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2.79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釐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釐米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並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米、釐米,也會用米和釐米測量長度,請同學們測量一下教學教科書封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2、學生操作,測量後彙報:

書的封面長20釐米多,不到21釐米。

書的封面寬14釐米多,不到15釐米。

3、繼續測量書的厚度,學生彙報:書的厚度不到1釐米。

4、教師概括:同學們測量得到長20釐米多,不到21釐米;寬14釐米多,不到15釐米;厚不到1釐米,20釐米多,多多少?不到15釐米,差多少?不到1釐米,那是多少? 20釐米多,不到15釐米,不是一個準確的長度,是否能用米、釐米那樣的長度單位表示呢?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毫米,教學例1。

(1)啟發學生觀察測量得到的20釐米多,14釐米多,不到1釐米,從尺子上看,你們發現了什麼?互相議論一下。

學生回答:有許多小格;

長是20釐米還多7個小格;

寬是14釐米還多5個小格;

厚是8個小格。

(2)教師講述:這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比1釐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請同學們數一數,1釐米中間(從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從2~3、5~6、9~10等每一釐米長中又發現了什麼?互相交流一下。

(3)教師演示課件“毫米和分米的認識”。

(4)請同學們想一想,1釐米和10毫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可以互相議論一下。

總結歸納:1釐米=10毫米(繼續演示課件“毫米和分米的認識”)

(5)藉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①老師表示1毫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學生將1分硬幣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夾住,抽去硬幣,觀察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理解1毫米的長度觀念。

③用手勢表示1毫米、1釐米

(6)測量(分組操作並填空)

①量一量一分硬幣的厚度,看夠不夠1毫米。

②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大約是____毫米。

2、認識分米。教學例2。

(1)引導學生在尺子上指出10釐米的長度,出示分米卡,使學生認識1分米。説明有時候量物體的長度用分米作單位。

(2)數一數1分米中有多少個1釐米?(繼續演示課件“毫米和分米的認識”)

有了認識毫米的思路,認識分米,啟發學生思維,自己學會認識分米的長度單位。

(3)藉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勢表示,進一步認識分米。

將米、分米、釐米、毫米4個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學生分組互相用手勢表示。

3、利用米尺,分組討論。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釐米之間有多少關係?

總結歸納:1米=10分米 1分米=10釐米(板書)

4、量出3分米長的帶子給大家看。

三、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認識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隨堂練習

1、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並用手勢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間有什麼關係?

3、同桌互相量一量鉛筆的長度。

4、判斷下面敍述是否正確?

蠟筆長6毫米。

跳繩長2釐米。

課桌高7米。

粉筆長75分米。

佈置作業

5米=()分米 40釐米=()分米

2分米=()釐米70毫米=()釐米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複習時有目的,分層次進行鋪墊,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釐米=10毫米是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自己感知的,學生感到高興。這也體現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己學會知識。

藉助形象直觀的手勢表示抽象的概念,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於學生加深理解概念。通過直觀——操作——總結——手勢——測量,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加深,在直觀——表象——抽象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1毫米。教師在新知識的傳授中,通過引導、點撥,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學生都處於積極的思維之中。

將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時也區別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

通過多種形式,多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因材施教,面向全體,以提高學習質量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探究活動

測量遊戲

遊戲目的

讓學生學會用分米、毫米量。

遊戲準備

鉛筆、橡皮、一枚一分硬幣、3分米長的紙條、圖釘等物品。

遊戲過程

讓學生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合作,共同測量以上物品的長度。

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和釐米,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而且對即將學習的長度單位毫米、分米,許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所瞭解。因此,學生的數學現實和生活現實是比較豐富的。“毫米的認識”,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作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因此,教材安排了讓學生估、測、議等活動,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引出要學習的新知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2、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在建立長度觀念時,對毫米、釐米、分米、米之間的關係易混淆,故教學中應講清它們之間的關係,比較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幣、橡皮等。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你們猜一猜,老師的身高是多少?

學生猜完後教師説明:老師的身高是1米58釐米。

師:米和釐米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兩個長度單位,請大家用手勢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 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米作單位?

師:請大家再用手勢表示一下,1釐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師:我們每天上課都要用到數學1號本,你們知道數學課本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釐米嗎?自己量一量。

生:1號本的長比17釐米多,比18釐米少,它的寬比13釐米多,比14釐米少。

師:1號本的寬比13釐米多,比14釐米少,那究竟有多長呢?

要想比較準確地量出1號本的寬,就要用一個比釐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來量。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毫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觀察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毫米。

(1)師:1毫米有多長呢?請同學們拿起直尺認真觀察:直尺上除了釐米刻度線以外,還有刻度線嗎?

(還有一些小刻度線,這些小刻度線把1釐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師指出:直尺上的1釐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圖。

提問:從0刻度到刻度1是幾釐米?

