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藤野先生》讀後感(14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1.34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藤野先生》讀後感(14篇)

《藤野先生》讀後感 篇1

仔細品析《朝花惜時》裏的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讓我挺敬佩的老師。

文章內容主要是魯迅日本仙台求學,準備學成回報祖國。藤野先生是魯迅的任課教授。他讓魯迅學會了做學問需嚴謹,更讓魯迅懂得了作為一箇中國人的尊嚴。

從文中讀出,藤野是一個道德高尚的日本教師。他一直鼓舞着魯迅從事反帝反封建鬥爭。更讓人震驚的是,一個日本教師在面對一箇中國學生時,為他傾注了許多無私的愛:平等公正;一絲不苟得幫他改作業;害怕中國人敬鬼,魯迅不肯上解剖課;理解並支持魯迅棄醫從文。我感觸最深的是藤野與魯迅是師生中的這種情誼,包括那張“惜別”的照片以及先生的叮嚀都讓我無法忘懷。他的那種無國界的科學精神也值得讚揚。

文中有一個片段,反映了當時那個社會背景令我感觸如潮水般,川流不息。在看電影事件中,我的心被深深地揪到了,我看到了一羣思想不覺悟,麻木無知的國民。現在,魯迅意識到了,只有徹底改變人的思想,才能救國。

在現實社會中,在校園裏,那大多數學生每天念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背地裏卻從不把學習當回事,吃喝玩樂,攀比成風。

真不敢讓人相信的是:學生成羣結隊,以大架為樂。甚至將戀愛掛在耳邊炫耀。在這個風華正茂的年齡,本應無憂無慮,一心為未來奮鬥,收穫幾份真摯的友誼。然而,現在有多少人會因為明天會捱打而擔憂,會因為失戀而痛苦,這不就是所謂的社會人嗎?這是他們本不該有的。

想一想魯迅先生當年為了中華民族強大起來,毅然棄醫從文的壯舉,想想無數革命先烈的犧牲,只為了一個理想——讓嶄新的`明天,遠大的未來中,中國越來越強大!各位還在打着遊戲,而不努力的同學們,醒醒吧,你們就要對得起革命先烈的犧牲嗎?

我相信,為了祖國的明天,我們一定會放下手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我們一定會用心走向明天的!

《藤野先生》讀後感 篇2

有這麼一本偉大的名著,沒有一絲古板嚴肅,而像自己的一個家裏人,向你娓娓道來他的成長經歷,有這麼一個平凡的老師,沒有一點自私狹隘,而是一位聖人似的,不分國界的將知識傳播。這就是《朝花夕拾》與其中的藤野先生。

俗話説,醫者人心,在魯迅的淡淡記憶中,藤野先生身為解剖醫學教授,儼然也是一位醫者,有着非凡的嚴謹與認真,同時他也是一位老師,有着悔人不倦的精神與思想,但更像一位父親,滿懷着對學生子女般的愛與關懷,在他們迷失道路與方向時,為他們點亮前方,指明道路。他,藤野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

藤野先生在魯迅心中如此,任何一位老師亦是如此。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父母無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仔細想想,到底是誰在我們的生活中與我們相處的時間更長,對我們給予了更多的.愛呢?無疑,是老師。

老師,他們不僅是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同時也是一位位孩子的父母。父母將愛傳播最多的人無疑是子女,可是老師則例外。他們將師愛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對自己的孩子往往疏於照顧,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的愛與責任心有着無邊無際的廣闊。

心有界,愛無疆。當老師夾着書本走向講台時,一個個毫無關聯的孩子已經與他結下了深深的感情,一雙雙渴望求知的眼睛已經足以圍繞着他一生。於是,老師情不自禁地奉獻他們一生的青春,夢想與愛,給這些來自不同家庭,毫無關係的學生。師愛跨越的,不僅是家與家的隔膜,也是國與國之間的邊界。如藤野先生,一個來自日本的大學教授,毫不吝嗇的將自己的關愛傳播給來自中國的魯迅,沒有自私,沒有狹隘的民族精神,這種無疆廣闊的愛終化為魯迅字裏行間對藤野先生深深地懷念與感恩。

大愛無疆,師愛無疆,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對國家作出的偉大貢獻,終將載入史冊,成為永恆!

