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22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7.83K

在日常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2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22篇)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

在充分的研讀教材後確定重點是掌握求路程的兩種解法,難點是理解速度和,根據新課程理念,我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另外為了突破重難點本次教學大量運用了多媒體演示,通過講授我總結成功之處。

1、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直觀瞭解相遇問題的基本概念,並真正理解:兩人、兩地、同時、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難以理解的概念。

2、新課標在4-6年級段中指出:“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實際問題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數學信息,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學生嘗試獨立地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節課讓學生充分展示了自己,學生通過嘗試、交流,在課堂上的所思所想,基本上都得到了證實。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學生充分體現了主體作用,而教師則扮演着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課堂上沒有一個知識是教師強塞給學生的,都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活動自己得出的。

3、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各個環節的作用都得到了體現。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2

一、教學應還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讓學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本節課我在這一主導思想的引領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各種學習情境。請學生摺紙與塗色,並在學生的摺紙與塗色中,不提任何規定性的要求,同樣在學生自己列出算式後,請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算式,結合作品圖進行估算,探索算法,講解做法,對這些做法進行全面評析,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學生説得精彩極了,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中會出現的問題,如結果約分,是假分數可以化成帶分數,通分時用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簡單等各種情況全部剖析清楚。當得到老師的認可時,他們興趣盎然。整個過程,我沒有評析對錯,是否科學、合理,而是在學生的探索中一一澄清,真正做到了讓每一個學生經歷了數學化和再創造的學習探究過程,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二、教師應成為善於挖掘教材的優秀挖掘者,善於設計的設計師。

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是一個全新的知識,也是分數加減法中的一個難點。為了化難為易,我打破教材的設計,從學生喜歡的摺紙活動入手,引出異分母分數加法的四個有代表性的算式,並且讓學生先估算,後計算,為學生的後續學習做好準備。在挖掘教材的過程中,我意識到異分母分數減法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含有帶分數的減法,於是拋出瞭如何驗算它們這一問題,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驗算,而且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異分母分數減法的學習,可謂巧妙的設計,取得一舉兩得的功效。

最後的練習也可以説恰到好處,很好地體現了把計算問題還原到實際生活情境中的數學思想,它不是給這節課化上句號,而是添上了一個問號,使學生的思考從課內延展到課外。實踐再一次證明,教師做好挖掘者、設計師,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漁場,讓學生自己提供相關的學習素材,會使他們對知識有更全面、更系統的領悟。這樣的學習,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3

課前思考: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整理和複習,使學生加深對公式的記憶,學會靈活運用公式,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和掌握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完善認知結構,拓寬知識面,學會與人合作,共同學習提高。

複習課是教師和學生都不愛上的,也是最不好上的,課上沒有新意,重複性的練習;顯得單調而呆板。那麼如何把這節課上得讓學生有興趣,有厚度,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又能很好地落實“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呢?我在這節課中做了大膽嘗試,同時為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反思意識,課前設計了導學材料

三個問題:

一是對前面學過的知識進行瀏纜,自主地以自已的方式把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

二是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通過尋找“相同的地方”提煉轉化策略,都是把新的圖形轉化成已能求面積的圖形,都是利用已有的面積公式推出新的面積公式。因為轉化策略支持了本單元中對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還能廣泛應用於其他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數學問題的解決。

三是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

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在小組中相互欣賞自主學習成果,為全班交流做準備;

第二個環節是成果分享、梳理提升;依託自學材料中的問題進行全班交流,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加強圖形面積公式的內在聯繫,形成知識結構圖,完善學生的認知體系。使學生加深認識到長方形是平面圖形的根本,轉化這一策略在學習中的作用。

接着三個層次練習。

上完課後,我又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給了我很多思考。從教學目標上,我覺得基本上能夠完成課前的預設,但存在着很多問題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和提高。例如:在練習環節,對學生的發言關注不夠、比如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何時適時介入,何時勇敢地退出,與學生的學習溶為一體。這樣的教學基本功和機智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錘鍊。

另外:複習課力求通過教師的引導,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掌握複習的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複習整理的方法,在學生掌握方法的基礎上,知識整理環節可以放在課前,課堂教學可以從交流知識整理的成果開始。這樣既能對知識整理呈現不同的個性,有利於取長補短,又能保證複習、練習的時間。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4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多媒體出示一個具體的“星期日的安排”,通過星期日三種形式的安排,引出了問題。然後圍繞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學佔全班同學的幾分之幾?”展開討論和交流,使問題得到解決,這樣既讓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性的學習過程,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獨立計算、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

