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生活經驗

關於茶文化的調研報告範文(通用12篇)

欄目: 生活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3.07W

隨着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茶文化的調研報告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茶文化的調研報告範文(通用12篇)

茶文化的調研報告 篇1

調查目的:

“中國茶文化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一、 問題產生的背景

茶文化,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茶以其獨特的魅力,將我們深深吸引,於是決定對其展開全面探究。因為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必要去了解中國茶的歷史、種類、衝沏等各方面的知識,因此,我們幾個好茶的同學就組成了這個有關中國茶文化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小組。

關於茶,可以研究的極多,有茶具,茶飲,茶道等等。我們上圖書館,上網,請教老師等,從多方面研究,不僅對茶有了更深的瞭解,也對調查的技術有了更深的實踐。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目的:

瞭解茶的起源、發展、流行以及茶具、茶道等。

(二)、意義:

通過研究,可以更深地瞭解中國茶文化以及其發展歷程,而且可以瞭解更多的中國文化;另一方面,在研究中還可以培養成員的實踐能力。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圖書館、網絡查閲相關資料、瞭解相關信息(主要方法)

(二)、親身體驗法:在研究過程中,找機會去品嚐一些種類的茶

(三)、討論法:與指導老師進行交流討論

四、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

5月23日-24日:邀請指導老師參加,首先對研究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然後根據成員的自身情況進行分工,並制定一套可行的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

各成員根據自己的任務和方案進行實際操作。

5月25日-26日:圖書館、網絡查閲相關資料,瞭解相關信息。和指到老師(地理老師)進行資深的.交流討論。

5月27日-6月5日:1.品茶,寫下感受。2.將前面收集到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和總結。 6月6日-9日:邀請指導老師參加,全組成員對研究過程作一個小結,並下寫心得體會。然後對研究資料進行研究總結,從中分析茶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流行的原因,以及它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

6月10日-13日:小組進行討論,根據調查的結果制定一套合適的報告草案。最後,將報告草案完善歸納,總結並寫出最後的研究報告。

(三)、總結階段

6月15日-17日:將完善後的研究報告給指導老師修改。

五、預期成果

完成調查報告和研究報告,培養學習興趣,使我們瞭解中國茶文化。

六、條件分析

(一)主觀條件:全體成員對中國茶文化興趣濃厚,行動積極,團結協作。

(二)可觀條件:學校有微機室,家中有電腦,方便查閲資料。方案可行,老師十分配合。

(三)經費來源:本課題經費要求不高,成員可以自籌解決

茶文化的調研報告 篇2

根據“兒基會”和中央電教館的統一安排和要求。我們四川和上海兩地的學校自由組隊共同完成各自“技術啟迪智慧”這一專題項目的任務。於是在經過了3天的培訓和研討後,我們小組決定帶領我們的孩子對《如何泡一杯好茶》這個項目進行研究。這個項目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楚兩地各自茶文化的特點,如喜歡喝什麼茶?喜歡用什麼茶具泡茶?知道《茶經》的作者嗎?等一共18個問題進行深入調查。於是我們學校在2010年5月17號就開始對這個項目調查做準備工作。

25日,我把我們項目組的12位同學召集在一起,開了個短會。然後開始分配任務。這個調查活動一共分為3個階段來做。一,先在學校調查我們的老師;二,然後回家調查周圍的鄰居;三,到街上去隨機調查。

在學校調查老師是這樣安排的,利用課餘時間,兩個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層樓老師的進行調查。然後分類彙總。(圖為我校學生正在調查中。)

下午,又給每個學生布置了回家調查家裏人以及周圍鄰居對茶文化的瞭解程度。學生回家後先對自己家裏人進行了調查,然後在附近的居民中進行調查。第二天都要求學生寫了調查日記,分別談了自己的感想。

前兩個調查時比較容易做的,因為調查的對象大都比較熟悉,沒有陌生感,方便調查。而第三個任務就是在街上去隨機調查。有的`同學還在學校就開始打退堂鼓,害怕遇到困難,不好意思開口。在老師和同學的不斷鼓勵下,我們十幾個人終於走出了校園。

分配完任務後,孩子們就兩個一組分別行動去了。有的進入了小賣部,珠寶店,有的進入了菜攤,肉攤有的對中年人進行訪問,有地對老年人進行調查孩子們都表現的比較勇敢,也比較有自信。不一會兒孩子們就完成了老師分配的任務。就在集合的地方還盡心過了簡單的小結。有的同學認為自己還不夠大膽,還應該再主動一些。有的

同學認為自己還不夠有禮貌。有的同學還是遇到了困難,費了半天勁也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進行調查。總之大家都有自己的感想,也有自己的收穫。

回來後就對蒐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通過對68名男士和34名女士的調查進行分類統計,最後得到了以下結論:

1在這102名調查者中有52人是天天都要飲茶的,有50人是偶爾喝一點的。這説明茶在四川彭州這邊還是比較受歡迎,也是人們生活中最主要的飲品之一。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做這個項目的決心。

2、有63名受調查者平時都喜歡喝花茶,有60人在“你一般選用的茶具是 ”這個問答題上選擇的是玻璃杯。

於是我們從調查中得到大多數人都選用花茶作為平時的飲用茶葉,永玻璃杯作為茶具。所以,我們根據這些調查結論對我們下一步的實驗確定了方向,那就是用玻璃杯泡花茶。

茶文化的調研報告 篇3

一、基本情況

內鄉縣位於南陽盆地西緣,伏牛山南麓,地處亞熱帶向暖温帶過渡地帶,屬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年無霜期225天,日照時數小時,10℃以上活動積温4863℃,日平均氣温15℃,降雨量800㎜左右,崗坡丘陵區土壤PH值在5—之間,適宜茶樹生長。上世紀六十年代未在南茶北移的影響下,內鄉曾經榮獲全國1000個植茶大縣榮譽稱號,“內鄉毛尖”也因含鋅元素而備受人們青睞。

因此,近幾年,內鄉縣農業局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省、市、縣茶產業發展的相關文件精神,結合實際,理清思路,突出重點,緊緊圍繞基地建設、茶葉加工與銷售、企業及產業宣傳推介等方面全方位服務好茶產業發展工作。

到20xx年12月,我縣已建成茶園面積畝,主要分佈在南陽琴溪湖農業有限公司、民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南陽龍山茶業有限公司、南陽佳名茶葉有限公司、內鄉華慧茶業有限公司、河南菊潭茶業有限公司、內鄉縣宛西農綜開發有限公司、南陽市天隆茶業科技有限公司、內鄉縣浩林果業有限公司、河南葫蘆山農業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

二、生產和銷售情況

目前全縣擁有自動化生產線6條,標準化車間5000餘平方米。其中南陽琴溪湖農業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完全按照QS標準建設,在產品包裝、銷售模式、經營理念等方面不斷進行改進提升,20xx年內鄉產茶達到噸,實現年產值500多萬元。

三、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是請宣傳部、電視台等新聞媒體的記者到茶園、到車間、到茶葉直營店進行現場採訪,然後分別以專題片、電視新聞、通訊報道的形式對我縣茶產業建設成效多次進行宣傳報道,以此宣傳內鄉的茶文化,挖掘縣衙文化,提高內鄉茶葉知名度。二是積極申報產品產地認證和商標品牌認證。目前,己註冊“天曼古衙”、“浩林”“菊潭浩林”“琴溪”“縣衙玉葉”“雲露山”“琴溪湖”商標和“丹頂一品”“天曼綠芽”“琴溪翠眉”“伏牛劍毫”“天曼駝峯”“浩林綠茶”“內鄉紅”“雲露山野茶”等品牌。生產的茶葉在省、市組織的茶葉評估活動中,多次榮獲金獎、銀獎和優質獎。內鄉縣宛西農綜開發有限公司、內鄉縣王氏綠色茶葉發展有限公司分別被河南省農業廳認定為河南省無公害茶葉基地。生產的茶葉分別被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定為無公害產品三是組織企業相關人員先後到信陽、桐柏、淅川等市縣參觀培訓與專家零距離探討交流加工技術和銷售經驗,極大地提高了自身實力。

四、茶葉發展建議

1、茶葉生產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目前基地面積已初具規模,而實際情況表現為管理水平較低,具體表現在:①中耕除草施肥不及時②節水澆灌面積小,僅佔總面積的.1/3,因此茶葉企業應把工作重點由不斷擴大面積轉移到已建茶園的水利配套、田間管理上,確保已建茶園快速提高產量和質量,從而產生經濟效益。

