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文學

遠去的拾稻穗散文

欄目: 文學 / 發佈於: / 人氣:2.89K

天氣真好。秋陽高照,把田野染得金黃金黃的,稻穗飄香,那番景色,令人陶醉,倍感豐收的喜悦。然而,秋收拾稻穗的一幕幕,早已深深地走進了我快樂童年的生活。

遠去的拾稻穗散文

在我們家鄉,拾稻穗土話叫“撿稻頭”。也就是説,農家孩子參加義務勞動,揀拾秋收後遺落在田間地頭的稻穗。我雖然親歷過一兩次,但拾稻穗是愜意的,勾起我對少兒時的記憶,難以忘懷。並且倍感親切,總讓人感受糧食的可貴和收穫的美好。

那時候,田地統一由集體生產隊耕作。穀物單位面積產量並不高,農機具也很落後,沒有收割機,腳踏打稻機是當時最“機械化”的大型農具。每當稻子熟了,農民一天到晚就得重複着“彎腰運動”,這個簡單辛苦的動作,便是幹農活的好把式。聽父輩們講,晚稻畝產五百斤算是不錯了。可見,人們對缺糧少穿和珍惜糧食,是可想而知的。只不過,“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形式主義氾濫,農民對秋收的責任心不強,往往只求進度,導致散落、漏收的稻穗比比皆是。而到田頭拾稻穗,也就成了農家孩子們義務勞動的必修課。

晚稻收割季節,老師領着我們這些七八歲的孩子,常常在夕陽西下,或者放學之後,或者星期六下午,下田拾稻穗。於是,我們像勤勞的小蜜蜂一樣,踩着裸露在外的稻茬,四處搜尋稻穗,一根一根地拾,一般拾到十來根一小把時,才把稻穗放到各自小組的笆斗裏。不管拾到多少,都由老師統一收起來交給生產隊。

拾稻穗,既要辛勤又要細心,眼觀六路,手疾眼快,充滿競爭。若是動作慢了,稻穗就會被別的小夥伴撿走,收穫就是人家的。若是馬虎一點,也發現不了,拾不到稻穗。我記得,一位幹不了重活的老大爺,他邊一小把一小把地扎着稻草把,邊叫我們過去:“小傢伙,我眼不好使,你們眼亮,看看這稻草把裏有沒稻穗?”我們跟着老大爺,果然收穫不少。原來,有的稻杆枯萎或被折斷、折彎後,稻穗就留在稻草把中下部分;有的`稻穗半截脱谷,留在稻草把裏還有不太成熟的半截;有的稻杆短小,稻穗不易被打稻機脱谷。這些稻穗,我們把它拾了回來。

拾到的稻穗,儘管數量不多,又不歸自己,也沒有報酬,每次二十幾個孩子勞動,預計只能拾到十幾斤、二三十斤。但對我們純真的童年生活,傳統的“農耕文化”,卻因有了“拾稻穗”而精彩。每當揀拾到一把哪怕是一根稻穗,眼前就會一亮,心裏就很滿足。猶如老師説的好孩子那樣,熱愛勞動、熱愛集體、熱愛學習、愛惜糧食、勤儉節約。畢竟,老師教過我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為回報我們義務幫工,生產隊偶爾請來木工,免費為學校修補課桌椅凳,到了“六一”兒童節,有時還派人送些少量的鉛筆、連環畫……

有關拾稻穗,我覺得是那樣的平常,又是那樣的和諧。直到有一天,金色的陽光普照大地,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我透過汽車窗的玻璃,眺眼望去,田野上稻浪翻滾,像似鋪着一層金黃色的“地毯”,一輛輛收割機正在田頭“漫步”,再也看不到生產隊集體出工,成羣的農民伯伯吃力勞動的樣子,做着清一色的“彎腰運動”了。這番景象,我欣賞,我喜悦,我感慨,我回憶……

殊不知,兒時拾稻穗的情景,卻已同時悄然遠去。對於秋天的收穫,彷彿又少了一分滿足,這也正是讓我的心靈深處增添幾許不安,甚至陣陣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