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節日慶典

【熱門】風俗習慣作文集錦六篇

欄目: 節日慶典 / 發佈於: / 人氣:4.35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風俗習慣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風俗習慣作文集錦六篇

風俗習慣作文 篇1

今年的春節,有三天是我特別難忘的。除夕夜做湯糰,正月七年級爬山,正月九年級放煙花。

除夕夜,我們在家做湯糰。姨父先把麪粉做好,再把麪粉捏成一小塊一小塊,最後由我們捏成一個餅,放進餡,包成一個個小湯糰。湯糰有桃子形的,有圓形的,還有露餡的,雖然樣子很難看,但我們吃得津津有味,因為這是我們自己做的。

正月七年級的早晨,火紅的太陽從東邊慢慢升起,我們一家八個人去爬有名的保俶山。當我們爬到半山腰時感到很餓,就找到了一個休息的地方,把帶來的水果都吃完了。

接着我們一口氣爬到了山頂——初陽台,站在山頂上往下看,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風景,西湖邊的人是多麼地小呀,小得像螞蟻一樣看也看不清;西湖邊的人是多麼地多呀,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

最後我們繼續往前走,走了一會兒,就拍了一張合照。外婆筆直地站着,媽媽看着我,我在想我的作業,阿姨在想單位裏的公事,阿舅在看別的遊客,姨父在欣賞周圍的美景,姐姐在拍蘇堤和白堤。我覺得我們一家人的表情真豐富!

正月九年級,我回到了我向往的老家——新昌。一走進爺爺家,就看到了門口放着很多大箱子。爺爺説:“這是晚上準備放的煙花。”

我等呀等,等呀等,終於把天等黑了。只見爺爺先把煙花搬到了室外,接着叫我們躲到一旁,最後拿起打火機,果斷點燃了導火線。只聽“嘭”的一聲,煙花從地上飛快地飛到空中。有的煙花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有的煙花化身成“蝴蝶”在空中盤旋;還有的煙花劃出不同的顏色形成了美麗的彩虹。我們驚呆了,簡直不敢相信,煙花竟然這麼神奇,能夠變化出這麼多的花樣。

通過吃湯糰、爬山和放煙花這三個過年習俗,不僅讓我學到了很多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還讓我渡過了一個快樂的寒假。

風俗習慣作文 篇2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彩奪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豔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繡而成。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有對彝族青年,女的長得像妮尾綠(一種美麗的山花)一樣美麗。男的長得像金竹一樣標緻。他們在一個月夜。()來到森林中約會,被森林中的魔王發現了,小夥子被殺死,姑娘不願遭受魔王的****而逃走。當姑娘跑到一個山寨時,寨中突然雄雞高叫,魔王聽到雞的叫聲,才停止追趕,美麗的姑娘才倖免落入魔掌。後來,姑娘知道魔王怕雄雞,就抱着一隻雄雞來到他們約會的地方。這時,雄雞高叫,她的情人立即甦醒復活。他們結為夫妻,過着美滿幸福的生活。

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篷,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誌着該少女已經長大****,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着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髮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餘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錐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閒暇把鬍鬚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風俗習慣作文 篇3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2中秋佳節中國各地有什麼風俗習慣!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風俗習慣作文 篇4

今年春節,我和姑姑一家來到了表弟的奶奶家。剛到他們家,我對一切都感到好奇。在北方,那裏的人們都睡炕,我從來沒有見過,原來炕是用水泥砌成的,與灶台相連通,只要灶台裏生了火,炕上就非常暖和。

北方人不愛吃米飯,他們要麼就吃麪,要麼就吃稀飯和饃,大年三十那天,我和弟弟聽説要包包子和餃子,都高興得不得了。下午,奶奶把大蒜、肉、韭菜和粉絲加上鹽、油拌均勻,做成包子的餡,再把早就和好的面拿出來,揉成長條,在切成瓶蓋那麼大小的塊,壓扁擀成薄薄的皮,擀好以後,就可以包了。奶奶左手拿着包子皮,右手夾了些餡放進去,然後捏着一點包子皮,好像摺扇子一樣折出一些小褶皺,讓包子更好看,摺好以後再捏緊了一轉,一個小巧玲瓏的包子就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我和表弟看了一遍後就照葫蘆畫瓢開始動手做,我放好餡後,就不知道該怎麼折了,只好叫爺爺再示範一遍,我照樣子胡亂折了兩三下,再把它捏緊,就算做好了,放在桌上一看,和奶奶做的真是天壤之別!我真羨慕奶奶那雙巧手呀!我就偏不相信我就做不好了,在家裏,他們可老是誇的,於是我又開始做第二個,可是腦袋就是轉不動,手也不聽使喚,做出來還是老樣子。我看看錶弟做的,真是笑得我們前俯後仰,比我做的還糟糕呢,他太小了,做出來的根本不是包子,倒是挺好像一朵花的。