《藤野先生》讀後感 篇3

“中國是ruo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neng兒,分數在60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當時正值民國戰亂時期,煙花爛漫的“緋紅青雲”下,匯聚了不少清國留學生。當時,日本曾多次對中國進行殖民侵略,他們認為,中國人封建落後,愚不可及。魯迅作為一名愛國主義者,固然選擇以醫學報效祖國。而藤野先生,成為了他在他鄉求學路上的恩師。

“天涯海角有盡處,只有師恩無窮期。”

藤野先生穿着模糊,關於領帶的佩戴也不以為然,冬天也是馬馬虎虎,身披薄襖,偶爾甚至會被管車的誤認成“扒手”,這樣一個粗枝大葉,敷衍了事的老頭,卻對科學醫術嚴謹求實,對學生的醫學成績十分重視。

作為煙台唯一的一位中國學生,藤野或是早已發現了他自發向上的`學習精神,與不懂日語帶來的吃力,不是常常將先生摘抄的講義一字一句的修改。終結,足足有三大本!

“斜陽已成餘暉,閣上人去鳥去,空留一片寂寥”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終結魯迅棄醫,從文選擇以文學為後人,繼續當代清國百姓貧苦無助,以語言抨擊舊社會人民腐敗落後的思想。惜別之時,藤野先生贈與他一張相片,作為離別的紀念,誰料這一別,雙方都了無音訊。説好要互相寄信交往,卻也成了不切實際的空話。

敢問此時的天宇是否還有孤傲的北極星,將近的晚風忽略眼前,漸漸模糊,思緒的浪花洶湧澎湃,匯入心的海洋。“秋風多雨相和,窗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時光如錦,江城如繡,花開花謝,流年不負。是什麼使原本為妻在地面上的生命之謎如同錦上添花?是一夜成名的文筆,還是萬貫的錢財,大概是人生中,可遇不可求的最美歲月的相遇吧!

感謝魯迅,感謝您為人類留下的,不朽著作,因為您,讓我愛上寫作!

《藤野先生》讀後感 篇4

魯迅先生的記憶裏,藤野先生長得有些黑瘦,八字鬍鬚戴着眼鏡,手裏總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籍,説話聲音抑揚頓挫,十分嚴肅而平實。

在魯迅到日本學醫的幾年裏,藤野先生對他可是關心有佳,雖然藤野自己穿衣總忘帶領結,而且很樸實,不拘小節但對魯迅先生這個中國來的學生,他卻總是給予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注與關懷。他每週都會給魯迅先生檢查筆記,幫魯迅先生改正錯誤,其中還包括文法的錯誤,也都幫魯迅先生一一訂正,這對一個大學教授來説又需要怎樣的耐心?藤野先生對學生的民族信仰也極為尊重,他對學生又是怎樣的關懷呢?雖然後來,因為種族因素,國家因素,魯迅激憤離開日本,棄醫從文,但這不代表他對藤野先生不抱有赤誠的尊敬,在一個敵對國,有一位能理解自己的師長又是怎樣的温暖與輕鬆?

藤野先生對魯迅先生不僅僅在於學術,更重要的是精神,他讓魯迅先生更加嚴謹,尊重科學與人權,這為魯迅先生的文學創作也有許多幫助,這也難怪魯迅先生對他始終滿懷崇敬與感激。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有一位像藤野先生這樣影響自己的師長,長輩。他們或許是你的父母,老師;亦或許是你的.同學,朋友;更有可能的,他就是一個陌生人。但,無論是誰,他們都給你的人生軌跡做出深遠影響!

我印象中,似乎是9歲或10歲的樣子,我去北京遊玩,途中巧逢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他向我講述了許多有趣的歷史典故與常識。一時間,我被他身上那種博覽古今的氣質吸引住了。我決心立志成為他那樣的人,我開始閲讀各種書籍,在古今世界裏遨遊,並深深體會到了文史的樂趣。可以説,是這位不知名的老者,使我走進了書的殿堂。雖然不知道的他是誰,但或許我永遠也忘不了他。

一位長者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後,又怎會少了那一個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師者呢?

