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力的教案範文錦集10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2.35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1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力的教案範文錦集10篇

力的教案 篇1

教學過程

知識點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活動8.7物體在施力的同時是否也受力

各小組選擇或者自己設計一個實驗,做一做。

實驗1.如圖8-32所示,用手壓鉛筆尖,手的感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2.如圖8-33所示,小華和小明穿着旱冰鞋靜止在地面上,小華用力推小明,看到的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3.如圖8-34所示,你會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組討論總結:上面的現象可以説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動把兩個相同的彈簧測力計鈎在一起分別用手向相反方向拉,

你看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組討論總結:

上面的現象可以説明:兩個物體發生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即力的作用是_________的。

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它們的大小。方向__________,這兩個力稱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例1:如圖所示,春遊時小明坐在船上用力推另一隻小船,結果兩船向相反的方向運動。請寫出兩個與此現象相關的物理知識:

⑴____________;

⑵——————;

知識點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生活中的應用

[閲讀]“讀一讀奇思妙想”,瞭解火箭升空的原理。

[活動]放飛吹氣的氣球。

1、嘗試解釋游泳和火箭升空的原理。

2、排球運動員用力扣球時,常常感到手部疼痛,這是為什麼?手受到的力是什麼物體施加的?(思考:姚明、劉翔的腳部經常受傷為什麼?)

3、懸停在空中的直升機受到那幾個力的作用?它們的施力物體分別是什麼?

例2:從船頭向岸上跨一步,可能會掉入水中,這與在陸地上跨一步相比較,有什麼異同?

【達標檢測】

1.靜止在河中的船,當船工用槳划水時,船就向前進,使船前進的力是()

A.人對槳的作用力B.槳對水的作用力

C.水直接對船的推力D.水對槳的作用力

2.有一物體靜止在水平桌面上,與它對水平桌面的壓力屬於相互作用的力是()

A.桌面對物體的支持力B.物體受到的重力

C.桌子受到的重力D.以上都不對

3.當人用力提起一桶水時,人對桶的把柄施加一個拉力,把柄對人也施加了一個拉力,則這兩個拉力的三要素

力的教案 篇2

一、應用解法分析動態問題

所謂解法就是通過平行四邊形的鄰邊和對角線長短的關係或變化情況,作一些較為複雜的定性分析,從形上就可以看出結果,得出結論.

例1 用細繩AO、BO懸掛一重物,BO水平,O為半圓形支架的圓心,懸點A和B在支架上.懸點A固定不動,將懸點B從1所示位置逐漸移到C點的過程中,試分析OA繩和OB繩中的拉力變化情況.

[方法歸納]

解決動態問題的一般步驟:

(1)進行受力分析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一般情況下物體只受三個力:一個是恆力,大小方向均不變;另外兩個是變力,一個是方向不變的力,另一個是方向改變的力.在這一步驟中要明確這些力.

(2)畫三力平衡

由三力平衡知識可知,其中兩個變力的合力必與恆力等大反向,因此先畫出與恆力等大反向的力,再以此力為對角線,以兩變力為鄰邊作出平行四邊形.若採用力的分解法,則是將恆力按其作用效果分解,作出平行四邊形.

(3)分析變化情況

分析方向變化的力在哪個空間內變化,藉助平行四邊形定則,判斷各力變化情況.

變式訓練1 如2所示,一定質量的物塊用兩根輕繩懸在空中,其中繩OA固定不動,繩OB在豎直平面內由水平方向向上轉動,則在繩OB由水平轉至豎直的過程中,繩OB的張力的大小將( )

A.一直變大

B.一直變小

C.先變大後變小

D.先變小後變大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

1.概念:將物體受到的所有力沿已選定的兩個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的方法,是處理相對複雜的多力的合成與分解的常用方法.

2.目的:將力的合成化簡為同向、反向或垂直方向的分力,便於運用普通代數運算公式解決矢量的運算,“分解”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合成”.

3.適用情況:適用於計算三個或三個以上力的合成.

4.步驟

(1)建立座標系:以共點力的作用點為座標原點,直角座標系x軸和y軸的選擇應使盡量多的力在座標軸上.

(2)正交分解各力:將每一個不在座標軸上的力分解到x軸和y軸上,並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3所示.

(3)分別求出x軸、y軸上各分力的矢量和,即:

Fx=F1x+F2x+…

Fy=F1y+F2y+…

(4)求共點力的合力:合力大小F=F2x+F2y,合力的方向與x軸的夾角為α,則tan α=FyFx,即α=arctan FyFx.

4

例2 如4所示,在同一平面內有三個共點力,它們之間的夾角都是120°,大小分別為F1=20 N,F2=30 N,F3=40 N,求這三個力的合力F.

5

變式訓練2 如5所示,質量為m的木塊在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做勻速運動.已知木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那麼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為( )

A.μmg

B.μ(mg+Fsin θ)

C.μ(mg-Fsin θ)

θ

三、力的分解的實際應用

例3 壓榨機結構如6所示,B為固定鉸鏈,A為活動鉸鏈,若在A處施另一水平力F,輕質活塞C就以比F大得多的力壓D,若BC間距為2L,AC水平距離為h,C與左壁接觸處光滑,則D所受的壓力為多大?

例4 如7所示,是木工用鑿子工作時的截面示意,三角形ABC為直角三角形,∠C=30°.用大小為F=100 N的力垂直作用於MN,MN與AB平行.忽略鑿子的重力,求這時鑿子推開木料AC面和BC面的力分別為多大?

