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人是如何學習的》的讀後感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8.14K

自然科教版教材的試驗已進入三年級,歷時兩年多的低年級教學使我深深感到學習活動設計以及教學策略合理應用的重要性。其關鍵在於怎樣利用孩子的自然好奇心和培養他們的學習持久性。《人是怎樣學習的》一書為我們自然教師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一些啟示和體會。

《人是如何學習的》的讀後感

一、 使兒童對任務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重要任務是指導兒童學習,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興趣在這個過程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針對這些認識,在教學中必須設計學生感興趣的任務。例如在一年級下《磁鐵遊戲》中,為了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併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我設計了反覆玩磁鐵小車的環節,第一次玩小車觀察現象,小車互相靠近會怎麼樣;第二次玩小車發現問題,有時小車互相推開,有時互相吸引;第三次探究規律,小車互相吸引或推斥與磁鐵有什麼關係。由於這三次活動都以玩為主基調,所以學生們的參與熱情高,能始終全神貫注,達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樣在這節課中,作為拓展部分我開展了把磁圈疊高的遊戲,通過競賽形式讓學生用學會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應該説這個環節比較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他們能充分開動腦筋,為完成有興趣的目標全心投入。針對低年級學生,設計以“玩”為主的遊戲活動,能緊緊抓住學生的興趣,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教師的語言非常重要,同樣一句話對激發學生的興趣能起到不同的作用。例如在二年級上《小水輪》一課中,當學生裝配完小水輪後,教師一般的提問是“你準備怎樣讓小水輪動起來?”在這裏,我作了一下處理,對學生提出“你打算怎樣玩小水輪?”的要求,一句話的改變,頓時使學生興致勃勃,用手撥、用嘴吹、用墊板扇、用水衝等多種方法都出現了,特別讓人驚喜的是學生的熱情非常高,而這股熱情促使他們想出更多的辦法。所以我覺得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多一些“玩一下”、“怎麼玩”之類的語言,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激發探究興趣。

在低年級教學中,要使學生對任務有興趣,那目標應該明確,每一次目標要求不要過高,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同樣是《磁鐵遊戲》一課,每一次玩小車我都提出了明確且難度不大的目標,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隨後逐步提高要求,而學生在前一次成功的基礎上能夠維持興趣,始終保持注意力。

二、 簡化和明確任務,減少解決問題的步驟,提高活動效率。

科學活動往往是個絲絲入扣的過程,而低年級學生卻缺乏這種嚴密的思維,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教師要幫助他們簡化過程,維持學生的興趣。特別是低年級中的對比實驗,有些實驗控制的變量比較多,如果都要學生進行控制,他們經常出現厭煩情緒。例如在《小水輪》教學中,對比各種角度插入的葉片,比較哪種在水的衝擊下轉得最快,其中牽涉的變量包括水的高度、衝擊葉片的位置、衝下的水量、葉片安插角度等。針對教學目標,在此課中,我固定了每組的水流高度和水量,統一了出水口的大小,並在葉片上畫出衝擊點的標記,而學生所要控制的變量僅僅是葉片安插角度,當然,為什麼老師要固定一些變量在課中也請學生進行了討論和交流。簡化了實驗步驟,使學生能較容易的控制餘下的變量,並從觀察中得到正確的結論,也達到了教學目標。

另外時間因素對於活動設計非常重要,學生往往容易忽略這一點。在教學中,教師大多都會提出時間要求,但經常事與願違,學生在規定時間結束後仍未完成任務。前些日子聽了裘錦秋實驗學校陳亮老師執教的三年級上《水和沙的温度變化》,陳老師在任務佈置後,通過實物投影儀把計時的秒錶放大,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都能看到時間的變化,自覺地把時間和活動聯繫在一起,結果每組都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使下一步的交流彙報得以順利進行。受這節課的啟發,我在執教《小水輪》時,也同樣出示了秒錶,使學生裝配小水輪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 激發兒童的動機和確定活動的方向,維持兒童對目標的追求

低年級的長期科學活動一般是多次的、長期的觀察。例如觀察一段時間的天氣、氣温變化並尋找規律,飼養小動物並發現它們的生活習性和飼養方法等等。低年級學生在長期觀察中缺乏持久性,往往虎頭蛇尾,這也令教師困惑和為難。在一般情況下,教師會採取比較強硬的手段規定學生完成任務,雖然可以達成目標,但學生所有的活動是在無興趣的前提下進行,造成敷衍了事,並視之為一種負擔,對此我嘗試了幾種策略。

首先是創設良好的觀察氛圍,幫助他們儘量簡單的完成任務。比如在天氣觀測中,我在教室中安放了温度表等觀察器具,並請學生把記錄表留在學校,使長期觀察能在學校中利用短短的課餘時間就能完成。在飼養小動物的活動中,也把這些動物安置在教室裏,並請小組輪流餵食換水等,加強學生的責任心,也促使他們自覺地去觀察記錄。在這期間,小組合作也很重要,小組間的互相提醒能幫助同學更好的完成任務。

其次是經常的課堂交流和適當的評價。在長期觀察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小組間的交流,由學生和教師一起進行評價,哪些小組做的'比較好,好在哪裏,一方面能促進小組間的良性競爭,也利用學生們不斷修正觀察和記錄的方法。