教師讓學生用筆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在刻度0到刻度1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從刻度1到刻度2是幾釐米?數一數,在刻度3到刻度4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這就是説,1釐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

得出:1釐米=10毫米

(3)教師讓學生量一量1分硬幣的厚度,看夠不夠1毫米。

量完後教師説明: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生共同用手勢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1分硬幣,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幣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小縫,它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

教師指出:銀行卡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10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4)教師讓學生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大約是幾毫米。

(5)説一説,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6)小組合作,每位組員挑一樣身邊的實物,量一量它的長度。彙報

(7)共同完成書P45頁(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麼數的)。

2、認識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動手操作:用學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課桌寬是多少?(當學生用“米”做單位量時,課桌寬不夠1米,用“釐米”做單位時,一一地量很麻煩。)

②獨立探索:你感覺用一個多長的長度單位量課桌的寬比較合適?

③彙報交流,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有一個比釐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④教師説明:像量課桌這樣的物體長度時用米、釐米或毫米做單位都不合適,我們要創造一個新的長度單位。

⑤互相討論:這個單位規定為多少合適?學生討論(得出以“10釐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彙報並説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dm”(板書,把課題補充全:分米的認識)

(2)問:1分米等於多少釐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的長度,表示出2分米的長度。

(3)學生用直尺量1米長的繩子,每1分米做一個記號,問:1米里面有幾個1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4)練習質疑。

討論完成:書本下面部分。

三、 利用知識,解決問題

1、 書本練一練

2、 在( )裏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蠟筆長6( ) 跳繩長2( ) 課桌高7( )

粉筆長75( ) 鋼筆長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塊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四、 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五、 佈置作業

板 書

毫米 分米的認識

1釐米=10毫米

1分米=10釐米

作 業

1.抄寫“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 5次

2.同桌互量從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長?

3.作業本上畫出1毫米、1釐米、1分米長的線段。

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2~4。

二、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米尺;學生準備直尺一把,吸管一根,剪刀一把,一小組一把米尺。鉛筆、練習本、橡皮。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毫米、分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對長度單位有初步的認識,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本節課的繼續學習,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對加深長度單位間十進關係的認識和學習建立升的概念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讓學生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學會用毫米和分米測量物體的長度。

2、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初步的估測能力。

4、讓學生生能在學習中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同學間的交流,靈活的選擇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認真、細緻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體會成功的快樂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長度單位又比較抽象。基於此,本課中我力求創設自主探索環境,讓學生在猜一猜、量一量、找一找等實踐探索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來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突破難點。採取小組合作討論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培養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師:你們猜一猜,周老師的身高是多少?

學生猜完後教師説明:周老師的身高是1米69釐米。

師:米和釐米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兩個長度單位,請大家用手勢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米作單位?

指名回答。

師:請大家再用手勢表示一下,1釐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指名回答。

活動:

先在小組內估計一下鉛筆的長、橡皮的長,練習本的寬和課桌的高。然後再量一量,記錄員在記錄卡上做好記錄。

小組彙報各種記錄的情況。

師:在剛才的測量中,我們發現,鉛筆的長,練習本的寬,要想知道它的準確長度,就要用到一個新的長度單位,那就是毫米。

板書:毫米的認識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1.感知毫米

(1)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指名説説找到的1毫米。

(2)課件演示放大的直尺,指着直尺上的任意1小格,問學生是多長。小結得出:在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長就是1毫米。

(3)繼續觀察直尺,數一數,想一想,還會發現有關毫米的哪些知識?把你的發現在小組內説一説。組內交流,班內彙報。

引導得出:1釐米=10毫米。【板書】

(4)感受毫米

a在直尺上仔細看一看1毫米有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

b.想一想,在我們的身邊或周圍有哪些物品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彙報。

(5)通過剛才的研究,你想對1毫米説些什麼?有什麼樣的感覺?

(6)師:毫米雖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非常大的。

課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應用。

2、找分米

(1)引入分米。

不用直尺,將桌子上的吸管剪成10釐米長。

師巡視,觀察剪的情況。

剪好後,拿出直尺,量一量自己剪好的吸管,看看自己的眼力準不準。

彙報:説説你的吸管是多長?還有更接近10釐米的嗎?

如果有剛好是10釐米的,直接引:其實剛才這位小朋友剪的這段吸管的長度就是1分米。分米就是我們今天學的第二個長度單位。(板書:分米)

否則這樣引:其實剛才這位小朋友剪的這段吸管的長度只要加上(或減去)多少1釐米就是1分米了……。

(2)在直尺上找分米,研究分米

在米尺上找一找分米,看看有哪些發現?

班內彙報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得出: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3)感受分米

先在直尺上比劃比劃1分米有多長?伸出比劃的手勢來。

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分米?