變式訓練3 光滑小球放在兩板間,如8所示,當OA板繞O點轉動使 θ角變小時,兩板對球的壓力FA和FB的變化為( )

變大,FB不變

和FB都變大

變大,FB變小

變小,FB變大

例5 如9所示,在C點繫住一重物P,細繩兩端A、B分別固定在牆上,使AC保持水平,BC與水平方向成30°角.已知細繩最大隻能承受200 N的拉力,那麼C點懸掛物體的重量最

多為多少,這時細繩的哪一段即將被拉斷?

參考答案

解題方法探究

例1 見解析

解析 在支架上選取三個點B1、B2、B3,當懸點B分別移動到B1、B2、B3各點時,AO、BO中的拉力分別為FTA1、FTA2、FTA3、和FTB1、FTB2、FTB3,從中可以直觀地看出,FTA逐漸變小,且方向不變;而FTB先變小,後變大,且方向不斷改變;當FTB與FTA垂直時,FTB最小.

變式訓練1 D

例2 F=103 N,方向與x軸負向的夾角為30°

解析 以O點為座標原點,建立直角座標系xOy,使Ox方向沿力F1的方向,則F2與y軸正向間夾角α=30°,F3與y軸負向夾角β=30°,如甲所示.

先把這三個力分解到x軸和y軸上,再求它們在x軸、y軸上的分力之和.

Fx=F1x+F2x+F3x

=F1-F2sin α-F3sin β

=20 N-30sin 30° N-40sin 30° N=-15 N

Fy=F1y+F2y+F3y

=0+F2cos α-F3cos β

=30cos 30° N-40cos 30° N=-53 N

這樣,原來的三個力就變成互相垂直的兩個力,如乙所示,最終的合力為:

F=F2x+F2y=-152+-532 N=103 N

設合力F與x軸負向的夾角為θ,則tan θ=FyFx=-53 N-15 N=33,所以θ=30°.

變式訓練2 BD

例3 L2hF

解析 水平力F有沿AB和AC兩個效果,作出力F的分解如甲所示,F′=h2+L22hF,由於夾角θ很大,力F產生的沿AB、AC方向的效果力比力F大;而F′又產生兩個作用效果,沿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如乙所示.

甲 乙

Fy=Lh2+L2F′=L2hF.

例4 1003 N 200 N

解析 彈力垂直於接觸面,將力F按作用效果進行分解如所示,由幾何關係易得,推開AC面的力為F1=F/tan 30°=1003 N.

推開BC面的力為F2=F/sin 30°=200 N.

變式訓練3 B [利用三力平衡判斷如下所示.

當θ角變小時,FA、FB分別變為FA′、FB′,都變大.]

例5 100 N BC段先斷

解析 方法一 力的合成法

根據一個物體受三個力作用處於平衡狀態,則三個力的任意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於第三個力大小,方向與第三個力方向相反,在甲中可得出F1和F2的合力F合豎直向上,大小等於F,由三角函數關係可得出F合=F1sin 30°,F2=F1cos 30°,且F合=F=G.

設F1達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00 N,F2=173 N.

由此可看出BC繩的張力達到最大時,AC繩的張力還沒有達到最大值,在該條件下,BC段繩子即將斷裂.

設F2達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15.5 N,F1=231 N>200 N.

由此可看出AC繩的張力達到最大時,BC繩的張力已經超過其最大能承受的力.在該條件下,BC段繩子早已斷裂.

從以上分析可知,C點懸掛物體的重量最多為100 N,這時細繩的BC段即將被拉斷.

方法二 正交分解法

如乙所示,將拉力F1按水平方向(x軸)和豎直方向(y軸)兩個方向進行正交分解.由力的平衡條件可得F1sin 30°=F=G,F1cos 30°=F2.

F1>F2;繩BC先斷, F1=200 N.

可得:F2=173 N,G=100 N.

力的教案 篇3

素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瞭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能解釋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體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2)從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節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節我們就來探究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學中所説的力是什麼呢?我們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請一位同學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

請這位同學談談肌肉有什麼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緊張)

最初我們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的感受而得來的。那麼,在物理學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認識力的?

(2)學生用所示的器材做實驗。

問題:小鋼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運動,當磁鐵靠近小鋼珠時,會發生什麼現象?

實驗結束後,學生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

①靜止的小鋼珠被磁鐵吸引,向磁鐵方向運動。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正對運動方向位置的放磁鐵吸引,速度變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鐵吸引,運動方向改變,偏向磁鐵方向運動。

(3)學生看課文圖乙、丙,交流圖中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①棒球運動員用力將球投出,由靜止變為運動。

②足球守門員接住射進球門的足球,足球由運動變為靜止。

(4)告訴學生: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狀態。無論物體是從靜止到運動,還是運動速度或者方向發生變化,都可以認為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

引導學生分析:在磁鐵吸引下小鋼珠運動狀態改變情況和手球、足球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改變的情況。

由此得出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5)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力拉和壓彈簧,看看彈簧的形狀(長度)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伸長;在壓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縮短。)

(6)學生看課本圖甲,交流圖中在射箭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

(弓被拉開了,弓的形狀發生了變化)

(7)讓學生再舉些例子,如:踢足球時,足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等。

(8)讓學生自己根據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類效果。

結論: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三、力的單位

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學中對力的單位作了規定: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體驗1N的大小:讓學生用手托起一個蘋果,手對蘋果施加的力大約是1N。

