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實用】國小數學教案模板7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2.17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國小數學教案模板7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複習,牢記所有公式。

2.通過複習,發現學生以前知識中的問題,及時改正。

3.通過複習,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形成知識網絡

重點難點:

通過複習發現學生以前知識中的問題,及時幫助學生糾正,加深記憶教學目標

一、複習公式。

師:想一想你都學習過哪些運算定律和性質?

1.加法交換律:a+b=b+a

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

2.加法結合律;(a+b)+c=a+(b+c)

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叫做加法結合律。

3.乘法交換律:a×b=b×a

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4.乘法結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這叫做和乘法結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用:a×c+a×b=(a+b)×c或a×c-b×c=(a-b)×c

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這叫做乘法分配律。

6.減法不變性質 :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等於第一個數減去後兩個數的和。 a-b-c=a-(b+c)

7.商不變性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數(零除外),商不變。a÷b=(a×c)÷(b×c)=(a÷c)÷(b÷c) (c≠0)(b≠0)

8.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差,等於先減去第一個數,再加上第二數,即:a-(b-c)=a-b+c

9.某個數先減去第一個數,再加上第二個數,等於某數減去這兩個數的差:a-b+c=a-(b-c)

二、總結

這些定律和性質,大都可以推廣,

加法交換律結合律:推廣到多個數相加。

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推廣到多個數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廣到幾個數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個數。

請同學們再記一下公式。

三、解題思路。

公式記熟了,遇到簡算題,選擇合適的方法是關鍵。(板書:方法是關鍵)

一般來説,連加算式中,應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連乘算式中;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津;在除法算式中,應用商不變性質;連減或加減混合算式中,應用減法的性質。

四、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簡算各題是否正確。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學反思:

這堂課我設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放手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相互探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只是輔助性的導,包括後面例題的教學都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本堂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發。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在設計的時候我想要引導學生學會看書,學會咬文嚼字,比如書上是這樣寫的: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一般先用這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連續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質為止,然後把所有的除數連乘起來。在品味這段話時,有些學生會注意到“一般”這兩個字,從而提出“為什麼一般用這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連續去除,不用質因數去除行不行?”,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通過向別人求教、上網查資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質因數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數去除,不過習慣上用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去除。解決這個問題之後,學生就會覺得數學語言是非常嚴謹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學要求

①使學生理解公約數、最大公約數、互質數的概念。

②使學生初步掌握求兩個數最大公約數的一般方法。

③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動手實際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公約數、最大公約數、互質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並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一般方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質因數是 ,它們公有的質因數是( )。③10的約數有( )。

二、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會求一個數的約數,現在來看兩個數的約數。

三、探索研究

1.小組合作學習

(1)找出8、12的約數來。

(2)觀察並回答。

①有無相同的約數?各是幾?

②1、2、4是8和12的什麼?

③其中最大的一個是幾?知道叫什麼嗎?

(3)歸納並板書

①8和12公有的約數是:1、2、4,其中最大的一個是4。

②還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約數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説説什麼是公約數、最大公約數嗎?

②指導學生看教材第66頁裏有關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的概念。

(5)嘗試練習。

做教材第67頁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題。

2.學習互質數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組數的公約數來: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這幾組數的公約數有什麼特點?

(3)這幾組數中的兩個數叫做什麼?(看書67頁)

(4)質數和互質數有什麼不同?(使學生明確:質數是一個數,而互質數是兩個數的關係)

3.學習例2

(1)出示例2並説明:我們通常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來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2)複習的第2題,我們已將18和30分解質因數(如後) 18=2×3×3 30=2×3×5

(3)觀察、分析。

①從18和30分解質因數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約數嗎?

②18和30的公約數就必須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麼?

③18和30公有的質因數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約數和最大公約數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約數6是怎樣得出來的?

(4)歸納板書。

18和30的最大公約數6是這兩個數全部公有質因數的乘積。

(5)求最大公約數的一般書寫格式。

為了簡便,我們把兩個短除式合併成一個如: 18 30

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併後該怎樣做?

