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作文

【精華】家鄉的小吃作文彙總七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1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小吃作文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家鄉的小吃作文彙總七篇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1

我的家鄉在巫山,那裏不僅景色優美,而且有很多可口獨特的風味小吃!現在我給大家介紹巫山的幾種小吃吧!

現在的菜餚講究色、香、味、康,而家鄉的“翡翠涼粉”就全佔其了。你想知道它是怎麼做的嗎?它的原料很特別,是用一種叫“臭葉”的葉子做的,所以也叫“臭涼粉”。把葉子採回來後,把開水淋在葉子上,再用一個茶杯大小的棍子快速攪拌,5分鐘後,綠色的汁水就湧出來了,看了就讓人垂漣千尺。然後用紗布過濾乾淨,把渣排幹,接下來是用純草木灰做的滷水點滷,再慢慢的攪拌均勻,等涼透後就成了綠瑩瑩的塊狀物,這一定會使你用“眼睛長了手”來形容那種急切品嚐的心情。涼粉如翡翠一般晶瑩剔透,感覺爽如果凍,淡雅細滑,有着西湖龍井的清香。有點巫山神女的餘味。並且還可以清熱解毒咧!怎麼樣,不錯吧?

現在我來介紹一下巫山人最愛的麥子耙吧!麥子耙出蒸籠的那刻,好香呀,這香味一定會讓你胃口大開的,口水會不斷湧出來。咬一口,好爽呀!軟軟的,綿綿的,暖暖的,好舒服,還有麥子的清香!告訴你,吃的時候還有訣竅啦!在麥子耙上刷一層蜂糖顏色亮晶晶的,不僅增加了食慾,而且味道會更好吃。看,我的口水就快流出來了……

巫山是國家AAAAA級景區,我為此感到自豪。我愛我美麗的家鄉,更愛我家鄉的小吃!祝家鄉越來越好!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2

要説我的家鄉特點小吃真的很多很多,但讓我印象深刻的那就非麥焦筒莫數了。

要做麥焦筒,得先做它的皮。可麥焦筒的皮很講究,要做得又薄又韌。麥焦筒的皮是由麪粉加適量的水用筷子攪拌成糊狀,還要往裏面撒點鹽,再順時針攪拌20分鐘,放在一邊靜置4個小時左右,靜置好後拿一個平底鍋,舀一勺麪糊放在鍋上,用手將它抹成薄薄圓形,煎熟後將它放在一旁待涼中。

做完皮後,就要整理食材了。食材有豬肉、粉絲、蝦仁、萵筍等十來樣。可別小看這些食材,它們也是很有講究的哦!比如豬肉,它要先放進高壓鍋裏炊一炊,再把它放入盛着油的鍋裏炒一炒,豬肉才算做好啦!還有萵筍,它一定要新鮮,將它切成條狀,清炒一翻後放入單獨的盤裏冷卻。

皮和各種食材都燒熟了,接下來就開始包麥焦筒了。包也是一門技術活,一定要將粉絲打底,再放上豬肉、豆腐,然後是萵筍、蝦仁等。你知道為什麼要將粉絲打底嗎?因為粉絲不帶乳汁又軟,這樣才不會破皮;相反,如果先上豆腐、豬肉、萵筍等,它們既有乳汁且硬,容易把皮弄破。

一個香噴噴的麥焦筒就誕生啦!從外面看,它色澤金黃,表面上還點綴着一處處焦花;從裏面看,裏邊豐富的食材層層疊疊地擺放着,讓人垂延欲滴。用鼻子湊近一聞,一股麥香與肉香撲鼻而來,讓人忍不住想咬一口。一口咬下去,那粉絲滑滑的感覺與豆芽脆脆的感覺融為一體,令人吃了一根還想吃第二根。

吃着美味的麥焦筒,我就想到了它的故事:傳説在戚繼光抗逶時期,家家户户都做菜餚想要犒勞大軍。但是怎麼送去軍營是個難題。於是,聰明的漁家女就做了餅皮,把菜包了進去,即方便送去又便於士兵們帶在行軍路上吃。