補充例子: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約是700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問題: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2、讓學生提出猜想:可能與力作用的大小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方向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位置有關。

3、探究:

(1)引導學生根據前面觀察力作用效果的實驗結合課文圖示以及學生生活的經驗進行論證。

拉彈簧時,所用的力越大,彈簧被拉得越長;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顯。

(2)我們要把螺母擰緊,一般來説應該向順時針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時針方向用力只能將螺母擰鬆。

這些事例説明了力作用的效果與力的方向有關。

(3)關於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關用實驗探究:

①推門實驗:用的力推門,每次手的位置距離門軸遠近不同。體會手在不同位置時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舉尺實驗: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請一位同學用一個力作用在尺子的中點,向上將尺子舉起來;然後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舉尺子。

可見,力的作用點也影響力的效果。

讓學生總結:力所產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有關。

所以,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圖示

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六、課堂小結

通過觀看錄像,思考,討論,講解,使學生理解力的三要素。會畫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知道力的單位。

七、課堂作業

課後發展空間中的練習

力的教案 篇4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儀、交互式動畫

--示例

(一)新課引入

上一節我們學過了同一條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但是物體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線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兩個人在打夯時,他們用來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麼,兩個互成角度的力又該如何合成求它們的合力呢?

(二)新課教學

1.演示實驗

參照課本中的演示實驗中的第一步,請兩位同學分別用彈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繩拉長到某一長度,記錄兩個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學生操作,教師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圖示)

再用一個彈簧秤代替剛才的兩個彈簧秤拉橡皮繩,即用一個力F代替F1和F2兩個力的共同作用,記錄彈簧秤的讀數和拉力的方向.

(教師演示並畫圖)

2.分析實驗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約多大?

(2)合力F和兩個力F1和F2比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還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識點的教學可使用交互式動畫輔助教學.

以F1和F2的力的圖示為一組鄰邊做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變兩個力的夾角重做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出,用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來表示它們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儀將交互式動畫投影到屏幕上,找幾名學生親自拖動鼠標,改變兩個力的夾角,觀察它們的合力大小如何變化,合力與分力的夾角如何變化?

最後教師在學生觀察、發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兩個力互成角度時,它們的合力小於這兩個力之和,大於這兩個力之差;兩個力的夾角減小時,合力增大;夾角增大時,合力減小.當兩個力的夾角減小到時,合力就等於兩個力之和.當兩個力的夾角增大到時,合力就等於兩個力之差.因此可以説,我們在上節所學的在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是這裏所學知識的特殊情況.

(三)總結

教師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則等.

第六節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教案一

力的教案 篇5

一、實驗目的

驗證互成角度的兩個力合成時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二、實驗原理

如果使F1、F2的共同作用效果與另一個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橡皮條在某一方向伸長一定的長度),那麼根據F1、F2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的合力F,應與F′在實驗誤差允許範圍內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實驗器材

方木板一塊、白紙、彈簧測力計(兩隻)、橡皮條、細繩套(兩個)、三角板、刻度尺、圖釘(幾個)、細芯鉛筆.

三、實驗步驟

(一)、儀器的安裝

1.用圖釘把白紙釘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並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A點,橡皮條的另一端拴上兩個細繩套.

(二)、操作與記錄

2. 用兩隻彈簧測力計分別鈎住細繩套,互成角度地 拉橡皮條,使橡皮條伸長到某一位置O,如圖所示,記錄兩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用鉛筆描下O點的位置及此時兩細繩套的方向.

3.只用一隻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把橡皮條的結點拉到同樣的位置O,記下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和細繩套的方向.

(三)、作圖及分析

4.改變兩個力F1與F2的大小和夾角,再重複實驗兩次.

5.用鉛筆和刻度尺從結點O沿兩條細繩套方向畫直線,按選定的標度作出這兩隻彈簧測力計的讀數F1和F2的圖示,並以F1和F2為鄰邊用刻度尺作平行四邊形,過O點畫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此對角線即為合力F的圖示.

6.用刻度尺從O點按同樣的標度沿記錄的方向作出這隻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的圖示.

7.比較一下,力F′與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的合力F在誤差範圍內大小和方向上是否相同.

四、注意事項

1.位置不變:在同一次實驗中,使橡皮條拉長時結點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2.角度合適:用兩個彈簧測力計鈎住細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時,其夾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00°之間為宜.

3.儘量減少誤差

(1)在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條彈性限度內的前提下,測量數據應儘量大一些.

(2)細繩套應適當長一些,便於確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細繩套方向畫直線,應在細繩套兩端畫個投影點,去掉細繩套後,連直線確定力的方向.

4.統一標度:在同一次實驗中,畫力的圖示選定的標度要相同,並且要恰當選定標度,使力的圖示稍大一些.

五、誤差分析

本實驗的誤差除彈簧測力計本身的誤差外,還主要來源於以下兩個方面:

1.讀數誤差

減小讀數誤差的方法:彈簧測力計數據在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大一些.讀數時眼睛一定要正視,要按有效數字正確讀數和記錄.