2、目前茶葉企業的隊伍機構建設與企業發展的規模態勢不相適應之間的矛盾日漸突顯。表現在企業團隊要麼是單兵獨幹,要麼是臨時拼揍,更談不上企業機構建設,特別是已面臨或馬上面臨的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這個關鍵環節,企業幾乎沒有自己的人才隊伍。因此,企業應逐步建立健全機構,配備、培養專業人才隊伍,確保企業長足發展。

3、加大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科研、技術推廣機構;引進培養人才,加強茶企業和茶農培訓。

4、標準化體系建設。建立完善茶葉生產、加工標準及技術規程,配套完善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及行業標準。以毛尖和扁形茶為主,改進加工工藝,工廠化加工。

5、加工體系建設。加快現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升級,改造,綜合利用夏、秋葉原料資源,促進茶類結構由單一綠茶向綠茶、紅茶深加工類茶等多茶類發展。

6、實施品牌戰略。挖掘歷史名茶資源,開發新的名優茶,建立健全名優茶生產、加工、包裝、貯運技術規程,確保產品質量,注重運用品牌塑造,維護品牌形象。

7、產業化經營。加快茶葉龍頭企業建設,形成“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户”的生產加工模式,鼓勵引導茶葉企業和茶農加入茶葉專業合作組織。

8、營銷體系建設。建立茶葉產地和批發市場,精心培育內鄉茶葉品牌,舉辦各類茶葉評比,茶文化研究等大型節會,擴大市場宣傳。

9、茶文化體系建設。普及茶文化,進行茶旅遊綜合開發。

10、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通過縣質量監測中心,建立基地認定、產品認證,初級產品準出,市場準入,質量可追塑等制度。

11、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在內鄉建立一個良種母種場。

12、生產基地建設。抓好示範性標準茶園建設,創建優質、安全、高效茶葉生產基地。

五、存在的問題

1、投入不足。在政策、經費、科技等方面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夠。

2、品牌知名度不高。全縣沒有共用品牌,品牌宣傳力度小,影響力不大,茶葉優質不優價。

3、茶園低產低效。地方羣體佔比30%,老化嚴重,無性茶園面積少,部分茶園單產不足20公斤。

4、組織化程度低。茶葉龍頭企業少、小弱、企業、茶農參與合作組織不足20%。

茶文化的調研報告 篇4

茶文化的'調研報告 篇5

鄉全鄉海拔在570-780米之間,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温暖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2℃,無霜期238天,年降水量1725.6mm,年平均日照時數1918.6小時,土壤以紅壤為主,土質較好,這些都是茶葉種植生長的有利條件。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勞務輸出留下的大量閒置土地優勢,確定發展名優茶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主打項目,提出“一年促起動,二年上規模,三年出成效”的奮鬥目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抓住機遇,廣泛宣傳,強力促啟動。為引導農民發展茶葉生產,鄉黨委、政府進行了深入廣泛的宣傳發動,在以下三個環節進行引導:

一是強化宣傳。從村主要幹部會議到村黨員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直至羣眾大會進行廣泛發動,深入農户走訪座談,統一干部羣眾的'思想認識。還組織人員到省縣的下黨和本市的、等茶葉主產地進行參觀學習。

二是強化培訓。在選地、開發等方面進行標準化生產知識的宣傳和灌輸,聘請農業局技術員進行科學生產知識講授、實地示範等方式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種植觀念。在茶苗供應、科學栽種、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上加強指導,技術服務貫穿始終。

三是強化機制。1、了獎勵機制,對達到一定種植面積的實地丈量,評出示範户,給予資金、炒鍋獎勵,以示範户帶動農户種茶。2、示範着眼,以點帶面,齊心拓規模。確立後洋坑為茶葉生產專業村,西溪、魚川茶葉為生產重點村,建立了領導聯繫制度,加強對茶葉生產的指導,通過以點帶面方式推動全鄉茶葉生產。推行新種、低改、後續管理三並舉全面啟動茶葉開發,在旱地、大田、地角都種上茶葉,多年荒蕪的老茶園則以股份制、個人承包制、農户聯包制等多形式,千方百計拓展規模。3、加強溝通,服務做細,確保出成效。經常深入茶葉生產户,傾聽茶農意見和關注熱點。針對茶農存在的加工缺技術、銷售少門路的現狀,一方面強化茶農的炒制技術培訓,專門從新昌請來師傅,在茶葉生產村現場示範傳授茶葉加工新手藝,推廣新法制茶技藝,擴大加工技術隊伍,提升茶葉加工附加值。另一方面努力拓寬茶葉銷售渠道,與縣茶葉生產大户和企業聯繫,採取定期上門收購、鄉幹部託銷和茶農代銷相結合的方式,方便茶農,解決茶農零星銷售難問題。同時鼓勵茶農跑銷路、跑市場,主動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

茶文化的調研報告 篇6

1、茶農信心有待增強。受小農意識影響,部分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對市場帶來的風險顧慮重重,總擔心三年、五年茶葉就會無銷路、沒效益,對發展茶葉信心不足、心存疑惑。

2、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一方面缺乏科學管理,對茶葉生產技術一知半解,持方便、省力、自以為是、想當然的態度。另一方面資金投入不足,在施肥、鋤草、修剪等各環節沒有嚴格按照時間和份量要求進行操作,精細經營户和粗放管理户對比有差距。

3、加工力量欠缺。這幾年舉辦了多期茶葉炒制技術培訓班,培養了一批加工能手,在茶葉生產中發揮了中堅力量作用。但從數量、質量上看遠遠不能滿足名優茶的深加工需求:年齡結構呈老齡化趨勢,名優茶加工時間在45天左右,加工旺季連續炒制十分辛苦,許多年青人不願意做,主要還是一批50—60年代的老農在勤練苦磨;在男女比例上,婦女比例偏低於男子,從整體説跟不上規模化生產要求。

4、茶葉等級較低。分析的氣候和地理條件,茶葉的質量無疑是上等、優質、無污染的,但對比、等地,茶價卻有很大的.差距。首先茶葉的採摘量偏低,受勞動力外輸影響,採茶隊伍不穩定,加上採茶方式方法不科學,造成應有的茶葉產量未得到充分加工利用;其次茶葉的製作方法單一,一種是清明前手工製作龍井茶,價格在80元至300元左右,另一種是清明後以機器加工碧螺春或傳統方式製作,價格在5元至40元不等;再者是茶葉的包裝簡單,由於是起步階段,加工後的產品基本上未作包裝,分散式出售。

5、銷售渠道單一。目前茶葉主要是依託五龍茶場、農業局、沁園公司等單位包銷、縣內單位內銷及少部份外地銷售三種方式,銷售渠道單一,流通方式簡單,茶農缺乏直接應對市場競爭的經驗和能力,茶農沒有取得應有的價值,增收幅度低。

茶文化的調研報告 篇7

1、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提高茶園的開發和管理水平。在農民缺乏市場經驗、積累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制定相關的獎勵政策、幫扶政策、地方生產標準,以政策為槓桿,激發茶農的生產積極性,增強茶農的現代化經營理念,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户加大開發管理投入,確保開發一片、成功一片、出效益一片。

2、以科技為支撐,全面提升茶葉競爭力。有關部門要主動做好跟蹤服務工作,加大科技普及的深度、廣度,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力量,加快提高茶葉的科技含量。加強茶葉招商引資工作,走合作合資開發道路,在種植、採摘、加工及包裝銷售上引進人才、經驗、技術和先進設備,藉助外力加快發展,做到統一加工,統一收購,統一包裝,實行產供銷一條龍。

3、培育龍頭大户。樹立抓大帶小觀念,重點扶持茶葉生產加工大户,在資金、政策、信息、措施上給予龍頭大户更多支持。以身邊成功經驗為素材,借龍頭大户的力量,帶動農户發展。形成政府扶持龍頭大户,龍頭大户帶動千家萬户的格局,最終實現突破規模、提升效益,培育茶葉特色經濟的目標。

4、借鑑經驗,建立茶葉市場。發展農產品生產,農民普遍存在着對市場行情的不把握和生產上的`躊躇不定,顯得無所適從,建立茶葉市場,這對做大做強茶葉產業十分關鍵。可吸收香菇市場的經驗,在規模和層次上科學規劃,整合社會資源,合理、有效利用各種力量和資金建立茶葉市場,創造茶葉發展平台。

