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最新關於《未來學校》讀後感範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3.05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未來學校》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關於《未來學校》讀後感範文

  《未來學校》讀後感1

科學老師張佳楠由《未來學校》這本書引發了無限的遐想,對未來生活姿態的炫麗充滿了憧憬與嚮往。他認為書中的未來學校完美解決了教育工業化的流水線育人的弊端囧狀。為實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個性發展、自由發展、終身學習的至高教育境界提供了完美平台,但是我們還一定要注意優秀文化的傳承,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引導個體走向成功的作用,同等重要的是承擔起人格典範和精神導師的作用。他確信:“此時此刻我們每個人,不管是要退休的老將,還是和我一樣初出茅廬的小兵。一定都會在心裏告訴自己要努力,不只是心潮澎湃時努力,不止是一切看似合情合理順風順水時努力。而是即使在工作中被曲解受委屈、遇到失敗的沮喪、遇到小小的不公平時,依然不忘從教初心的堅持。我們可以因疲憊而休息,但絕不能因挫折而放棄。放手一博,大鬧一場!”

劉敏佳老師仔細讀完朱永新的《未來學校》,從剛開始的無所謂,到逐漸理解;從應付閲讀任務,到帶着書中出現的新有名詞進行教育思考;從困惑掙扎,到逐漸豁然開朗。她認為書中的大膽設想,並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對美好生活的積極追求,對以人為本的執着堅守。

她認為如果朱永新教授構想下的學習中心真的能逐漸成型,對我們的生活將會逐漸產生潤物無聲的影響。或許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所處的懸崖,不單是危險地帶的象徵,還是映襯優美舞姿的最佳觀景台,而我們作為教育戰線上的一員,悲觀氣質可能已經渲染出英雄氣概,焦慮擔心鍛煉出探險精神,不斷地撬動創新挑戰的支點,推動着時代的進步。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説:“以未來照亮現實,是我們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因為任何事業都可以不談夢想,唯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沒有夢想,但孩子一定要有夢想。夢想是希望,夢想是創新,夢想就是未來。一個擁有夢想的孩子就有了無限可能性。一個擁有夢想的事業,也就會在未來有無限的希望和創新機會。

  《未來學校》讀後感2

當我看完《未來學校》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書中指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希望通過本書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未來學校,未來學習的重新認識。“行時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互聯網對未來學校的改變,進而引起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

現代學校制度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強調效率優先,用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生產”人才。而以慕課為代表的互聯網教育的興起,已經為解決傳統學校模式的各種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為它既可以完成現代學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規模教育的效率問題,也可以滿足不同學習者對教育選擇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每個學校在一定意義上講師孤島,封閉性內循環,未來的學習中心是網絡型或者實體型,成為彼此連接的環島。學習中心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寒暑假,也沒有上學,放學的時間。也沒有固定學習時間,上下課時間,沒有固定的班級和教室;沒有學制,可以8歲入學,也可以12歲入學;沒有學習者年齡的限定,10歲的孩子可以跟70歲的老人在同一個課堂上課,一切都根據學習者的需求進行選擇。未來學校解決了教育公平問題:機會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

那麼書中也回答了未來教室會不會失業的問題。必須做到兩條,意識學會做智能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與智能機器人共處,讓它為我所用。未來教室,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他們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於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既是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注重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讓學生更有獲得感,這是未來教室的重要特點。 未來學習中心的基礎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智識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真”。包括大科學與人文課程。公民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善”。社會公德、責任感等。藝術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美”。還有超過50%的針對學生個性選擇的“特色課程”。

學習中心其實無非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時間和空間被打破。未來的學習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學習。泛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任何方式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學習方式。也有人將之稱為無縫學習、普適學習和無處不在的學習等。學習遊戲化,遊戲是人類的天性,正確認識遊戲的意義,讓它為學習所用。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沉浸式學習。項目學習,項目學習和問題式學習相對,老師帶動學生尋找真實的、有意義的、連貫的項目中的問題,讓學生圍繞項目,深入瞭解相關知識內容,涉及熟悉而的問題,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涉及化學的問題,用化學知識去思考。項目學習需要合作探究學習來實現,混合學習(人機結合)也將成為未來學習中心的主要學習方式。

學習永遠離不開評價,未來學習中心,可以建議學分銀行制度,給每個學生建立學分賬户,以此評價學習結果的好壞。

那麼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事情,與每個家庭、每位父母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因為父母本身就是兒童最初的世界,他們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而家庭不僅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也是兒童最初的學校。兒童成長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行為習慣、認知風格、個性品質,大多數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的學習中心。對於家庭教育的過去:從“中心”走向邊緣。王者歸來:家庭再次稱為“學習中心”。對於未來的學習中心,父母是發現者、創造者、管理者、參與者、施教者、學習者。

