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汪曾祺散文集優秀讀後感想範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8.65K

《汪曾祺散文》是2005年05月0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曾祺。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幾篇汪曾祺散文的讀後感,希望能幫到你喲。

汪曾祺散文集優秀讀後感想範文

  汪曾祺散文的讀後感篇一

去圖書大廈是奔着木心的《哥倫比亞的倒影》去的。可惜沒找到,卻意外發現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間草木》,這讓我更加驚喜。一直特別喜歡汪曾祺的散文,收集了他所有的集子,前不久網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的散文集《晚飯花集》,我有,牛吧,買的時候1.4元。大學的畢業論文就是分析他的散文風格,不買書分析什麼呢?

他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沒什麼,連起來就有味道。“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喜歡的地方就在此:簡單、流暢,不嬌柔,一氣呵成。

汪曾祺作為當代著名短篇小説家、劇作家已是公認的事實,特別是他執筆的《沙家浜》家喻户曉。而我從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當做散文家,讀的第一篇文章是“大淖紀事”,説不出的散淡、精緻,就連青石板的苔蘚都滑爽地讓人想念。

《人間草木》從大量散文中精選而成,最早的寫於40年代,大部分寫於後半生,風格依然樸實,技巧臻於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讀到。分別寫了花草景緻、各地風物、故鄉美食、遊記採風、難忘歲月、故人師長、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寫景是汪曾祺的長項,不枯燥、不艱澀,伴隨着時代的印跡,老宅的每個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雖然過去了半個世紀,其聲音、顏色、氣味都已歸於平靜,但我們仍從字裏行間看到從手心裏滑過的歲月,想得起來都是温暖,懷舊的調子不可阻擋的在陷逸的老房子裏漫延。汪曾祺寫景懷舊的文章節奏緩慢,情景交融,敍事方法有點像舊小説。由於他熟讀古文,文中比喻、懷舊、信手拈來,時不時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風格如《夢溪筆談》、《容齋隨筆》。

寫人的文章卻情緒活躍、調子輕快,是一種極簡的水墨摹寫人物傳統模式。一個個至親人物出場,鏈接了他背詩、臨貼、品茶、作畫、寫文的成長足跡,並理解其淳厚文學功底的源泉。

最喜歡他寫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節。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讀者的愛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細細介紹味道和製作過程,然後將成品認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斕還有立體感。

汪曾祺曾自謙地説寫不了像伏爾泰、叔本華那樣閃爍智慧的論著,也寫不了蒙田那樣淵博的長篇散文。他也不寫抒情散文,覺得這個歲數感情過於洋溢,有點像老年人寫情書,“不好意思”,所以他的散文都不長,“歪打正着”適應這個“快餐年代”的閲讀習慣。短短的,散淡的小美文,讀着不累,尤其適合春日午後散淡的陽光灑在身上,多數時候讀着讀着睡着了,在夢中體驗“字字磯珠,句句灼灼”的意境。

好的文章是託着讀者一路讀下來“喲,完了,後來呢?”意猶未盡是也,這本散文集就有這效果。

  汪曾祺散文的讀後感篇二

汪曾祺何許人也?似有耳聞。語文老師推薦的。理由?文風質樸,文筆清淡,值得好作空話、大話的“我”品味。

借來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確富有生活氣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濃。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擱置了下來。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來汪的散文集,隨意翻至了《西山客話》。讀着讀着,眉頭不再緊鎖,嘴裏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樸實文字裏所描繪的迷人景緻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樹,約有幹株。一千棵杏樹,都開了花,那可是很壯觀了。遠望一片淺紅的海,如雲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樓一側有一棵玉蘭。八大處只此一棵,據説是明代所植,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一樹光明。”……

原來質樸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繪出如此絢爛的畫面,原來用我們的雙眼可以發現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這樣寫——“西山多隱士,絕世遺名,只求執守真我。在八大處山莊怡居或小憩,做一個閒人,晨起拾級登山,暮看夕鳥投林,春花秋月,興衰榮辱,存乎一心,然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身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淡泊寧靜,心止如泓,非但拋卻都市繁囂陸離,更能忘象見性,儼然小隱於野。”

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恍然大悟,沉靜的心也似那寂靜的夜一般清澈悠遠。

自那以後,我開始樂於讀汪老的散文。與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個吃客,我暗想,壞笑。你看他那不滯於形的文字竟能讓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裏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調。

汪老用無華的文字回憶着一位位故人,卻又那麼形象而生動地呈現出富有個性的人物。看他在《趙樹理同志二三事》中有這麼一段——“趙樹理同志擔任《説説唱唱》的副主編,不是掛一個名,他每期都親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該發稿的日期,還沒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經過初、二審的稿子抱到屋裏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點的,就丟在一邊,弄得滿室狼藉。忽然發現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編輯部發出。他把這種編輯方法叫做‘絕處逢生法’。”

人物形象,貴在形似又神似。就在這樣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歡趙樹理先生,也就更喜歡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風格,以平淡致遠見長。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濃起來了。

有人會説,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是以下兩點:其一,文字不求矯揉造作,文風平易近人,一掃靡豔之風。其二,無論作文,還是做人,都要常葆樂觀從容之心態,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話“家常人生”。