5、整合資源,樹立名優茶品牌。一是創品牌,各自注冊只能是資源分散、成本提高,更形不成集聚效益,品牌效益,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不符合科學發展論;二是注重包裝設計,適應多樣性消費需求,突出套裝、禮品裝、精裝、小包裝等。三是發揮生態優勢,樹立生態名優茶品牌,進而擴大銷售量,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6、強化生態要求,實施衞生品質標準。隨着我國加入wto,經營農業產品更要注重國際衞生標準,嚴格按照衞生標準進行操作,堅持用“有機、生態、綠色、品牌”的理念來經營管理。因此,在茶農的茶園管理中,要加強宣傳和教育,對病蟲害的防治,應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儘量利用生態機制進行有機化生產,以達到防病蟲害和綠色食品生產並舉。在加工時樹立衞生生產的觀念,絕不能貪圖眼前利益而損害持續性和永久性利益,否則最終損害的還是茶農自己的利益。

茶文化的調研報告 篇8

一、調研目的:為了拓展某公司茶葉銷售渠道,提高某公司茶葉品牌影響力,公司擬將挑選普洱茶進行網上銷售。通過對網絡市場消費人羣的調查,瞭解目前的普洱茶的網上消費羣體,進一步挖掘普洱茶的網絡市場人羣;同時,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羣進行調查,瞭解消費者的不同需求,使經營者進行更好的產品定位。

二、調研背景: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似乎正在改變這個行業以批發為主的慣有交易方式,越來越多的茶商融入淘寶當中。據悉,僅在淘寶網這一平台中,銷售茶葉的網店達數萬家。而在近期的搜狗搜索數據中顯示,與“茶葉”相關的主題成為網友們關注的焦點。像“鐵觀音”、“普洱茶”、“西湖龍井”等名品茶葉更是位居網友關注度排行榜的前列。對此,不少茶友也開始在網上關注茶市動態了,紛紛在網上開店,開始網上銷售。進行本次的調查,旨在更加有效的瞭解普洱茶的市場及市場的潛在購買力,確定消費者的個人偏好,瞭解消費者在網上購買普洱茶的規模。

三、調研的主要類容:

1)普洱茶的網絡市場規模和營銷環境(市場容量、市場需求量、市場潛力、銷售情況、服務滿意度和不足、銷售趨勢等)

2)普洱茶的網上消費者情況(消費者特徵(年齡、性別、區域等)、購買動機、購買行為、購買習慣等)

3)競爭對手調查(誰是主要的競爭對手,競爭對手的市場佔有份額、實力、競爭策略、廣告手法、網絡營銷戰略定位和手段、發展潛力等)

四、調研的主要方法:

通過在線問卷(問卷基本上可以涵蓋消費者在選購茶時必要或可能考慮的各種因素)、觀察法(淘寶店、拍拍店等)、專題討論法, 通過搜索引擎(百度、搜狗等綜合搜索引擎),BBS論壇(茶葉網站論壇)、社區(淘寶、阿里巴巴社區)、百度知道等,行業網站(食品、保健品網站等),為了使調研的信息更加豐富,間接或直接的獲取不同方面的信息。

五、調研的對象:

(1)消費者

(2)企業的競爭者

(3)企業的合作者和行業內的中立者

六、調研的結果:

普洱茶的網絡銷售市場空間巨大,存在着很大的潛力:

1)網絡茶行的興起, 茶行業紛紛觸“電”:茶農在網上做產地直銷,貨真價實,價格比市場上便宜30%以上,這樣的促銷形式雖然成功率不高,但也還説得過去。與此同時,打開一些專業購物網站,很多茶商也在網上開起了旗艦店,靠低廉的價格和優質的品質吸引顧客。目前在淘寶網,銷售茶葉的網店達數萬家。隨着網銷趨勢的蔓延,越來越多的.雲南茶商開始走出實體經營,走向網銷之路。據調查,雲南茶商的網銷之路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實體經營轉向網銷,兩種經營模式相互結合。

2)線上的成本優勢:許多茶商認為,茶葉零售店在營業時間上和市場範圍上都有較大的侷限性,而網上銷售配合發達的物流,可以全天候面向市場銷售,這是網店的一大優勢。另外,網上銷售更為重要的是,對於經營者來説,網上銷售節省了門面租金等成本的開支,因而利潤更加可觀。低廉的物流成本和廣大的客户羣是實體經營無法企及的,運用網絡強大的宣傳作用,茶葉公司可以宣傳自己的茶產品以贏得更多的消費者。

3)行業整體運營水平不高:對於品牌茶企和一些專業網站來説,雖然涉足電子商務已經有了良好的市場氛圍和明顯的比較優勢,但是都還未成大氣候。

消費者特徵: ●女性稍高於男性。調查顯示,女性最常喝飲料的比例高於男性這與女性消費者看重普洱茶的健康、時尚特性不無關係,另外喝普洱茶不發胖是女性多於男性選擇普洱茶的主要原因之一。

●年齡:青年人是主力軍。調查顯示,15-25歲消費者是普洱茶的主要目標消費羣,其次是26-35歲年齡段的消費者,這兩年齡段佔總體的69.5%成為普洱茶的消費主體。

將回收的5600份被調查者的有效問卷資料進行分類,男性佔51.94%,女性佔46.82%,性別未知為1.24%;從調查對象的年齡來看,20歲以下的佔14.68%,20~40歲的佔36.9%,40~60歲的佔34.05%,60歲以上的佔14.37%(如圖

1);從調查對象的職業來看,有事業/機關單位的佔37.71%,企業單位的佔33.07%,學生佔9.52%,其他職業佔19.70%

●飲用頻率:調查數據顯示,在七大城市中普洱茶消費者多數為輕度消費者(1個月飲用3次以下),佔消費者的55.9%,而重度消費者(每天喝)的比重僅為6.8%.這表明目前我國普洱茶市場仍具有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最常飲用的場合:從消費者飲用普洱茶的場合來看,"平時口渴時喝"是消費者最常飲用普洱茶的場合,佔被訪者的68.9%其次為外出/旅遊時,而在平時吃飯時喝的消費者卻較少。

茶文化的調研報告 篇9

一、基本情況

(一)本縣茶產業情況

1、茶園分佈:全縣現在茶園面積3.1萬畝。主要分佈在4個鄉鎮:止馬0.82萬畝,李坊0.56萬畝,華橋0.4萬畝,司前1.32萬畝(幹坑一帶面積0.4萬畝左右,陳家排、崩山、官塘、蓮花際等村有成片較大面積,岱坪村的高山茶近0.2萬畝,西口、清溪、墩上、雲際、長庭等村均有零星的茶樹部落分佈),其它鄉鎮 0.6萬畝左右。

2、茶葉品種:我縣茶葉品種以菜茶(小種)為主,有1.4萬畝,佔總面積的36.8%,;上世紀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種植的“福雲6號”“福雲7號”有0.8萬畝,佔21.1%。幹坑小種有1.2萬畝,佔31.58%。九龍大白、龍井43、烏牛早、肉桂、大紅袍等品種合計約0.4萬畝,佔10.53%。

3、發展條件:我縣種茶、製茶的歷史較為久遠,早在清代乾隆之前就有栽茶製茶,乾隆24年(1759)XX縣誌卷物產篇有記載。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在武夷紅茶和司前紅茶暢銷的促動下,茶商對茶產業的投資熱情逐年高漲,一些被荒廢的茶園被重新開發。我縣高海拔適合種茶的山地資源豐富,現有茶園都在海拔300-1600米之間,良好的生態資源環境,為茶葉向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發展奠定基礎。隨着從事茶產業的人羣不斷增多,省內外對我縣茶葉的認知度也不斷提高,銷售渠道逐漸拓展。2012年成立了縣茶業協會後,主推“光澤紅茶”與“光澤天源”品牌,加強對野生優質茶種的保護、挖掘開發,有力地帶動和促進了我縣茶產業的發展。

4、茶企加工與流通:近年來紅茶暢銷,市場前景趨好,許多小茶企逐漸走出家庭作坊生產模式,更新改進生產設備,引進了茶葉生產加工線,新建或改(擴)建廠房,提高生產技術,建立生態茶園茶地,積極謀求組建各種形式的茶企合作組織。截止2013年11月,全縣有茶企16家,其中工商註冊的茶企有限公司8家,茶葉合作社8家,獲得qs認證的茶企4家,已申報待批4家,未註冊的茶廠10多家,城區茶葉銷售門店40多家。在第七屆茶博會民間鬥茶賽上,我縣覺農幹坑紅茶、華韻武夷紅茶獲金獎,歧緣紅茶獲優質獎。

5、產量效益:長期以來我縣以生產綠茶為主,紅茶生產僅侷限於司前幹坑一帶,生產產品“正山小種”歷史相當悠久。近年來紅茶的市場看好,現茶葉開始以紅茶為主,綠茶為輔。2013年全縣年產毛茶3000多擔,茶葉總產值5000多萬元,銷售收入3600多萬元。幹坑紅茶價格每公斤在300-600元左右,其它產區普通紅茶每公斤150-300元不等,少量精選特級、優質、高檔茶價格每公斤在2000元左右,綠茶價格每公斤120元以上。