看了我的介紹,你們是否對麥焦筒有了更深的瞭解呢?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3

雖然離開青龍老家近二十年,居住環境與生活條件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飲食習慣與愛好卻未隨着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而改變。下過無數次餐館、飯店,吃過各種風味小吃,最喜愛的還是那些吃不夠的家鄉菜:大餡兒蒸餃、血腸、方塊肉、小河蝦、小河魚、涼糕……這些美食雖然大多數都是很普通的家常飯菜,卻又具有獨特的北方風味,是家常與待客的經典美食,勝過雞鴨魚肉,包含着濃濃的家鄉味道,讓我寫出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大餡兒蒸餃——可能對每個人來講都不陌生,可是吃過很多蒸餃,各種餡料,自己家也做過很多次,感覺最好吃、最難忘的還是在老家吃的新鮮地道的大餡兒。地裏新鮮的剛摘的大白瓜(沒見用那瓜做過別的菜,彷彿包餃子專用的),剛煉過的油梭子加上一些新鮮的韭菜,最擅長包大餡的大舅母一個人連和麪帶擀皮、包好餃子、上鍋蒸,用白菜葉代替屜布(這麼多年一直這個習慣,不知什麼原因),這一整套步驟在我們早晨還在夢鄉的時候就會搞定,經常會讓我們還未睜眼便已聞到陣陣蒸大餡兒的清香。

有時乾脆就用新鮮的白菜加油梭子做餡兒,也很好吃,餡料鮮香,即使用很普通的白麪,也會做出水靈靈的,使人吃不夠的大餡兒,味道和水餃大不同。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4

清亮節前旦,奶奶擊電話來對我説盤算在清明節的時候做些艾餃並要我和爸媽到時回往吃。我高興地許可了,末於等到了4月5日,爸爸帶着我跟媽媽一起樂不可支地回到了老家!

一入家門,阿杰哥哥就嚷着要去田間採艾草。於是我們拎着竹籃跑遍全部原野,在草叢中細心覓找着艾草。該我發明它時,就會有很大的成績感,並大聲嚷着爸媽一起過去戴。沒多久,籃子已被裝得滿謙的,這時媽媽就對我們下命令似的叫:“夠了,夠了,我們當回去動工啦!”

歸到野面我望到奶奶早未將做艾餃的餡置在餐桌上,甜的,鹹的皆有。甜的是由豆沙、紅糖等攪拌在一訖的,鹹的是鹹菜、竹筍、肉絲等協調而成。交下去可要忙壞奶奶了:她先將咱們剛採回來的艾草上的葉子放在淨水中洗清潔;而後抬在鍋中煮熟,拿沒來後擠幹水取麪粉混雜在一伏揉啊揉,不一會兒就被揉成了一長條青綠色的點團,最後分捏出來一個又一個的小糰子。一旁的爾瞅着很賴奇請求奶奶學我教作艾餃。不外沒等我幹多少個,就有了另種的設法主意,我把艾餃做成各種各樣的外形,有的佳像大餅、有的惡像湯糰、還有的似乎小鳥……實是可惡極了!奶奶還一個勁地誇我很能幹又有創意!

艾餃雖然做美了但還不能立刻吃,就差最後上鍋蒸了。聞着鍋中披髮出來的一陣陣幽香,我差點淌下了心水,爸爸啼着説我真是一隻小饞貓。終於等到啟了鍋,吃着本人疏手做的艾餃,感到很厚味,還一口吻吃了好幾只呢!

清明節固然從前了,但我會永遙記住這個難記又快活的日子。等到明年清明節時,我還是會鋪天蓋地去找艾草,仍是會和家己聚在一起做艾餃、蒸艾餃、吃艾餃。呵呵,替什麼呢?由於這個風氣將不會轉變……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5

在我風景優美的家鄉通州,風味小吃可以説是數不勝數:羊肉串、骨肉相連、糯米糕……其中我最喜歡吃的是那個以“臭”揚名天下的'臭豆腐。

這天傍晚,我和姐姐來到路邊小吃攤。那穿着金黃色外衣的臭豆腐,散發出誘人的“臭”味,聞着就讓人垂涎三尺,一下子就“鈎”起了我肚子中的饞蟲。擺攤兒的老爺爺在一旁正忙得不可開交,我和姐姐連忙也叫了四份。

只見,老爺爺熟練地從滷水中撈出來一塊塊長約5釐米的全身黑不溜秋的豆腐,放進滾燙的油鍋裏,不停地翻滾着,直到豆腐的兩面都炸成金黃色為止。換上漏勺,把臭豆腐輕輕撈了出來,放到白瓷盤裏。再給每塊豆腐上塗上一層祕製醬汁。就這樣,一份金燦燦、香噴噴的臭豆腐便誕生了!老爺爺又接連做了好幾份。

臭味兒早換上了一陣陣誘人的香味,我的口水都快要掉下來了!迫不及待地品嚐起來。呀!吃得太急了,那滾燙的臭豆腐“害”得我舌頭打起了“結”。我不捨地吹了吹,又咬上一口,甜中帶辣的醬和着臭豆腐獨特的汁水味一下“湧”進了我的嘴裏。酥酥的、嫩嫩的,啊,真好吃!讓人吃了一塊還想再吃第二塊!不一會兒,四份臭豆腐便被我們“消滅”了。