①每次用什麼作除數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麼時候為止?

③再怎樣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約數?

④為什麼不把商也連乘進去?

(6)嘗試練習。

做教材第68頁的“做一做”,學生獨立解答後點幾名學生講每步是怎樣做的,最後集體訂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約數的方法。

①誰能説説求最大公約數的方法。

②引導學生看教材第68頁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方法。

四、課堂實踐

做練習十四的1、2、3題。

五、課堂小結

學生總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六、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四的第4題。

2.做練習十四的12*題。

課後反思:教學"求最大公約數",課本共安排了三個例題及一個"做一做",教學時,當教師向學生介紹完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之後,讓學生討論質疑其它二例時,學生A就提出:"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也就是這兩個數的差。"教師問:"有什麼根據?"學生回答説:"按照課本的三個例題: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是6;90和72的最大公約數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約數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約數是20。"還真是呀!學生們很驚訝,教師瞭解到學生錯誤結論的由來,但不急於指出學生的錯誤,首先肯定了學生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學生指出:"是巧合呢,還是真有這樣的規律存在呢?"學生為了驗證,紛紛舉例演算,就連平時較少開動腦筋的學生,也算得很起勁。過了一會,小B第一個發現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約數就不是它們的差。教師又及時把這一信息交給學生,學生的研究熱情被激發起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下課了,大家的討論還在繼續着,並且樂此不疲。他們為了探求"規律",愉快地做了幾十道求最大公約數的練習,牢固地掌握了知識。在教師創設的途徑中,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悦,更激發了他們探求知識,孜孜以求,為學業成功更努力學習。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設計説明

1.培養學生用多種方式分析數量關係。

理解數量之間的關係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為了讓學生理解數量之間的關係,本節課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示意圖中發現數學信息、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並讓學生結合示意圖,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將對數量關係的分析與平均分聯繫起來。通過圖形表徵和語言表徵等多種形式,將具體問題和運算的意義聯繫起來,使學生有理有據地選擇算法。

2.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決問題主要是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而數量之間的關係的分析則是學生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問題的過程。本節課充分利用主題圖呈現的用除法解決的兩種不同的現實情境,幫助學生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直觀化,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同時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主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要解決的問題與除法意義之間的聯繫,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經驗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圓片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1.課件出示教材23頁例3主題圖,説説你看到了什麼。(分組交流各自從圖中看到的信息)

2.組織學生彙報。

⊙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1.教學例3,探究解題方法。

(1)引導學生從圖中發現數學問題,並講給同桌聽。

(2)學生討論、交流,並彙報。

預設

生1:15只蠶寶寶,平均放到3個紙盒裏,每個紙盒放幾隻?

生2: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裏放5只,要用幾個紙盒?

(3)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個問題。

①學生小組合作,先分析問題,然後彙報方法。

預設

方法一:用圓片代替蠶寶寶,動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筆畫一畫。

②教師強調:我們可以用動手操作的方法幫助分析數量關係。

(4)引導學生列出算式,並説説自己是怎麼想的。

①學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彙報想的過程:求每個紙盒放幾隻,就是求每份數,這是平均分,應該用除法計算。

(5)引導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第二個問題該怎樣解決,並説明理由。

①學生列出算式:15÷5=3(個)。

②彙報解題思路: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裏放5只,求要用幾個紙盒,就是求15裏面有幾個5,這也是平均分,應該用除法計算。

(6)通過解決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髮現它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並與小組裏的同學討論。(學生討論,然後交流討論的結果)

不同點:第一個問題是求每份數,第二個問題是求份數。

相同點:兩個問題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計算。

2.學習用乘法檢驗。

(1)引導學生質疑:大家解決的這兩個問題到底對不對呢?你們能想辦法檢驗一下嗎?