估一估鉛筆盒、課本、課桌等東西的長度、高度。

三、練習鞏固,拓展應用

1、出示表格

在我們身邊或周圍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在小組內先估一估他們的長度,再量一量,記錄員作好記錄。比一比哪個小組得到的☆最多。

喜歡的物品我們的估計我們的測量我們的評價

2、班內彙報與交流。

3、獲得大星最多的小組介紹他們的估計方法。

四、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四個長度單位,知道了用不同的長度單位去測量。如果現在用我們學過的米、分米、釐米、毫米來計量温州到杭州的路程有多遠,你覺得怎麼樣?(不好量,太長了)教師:“那計量較長的路程有沒有更合適的計量單位呢?”當然有。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才能解決新問題。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同學們可以利用課餘時間在網上查一查,看一看。

通過比劃喚起學生對已學長度單位的回憶,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

培養估測能力

讓學生通過測量,發現鉛筆的長和練習本的寬用釐米或米作單位都不合適,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長度單位xx毫米

閉上眼睛想一想,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讓學生舉例,可以深化學生對毫米的認識。課件演示毫米的應用,學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通過測量活動,讓學生體驗1毫米、1分米的長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估測意識。

3、使學生通過觀察,初步理解分米、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並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4、通過估、量的活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發展估測能力。

教學重點:

1、體驗1分米、1毫米的長度。

2、理解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教學難點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準備:

直尺,長尺,硬幣、IC卡、銀行卡、白紙、字典、測量水筆的長、表格、1分米高的本子,1米長的線。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導入,直接引出“毫米”

同學們,我們知道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用到什麼?(長度單位)

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用字母怎麼表示?

請大家用手勢表示1米大約有多長。1釐米呢?

釐米和米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有關長度單位的知識。

出示一本練習本,誰來説説,要形容這個練習本有多厚,用哪個長度單位合適?

那它到底有幾釐米呢?他説得對嗎?

它不夠一釐米,那怎麼辦呢?

要想較準確地形容這個本子的厚度,同學們頭腦裏是否會有一個願望?(要有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

師:其實你們的願望科學家、工人叔叔等一些前輩已經幫我們實現了,這個願望就藏在你們的尺子裏。

小組合作(一):

師:請同學們觀察尺子,説説你看到了什麼。你找到了這個更小的長度單位了嗎?把你的發現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師生交流)

師:直尺上1釐米中間還有很多的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板書:1毫米)你能用一個字來説出1毫米的特點嗎?(短、小、細)

師:如果要測量較小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測量得更精確的時候,我們就要用到毫米這個長度單位。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教師板書)我們常用字母mm來表示。

二、觀察實踐,探索新知

1、認識幾毫米

我們再來找找毫米,誰來説説你找到的毫米在哪裏。

不錯,每兩根短線之間的1小格就是1毫米

小組合作(二):

1毫米我們能找到了,在你的尺子上你能找到3毫米、5毫米、7毫米嗎?你還能找到幾毫米?把你找到的結果跟夥伴們一起分享吧。

學生交流:

生:3小格就是3毫米吧。

對,1小格代表1毫米,3小格就是3毫米。那5毫米呢?

生:5小格就是5毫米。(你能在你的尺子上很快的找出5毫米嗎?)

為什麼你能很快地找到?

師:我們可以發現尺子上除了長刻度線和短刻度線外還有一種,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中線)好的,我們就暫時叫它中線。其實每相鄰的長線和中線之間就是5毫米。

這樣有什麼好處?

2、下面我們來探究一下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你有什麼發現?

出示10小格,請問這是多少?

生:10毫米。

生:1釐米。

從剛才這兩個同學的回答中,你發現了什麼?誰來説一説?

同桌同學合作,一起數一數,1釐米裏面有幾個1毫米。

1釐米=10毫米(板書)

除了0—1是10毫米,你還知道哪裏是10毫米?我知道了6—7之間也是10毫米。

1釐米裏面有10個1毫米。還可以説生1釐米是1毫米的10倍。

拿出一本字典,它厚70[],也就是()釐米。

老師這支筆的長是75[],也就是()釐米()毫米。

3、感受1毫米

小組合作(三):

既然我們已經認識了1毫米,那麼你能用手勢表示一下,1毫米到底有多長嗎?

下面我們來用實物表示一下1毫米的厚度。同學們把你們準備的電話卡,銀行卡,白紙,硬幣拿出來。小組內同學分工合作量一量:

量一量一張IC電話卡的厚度。再把前後同學們的IC電話卡,銀行卡集合,看看多少張卡疊起來是大約是1釐米?

拿了白紙的同學,請你量一量幾張紙的厚度是1毫米?

有撲克牌的同學,看幾張撲克牌摞起來大約是1毫米?

