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文學

實用的散文的作文七篇

欄目: 文學 / 發佈於: / 人氣:1.76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散文的作文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的散文的作文七篇

散文的作文 篇1

“愛別人,也被別人愛;這就是一切,這就是宇宙的法則。為了愛,我們才存在。有愛慰籍的人,無懼於任何事物,任何人。”這是法國人彭沙爾對愛這個猜不出、摸不透的字的理解,而畢淑敏也自她的散文靜靜地訴説着她心中對愛的理解。

畢淑敏的散文短小卻又使人覺得鮮美,她的散文就好比一場愛的盛宴仔細品讀她的散文,時而波濤洶湧,震撼心靈;時而溪流娟娟,滋潤心田。靜靜回味她的散文,新鮮卻富有高深的哲理性,她將一個女人細膩的情感描寫的淋漓盡致,且不夾帶小女人的惺惺作態,顯得大氣非凡。

畢淑敏她是一名醫生,通常醫生都被我理解為淡漠的,原以為她的散文也應該是冰冷的。讀過後,我才知道我的一切原以為都被我自己給否定了,所有的自認為都是錯誤的。在翻過一頁一頁紙張的瞬間,會感應到她筆下字裏行間滲透出的暖暖温馨,她是一個內心豐富且又柔軟的作家。讀她的散文,會讓人有一種很清新的感覺,那是一種很好的感覺,像是一棵植物剛長出嫩芽的感覺,很柔軟。她的散文題目是簡簡單單的,文字是簡簡短短的,但正是這簡單、簡短,將原本簡單卻又不簡單的愛描述的無與倫比,這是一種無可比擬的風景,是生命的核心,同時也是生命存在的意義。

在畢淑敏的筆下,愛彷彿是大海,是經由千百條小河流水匯合而成的,包括了家庭之愛、戀人之愛、對生命的愛、對幼小兒童的愛由小變大,由少變多。雖然愛的內容不同,表達方式不同,卻殊途同歸,凝結成天界沒有而人間特有的最美好的結晶,閃耀着無與倫比的光芒

在這個物慾飛速膨脹卻缺乏愛的時代,在森林、草原被高樓大廈取而代之的空間,愛可以説是世界級的保護資產,可又有多少人意識到呢?包括我的爸爸媽媽嗎?很顯然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她,只有畢淑敏這個從醫的女人,她用愛裝飾自己,用愛教育後人,讓排山倒海的愛使生活更具激情,讓生活更加的浪漫。

愛別人,也別人愛;這就是一切,這就是宇宙的法則。我們不僅要愛自己,更要愛別人,或許還可以愛別人的別人。為了愛,我們才存在。有愛慰籍的人,是無懼與任何事物、任何人的。愛就像是一條娟娟的細流,滋滋地流淌在我們的心頭;愛也像是一朵靜待盛開的花骨朵兒,靜靜地等待有心人來將它滋潤。

散文的作文 篇2

毋庸置疑,我們每個人都渴求成功,但是成功卻總是那麼遙不可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整天總是在喊口號定目標,卻一直沒有把它們付諸行動!

剛來到學校的時候,你看着這裏美好的一切,你對自己説,我絕不會辜負這裏所有的賜予。可是待了一段時間後,你就把曾經的所有的許諾忘的一乾二淨了。你也不知道,到底是那種新鮮感淡去了,還是你還沒有找到自己想走的路。總之,你還在原地踏步,沒有行動,自然也沒有什麼收穫。

我有個朋友,她是個很積極的姑娘。她每天六點半起牀,然後就去跑跑步,看看書,做各種有意義的事兒。她每天過的都特別充實,我在她的臉上看到的永遠都是滿足和快樂。我曾經問她,你每天都在幹些什麼,為什麼你給人的感覺就是特別的充實?於是她對我説,每天睜開惺忪的睡眼,你就可以看到你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兒,你只需要把這些畫面付諸行動就可以了。

她的話很簡單卻意味深長,的確,我們之所以苟活着,就是因為我們總是在制定一個又一個 計劃,同時又在悄無聲息的抹平一個又一個即將邁出的步伐。我們就是一步步在抹平自己的意志,遺忘我們的抱負。

我想,這就是我們一直平庸的原因吧!成功其實並不難,每一件大事或是小事都有成功與失敗之分。所以你不需要好高騖遠,只需把每天該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做好。讓每一個小成功慢慢匯聚成大成就,你就站在了成功的巔峯!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和我説過這樣一句話,機會是有的,但不會無緣無故的靠近你,只有你走在奮鬥的路上才能遇見它。我覺得挺有道理,那麼多的成功人士,沒有哪一個是天生的幸運兒,他們都是默默地付出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努力,才換來他們耀眼聚光燈下的眾星捧月!