《藤野先生》讀後感 篇5

人的一生面臨着很多的選擇,在無數的選擇中,生命長河也源源不斷地流過.每一次選擇都像從河岸邊拾起一隻貝殼,你會有所感悟.

《藤野先生》中魯迅的棄醫從文固然是令人為難的選擇,陶淵明的歸隱山林也是他的選擇…….在我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許多的選擇.

幼年時的玩具的選擇對於我來説就是天大的事,每每從玩具店經過,我便要求爸媽給我買玩具,可只能選擇一樣,我瞧瞧着,瞧瞧那,再瞅瞅那,實在難以選擇.着番情景唯有用”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來形容,而偏偏”兩者不可兼得.我雖無”捨生取義”的斷然.但也終究選擇了自我的最愛.我學會了選擇也無非從着開始.

稍大寫後,上了學,難免回遇到選擇題,選擇,選擇,其基本可是是像這些選擇題一般.滿眼的A,B,C,D就等着你如何選擇.應對這種選擇,憑你的不再是自我的最愛,它靠的是運用知識,思想,用智慧,遇到這種選擇,唯好好的.動一番腦子才是上策.

平時常説”機會靠自我機把握”着着實不錯,上次有個語文作文競賽,教師要求想參加的把文章交給他,我一向在猶豫,交還是不叫交,不交了有太可惜,着可是一個大好機會,可我又怕丟人現眼,念頭一向在不交與交的海岸邊徘徊.直到最終,我爺沒交,應對參加與不參加,我選擇了放棄這個機會,着純屬我頭腦發熱,做了錯誤的選擇………

在生活中,還需要選擇如何交朋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慎重選擇,若為以後想想,等到會考,那又是一次超難的選擇……人生總有許多的選擇,記住必須慎重,理智,做出最好的選擇!

應對選擇,你該怎樣辦

《藤野先生》讀後感 篇6

自從走上這三尺講台,成為一名教師以來,我們每天面對的就是我們的學生,一個班有那麼多的學生,每個學生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個體差異,有學習好的,有學習不好的,有活潑好動、調皮搗蛋的,也有沉默寡言,文質彬彬的,該如何對待這些個體差異,樹立怎樣的教學觀念,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師生關係,進而幫助我們取得最大最好的教學效果,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近期,偶然看了大文豪魯迅寫的一篇叫《藤野先生》的文章,受到了很多啟發。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回憶了自己在日本留學的經歷。當時魯迅是作為一個晚清的中國留學生身份在日本留學的,在自己祖國積貧積弱,備受各國列強欺凌的大背景下,魯迅經常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而他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卻不同,不但平等公正對待他,還對魯迅非常的關心。

書中寫到一個細節,藤野先生把魯迅上課時抄的筆記拿去檢查,過了兩三天後,當魯迅從藤野先生那裏把筆記拿回來時,發現藤野先生用紅筆把筆記裏的內容從頭到尾都改了一遍,不但把記漏了填回去,還幫忙改正了很多語法錯誤。儘管這樣,藤野先生對魯迅還是不放心,要求魯迅以後每個星期都要把筆記送給他看,以保證魯迅的筆記能夠記得準確無誤。後來,要上解剖課,怕魯迅受中國傳統影響不肯上課,藤野先生還主動和魯迅進行溝通。

讀到這裏,我實在被藤野先生那份師者的風範所折服,在那樣一個恃強凌弱,弱肉強食的年代裏,能夠一直保持那份平靜的心態去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不管你來自哪裏,是什麼樣的出生,都一視同仁,我想,同樣是老師,我們是否都能做到?