2.作圖誤差

減小作圖誤差的方法:作圖時兩力的對邊一定要平行,兩個分力F1、F2間的夾角越大,用平行四邊形作出的合力F的誤差ΔF就越大,所以實驗中不要把F1、F2間的夾角取得太大。

例1、對實驗原理誤差分析及讀數能力的考查:(1)某實驗小組在探究合力的方法時,先將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繫上帶有繩套的兩根細繩.實驗時,需要兩次拉伸橡皮條,一次是通過兩細繩用兩個彈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另一次是用一個彈簧秤通過細繩拉橡皮條.實驗對兩次拉伸橡皮條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説法是正確的_BD_______.(填字母代號)

A.將橡皮條拉伸相同長度即可

B.將橡皮條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長度

C.將彈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將橡皮條和細繩的結點拉到相同位置

(2)同學們在操作過程中有如下議論,其中對減小實驗誤差有益的説法是__AD______.(填字母代號)

A.彈簧秤、細繩、橡皮條都應與木板平行

B.兩細繩之間的夾角越大越好

C.用兩彈簧秤同時拉細繩時兩彈簧秤示數之差應儘可能大

D.拉橡皮條的細繩要長些,標記同一細繩方向的兩點要遠些

(3)彈簧測力計的指針如圖所示,由圖可知拉力的大小為__4.00____N.

例2對實驗操作過程的考察: 某同學在家中嘗試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他找到三條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鉛筆、細繩、白紙、釘子,設計瞭如下實驗:將兩條橡皮筋的一端分別掛在牆上的兩個釘子A、B上,另一端與第三條橡皮筋連接,結點為O,將第三條橡皮筋的另一端通過細繩掛一重物,如圖所示

(1)為完成該實驗,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___bcd _____.

a.測量細繩的長度

b.測量橡皮筋的原長

c.測量懸掛重物後橡皮筋的長度

d.記錄懸掛重物後結點O的位置

(2)釘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現有器材,改變條件再次驗證,可採用的方法是________改變重物質量______.

例3:有同學利用如圖2-3-4所示的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在豎直木板上鋪有白紙,固定兩個光滑的滑輪A和B,將繩子打一個結點O,每個鈎碼的重量相等,當系統達到平衡時,根據鈎碼個數讀出三根繩子的拉力F1、F2和F3,回答下列問題:

(1)改變鈎碼個數,實驗能完成的是 (BCD )

A.鈎碼的個數N1=N2=2,N3=4

B.鈎碼的個數N1=N3=3,N2=4

C.鈎碼的個數N1=N2=N3=4

D.鈎碼的個數N1=3,N2=4,N3=5

(2)在拆下鈎碼和繩子前,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是 ( A )

A.標記結點O的位置,並記錄OA、OB、OC三段繩子的方向

B.量出OA、OB、OC三段繩子的長度

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繩子之間的夾角

D.用天平測出鈎碼的質量

(3)在作圖時,你認為圖中____甲____是正確的.(填“甲”或“乙”)

當堂反饋:

1、“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情況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筋的圖釘,O為橡皮筋與細繩的結點,OB和OC為細繩.圖乙是在白紙上根據實驗結果畫出的圖.

(1)如果沒有操作失誤,圖乙中的F與F′兩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 F′_____.

(2)本實驗採用的科學方法是__B______.

A.理想實驗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某同學做“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時,主要步驟是:

A.在桌上放一塊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鋪一張白紙,用圖釘把白紙釘在方木板上;

B.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點,在橡皮條的另一端拴上兩條細繩,細繩的另一端繫着繩套;

C.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分別鈎住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橡皮條伸長,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記錄下O點的位置,讀出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D.按選好的標度,用鉛筆和刻度尺作出兩隻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1和F2的圖示,並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合力F;

E.只用一隻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拉橡皮條使其伸長,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記下細繩的方向,按同一標度作出這個力F′的圖示;

F.比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得出結論.

上述步驟中:(1)有重要遺漏的步驟的序號是__C______和____E____;

(2)遺漏的內容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的教案 篇6

1、共點力的合成與分解

實驗儀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J2152)、鈎碼(一盒)、平行四邊形演示器

教師操作:把演示器按事先選定的分力夾角和分力大小,調整位置和選配鈎碼個數;把匯力環上部連接的測力計由引力器拉引來調節角度,並還要調節拉引力距離,使匯力環懸空,目測與座標盤同心;改變分力夾角,重做上邊實驗。

實驗結論:此時測力計的讀數就是合力的大小;分力夾角越小合力越大,分力夾角趨於180度時合力趨近零。

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

教師操作:用平行四邊形演示器O點孔套在座標盤中心杆上,調整平行四邊形重合實驗所形成四邊形,用緊固螺帽壓緊,學生可直觀的在演示器上看出矢量作圖。

2、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學生實驗)

實驗儀器:方木板、白紙、橡皮筋、細繩套2根、平板測力計2只、刻度尺、量角器、鉛筆、圖釘3-5個

實驗目的:驗證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實驗原理:一個力F的作用效果與兩個共點力F1和F2的共點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點,所以F為F1和F2的合力。做出F的圖示,再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做出F1和F2的合力F?的圖示,比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學生操作:

(1)白紙用圖釘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圖釘固定在白紙上,另一端拴上兩根細繩套。

(2)用兩隻測力計沿不同方向拉細繩套,記下橡皮筋伸長到的位置O,兩隻測力計的方向及讀數F1、F2,做出兩個力的圖示,以兩個力為臨邊做平行四邊形,對角線即為理論上的合力F?,量出它的大小。

(3)只用一隻測力計鈎住細繩套,將橡皮筋拉到O,記下測力計方向及讀數F,做出它的圖示。

(3)比較F?與F的大小與方向。

(4)改變兩個力F1、F2的大小和夾角,重複實驗兩次。

實驗結論:在誤差允許範圍內,證明了平行四邊形定則成立。

注意事項:

(1)同一實驗中的兩隻彈簧測力計的選取方法是:將兩隻彈簧測力計鈎好後對拉,若兩隻彈簧測力計在拉的過程中讀數相同,則可選,若不同,應另換,直到相同為止;使用時彈簧測力計與板面平行。

(2)在滿足合力不超過彈簧測力計量程及橡皮筋形變不超過彈性限度的條件下,應使拉力盡量大一些,以減小誤差。

(3)畫力的圖示時,應選定恰當的標度,儘量使圖畫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畫出紙外;要嚴格按力的圖示要求和幾何作圖法作圖。

(4)在同一次實驗中,橡皮筋拉長後的節點O位置一定要相同。

(5)由作圖法得到的F和實驗測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誤差允許範圍內可認為是F和F?符合即可。

誤差分析:

(1)本實驗誤差的主要來源——彈簧秤本身的誤差、讀數誤差、作圖誤差。

(2)減小誤差的方法——讀數時眼睛一定要正視,要按有效數字正確讀數和記錄,兩個力的對邊一定要平行;兩個分力F1、F2間夾角θ越大,用平行四邊形作圖得出的合力F?的誤差ΔF也越大,所以實驗中不要把θ取得太大。

3、研究有固定轉動軸物體的平衡條件

實驗儀器:力矩盤(J2124型)、方座支架(J1102型)、鈎碼(J2106M)、槓桿(J2119型)、測力計(J2104型)、三角板、直別針若干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研究有固定轉動軸的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平衡的條件,進一步明確力矩的概念。

教師操作:

(1)將力矩盤和一橫杆安裝在支架上,使盤可繞水平軸自由靈活地轉動,調節盤面使其在豎直平面內。在盤面上貼一張白紙。

(2)取四根直別針,將四根細線固定在盤面上,固定的位置可任意選定,但相互間距離不可取得太小。

(3)在三根細繩的末端掛上不同質量的鈎碼,第四根細繩掛上測力計,測力計的另一端掛在橫杆上,使它對盤的拉力斜向上方。持力矩盤靜止後,在白紙上標出各懸線的懸點(即直別針的位置)和懸線的方向,即作用在力矩盤上各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標出力矩盤軸心的位置。

(4)取下白紙,量出各力的力臂L的長度,將各力的大小F與對應的力臂值記在下面表格內(填寫時應註明力矩M的正、負號,順時針方向的力矩為負,反時針方向的力矩為正)。

(5)改變各力的作用點和大小,重複以上的實驗。

注意事項:

(1)實驗時不應使力矩盤向後仰,否則懸線要與盤的下邊沿發生摩擦,增大實驗誤差。為使力矩盤能靈活轉動,必要時可在軸上加少許潤滑油。

(2)測力計的拉力不能向下,否則將會由於測力計本身所受的重力而產生誤差。測力計如果處於水平,彈簧和秤殼之間的摩擦也會影響結果。

(3)有的力矩盤上畫有一組同心圓,須注意只有受力方向與懸點所在的圓周相切時,圓半徑才等於力臂的大小。一般情況下,力臂只能通過從轉軸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來測量。

4、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實驗儀器:方木板、白紙、圖釘、橡皮條、測力計3個(J2104型)、細線、直尺和三角板、小鐵環(直徑為5毫米的螺母即可)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掌握利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解決共點力的平衡條件等問題的方法,從而加深對共點力的平衡條件的認識。

教師操作:

(1)將方木板平放在桌上,用圖釘將白紙釘在板上。三條細線將三個測力計的掛鈎系在小鐵環上。

(2)將小鐵環放在方木板上,固定一個測力計,沿兩個不同的方向拉另外兩個測力計。平衡後,讀出測力計上拉力的大小F1、F2、F3,並在紙上按一定的標度,用有向線段畫出三個力F1、F2、F3。把這三個有向線段廷長,其延長線交於一點,説明這三個力是共點力。

(3)去掉測力計和小鐵環。沿力的作用線方向移動三個有向線段,使其始端交於一點O,按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F1和F2的合力F12。比較F12和F3,在實驗誤差範圍內它們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對平衡力,即它們的合力為零。由此可以得出F1、F2、F3的合力為零是物體平衡的條件,如果有更多的測力計,可以用細線將幾個測力計與小鐵環相連,照步驟2、3那樣,畫出這些作用在小鐵環上的力F1、F2、F3、F4……,它們仍是共點力,其合力仍為零,從而得出多個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也是合力等於零。

注意事項:

(1)實驗中所説的共點力是在同一平面內的,所以實驗時應使各個力都與木板平行,且與木板的距離相等。

(2)實驗中方木板應處於水平位置,避免重力的影響,否則實驗的誤差會增大。

力的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找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可以引起物體的形變。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力的知識學習,培養學生科學探索、質疑精神,提高科學素質。

二、教學重點:

力的概念;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學難點: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難點方法:

列舉大量事例,精心設計實驗,使學生對難點問題有深刻的感性認識。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力”字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產中的力的現象。本節課我們將學習有關力的知識。

二、力是什麼?