(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檢驗方法,並檢驗解答是否正確。

(3)引導學生總結檢驗方法:可以用乘法檢驗。

3.總結。

我們剛剛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設計意圖:先將學生置身於現實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再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掌握分析數量關係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進一步學習乘除法應用題作鋪墊。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有餘數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試商的方法,懂得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學會用豎式計算除數是一位數商也是一位數的有餘數的除法。

2.培養學生觀察、概括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有餘數除法的試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1.參觀數學學校,提出分7個桃,每盤放3個,能放幾盤還剩幾個的問題。

老師動畫演示分的結果,學生説答案並寫出算式。

7/3=2(盤)1(個)

2.提出分17個蘋果的問題,每盤放3個,能放幾盤還剩幾個的問題。

老師動畫演示分的結果,學生説答案並寫出算式。

17/3=5(盤)2(個)

3.80個梨,每盤放3個,能放幾盤還剩幾個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具體操作過程太煩瑣,產生探索計算方法的需求。

老師動畫演示分的過程,分到6盤時,問學生分完了沒有,從而使學生感知到用分的方法計算有餘數除法很麻煩。

4.板書課題:有餘數除法的計算。

二、以舊促新、探究新知

1.教學例題。

⑴回到例題:有7個桃,每盤放3個,放了( )盤,還剩( )個?

⑵提問:怎樣列算式?

⑶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

⑷交流反饋下面的問題:

① 怎麼想到商是2?

② 豎式裏的6、1怎麼得來的?

③ 出示學生的錯誤寫法,讓學生改正。

④ 為什麼不商1呢?如果商1,還剩幾個?行嗎?

⑸小結:今後計算有餘數的除法,可以用豎式計算。在計算時關鍵要看被除數裏最多有幾個這樣的除數。

2.教學試一試。

數學學校佈置教室:老師有18個氣球,平均分給5個同學,每人分幾個,還剩幾個?

讓學生説一説,你看到了什麼?

⑴怎樣列式?

⑵用剛學到的試商方法獨立計算。學生嘗試計算。學生做完之後,互相交流。

⑶展示學生的豎式,相互評價,並交流如何試商。

你是怎麼想到商是5的?

3.探索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

⑴比較例題和試一試中每道題裏餘數和除數的大小,你發現了什麼?

先找到每題中的商和餘數,讓學生説一説發現了什麼?

把餘數和除數進行比較,你能用一句話説一説你的發現嗎?

⑵為什麼餘數要比除數小?如果餘數和除數相等或者餘數比除數大了,説明了什麼?

學生小組交流後全班交流。使學生體會到,如果餘數大,就還可以再分。

⑶在一道除數算式中,如果除數是4,餘數有可能是幾?如果餘數是4,除數可能是幾?

小結:計算有餘數除法,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三、組織練習、實踐應用

走進數學學校:完成想想做做第2、3題。

學生先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每組做兩題。

學生做完之後,老師出示答案,學生核對,並説説是怎麼想到商幾?

比較上下兩行題目,發現有什麼區別?

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

列出算式,並用豎式計算。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1、參觀數學學校的過程中,你有什麼收穫?

2、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數學學校有位小朋友叫林林,50個果凍平均分給9個好朋友,每個小朋友分6個。夠不夠?為什麼?還差幾個?50個小朋友可以分幾個?還剩幾個?剩下的分給2個小弟弟,每人分幾個/。還剩幾個?學生口答

播放阿凡提的故事

25張牌,每次最多拿3張,最少拿1張。誰拿到最後一張為輸。

讓學生回去思考這是為什麼?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一、教材內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8單元書119頁

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線上植樹問題的解題規律。

2、會根據實際問題,靈活選擇方法進行解答。

3、經歷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體驗比較、區別學習方法。

4、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應該讓學生從實際問題入手,逐步發現隱藏於不同的情形中的規律,經歷抽取出數學模型的過程,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認真觀察分析,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投影儀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

一、複習回顧

(1)教師: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探討了有關植樹的數學問題,植樹問題中有哪幾種情形?解答時應注意什麼問題?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相互交流。再組織學生彙報,教師根據學生彙報板書:

①兩端都要栽:植樹棵樹=間隔數+1

②兩端都不栽:植樹棵數=間隔數-1

③只栽一端:植樹棵數=間隔數 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相互交流。

二、指導練習

(1)教材練習二十第1題。

①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②小組討論:當大鐘敲5下時,前後共有幾次間隔?平均每次間隔時間有多長?