例如具體的運算過程,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機械地記憶,而是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中感悟,分數加減混合運算順序,通過讓學生獨立計算、比較、討論,親身體驗到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學的好方法。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5

每一次課都是我與學生的一段共同經歷,更是我的一次難得的成長曆程,而在這個成長過程中,對教材的不熟悉則是我心中最大的痛。

這一節課中,讀教材的過程中,我有兩個困惑:第一是三下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否需要課前再次複習。第二我創設的情境能否幫助學生體會同一個分數對應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不同?有沒有更好的情境幫助學生來理解。

最後一個情境還沒有來得及展示就已經下課是今天這節課的遺憾,其實就是書中的第四題,我是想讓學生體會,一個量的1/4比一個量的3/4是大還是小,若這個總量一樣,那麼一個量的1/4比一個量的3/4小,若這個總量不一樣,那麼一個量的1/4比一個量的3/4就不一定了。

今後的時間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讀教材,讀教參,讀課標,不斷地來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數學語言更嚴謹,數學知識更豐富,數學理念更前瞻。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6

《數松果》是北師大版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的第一課時。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並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

1、情景教學法。首先讓學生在採松果的情景圖裏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進而激發學生解決一共有多少個松果數學問題的興趣。

2、以探究式的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這節課的教學,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5的乘法口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對5的乘法口訣算式的比較觀察,培養了學生初步的函數思考能力;通過對情景圖的提問題與解答,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編口訣的過程學生獨立完成,針對個別問題反饋強調編口訣的注意事項,學生掌握了編制乘法口訣的方法,為後面學習其他乘法口訣打下紮實的基礎。達標檢測達成率高,學生學習效果達到預期目標。

不足之處:

1、課堂上部分學生格外活躍,出現爭着説、搶着説的不好課堂行為習慣,部分學生成了主角,沒給更多的學生提供機會。

2、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採用不同的題型來開拓學生的思路,課件準備了一些挑戰性知識以及一些活動安排,但時間有限,不能得到展示,説明教師對課堂的時間和練習量估計不準。

3、在這節課中,我雖然利用了即時評價,但對學生使用的激勵性語言不夠豐富,評價的過於形式,不夠具體。

4、教師還缺乏機動靈活性,如果放手讓學生完成拓展延伸並及時反饋出現的問題比較好。

總之,每一次公開教學就是一種歷練,需要教師對每一個教學環節掌控自如,要對學生的學情和教材把握準確,並能合理的做出課堂的預設,靈活的處理課堂生成,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點撥相機結合。教學即藝術,需要的是教師的綜合素質和駕馭課堂、教材、學生的能力,教學是個不斷修煉的過程。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7

備課時大刀拓斧

備課的過程是對教學內容挖掘,對學生探索,以及兩者之間的融合過程。針對青島版四年級下冊34-35頁梯形的特徵和麪積這一部分內容,備課時我反覆思考是分兩課時還是一課時呢?學生能否在一節課35分鐘的時間既能真正理解梯形的特徵又能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呢?由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徵,學會了用數格子的方法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學習中掌握了通過圖形轉化來推導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大膽的設計為一節課的教學內容。

上課時大膽放手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我上課時大膽放手。

1、設計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想、説、練、議、評等過程中複習舊知,學習新知。掌握梯形的基本特徵。這些都有利於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允許學生在學具中任意選擇不同的梯形,或拼擺、或割補成已學圖形,讓學生自己在操作的過程中去觀察、探索、發現、領悟轉化的數學思想,獲取數學知識。

在操作、觀察、分析、討論、概括、歸納這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學生親歷了一個知識再創造的過程,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課後細細推敲,努力提升

具體操作時,因我理念不到位,素質有待提高,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環節。

1、對學生的評價形式單一,重點關注了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沒有足夠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

2、教學語言不夠簡練,特別是指導學生探究時總是擔心學生不會,反覆強調;缺乏感染力,特別是面對陌生的學生沒能及時進入角色。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8

數松果這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和掌握跳着數的數數技能,在這個基礎上,教材安排了先學5的乘法口訣。

在本節課的教學上,我先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基礎知識,以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意義為重點,讓學生把精力放在瞭解每句口訣的來源上。首先,我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卡通情境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初步感知5個5個地數,為編制5的乘法口訣奠定基礎。其次,由於學生第一次在課堂上接觸乘法口訣,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會背乘法口訣,所以我把本節課的重點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的規律上,使學生在真正理解口訣含義的基礎上記憶和應用。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教師運用主題圖和課件,使新授知識更加具體,引發學生觀察和思考,其次,教師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鼓勵學生説一説乘法口訣的意義。本節課比較不足的主要有:教師如果能對課堂教學各環節時間的進行妥善安排,課堂或許會更豐富。其次,學生對於口訣中的規律的發現還比較淺層次,教師的引導如果針對性較強些,或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9