各小組彙報本組量一量的結果。

用食指和拇指拿着一張IC電話卡或1分錢的硬幣,然後把1分硬幣抽出,這時兩個手指間的距離大約是1毫米。

你能用一個字來説出1毫米的特點嗎?(短、小、細)

除了IC電話卡的厚度是1毫米外,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品的厚度或是長度大約也是1毫米?(銀行卡…vcd碟片…)

你知道在測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嗎??

師:比如測量降雨量、量小螞蟻的身長。

教師小結:我們的新版1角硬幣的厚度,打電話的電話卡,銀行卡大約都是1毫米。

你們知道嗎?人的手指甲約10天長1毫米,腳趾甲約20天長1毫米”。毫米就是這樣一個比較小的長度單位,但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

師小結:在我們的知活中,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三、鞏固練習,加深內化

1、估一估,量一量:

完成P55的練一練

2、畫一畫。

請畫出一條3釐米8毫米的線段。

請畫一條10釐米的線段

四、認識分米。

1、師也畫一條10釐米長的線段在黑板上,出示分米卡,使學生認識1分米。説明有時候量物體的長度用分米作單位。我們常用字母dm來表示分米。

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嗎?(可從尺子“0”刻度一端開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除了從“0”到“10”外,還鼓勵找從“1”到“11”、從“3”到“13”)

2、那麼1分米等於多少釐米?你是怎麼知道的?(板書1分米=10釐米)

3、你能創造一個手勢來表示1分米嗎?

請你們將拇指和食指張開,量出1分米的長度,我們現在比畫的就是一拃的長度,一拃大約是1分米。

估一估,我最行:

拿出彩紙條,估計一下1分米的長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斷。一起量一量,看誰估計得最準確。

4、師出示一垛本子,這個垛本子的高是1分米。

小組合作(四)

5、估一估,課桌大約寬幾分米,再準確地量一量。(小組合作)

6、説一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長度或寬度或厚度是大約是1分米。

插座的邊長粉筆的長度

7、到現在為止,我們已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了,同桌之間一起用米、分米、釐米、毫米4個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學生分組互相用手勢表示。

8、小組討論交流:1米等於多少分米?1米、1分米、1釐米之間有多少關係?(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解決的方法)

方法一:拿出已準備的1米長的繩子,兩人合作,一個用尺子量,每量一分米,另一個同學就在紙條上做一個記號,觀察1米里面有幾個1分米。

方法二:因為1分米=10釐米,1米=100釐米,因此1米=10分米。

方法三:沒有1米線的同學還可以看米尺。在米尺上一分米一分米的數一數,看看剛才的結論是否正確。(板書:1米=10分米)

總結歸納: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板書)

五、鞏固發展

1.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並用手勢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間有什麼關係?

板書:毫米、分米的認識

1米=100釐米

1釐米=10毫米

1分米=10釐米

1米=10分米

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分析

蘇教版二年級下學期《分米和毫米》。本節課是以釐米這個長度單位為紐帶,將米、分米和毫米聯繫起來。藉助測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認識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教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多種活動,建立豐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間觀念。但由於生活中學生缺乏測量物體長度的經驗,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這兩個長度單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表象很難建立。

二、教學方法

讓學生通過觀察、數一數尺上的刻度,動手量一量,用手勢比一比,説一説生活中的實例等多種活動,感知、體驗、建立豐富的表象。讓學生在進行估測、實際測量比較、驗證的過程中強化表象,從而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能在具體的情境中估計並測量物品的長度。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三、教學過程

(一)遷移引入

1.誰能説説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釐米是我們已經認識的長度單位。

板書:米(m)釐米(cm)

2.你能用手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嗎?比劃這樣的一庹長。1釐米呢?對,這麼一小段。

3.那麼米和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呢?1米=100釐米,並板書。

4.下面我們來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

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一幢樓房高50( );一棵大樹高9( );一支鉛筆長15( );文具盒寬大約1( );文具盒長大約2( )。

是米還是釐米呢?指名回答。米和釐米之間存在一個新的長度單位,知道是什麼嗎?板書:分米(dm)。

(二)研討探究

1.認識分米

(1)量一量:1分米、2分米到底有多長呢?請同學們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長和寬大約是多少釐米?10釐米就是1分米,20釐米就是2分米。然後完成練習。

(2)數一數: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長?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直尺,除了0~10釐米之間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還能找出1分米嗎?演示刻度:0—10 刻度1—11 刻度2—12

小結:不管從哪個刻度開始,只要滿10釐米那就是1分米。1分米=10釐米,並板書。

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體會測量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體會引入較大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米,認識表示長度單位的符號“m”。初步建立 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在實際測量中理解1米=100釐米。

4.通過實際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教學難點:

理解1米=100釐米。(調整為:建立1米的正確認知)

教師準備:

1支7cm長鉛筆、12把米尺、學生尺、1根長繩、1根1米長繩子、雙面膠、剪刀。

學生準備:

學生尺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測量鉛筆的長度需要什麼工具?測量所得數據要用什麼作單位?

