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1.66W

篇一: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篇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把許多問題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學討論,讓他們自己通過合作、探討,找出答案。學生有了競爭的天地,有了表現自己的機會,熱情高漲,引發了多姿多彩的閲讀體驗。

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着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讀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不熱愛生活呢?那“童話般的世界”是老少皆宜的。

當你帶着好奇和輕鬆愉快的心情讀完這篇散文之後,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雲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之後,你除了被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裏行間透出的情愫裏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並且,你還會感悟到作者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平凡人生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山雨》教學反思

《山雨》這篇課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大自然那分濃濃的的喜愛之情。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從閲讀中感受大自然的

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學的難點。

在進行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閲讀,在探究中感悟,在體驗中交流,極力營造一種自由閲讀的氛圍,讓

學生在文本世界裏自由馳騁。

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讀”和“悟”兩方面,力求在讀讀吟吟,想象感悟中

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雨天。

一、初讀感知

整體感知時,文本中如詩一般的文字躍動在學生的眼前,等待着學生去品味、欣賞。閲讀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態在對學生產生閲讀期待,尊重學個性化的解讀。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寫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閲讀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領略,原汁原味的整體感知就是引導學生自己讀進文本中,領略文字背後那美的意境。

二、重點研讀賞析

先教給學生賞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反覆讀,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義,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閲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閲讀.在課堂中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應是閲讀的結束,而應是閲讀的開始。帶着課文的學習興趣去閲讀新的作品,對課堂內容進行延續發展,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那我的這節課就引着學生從課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學裏,不僅是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也是其他能力的訓練。

一節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美,同時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我的這節課在語文素養的訓練上還需要加強,要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課文中有很多美的詞語、句子,特別是優美的意境課堂中學生好象並沒真正感受到,一堂課下來,雖然讀了,想了,説了,但顯得很空洞。我只是着重考慮要讓學生欣賞美文,對語言文字考慮較少,但該如何在教學中不牽着學生鼻子走,又讓他們真正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自主的感悟語言文字美?這是我這節課存在的困惑。

《草蟲的村落》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極富聯想和想像的一篇課文,我首先播放夏日蟲鳴的聲音來吸引學生,接着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然後彙報交流,抓住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但好像這種方法學生一時難以接受,他們較適應老套的學習方法,先分段然後一段一段地學習課文,以後的課文應多采用抓重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從讀中感悟。

此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還有一些成功之處,如: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運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我把這一學習目標貫徹在這篇課文中,學完課文後,我要學生進行小練筆,把自己想像成一隻小動物,也來一次奇異的遊歷。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沒有反饋,沒有評價,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了讓小組合作學習能更有效、長久地進行,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應及時地給予反饋。展現優秀的合作方式和成果,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的快樂與成功,提高學生進行合作的信心和興趣;糾正合作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小組合作的順利開展。

在教學《索溪峪的“野”》時,我發現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採取適當的評價方法,使合作學習充滿了活力。學生合作學習後,我首先對他們的合作過程給予積極的評價:最活躍的小組、最有收穫的小組、最團結互助的小組等,還將合作學習的評價和班級的“合作星”評比相結合,以激發學生的合作積極性。在合作過程評價的同時,反饋合作學習的成果。小組派代表彙報展示合作成果,老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激勵性評價,讓他們感受到合作的愉悦和成功的喜悦。

《詹天佑》教學反思

詹天佑》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經典的課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我採用了舊教材新教法,總體的感覺還不錯。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上課時我與學生共同探討“示意圖”的畫法。既注意認真去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自我實踐能力。在這堂課上,人人是老師,人人是學生,我,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了。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特別是當談到設計“人”字形線路時,許多孩子上台充當了講解員,又是比,又是畫,通過他們生動的講解,形象地演示了火車爬上青龍橋的情景??不時,有同學質疑,馬上有同學為他解答,從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知識,孩子們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經驗,學得不亦樂乎。

我認為這堂課是一堂成功的課,因為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人人蔘與,平等對話,個性飛揚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一、從題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幹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裏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裏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三、以讀促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我讓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等詞語,自己讀句子,談感受,並鏈接《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明白作者對母親的悔恨,在讓學生反覆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結合課文內容,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上完這節課,同學們都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深深地感動了,有的'同學甚至熱淚盈眶,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彩色的翅膀》教學反思

《彩色的翅膀》是略讀課文。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後,我讓學生找出邊防戰士熱愛海島,紮根海島,建設海島的高尚品德。學生很快就能把感人的地方找出來了令人感動的句子體會,但怎樣才能體會出感情呢?