本節內容是國小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分數第5節找公因數。我認為這節課的閃光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復總結,什麼是公因數及公因數,在探究的過程中交流、總結自己的發現。

3、通過填寫集合圈,使學生了解集合的思想,並進一步體會公因數和公因數的關係。

4、通過練一練活動,引導學生獨立發現並總結出:

(1)倍數關係的兩個數,較小的的數就是這兩個數的公因數;

(2)公因數只有“1”的兩個數(互質數),它們的公因數是1。

5、在進一步的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進行集體交流,相互學這節課的不足,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過程中,缺少對學生學評價,特別是鼓勵性的評價。

2、教學思想“由一般到抽象”的過程體現的不夠明瞭。

3、對於教材的拓展不夠深入。

改進措施。

1、加強和提高對學生評價的意識,重視評價的功能。

2、在備課時,要清楚把握教學內容的梯度,使教學思想融入教學過程之中。

3、加強對教材的拓展,切實做到以教材為載體,以教學內容為導向,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解決問題時從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入手,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踐擲硬幣,研究遊戲規則的公平性,通過小組合作,統計全班拋硬幣正面向上的次數的過程,讓學生髮現當次數增多時,正面朝上的次數越來越接近擲硬幣的總次數的一半,然後出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感受到當次數越來越多時,幾乎等同於二分之一,從而説明規則是公平的。讓每個學生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發生的特點,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整節課的練習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轉盤猜猜”、“設計轉盤”、“轉盤遊戲”、“扔骰子”、“飛行”等活動,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整節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和數學知識,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活躍,讓他們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也存在許多不足:

1、在教學過程中,語言的組織、銜接不夠簡練,過度不夠自然;

2、課件操作、銜接不夠嫻熟;

3、拋硬幣遊戲結束時沒有及時收材料,導致部分學生的精力分散,不能很好地參與後面的教學活動。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分數加減法》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主題。第一課時《摺紙》主要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學“摺紙”開頭部分。有一半學生能自己完成空白部分的填補,我再進行重點地方指導,如為什麼要把二分之一化成四分之二後相加減。學生有獨自學習的空間,自學效果較真實較好。

接着我讓學生嘗試練習。指名上台板演,兩題中一對一錯,我讓學生説説是怎樣算的,重點引導學生説出“要先找異分母的公倍數,再進行化解”。學生分析較好,由此也帶動了部分對解題能力還欠缺的學生。最後我讓口才能力較好的學生把計算過程一步一步説出來,並總結得到計算步驟,加深學生對解題方法的理解。在“練一練”中個別學生尚不能完全做對習題,如出現通分錯誤、計算結果沒有化成帶分數或最簡分數等。我讓學生相互檢查,相互指正,生指導生,效果較好。本堂課也出現一些不足,如個別學生在以往的“找兩個數的公倍數,通分”知識中學習有缺漏,以後在新課前事先準備一些舊知識,以利於新舊知識間的遷移,學生容易走進新課堂,容易掌握新知識。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我上了一節複習課,複習課一直是困擾我的課型,我也知道,複習對學生的重要,但他們在反覆做題中已對它厭倦了,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決心把自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針對這一階段的內容製作一張《數學手抄報》。

《數學手抄報》分為四部分:知識倉儲站、提示台、演示台、補給站四部分內容,其中知識倉儲站是這一單元的知識點;提示台是這一單元易錯的地方;演示台是根據知識點列舉題型;補給站是對內容進行補充。當早上我走進教室,學生馬上圍過來對我説手抄報怎麼樣了,我望着孩子仰起的小臉,和手中那一幅幅精美的手抄報我肯定的點點頭,課上我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內交流補充,再全班彙報展示,沒想到效果出其的好,學生對這一單元內容知識點抓得牢,題型出得全,而且平時枯燥的複習課學生也願意上了,看來這張手抄報真是解決了很大問題。

下課了,看這孩子們還在意猶未盡的討論着,我發現這才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教學。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數的世界》是北師大版五年級第九冊第一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學過的數的基礎上來研究學習的。學生已經知道學過的數有整數(負數)、小數、分數,而本節課探討的是自然數和整數的關係、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關係,這裏需要強調的是我們研究因數和倍數時,是把0除外的。