(二)全市茶產業情況

閩北是福建省的主要茶產區,茶類繁多,有綠茶、烏龍茶、紅茶、白茶、花茶五大茶類,其樹種有野茶、佔梅、小種、福雲6號、福雲7號、大紅袍、福安大白、九龍大白、白牡丹、水仙、肉桂等,是全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平全市茶葉種植面積59萬畝,其中:延平1.1萬畝,邵武5.1萬畝、武夷山14.8萬畝,政和10萬畝,建歐10萬畝,建陽7萬畝,浦城0.6萬畝,光澤3.1萬畝,松溪7萬畝,順昌0.3萬畝。其中綠茶12.64萬畝,紅茶16.10萬畝,青茶21.18萬畝,白茶9.28萬畝,其它茶0.5萬畝。茶葉總產量55852噸,其中紅茶8878噸,綠茶 2082噸,青茶21869噸,白茶3557噸,其它茶721噸。

(三)江西毗鄰縣(市)茶產業情況

(1)XX縣:該縣茶產業以生產綠茶為主,近幾年市場需求,生產一些白茶、紅茶、烏龍茶。茶葉種植面積4萬多畝,年產毛茶在700噸左右,產值約1.1億元。綠茶價格在每公斤200元左右,高檔包裝綠茶、白茶每公斤2000元左右。

(2)貴溪縣:該縣以產白茶、紅茶、綠茶為主,全縣茶葉種植面積1.5萬畝。其中:白茶10000畝,紅茶2000畝,綠茶3000畝,年產量在380噸,產值9100萬元左右。年均毛茶價格每公斤120元左右。

(3)XX縣:該縣生產綠茶、紅茶兩大類茶葉,以高檔精品包裝茶為主。全縣茶葉面積2.9萬畝,年產量385噸,產值約8900萬元。

(4)XX縣:該縣近幾年來以種植白茶為主,白茶麪積約6000多畝,綠茶麪積2000多畝,2013年已引進浙江合作商投資種植以紅茶為主,面積約1萬畝,年產毛茶約6萬斤,毛茶價格在每公斤80-120元左右,高檔精品白茶價格每公斤在2000元左右。

(5)XX縣:該縣以生產白茶為主,全縣茶葉面積3.2萬畝,產量10萬公斤,產值1.2億元,優質白茶麪積佔總面積80%,有標準示範基地3個。

二、我縣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規模小、效益低。全縣實際茶葉種植面積約3.1萬畝,茶園分佈相對較分散,面積較大較集中連片茶園較少,除個別品牌外,大部分茶企生產規模小,品牌知名度、標準化生產程度低,缺乏市場認可度,單體實力普遍不強,缺少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產業示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多數茶企產品結構類同,效益低。

2、品種雜、樹種老、更新慢。品種以有性繁殖的本地品種為主,在發展過程中陸續引進了一些品種,品種較雜,有的一塊茶園有多個品種,近幾年來雖然引進“金觀音”“烏牛早”等品種,老品種沒有徹底的更新與改良,品種更新慢,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3、茶技低、管理亂。茶園生產管理相對落後,標準不高,茶農生產理念較封閉落後,對生態茶園建設的認識不到位,標準化、清潔化生產的意識不強,製茶技術人員少,茶葉品質五花八門,沒有基本的標準,茶企缺乏強大的資本實力,導致茶企自身實施更新改造時顯得捉襟見肘,投入嚴重不足。

4、品牌缺、宣傳少。企業品牌意識薄弱,宣傳不到位,與外界溝通交流相對少,各種新興媒體的宣傳少,硬性廣告和軟文宣傳欠缺,企業的各種營銷活動貧泛,品牌建設嚴重滯後,缺乏整體的品牌和企業的自主品牌,宣傳投入不到位。

5、營銷網絡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受自身能力所限,除部分茶企在本縣範圍內有營銷網點外,大多數茶企還是以“人情茶”“禮品茶”“扶貧茶”為主,解決茶葉銷售問題,基本拘於本地市場,少有銷往周邊地區,難以輻射到全國各大消費市場,品牌對銷售的帶動效應不明顯。

6、資金緊、科技含量低,發展後勁不足。茶葉屬於第一產業,其生產加工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不高等情況,符合銀行授信條件的企業為數很少,且授信規格明顯偏小。由於現金支付份額大,且貸款回籠通過個人賬户比例大,銀行監控較難,因此省中行未將該行業授信列入小企業行列。同時,由於茶葉專業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專業技術人員少,工作經費缺乏,茶農渴望指導而得不到技術的及時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茶產業的發展。

三、茶產業發展壯大的.幾點建議

1、強化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扶持。推進茶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把茶產業作為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的重要內容來抓,加快組織機構建設,強化組織領導,制定茶產業發展規劃和推進茶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市場運作,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2、加大資金投入,爭取項目支持。據瞭解江西毗鄰縣對茶產業發展,投入較大。XX縣每年財政拿出300萬元支持茶產業發展,重點用於新植茶園建設,新品種品牌創建、市場拓展、茶葉參展、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等方面。我縣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快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機制,推動我縣茶產業穩步發展。同時,要加大茶產業的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爭取項目。要吃透國家產業扶持政策,做好產業項目的對接,積極向上申報茶產業建設項目。要加強對外合作,吸引工商資本、民營資本進入茶葉加工領域,進一步深化茶產業的深精加工,提高產業的附加值。

3、廣泛宣傳推介,發揮品牌帶動作用。根據我縣茶產業的特點,積極做好光澤茶產業的宣傳,由政府引導、茶企參與、部門支持、市場運作,充分運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圍繞“好山好水出好茶”為主題,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推介,以茶會友、以茶引資,積極組織茶企參加各種茶博會、展銷會。加強在對外交流,擴大知名度,精心打造“中國食品城有好茶”、“光澤紅茶”,使之成為一個著名品牌,帶動全縣茶產業發展。

4加快流通體系建設,提高茶產業化、市場化程度鼓勵茶企、經銷商到全國各地開設銷售網點,佈設銷售我縣“光澤紅茶”品牌的專賣店、直營店、加盟店。在條件成熟時,在我縣建設茶葉交易市場,將專業市場、營銷隊伍、駐外窗口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銷售整體。要大力培植龍頭企業,引導鼓勵企業之間、企業與農户之間通過聯營、合作參股、控股、茶園經營權流轉、組建合作社等形式,組建龍頭企業或經營集團,發揮龍頭企業聯繫農户與市場的紐帶作用,使茶葉生產經營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努力營造“特色在茶、優勢在茶、希望在茶”的發展氛圍,形成一個品牌、一家企業、一個集團運作的局面,實現“建好一個基地,扶強龍頭企業,打響一個品牌,建設一個市場,形成一大產業”目標。分頁閲讀第1頁:一、基本情況第2頁:三、茶產業發展壯大的幾點建議

茶文化的調研報告 篇10

近觀現今黑茶在中國的發展,不僅在中國開闢了大量的新興市場和行業,還在國際上打響了黑茶名聲,黑茶的發展日漸進入軌道。但雖較以前有了很大的開發和完善,卻相對於普洱、鐵觀音的市場仍相對欠缺。於是,湘潭大學校學生科協三下鄉暑期調研團以黑茶發展為主題,以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為基地,以找尋黑茶發展瓶頸為目的,對黑茶進行調查和探討,其中就黑茶的原料質量、政府政策、以往黑茶質量問題、員工及茶農素質、公司銷售和茶廠的機械化水平等進行了深入調查。自七月六日起,我所在團隊開始了我們調研的篇章,就黑茶園、茶廠、茶專賣店等進行詳細的諮詢和觀摩;直至七月十二日止,調研的全過程結束,調研過程中,我們採用了坐談、問卷調查、走訪等形式,並且以“支教+調研”的方式,高效率、省時省力地完成了調研任務。期間,我們每日分兩組進行調研並在晚上進行交接,使每位隊員對調研成果能充分得到吸收,以列題式調研方法,準備充分的就不同的對象進行深入探究。

走尋新興茶園,傾聽僱傭茶農心聲。週六去往馬路新村村委會未果,便走往附近的華萊生態茶園,訪問在農忙中休憩的茶農們。我們就土地流轉及歸屬、政府補貼政策、茶農年齡進行詢問。茶農大都有6、7畝地,在政府的勸説下,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將自己的土地流轉給公司種植大規模生態茶園,租期為30年,租金每年250-300元/畝。茶農每日工作9小時,工資60元/天。茶農一般年齡為50歲以上,無青少年。華萊多為新興茶園,茶園的茶種植不足三年,採茶時間一般為3—5年,茶農們負責對茶進行除草,茶園有新型機械,如噴灌。茶農一般喝的茶是質量最差的,幾乎安化所有人都是喝黑茶,喝黑茶成為了安化人的傳統習俗。