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與他的“家常文章”啊。

  汪曾祺散文的讀後感篇三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間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園》。讀了幾遍,每次都是一邊讀一邊笑,一邊讀一邊歎,一邊讀一邊搖頭——唉,天籟之作啊,我怎麼就寫不出這樣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裏呢?掩卷思考,説不清楚好在哪裏,反正感覺好像就是在一個靜靜的冬夜,坐在火爐旁,手捧着一杯熱茶;又好像在風和日麗的早晨,行走在小橋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時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體味童趣時,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淡淡的憂傷,“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閲讀水平,我想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於作者用渾樸自然的文字,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之美,於看似不經心、不刻意之中設傳神妙筆,寫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並沒有多少景物的描寫,而是用兒童的眼睛掃描花園。你看,花園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裏面充滿了影子——伸拔到無窮高的大柱子(兒童的眼裏當然是“無窮高”),神堂屋裏掛着的鳥籠和“永遠眯着眼睛假寐的鳥(兒童的心理!)”。寫園子裏的草,並不寫草如何青如何綠,而寫“巴根草”的兒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聲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無的水紅色、寫“我”與草的“遊戲”,寫被草磨得發光的鞋底、寫難聞的“臭芝麻”,一筆帶過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蘇的紅色。寫蟲,寫天牛、蟋蟀、鼻涕蟲、蟬、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寫蟲如何如何,而是寫“我”與蟲們的故事。寫鳥,寫冒冒失失飛進花廳裏的鳥,寫吃偷吃米粉,灶飯,碗兒糕的鳥,寫自己養的鳥被貓吃了的“哭”。寫花,也並不寫花如何美,而是寫供花,寫掐花,寫穿花,甚至寫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以及它們是主人小姑姑,還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兒童純淨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兒童純真的心靈裏感受到的美。特別是土蜂的那段描寫: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傢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看它從洞裏把個有絨毛的小腦袋鑽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着,一會兒,它拖着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鑽進去,看看,不對,於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着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或者,乾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於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在汪先生的筆下,蠢頭蠢腦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那對東張西望的“近視眼”,拖着的肚子,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的神情,酣態可掬的'小動物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而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覺得土蜂在花朵上撅來撅去有點不配而對土蜂的愚弄,則體現了童趣和對花朵、動物、花園、大自然的熱愛。

獨到的審美,也是這篇散文特點之一。美在身邊,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徵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敍事”。《花園》讓我感受到的藝術神韻,就在渾樸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文人的雅趣和愛好中,在小事的敍述和刻畫中。

文章開頭並沒有講花園,而是講老宅,灰青色、褐色與黑色的老宅,充滿了影子的老宅。試想,在這種背景下開放的報春花,深紅、純白、碧藍、紫紅、淺黃等色的報春花,“它不至於被曬得那麼多粉”,更何況,還有花園,色彩斑斕,鳥語花香,能不美嗎?這是對比的美。講桂花,是這樣寫的:“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煙,看着花,很深遠的想着甚麼”,這是意境的美。寫臘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裏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裏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着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在白磁碟子裏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粧台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傭人小蓮子,常拿着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着我的花”,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時立在身邊頭上戴着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麗的寫意畫,這也是色彩的美。最使我感動的是這段十分唯美的描寫: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帶着怎樣的感情來寫的,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有什麼聯繫——那是一箇舊時女孩閨房的東西啊,這個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愛素雅的白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拖鞋的女孩,該是多麼聖潔啊。

當讀到“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經嫁了,聽説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時,我的眼淚突然湧上來,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

這樣的小場景,在《花園》中比比皆拾:

夜宴,點一個紗燈送客,燈光照在花上樹上;槐樹上看到的佛院,關着的那兩扇門,關在門外的一片田園,悠徐單調的鐘鼓聲,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水東東的滴回井裏;半夜在園子裏抽煙的父親和我……一幕幕的小場景温馨又有點傷感,這種美,就像清麗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絢爛之極歸於平淡”。《花園》通篇的筆調是清淡委婉、渾樸自然的。讀這些文字,就像在聽一個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即興偶感,娓娓道來,平淡質樸,如話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讀到會心處,不覺一笑,好像説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這種不事雕琢的風格,恐怕緣於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脱。而就是這種看似不經意、看似閒適恬淡中包孕着一種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園》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恐怕不僅僅是美好童年的回憶,對家鄉親人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還有更深刻的東西,我説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覺就像《尋找家園》、《融入野地》這樣的作品一樣,在引領我們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是真善美?精神家園?或許因為我們就是從泥土裏走出來的,嚮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當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寧靜、閒適、恬淡的。

我想,《花園》帶給我的,是流淌在字裏行間的雅趣,讓我體味到含蓄、空靈、淡遠的藝術風格、深厚的文化意藴和永恆的美學價值。《花園》創造的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引領着我步入精神世界的淨土。從這個角度來看,《花園》就是我們不斷尋找的精神家園。


猜你感興趣:

1.黃油烙餅讀後感

2.人間草木的讀後感

3.汪曾祺文集 讀後感

4.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

5.汪曾祺復仇讀後感

6.汪曾祺散文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