1、請學生列舉自然、生活、生產中有關力的事例。

我們日常生活中做什麼事的時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體之間是否也產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三、在上述事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師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學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學生談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歸納: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簡稱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磁鐵吸引鐵塊,鐵塊吸引磁鐵。

2、請兩名學生上台演示實驗:拉彈簧

3、請同學們用手拍桌子。

4、請同學們談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離岸時竹篙點岸;手拉橡皮筋;

歸納: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初步學習了有關力的知識,知道了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知道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教案 篇8

單元總目標:

1、從古今中外的優秀繪畫作品中,體會到勞動____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勞動是許多畫家經常表現的重要題材之一。不同時代的畫家通過勞動題材所表現的主題是不一樣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它們所體現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性的高低存在着明顯的差別。通過欣賞,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通過對錶現勞動題材的優秀繪畫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單元課時:

本單元分2課時教學。

活動安排:

觀賞與描述: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這些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的性質和情節?

*你對作品所表現的勞動場景有什麼感受?

*你對作品中人物的勞動心情和態度有什麼感受?

分析與研究:

*你對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你瞭解作品的時代和社會特點嗎?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要表現的主題?

討論與解釋:

*你從這些表現人類勞動的美術作品中獲得了什麼樣的審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對勞動有什麼不同的態度和感情?

體驗與評價:

*你對人類勞動的意義有什麼體驗和聯想?

*你對“勞動創造世界”有什麼體會和看法?

活動一

1、課題勞動____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上)

2、學習領域欣賞*評述

3、課時1課時

4、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具:欣賞掛圖、課件、課外收集表現勞動題材的美術作品、課本等。

學生準備學具:課本、鋼筆、筆記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①通過欣賞(用課件展示)表現勞動題材的中外美術作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對學習美術的興趣。

②教師宣佈本課時教學任務及採用的學習方式方法,要學生注重對中外美術作品的比較、分析,談自己對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學生預習,看課本上的圖片和文字,認真觀察、思考問題。

(2)發展階段

①欣賞、評述《在激流中前進》

☆展示圖片,學生欣賞、討論。

☆請幾名學生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在激流中前進》(油畫)

作者:杜鍵,上海人,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學習時的畢業創作。為此,作者曾先後到山西禹門口、陝西寧家川等黃河險急渡口體驗生活,蒐集創作素材。作者以簡練的藝術語言,雄健有力的筆觸,凝重的色調錶現了黃河船工們齊心協力在黃河的激流濁浪中奮力前進的驚險場景。作者運用襯托和對比的手法來刻畫黃河船工在勞動中所表現的驚人力量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主要表現在洶湧激盪的河水與般工們沉着穩定的姿態的對比,大面積奔騰而來的黃河濁浪和小船的強烈對比。

②欣賞、評述《糧食》

☆展示圖片,學生欣賞、討論。

☆請同學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糧食》(油畫)

作者:(蘇聯)雅布隆斯卡婭,衞國戰爭後著名女油畫家、基輔美術學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時期時榮獲國家獎的成名作,約4米寬的巨幅作品,表現了蘇聯集體農莊女莊員在豐收的打穀場上勞動的場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陽光下,集體農莊女莊員們在堆積如山的金黃色麥粒的打穀場上,緊張而有秩序地勞動着。女莊員們興奮的笑臉和歡快而有節奏的動作,充分顯示了經過戰爭洗禮後的蘇聯勞動人民高漲的勞動熱情和嶄新的生活風貌。作品構圖宏偉,形象生動,主題鮮明,內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③欣賞、評述《牛耕》,寫觀後感受交流。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

☆分組討論、寫觀後感。

☆學生髮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牛耕》(甘肅嘉峪關魏晉時期的墓磚畫)

這是從甘肅嘉峪關魏晉時期5號墓中出土的、原位於墓前室壁的一幅磚畫。我國自漢代以來,統治階級厚葬之風俗盛行。墓室中繪有大量的磚畫。這幅磚畫與同一墓室的其他磚畫的最大特點是,除了表現墓主生前宴歡、舞樂等享樂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現勞動人民從事各種生產勞動的場面。是墓主為了祈求死後永遠有一批勞動羣眾供他們驅使奴役、但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生產勞動的狀況。這幅表現牛耕的磚畫,畫面十分單純,但作者頗具匠心。如兩頭牛有意畫成一黑一白,以對比的手法突出畫面的明快感。再如,畫扶犁者,只寥寥幾筆,不僅生動地畫出了扶犁者的形態,而且其緩步前行時的姿態極富運動感。

④欣賞、評述《清明上河圖》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自願發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清明上河圖》(中國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作者:張擇端,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縣)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動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榮景象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著名之作。全畫內容大體分為三段,開頭是畫汴梁的郊野風光,中段是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當時稱“上河”,此河是當時國家的漕運樞紐,南北商業交通要道)及其兩岸舟車運輸、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等繁忙的活動場景;後段為巿區街道的繁華場面。教材中所選的是中段也是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載着貨物的大船,即將通過虹橋。橋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時失去了控制,船工們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緊張地控制着船頭前進的方向,有的在指揮,有的在擲纜繩,以使大船安全地通過虹橋。相映成趣的是,大船過橋的緊張又極具戲劇性的場面,吸引了橋上眾多的行人。他們都在聚精會神地注視着橋下發生的一切。橋上橋下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幅熱烈、緊張而又極其生動的畫面。雖然畫中人物都畫得很小,仔細一一看去,個個都很生動,十分耐看,足見畫家對生活的觀察十分仔細,描繪人物的舉止形態具有極其深厚的藝術功力。從而使這一段描繪成為整個《清明上河圖》中最吸引人、最令人過目不忘的場景。