明察中茶茶廠,求問茶廠產量及制工。中茶茶廠倉庫大致分為兩種,有楊開智靠背式倉庫和蘇聯鋸齒型倉庫。中茶茶廠的重點供應商有十多家,有來自雲南、桃源、常德等地,茶廠百分之七十的原料來自外地,外地茶相對本地黑茶葉片薄。中茶茶廠現以手工製造為主,並不斷進行機械化改造,將投資400多萬進行機械更換,並且黑茶的篩選是黑茶的關鍵用機環節。中茶茶廠屬於國家控股,茶主要銷往沿海地區,還有少量浮磚銷往西北地區,每年的保守產量2000噸以上。白沙溪茶園總產黑毛茶20萬擔即1000噸,百分之六十至七十是本地所產,外來茶源有桃源、常德等。茶園大部分是國有控股加私人老闆投資。

深入高馬二溪野生茶園,探求黑茶前景。到達高馬二溪茶園,體味原始茶園的新鮮樂趣。高山茶園體現出茶葉與莊稼交叉種植的.特點,不使用化肥。高山茶園一般只採春茶,夏茶一般不採,因為採夏茶會影響來年的茶產量。高山茶園最大的特點就是分佈稀疏,不完整,有部分茶園出現荒蕪無人管理的現象,原因主要是茶農的戀土情結、不放心土地的使用、留退路等,嚴重影響茶園的進一步規範發展。茶園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茶葉、藥材、樹木三足鼎立,海拔300米以下種植糧食,海拔300-600種植茶葉,600以上種植藥材。茶葉收益高但是花費時間長,樹木砍伐需要高額資金,藥物價值高、實用,各有優勢,形成茶農糾結的心理情緒。其中最困難的就是地形、地貌的改變、價格浮動大。希望政府加大調控力度,發揮指導作用,促進安化更好發展。

走訪茶葉協會,提取有效資料。去往茶葉協會,列出需要的資料與具體數據,更好的進行黑茶調研。系統清晰地體現黑茶的分佈區域、產量、銷售方向等等,對調研的繼續起了重要作用。

這次黑茶調研爭對黑茶發展瓶頸提出一系列問題,要不斷增加黑茶產量,解決茶園、樹木、藥材並存的尷尬局面,更好地促進安化的茶葉發展,打響安化黑茶的名聲。政府應盡力鼓勵安化人民種植茶葉,形成全民的一種職業。提高黑茶質量,不斷促進黑茶的深加工,加快茶葉製作機械化程度,加強茶葉質量安全監測,以高質量在市場中取勝。增強黑茶在國內外市場的信譽度,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打造黑茶的完美形象,完善售後服務,增強服務意識,不斷打造黑茶新市場。

茶文化的調研報告 篇11

根據縣委政府的安排,近日,XX縣縣委副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楊永發,西南林業大學教授(安樂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柏順文、XX縣農業局局長黃蓉、XX鎮副鎮長彭昌鴻、XX縣翠貢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清、雲霧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呂忠榮等茶產業調研組一行深入XX鎮安樂村,實地對安樂村茶園的現狀、長勢、面積等情況進行考察、調研。

一、 茶園現狀

(一)種植品種。安樂村茶樹主要以福頂大白茶為主,還有少量的當地品種、野生種,面積約400畝。

(二)種植面積。茶園以自然村為單位相對連片,採用寬窄行種植模式。

(三)茶園管理。茶園已多年疏於管理,進入茶園就像走入森林一樣,長勢好的茶樹約有5米高。部分茶園因失去經濟收入,茶樹已被農户清理改種莊家。

(四)種植時間。該茶園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建成,種植後多數管理了4年,因沒有專業的加工,經濟收入低,農户放棄了茶園的持續管理,多年來,茶園自然生長。

總體情況:面積相對連片,茶園種植時間長,部分已失去經濟價值,部分茶園具有改造價值,茶樹生長旺盛。

二、茶園改造的思考

(一)改造方法

1清理茶園。將茶園內的雜草、叢林清理乾淨,保證茶樹的生長環境。

2.樹體改造。一是樹冠改造。茶園因多年沒有管理,茶樹高大,芽眼少,通過對茶樹樹冠的修剪,改善茶樹枝幹頂端生長優勢,矮化茶樹,誘導新芽的生長。二是根系改造。茶樹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關係,即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當地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圍增長時,地下部分枝也向下引伸並向四周擴展。吸收根系愈發達,茶葉產量也隨之逐步增高,根系改造立足通過深耕,切斷部分老根,誘發新根的生長。

3.園土改造。茶園土壤是茶樹生長所需水分和礦物質營養的源泉。因多年茶園沒有管理,茶園土壤表現為土層淺薄、肥力低下、土性不良。園土改造要加強深耕,增施有機肥或農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4.清除老茶樹改種新茶苗。茶園種植時間長,茶樹老化。調研組技術人員建議可以選擇改種新苗。

(二)改造價值。

1.改造老茶樹。老茶園通過改造,可很快實現茶葉的採摘,能快速的實現經濟收益。面對曾經茶園建成後,經濟效益低讓農民失去種茶信心的狀況,能讓農民快速具有經濟收入,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加快茶產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但調研組技術組介紹茶園的豐產期是種植後5到20年,而安樂村茶園種植時間都超過了茶樹豐產生理年限,通過改造後,茶園的.產量依然低,收益不及新植茶園。

2.種植新茶苗。栽種新茶苗,要三年後進入豐產,才有經濟收入。但從長遠角度考慮,栽種新茶苗,農民的收益會更佳,也存在農民接受程度低,宣傳工作難度大,茶產業的推進工作困難。

三、安樂村茶產業的思考

(一)茶樹的適宜性。安樂村現有多個茶園,氣候條件好,以趙家芸茶園(海拔1370m)最適宜茶樹的生長生理,具有較強的茶產業發展潛力。

(二)立足專業合作社發展茶葉產業。以“雲霧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依託,把茶農發展成合作社社員,由合作社負責管理和指導種植户,統一管理模式及種植技術,實現標準化生產。

(三)品牌建設。以XX縣翠貢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企業,牽頭培訓專業技術人員,開發研究,打造優質、安全、特色的高端茶葉品牌。

(四)基地建設。以自然村為單位,農户自願原則,發展相對連片茶園。在一定面積片區建設初加工廠,對採摘的新鮮茶葉進行初加工,保證產品質量。

茶文化的調研報告 篇12

20xx年,新昌縣人大工作研究會組織人員深入鄉鎮、村和茶葉、茶機生產企業開展調查研究,並在形成調研報告初稿後進行專題研討,最後形成調研報告《興一方茶業 富一方百姓》送縣領導參閲。新昌縣委書記樓建明、縣長馬永良(現任平陽縣委書記)、副縣長柴理明作了批示,對調研報告給予充分肯定。

20xx年3月,新昌縣人大工作研究會組織會員以“興一方茶業,富一方百姓”為主題,對回山、雙彩茶葉產業的發展情況開展了先期調研,然後完善了調研方案,4—5月,7個組分別到其餘的13個鄉鎮(街道)(新林鄉沒作實地調研)和中國茶市開展調研,召開了23個有鄉鎮(街道)領導,相關村主職幹部,茶葉、茶苗生產大户,茶葉生產合作社、茶商、茶葉企業代表,茶葉專家等共158人次參加的座談會,走訪了部分茶場、茶葉及茶機生產企業。各鄉鎮(街道)提供了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介紹材料。調研結束後,各組分別寫出了調研報告。形成總的調研報告初稿後,新昌縣人大工作研究會召開理事會進行專題討論研究,現將調研情況綜合如下:

一、新昌縣茶葉產業發展歷史

茶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樹葉,人們將其視為溝通天地的生命。

新昌,東漢時已開始種茶製茶,六朝時高僧名人紛紛入剡,飲茶已成風尚,唐朝時越茶、剡茶等名茶聲譽雀起……從古至今,新昌人的命運已經與茶葉連接在一起,融會在一起。新昌的農民,因茶葉而殷實;新昌的文化,因茶葉而豐富;新昌的形象,因茶葉而增色。