有人説,人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心懷夢想,不努力真的可以實現嗎?“萬一”是個很殘忍的字眼,它很可能會狠狠地給你一巴掌,然後很明白地告訴你,你都沒付出,跟我要什麼答案。他也有可能讓你僥倖的中彩,但是那只有萬分之一的把握。所以,生活中還是要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件事,這樣才是最可靠的。

還在等什麼?生命的脈搏在跳動,你也需要行動起來,這樣人生的光輝才能閃耀!把你所有的想要都付諸行動,這樣你才可以成功!

散文的作文 篇3

認識林清玄是在高一看了一本《紫色菩提》,才瞭解到他的。覺得我和他的一些觀點很相似。這次看到推薦書目有他的書,就果斷買了。

先介紹一下林清玄吧,他的文風多多少少也會和他的一些經歷有關。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之後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的文學大獎。32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經藏。35歲出山,四處參學,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為90年代最暢銷的作品。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書之一。同時創作“現代佛典系列”,帶動佛教文學,掀起學佛熱潮。林清玄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閲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少年遊,金色印象,佛鼓,收錄了一些比較著名的文章,《温一壺月光下酒》、《白雪少年》、《在夢的遠方》《紅心番薯》、《光之四書》等。這本書和我之前看到的那本感覺差不多,都會讓人覺得他的散文寫的淡淡的,很隨意,有一絲禪意,但又有深厚的底藴。在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能靜下心來讀一篇文章是很少的,但他的文章就能讓你靜下心來,慢慢品讀。讀他的文章就像品茶一下,越品越有味道。讀《林清玄散文精選》會讓我們看清很多事情,會讓我們變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種淡淡的味道,會讓人學會感恩,讓人變得善良。甚至能和他一起進入那富有禪意的世界。

他的散文獨樹一幟,很有風格,他的寫作能以積極的“入世”態度,關注現代人生存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加入他的一些思考。可能是因為他32歲進入佛門,被一些佛學的理念淨化了思想,所以他在文章中總是能夠讓人看到一個最真實的他,他的文風清新質樸,常常從小處着手,生活的點滴,由小見大。他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些小故事和所看到的一些感慨。充滿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也能看出他對人生的深深感悟。他在寫文章的是在提升自己禪的境界,也是在淨化讀者的心靈,讓讀文章的人脱掉已經被社會腐蝕得血

肉模糊的軀殼,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內心,聽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進入到不被外界所污染的內心世界。以他的散文淨化自己的心靈,讓讀者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

有人評論他的散文是質樸、清新、真純的,悲憫情懷是他散文的精神特質,林清玄的散文創作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他的作品往往包含了深遠的禪意,他的散文風格簡樸、清新、智慧、幽遠,能做到虛實生輝,空靈流動,具有詩性之美。禪理散文以其獨特的方式表現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照耀人類被物質文化籠罩下逐漸矇蔽的心靈。

他把一些經典的散文放進這本書,應該不是為了隨便出本書,弄到一點稿費,他只是想用這本書來和我們談心,就像書裏面所説的:“這本書可以説是某種自傳,就像某一個夜裏,我們促膝而談,我向你説了自己人生的故事,説給知心的朋友聽,也不隱藏!”他想和我們説説他的經歷,想法,聊聊他理解的禪意……看完這本書,會覺得自己比之前看淡了一些東西,雖然在我們這個年齡,還不能太過淡然,我們需要熱血,青春,去為以後的生活,夢想奮鬥,但,這份淡然可以放在心裏,認識到錢財,名利並不是一切,看淡一些,想想最初的夢想,不要離這條軌道越來越遠。

這本書,我還會再讀,當我心情煩躁的時候,我就會去讀一遍她,讓我靜下來,暫時脱離那個煩躁的我,聽聽我內心的聲音,讓我變得平靜,變得淡然一點。

散文的作文 篇4

我是個書蟲,因此,談到讀書,我簡直有千言萬語想要傾訴,我完全可以説上幾天幾夜,甚至寫成一本小説。顯然,把這一切都寫到這篇作文中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只想談談那讀書的日子。

猶記得讀人生第一部鉅著《三國演義》的情景,那是我八歲的時候。那時我雖小,但也識得不少漢字了,於是媽媽便讓我看《三國演義》,同時也可以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嘛!

