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緘默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2.73W

摘要:

緘默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緘默知識概念的引入為國中語文課堂開闢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文章首先對語文“新課標”視野下的緘默知識觀進行了簡述,其次針對緘默知識與語文學科特點的內在關聯進行了分析,最後又對緘默知識在國中語文課堂上的運用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國中語文;緘默知識;課堂教學

自2008年起,成都十二中科華校區就開展了國家級課題核心問題教學的研究,已經形成以核心問題激發和推進學生活動,形成學生在活動體驗基礎上的學習,實現教學的結果性目標與體驗性目標,獲得更高達成度的教學活動規範形式。而在核心問題教學模式下,緘默知識一直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內核。什麼是緘默知識,簡而言之,就是那些學生早就知道、潛藏在學生知識結構深處的、不用表達出來就可以知道的知識。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挖掘學生的緘默知識,讓語文學科深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緘默知識,比如游泳、騎自行車等,這些技能一旦學會就不容易忘記,一旦需要我們就能馬上做出反應。借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是1/8與7/8的比例關係。如何對待學生藏在水下面的緘默的冰山,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至關重要。緘默知識概念的引入為國中語文課堂開闢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一、語文“新課標”視野下的緘默知識觀

《國中語文課程標準》談到課程的基本理念時強調,根據新時期國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課程的目標,我們可以看出,知識在其中只佔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目標並不是靠知識來體現的,語文學習中那種“腦海中有,口中卻無”的知識太豐富了。事實上,我國古代多有這類現象的論述:《易系詞》中有“言不盡意,書不盡信”;《文心雕龍神思》認為文學創作最精妙的道理,不可以言傳,所以不難看出,很早以前人們就認識到書本知識中還存在着一種只可意會的知識———緘默知識。回顧我國建國以來的語文教育,“教”主要是對外顯知識的傳授,“學”主要是對外顯知識的接收,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以外顯知識為紐帶的授受關係。長期以來,教師在課堂上形成了從字到詞再到篇的教學模式,不僅刻板無趣,更失去了語文作為實踐性、人文性學科所能教會學生的鑑賞力。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有很多語文教師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上課的時候我什麼知識點都講了,為什麼學生考試下來還是什麼都不會。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什麼是掌握知識?這就是:讓事物和事實、現象和事件在一定意義上成為少年學生自己的東西。”筆者想這種自己的東西就是知識、能力、價值觀在學生身上統一的體現,更是外顯知識和緘默知識的結合,所以重新解讀語文新課標,重視挖掘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緘默知識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二、緘默知識與語文學科特點的內在關聯

(一)語文學科的抽象性

語文教學不像其他理科教學具有絕對的客觀性、清晰性和準確性。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具有抽象性。語文作為人文學科,它的教學內容不是一般的自然規律,而是人類精神的產物。在國中教材的文學作品裏,作者通過文字表達的情感是抽象的,教育者傳遞給學生的內容受到自身思想、修養、生活閲歷的限制,對文學作品的鑑賞有自己的理解,具有抽象性;受教育者的知識經驗、社會閲歷及斷乳期的心理變化對作品的理解也是抽象的。而我們在語文課上需要做的就是將學生的緘默知識顯性化。例如,九年級上的《范進中舉》,文章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諷刺的寫作手法。本堂課筆者設置的中心任務是,談文中的“可笑”之處,悟文中的諷刺藝術。學生自選角度從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主題)、怎麼樣(手法)的角度來談,將緘默知識“可笑”之處顯性化。每個學生的認知程度不同,認為可笑的程度不同,學生在挖掘自己緘默知識的同時,又可以在課本中找到情節加以佐證説明為什麼他認為可笑。再如,新版七年級上《貓》一課,從文中顯性知識來看,學生會從文字關注貓的描寫和作者對貓的情感,即寫了什麼,但學生可以從這些內容裏面體會到什麼情感可以挖掘自身的緘默知識,即從文中句子的描寫,可以體會到什麼情感。顯然較家中曾經養過貓的同學來説,對不喜歡或平時不注意觀察的同學來説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就要淺顯一些,這正是一種緘默知識的顯性化。知識是一張網,只有挖掘學生的緘默知識才能讓一些零散細小的知識融會貫通,無限制地擴大去吸納新的知識,才能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語文學科的實踐性