在茶葉培育上。建國初期,全縣共有茶地1.23萬畝,多為叢植,零星分散,糧茶間作。1953年,原遁山鄉大楓樹村首建20畝條播密植專用茶園,推廣後,茶葉培育由叢植變成了條植,間作茶地變成了專業茶園。1958年,毛主席號召“以後山坡上要多多開闢茶園”,新昌縣新茶園連年新增,1974年達到4.4萬畝,並逐步推廣新品種,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引入“福鼎大白”等品種,到80年代末,引進“烏牛早”、“龍井43”等無性系茶樹良種,良種茶園覆蓋率明顯提高。1999年開始實施首輪茶業扶持政策,縣政府每年撥出100萬元以上的專項基金,大力支持推廣無性系良種茶。鏡嶺鎮1999年建立的浙東良種茶樹繁育基地,引進培育、自繁自育優良品種,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全縣無性系良種率達66.4%。茶葉品種的不斷更新換代,為確保茶葉品質提供了必要條件。

在茶類變化上。清代前期,以烘青為主,道光後,盛行外銷,改制珠茶。1984年,新昌縣珠茶質量達到了頂級水平,被譽為“綠色珍珠”,生產的“天壇牌”3505特級珠茶榮獲第23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會”金獎,成為全國三大珠茶出口基地縣之一。隨着茶葉市場的放開,出口競爭加劇,傳統珠茶生產跌入低谷,茶農們紛紛嘗試尋找新的出路。1982年,全縣第一隻捲曲型名茶“望海雲霧”誕生;1986年,中國茶科所炒茶工人王長根師傅到紅旗茶場、雪溪村傳授龍井茶炒制技術,同年夏,杭州西湖區人事局幹部丁明鬆邀請西湖區農業局領導和兩名茶葉科技人員,來到自己的家鄉安山村指導龍井茶的炒制。1987年安山村丁良法買了茶鍋,將炒製成功的茶葉帶至省農業廳評鑑,得到肯定。至此,茶葉成品完成了從圓到扁質的飛躍。當時,新昌炒制的龍井茶在杭州可賣100元左右1斤,而同期珠茶2元多1斤,價格翻了幾十倍。炒扁形龍井能賣高價的消息迅速傳遍全縣,茶農紛紛效仿。縣政府順應形勢,果斷決策,提出了“圓改扁”的戰略舉措。從1991年起,全縣大力推廣龍井茶炒制技術,多次有組織、有計劃安排炒制龍井茶的技術培訓和“茶王賽”,為“大佛龍井”的發展打下了技術基礎。針對消費羣體的多層次需求,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綠加紅”的發展戰略。20xx年縣農業局組織雪溪茶場、紅旗茶業等企業赴江蘇宜興、福建武夷山學習工夫紅茶製作技術,並根據當地實際,制定研發方案,試製成功了名優紅茶——天姥紅。20xx年7家紅茶廠投入批量生產。

在茶葉銷售上。1992年,回山鎮雅裏村建立了茶葉交易市場,隨後,回山、鏡嶺安山等5個茶葉交易市場相繼建立,方便了茶農就近投售,暢通了茶葉銷售渠道。然由於受地域、交通、設施等條件制約,輻射功能較小,無法適應茶葉產業的迅猛發展。1995年,浙東名茶市場應運而生,市場設有200多間營業房、200餘個交易攤位。市場一開張,客商紛至沓來。20xx年,浙東名茶市場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為全國最大的龍井茶交易市場。20xx年,交易量達6500多噸,交易額7億多元,成為全國著名的龍井茶集散地。隨着交易量的不斷攀升,原有市場已難以容納,縣委、縣政府決策新建茶葉市場。20xx年3 月,浙東名茶市場搬遷到中國茶市,第二期也在20xx年10月開業,一、二期有營業面積10萬平方米,商鋪800間,交易攤位500個,檢驗檢測,電子商務、管理服務等設施比較完備,功能較為齊全。20xx年交易額達到35.3億元。20xx年9月中國茶市電子商務平台開通,網上交易額達到8000萬元。電子商務平台的建立,實現了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的同步推進。隨着生產形勢的變化,青葉交易量逐年增加,儒嶴儒一村、王渡口村及其它鄉鎮的一些地方青葉交易點已自發形成。

在茶葉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一大批茶商在成長、成熟,在全國20多個省、市開出350多個直銷網點,有的已走出了國門。

在品牌創建上。珠茶時期,品牌單一。圓改扁後,鏡嶺、回山、大市聚等地相繼創建了“安山碧玉”、“回山峯芽”、“西山碧芽”、“十九峯”等名茶品牌。因區域侷限性較大,難以形成強大的影響力。隨着龍井茶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沒有統一的、響亮的品牌,弊端開始顯現,市場競爭顯得勢單力薄。縣委、縣政府決心通過運營區域品牌對全縣的茶葉產業進行管理經營。鑑於新昌境內有歷史悠久的“江南第一大佛”、茶與佛因緣深長,1995年,新昌名茶協會註冊了“大佛玉龍”商標,推出了具有文化內涵的“大佛龍井”作為全縣扁型綠茶的公用品牌,20xx年,“大佛”證明商標成功註冊,進入原產地域保護時代,20xx年開始入圍全國茶葉區域公共品牌十強之列,20xx年,品牌價值達到27.9億元。20xx年,紅茶打出了“天姥紅”品牌。

在茶機開發上。茶葉製作歷來靠手工,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70年代中後期,全縣珠茶炒制基本實現機械化,並逐步改用電能製茶。圓改扁後,珠茶機械束之高閣。手工炒制一斤龍井榦茶要4 個多小時。隨着龍井茶的迅速發展,炒制矛盾突出。在春茶採摘季節,茶農們採茶、炒茶、賣茶,幾乎24小時連軸轉。1996年,回山鎮柘前村木匠師傅丁水芳,動起了製造龍井炒茶機的腦筋,經過3年時間艱苦研發,1999年第一台龍井炒茶機成功問世。20xx年,“天峯茶機”在此基礎上略有改進後正式投產,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因受產品需求的刺激,全縣茶機企業迅速發展到200多家,質量魚龍混雜,經過三年整治和規範,目前有農機推廣鑑定證書企業14家。一些茶機企業注重科技創新,質量在提高,產能在擴大,市場在拓展。如澄潭鎮的恆峯茶機廠研發智能流水線茶機,可年產8000台炒幹機;南明街道的德力凱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遠東牌”自動茶機,除國內市場外,還銷往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國家。茶機的發明與發展,在解放勞動力,提高茶葉生產標準化水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宣傳推介上。“大佛龍井”是新昌區域內的共享品牌,僅靠茶商單槍匹馬宣傳推介,很難形成氣候。為此,縣委、縣政府策劃了一系列重大公關宣傳推介活動。1995年9月,回山鎮在北京海淀區開設“綠茶世界”窗口,縣長、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等領導赴京參加開業儀式,多家媒體對“縣長帶領茶農進京城”作了宣傳報道,影響力很大。隨後,相繼組織了連戰主席在北京“老舍茶館”的“品大佛龍井”、禮贈俄羅斯總統普京等十多個國家元首、“大佛龍井”慰問北京鳥巢建設者、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濟南、蘭州、香港組織舉辦或參與了上百次的“大佛龍井”展示展銷或“萬人品茶”等活動。凡是在外舉辦的重大活動,縣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親臨現場,鼓勁造勢。1996年,舉辦了新昌首屆國際茶文化節,並先後舉辦了8屆茶文化節或茶葉大會,廣邀各地茶商考察瞭解新昌,品嚐認知大佛龍井,並邀請茶葉專家考察新昌,推介新昌,邀請新聞媒體採訪、採風,製作專題片,宣傳推介新昌的茶葉產業與茶文化。與世界茶王“天福集團”、北京“老舍茶館”、吳裕泰公司、霍氏茶業建立合作關係,提高知名度。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大佛龍井”品牌的影響力在傳播,在擴散,在滲透。

新昌茶葉產業的發展歷史,是奮鬥的歷史,它融進了茶人的辛勞,流進了茶人的汗水,凝結了茶人的心血;是創新的歷史,它摒棄了落後,刷新了傳統,挑戰了權威,挖掘了文化,注入了科技,順應了潮流;是富民的歷史,它激活了農民致富的傳統思維,搭建了農民致富的綠色通道,踐行了黨和政府富民的根本宗旨。

歷史積澱經驗,經驗啟迪未來。

二、新昌縣茶葉產業的優勢與問題

全縣現有茶園面積12萬畝,20xx年茶葉總產量4490噸,總產值6.78億元,其中名茶產量4055噸,產值6.73億元,珠茶產量435噸,產值500萬元。從調研情況來看,新昌縣茶葉產業優勢明顯,問題凸現。

優勢明顯:

獨特的地理環境。新昌地處天台、四明、會稽山脈的環抱之中,這些連綿在新昌縣境內的山峯,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其他也以200—400米的丘陵台地為主,形成了特有的地質條件。新昌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温和濕潤。日照時間長,晝夜温差大,土壤成分好,山區雲霧多。好山好水長好茶。天姥山、安頂山、羅坑山、大湖山、望海崗、撥雲尖、山雪崗、鰲峯等及周圍裙地都是茶葉的好產地。