我們把包子皮包完以後,又擀了餃子皮。包餃子可比包包自容易多了,我拿了一張餃子皮,放了點餡,然後把兩邊的皮捏在一起,一個小小的餃子就完工了,雖然説還是比不上爺爺做的餃子,但還是比包出來的包子好多了,表弟包的餃子也不錯,就是餡兒放少了點,做出來的餃子扁扁的。既然包餃子這麼容易,我們倆一時來了興趣,一下就包了幾十個,實在是太有趣兒了。

晚上,我吃着自己包的餃子和包子,心情特別好,雖然包子的形態各異,但是並不會影響我的心情,因為那天我是我第一次包餃子和包子。我真是太興奮了!在西安過年,感覺就是不一樣呀!

風俗習慣作文 篇5

我對過年的看法是全家人在一起去親親家玩,節前打掃衞生、貼門神、放炮趕年獸、守歲等。

春節的來源是因為有一頭年獸,每到除夕就從海底上來,來到人間殺害百姓。有一年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來到這裏用炮和門神、年神趕走了年獸,從此以後年獸再也沒有出現過。就這樣人們把趕年獸的辦法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後來就成了人類的習俗,這就是年的來源。

我對年獸很好奇,想知道年獸到底有沒有,年獸長什麼樣子,我一定要找出來,於是我在網上查找,有的説有,有的説沒有,我又看了關於年獸的圖片,有的是爬着的,有的是站着的。不知不覺的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又看了解説,上面説不一定有年獸。我要好好學習來研究這個萬年這迷。

你們想知道嗎?那就和我一起好好學習吧!

風俗習慣作文 篇6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寫風俗習慣的作文。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裏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説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着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徵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户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裏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着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崇明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重大節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個節日,故特別被人們看重。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由於本縣的獨特地域,因此各地的春節習俗略有不同。現採集一些過去歲月春節前後的場景、鏡頭與讀者諸君一起融身於濃濃的鄉情中同醉。

廿四夜

從農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後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並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後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户主對着君像自言自語地説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後,家家户户越發忙碌了,裏裏外外大掃除,俗稱撣檐塵,各家忙於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並採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鬆糕為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國小生作文《寫風俗習慣的作文》。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牆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後輩瞻仰。除夕前人們還進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裝在麻袋裏,往地上打印,企盼來年糧谷滿倉。這些活動現已不見。有的農户還將市內的垃圾及無用的雜務和雜草堆放到外場,點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無事。

除夕

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稱大年夜。在這一天,把過年的一切陳設都佈置定當,如寫春聯、貼門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圍在一起吃年夜飯,菜餚遠比平時豐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燒成後用百葉捲裹,被稱之為卷錢捆,以示來年財源滾滾而來。這一夜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日子,因為父母、長輩送上壓歲錢。在舊社會,沒錢的人在這一天是難熬的,按舊規,當年債務要當年清,年底討不到債,到年七年級就不能強討了,直到二月初落燈後才能討債,所以債主在大年夜差人四處討債,還不起債的人只好四處躲避,有家不能歸,到年七年級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關糧户好過,沒錢難過"的俗語。

春節

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後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過年了,大人小孩換上新衣帽,穿戴整潔,全家圍桌而坐,共進豐盛的早餐,以素食為主,再加上湯圓(圓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團圓,年年高,並將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飯拌入早飯內,俗稱"陳年飯",意為隔年有餘的好口採。早飯後,孩子們向鄰居、親友長輩們一一尊稱問好。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動刀具,不能潑水,不能去水橋淘米,不能掃地,不能開後門,不能搬動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動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連煮飯燒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桿,黃豆杆等放在爐堂裏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火越旺,越吉利,預告今年萬事興旺,節節高.另外,年九年級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燒早飯,飯前要點燃香燭,企求全家興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