語文應着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要教會學生的是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而不是紙上談兵的能力。長期以來,中學語文一直以刻板的“研究文章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為主,並按照各種考試的題目去教學生理解課文,甚至不惜讓學生記下各種答題模板;而文言文是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寶,在課堂上變成了單純的翻譯背誦,要求學生必須要記得通假字、實詞、虛詞。不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在課堂上都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美感,變成了學生要去考試的各種例文。筆者想這不符合開設語文這個學科最初的宗旨,也不利於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的實踐性意味着學生要理解和遷移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語文的外延是生活而不僅僅只有考試。所以在課堂上不能只重理解不重積累,只重分析不重研究,我們除了讓學生掌握顯性知識的同時,不該忽視他們的緘默知識,這些緘默知識會讓語文教學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世界,與學生的情感、態度、信念、價值觀聯繫在一起,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

三、緘默知識在國中語文課堂上的運用

就語言學習來説,它是建立在兒童入學前就有的三千左右習用語的基礎上的。學生長期生活在母語學習環境中,頭腦中自然發出個體的語言學習機制。著名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早就提出所謂“語言習得機制”,心理學家皮亞傑也指出,兒童對語言的學習取決於他對世界的已知認識。這些綜合起來,表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唯一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的東西。怎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將學生已經有的隱形知識調動起來為教師上課時所用,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為例。這篇文言文選自《陶庵夢憶》,是明朝張岱的代表作。作者以精煉的筆墨記敍了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一副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他幽遠脱俗的閒情雅緻。八年級的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對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已有一定理解,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初步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意境美,閲讀過程中內心已經形成了對西湖美景的一種獨特感受和情感體驗,這是學生的緘默知識與緘默情感。由於時空的限制不能身臨其境始終是一種遺憾,不過在學生隱形知識和情感的幫助下,筆者將學生最熟悉的西湖景色做成PPT,並配上《雪的夢》樂曲,帶有情感的解説,將學生慢慢地帶到情景中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讓學生緘默情感顯性化。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有發現美、欣賞美和鑑賞美的能力,關鍵在於怎樣去激發學生髮現這個與他們生活比較遠的情景中的美。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和小組合作,通過文字去尋找作者筆下的美。課堂進行到這裏,對於文章的理解已經初具框架,而對於本文真正的落腳點,筆者放在了作者是在什麼樣的`人生經歷之下欣賞到的西湖美景,學生可以順藤摸瓜,引出對作者張岱身世的探討,進而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啟發學生,原來即使是在孤獨寂寞的心境之下,也可以欣賞到美。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呢?我們也應該抱有一顆善於發現美的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我們周圍的人和事。學生在這堂課上,不僅用自己之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對文章進行了解讀,還調動了自己的緘默情感體會了西湖的雪景之美,學會了結合作者的身世去深層次解讀作者筆下的美到底藴涵了什麼深刻的道理。也許張岱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未必有這樣多的想法,但是文學作品留給後人的意義就在於,每個人都可以對它有不同的解讀。教材上的內容不管是時間還是空間上都和學生有一定的距離。挖掘學生的緘默知識,是為了調動學生曾經有過的情感體驗或知識表徵,結合當下的文章體會作者的情感。作為教師,調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夠很好地調控課堂的氣氛,使教學內容順利地進行下去;作為學生,緘默知識的外顯和緘默情感的表達可以幫助自身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這也正是在考察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一個方面。對學生閲讀能力的考察,已經不再侷限於固定框架的答題模式上,更多的是真性閲讀,學生只有設身處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欣賞,去體會當時作者的心境,才能讀懂作者文字背後的真正含義和真實的情感。

四、結語

教育者一直在探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新課標也不斷為國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緘默知識的出現,使教育者意識到語文教學不僅是一個傳遞和掌握顯性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通過活動領悟和獲取必要隱性知識的過程。也許更多的是講究感悟與頓悟,若每一位教育者都可以認真思考如何能有效挖掘學生的緘默知識,那麼高效的語文課堂是一定能實現的,學生鑑賞文學作品也不再是一件難於上青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