臭豆腐雖然初聞起來很臭,但是吃起來卻很香。豆腐軟,味道鮮,這可真是人間難嘗的美味!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6

麪粉是人類最重要的食材之一,在西方,麪粉遇到火成了麪包,在我們中國,麪粉遇到水則成了麪條。我的家鄉湖北最具有特色的小吃,就正是一種美味的麪條——牛雜麪。

我第一次吃到牛雜麪是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媽媽在廈門路邊的小吃店買了一份嚐嚐,我才吃了兩三口,就不想吃了:“這不是家鄉最具有特點的小吃嗎?怎麼還不如奶奶煮的麪條好吃呢?”媽媽嚐了一口,也皺起了眉頭:“這根本沒有牛雜麪應有的味道,看來要吃到那種家鄉的味道,還是要回到家鄉啊!”我好奇地問媽媽:“家鄉的味道,到底是什麼味道?”媽媽笑着回答:“你還太小,長大後你自然就明白。”確實,我當時只有七八歲,當然不會懂。

四年過去了,我已長成一個青少年。又到了寒假,我們全家收拾好行李,又一次回到了我的家鄉,湖北省棗陽市的一個小鎮上,穿過了一座小樹林,空氣中少了一份工廠的氣息,撲面而來的是清新的空氣,沒有污染的天空特別藍,家家户户都在喜歡種花,卻不栽種在家裏,而是放在家門口的小院裏,讓鄰居們、客人們、路人們都可以觀賞。這時我雖還未品嚐牛雜麪,卻已經有了一絲家鄉的味道,流入我的眼睛,流入我的心裏。

第二天,我們去古隆中旅遊的時候,我們特地去了一家牛雜麪老店,品嚐美味的牛雜麪。在這家店裏,碗是廈門這裏的兩倍大,牛雜是廈門的四倍多,麪條更是滿滿的,而價格卻僅僅只要10塊錢。他們分明可以賣得更貴,卻依舊爭取讓牛雜麪物美價廉。這就是家鄉人純樸的性格,這,就是家鄉的味道啊!我端起大碗,小心地吃了一口,極富彈性的麪條入口即化,牛雜的香味在脣齒之間徜洋,再喝上一口湯,更是回味無窮,這不僅是嘴裏的幸福,更是心靈的享受,難以益於言表的美味。

我品味着,享受着,一碗麪漸漸化成一股熱流,鑽進我的肚子裏,全身頓時變得熱乎乎的,充滿了力量,更重要的是,我體悟到了家鄉的味道,心靈的盛宴。

家鄉的味道,不需要是山珍海味,只是家鄉的那純樸心靈所凝聚的一份食物。這份食物貴於金山銀山,它是心靈的一道佳餚。畢竟食物再美,也只能滿足一時;心靈之美,才會成就永恆。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7

誰家宰了豬,剩下脖頸周圍和豬頭上的肉,肥不肥,精不精的,不好新鮮加工來吃,於是把它製成麩子肉。

先把這些肉洗淨切成二指寬、一寸厚的肉片,摻上適量的食鹽,再用米粉一拌——可以先將米炒熟炒香再磨粉,這樣做出的麩子肉更誘人些。拌好後把肉放進一個陶罈裏,套上陶蓋,蓋周圍有一圈沿子,可以倒上清水,把陶蓋與陶罈的接口處密封好,這樣醃上一二個月,打開蓋子,裏面的麩子肉不濕不燥的,可以食用了。麩子肉有兩種吃法:清蒸或火煎。以前沒有高壓鍋,煮飯時煮到水開,揭開鍋蓋倒出些水後,把事先用碗盛好的麩子肉放進飯鍋裏,隨着小火慢慢蒸,直到碗底有了淺淺的一層油,於是把碗拿出來,這時飯早就蒸熟了,盛了飯,就着麩子肉吃,很是省時;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把菜鍋燒熱燒紅,把麩子肉一塊一塊的貼到鍋裏煎,直煎得粉變黃,肉冒油,兩面都煎好後,直接就夾到碗裏拌飯吃。麩子肉主要是為了長時間保存,不過經這樣一加工,肉裏就有了一股特有的醃製的酸香,吃起來別有風味。另一個優點就是,不管是清蒸還是火煎,肥肉吃起來都是油而不膩。麩子肉巴掌大一塊,擺在碗裏很是顯眼,如果你端了有麩子肉的飯碗到人多的地方去轉悠,會引來很多羨慕的目光,引來很多人咽口水,背後會有人咒你好"顯勢".有麩子肉吃該是很幸運的,有一句遊春人贊你的話為證:春遊獅子扭幾扭,餐餐吃的麩子肉。