③大鐘敲12下,需要多長時間呢?

大鐘敲12下,共有11次間隔,所以共需時間是:2×11=22(秒)。

組織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教材練習二十第3題

教師:從王村到李村之間設電線杆,會有幾種情況?

學生在小組中根據分析的情況,獨立解答,並相互交流。根據可能會存在的三種情況,分別有三種解答結果。

a.16-1=15 200×15=3000(米)

b.16+1=17 200×17=3400(米)

c.200×16=3200(米)

教材第119頁思考題。

教材練習二十第4題。

①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②學生觀察示意圖,小組討論:有多少個間隔?有多少盞燈?

教師:你發現了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在封閉路線上植樹時,間隔數=植樹棵樹。(板書)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3號在1號隊員的前面,1號隊員不是第4名,而3號隊員不是第1名,所以3號隊員是第2名,而1號隊員是第3名,當1號隊員第3名時,由於號碼名次不同,所以2號是第4名,4號是第1名。

所以排名是:

1號 2號 3號 4名

第3名 第4名 第2名 第1名

學生小組討論後彙報,可能會説出:大鐘敲5下,共有4次間隔,平均每次間隔時間是8÷4=2(秒)。

學生獨立思考,並解答。教師指名彙報,然後集體訂正。

組織學生議一議,然後彙報。彙報時學生可能會説出:共有三種情況:

a. 兩端都設有電線杆。

b. 兩端都不設電線杆。

c. 只在一端設電線杆。

學生討論後彙報,彙報時可能會説出:1號第3名,2號第4名,3號第2名,4號第1名

三、應用練習

(1)一度長180米的大橋兩側,每隔30米安裝一盞路燈。

①兩端要安裝,需路燈幾盞?

②兩端不安裝,需路燈幾盞?

(2)小剛到電影院看電影,他前面有8排,後面有9排,左邊有15個座位,右邊有17個座位。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個座位?(每排座位一樣多 學生獨立練習,然後小組交流。

指2名學生板演,再集體訂正。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解答。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練習,你又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植樹問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結合具體的情況,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數學思考:經歷觀察、選擇數學信息、估測、交流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解決問題:初步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4.情感與態度: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學習活動中來,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去遊樂場》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新世紀版)三年級上冊30頁~31頁的內容,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有關的口算乘除法以及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知識,因此在本課引導學生通過“去遊樂場”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掌握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採用多種形式(如採用形式多樣的練習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教師還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學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學校籌備建校時,正值我區作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開始進行課改實驗之時,而現在的三年級學生正是建校時的第一批學生,學生大部分來自城市,極個別來自農村,學生基礎相對均衡,學生在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後,已經能夠根據學習內容嘗試着去提出數學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能夠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討論“如何過週末”

師:轉眼間,一週緊張、有序的學習生活就要結束了,你打算怎樣度過這個週末呢?

【作為一個寄宿制的學校,“如何過週末”是一個温馨的話題,週末了就可以與家人團聚,享受父母的愛。教師利用這樣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新課,在課始就緊緊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生1:我除了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外,我還要去參加象興趣活動。

生2:週六是我爺爺的生日,我們全家打算在這一週末一塊兒到農村給爺爺過生日,我們好久都沒有見到他老人家了。

師:你真懂事,是一個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生3:我打算和××一起到鄭州市人民公園看冰雕展覽。……

師:聽了同學們的打算,老師感到非常高興。我們學校三年級一班的同學在上週六也組織了一次集體活動,他們去哪兒了?請大家看屏幕。(多媒體播放同學們在遊樂場的錄相)

二、討論“買票”

師:在這段錄相上,你看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1:他們去了遊樂場,在售票處寫着:太空船每人8元,蹦蹦牀每人3元,電動火車每人10元。

生2:三一班有12人玩太空船。

生3:還有7人玩電動火車,16人玩蹦蹦牀了。……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1:16人玩蹦蹦牀需要多少錢?