首先我通過關鍵字詞的理解幫助學生感受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其次我通過體驗與想象豐富學生的感受。“戰士們都笑着,用兩個指頭捏起一小片來,細細端詳着,輕輕地聞着,慢慢地咬着,不住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好象有一股甘泉,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這段文字,我不僅讓學生從戰士嘗瓜的動作中體會戰士們對島上結的第一個西瓜的珍愛,還讓他們邊學着嘗瓜的動作,邊想細細端詳着,輕輕地聞着,慢慢地咬着,不住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好象有一股甘泉象戰士們嘗瓜時心裏是怎樣想的,嘴裏是怎樣嘖嘖讚歎的,體會他們為了西瓜生長付出了許多心血,這西瓜凝結着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啊!當然,朗讀是體會感情的好方法,但是學生朗讀的指導一直是比較費時費力的一件事,有時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我想,有了這樣的感受,學生應該能夠讀出感情了。

《中華少年》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目標我是這樣設計的: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培養學生分角色、表演朗誦的能力;感染教育學生要深深地愛着自己的祖國。教學重點是分角色、表演朗誦課文。教學難點是學生要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縱觀這節課,成功之處有:

1、以讀帶講:

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誦、分角色朗誦、表演朗誦,進而使學生以充沛的情感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2、課前讓學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關的歷史典故、傳統風俗的資料、圖片和小故事,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交流彙報機會,激發了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與感悟。

不足之處:

1、課堂密度過大,時間分配不夠合理。

2、給學生朗誦的時間不夠充分。

篇二:

1.我的舞台

在教學本課時,需要學生課前收集關於評劇藝術方面的資料,為理解課文做準備。教學時要着眼於通過學生的自主閲讀,引導學生感悟戲劇表演藝術給人的神奇魅力,要讓學生通過充分朗讀和畫找語句來感知課文,並通過朗讀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

2.蒙娜麗莎之約

作為語文教師我知道教學時要時時關注插圖,讓文章的描寫和插圖結合起來,真正感受達芬奇名畫的魅力,受到美的薰陶。我要要藉此培養學生對繪畫藝術的興趣和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對蒙娜麗莎的微笑詮釋應該是不確定的,如果教學中學生的感悟言之有理均要認可,並啟發學生不同角度、不同光線去看蒙娜麗莎的微笑。

我也盡力去做了。可是當這幅畫出現在孩子的面前時,學生有些驚訝,接着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畫面,可是幾個孩子起立後又得確實呆立,後來有幾個學生開始發言開始描述畫面,可是那語言依然有些貧乏,蒙娜麗莎的美麗與魅力已經在個別學生的描述中蕩然無存,我知道在這方面的審美,學生還不具有。看來多方面教育學生還是必要的。好在看她的面部表情時孩子們又恢復了原有的狀態。

一課下來我覺得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待於提高,學生的鑑賞力有待於提到。

3.月光曲

教學完《月光曲》,我個人認為我在教學中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1、重視預習:

上《月光曲》這課前,我提前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準、讀通,進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現在課文中的什麼地方,組成哪些新詞;二查字典、詞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關資料初步瞭解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內容,預習中把遇到的問題做上記號,課堂上與同學、老師一起討論。

2、創設情境,以情激趣,張揚個性:

《月光曲》這課的情境教學,我主要採用語表情境和音樂幫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採用語表情境,學生才能把當時的情景通過朗讀表現出來;第九自然段採用音樂幫

助想象情境,學生才能體會樂曲由舒緩到明快到激昂,從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讀得有滋有味。3、以讀為主,重視熟讀成誦的指導,充分感悟語言:

教學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以至熟讀成誦,熟讀成背,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4、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

在閲讀教學中,學生所產生的感悟、體驗並不全面、合理時,教師及時、積極地指出來,靈活地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回答。只有這樣,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個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飛揚。