説真的,當時我一看見那本厚書就腿軟了,心想:這真是一個艱苦、漫長的歷程。不料,事實與我的想象完全相反,當我一翻開書,就完全被書中那精彩的故事吸引住了。我做完作業就看,躺着看,坐着看,連上廁所的一點時間也不放過,真是“走火入魔”呀!現在想起來真是發笑,當然,因為一些不正確的讀書姿勢,我也付出了代價:戴上了眼鏡。

讀書的日子,心總是隨着書在動,曹操殺呂伯奢那一個片斷,讓我恨不得操起菜刀把曹操砍死,闞澤獻降書差點被斬,讓我緊張了好一陣子,尤其是《赤壁之戰》,讓我似乎看到了曹營火光沖天的情景,我時而一躍而起,時而拿着一杆“銀槍”殺敵,彷彿自己就生活在那個時期,就在戰場上廝殺似的。

當然,書中也有我不願意看到的場景:如《華容道》、《走麥城》和《白帝城託孤》就是三個典型的片斷。其實,最讓我傷心的也是唯一讓我流淚的是《葫蘆谷司馬懿脱險,五丈原諸葛亮長眠》,讀完這一章,我不禁仰天長歎:蒼天啊蒼天,你為什麼下那一場大雨,讓司馬懿死裏逃生,卻讓諸葛亮長眠於九泉之下呢?雖然我悲痛不已,但歷史如此,我也只能扼腕歎息了!

自讀了《三國演義》之後,我又陸續讀了許多名著,如《水滸傳》、《格列佛遊記》等等,每次讀書,我都覺得整個身心都融化在書中了,我與主人公同歡喜,共悲哀。讀一本書彷彿就是一段奇妙的旅程,讓我興奮不已。

散文的作文 篇5

都説無我不文章,用我手寫我情,用我筆寫我心,散文更是如此,一直以為詩,詞歌賦,乃至散文都是抒發情感的最好章體。

然而每一次的文學創作都是以感情為基礎萌發的意境與內涵的衍生與昇華,才會產生文學藝術美,而新柏拉圖派的哲學家普洛廷説,“美的觀念是人的精神所具有的,它不能夠在真實世界裏找着,自己的表現和滿足,就使人造出藝術來。”也就説藝術的美感着重表現在自己精神領域的一片淨土上,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

我在以往的寫作生涯中往往把自己當成一堆抽象的“名詞”這種“名詞”是不着邊際似近似遠的,沒有實感,象冷清的月光,閒散的湖水,濛濛的霧,沁人心脾的茶花,看似一種種名詞,概念,詞藻,一擔拼湊起來就感覺模糊不清。

每當自己發表一次作品,都會自信滿滿的,這説明我的作品得到了自己的滿足與肯定,然而每次作品點擊率低,無評論,不被人推薦,或者無人觀看是,變的憂心忡忡,立即懷疑我的寫作水平低,我的作品不好,很不幸我得了諸多文人的通病,優柔寡斷,隨波逐流的性格。

自己喜歡文學,屬於那種霧裏看花的那種喜歡,總是説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我把這種抽象的喜歡,暫時當做懵懂的起源,起初我寫作的時候總是因過於注重意境,以為優美,華麗,才是文章的核心,忽略了情感與內涵的必然性,如同詩一樣,起初喜歡詠風弄月,吟詩作對,現在看來我不過是在附庸風雅,詩,散文,詞,賦,小説,雖都有涉獵,都懂一點,又似乎都不懂,僅僅以為各類學術常識我都知道一點就誤把自己當成文學領域的人,實質上對任何一種學問都沒有系統的研究,真正的心得。