《藤野先生》讀後感 篇7

魯迅生於1881年,在1936年逝世。他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革命家。原名是周樟樹,字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出生於沒落大夫家庭。他曾多次在一本叫《莽原》的雜誌上以“舊事重提”為題目發表文章,而著作《朝花夕拾》就是在1927年把這些文章收集起來而成的。

在《朝花夕拾》中,有一篇《藤野先生》,文中講述的藤野先生是魯迅早年到日本學醫的時候,教他解剖學的'教授。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通過對日本留學生活與學習時的回憶,以深切的懷念之情,熱烈讚頌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及嚴謹踏實的作風,特別是他對中國人愛國主義思想的欣賞以及同帝國主義勢力鬥爭的戰鬥精神。魯迅深刻描寫了當時的藤野先生,讓我感到藤野先生就在我身旁,只要一閉眼,他的面貌就會出現在我的眼前。

魯迅的作品通過幾件小事,能夠完全勾勒出人物的多個方面的特點,讓我不禁讚歎。我也要學習他的這種寫作手法與描寫人物的手法,促進我作文發展,提升我作文水平。

而文中的藤野先生也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外國人都看不起我們中國人,罵我們是“東亞病夫”。而藤野先生是一個例外,他不僅不歧視中國人,而且還反對帝國主義勢力,是一位明白人。他讓我懂得了人與人是沒有差別的,我們都應該尊重所有人。特別是在我們學校——藏漢生共同生活學習的嶄新學校,我作為一名藏族學生,更應該與漢族學生和睦相處,共同維護民族團結!畢竟毛主席也曾經説過:“漢族離不開藏族,藏族離不開漢族,各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藤野先生》讀後感 篇8

魯迅先生所寫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學時的恩師。

藤野先生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因為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們不設身處地想象魯迅當時的處境,便很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

魯迅先生在日本仙台時,受到了當地學生的排擠。而魯迅的恩師,藤野先生,並沒有所謂的民族偏見,並對弱國子民的學業無比重視。

從“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表現出作者失望的情緒。成羣結隊的“清國留學生”擺弄辮子,賞櫻花,學跳舞……作者對中國留學生渾渾噩噩釋的生活,表露了作者憤懣和厭惡之情。

在文章中“日暮裏”這個驛站名,不由自主得使人想起“日暮途窮”這個詞語,反映了魯迅憂國憂民的思想。“水户”是朱舜水客死的地方,魯迅對他的愛國之情十分敬仰。

從《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中,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念之情,從關心學生,

嚴格嚴謹,體貼入微,學者的探究意識中,表現了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重視和沒有民族偏見的思想。

但在最後回國後,作者更是表達了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但最終導致作者棄醫從文的根本原因是中國人的不覺醒使魯迅先生看到更需要療治的是國人的靈魂。

從《藤野先生》中,體現了作者深深的愛國之情。

《藤野先生》這篇文章,體現了藤野先生的形象是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品質。

《藤野先生》暗寫了作者的愛國之情,由作者的愛國之情不由得聯想了我們青少年應該有愛國之心,不怕困難的精神。

《藤野先生》讀後感 篇9

這幾日一直沉醉於魯迅先生的筆墨中。試想魯迅先生的一生,有兩位老師是先生敬重的,一位,是那三味書屋的主人,壽鏡吾先生;另一位,則是遠在東洋的藤野先生了。

今日閲讀完畢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散文便是先生回憶自己在日本的恩師藤野嚴九郎而作的。《藤野先生》回憶了作者在仙台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敍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先生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先生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台,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為先生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在這一個個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先生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這樣一位有着高貴人格的老師,魯迅先生也在文章中言明:“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下了作者的在日本的轉變歷程,從學醫救國到筆桿子救國的轉變,表達了魯迅先生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作為知識分子的覺悟。在先生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魯迅先生説:“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學醫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在《藤野先生》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與懷念。然而即便當《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魯迅寫就的《藤野先生》,承載的是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

《藤野先生》讀後感 篇10

晚上躺在牀子看書的習慣恐怕有十幾年了,不想這習慣還居然傳給了小孫子!不過爺孫倆有所不同,孫子躺在牀上看書常常到半夜,入睡後則一覺睡到天亮。但我則常常半夜醒來,於是開開牀頭小燈,如後隨便在牀上摸一張文滴週刊或拿一本書讀起來,有時十幾分鍾就能重新入睡,有時讀出興趣來則要一小時左右。