5、體會聯想,拓展思維,創新教育:

聯想在人的心理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深入、豐富多彩的聯想,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使學生對聯想的含義有了更深入地瞭解。

教完全文後,問學生:“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學生在學中思,在思中疑,鼓勵他們敢於超越課本,敢於超越教師,敢於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並發現問題,這不僅無礙於對書本知識的掌握,還會在此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所以,鑽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礎,也是教學創新的基礎。

4.金色的腳印

《金色的腳印》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傳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傭人從山裏捉回一隻小狐狸,兩隻老狐狸想盡辦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險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狸,並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給老狐狸餵食的正太郎建立了親密的信任關係。後來小狐狸被送給鄰居,正太郎為了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懸崖。兩隻老狐狸救下了嚴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後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裏。狐狸一家終於團聚並回到了樹林中。文章以生動細膩,充滿感情的筆觸娓娓道來,讚美了人與動物之間的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美好關係、也展現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讀來感人至深,每個人無不為之動容。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情感與崇高的品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昇華,並且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思想感情,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學生讀完課文,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課文的描述,指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談談讀了課文後的具體感受。學生們對故事的內容極感興趣、也談了許多有關大自然是人類和動物的共同家園,人們要和動物和諧相處,世界才會更加美麗??等道理。

同學們雖然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我總覺得還缺乏精神的昇華、情感的碰撞,來自內心深處的東西。如何把討論引入深入,讓故事在孩子們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時,有位同學説:“老狐狸救掉下懸崖的正太郎,太巧合了,使人難以置信??”看全班同學的表情大有苟同之意,於是我故弄玄虛地説:“是呀,難道老狐狸一整天一直和正太郎在玩,而沒有照顧小狐狸?”有學生很快否認了我的説法,我接着追問:“小狐狸被帶走,老狐狸知不知道?”學生説:“肯定知道,因為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險就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時時刻刻都照顧着小狐狸。”我於是又發問:“既然知道小狐狸被鄰居帶走,按狐狸的做法,應該跟蹤到鄰居家,在鄰居家做窩照顧小狐狸。老狐狸為什麼不去拼死營救,而還留在正太郎家?”頓時,教室裏炸開了鍋,對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激烈地討論,很快答案產生了,同學説:“人和動物的和諧相處,彼此信任產生了奇蹟,老狐狸相信正太郎一定會幫助他們救回孩子,於是留下來等正太郎,於是懸崖救正太郎就不是巧合,而是順理成章的事。”疑點變亮點,學生對老狐狸的聰明和犢子之情讚歎不已,對正太郎的仗義和善良佩服有加,特別對狐狸和正太郎之間那種濃濃的情誼更是感慨萬分,於是大家聯想到自己家的寵物,聯想到動物給人類做的貢獻,聯想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有的同學甚至還檢查自己的不愛護動物的過錯,後悔對父母態度不好,沒有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一時間我彷彿看到一顆顆金子般的心在課堂上閃耀,一句句肺腑之言在温暖着我的心。

5.最後一頭戰象

《最後一頭戰象》記敍了在抗日戰爭中倖存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於五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註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

6.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用倒敍的方法記敍了“悼念伯父”、“談《水滸

傳》”、“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這五件事,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並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如:“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之後通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教學流程上,緊緊扣住為什麼會愛戴‘伯父’”這個問題來展開,並以填空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的人,作為每一段的小結。這樣,隨着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地對“伯父為什麼得到各色各樣的人的愛戴?”這一問題越來越明白,答案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完整,最終得出:因為伯父關心青少年、敢於與惡勢力作鬥爭、同情和關心勞苦大眾,所以得到廣大青少年、進步人士和勞苦大眾的愛戴。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魯迅先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

7.一面

本文在教學時緊緊抓住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體會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愛之情。通過側面描寫感悟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課外資料的補充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

