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國家公祭日的教案與意義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1.8W

 導語:今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進行悼念。

國家公祭日的教案與意義

一、活動時間:2016年12月10日-12月13日。

二、活動方式:

1、登陸××網,網址:xx,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專題學習。

2、進入某某日報媒體宣傳互動網絡平台——“眾志成城,為了永不忘卻的國家記憶”,向象徵國力國防和人民意志的城牆進行虛擬捐磚,激發眾志成城的愛國之情。具體方法為登陸網站,進入主題頁面,根據提示輸入參與人姓名可選擇加磚、獻花、點燭和寄語等相關操作。

3、開展一次活動。可利用思政課課堂講授“國家公祭日”設立的重要意義,或可利用主題班會開展形式多樣的簽名、演講、辯論、觀看電影等主題教育活動,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祈福,表達對世界和平的祝願,號召廣大青年學生牢記歷史、反對戰爭、珍愛和平。

三、活動要求:

1、要充分認識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公祭主題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結合各自實際,圍繞主題開展好相關活動。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運用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技術等多種途徑,對活動進行報道,尤其要通過新媒體手段對相關活動進行宣傳,為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國家公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精心組織,要以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為契機,組織師生開展紀念活動,放大紀念活動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效應。通過網上公祭活動,寄託對逝者的哀思、表達對民族的真情,給人以精神震撼和思想啟迪,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興起活動高潮。

 延伸閲讀:國家公祭日的由來與意義

  一、國家公祭日的由來

2014年,距離南京大屠殺發生已經77年,距離日本戰敗和二戰勝利已經69年,我國為何選擇在這樣的時間節點設立國家公祭日?公祭日設立的背後又有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

設立公祭日呼聲已久

國家公祭日設立的背後,是一批人持續幾十年的努力。

朱成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從在全國第一次舉行集體祭奠儀式到堅持20年不間斷,從第一次提出國家公祭到“絞盡腦汁”通過多種渠道發出倡議,擔任紀念館館長20多年,將“12·13”設立為國家公祭日是他最大的心願。

“作為在二戰時期曾遭受了巨大傷痛的民族,我國國家層面一直沒有一個集中祭奠死難者的日子,這與我國的大國地位不符,也不符合國際慣例。推動設立國家公祭日是對30萬遇難同胞最好的祭奠!”朱成山説。

  範文:

今天,黨的領導人與南京軍民一起,舉行了莊嚴肅穆的第一次國家公祭。

國家公祭日,旨在祭奠南京大屠殺的死難同胞,祭奠化學武器、細菌戰、三光作戰、無差別轟炸的犧牲者,祭奠死難勞工、慰安婦死難者。這是中國人一段必須強化的集體記憶:死難同胞,應該被國人永記於心。這既是同胞情誼使然,也是生命尊嚴的召喚,更是血的歷史對未來的深沉啟迪。

國家公祭日,首先是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祭奠,同時是對近代以來所有遭遇國難,付出生命代價的同胞的祭奠。這是對一段屈辱歷史中以血肉之軀記錄下民族不幸遭遇的同胞,極為深刻、痛楚的緬懷之情的體現;也是對中華民族無以體會人性尊嚴、生命價值,無以發現民族前途、國家富強的灰暗歷史的記憶的刷新;更是對整個國家同胞之情的內在喚醒和國家發展期待的有效聚集。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偉大的民族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她具有極為深沉的歷史感。正是這樣的歷史感,讓中華民族生成了一種深刻地敬畏生命的道義感。祭奠死難同胞,便是中華民族歷史感與道義感的'嚴肅顯現:一個具有悠久歷史、輝煌文化的民族,在走過一段被人欺凌的曲折歷程時,那些為此付出生命代價的同胞,總是促使人們牢牢記住,必須以一代一代生者的頑強努力,去洗練整個民族的生命認知和重生意識。這不是一種深懷歷史仇恨,無以化解歷史怨恨的情結,而是一種以對犧牲同胞的祭奠,禮敬生命、追尋道義的德性體現。這不是一種基於復仇的記恨,而是一種基於生死莊嚴感的道德決斷:對一個民族來説,同時也對一個國家來講,塑就一種和平、友善待人的精神,是一種多麼重要的精神品質、行動導向。中華民族不需要以疾言厲色、惡語相向、以牙還牙對待那些施加戰爭災難、殺害民族同胞的人與國家。國家公祭,呈現出來的是中華民族對自己同胞死難的深切懷念、沉痛哀悼。這是一種求諸己的歷史記憶,而不是責諸人的清算籌劃。

舉行國家公祭,祭奠死難同胞,是所有遭遇過像南京大屠殺災難的民族都莊嚴設置的國家議程。同胞深情、集體記憶、生命尊嚴、歷史教訓、超越期盼、避蹈覆轍,是所有國家公祭的重要特徵。其間,兩個重要的涵項,為祭奠死難者的人們指示了努力方向:;辱人者,終必自辱。前者告誡國人,國勢疲弱,國家便難以保全國人性命。唯有國家強大,並且深切牢記為民族衰敗而償付性命代價的同胞之殤,才足以聚集全民族同心同德謀求發展的精神資源和行為動力,從根本上免除整個國家、人民的身家性命之憂。後者提醒國人,試圖以武力侵擾別國、帶給別國戰爭傷痛、荼毒別國人民生命、戕害人類基本尊嚴者,必然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至於那些忘記歷史深刻教訓,拒絕對侵略戰爭道歉、並對戰爭受害國缺乏國際誠意的國家,就更是需要在中國的深沉國家公祭中,發現一個深愛和平的民族所具有的國際公義理念、尋求正義的國際秩序的強大道德力量。

國家公祭祭奠的死難者,讓人深切緬懷、沉痛悼念。死者已矣,生者感懷。經過無數悲壯的歷史大考,中華民族已然成熟。國家公祭,當然促使國人牢記歷史。但牢記歷史,是為了開啟未來。僅僅糾纏於歷史,而無以從歷史中明智起來,那是一個民族沒有在歷史災難中昇華的表現。唯有在歷史血的教訓中,發現民族自強自信之道,以文明戰勝野蠻、以開朗淨化悲情、以發展夯實國力、以善性扼制惡意,死難同胞魂靈方始得慰,國家發展境界由以提升。(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