分農村中的小年似乎已經名存實亡,沒有任何的活動,只有少數老年人嘴上唸叨。這樣飛春節習俗的改變也當代人生活節奏加快有關。快速的生活節奏下,人們日益受驅使於豐富的物質,對繁瑣而單調的春節習俗而能免則免,加上農村地區青壯年大部分開始脱離土生土長的土地,而開始去城市打工,留守農村的老年人則不再有充沛的精力去講究這些習俗,再加上就算遵循了,也覺得沒人理解而怠倦,久而久之,小年的習俗則開

始丟棄了。

臘月二十五——二十八,在這幾天才能真正感受到春節的氣息,因為這幾天的在農村的活動並沒有固定的哪一天,所以在一起進行闡述。在皖北農村這幾天要蒸饅頭和包子,並不是像平時一樣,首先數量上要多的多,其次蒸好第一鍋饅頭的時候要放鞭炮,並拿兩個饅頭,兩個包子(一個饅頭一個包子在放在一個碗裏)分別祭祀玉帝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天老爺”和灶王爺。所以在這一天很多家庭都要從前一天半夜就起牀,而忙到很晚,從時間上的忙碌也凸顯對春節的重視。另外在皖北農村地區多自己做很多面食,多為油炸,有丸子,面葉等,俗稱這一天為“過油”。鄂西南地區則是開始準備長達四天過年的食物、鞭炮和走訪親戚的禮物了而到如今,禮物則開始用簡單實用的現金代替了,這和現在農村青壯年大多平時不在家,過年匆忙趕回來過個年,在對年長親戚表達感情的務實觀念有關。同時,一年一年的,農村地區打工返鄉過年的青壯年對自己的顏面也是越發的看重了,這體現在對除夕夜對鞭炮和禮花的使用數量和質量上有所體現。如果一家中的鞭炮放的時間越長,放的禮花越貴,則表示這一家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財源很旺盛,家庭鬧的很好。新年即將來臨之際,要置辦年貨,洗衣,洗被等,在此我就不贅述。

臘月二十九,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鄂西南地區上墳的習俗則是在正月七年級清晨,即“出行”,表示新年早起勤奮的意義。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説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皖北農村仍保留這一風俗,去上墳的多為家裏的長者,但是現在也有年輕人,沒有女性,這也是古代重男輕女的表現。同樣的,鄂西南地區的上墳多是每家每户的壯年人和小孩,表達對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保佑家人平安的`心願。婦女則是沒有資格祭祖的,同樣的這是古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但是今年在鄂東南地區則有所改變,體現在家族女性開始進入族譜中了,這是社會上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現之一,代表了現在文明的進步。

除夕,多為大年三十,是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20xx年春節沒有大年三十,臘月二十九為除夕)一般這一天為吃、喝、玩、樂的日子,張貼春聯,福字等。皖北地區當地有個風俗,如果這一年家裏有人去世是不能張貼春聯的,去世一年兩年分別紫色和黃色春聯,去世三年以上方可重新貼紅色春聯。許多地區在當天晚上全家團圓吃年夜飯,守歲,在凌晨時吃餃子。在皖北農村過年豐盛的正餐為除夕中午,而晚上是吃餃子。吃飯之前燃放鞭炮,多為一年之中燃放最長的鞭炮,表示對這一天的重視和紀念。鄂西南地區則不同,在這一天之前,家中必須有人燒紙錢給祖先,即“包包袱”,表示祖先的陰間也要子孫為其準備過年的錢,讓祖先過個好年,表達子孫後代的孝順之意。這一天家中人必須早起,小孩們做家中衞生的全面打掃,寫、貼對聯和福字,大人們同時準備中午的團年飯,飯準備好後,家中男性成員必須洗手靜臉,準備香燭鞭炮和祭祀食品,去當地土地廟祭拜土地,祈求土地神的賜福。完畢後,家中開始吃團年飯,在擺放碗筷餐具時候,都要多準備一到兩幅,菜餚中也必須要有魚,以示年年有餘之意。家中如果有成員未回家過年,堂屋大門則只能半關,後門全關,只有全家人吃飯都吃完比後才能開門,然後年飯吃完了則開始個人的活動,所謂個人的財路而已。走訪拜年此時可以開始。同時,家庭成員這天必須洗澡,所謂洗盡污穢,迎新發財之意。

大年七年級,除夕夜晚,春晚成為了全國家家户户的一頓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談笑風生,守歲過節。當凌晨的鐘聲敲響,寂靜的夜晚便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鳴,這也昭示着新的一年的到來。大年七年級,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如果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説這樣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皖北農村地區仍保存着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七年級不出掃帚,不倒垃圾。早飯是伴隨着鞭炮生開始的,吃的是除夕下午的包的“素餃子”,在當地俗稱“扁食”,七年級的早上不能吃葷。早飯過後,給老年人拜年,會象徵性的收到壓歲錢。隨着通訊技術的進步,電話,信息,網絡也成為拜年祝福的重要手段。

正月十五,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

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説,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元宵節全國各地都有燃放煙花炮竹,點燈過節等共同習俗。在這裏我只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皖北農村的一些特色。如臘月底一樣,要蒸饅頭,數量較多,但是與其不同的是,這次也蒸麪燈(用麪粉做成燈的形狀,有燈座),還要單獨蒸“月燈”,代表十二個月(每個“月燈”上都有花邊,花邊的數量代表月份)。據老人説,剛蒸好的十二個月燈裏蒸餾水代表着來年所代表月份的降水量,而且比較精準。如貼春聯一樣,當年家裏有人去世的,在這一天也是不能蒸饅頭和麪燈的,到傍晚時分,村莊裏其餘各家都會給他們送去兩個饅頭和兩個面燈,在茅山派術數中據説是需要“集萬家燈火,藉以還陽或者轉世”。鄂西南則簡化些,食物跟春節一樣,加上在祖墳上點燈籠,和自己點燈籠之外,與皖北地區無異。

【結論】

隨着現代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春節有着新的內涵,同時春節也面臨着新的挑戰。作為文化遺產專業的學生,自身存在着對民俗和民風的敏感性,我們身處於一箇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自然應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本應是大眾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眾的文化訴求。春節,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在保持傳統文化和接受現代生活方式中找到一個契合點,構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在與時俱進中解讀我們的春節文化,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

歷史文化學院 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