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全班彙報,學生弄清了自然數和整數的關係,特別是班上的一位男生概括地很準確:所有的自然數都是整數,而所有的整數不一定都是自然數。有同學還提醒大家注意:0既是自然數,又是整數。看來,學生是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了,這個知識點是掌握了。

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關係,主要要求學生能針對具體的乘法算式説一説,誰是誰的因數?誰又是誰的倍數?而具體研究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怎樣?最小的因數是幾?的因數是幾?等問題是在後面專門學習,本課時只要學生知道因數和倍數的關係並自己能舉實例説明。但還有一點,書中特別提到是在自然數(非零)範圍內研究,學生在判斷一道題時,把這個要求忽略了。即:2.1×3=6.3,6.3是3的倍數,3是6.3的因數。學生認為是對的,就是對研究的範圍沒有弄清,所以這是一個重點,要反覆強調。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昨天我上小數乘小數的時候,學生列豎式問題很大。有的同學在計算小數乘法時,索性去掉小數點列成整數豎式,而後直接利用積的變化規律在橫式上點上幾位小數。也有的學生受小數加減法影響,喜歡把小數點對齊,而不是末尾對齊。可他們的答案也正確。照教材要求小數乘法要先按整數乘法的方法進行計算,自然豎式也要象整數乘法的豎式一樣,末尾對齊。我在《國小數學教學》這個雜誌上,也曾經看到一篇文章説:學生在乘數是多位數的乘法豎式中,有的學生是用上面因數每一位分別去乘下面因數各個數位上的數,這樣豎式也是合理性。那麼我在想小數乘法中是否也允許他這樣寫呢。豎式本來就是為了計算方便,學生覺得小數點對齊,看起來也很整齊很清楚,那為什麼一定要他把豎式寫成末位對齊呢?

昨天我在國小數學教學論壇上發了這個帖子,版主説:我想是不可以吧。可也不説為什麼一定不可以。雖然心裏還是疑惑着,但還是儘量讓學生規範寫豎式。

今天我把幾個怎麼教也要寫錯的同學,讓他們把數位多的數寫在上面,數位少的寫在下面,Z這樣一説豎式也正確了,計算正確率也提高了。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這是一節普通的計算課,為的是以平常的教學內容為載體,研究怎樣體現“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我認為,一節課,無論它採用何種教學模式,華麗也好,樸實也好,最基本的知識和學習的技能必須得傳授下去。這節課重點是要求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和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課內和課後的學生反饋可見,這一目標得以實現。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什麼途徑讓學生獲得?就是過程與方法的實施。這需要老師提供機會,引導學生深度參與數學活動。我把例題的數據 改成 ,目的是提供更多的切入點,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從舊知遷移、轉化到新知的可能性。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體驗最優化。這節課學生在一系鞏固練習中充分體會到分數除以整數的最優計算方法是轉化成乘這個分數的倒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一目標並不是單獨存在,它其實滲透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更不能簡單地以為它代表着德育教育。本節課,學生有困惑、有驚喜、有自豪、他們有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喜悦,這才是數學課的魅力所在。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6

一、加強探索方法的指導,避免假操作。

在今天學生進行操作時,我要求學生先想好操作的順序。特別是在計算梯形面積的時候,用數一數或分一分,移一移的方式算出梯形的面積,避免在操作過程中使用梯形的面積公式來計算。這樣一來,學生得出的操作結果是真實的.,對於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每個梯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這一知識點有了一個直觀的感受。儘管學生在交流時有個別學生數梯形的面積出現了一點的小錯誤,但是這是個過程是真實的,有效的。

二、規範學生的語言。

因為在完成三角形練習時有這麼一道判斷題: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我們班居然有大部分學生毫不猶豫地認為這是正確的。所以我就在想,是不是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出現了一點問題。所以,本節課我特別注意他們的表述語言,的確,是有很多學生的語言並不完備,常常會出現:梯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這種並不完備的語言。當學生出現這種語言時,及時地予以修正和改正,當即引起學生的注意。這樣的效果比後面糾正要好很多。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7

本節課中用數對確定位置的關鍵是讓學生認識列、行的含義,並弄清確定第幾列、第幾行的規則。課本是這樣告訴學生的:豎排叫做列,第幾列一般從左往右數;橫排叫做行,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後數。列“從左往右數”、行“從前往後數”,是用數對錶示位置的邏輯前提,但是讓學生明白站在不同的“觀測點”來觀察結論是不同的,確定位置要有統一的標準,有着一定的意義。總的來講,從課堂同學們的表現來講,每一個同學都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教學設計的目標都很好的得以實現,但是反思自己的教學實際,還有幾個方面需改進:

1、 課堂的引入,不是那麼的有吸引力,沒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把統一標準作為前提,作為確定位置的需要,學生求知的慾望會更強。

2、 在整節課的設計時,因為知識比較簡單,安排了自學環節,交流時大多數的同學都已經掌握的知識,因此交流環節有些流於形式,前面來展示的面比較窄,教師引導語言沒有跟上,造成學困生沒有吃飽。

3、 在學生“説數學”的訓練上還要加強指導,會説、説的明白、簡潔利索才是真的理解了。很多教師的引導性語言可以省略讓小老師來代替,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8

我們在教學中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教學中,就是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專業思想方法即解決數學具體問題時所採用的方式、途徑、手段,它是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行為。因此,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運算、演算例題等一些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9

首先是對舊知進行復習,為新知的學習作鋪墊;導入新課時,聯繫生活,先利用教材創設了“上海兩大機場”的黃金週期間和春運進出港航班架次的情境,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設計一個基本問題,問:上海兩機場2005年“十一”黃金週忙還是2006年春運繁忙?讓學生通過交流比較,學生嘗試解答初步建立求平均數的簡單統計思想。

然後學生小組討論怎麼樣才能比較出來?由於有了基礎知識的鋪墊,學生會分別列式求出2005年“十一”期間平均每天進出港航班數和2006年春運期間平均每天進出港航班數,並進行比較,得出答案。教師板書演示達到規範學生的解題步驟的目的。

接着進行實踐應用,學會用平均數來比較不同本數的兩組同類數據。

下一步進行基礎練習和拓展練習。以加深學生對平均數在生活的廣泛應用的認識,進一步加強學生用平均數來比較不同本數的兩組同類數據的能力,建立求平均數的簡單統計思想。

最後進行課堂總結,通過這樣一個梳理的環節,讓學生達到掌握已學知識並且能夠舉一反三的目的,解決生活中類似的問題。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20

本節課是學生在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和平行四邊形各部分特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的,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並且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剪切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難點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滲透“轉化”思想,讓所積累的經驗為新知服務“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了“轉化”的思想,現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接着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麼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21

上課之前,我瀏覽了許多的案例,想尋找一種生活情境導入我的新課。目的當然也很明確:為了趣味。儘管我愁思冥想,結果還是設計不出一種有趣的生活情境。這一課設計生活情境不好創設,如果要創設生活情境,三個運算定律不是要創設三個生活情境嗎?如果要創設三個生活情境不是顯得雜亂而無序嗎?後來思考:情境除了生活情境,數學本身也是一種情境。而且是一種很好的情境。於是我以一道嘗試計算題導入,效果也不錯。這一點所給我的啟迪是:情境的創設不能只僅僅為了求“趣”而求“趣”,情境的創設一定要為數學主題的學習服務。一定要“量體裁衣”,不好創設生活情境的內容,可以從數學本身的問題入手,數學本身的情境也是一種情境,不必捨本求末,緣木求魚。

在這堂課的習題練習設計中,我安排了“填一填”、“練一練”、“議一議”、“我能行”幾個環節,體現了一個由“運算定律的感知——正式運算定律的運用——變式運算定律的運用”的過程,這種層次性的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實際。在以後的教學中,不論是概念課,還是計算課,我都將要注意運用。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22

用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關鍵在於讓學生能正確尋找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式。掌握了數量關係式,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問題是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缺乏這樣的訓練,對如何分析數量關係沒有一定的基礎和經驗,這給教學此內容帶來了諸多不便,為此,教者在學生的數量關係的分析上還要多花時間,多幫助學生,“磨刀不誤砍柴功”,為了能讓學生順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終把數量關係的訓練作為教學的主線貫穿在教學過程中。

在複習了等式的性質後,出示了“看圖列方程並解答”的實際問題,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很容易根據圖中表示的等量關係列出方程,但這並不是我的最終目的,學生解答師生共同評價,在此我向學生拋出了問題:“你是根據什麼關係來列方程的?”此時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量關係對列方程解決問題的重要。“那麼,我們怎樣寫出數量關係式?”出示第2題複習題“根據條件,寫出數量關係式。”學生通過這次的練習後,對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夠的經驗儲備,這時我不失時機地出示例題,讓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學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數量關係,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