昨晚半夜醒來,拿起了前些日子在永輝超市買的號稱"世界最美的散文全集",讀起了魯迅寫的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學醫時遇到的一位很負責任的老師,他不但把魯迅的課堂筆記拿去精批細改,添加了許多脱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做到他所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魯迅在黑瘦先生的教育下自然取得了好成績。然而這高分被人誤解為泄題所得,他們認為弱國國民是不可毹考60分以上的。這件事對魯迅很有刺激。而此時,叉時逢日俄戰爭,戰爭在中國邊界進行,自然少不了中國人蔘和其中,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人捕獲,要槍斃了,圍着看的也是一羣中國人,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這使魯迅改變了學醫的主意而改學文。

當黑瘦先生知道後,無不為之惋惜。黑瘦先生的心血白費了,魯迅用心地學會那些骨學,血管學,神精學,解剖學,都白學了,在後來真的一點都沒用上。可以説魯迅是白費了一年的.時光。但這並不防礙魯迅見識的增長,正因為魯迅有這段不平常的經歷,才使其精神頓時醒悟過來,使其日後成為偉大的文學家是有一定淵源的。

但如今,在我看來,所學非所用者普遍存在。我們的中學特別是高等學府對課程設制是否也應該動點腦筋,儘量做到學以致用呢。

《藤野先生》讀後感 篇11

藤野先生是一個其貌不揚有些猥瑣的老師,在魯迅的記憶裏,他十分值得敬重。

他的全名叫藤野嚴九郎,由於我並不瞭解這幾字在日文中的意義,所以略過。開始的時候,魯迅從幾個老生那兒聽説,藤野先生曾因為穿衣“模糊”被人錯認成扒手,他的形象並不好,當我看到這段文字時,心中不面對他生了些厭惡。或許,藤野嚴九郎對於初來咋到的魯迅,他的這種不拘小節,也不是魯迅所喜愛的,就如“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課堂沒戴領結。”

“到了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當中”。讀到這裏,我不禁感歎:這不拘小節的藤野先生竟能夠待在一堆骨頭之中,他對解剖學的熱情還真是不一般呢。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麼?”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具體的對話描寫,隱含了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注,沒想到,在他大大咧咧的外表下,還飽含對學生的關心啊。讀到這裏,我對他先前的討厭開始被沖淡了。

“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脱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藤野先生對少年魯迅真是關懷倍至啊!他並沒有魯迅來自於當時弱小的中國而歧視他,而是以恩師的方式對待學生。

後來魯迅因看過許多戰爭實錄,被那一聲聲刺耳的“萬歲”改變了學醫救國的主意。“每當夜間疲倦,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説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是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這段話具體地寫出了一個場景:在夜深人靜的子時,魯迅先生正在揮毫潑墨寫着那些批判社會的黑暗的文字,人已睏乏,卻在抬頭見看見了當年恩師栩栩如生的照片,內心的火被藤野先生點燃,魯迅帶着對恩師的眷戀,繼續提筆痛斥世上的一切不平。

《藤野先生》讀後感 篇12

我很喜歡看書,且特別喜歡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這一本書。它使我獲益良多,其中,《藤野先生》這個故事令我感慨萬千。

《藤野先生》主要描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學的一個過程。中國的那些虛偽的庸醫,不知被他們敗了多少條中國命,以及作者父親病故的原因,他便懷着一顆赤子之心到日本仙台下定決心學醫去,我為之感動。他有幸遇到一位好老師,便名叫“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他生活自理有許些馬虎,比如作者所聞的:這藤野先生,據説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疑心他是扒手,叫車裏的客人大家小心些。我讀到這裏,心裏也沒敢取笑藤野先生,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嘛!

但我所佩服他的點兒真正在於他的嚴謹治學,使我的`心不由得為這個榜樣澎湃。但那時作者比較任性,當他的講義被被藤野先生收去檢查時,發來的時候,便讓作者不由得吃了一驚,同時感到不安和刺激——那正是因為講義上所有錯漏的地方都被藤野先生一一訂正了!看到藤野先生對學生的細心和責任心,我為之動容。還有一次作者被他叫去研究室,藤野先生説的那一句句話,我永遠也忘不了:“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樣的畫。”多麼偉大的老師啊!多麼偉大的園丁啊!多麼偉大的人類建築工程師啊!