跟隨《未來學校》的作者泰德.丁特史密斯一起來了解了現代的美國教育、及對教育的啟示。 在《未來學校》中,我隨作者走進了美國現代教育,體會感受教育困惑及變革,在教育長征中,教師打破傳統教育、為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努力變革,雖然道路艱辛的,但最後結局的是完美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激發學生興趣,開發自身的能動性,快樂學習。印象最深刻的是《警察變身幼兒園教師》章節內容。Jared knipper曾經是一名警察,他覺得自己要是成為一名老師,一定會帶出不一樣的學生。他不願意接受呆板的教育規定和管理,他想到自己班級以動手為主,作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他有幸獲得了園長的支持,開始與孩子們一起動手做事情。他讓孩子們一起設計機器,在看説明書、設計造型、編程中,開發孩子們的動手、動腦、閲讀能力。

抵擋家長、同事的猜測中,幼兒園孩子一個個驚豔的作品中粉碎了質疑。 這突然點醒了我“主題教育”的真實含義,設定一個活動主題,讓孩子們自由發散想出各種玩法,或者相關想知道內容,教師通過遊戲、共同參與活動,幫助、引導幼兒自主探索,激發幼兒求知慾、思維能力、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等。讓孩子參與教學設計,讓孩子成為課堂的主體。

  《未來學校》讀後感3

12月份很忙碌,考研考公考編,過幾個月又到畢業季,説是畢業季,其實對大多數畢業生來説是迷茫季,年年畢業的學生都迷茫。國小、中學、大學,孩子被綁在每一次測驗題裏,流水線式的教育不給任何孩子時間停下來,去想像自己的未來,自己的興趣,如何讓周圍世界變得更好等等這些問題。

前幾天,去年了我剛上幼兒園的小侄子。起初和他父母高興着談論孩子發生的趣事,到該給孩子報什麼樣的課外班、如何提高孩子英語興趣……幾輪問題下來,父母焦慮感逐步升級,似乎什麼都沒有得到解答,僅僅是彼此間交換着焦慮。坐在那裏我不禁腦中浮現出一連串的問題:“這麼小的孩子用得着這樣緊迫嗎?”

教育改革之路到底要走向何方? 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我們上學的方式。正如作者泰德在這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不僅可以重新想象教育,而是我們必須給傳統教育來次更新。

泰德在書中説:“當我看到教育與創新世界之間的鴻溝,我就意識到,我們正在將孩子們培養成為未來的.失敗者,培養他們去從事低水平的工作。而這些工作,正是人工智能所要擊潰的目標。”應試教育是以過時的教育模式為基準的,而過時的模式是為一個現在已不復存在的經濟結構設計的。標準化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生活,更不可能讓孩子更好的迎接未來。那麼在人工智能變革大浪潮下,如何讓孩子更好的學習。

教育教學改革需要做到哪些?

(一)轉變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是教師立教的根基,是決定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教育觀念作為老師內在的心理素質。因此,我們教師既要善於繼承,更要不斷更新,讓每一位教師在頭腦中樹立先進的現代教育觀念,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

(二)改變教師的“角色”。

長期以來,教師一直佔據着教學的主體地位,一味的自己講,自己寫,學生記的這種.模式是需要權衡改變的。因而,教師必須要轉變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教學活動的主體,要設計不同的上課形式,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利用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三)改變學生“學法”。

既然要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就得有一個開放和諧的教學環境,對每一個學生尊重關心,增加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機會,鼓勵他們多思善問,敢於質疑爭論,促使他們動腦動口動手,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不但會學習,更要愛學習。

(四)調整課程設置。

在我國傳統中學課程中,有一種比較典型的課程教學模式,這種課程模式主要去強調知識的唯一性, 從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知識的社會應用價值和自主創造力,知識內容比較陳舊,便脱離了學生對於社會現實需要。因此,我們要通過課程內容的變化來促進課堂教學的豐富化,加強課程與社會發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聯繫,體現時代感,實現學有所用。

當然,對於學校未來的發展,改革肯定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既然改革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程度與學校的教學質量,那在改革的過程中務必要關注其對當時教學質量的影響,更不能用實驗的方法去學校裏施行試驗性的改革,如果沒有考慮到對教學整體質量的影響的話就勢必會影響到學生,這也正是我對教育教學改革對教學質量的影響分析的原因。

依此願景,未來的學校是一種“超越學校的學校”。從根本上來説,承擔起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師,而是整個教師團隊;不是每一間教室,而是整所學校;不是每一所學校,而是整個社會文化。佐藤學説,“所謂‘好學校’,絕不是‘沒有問題的學校’,而是學生、教師和家長共同面對‘問題’、齊心合力致力於問題解決的學校。”只要我們腳踏實地,邁出了合作、奮鬥的第一步,那麼,也就做好了迎候未來學校與社會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