最後是教師應積極參與到長期觀察中。在期間,我經常在課間到教室中走走,看看學生飼養的小動物,拿起温度表觀察一下等,教師的親自參與使學生的觀察積極性得到提高,也使他們感到教師很關注長期觀察的情況。

經過一段時間對學生的觀察,他們長期觀察的情況要比以前採用強制手段要好得多,認真投入地觀察記錄也使最後的交流彙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 標示出兒童所採用的與理想的解決方法之間的差異的關鍵特徵

在接受一個任務前,學生會對其過程產生自己的假設,由於知識與生活經驗的差異,有的學生所作的假設與實際有較大的差距,所以標示出他們所採用的理想的解決方法之間的差異的關鍵特徵可幫助他們少走彎路。

我曾經聽過本校李衞老師上的一堂二年級上的《搭紙橋》,教師提出的任務是哪個小朋友搭出的紙橋承重本領大,實質是探究哪種形狀的結構承重本領大。如果此時任學生搭的話,那結果呈現的可能是各種各樣形狀的結構,與“橋”差之千里。李老師很好地處理了這個環節,讓學生討論橋的功能,車輛和行人能夠通過,如果只是形狀各異的結構,那麼就失去了橋的功能。在這種充分的討論下,學生意識到要在上面鋪設橋面,即用一張狹長的紙覆蓋結構,這樣不僅有了橋的功能,也解決了承重實驗的接觸面問題。從實踐中可知,學生的想象和假設有時不夠全面或脱離現實,教師必須讓學生認知與理想解決方法的關鍵特徵,才能幫助他們以更科學的方法加以思考、活動。

必須指出的是教師不能把理想的解決方法在學生活動前完全地呈現出來,如果這樣,科學探究變成了一種簡單的模仿,那對於學生將沒有太大意義。正如上例,如果李老師一上來就出示橋面,學生立刻會知道該怎麼做,但他們的意識中是“老師要我這麼做的”,而不會出現“這是橋的功能”或“承重接觸面問題”的思考,這樣明顯是一種教學上的失敗。所以在對這個問題的處理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成功教學方法的把握。

五、 控制好解決問題時所遇到的挫折和風險

科學探究是個複雜的過程,其成功與否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制約。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學生的興趣必然大打折扣,這與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有關。例如在三年級上的《簡單電路》教學中,第二課時連接最簡單電路學生們都能成功,興趣盎然,但到了第三課時進行串聯和並聯電路連接時,情況卻並非那麼樂觀。這時,教師帶領學生克服挫折就尤為重要。我欣賞愛迪生的一句話,當他經過數萬次實驗發明電燈後,開玩笑地説:“至少我知道了9999種不能使電燈發亮的方法。”在課堂上,學生們尋找交流了失敗原因後,我積極地鼓勵他們“這些同學的連接雖然失敗了,但他們讓大家知道了怎樣的連接是不行的,我們一樣表示感謝。”在掌聲中,每個人又開始了興致勃勃地實驗,結果所有小組都克服了困難,把電路連接成功。

在低年級教學中,安全因素非常關鍵。一旦學生在活動中受到傷害,可能會對科學產生恐懼,教師在教學前針對有危險的內容應採取相應的策略。在這方面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原新凌國小劉勤老師執教的一年級《食品加熱的變化》。讓一年級學生使用酒精燈?這無疑讓每位教師顧慮重重。劉老師針對其中的危險性設計了一種加熱工具,把一個剪開口的易拉罐倒置在燃燒的蠟燭上,由於易拉罐傳熱快,所以蠟燭微弱的熱量也能把易拉罐底部的食品迅速加熱,精心的設計既達到了教學目的,又保證了一年級學生的安全。在這個事例中,我深深感到一個自然教師應具有的創新精神和為學生着想的品質。

六、 展示所要從事的行為的理想模式

就我看來,這個過程可以在學生活動結束之後,其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知道正確理想的方法,更要使他們樹立方案可以不斷完善提高的科學精神。

我認為這個過程也可以拆分在學生的活動進程中,最理想的是抓住部分學生的閃光點去引導其他學生不斷接近理想方法。例如我曾經上過一堂科學潛能開發課《吊臂》,讓學生用橡皮泥、牙籤、麥管等製作一個底座,並在底座上連接一個可無限延伸的結構。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中,我不斷巡視,有的在底座上加設斜撐使延伸角度上翹,我立刻展示了他們的作品,這與理想方案非常接近,結果使很多小組都成績上升。並且大多小組能繼續完善方案,在連續介紹學生的成功之處後,全班的延伸長度比開始階段增加了幾倍。

當然,對本條建議我是存在疑問的。我很讚賞頭腦奧林匹克競賽所採用的方法,針對一個主題,各參賽隊各自設計解決方案,最後得冠軍的也未必是最理想方案,但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對理想方案的渴求無疑是巨大的成功。所以我認為所謂的理想方案,只適合於一些已知規律的認識,而我們的探究問題往往並非一個正確答案,在活動中,發現學生的思維火花和閃光點才是最大的收穫。

《人是怎樣學習的》一書內容豐富而深刻,從中我體會和學習了不少東西,以上只是我針對一方面的一些粗淺看法,希望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繼續提高自己。

Tags:讀後感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