一為文人便無足觀,我漸漸的向文人靠攏,成了一個無所用之的人物。寫着華麗而庸俗,優美而空洞的文章,真正文學的智識與含義,只怕是我還沒有掌握半分領域,文人在我眼裏只不過是個百無一用的人而已,雖有自己的見解卻沒有真正的智識,弄以花前月下或風景宜人而白描風景,或之乎者也而咬文嚼字,或哀哉秋兮而自歎自負

散文的作文 篇6

中國是茶酒的樂土,不分天南地北,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漢滿回蒙,飲酒之興致,愛茶之樂趣,歷經數千年尚無衰跡。酒喝多雖然會顯俗氣,但在生活中,把持得當卻也不失雅意;常飲茶雖然展呈高雅,但在生活中,卻無人能懸空不接凡塵。

酒與茶,俗與雅,其實不矛盾,俗是真實生活,雅是追求境界;人如果脱離了生活,且能談得上高雅;人如不追求高雅,生活就會無滋無味。喜飲茶酒,人之常情,注意適度,實無大礙。

茶對酒曰:“戰退睡魔功不少,助戰吟興更堪誇。亡國敗家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飲茶?”強調待客有茶即可,酒多則亂性誤事。對酒而言,自然不服,反曰:“搖台紫府薦瓊漿,息訟和親意味長。祭禮筵席先用我,可曾説着談黃湯。”説的是美酒能助推平息爭端及友好往來,祭奠喜慶宴席用酒不用茶。中醫常常説道:“酒通血脈,消愁遣興,少飲壯神,過多損命。”、“茶茗性苦,熱渴能濟,上清頭目,下消食氣。”酒暖心,茶醒神。茶酒之爭,實無必要,難論輸贏,更無孰重孰輕。酒與茶,應看着是我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保健飲品與待客上品。

《茶酒論》寫道:“百草之首,萬木之花,貴之取蕊,重之取芽,呼之茗草,號之作茶”;“飲之語話,能去昏沉”。茶的和平、友好、協調、含蓄、深情,能使人在冷靜中對現實進行反思,對人生產生思考和徹悟。

飲酒給人刺激,讓人亢奮,使人激動,可以激發人對現實以外事物的思考和嚮往。但飲酒過量,會讓人吐所欲吐,怒所欲怒,飲多就很難把控自己的言行,甚至出現“洋相”讓己難堪。

茶與酒內涵豐富,品之相映成趣,茶温潤平和,酒豪氣磊落,茶酒猶如人生的兩個側面,各有優劣,互為補充,清茶、美酒常用着待客之敬,把盞,若是茶,杯中世界,人生沉浮,能沉澱出生命的清芬;把盞,若是酒,杯中世界,人生半醒半醉,能體味出生命醇厚滋潤。

茶不可太滿,酒不可飲深,茶怡情不可多,酒亂性也不可深。茶之靜,酒之厚,藴含着人生豐富的哲理,適量品飲茶酒,偶爾把盞人生,品的算是一種心境,品的就是一種生活狀態,會品之人能品出清香和甜美,可以讓人拋棄浮華煩躁,讓人變得淡定豁達,讓人心靈深處會越來越純淨,讓人生積澱會越來越豐厚,細品細酌悟出人生真味、真理和真諦,從而活出無愧自己、無愧人類、無愧時代的灑脱人生。

散文的作文 篇7

大多數人都以為,“意境”這麼個令人神往的詞,只是為深邃的詩歌所擁有,其實不然,散文也需要有意境。有了意境的滲透與描畫,散文才會富有生意,才會擁有活潑的生命,才會騰飛,也才會放射出散文特有的光芒與力量!

那麼,什麼是“意境”,意境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意境,就是作者通過將思想、立意、情感與文章中所描繪的具體景象,達到了融合、頑昧融合的境地。也可以説是作者將通過視覺得到的物像,運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不斷地對物像進行提煉與昇華,最終達到精神層面的享受。“意境”一詞,由來已久,一般認為是從古時對文章賞析的“境界”一詞的演變和進化而來。

