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文學

我的母親散文

欄目: 文學 / 發佈於: / 人氣:2.08W

母親已年過八旬,身體康健,我倍感幸福!

我的母親散文

母親姓常名留仙,民國二十一年出生於榆社縣西馬村一農民家庭。姊妹五人,她居中。母親家中貧困,自幼未讀過書,是文盲。她十六歲時嫁到東馬村。翌年,父親應徵入伍,留其一人獨守空房。説是家,其實一貧如洗,只能靠孃家接濟度日。戰爭的巨痛,同樣也讓母親度日如年,淚雨縈懷。解放後,母親隨軍在安徽懷寧小住,期間生下了大哥。不巧的是因六二年大壓縮,母親未能隨父親進駐上海,便回到了老家。父親也因此轉業,回到了故鄉。

母親回到東馬村後積極地參與了農耕生產,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了村婦女會主任,上了縣誌。母親生有五個兒女,由於父親工作在外,家中重擔便落在了她一人肩上。白天,母親帶領婦女們上地勞動,針、線、頂針、錐子和鞋坯幾乎隨影而行。田間地頭休息的空兒,就忙着納鞋底,她的雙手不是疤疤傷痕就是厚厚老繭,一雙鞋千針縫萬針納,藴含着母親的多少心血。此外,她還得洗衣、做飯。晚上,母親除開會外,不顧身體的勞累,還得操持家務,做針線。在我眼裏,母親幾乎沒有閒暇過。我們五姊妹的衣着,就是她一針一線縫補出來的。貧窮的歲月,能有一件新衣上身,真是莫大的高興之事。我時常想起,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母親那“嗤嗤”的納鞋聲;我時常想起,在寂靜的月光下,織布機前那穿梭中疲憊的背影;我時常想起,在兒女們甜甜的鼾聲中,縫紉機前那穿針引線的維艱身姿;我更時常想起,在“嗚——嗚——”的伴奏聲中,紡花車前的那音律。每當此時,我總是熱淚盈眶,讓淚水模糊了我的視線。更艱難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年月,温飽當是每個家庭的第一大事。沒有柴燒,她就檢蘭煤,拾乾柴,背秸稈,網樹葉。沒有吃的,她就用嫩樹葉、茴子白的根等等做鹹菜,用榆樹皮碾成糧粉充飢。雖不美味,卻度過了饑荒。她手之巧,鄉鄰無不讚歎。但她還是經常忍飢挨餓,好讓兒女們吃飽、穿暖。

母親是偉大的,她不僅養育了五個兒女,讓我們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母親勤勞無私與堅強忍耐的品格,成了我們終身受用不盡的寶貴財富,也令我們讚歎不已。記得,父親從長工到當兵,再到國家幹部,吃的都是閒食,不會操持家務,這個擔子全是母親一人擔起來的,還從不耽誤孩子們學習。不管有多累,從不吭一聲,總是忍着。她總是在身體吃不消時,上炕休息一下,就又起來繼續勞作,從不間斷。很難想象,如果離開了母親這個家會是什麼樣子的。還記得,我家蓋新房時,一千多斤面都是靠母親的雙手做出來的,鄉民們深深的歎為敬服。

五姊妹當中我是最小的,自然得到了眾多的關愛,但也養成了任性、嬌氣的習性。俗話説,天下老子向小小。這話傳承了多少年,不得而知。也許是我年輕,也許是我任性,無知的我曾對母親説過她不和我親的`病言。母親傷心了好久。長久以來,我深深的自責,懊悔難平,怨無知,讓我記着一輩子。我不是想得到母親的諒解,母親是不會怪兒子的。只是覺得自己的無知,輕率的舉止,往往會傷人,在社會上是要吃大虧的。這也深深地教育了我,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謹慎而行。就象母親所引導的,謙虛、善良、勤勞是我們必備的生活作風。

母親已是耄耋之年,身體也大不如前。尤其年前得了一場大病,是腦栓,在外地住了一個多月醫院才逐漸康復。這影響到了母親的心靈,認為自己無用了,她不想拖累兒女。每當此時,我總想流淚。看着母親那顫顫巍巍的枴杖,就揪心的痛。我相信,母親會努力,會堅持,會給兒女們樹立榜樣。同時,我感到了無比的幸福而自豪。每當我靜靜地坐在二老身邊,就會忘記塵土中的傷痛,就會忘記人生的坎坷與挫折。我只想靜靜地坐在母親身邊,聽她説家長,聽她嘮叨。如今兒孫滿堂,家族興旺,是母親的功勞,她可以告慰平生快快樂樂的度過晚年,這是兒孫們的期望。她也總是有操不完的心,總是牽掛着每一位兒孫。我只想説,母親也該享享天年之樂了,兒孫們的心是永遠也操不完的,該讓我們儘儘孝心了,阿門。

母親的偉大,不是用簡單的幾篇文章所能講述完的,也不是用多少言詞所能表達的。她既給了我生命,又給予了我做人的靈魂,讓我在大浪中,乘着風去勇於航行。謝謝母親!

Tags:散文 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