司馬光説過:“經師易遇,人師難遇”。那位日本教師的嚴謹治學、平易近人、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感動了我,更感動了中國靈魂!

《藤野先生》讀後感 篇13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異國他鄉最關心他的一個人,一位恩師,藤野先生,是魯迅的老師之中,最令他感激,給他鼓勵的一個。因為沒有忘了藤野,因此魯迅中年後才會寫下《藤野先生》這篇文章;因為沒有忘了藤野,魯迅才得以有毅力繼續不斷地寫下為“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疾的文章。因此,我認為,我們要不忘恩師。

不忘恩師,是一種美德。居里夫人發現鐳後,名聲遠揚,當她回到祖國波蘭時,波蘭婦女界舉行盛大宴會歡迎她。大會期間,居里夫人被眾人圍在中間,然而她卻分開眾人,激動地跑到角落裏擁抱,親吻一位老年婦女。這位婦女,就是居里的國小老師西科爾斯卡。從此,居里夫人不忘恩師的美德,便成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居里夫人之所以成名之後,仍然會擁抱自己的國小老師,正是因為她擁有不忘恩師的美德,這種美德,也就是居里不斷前進的動力之一。在人生的成長道路上,最重的幾個人之一,便有自己的老師,不忘恩師並不是誰的專利,這種美德,應得為我們大家發揚。

不忘恩師,不僅是美德,還要落實於行動。張瀾是朱德元帥上中學時的老師,朱德後來為國為民奮鬥大半生,與張瀾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革命成功後,朱德對老師關懷備至,一日,張瀾來北京,朱德親自到車站迎接。而張瀾病逝時,朱德便親自擔任治喪委員會主任,真正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叩之以禮。”俗話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朱德對待他的恩師,正是如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也許,對於我們來説,並不需要像朱德一樣等恩師去世後都要“祭叩之以禮”。但是,我們不應該回去看望一下以前教過我們的老師嗎?真正的不忘恩師,就是要落實於自己的行動之中。

不忘恩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需要我們中華兒女,以實際行動發揚光大。因此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像魯迅先生一樣,勿忘恩師,振興中華!

《藤野先生》讀後感 篇14

魯迅先生的這一篇《藤野先生》,雖説標題確實是關於藤野先生,可文章卻用了大篇幅去寫和藤野先生幾乎無關的事情。其中的冷嘲熱諷,確有深意。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不僅僅把自己情念藤野先生的情感寄予其中,更是用文字搭建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文章層次雜亂,但表達了自己對民族、國家、藤野先生的情感,也許可以説是“一舉三得”。

在上世紀初的`“大日本帝國”,就像是插了一對隱形的翅膀,國民的膨脹之心,簡直就像老鼠覺得自己比雞要大一樣儼乎其然。而上世紀初的“大清王朝”,就像是吃了毒藥一般腐朽,可謂是“一手好牌打到爛”,國民猶如幽魂一般零零落落,國家如傀儡一樣,只有軀殼,沒有心臟。

而魯迅先生,恰好又以極其委婉的語言寫出了上述的對比。日本的學生給他寫了匿名信來挑釁,又用“漏”字來藉機嘲諷他,這樣地羞辱國人,讓日本人對大清國人的歧視可見一斑。而後的幻燈片事件,更是讓人感到那個時代的人心,沒有尊嚴,不知恥辱。而魯迅先生,只用了十分平靜的語氣,就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憤懣,以及對那時大清的諷刺。

這些令人忍無可忍的事情,都發生在“物以稀為貴”的仙台,那可曾想,“正人君子”數不勝數的東京,又會是什麼樣子?

萎靡的國民精神,與無可救藥的大清國,是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根本原因,他不想再看到中國人圍觀日本人殺中國人的慘狀,他不想再有發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劇,所以,他知道,要從精神上來挽救一個頹廢的民族。

風起雲湧的文章,諷刺至極的歷史,讓我對那段歷史恨入心髓。無藥可醫,豈為醫者能治?

Tags:讀後感 藤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