2.用釐米尺測量老師手中鉛筆的長度。

(學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師強調測量時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左端。)

二、設計意圖:通過測量鉛筆的長度,既複習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又 為接下來的測量黑板的長度打下基礎。

教後思考:通過對釐米和釐米尺的複習,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知識的鞏固認知,另一方面可以為新課學習做鋪墊,達到“教結構用結構”的作用。這兩節課的教學結構基本上都是:情境導入——認識工具(米尺或釐米尺)——認識米(或釐米)——通過測量充分感知1米(或1釐米)有多長,進而建立1米(或1釐米)的實際觀念。

三、引入新課

1.情境導入。

(1)課件出示小動畫:量黑板的長度。(先是用釐米尺量,後改用米尺量)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釐米量較長物體的不便利,從而產生困惑,積極主動認識米。

教後思考:這個環節原打算讓一個學生來講台上實際操作,但在上課之前又覺得有點費事兒,於是改成了觀看動畫。相比之下覺得改變後雖然節約了2分鐘左右時間,但給孩子們留下的印象不足夠深刻。根據研討中小組其他成員的建議,若改成師生比賽或是兩個學生比賽,應該可以更高效一些。

2.點明課題

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釐米尺就行了,但量較長的物體長度,用老師手中的尺子測量方便了,像這樣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認識米 用米量”。(板書:認識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計1米的實際長度。

師:老師的身高是1米65釐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估計,並貼上標籤)。

教後思考:這個環節耗時很長,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應該是以下幾點:一是鋪墊不足,要求不夠明確,以至於一開始孩子們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圖何在;二是老師的身高對孩子們來説是陌生的,1米65釐米看似是一個估測的依據,但實際上孩子們並不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數據,於是就乾脆不用;三是這一環節中孩子們更多的是關注於貼在老師身上的彩色紙條,而忽視了問題多本質——一米有多高。這一環節如果能夠從孩子們自己的身高入手,這樣的話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那怎麼才知道誰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師: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釐米尺嗎?

(生:不是,應該用米尺。)

師:好,那接下來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米尺”。

設計意圖:從估測老師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學生肯定興趣很高,在此過程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長,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估測意識,也為建立1米的長度單位打下了基礎。

教後思考:整個環節孩子們確實挺活躍的,但是由於操作不當(演示時大部分學生看不到;活動組織不嚴謹導致有的孩子趁機開小差),導致部分孩子無法完全參與進來,進而轉移注意力。結合小組研討中各成員的建議以及自己的思考,這個環節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設計:

設計一:先讓孩子們報自己的身高,再根據自己的身高估測1米的高度,然後引入測量工具——米尺,之後再利用米尺準確測量,明確1米的高度,最後尋找身邊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電棒管的長度等等)。這種設計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設計相同,是先估測,再認識米尺,最後準確測量,再聯繫生活尋找1米,只是主體由“我的身高”換成了孩子們自己的身高,這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應該效果會好些。

設計二:在認識米尺之後,直接用米尺準確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構1米的認知表象,最後尋找身邊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電棒管的長度等等)。這種設計的確有助於較好的建立1米的認知表象,而且會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測的環節,原本孩子們就缺乏“估測意識”,估測能力的培養應通過不斷地滲透,一點點培養起來。

2、認識米尺。

出示米尺。

(1)談話:每個小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用它來量比較長的物體就容易多了。

請大家拿出你們的釐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數字相同,都是從0開始,從小到大排列;刻度線相同,兩根長刻度線之間相距1釐米,兩根長刻度線之間有9跟短刻度線,其中正中間一根稍微長一點。不同之處就是釐米尺較短,數字較少,而米尺較長,數字也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個刻度)100刻度就是100釐米就是1米。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米=100釐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對比、思考學生自主發現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

教後思考:通過對 米尺和釐米尺的對比觀察,孩子們對米尺和釐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較清楚的認識。

3、用米尺量。

(1)提問:到底老師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呢,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後,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籤。)

小結:量物體的時候,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用捲尺或米尺的0刻度對齊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課件演示)

(2)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你們自己身上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師身上的1米的標籤,自己估一估,然後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並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説説你的身高比1米多還是少?多幾釐米?

(3)談話:同學們現在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小朋友張開雙手,先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還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現在你能用雙手比劃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

(5)談話:請小朋友在教室裏找一找,你的身邊哪些物體長約是1米。再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之後,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約長几米?