8.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課文中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對土地的留戀和眷顧、對土地的熱愛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説,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並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裏行間處處充滿着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覆出現,產生一詠三歎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聖”的意思是什麼,然後交流“土地上的什麼是神聖的”,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個環節,我們針對“面對這片神聖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第三個環節,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課的最後,我將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呼喚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在教學時,我採用“問題引導、當堂訓練”的方法,抓住課題的“神聖”。以此為主線,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學會運用各種方法來(如: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句子、聯繫上下文、聯繫實際,深入思考)培養學生閲讀後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理解文本時也掌握得不錯,並在理解句子過程中能較好地説出自己學習的方法,同時也把德育教育滲透進去,從而讓學生的環保意識更濃了。

9.只有一個地球

《只有一個地球》是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科學小品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根據單元教學目標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深入文本、聯繫實際,明白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這樣一個事實,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本文雖然只是科學小品文,可卻洋溢着作者滾燙的情感,為地球的現狀而沉痛,為地球的命運而擔憂,為

地球的遭遇而憤慨,為地球的前途而吶喊。教學的難點是:如何將這樣一篇科學小品文讓學生學得有情有趣,使之既能理解課文內容、知曉課文的表達方法,同時內心又能真正被打動,將環保意識內化為行動。

基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宇宙與地球感性認識很淺顯,而對文章內容沒有一個很深的瞭解是很難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學習時體會也不會深刻。因此,我首先組織學生在課前收集閲讀有關宇宙與地球的有關書籍資料,讓學生通過資料去充分地感受。學生對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有了較多的瞭解,對學習課文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弄清課文介紹了有關地球的哪些知識,然後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充分質疑,再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自主閲讀,自主探究,在讀中感悟,在議中交流。這樣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回顧整個教學過程,總覺得還有很多知識點落實不夠到位。現就這堂課作以下幾點教學反思,與大家切磋:

1、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充分質疑的基礎上,自主讀書,邊讀邊劃,聯繫課文,深入思考,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和同學交流討論,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的、自由的與文本直接對話的空間,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與思考。在全班交流時,我根據教材特點,採用了變序教學的方法,首先抓住遨遊太空的宇航員為什麼會發出“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歎?這一問題直奔主題,再輻射全文,避免了瑣碎的、按部就班地講解課文。

2、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的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讓學生體會地球的美麗、渺小時,在學生讀了句子有了理性的認識後,再輔以課件演示,就更加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的美麗、渺小,使學生對地球媽媽的感性認識更加豐富生動,這時再次讀文,理解和朗讀就比較到位了。

3、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的補充有關圖片資料:人類怎樣破壞自然資源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態災難。這使學生心靈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對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又出示了一組文字資料:地球資源的現狀及給人類帶來的危害。這更讓學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員發出“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歎的意義了。進而組織學生討論:人類的出路何在?通過抓住課文重點詞句的理解,使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產生共鳴,因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必須精心保護地球!”終於成了所有學生的呼聲。最後的拓展延伸,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該怎樣保護地球。有利於促使學生將環保意識內化為行動。

這一節課的教學,也還有很多遺憾:

1、學生自主閲讀,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時間不夠充足:

學生理解宇航員説的這句話不夠深刻,學生回答問題的面有點窄,這和老師的引導有很大的關係。這也證明課前備課不夠充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還不夠到位:

指導學生朗讀這類作品,除了同朗讀敍事性作品一樣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還要注意行文的嚴謹,表達出這類作品的邏輯力量。如,“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這些設想即使能實現,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這段話還應通過朗讀訓練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但是”之前為一個層次,可用較平直的語調,把“設想”讀得稍重一點,以強調這僅僅是設想;“但是”要強調,以引起人們注意“但是”之後的內容,“即使”可強調,使人們感到,這種設想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又有多少人”稍加強調,以便使人們意識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極少數人。

3、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用發揮不夠:

由於本人課件製作方法不夠熟練,致使課件效果不夠理想,如:出示地球資源遭破壞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態災難圖片資料時,應適當配以音樂渲染氣氛,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4、對於這篇科學小品文語言的嚴謹、用詞的準確體會不夠到位:

如:“本來”、“至少”等詞語的運用體現了説明文語言嚴謹的特點。

對於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我今後將繼續努力去探索、完善。

10.唯一的聽眾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人們“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諾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無私的幫助。