生2: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錢?

生3:7人坐電動火車需要多少錢?

生4:16人玩蹦蹦牀需要的錢比7人坐電動火車需要的錢多多少?

生5:12人坐太空船和7人坐電動火車一共需要多少錢?……

師:這麼多的數學問題,我們先來解決“16人玩蹦蹦牀需要多少錢”這個問題。請同學們先自己獨立思考,然後想一想如何解決,想好以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參與到學習小組的交流中,並進行指導。)

師:哪個小組派一名代表把你們小組的想法給大家説一説呢?

生1:我們這一個小組都是用口算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10×3 = 30,6×3 = 18,30+18 = 48,因此16×3 = 48

生2:我估計它應該比12×3 = 36多,而比20×3 = 60小。

生3:我是用連加來計算的。

3+3+3+3+…… = 48。因為16×3 = 3×16,因此我們還可以把3+3+3+3+……轉換為16+16+16 = 48。因此需要48元。

生4:要求“16人玩蹦蹦牀需要多少錢”列式是:16×3

我們是利用豎式來計算的。

我先用6乘3等於18,18滿10,把8寫在積的個位上,並向十位進1。十位上的“1”乘3得30,再加上進上來的10得40,把4寫在積的十位上。

師:同學們開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你認為哪一種更好呢?

生1:我覺得用口算很方便。

生2:我認為用豎式計算既快又正確。對於16×3這道題我們可以用口算,但是如果遇到比較大的數相乘如16×8,516×7這樣的題目,就不能用口算了。

師:説得真好!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選擇合適的方法。(課件出示:你會計算下面各題嗎?)

12×5 18×3 15×6 24×4

師:通過計算,你認為哪種方法更好?

(生答略)

師:那麼,剛才我們提出來的“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錢?”和“7人坐電動火車需要多少錢?”你會獨立解答嗎?

(學生獨立解答)

師:剛才,我們幫助了三一班的同學解決了買票的問題,他們也邀請我們一起到遊樂場去。我們去看一看遊樂場裏有哪些有趣的活動。

三、“小小遊樂場”

師:在賽場上,小烏龜正在進行賽跑,讓我們來幫助它,使它跑得更快!

遊戲(1)“誰跑得更快”(以小烏龜賽跑的形式)

師:在遊樂場上,最近又增添了新的娛樂活動,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遊戲(2)a:“木偶劇表演”(學生任意選擇一種)

b:誰的風車轉得快!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國小數學第七冊7475頁的內容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夠正確的計算梯形的面積。

2、使學生通過操作和對圖形的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積時的運用,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並能應用公式正確的進行計算。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做好鋪墊。

1、指名讓學生説説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課件出示公式)並講講怎樣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

2、練習(出示)

口答下面各圖形的面積。(單位:釐米)

(二)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師:前不久,我們學校開展植樹護綠活動,四年級同學要在勞動實踐基地的一塊空地裏種桃樹,你們看看這塊地的形狀近似於那種平面圖形呢?(課件顯示圖)

師:誰能指出這個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師:如果每棵桔樹佔地4平方米,那麼這塊地裏能種多少棵桔樹呢?(讓學生思考一下)你認為應該先求什麼?(指名説説,引入新課。)

(三)小組學習,解決問題。

師:梯形面積怎麼計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想辦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課件出示)

合作要求:

(1)想一想:我們已經學過哪幾種圖形的面積公式?

(2)試一試: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任選一種)

(3)比一比:轉化成的圖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