⑤欣賞、評述《搗練圖》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髮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搗練圖》(宋代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作者:張萱,盛唐著名人物畫家,擅長畫婦女。現存的宋代摹本《搗練圖》和《虢國夫人遊春圖》是他的代表作。

《搗練圖》因描繪唐代婦女制“練”(一種絲織品)的勞動場面而得名。全畫共畫了十二個人物,按制練的工序分成三組;右邊一組描寫四個婦女用木杵搗練,教材中所選的正是這一段。中間一組描寫兩個婦女在理線,左邊一組描寫兩個婦女把練拉直,另一個淘氣的小孩在下面來回玩耍,在中間和左邊兩組人物之間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團扇在扇炭盆。十二個人物組織得疏密有致、動靜適宜。讓我們看到了當時制練的勞動過程。作為一件藝術品,其重要的價值還在於作者描繪這一勞動場面的高超技巧。這主要表現在由四個婦女組合而成的畫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實,又有獨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態各不相同,既統一,又富有變化。“豐頰肥體”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婦女的共同特徵。描畫勾線工細又勁健,設色富麗而又勻淨雅緻,衣服的質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充分顯示了唐代的工筆人物畫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3、課後拓展

(1)請同學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欣賞、評述、交流,課後寫自己的心得體會。

(2)課餘時間,多蒐集優秀中外美術圖片,通過欣賞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

力的教案 篇9

一、 預習目標

1、 説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2、 知道力的分解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3、 知道矢量、標量的概念

二、預習內容

1、力的分解:幾個力________________跟原來____________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分解.

2、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無數對____、___________的分力。一個已知力究竟應該怎樣分解,要根據______________。

3、既有____,又有_____,相加時遵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求和時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標量.

三、提出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義。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會用三角形知識求分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運用物理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2、培養用物理語言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日常現象,養成探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重點難點 力的分解

三、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

1、什麼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個力的分力?試求一水平向右、大小為10N的力的分力。(作圖)

3、力的合成與力的分解是什麼關係?

合作探究

農田耕作時,拖拉機斜向上拉耙(課本圖)。

拖拉機拉着耙,對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這個力產生了兩個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進;另一方面同時把耙往上提,使它不會插得太深。也就是一個力產生了兩個效果(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如下)。

如果這兩個效果是由某兩個力分別產生的,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進的效果是由一個水平向前的力F1產生;把耙往上提,使它不會插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個豎直向上的力F2產生的。那F1、F2與拉力F是怎樣的一種關係?

一種等效關係,也就是説是分力與合力的關係。

通常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進行力的分解.

精講點撥

思考分析:將一木塊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試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並將重力進行分解。

實例探究

1、一個力,如果它的兩個分力的作用線已經給定,分解結果可能有 種(注意:兩分力作用線與該力作用線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時的平行四邊形,可知分解結果只能有1種。

2、一個力,若它的一個分力作用線已經給定(與該力不共線),另外一個分力的大小任意給定,分解結果可能有 種

答案:3種

3、有一個力大小為100N,將它分解為兩個力,已知它的一個分力方向與該力方向的夾角為30。那麼,它的另一個分力的最小值是 N,與該力的夾角為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則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並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沒有方向,遵循代數求和法則的物理量叫做標量.

力、速度是矢量;長度、質量、時間、温度、能量、電流強度等物理量是標量.

矢量和標量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它們分別遵循兩種不同的求和運算法則.

當堂檢測

1、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A.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兩個分力的方向,則這兩個分力有唯一解。

B.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則另一個分力有無數解。

C.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方向,則它另一個分力有無數解,但有最小值。

D.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方向和另一個分力的大小,則兩個分力有唯一解。

2、下列有關説法正確的是 ( )

A.一個2N的力能分解為7N和4N的兩個分力

B.一個2N的力能分解為7N和9N的兩個分力

C.一個6N的力能分解為3N和4N的兩個分力

D.一個8N的力能分解為4N和3N的兩個分力

3、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體所受的力為( )

A.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和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D.重力、下滑力、斜面的支持力和緊壓斜面的力

4、將80N的力分解,其中一個分力F1與它的夾角為30 度,

1、當另一個分力F2最小時求F1的大小。

2、當F2=50N時求F1的大小。

5、一個半徑為r,重為G的圓球被長為r的細線AC懸掛在牆上,

求球對細線的拉力F1和球對牆的壓力F2.

課後練習與提高:

1.力F分解為F1、F2兩個分力,則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F1、F2的合力就是F

B.由F求F1或F2叫做力的分解

C.由F1、F2求F叫做力的合成[

D.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答案:ABCD

2.細繩MO與NO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長度MONO,則在不斷增加重物G的重力過程中(繩OC不會斷)

[來源: ]

圖167

繩先被拉斷?

繩先被拉斷?

繩和OM繩同時被拉斷?

D.因無具體數據,故無法判斷哪條繩先被拉斷

答案:A

3.如圖168所示,一個半徑為r,重為G的光滑均勻球,用長度為r的細繩掛在豎直光滑的牆壁上,則繩子的拉力F和球對牆壁壓力FN的大小分別是

[來源: ]

4.三個共點力,F1=5 N,F2=10 N,F3=15 N,=60,它們的合力的x軸分量Fx為 N,y軸分量Fy為 N,合力的大小為 N,合力方向跟x軸的正方向夾角為 .

圖169

答案:15 5 10 30?