自然饋贈的是其它地方無法複製的,謂之得天獨厚。

強勁的服務扶持。縣委、縣政府適時地確定發展戰略,作出重大決策,加強硬件投入,創造發展環境。尤其是充分發揮政策的槓桿與導向作用,從20xx年出台《關於加快茶園良種化建設的通知》開始,先後出台了六輪茶葉產業政策,產業扶持資金從最初的每年100萬元增加到目前的每年600萬元,扶持的項目從最初的茶園良種化改造、茶葉面積擴展到品牌建設、市場建設與開拓、質量管理、規模經營、標準化建設、新茶類開發等茶葉產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相關部門各司其職,鄉鎮街道各盡其責,在創新經營模式,增進組織化程度,推進統防統治,設立茶園農藥專櫃,規範茶園用藥,降低茶農的農藥、化肥支出,在提高茶葉質量和安全等方面加強指導,重視服務,創造條件,提供方便。這些措施和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茶農、茶商的積極性,有力地推進了茶葉產業的快速發展。

屆屆有好政策,年年有新舉措,這是茶人們的一致反映。

敬業的茶人隊伍。新昌縣有一大批茶人在為茶葉產業的發展出智出力,辛勤耕耘。程兆敏、凌光漢、孫利育等一批茶葉專家,畢生的精力都傾注在茶業的發展上;石夢千集茶農、茶商、茶葉專家於一身,終身結緣茶園,研究茶葉,奉獻茶業,功不可沒。林金仁帶領村民,咬住以茶富農目標不放鬆,使外婆坑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脱貧致富村。丁新桂在廣州,趙中槐在北京各成為銷售“大佛龍井”的大户,以“南丁北趙”為代表的一大批茶商走南闖北,把“大佛龍井”專賣店開到了全國各地。回山鎮西嶺村趙品球為了安頂山這個茶場,鏡嶺鎮安山村周財源為了山雪崗這片茶園,將肥料挑上山,把茶葉挑下山,不怕孤獨,與茶為伴,執着地堅守大山幾十年,這就是茶農辛勤勞作的縮影;俞曉剛長期堅持生產磚茶,供應新疆、西藏、內蒙等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效應在放大;歷屆茶王賽奪魁者,標杆作用明顯;還有第一個炒制龍井茶,第一家開辦茶葉市場……一個又一個的第一,意味着一次次的突破,一次次的跨越。

敬業的茶人隊伍支撐着茶業的興旺。

成熟的產業體系。全縣形成了綠茶以“大佛龍井”、紅茶以“天姥紅”為主打品牌,其它品牌眾星捧月的母子品牌體系;以中國茶市為龍頭,其它茶葉市場優勢互補,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融為一體,全國各地銷售網點為窗口的市場體系;以成品茶為主業,茶苗、茶花、茶籽、茶末加工,茶機、保鮮,包裝、運輸等為副的產業鏈體系;以農業、工商、質監等主管部門檢測、監督為主體,鄉鎮、街道等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質量監督體系;以“大佛龍井”為引領的龍井茶,“望海雲霧”為特色的勾青,“天姥紅”為代表的紅茶及傳統珠茶並存的多茶類體系;以炒茶機為主,中耕機為輔,其它茶葉機械相互配套的茶葉機械體系;以每年的茶葉大會為宣傳推介的主要平台,其它各種宣傳推介手段各顯神通的宣傳營銷體系;以茶佛結緣的文化為主流,茶詩文化為亮色,民間茶文化為根基,賞茶、品茶,茶道、茶藝表演等豐富多彩的休閒旅遊文化為特色的茶文化體系。

成熟的茶葉產業體系是實踐磨礪,智慧凝聚而形成的,它藴藏着發展的潛能和後勁。

深厚的文化底藴。茶佛結緣。高僧支遁,晚年在石城山建立了棲光寺。松林月夜,他常邀友煎茶品茗,暢談佛理,成為“佛茶”史上佳話;大佛寺開山祖師曇光,坐禪苦修,以茶證菩提,終成正果;智者大師,“嘗以茶供佛,參透茶禪一味”,譽稱茶為“佛天雨露,帝苑仙漿”。詩茶為伴。茶與詩同土而栽,同根而生。新昌是唐詩之路的精華地段,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温庭筠等著名詩人多數到過新昌,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茶詩。李白在《淮海對雪贈孟浩然》詩中,對剡茶有“瑤草生階墀,玉塵散庭闕”的描寫;杜甫《重過何氏》中“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的詩句,表達了得意時喝茶的心態。白居易的“盡日一餐茶兩碗”,“不可一日無此君”,足見愛茶似命。元稹《一至七言詩》:“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金色,碗轉麴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如醉前豈堪誇”為茶詩典範;温庭筠《宿一精舍》詩中“茶爐天姥客,棋席剡溪僧”更是將茶葉與僧佛融為一體……茶與文人為友。“茶聖”陸羽多次入剡,採茶覓泉,評茶品水,以茶為友,品茶吟詩;朱熹也是一位茶人,曾四次來新昌,他認為“……苦者,吃過卻甘”。苦盡甘來,即是對茶的詮釋。當代“茶聖”吳覺農,1936年、1961年兩次到新昌考察指導茶葉。《採茶舞曲》作家周大風,早年任新昌中學音樂老師,經常深入農村,體驗茶農生活,為此曲創作奠定了基礎。茶文化節還在民間持續地傳承,廣泛地擴散,不斷地豐富。

有產業的文化,雅俗共賞;有文化的產業,內慧外秀。

問題凸現:

產業分散,運作傳統。新昌縣茶葉產業的體系比較成熟,可是茶葉產業現代化的生產、經營體系尚不完善,低、小、散的生產、經營模式尚未突破,生產、經營體制的基本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一家一户種茶、製茶、賣茶仍是主流,有業內人士稱之為“砂粒化狀態”。因分散生產、經營,對茶葉產量的增長、品質的提升、安全的保障、品牌的創建、市場的拓展、品種的優化,效益的增加等,都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新政發〔20xx〕28號、〔20xx〕19號文件分別提出:在期間建成10個核心基地面積500畝以上、輻射帶動3000畝以上的現代茶葉園區。從進展情況看,存在差距。雖然也有一批茶業企業、合作社、茶場,但多數規模不大,帶動力欠強,龍頭作用發揮欠明顯。對具有示範價值的先進典型總結、宣傳、推廣力度不夠。

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與現代化生產、經營體系已不相適應,嚴重製約了茶葉產業的可持續、跨越式發展。

產量下降,效益不高。20xx年,全縣茶葉面積11.65萬畝,產量5700噸,之後,面積在上升,產量卻下降。20xx年,面積達12萬畝,產量4490噸。20xx年春茶減產7.6%。中國茶市20xx年2月份至5月22日,交易額與交易量分別下降17.31%與15.44%。除了遇到倒春寒、夏季高温乾旱等災害性天氣影響造成減產外,主要原因是:分散經營,管理粗放,多數茶園不中耕,土地結成板塊,而技術輔導跟不上。全縣僅儒嶴、城南、雙彩、羽林少數鄉鎮、街道還有茶科員,且這些茶科員也是以兼職為主。茶園道路、水渠、噴滴灌等基礎設施配套難,茶葉基本處於“靠天收”狀態。生產成本增加。勞動力價格每年輪番上漲,今年春茶採摘期間,僱傭一個婦女勞動力,一般是包吃包住120元一天,還很難僱到。如果幹茶低於150元一斤,僱人採摘茶農無利可圖,寧願讓茶葉瘋長。一台全自動茶機扣除政府補貼,茶農自己掏錢5000元左右,使用三年後多數需要更換,對於茶葉總量不多的家庭而言,其支出佔比不低,加之肥料農藥投入,炒制電費等,茶葉獲利的空間在縮小。茶農感歎:養豬的不如賣肉的。為此,茶葉荒蕪面積增加,砍茶、毀茶改種花木、水果、蔬菜的現象已經出現。由於勞動力等諸多原因,一些地方採摘了春茶就讓其搖風。夏秋茶產值是春茶的40%左右,產量高於春茶,其資源浪費既影響產量,也影響效益。從效益看,20xx年,全縣按10.5萬畝生產茶園計算,畝產值6400多元。除大市聚、鏡嶺、城南畝產值8000元以上,其中大市聚超萬元外,多數鄉鎮、街道在5000元—6000元左右徘徊,最低的鄉只有2900元。