本文的重點是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語言和神情的語句,展開合理想像,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進而體會老教授對主人公無私的關愛和主人公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仰之情,根據這一重點,在深入學習中,主要抓住這些句子來體會老教授對“我”的鼓勵,教學過程中學生能找到相應的句子,但對於隨着“我”表現不斷變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辭不同,學生體會不到,只傾向留在句子意思上,還有先從語言入手,再從神態入手,缺少整體性把握,縱觀本課閲讀教學,學生髮言面較窄,而且理解老教授當時心裏想的內容顯得單調、空洞。

11.懷念母親

我個人對本篇設計的最得意之處是板書。它簡潔、巧妙,它不僅突出課文重點,而且體現兩位母親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板書的設計體現了文章的線索,所以根據板書,我的問題設計比較精要,與課後練習結合,注重了提高課堂效率,還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他們通過讀表達自己感悟到的情感。

課文的結束部分設計得也很有創意,本來教材是朗誦詩,我把它設計為先唱後朗誦,因為音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在音樂的氛圍中,人會顯得輕鬆,而且學生更易接受,更容易表達和抒發自己的情感,這樣最後朗誦詩歌時,學生的情緒會更飽滿、感情會更到位。

本課,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因而教學此課前,可引導學生了解季羨林的成長過程和拜讀《永久的悔》一文。至於如何更好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深層的思想感情,我還得思考。

12.詹天佑

上個星期,教辦領導來我校指導課堂教學。他們聽了我上的一節課國小課文《詹天佑》。一節課下來,第一個感覺就是上得不太成功。特別是對重點句子的品讀做得不夠到位。在評課時,劉老師和汪老師也明確指出了這一點。是呀,學生對重點句子理解得不夠透徹,關鍵是老師在指導品讀句子這方面做得不夠到位。語言美必須透過句子的理解,重點詞語的理解去體現,必須聯繫上下文,必須抓住重點詞語,通過理解後才能領悟句子的含意,才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去體會句子意思,真正實現對句子的品讀。在發後的教學中,在抓重點句子進行品讀這一方面我得多下功夫。

除此之外,教辦領導還明確指出了我們老師上的課普遍存在以下缺點:指導學生朗讀不到位;學生的語感培養單一;上課的激情把握不夠好,不能很好地以師之情牽運生之情;教學設計上提的問題過於碎;學法的滲透沒有很好地處理。教辦領導還就我們存在的這些缺點幫我們分析並指明向。教辦領導認為我們上的課之所以存在這些缺點,關鍵是教師沒有很好很準確地把握教材,對課鑽研不夠,對課不熟。靳家彥老師説過:“我教一課書必先爛熟於胸,熟讀成誦,否則我不能走上講台。”試想想,我們老師在上課前期有多少能將課文讀熟,對課文進行鑽呢?於永正老師也説過:“鑽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讀課文。”可見,要很好地鑽研教材,朗讀課文,熟讀課文是很關鍵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在朗讀方面多下功夫,力

篇三:

本次口語交際是讓學生講述留在心裏的印象深的人。教學安排體現了三個層次:先是讓學生回憶在相處的人中,誰給你的第一印象最深;再讓學生説説當時相見的情景和留給你的印象;最後可以説説後來發生的事,以及對他印象的變化。三個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要放手讓學生談印象深刻的人。可教學中以讓學生圍繞“初次見面──相處過程──印象變化”這一主線展開回憶,在小組內暢所欲言,自由交流。教師巡迴指導,在學生交流中幫助開拓思路,使他們從不同角度講述經歷,表現人物的獨特一面;適時引導學生講具體、講清楚,並能注意表達方式,使其能引起聽眾的興趣。

本次習作有兩個角度,角度一,用一兩件事介紹自己的小夥伴,注意要寫出小夥伴的特點。角度二,發揮想象,將發生在“我”和好朋友間的一件事情的經過和結果寫清楚,寫具體。教學中為學生開啟思路。首先確定寫誰(寫作對象),其次要思考表現他怎樣的特點,最後要考慮如何組織材料,怎樣選擇恰當的事例來突出人物特點。教師要把學生的思路打開,鼓勵學生在內容的選擇、順序的安排、語言的使用上,能與他人有點不同,有點新意。當然要求要適度。動筆之前讓學生互相説説,以開啟思路,活躍思維,然後再按要求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