5.三角形輕支架ABC的邊長AB=20 cm,BC=15 cm.在A點通過細繩懸掛一個重30 N的物體,則AB杆受拉力大小為 N,AC杆受壓力大小為 N.

答案:40 50?

6.一表面光滑,所受重力可不計的尖劈(AC=BC,ACB=)插在縫間,並施以豎直向下的力F,則劈對左、右接觸點的壓力大小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當F1Fsin時,肯定有兩組解

B.當FFsin時,肯定有兩組解

C.當F1

D.當F1

答案:BD

9.將質量為m的小球,用長為L的輕繩吊起來,並靠在光滑的半徑為r的半球體上,繩的懸點A到球面的最小距離為d.(1)求小球對繩子的拉力和對半球體的壓力.(2)若L變短,問小球對繩子的拉力和對半球體的壓力如何變化??

解析:(1)將小球受到的重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做出平行四邊形如圖所示,由三角形ABO與三角形BF2G相似,對應邊成比例得[來源: ]

又因為G=mg?

導出 F2=

F1=

由上式可得小球對繩子的拉力為 ,小球對半球體的壓力為 .

(2)當L變短時,F2= 減小,F1= 不變,所以,小球對繩子的拉力減小,小球對半球體的壓力不變.?

答案:(1)拉力: ;壓力:

(2)若L變短,小球對繩子的拉力減小,小球對半球體的壓力不變.

力的教案 篇10

教材與幼兒發展分析教材分析:

這是一節感受力傳遞的探索活動。多米諾骨牌理論,指在一個存在內部聯繫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客觀上,它是由點到面的一種運動過程,動作是一個接着一個的接力着,直到完成最後的終點動作。在操作、體驗中感知、瞭解一個最小的力量能夠引起小的變化,但是卻能所引發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嘗試探索、發現骨牌的玩法,在排排、玩玩中掌握骨牌距離,在玩的過程中體驗玩多米諾骨牌的樂趣。

幼兒發展分析:

大班幼兒喜歡操作類活動,思維活躍有想法。對於"好玩的多米諾骨牌"遊戲有一些接觸,但是孩子們缺乏骨牌排練、組合的經驗和體驗,對於如何推倒第一塊骨牌使之發生連鎖反應還不能很好的理解。對於骨牌之間的排列形狀、距離等問題需要在不斷地探索中來尋找解決問題方法,從而激發孩子們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幼兒不怕困難、耐心操作的科學品質。

提升點:

1.耐心操作多米諾骨牌。

2.探索排列的距離和角度,感知力的傳遞。

教學目標

1.能大膽探索多米諾骨牌的玩法,講述自己的發現。

2.通過玩多米諾骨牌,感知力的傳遞現象。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點難點重點:

知道多米諾骨牌的排列距離,喜歡玩骨牌。

難點:

理解力的傳遞原理,在遊戲中大膽探索多種玩法。

活動準備學具:

八小框多米諾骨牌;座位:椅子半圓形,後面四張桌子;教具:大記錄紙、筆;"多米諾骨牌"視頻。

活動內容與呈現方式(出示觀察多米諾骨牌圖片)提問:今天我帶來一些多米諾骨牌,你們玩過嗎?(玩過、沒有玩過。)怎麼玩? (排一排、搭一搭)大家去玩一玩,看看你們有什麼樣的玩法。

1.第一次操作:幼兒自由玩多米諾骨牌,教師關注幼兒的玩法。

交流:你們是怎麼玩的?教師記錄幼兒的玩法。

預設:幼兒排列骨牌豎排、橫排、堆疊、重合;有的推倒骨牌,有的推不掉。

師:輕輕點一點第一張骨牌你發現了什麼?

預設:1)一下子全倒下了,保持間距,直線玩法。

2)後面的沒有接着倒下,轉彎角度、排列方式。

3)一塊接着一塊倒下間距太大,轉彎角度太大。

4)缺乏細心,骨牌容易倒掉,沒有連起來。

2.交流、解決問題提問:那你們在玩的過程中還有什麼新發現?

預設:1)骨牌與骨牌均勻、穩定的排列,輕輕一點可以倒下。

2)相同數量的骨牌、不同的間距。

3)間距拉的很開,後面的骨牌不能跟隨倒下。

簡單的方法:倒了幾張牌?為什麼後面的不倒?(解決牌之間的間距)同樣的方法:對比為什麼有的倒的多,有的少呢?(解決擺的橫豎位置、間距)小結:在玩多米諾骨牌時,牌與牌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輕輕點第一張牌時,後面的會一個接着一個倒下,這就是多米諾骨牌有趣的地方。

3.第二次操作提問:請你們再去玩一玩怎樣能讓更多的牌倒下?

觀察、交流:

1.你是怎樣讓更多的牌倒下的?

2.為什麼點倒第一張牌後,後面的都會跟着倒下呢?

幼兒嘗試操作,瞭解骨牌連鎖反應,形成力的傳遞,PPT,感受多米諾骨牌原理。

小結:

骨牌豎着時,重心較高,倒下時重心下降,在倒下過程中,把重力倒在第二、第三張一張接着一張的骨牌上,形成一種力的傳遞,所有的連鎖反應,就是多米諾骨牌效應。

其實,多米諾骨牌還可以有很多有趣的玩法。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小結:

我們也發現原來玩骨牌需要細心,而且排的時候需要注意骨牌與骨牌之間的距離,保持均勻、穩定就一定能成功。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