(7)小結: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較長的物體

設計意圖: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長,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並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

教後思考:整個設計應該和“估計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來,可以採用前面提到的“設計一”或“設計二”。

五、活動鞏固

下面,我們來做個小遊戲:老師帶來了一卷綢帶,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的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

當學生喊停後剪下,貼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絲帶問:這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絲帶,長或者短了,再追問:那1米到底有多長?再剪一根1米長的絲帶貼上去,對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剛好1米的絲帶貼上去,直接對比。

設計意圖:通過剪絲帶的遊戲進一步感知1米有多長,進一步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六、方法應用。

1.提問:你能估計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學生可能想到,豎着排大約有5人,橫着排大約有3人。再實際排一排)

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麼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

2.小組活動。

要求:估計一下,用我們平時的步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

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麼走的步數不一樣?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

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離。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

教後思考:“剪絲帶”和“1米大約有幾步”這兩個活動由於時間關係沒有進行。

3.小朋友現在已經知道1米的大概長度,老師站在這裏,誰能上來找個位置,使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正好是1米?能再找個離老師1米的位置嗎?還能找到這樣的位置嗎?

學生紛紛站在老師的身邊,最後成一個半徑是1米的圓。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觀察、比較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後思考:由於前面少了“剪絲帶”、“1米大約有幾步”這兩個環節,孩子們腦子中的1米還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這樣的“身體”的層面,無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時候並不是很順利。另外這個活動只能少數十幾個學生參與,學生參與面不是很高。如果這樣修改一下:每3個小組為一大組,請一位同學先站好,聽口令其他同學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這樣每個孩子都可以參與進去,學生積極性會更高,而且每個同學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長度這一認知。

七、梳理小結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有哪些收穫?

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張開雙臂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還知道了米和釐米之間的進率,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品,課後同學們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設計意圖:對本節課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絡,整理學習思路,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八、課堂檢測

A卷:

1.兩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釐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長,用( )做單位。(2) 量籃球場的長,用( )做單位。

(3) 從直尺的0—1是( )釐米;從直尺的0—5是( )釐米。

3.在( )內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釐米。

教室長9( )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 課桌長50( )

B卷:

1、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 釐米

鉛筆長18( ) 一棵大樹高10( ) 一張牀長2( ) 教室長10( )

桌子高90( ) 操場長200( ) 一個杯子高10( ) 桌子長100( )或是1( )

2、判斷:

(1)小紅身高是145米。( )

(2)操場上的跑道長300米。( )

(3)米和釐米都是長度單位。( )

(4)因為 1米=100釐米,所以長度單位釐米大於米。( )

(5)一根跳繩長3釐米。( )

(6)一枝鉛筆長13米。( )

(7)有三條帶子,第一根長6米,第二根長6釐米,第三根長60釐米,哪根最短?( )

教後思考:課堂檢測部分分了兩個層次,這是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一樣,有針對性的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收穫。這份練習題課堂上沒來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業。

九、佈置作業。

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 篇7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們注重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説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

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基於此,《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於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於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並通過找一找、説一説、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通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

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於米、分米、釐米、毫米的進率關係,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釐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後,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

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説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並引導問:“那麼1釐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釐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麼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瞭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 篇8

課題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一單元第2頁《毫米、分米的認識》

作者及工作單位

洛南縣石坡鎮桑坪國小李萍

教材分析

《 測量——分米、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中的教學內容。本單元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呈現學習內容,通過一系列與數學有關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體驗實踐、獨立思考、動手操作與交流合作,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數學活動中學習知識,發展學生應用意識,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維的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發展,同時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他人進行合作交流

學情分析

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本節課的設計,本着“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際生活又運用於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長度的直觀表象。

2.使學生在實際測量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會測量一些物體或線段的長度,並提高估測能力。

3.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認識分米和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間的進率。

2.會用毫米、分米作單位量出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提問:你們都學過那些長度單位?

學生:米和釐米

2、關於米和釐米你們都瞭解那些知識呢?

3、你能用手比劃1米、1釐米大約有多長?

二、探究新知:除了這些長度單位,你們還知道其它長度單位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些新的長度單位。

(一)分米的認識:

1、初步感受1分米的長度:

(1)教師拿出提前準備好的長度為1分米的吸管。請大家估計一下這根塑料管有多長?

(2)那麼大家估計的到底對不對呢?下面就讓我們一齊動手來驗證一下。

2、體驗分米和釐米之間的進率:

(1)通過我們剛才的活動,你們發現了什麼?我們測量的是同樣長的塑料管,它既可以表示為10釐米,也可以表示為1分米,那麼就請大家想一想: 10釐米和1分米有什麼關係呢?

板書:板書:1分米=10釐米

(2)通過分析,我們知道了“分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那麼誰能推算出“米與分米”之間的關係呢?