有許多散文創作者認為,意境縱然是由對具體物像的剎那觸動而取得,但那是很粗糙的,還需要不斷的提煉和雕琢,才能展示其真正的美。就像一塊璞玉,必須經過石匠的精心雕磨,才會成為真正的寶玉。所以散文意境的創設一般要經歷感應、孕育和激變三個階段。感應即是作者對外界事物在一剎那間的靈感閃光。我們每個人都有對事物感應的本能,只是文學工作者比我們更能掌握,更能運用。他們能在那一剎那間的悸動迅速抓住自己心靈深處的感覺,並把一感覺沉澱在思維之中。感應的主動權在於人的頭腦,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能迅速地抓住自己的感應,而有的人則糊里糊塗地錯過一個發現美的機會。每一個感情豐富、視覺敏鋭、善於觀察的人都有機會守候感應,都有機會體驗感應帶來的快感與美的享受!孕育就是作者將對事物的感應客觀地反映在腦海中,在腦海力用自己的思維以及情感體驗對感應進行提煉、雕琢以便讓自己和別人得到更美的精神享受的合成過程。這一過程不是人人都可能做到,必須要有系統的審美思維、豐厚的知識積澱,還要有開闊的文學審美視野才可以做到。

激變是感應通過了作者在腦海思維的孕育,進一步進行最後的精神審美層次上的昇華。從最初的雛形感應到系統的思維孕育,再經過審美層次的昇華,使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粗糙的美,進化為豐富的、開闊的美,並隨之放射出耀眼的智慧之光!

意境是思維對存在,作者的主觀世界對客觀現實生活反映的產物。美好的意境能在物態景象之中注入脈脈的情愫,在尺幅寸圖之內藴藏着豐富的思想內容,更體現出了意境的無限的魅力與醉人的美感。曾經讀過劉湘晨先生的《牧人大道》,寫的是在博樂見到羊羣穿過掛着紅綠燈的接口的情景。那是一種怎樣的情形呀:汽車都停了下來,行人也都駐足不前,大家都在目視着牧民領着無數只羊穿越街頭,向着遠方的草場徐徐而去……

劉湘晨先生懷着樸素的情懷,神情而無奈地描畫着這一個特殊的意境。這個意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錯位的極不和諧的美。汽車、羊羣、商人、牧民組成了一幅恬靜的圖畫,在寬大的柏油路上,走的不是川流不息的汽車,而是屬於大草原的羊羣。這是對現代社會生活的諷刺嗎?我認為不是,相反,這是作者在展現一種富有藝術性的不和諧的美好畫卷。但同時表露了作者無奈的歎息:科技進步了,社會發展了,但純樸的牧羊生活卻遭到了無情的破壞。不知道什麼時候這種不和諧的美也將會消失,剩下的只是成隊的汽車,還有令人煩躁的汽笛聲……

不管怎麼樣,這篇文章給了人一種安靜的心態,一種追求古典的返樸的嚮往。我跟着劉湘晨先生的思維,一起融進了那個先進與落後同在、城市與鄉村交叉的圖畫中去了,我久久地沉醉其中,細細地品味那一份特殊的美意。至今回想起來,我還能咀嚼出一絲絲悠久的淡淡的香味與甘美。

意境給人的美是無窮無盡的,也是繽紛多彩的。張豔姝在《雨》中寫到:“雨絲無聲地落在水面上,它開始綻放形成朵朵雨花,花瓣清亮透明,花兒素色的,質樸而小巧。像一個個跳芭蕾舞的小仙女,柔情多姿”,這個意境又與《牧人大道》的意境不一樣,那無數密集的雨絲編織成的背景,落在地上濺起的小水花……一定是令人欣喜,令人若狂,在那樣一個活潑的雨景中,我是決不會有什麼哀愁怨緒的,有的只是對小雨仙女的最真心的讚美和無限的羨慕。看到那麼可愛的小雨,想到如此美好的境界,你也一定會為之動情,你也一定會“情不自禁想去伸手撫摸”的。人在雨絲編織成的舞台上與雨一起翩翩起舞,那是一種多麼令人心曠神怡的美呀。

意境就是散文的生命。沒有意境的散文,就是沒有生命的文字堆砌品;有了意境,散文才會充滿活力與生氣,才能給人美的享受。散文因為擁有了意境交融,得到了昇華,也自然而然地放射出騰飛的亮光。

在文學殿堂之中,我們該慶幸,能沐浴着散文的滋養,更能享受到散文所滲發出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