產量下降與效益不高,釋放的是茶農積極性消減的信號。

提質護牌,步履艱難。品牌是信譽的凝結。目前影響新昌縣茶葉質量的因素不可低估。外地茶源源不斷進入,一些茶農收購青葉炒制,一些茶商收購幹茶,這些茶葉與“大佛龍井”產地不一,質量差異較大,應加大原產地保護。由於分散生產、經營為主,茶葉品種多種多樣,加工標準不統一,炒制風格五花八門,品質良莠不齊,加之少數茶農在炒制時偷減工序,幹度不足,存放不久,就會黴變,存在隱患。值得關注的還有夏秋茶的質量安全問題,應加大質量安全檢測和監管。如果在銷售環節中,有一件茶葉被檢測出農藥殘留超標被媒體曝光,“大佛龍井”就會砸牌,砸牌子就是砸飯碗。保護品牌很重要,創建品牌更重要。回山鎮安頂山茶場至今已20xx年沒有使用過農藥,成品茶不使用化肥,其自然品質上乘,因為沒有品牌,春茶均價每斤130元—150元。而建在官塘村的東辰藥用植物有限公司,20xx年建立了嶺頭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當年春茶,註冊的“天盞金露”每斤3000元,“嶺頭綠霧”每斤20xx元,“念塘清雨”每斤1000元。相比之下,價格天壤之別。“西山碧芽”、“望海雲霧”、“撥雲尖”等為何能持續高價,20xx年外婆坑茶葉每斤均價為何會達到280元,靠的就是品牌。至今,儒嶴、城南、東茗等一些產茶的大鄉鎮,除享用“大佛龍井”的公共品牌外,自己無區域品牌,明顯影響經濟效益。而創建品牌不容易,制約因素較多。

沒好品質,辛辛苦苦賺不了多少錢;沒好品牌,好茶葉賣不了好價錢。

三、對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茶葉是新昌縣農業的主導產業,90%行政村產茶,18萬人從業,產業的興衰,涉及千家萬户,與農民的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關,需要縣委、縣政府一如既往地重視和支持。

動態研判形勢。茶葉很平常,凡人能享用,茶葉很珍貴,高人更喜愛。中國人喝茶成為習慣,亞洲人喝茶成為常態,歐美人喝茶羣體也在增加。世界很大,茶葉市場很大,儘管政府採購縮水,高端消費減少,只要有品質,不愁沒市場。茶葉產業競爭日趨激烈,近年來,省內松陽、武義、磐安等縣市及雲南、四川、貴州等省茶葉產業迅速擴張,20xx年,全國新增了一個浙江省的'茶葉面積。然而有專家分析,20xx—20xx年這30年,是茶葉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新昌只要借勢提振,必能抓住機遇,再創輝煌。如等閒視之,則潛伏着出局危機。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茶葉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食品安全更為重視,茶葉產品安全責重如山,一刻也不能放鬆。出去的不願回鄉,留守的逐漸老去,誰來種茶、採茶、製茶的問題已經出現,並將日益突出,農業後繼乏人問題嚴重,必須認真應對。經濟建設是中心,發展是硬道理。要防止因具體任務艱鉅,社會工作繁重而出現小中心擠壓大中心傾向,強化中心意識再教育,使基層幹部聚精會神抓經濟。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新昌縣不僅要毫不動搖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也要堅定不移地實施“茶葉富民”戰略,才能實現“美麗新昌,美好生活”的目標。針對新昌縣茶葉產業現狀,穩定茶葉面積,加快轉型升級,確保質量安全,推進提質增效,達到畝產萬元,實現“二次飛躍”,是亟待研究突破的重大問題。形勢在瞬息萬變,決策能與時俱進。

強化發展措施。根據新情況,推出新舉措。

完善扶持政策。對已出台的扶持茶葉產業發展的政策作一次疏理總結,分析政策效應,揚長避短,興利除弊。對力求突破的,加大扶持分量。以突破“低小散”問題為着力點,扶持茶葉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與經營,對輻射範圍廣,帶動作用強的現代茶葉園區和龍頭企業重點傾斜;合理規劃、支持、指導建設青葉市場;鼓勵炒茶能手收購青葉,規模化炒制;鼓勵紅茶企業擴張升級,充分利用夏秋茶資源;對有一定規模的連片茶園,除縣政府的專項資金外,協調交通、水利、林業等部門,支持其加強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茶產品深加工,擴大茶品系列;加大對品牌創建的鼓勵力度,提高茶葉的附加值等。同時,加強政策宣傳,使之公開透明;加強指導服務,使之落地生根;加強執行監督,使之合理使用。

推廣先進典型。省茶樹良種繁育示範基地繁育推廣新品種,實施覆蓋周邊5個村1000多户茶農的標準化管理、標準化採摘、標準化炒制,其示範、帶動、輻射作用顯而易見。雙彩鄉大安村丁國統,1991年揹着茶鍋走出大山到臨安等地闖蕩,經多年打拼,現在寧波開設了茶葉銷售部和茶樓,建立了批發市場。20xx年,在鄉黨委、政府重視下回老家創辦國昊茶廠,註冊了“國昊”、“煙山紅”商標。當年投產,春季以生產綠茶為主,產量達1.2萬斤,夏秋季以生產紅茶為主,產量為3000多斤。茶商迴歸,興辦茶業,一舉多得,須予倡導。20xx年,東茗鄉東巖頭、下巖貝村率先成立無公害管理銷售協會,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噴藥、統一採摘”,引起了茶葉界的關注。各地還有不少好的做法。對好的經驗和典型,能實事求是認真總結,因地制宜大力推廣。

關切茶葉質量。抓好茶葉品質提升工作。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指導茶葉品種的更新換代,提高名優良種茶的比重,擴展有機茶基地;加強對茶葉產品包裝業的管理,抑制“大佛龍井”品牌的濫用,堅決打擊侵權行為;做深做透茶文化與茶產業融合的文章,增添新昌茶葉的神韻;加強市場監管,防止以次充好,以劣充優,損害聲譽。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蹟。鼓勵茶機企業創造發明採茶機,注重創新,改進工藝,升級茶葉加工設備,提高茶葉加工的科技含量。抓好茶葉質量安全工作。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茶葉質量安全。大力推廣誘蟲燈、色板、植(礦)物源農藥等新型茶園安全生產技術;嚴格茶葉質量標準認證制度,推行QS標準認證;加強農藥使用的宣傳、教育和管理,提倡統防統治,嚴格質量檢測體系,配套檢測檢驗設備,擴大農藥殘留檢測範圍等。多管齊下,使安全網疏而不漏。

推進規劃實施。抓緊實施《新昌縣茶葉產業發展規劃(20xx—20xx)》,抓緊調研,為制定新一輪發展規劃打好基礎。要加強領導,重視協調,整合力量,集聚要素,明確具體任務,細化操作規程,以現代茶葉園區建設為重點,一項一項抓落實。如通過努力,達到重點鄉鎮至少有一個現代茶葉園區,有一家龍頭企業,新昌縣的茶葉產業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解決具體問題。在調研中,茶農、茶商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意見建議:如茶機補貼,現實情況是茶機企業、税收及費用、茶農各得三分之一,認為改作家電下鄉補貼方式,茶農才真正得實惠;茶農認為在本縣銷售茶葉,無論數量多少,質量好差,全部打九折的潛規則不合理,希望政府幹預引導,促進公平交易;每年劃出一定的用地指標,支持茶業重點企業和現代茶葉園區生產用房建設;電力部門服務茶農認可度高,然對茶農剛性實行“一户一表”制,認為需要改進,因為民用電與製茶用電價格有區別,茶農有需求的,一户能安裝兩表,對茶葉炒制大户,更能提供方便;中國茶市停車難矛盾突出,雖然規劃有1000只停車位,但大部分在三期,離一期較遠,一、二期的停車位有的功能已作變更,茶葉交易高峯期間,外地茶商只能把車停在茶市周邊的道路上,因違章停車又要處罰,長此以往,對茶市交易將帶來較大沖擊,希望完善功能配套,促進持續繁榮;鄉鎮的茶葉市場多數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設施設備差,交易攤位少,停車場地小,安全隱患多,對升級改造的,能予補助;鏡嶺鎮安山片是茶葉的重要產區,現肥料、農藥要到澄潭鎮棠村購買,非常不方便,能增設肥料、農藥銷售網點;在茶葉產業的重點鄉鎮配備專業茶科員、建立茶葉行業協會;在職業技術學校開設茶技專業班,為新昌縣茶葉產業的發展培養新一代茶人等。對上述意見建議,能加強協調,及時解決或創造條件逐步解決。

“看似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興一方茶業,富一方百姓,夢在前方,路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