板書:1米=10分米

(3)體驗分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 二)毫米的認識:

(1)體驗毫米的作用: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板書:毫米)

師:經過大家的總結才知道,我們可以使用這麼的方法對長度單位進行研究。現在我們就利用自己剛才學到的學習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合作一起來研究關於毫米的知識好不好。

(2)用硬幣體驗一毫米的長度:

(3)總結歸納:1釐米=10毫米

(4)説説生活中哪些物品都是用毫米作單位?

三、總結

1、提問:我們今天學習了什麼?(分米和毫米)

提問:連同前面學習的米和釐米,我們已經認識了4個長度單位,你能把這些單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嗎?

2、再次用手比劃4個長度單位的長度。

四、鞏固練習:

1、同座之間互量從手腕到中指的指尖有多長?

2、課本第四頁“做一做”的習題。

3、完成遊戲:請四名學生戴好師提前做好的頭飾,分別扮演米、分米、釐米、毫米。先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再説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 篇9

這部分內容主要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以及分米與釐米、分米與米、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進率。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相應的長度概念是關鍵。要通過豐富而具體的測量和估計活動,幫助學生不斷加深對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強化已經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 數學日記導入

師:老師知道我們班的同學每天都在堅持寫數學小日記,淘氣最近也在向我們班的同學學習,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數學小日記。誰來讀一下:今天早晨我從2釐米長的 牀上爬起來。走進衞生間拿起2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的洗臉、吃早餐。吃完早餐後我揹着書包去學校,來到教室,我拿出語文書,在7釐米高的課桌上認真的早讀。

師:老師看到好多同學都在笑,你們在笑什麼?

學生説出單位出現了錯誤。

師:那誰能告訴我1釐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

師:淘氣日記中出現的單位到底該怎麼改呢?今天我們繼續來認識新的長度單位。

二、認識分米

1、初步認識

PPT出示鉛筆盒。

師:鉛筆盒是同學們每天都要用到的學習工具,你們知道它的長邊和短邊分別是多長嗎?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和這個鉛筆盒一樣大小的紙片,同學們估一估它的長邊和短邊的長?

師:你能量一量嗎?看看你估計的準不準。

師:這個鉛筆的長大約是20釐米,寬大約是10釐米。

指出像10釐米、20釐米這樣的長度還可以用新的長度單位“分米”來表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釐米大的長度單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來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書)

追問:這個文具盒的長大約是幾分米?寬呢?

2、認一認

讓學生拿出直尺,按照10釐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長度,看看有多長。

提問:從直尺上看,1分米是幾釐米?

指出:從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釐米,也就是説,1分米等於10釐米。(板書)

提問:你能用手比畫出1分米有多長嗎?先試一試,在於同學交流。

3、畫一畫

讓學生用直尺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提問:你是怎樣畫的?請同學們互相檢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線段有多長。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同桌互相説一説。

組織全班交流,進一步感受1分米的實際長度。

5、數一數

讓各小組的同學輪流在直尺上數一數,看1米有幾分米。

三、認識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有幾釐米,冰河同學交流。

提問:數學書的厚度不到1釐米,要準確表示它的厚度,怎麼辦?你有什麼想法?

提示:直尺上1釐米中間1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板書)這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另一個長度單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請大家觀察直尺,並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長?學生活動後,組織交流,明確:直尺上每一個小格的長度都是1毫米。

2、數一數

讓學生用筆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釐米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1釐米等於多少毫米?(板書)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約是1毫米的物品,説明他們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然後讓學生在數學書上數出10張紙,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約是多少,再讓同桌同學相互比劃1毫米的長。

提問:測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四、鞏固提升

1、改正淘氣的數學小日記

2、想想做做第一題

讓學生看圖,同桌互相説一説各是多少毫米。

提問:你是怎樣知道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各是幾毫米的?

再問:你認為怎樣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3、想想做做第二題

出示三角形圖,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形的邊,説一説怎樣測量三角形每條邊的長度。

學生獨立完成測量和填空,並交流測量的結果,以及自己的發現。

出示平行四邊形圖,讓學生獨立完成測量和填空,並組織反饋。

提問:通過測量平行四邊形四條邊的長,你有什麼發現?

4、想想做做第三題

完成測量後,讓學生説説課桌和板凳的高各接近幾分米,並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題

讓學生分別估計數學書和講台的寬,説一説估計的結果,以及為什麼估計數學書的寬要用釐米作單位,而估計講台的寬度要用分米做單位。

讓學生分別測量數學書和講台的寬,並記錄測量的結果。

提問:數學書的寬正好是整理米數嗎?比18釐米多幾毫米?可以怎樣表示?

再問:講台的寬正好是正分米數嗎?可以怎樣表示?

比較:估計時,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準確的結果,可以用大約是多少來表示,而測量得到的結果是比較準確的,可以用幾釐米幾毫米或幾分米幾釐米這樣的形式來表示。

6、閲讀“你知道嗎”,並進行交流。

五、交流反饋,全課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有什麼收穫和體會?

在授課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接受的較快,講解的頁較為流程,學生的反應也很積極。我通過數學小日記的方式進行導入,即建立了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在新授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課堂交給學生。在評價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評價的時效性,給予學生及時肯定的評價,以激勵性的評價為主,即使學生回答不出來我也會給予一定的引導。在練習環節發現部分學生將釐米和毫米兩個單位混淆,在巡視指導時分別進行了個別指導。

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 篇10

(一)複習舊知

通過“猜身高”的遊戲複習“米和釐米”的知識。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釐米各有多長。

【設計意圖】教師先以遊戲、談話的方式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回憶起認知結構中對於已學的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解釋。從而為後面教學的順利展開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我們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除了這兩個長度單位外,你還知道有哪些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微米、公里等)

1.認識毫米。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先研究毫米mm。設疑:關於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一指,從哪裏到哪裏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彙報,交流。

【設計意圖】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起點,在瞭解學生認知起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和交流。創造認知上的矛盾衝突,使探究活動成為一種需要。從而加深對“1毫米”的直觀體驗。

③告訴學生:科學家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釐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

然後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④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⑤請學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老師給學生準備了一些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進一步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⑥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談一下自己的感受。(1毫米太短了;兩個手指頭都差點碰到了。)

【設計意圖】接受學習與體驗學習有機結合。教師給學生提供了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材料,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再次在尺子上找1毫米的長度、理解與上位知識“釐米”的關係、舉例生活中1毫米長的物體以及動手測量電話卡的厚度、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的長度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1毫米”的理解,從而深刻建立起1毫米的長度表象。

(2)理解引入長度單位“毫米”的來由。

①設疑:你們知道為什麼要有“毫米”這個長度單位嗎?(學生思考、討論)

②在大家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驗:除了一些物體因太短而需用“毫米”作單位外,還有一種情況是一個物體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數時,也需要“毫米”作單位。(通過測量光明牛奶盒子寬度的實驗來加深體驗。)

【設計意圖】創設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從而不僅明確了引入“毫米”的意義,而且為展開精確測量、讀準測量結果的後續教學作好鋪墊。

(3)讀準測量的精確刻度。

①現在有‘毫米’來幫助,你能不能讀出這個光明牛奶盒子的精確寬度?(5釐米6毫米)

②提問:你怎麼這麼快就讀出來了?你是怎麼讀的?你怎麼一眼就看出來是5釐米多6毫米啊?(引出在尺上的半釐米數刻度線。)

③追問:在尺子的相鄰兩條最長的刻度線中間都有一條略長點的刻度線,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樣有什麼好處?

④估測數學書的厚度。再用尺子測量驗證。

(4)畫規定長度的線段。(相互檢查、交流)

【設計意圖】巧妙地引入了“半釐米數刻度線”,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和學習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牢牢抓住“半釐米數刻度線”這一有效的學習資源,不僅展開了讀準精確刻度的方法研究,而且延伸到了估測與測量,幫助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了“毫米”。

2.認識分米。

(1)介紹分米可以用字母dm來表示。再請學生先談談對分米的瞭解。

(2)引出1分米=10釐米,請學生先想想1分米大概有多長,用手勢來表示一下。

(3)再到尺子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長。再來用手勢表示一下。

(4)估計我們的1張課桌長大約是幾分米。然後用手勢去比一比。最後用米尺來測量驗證。(不斷加深對分米的認識和體驗。)

【設計意圖】傳統的數學學習重結果輕過程,教師很少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形成結果的生動過程總是被簡單枯燥的條文所取代。這個環節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大膽展示自己的思維,與應答性學習環境進行對話的平台,使學生對於“分米”的認識過程既快速有效、又生動有趣。從而為後面的“整理”這一環節奠定了良好的認識基礎。

3.整理四個常用長度單位之間的關係。

設疑:現在我們認識了四個長度單位,你能用什麼方法來整理一下它們之間的關係?(學生有從高到低進行排列,也有從低到高進行排列,還有分析他們之間的進率等。)

(三)鞏固練習

1.閲讀明明的一則日記。

2005年3月16日星期三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牀上爬起來,來到了衞生間,拿起1釐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吃完早飯上學去。在上學的路上我看見了一棵高2米的樹被風颳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1毫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裏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裏翻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做起筆記。

(1)學生看完後鬨堂大笑,教師裝傻:笑什麼?

(2)請學生把認為不恰當的單位進行改正。

2.思考題:

電腦情景:小明想去測量鉛筆盒的寬度,但現在手上只有一把斷尺,怎麼辦?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注重了綜合性、生活性,而且也突出了趣味性和挑戰性,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不僅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而且培養了他們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深了他們對四個長度單位之間關係的理解,深刻地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和學好數學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